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否靠改詔篡位做了皇帝

雍正皇帝,名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一生共有35個皇子,這些皇子長大成人後,在儲位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康熙在1675年的時候,曾立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為皇太子。由於皇后在生育允礽的時候難產而死。康熙對這個兒子格外鍾愛,立他為皇太子,對他進行不同於其他皇子的培養。但是,正是這種不同的待遇,助長了皇太子驕橫任性的特殊性格。皇太子長大之後,對於康熙遲遲不死感到著急,同時也怕康熙皇帝哪天變了主意,會立別的兄弟做皇帝。於是便同索額圖等人結成太子黨,暗自培養勢力,企圖謀害康熙,奪取皇位。後來被康熙皇帝覺察,康熙一怒之下於四十七年(1708年),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糾聚黨羽,窺測朕躬起居行為……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為由將其廢黜。康熙廢掉皇太子之後,儲位空虛,這樣諸位皇子之間爭奪皇位的衝突驟然激化。後來,康熙曾一度恢復允礽的太子之位,但是允礽不思悔改,再次密謀篡位,又被康熙廢黜。從此,康熙到死也沒有再提立儲之事。

在儲位的爭奪中,先後諸皇子中先後形成了湧現出了皇八子允禩、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禎等三個熱門人選。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被康熙任命為內務府總管事,同時在他的周圍還團結了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額、大臣阿靈阿等人。皇四子胤禛比較聰明,所以他採取了不露聲色,暗中發展勢力,討取康熙皇帝歡心的政策。在康熙面前,雍正絲毫不露自己覬覦皇位的野心,對諸皇子之間的爭鬥也不露聲色,巧妙地將自己隱蔽在皇子儲位之爭的暗處。與此同時,他又極力的在康熙皇帝的面前表現自己的孝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受不了皇太子陰謀篡位的打擊,在廢掉皇太子之後,自己也病倒了。此時,其他的皇子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黨爭。而胤禛則不這麼做,他處處避開皇子間直接的爭奪。除了精心的侍候病倒的康熙皇帝外,不管別的事情。同時,對於被廢掉皇太子允礽,胤禛也盡量的表現出同情的神色。極力地替允礽求情。從而,給康熙留下了一個極好的印象。康熙病癒之後還親自下詔褒揚胤禛說:「前拘禁胤礽時,並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胤禛一方面設法博取康熙的歡欣,另一方面又在暗中暗自的發展自己的勢力,經過幾年的努力,他逐步的獲得了十三阿哥允祥、十七阿哥允禮,以及康熙面前的兩大紅人步軍統領隆科多和西北大將年羹堯的支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西北地區發生叛變,對付西藏的叛亂,穩定青海的局勢,康熙派皇十四子允禎命為撫遠大將軍,赴西寧辦理前線軍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老體衰的康熙皇帝感覺身體欠安,諭令皇四子胤禛到天壇代行冬至的祭天大禮。此後不久,就在十一月十三日的晚上戌刻(晚7時至9時),這位清代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康熙皇帝在京郊的暢春園走完了他那輝煌壯麗的一生。據說康熙駕崩之前曾經將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招致御前安排後事,並命隆科多草詔位於皇四子胤禛。康熙駕崩後7天後,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遺詔,宣諭:「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幾天後,胤禛在太和殿繼位等級,改年號為雍正元年。但是,由於康熙生前並沒有談過儲君的選立之事,這紙遺詔又來的如此突然而且充滿疑點。於是,人們開始對雍正繼位的事情議論紛紛,就連雍正自己也不得不曾親自寫作《大義覺迷錄》來為此事辯白。這件事情從雍正時代一直爭論到現在,依然是一個誰也說不清楚得謎。

