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智力開發《下》
6款玩具啟發寶貝聽覺潛能
從寶貝出生那天起,他的小耳朵就一直豎著,探聽著來自周圍的一切聲音。帶聲響的玩具當然也是吸引他們注意的好東東了。
適合小寶貝抓握聽響的玩具——
世高音樂鑰匙固齒器
適用年齡:3個月以上
精彩玩點:
1.常見的音樂牙膠鑰匙,
材料質地和紋理設計都非常精美,適合寶貝長牙期磨牙使用。
2.三個色彩鮮艷的小鑰匙和音樂方向盤便於抓握,帶給寶寶不同的樂趣。
3.塑膠部分質地安全,特有的小凸點充分按摩牙床,幫助寶寶固齒。
4.帶寶貝外出時,還可以把它掛在嬰兒推車上,讓寶貝享受叮噹作響的樂趣。
Smoby彩虹不倒翁
適用年齡:6個月以上
精彩玩點:
1.採用COTOONS形象設計,包括可移動的COTOONS小人(音樂搖鈴),適合寶貝的年齡特點。
2.玩具整體是個不倒翁,為寶貝玩耍增添更多樂趣。
3.可堆疊的沙鈴和握力健身器.訓練寶寶手眼協調能力和辨別大小的能力。
適合寶貝認知環境的玩具——
康貝晴天音樂小樂園
適用年齡:6個月以上
精彩玩點:
1.可懸掛在床、推車和汽車座椅上,隨時供寶貝玩耍。
2.不同的動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有小鳥叫、青蛙呱呱聲還有音樂等,可以充分刺激寶貝的聽覺。
3.轉動太陽中的球,彩色小珠會跟著旋轉,可以給予寶貝視覺刺激。
4.音樂、動物聲音等幫助寶寶的聽覺和認知能力
多樂活動立方體
適用年齡:6個月以上
精彩玩點:
1.迷你多功能活動中心.由可旋轉的圓柱、算珠、彩色球、鏡子組成,
兩側設計有嗶嗶發聲器和鏡子,可從多角度給予寶貝有益的刺激。
2.採用人體工程學設計,便於寶貝抓握。
3.採用紅、黃、藍、綠幾種鮮艷的基本色,可以刺激寶貝視覺發展。
4.整體是一個搖鈴,可充分鍛煉寶貝聽覺。
5.包含圓桶、圓球、圓環、橢圓等多種規則的幾何形狀,可以幫助寶貝辨別形狀。
6.兩側還設計了按下後可發聲的嗶嗶發聲器和鑲了鏡子的綵球搖鈴,為寶貝的遊戲增添更多樂趣。
適合寶貝玩假裝遊戲的玩具——
世高開心音樂農場
適用年齡:1歲以上
精彩玩點:
1.採用獨特的積木設計,讓寶貝為創建自己的小農場當家作主。通過讓寶貝搭建農場,充分培養他的建構能力,動手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2.勤勞的小雞會打鳴報時,更能演奏許多美妙的音樂,生活在開心農場的小動物們還能發出歡快的叫聲,幫助寶貝認識動物。
3.40塊顏色各異的積木可以幫助寶貝熟悉認知各種色彩。
迪孚音樂電話車
適用年齡:6個月以上
精彩玩點:
1.汽車和電話機合而為一,可以讓寶貝體驗多種樂趣
2.功能齊全帶有音樂燈光的電話機車,培養寶寶的模仿能力,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慾望,能刺激寶寶感覺、知覺,鍛煉手指和身體協調。
3.通過玩假裝遊戲,幫助寶貝發現自我,激發腦力
分期訓練寶寶的用手本領
「用手」是人類智慧的獨特表現,寶寶常握用手的本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教與學的過程。父母如能根據寶寶生長發育的規律及時給予適當的訓練,不僅能使寶寶的小手靈活,同時還能促進大腦的發展。
新生兒期
寶寶醒著的時候,不要總是把他的小手裹在襁褓里,上身應穿得暖和些,把小胳膊放在外面,讓其自由活動。新生兒的小手,總是保持著緊緊的握拳狀態,每天應輕輕掰開他的小手清洗幾次,在清洗過程中,成人手的撫摸和水的溫度可以刺激寶寶手部皮膚的感覺,同時能使小手保持清潔。
