標籤:

棲霞寺

棲霞寺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棲霞山主峰——鳳翔峰的西麓,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南朝劉宋泰始年間(465-471年),山東平原鬲縣(今山東德州市東南)居士明僧紹來到虎狼毒蛇橫行、人蹤絕滅的棲霞山,披荊斬棘,結廬隱居,「抗跡人外」、「不事人世」20餘年。劉宋末年,「備綜眾經,而專以苦節成務」的法度禪師,自黃龍來到南朝都城建康,並於棲霞山講授《無量壽經》,明僧紹待之以師禮,兩人過從甚密。在法度禪師的影響下,南齊永明七年正月三日,明僧紹舍宅為寺,供法度禪師居住,稱為「棲霞精舍」,這便是棲霞寺建立的開端。

圍繞棲霞寺的創建,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故事:相傳楚國大夫靳尚因為生前在楚懷王面前進獻讒言,致使屈原投汨羅江自殺。靳尚死後,遭到上天的懲罰,化作蟒蛇,穴居棲霞山,至法度來到棲霞山時,已統治該山700餘年。在此期間,屢有道士欲建道觀,居住此山。靳尚以其心意不誠,運用魔法,使道士非病即死,所以再也無人敢來定居。然而,自法度進駐棲霞山一年多來,靳尚感到「法師道德所歸」,自願奉獻出盤踞多年的棲霞山,並主動請求皈依佛門,永結來緣。法度禪師提出靳尚只有戒殺方可皈依佛門,靳尚應允,受戒而歸。從此,棲霞山「群妖皆息」。

南朝時期,王公貴族大多崇佛佞佛,對棲霞寺大加營構,並開鑿了千佛崖石窟。棲霞寺成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著名寺廟。梁元帝蕭繹(552-555年在位)為湘東王時,撰《攝山棲霞寺碑銘》寫道:「金池無底,已通寶塹之側。玉樹生風,傍臨綵船之上。七重欄楯七寶蓮花,通風承露,含香映日。銘曰:苔依翠屋,樹隱丹楹。澗浮山影,山傳澗聲。風來露歇,日度霞輕。三災不毀,得一而貞。」文辭典雅,對仗工整,將棲霞寺描摹得彷彿化外仙境。

梁時遼東人僧朗善「三論」和《華嚴經》,前來師事法度,後被尊稱為三論宗初祖。僧朗深受梁武帝器重。僧朗死後,弟子僧詮、僧詮弟子慧布繼續住持棲霞寺,弘揚「三論」,棲霞寺因而被視作「三論宗」祖庭。

陳時,陳後主曾與寵臣江總遊歷攝山棲霞寺,並賦詩。江總更是鍾情棲霞,撰有《攝山棲霞寺碑》碑文,該碑直到明代尚存。他們的詩文至今猶存。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於仁壽元年(601年)六月十三日生日這一天,頒布《立舍利詔》,將自己未做皇帝時,婆羅門沙門(即印度僧人)贈送的一袋舍利分送天下八十三州,命名州造塔置之。史稱:「分道送舍利,先往蔣州棲霞寺,及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棲霞寺榮居排行榜首,可見其聲望之隆。「隋文帝琢白石為塔,置舍利。」棲霞寺舍利塔便始建於此時。

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敕改棲霞寺為功德寺,增建梵宮剎宇49所,樓閣延袤,宮室壯麗,與長安(今西安)的慈恩寺、薦福寺同為天下名剎。同時又與山東臨清靈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四大叢林」。高宗李治於上元三年(676年)在寺門前立御制《明徵君碑》,以志明僧紹舍宅建寺之功,同時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御書「棲霞」二字於碑陰。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毀法滅佛,隱君棲霞寺被毀。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又在棲霞寺廢墟上重建廟宇,再塑金身。