關於雍正繼位的說法大致有以下這幾種。一是「雍正改詔說」,說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禎的,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雍正繼位後,為了封人之口,就強迫允禎該名為允禵,並找借口將他囚禁在康熙陵。後來,太后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柱而死。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八人同受面諭」值得懷疑。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點鐘駕崩的,召胤禛進暢春園是在這天的凌晨一兩點鐘,也就是說在胤禛到達暢春園之前,康熙已經將八人急召入宮,宣布了遺詔的內容。而後來雍正自己說有八人同時受詔書這麼一回是他繼位後的七年。如果此事是真的話,一直受人懷疑的雍正也不會等到七年之後,同受面諭的八人大都變化了時候才拿出這一證據。所以這一證據極有可能是雍正為了掩蓋自己改詔篡位的事實而偽造出來的。

但是,對於改詔一說,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說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問題。康熙選立儲君問題上確實是在猶豫。開始確實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禎的意向。但是,允禎倒在西寧並不合建立衙府、收受賄賂,引起康熙的不滿。所以,康熙又在自己體弱多病之時又讓允禎回到前線,而讓皇四子代為祭天。說明康熙此時已無傳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對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為「於」說也站不住腳。因為,根據清朝的用語規範,傳位詔書均寫為「傳位皇某子」。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就讀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詔書中「於」與「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詔書中用的都是「於」字,沒辦法改。此外,清代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寫得。滿文是豎寫的,很難更改。至於,雍正讓十四弟把「禎」改為「禵」字,是為了表示避諱,沒有什麼值得奇怪得。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對允禵手中的軍權不放心,不能以此說雍正就是篡位。

在一種說法就是「隆科多改詔說」,說康熙病重時曾下詔,召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傳位給他。隆科多把詔書給扣住未發。等到康熙駕崩之後,隆科多又「正大光明」匾後取出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雍正才得以繼位。對於此種說法,有人曾提出異議,他們認為,隆科多雖然是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但是,朝中仍有馬齊、張廷玉等人比他地位高,資格老。受遺命這麼重要的事情,隆科多想要一手操縱也是不可能得。

此外,還有人提出「年羹堯改詔說」,說川陝總督你年羹堯曾與雍正的母親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堯改詔書,幫助雍正當上了皇帝。這一說更為荒謬,因為,年羹堯的年齡比雍正還小,怎麼會是他的父親呢?而在一個說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說」。說雍正在康熙病重時,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了就駕崩了。還說,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為心中有鬼,不敢見康熙。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蔘的,雍正即使要謀害康熙,絕對也不會傻到用康熙不喜歡喝的參湯來下毒。而且清代也沒有「子隨父葬」的習俗,像順治同皇太極,後來的乾隆與雍正都是不在一塊的。

因此,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康熙比較欣賞雍正那種雷厲風行而又粗中有細的性格,認為他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扭轉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頹風。康熙晚年讓雍正代為祭天,就說明康熙早就有選立雍正為自己的繼承人的考慮,因為在封建社會,祭天是天子獨有的特權。此外康熙選中胤禎,還因為他喜歡胤禎的兒子弘曆,康熙生前曾將弘曆接到宮中親自指導,康熙到圍場打獵或批閱奏章,都要弘曆在一旁侍奉。康熙讓雍正繼位,也許真的有隔輩的考慮,他要為大清立下兩代英主。這個在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聖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證,這些都說明無論傳位的詔書是真是假,康熙確實是要立雍正為繼承人的。至於各種繼位的傳言也許是那些不甘失敗的皇子和不滿雍正嚴厲的政風的官吏們故意製造來詆毀他的。總之,對於雍正繼位的疑案的各種說法,都還只是時人和史家們的一種一家之言。 -----------本文不代表真實歷史,請讀者自行判斷真偽 代購通 www.dgtw.cn
推薦閱讀:

妙祥法師: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你是否有福氣
你的婚緣是否與事業一樣充滿坎坷?
張偉平是否要「三槍」「撂倒」韓三平?【圖】
【實務研討】數額較大的盜竊未遂是否應定罪處罰?
中國政治歷史是否真的沒有人性人權?

TAG:皇帝 | 雍正 | 篡位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