2個月
可以把成人的手指或帶環的或環狀的能發出聲響的玩具放在寶寶手中,讓他握住,可重複多次放入和拿出,讓寶寶練習握持和對物體的感覺,同時可把著他的手搖晃,聽聽玩具發出的聲音,鍛煉聽覺。
3~4個月
父母可以用玩具碰觸寶寶的小手,引逗他抓握。也可在寶寶胸部的上方掛些色彩鮮艷的玩具,高度以寶寶伸出小手能碰到為合適,讓寶寶有主動觸摸的機會,即使成人不在身邊,他也可以主動自由地練習。在用奶瓶餵奶或喂水時,應握持他的小手,讓他用雙手抱扶奶瓶。到半歲左右,寶寶就能學會自己抱扶奶瓶了,奶嘴扁了還能自己拔出來,等奶頭充滿空氣後再放進嘴裡,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件自我服務的本領。
5~6個月
寶寶仰卧在床上時,家長要逗引他用手抓握懸掛的玩具,或俯卧時抓取前面放的玩具,並可教他雙手傳遞或敲擊玩具,以培養手和眼的協調能力和動作的準確性。
7~8個月
應逐漸培養寶寶手指的分工合作,如給他一個小水杯,教他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握住杯把,模仿喝水或給娃娃喂水;還可學習自己拿著餅乾吃。
9~10個月
可培養寶寶找開紙包著的小玩具,自己剝糖紙,用拇指和食指捏細小東西,把小盒放入大盒內。
11~12個月
父母可教寶寶搭積木、打鼓、搖鈴、套圈,玩拖拉玩具、動物玩具、機動玩具及各種娃娃。
通過1年的訓練,寶寶便可有一雙靈巧的小手,為以後雙手精細動作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嬰幼兒啟智玩具巧購攻略
1.響環:3個月大的嬰兒就能一手握著「響環」玩,他們開始嘗試觸覺、感覺、視覺或味覺的作用。用手摸摸,體會手上感覺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種色彩,用口嘗嘗玩具的味道,搖動「響環」時的聲音又可訓練嬰兒的聽覺。這類最簡單的玩具就是嬰兒開發智力的第一步。
2.球:6個月大的嬰兒對能動的一切都感興趣,能滾的彩色球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會向前滾,嬰兒還會爬著追逐小球,如果媽媽能陪著他們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3.積木:8個月大的嬰兒已有了不少的發現,他們已認識玩具、傢具等多種用具,他們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軟綿綿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稜有角,有些是圓滾滾的。面對積木,嬰兒會開始運用兩隻手,他們知道兩塊積木相碰會發出響聲,一個疊在另一個上面就會比單獨一塊積木高,而且還可以用積木疊成多種不同的形狀。
4.復台形狀盒:這是用來訓練小孩觀察物品形狀的玩具,通過這種玩具,孩子可以認識一種形狀的開口只容許同一形狀的物品通過。通過玩具讓孩子了解生活用品各種不同的形狀,而這類玩具對18個月大小的嬰幼兒較合適。
5.玩沙:所有的幼兒都愛玩沙、玩水,而18個月以後的幼兒已經懂得不能隨便把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這時就可以讓他們玩沙了。提供各種小工具,如小鏟、小耙、小桶等,讓孩子發揮創造能力,把沙堆砌成各種形狀。