南唐時期,改名妙因寺,由兵部員外郎徐鉉書額。同時,高越修建舍利塔,現存舍利塔被認為是南唐的遺物。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更名普雲寺。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改稱棲霞禪寺。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又改名嚴因崇報禪院、景德棲霞寺、虎穴寺。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敕賜「棲霞寺」一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朝棲霞寺是靈谷寺統轄下的次大剎,有山門1座、天王殿3楹、正佛殿5楹、法堂殿5楹、伽藍殿3楹、祖師殿3楹、清歡堂14楹、般若堂3楹、僧院31房等,擁有寺基120畝,「東至葛家巷,南至金石岡,西至本寺官街,北至攝山官路」。朱元璋又詔賜贍僧田山1300餘畝。在距棲霞寺約5里處,為其所轄的小剎衡陽寺,建有山門、天王殿、正佛殿、僧院。衡陽寺今已無存,但其名稱卻保存下來。

棲霞寺與天界寺、靈谷寺並為明朝名剎。然而至明朝成化、嘉靖年間,寺廟荒敗凄涼,香火幾近滅絕。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至三十四年(1606年),棲霞寺住持明通在「三空法師」僧定和中貴人(宦官)客仲的襄助籌划下,對棲霞寺進行了歷時七年的大規模修復,山門、天五殿、大雄殿、祖師殿、伽藍殿、藏經樓、韋馱殿、接引殿、三聖殿、地藏殿、鹿野堂、碧霞元君殿等建築鱗次櫛比,金碧輝煌。明朝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對此有詳細記載。當時進入山門,天王殿內新列四天王;再進為大雄殿,正面為釋迦三身像,其背後為觀音三身像,兩側迴廊為16尊佛像,皆莊嚴壯麗。寺廟庭院中有兩棵高大而又古老的銀杏樹,濃蔭蔽日。在寺內,還有居士吳彬繪的五百阿羅漢畫像,明朝文人焦竑、董其昌、顧起元均對畫像有極高評價。

清世祖順台五年(1648年),又對棲霞寺進行了修葺。清高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度駐蹕棲霞行官,棲霞寺因帝王的駕臨而增輝添色。至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年),清軍與太軍激戰棲霞一帶,棲霞寺慘遭戰火破壞,從此衰敗不堪。

民國八年(1919年),在鎮江金山出家為僧的宗仰法師(1861—1921年)朝禮九華山,途經棲霞寺,見其凋敝,於是應寺僧之請住持棲霞,克力振興,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大力資助。宗仰法師圓寂後,若舜(1880—1943年)住持棲霞寺,多方募資,進一步修繕廟宇,重塑佛身,棲霞寺顯露生機。今天的棲霞寺,便是在民國年間基礎上修復的。

棲霞寺歷經千年風雨滄桑,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嚴重毀壞。自1980年起,人民政府對這一千年古剎進行重新修繕,棲霞寺規模空前,名播遐邇。

如今,當你沿著棲霞街向東漫步的時候,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仿古牌坊,這座三開間的牌坊額書「棲霞禪寺」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親筆題字的;中間的兩根楹柱上,刻有茗山法師於1992年春題寫的楹聯一副:「千佛名藍朗公說法宗三論,六朝勝跡仰祖印心屬二伽」;兩旁的楹柱上刻有雪煩法師撰文、圓霖法師書寫的對聯一副:「隋塔唐碑留勝跡,龍蟠虎踞護名藍」。這座牌坊正面置有兩隻石獅,背面襯有一對坤石。

過了牌坊,進入棲霞山公園大門,繁蔭覆路,列秀青青,清風輕拂,時鳥翔鳴。棲霞勝景「彩虹明鏡」便出現在眼前,明鏡湖湖水清澈,彩虹亭亭亭玉立,相映成趣。

在明鏡湖旁,有一小池,即白蓮池,因形似月牙,又名月牙池,又因專供善男信女放生之用,所以又名放生池。沿池的漢白玉欄杆上,雕刻著水禽花卉,栩栩如生。原池已毀,現池是1980年修復的。