6.娃娃:兩歲大的幼兒已經開始有個性表現了,這時他們已能表達自己的喜愛和厭惡。到了此時,他們就需要一個娃娃玩具了。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別是女孩子她們就可以像媽媽對待自己那樣對待娃娃了,為娃娃洗臉、穿衣、餵食,讚揚或責備娃娃了。
7.疊杯:對一個兩歲大的幼兒來說,疊杯玩具是最變幻無窮的遊戲,既可疊成高塔,又可縮成一隻單杯,還可把小積木或其他小東西藏在疊杯內再尋找一番。通過這類遊戲,孩子們能夠知道有些東西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卻是實際存在的。
8.圖畫書:兩歲大的幼兒已經通過眼、口、手認識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圖畫書中找到自己認識的物品,那該是多大的樂趣呵!當然,父母還可以通過圖畫書教導孩子認識更多的事物。這類畫當然是線條簡單,色彩鮮明,一眼就能認出是什麼來。
9.玩具車:到了兩歲末,幼兒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可以駕駛「小車」了,可以開快,開慢,也可以騎「大馬」了。如果「小車」還能載上他們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當運輸司機,那可真是其樂無窮了。
10.拉著走的動物玩具:幼兒拉著會走動的「動物」會讓他們著迷,他們慢慢會理解這一根繩子原來還有這樣的牽動力量,這比那些用乾電池的電動玩具車還更有啟智作用。
嬰幼兒的前庭覺啟蒙
前庭覺是什麼呢?簡單說,前庭覺是掌管人的平衡感,能避免孩子在移動時跌倒,並自我保護。前庭平衡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論行站坐卧、吃飯洗澡、搭車開車到讀書寫字,都需依賴前庭的協調。由於前庭系統和大腦在寶寶1歲前的可塑料性極高,所以,家長不妨針對不同月齡孩子的需求來設計活動,藉此增加孩子前庭感覺經驗,培育出平衡感佳、動作敏捷,反應靈敏、學習快速、情緒穩定的小寶貝。
前庭系統是感覺系統之一,負責掌管人的平衡感,主要的功能為偵測地心引力;而孩子的前庭系統早在胎兒期時就已經開始發展運作,所以,越早給予適當地刺激,對於小寶貝的平衡感、反應靈敏度和動作敏捷、情緒穩定都有所助益。透過簡單的遊戲來啟蒙,孩子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壓力,是最好也不過的了。
前庭覺 人體平衡感關鍵
前庭覺是人體七大感覺系統之一,由於地球一直存在著地心引力,人的一生都難以脫離它的影響。舉例來說,當人對於環境給予的重力反射訊息無法做出有效的處理時,人的平衡感和空間感應力就會受到干擾,它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1、前庭覺的運作幫助我們保持身體姿勢的平衡和有效率的運動。當個體進行加速或減速活動時,前庭會調整頭部的相對位置,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再撞到東西或跌倒時,能馬上反應,以保護身體。
2、前庭覺掌管人體的平衡和空間方位的感應,有如一架飛機的方向陀螺儀,如果發展不佳,可能會使人在不同的空間中迷失方向。那怎麼說呢?因為光靠視覺人是無法精準地判斷空間方向的哦!必須結合前庭三半規管所提供的重力訊息,才能使我們對所看到的景象賦予正確的詮釋。
3.前庭覺的有效運作,有助於維持人體各種姿勢的平衡和協調,大幅提升生活作息的品質;前庭搭配其他的感覺系統,人才可以精準地判斷空間,並保持個體運動時的平衡,這樣兒童才能做的輕鬆,玩的開心,學的快樂。