再往前行,有兩座小亭,北面的俗稱御碑亭,亭內矗立著一通著名的唐碑—明徵君碑,南面的碑亭是趙朴初去世後,棲霞寺新建的碑亭,用於陳列趙朴初為棲霞寺文革後重修時題寫的《重修攝山棲霞寺記》碑,該碑敘述了自棲霞寺創建至「文革」之間的滄桑史。

從御碑亭往右前方走,登上石級,便來到棲霞山門前。山門三門並立,中間是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大門額上書寫著「棲霞古寺」四個鎏金大字。山門兩旁的護牆上還書有「阿彌陀佛」四個鎏金大字,它在深藍底色襯托下,顯得分外莊重耀眼。

步入山門,是彌勒殿。迎面箕踞而坐著一尊袒胸露腹、開懷暢笑的胖大彌勒佛,使人聯想起一副膾炙人口的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的背後,是一尊韋馱天將雕像,他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員大將之一,以疾走如飛著稱,專門負責佛寺衛戍工作。韋馱巍然挺立,雙手合十,身著古將軍服,降魔杵橫於腕上,從其造型姿勢上,行腳僧可以知道棲霞寺是廣結佛緣的十方叢林,對來客表示歡迎,可以投宿。在彌勒殿的兩側,侍立著佛國名聲顯赫的護法神將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據佛經上講,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自護持著一方世界,即居於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和北俱羅洲。其形象是:南方增長天王,名叫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東方持國天王,名叫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北方多聞天王,名叫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寶幡),左手握銀鼠;西方廣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上纏繞一龍。他們全是一副中國式的武將打扮,威風凜凜,煞氣騰騰。他們分別司風、司調、司雨、司順,合起來就是主管「風調雨順」,寅示五穀豐登、天下太平。

出彌勒殿,是一方形的天井,天井內置有經幢2個,香爐1個,燭台4個,還豎有五色佛旗1面,這裡常年香煙繚繞。天井的兩廂有客堂、祖堂、齋堂及補助堂(佛教經像法物流通處)。在補助堂的樓上,依次為「玉佛樓」、「過海大師堂」、「宗仰上人紀念堂」、「多寶閣」。

「玉佛樓」於1987年復建,匾額為趙朴初題寫,黑底金字。樓內正中為結伽趺坐的玉佛,高60英寸(1.524米),供奉在玻璃框中,它是由佛光山星雲大師敬獻的。玉佛左右分別為藥師如來佛和阿彌陀佛。進門的左側牆壁上懸掛著「佛成道在鹿野苑說法度生圖——從度五比丘至涅槃相」等共計19幅圖,另有一幅「四處紀念之地(即佛祖誕生之地、領悟四聖諦之道地、初次佈道之地、涅槃之地)圖」;進門右側牆壁上懸掛著「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共19幅,這些彩圖均鑲嵌在鏡框中。在佛門重地能夠見到這些彩色圖片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圖片是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捐贈的。

「過海大師堂」是為紀念唐代鑒真和尚(688—763年)而於1963年設立的。據史料記載,唐代高僧鑒真於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日本時,由於迷失航向,漂流到海南島,他在登陸北返途中,於天寶十年(751年)途經江寧(今南京),由其弟子靈祐迎至棲霞寺,逗留三日後,返回揚州大明寺。現在紀念堂正中佛龕內供奉著一尊鑒真和尚脫紗塑像,它是日本奈良招提寺81代森木孝順老親自塑造,1963年鑒真和尚圓寂1200周年之際,由日本文化界、佛教界聯合署名贈送給棲霞寺的。鑒真和尚端坐的佛龕,在設計上別具一格,它採用揚州大明寺為模型,背景是驚濤駭浪,表現出鑒真和尚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而捨生忘死的大無畏氣概。在紀念堂內,還陳列有鑒真和尚生平事迹資料。

「宗仰上人紀念堂」緊鄰「過海大師堂」,堂內正中為宗仰畫像,有題聯一副,上聯是「說法宗三論」,下聯是「印心屬二伽」。在堂內左右兩壁懸掛有若舜、寂然、方廉、青權四位棲霞寺高僧的畫像。堂內還陳列有翁同龠禾、章太炎給宗仰的題字,以及宗仰手繪圖卷和其它有關史料。