4、小朋友最喜歡跑跑跳跳了,而在追趕碰的同時,如果沒有良好的前庭覺做基礎,孩子可能曾經常跌倒,就很難快樂的起來。
5、前庭覺和其他感覺系統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諸如:眼球的追視能力、專註力、閱讀力、音感能力、觸覺傅等;而前庭同時引導肌肉張力的正常發展,牽動著筋肉關節的活動,進而影響到姿勢機能的統合。
6、前庭系統與兒童的語言發展關係密切。由於語言的發展牽涉到視、聽、觸覺、以及嘴、舌、喉部、聲帶、腹部等的肌肉動作,都與前庭的平衡反射關聯在一起。所以當前庭系統發展不良時,孩子的語言發展會受到影響,而產生遲緩或障礙。
7.前庭覺刺激過度和不及都是不恰當的哦!如果發展不佳,孩子的平衡感就會出現問題,不能精準地計算距離與測量高度、沒有危險意識、大腦神經抑制功能失常、身體手眼無法協調等發展問題。但如果過於敏感,孩子也可能會出現懼高膽小、容易暈車船、噁心嘔吐等現象。
8、一般而言,前庭覺發展不良、平衡反射失常時,孩子會有好動不安,喜歡捉弄人、經常跌倒、愛旋轉爬高飆速或懼高怕快易暈眩;視知覺空間感應失常、容易碰撞桌椅、方向感不分,眼球追視能力弱、專註力差、不喜歡閱讀寫字,數學與理科學習嚴重困難;聽知覺音感能力不理想、對聲音反應過敏易驚慌、語言發展遲緩;本體運動覺不佳、身體雙側協調困難、動作計劃不當;甚至有腦神經抑制功能失常,引發情緒障礙等。
胎兒期至1歲前庭覺發展指標
從胎兒期開始,寶寶的前庭覺發展就十分迅速哦!前庭系統是感覺系統之一,它同時也是人體的感覺系統中最早成熟的,嬰幼兒的前庭發展從胎兒期開始就已發展的十分快速,讓您不得不重視前庭覺胎教的必要性。
胎兒期
嬰幼兒的前庭覺發展大概在受精8-9周後就已形成;到了10-11周左右就已經開始動作了呢!它已經可以吸收來自地心的引力了哦!到了媽咪懷孕5個月時,則前庭覺的發展更為完善,可以感受母體的身體活動,甚為驚人。截至出生為止,胎兒的前庭覺發已臻於完善,所以待寶寶出生之後已經可以做出明顯的反應。
新生兒時期
剛出生的新生兒對於策略和移動已經有明顯的感覺,並且會做出反應。舉例來說,當您將初生的寶寶抱起後忽然往下放低,他就會顯得很慌張,並伸出雙手做出類似擁抱的動作,這就是一種自然的反射動作。如果家裡的小寶寶沒有出現這些反射動作,則有可能為中樞神經異常,要特別留心。
出生1-3個月
寶寶能感受到自己身體和重力而來的感覺,並出現相當多的順應性反應。如果寶寶感受到重力,則會出現強而有力抗拒感,從中學習順應重力的刺激,並促使前庭和大腦產生相關反應,促使肌肉產生收縮、放鬆與協調。如:讓寶寶趴著,他會抬頭;大人如果撐住他的背部,他就可以坐的很好等。
出生4-6個月
4-5個月的寶寶頭部就非常有力了,已經可以抬頭和轉頭了呢!到了6個月大,趴著時由於神經系統對重力顯得特別敏感,促使寶寶同時抬頭,胸,並將手臂和腿抬離地面,僅依靠肚子來平衡全身做出像飛機起飛形狀的「俯卧伸展姿勢」。
其實,如果抱起寶寶,作搖晃、翻轉身體以及到處移動,這些強烈的重力和移動的感覺,能令他感到快樂。而如果受到重力、視覺指引和身體移動的影響,寶寶同時也會產生筋肉反應,如:可獨立坐一會兒,而不會失去平衡。
出生7-9個月
自出生就一直發揮功能,幫助嬰兒由仰卧翻轉成俯卧的「頭頸直立反射動作」(引發這種反射動作的感覺,來自重力以及頭頸部筋肉和關節的感覺),到了6-8個月大時,開始協助寶寶由俯卧轉換至趴著的姿勢,使嬰兒能移動身體,並在移動之間學習空間結構和距離概念。
出生10-12個月
此時期的寶寶已經可以爬的更遠了,並且和四周的環境產生更密切的關係。而骨骼也成長到足以支撐身體和頭部的力量,且筋肉也具有協調動作和計划動作的能力;同時寶寶可以倚靠前庭協調肌肉關節、本體覺和視覺,來撐控一切的重力和移動,促使寶寶開始站起來,學慣用雙腳來支撐與平衡身體,並練習跨步來走路。