「多寶閣」匾額為趙朴初題寫,黃底黑字,閣內陳列有棲霞寺歷代收藏的文物、字畫、工藝美術品、書籍等。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

由天井正中拾級而上,便是宏敝的毗盧寶殿,殿內雍容典雅,富麗堂皇。迎面正中供奉著一尊毗盧遮那佛,高約5米,連須彌座在內高達8.6米,金箔貼身,莊嚴肅穆。在其左右,侍立著梵天、帝釋兩天王,他們是「天龍八部」的成員,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大殿兩廡,分列著二十諸天木雕像,均高2米以上,他們也是「天龍八部」的成員,這些雕像個個點金妝彩,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光澤耀眼。毗盧遮那佛背後,是海島觀音群塑,表現的是觀音普渡眾生的三十二應身,形態各異,從容自若。這是寺廟中一組最熱鬧的群像。海島中塑造有數十個人物,中央是巨大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她腳踏鰲魚頭,手執凈瓶,傾倒「法水」,彷彿正在普救眾生。其左右脅持為善財童子和龍女。善財童子與龍女本是佛教中的菩薩,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民間將善財童子視為「招財童子」、「送財童子」,頂禮膜拜,不少育齡婦女虔誠祈禱,希冀早得貴子。大殿前側左右各有大鐘、法鼓一面,鳴大鐘是號令僧眾集合,擊法鼓是表示說法是為了勸戒僧眾漸趨於善。大殿後側有兩座雕刻精細、妝金塗彩的大型豪華佛龕,原系北京紫禁城的清朝遺物,1979年運至棲霞寺,佛龕內分別安放著石刻觀音像和阿彌陀佛像,石刻阿彌陀佛像頭部為寺內收藏的舊物,軀體為南京藝術學院張祥水先生根據北朝石刻用石膏製作後著色仿舊,該石佛頭部長顏廣頤,很可能是梁朝臨川靖惠王蕭宏所造的無量壽佛石像遺物;石刻觀音像頭部較小,可能為唐代遺物。

出毗盧寶殿,回首仰視,門額上書有「度一切若厄」五字。毗盧寶殿後面,拾級而上,為方丈室,「方丈」門額為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大門兩側有一副篆書對聯:「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指文菩、普賢兩菩薩普渡眾生。入門後,為一小天井,天井東側為念佛堂、貴賓接待室,西側為僧人宿舍,再上台階,便是國內著名的藏經樓。藏經樓為全寺最高處,樓下為住持和尚起居辦事的法堂,也是宣講佛法皈戒集會的場所。法堂中設有法座,也稱獅子座,供宣講佛法之用。法座後掛有象徵釋迦牟尼說法傳道的畫像,畫像兩旁懸掛著1979年重修棲霞寺時趙朴初題寫的對聯一副:「創業溯南朝想當年花雨六時朗公講席弘三論,分身還故國喜此日海天一色鑒師行蹤重千秋」。法座前面設有講台,台上供小佛坐像,象徵聽法諸佛,台下設香案,兩側置聽法席。樓上為藏經之處。樓上室內正中佛龕內供奉著一尊釋迦玉佛,是用整塊白玉精雕細琢而成,形象頗異,為緬甸僧人贈送的物品。室內兩側放置著整齊的經櫃,按《千字文》字序,存放著經、律、論三大類佛教經典著作,多達8000餘冊,其中最名貴的為「貝葉經」,是在娑羅樹葉上烙印梵文,相傳是唐僧西天取經帶回,因其時代久遠,彌足珍貴。此外還有一本「血書」,是清末一位女信徒滴血抄寫而成。

如今的棲霞寺梵音不絕,香煙繚繞,遊人如織。設於棲霞寺內的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問僧奔赴四方,弘揚佛法。棲霞寺在雪公上人、茗山法師、圓湛法師、真慈法師、隆相法師等人的住持下,聲譽日隆。


推薦閱讀:

TAG:棲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