刺激足夠 前庭發展絕佳
父母想要及早啟發孩子的前庭覺,就得從胎兒期就展開積極培育計劃。在胎兒8-9周大時,受孕情況穩定,就可開始刺激其前庭發展;並在嬰兒出生至1歲左右,按月齡成長依序逐漸增加前庭感覺輸入,以大幅度的增進寶寶的前庭平衡統合能力。所以,家長應從胎兒期就開始積極地給予刺激。
胎兒期 「魚兒水中游」
胎兒所感受到的前庭刺激,主要來自於母體的活動。從胎兒期8-9周大開始,媽咪就可以與寶寶玩「魚兒水中游」的遊戲。玩法很簡單,只要孕媽咪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即可,不必因為懷孕就刻意減少活動,這樣才能刺激羊水運動,給寶寶足夠的前庭感覺,增進其平衡感。也可與寶寶來一場親子共舞,以增加胎兒的前庭刺激,不過,還是要提醒孕媽咪,如果身體不適,就別勉強,安全最重要。
針對上班族及有流產危機的孕媽咪,有一個更簡便的刺激法。就是孕媽咪每天1-2次坐在安樂椅上,放鬆心情,搭配輕柔的音樂,輕搖10-15分鐘。
新生兒時期 「抱抱親親」
抱抱親親對新生兒來說就是最好的啟蒙方式哦!讓小嬰兒從熟悉的海洋世界(羊水),適應充滿地心引力的新世界,和學習新的動作反應是十分重要的。由於羊水裡充滿了搖晃的刺激,所以在寶寶出生之後,媽咪可以輕柔地抱著寶寶親親他並輕輕搖晃,讓他重溫羊水世界的熟悉感覺,藉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前庭覺是人體最早發展的系統,如果刺激不足,胎兒的體重和筋肉發展會較差。適度的搖晃可以刺激胎兒大腦和肌肉的成熟。尤其是對早產兒和體重較輕的嬰兒而言。適度的搖晃對於孩子體重的增加也有幫助,媽咪不妨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在搖籃里輕搖5-10分鐘,每日三次。
出生1-3個月 「搖搖樂」
寶寶的前庭持續在強化當中,而適度地將搖晃的感覺輸入,就是促使前庭系統正常化的最佳利器,所以搖籃就是嬰兒期最好的育嬰用品啦!
媽咪可以在卧室內播放巴洛克音樂或是自然音樂,再將寶寶置於搖籃中,輕輕地搖晃,讓寶寶在悠揚的樂音中享受前庭感覺刺激。此外,搖籃還有一個神奇的功效,就是安眠的作用,當寶寶似睡非睡時,媽咪只要將寶寶置於搖籃中輕搖,大腦慢慢地就會進入休眠狀態,寶寶自然容易入睡。
不過,為免孩子產生搖晃症候群,搖晃幅度嬰兒不宜超過5度,一歲以下不宜超過10度;且時間不宜過長(一次5-10分鐘為宜)。
出生4-6個月 「忽上忽下」
人體左右內耳均含有一對三半規管,主管人的前後,上下、左右不同緯度的重力平衡狀態,與其間交錯的空間方位,包含三度空間靜和動態的加速度、旋轉等任何頭部的重力平衡反射,當人移動或晃動時,內耳的三半規管會統合前後距離,左右方位,上下高度,使人感受空間變化,並做適當的反應。
做「忽上忽下」遊戲啟蒙時,媽咪可將寶寶以水平的方式抱起,並且慢慢地上下移動,讓寶寶感受上下不同的空間感,之後再改換一手托住寶寶的臀,另一手托住寶寶後頭和頭部的方式(即坐姿)平順地上下移動,有時托高一點,有時托低一點。
出生7-9個月 「顛倒乾坤」
此時期的寶寶平衡感已經較為成熟,可以接受來自不同的方向的前庭刺激,以及複雜的重力、空間變化。
媽咪可以一手托住寶寶的臀,另一手托住寶寶的頭頸部,使其呈現水平仰躺狀,之後再慢慢地讓孩子的腳上頭下,頭上腳下,使其有頭腳位置的變化;或是先讓孩子仰躺在床上,用手輕輕抓住孩子的兩隻小腳,平順而自然地將孩子倒提起來,接著模仿老爺鐘的鐘擺的方式,將孩子左右輕搖5-10次,若孩子出現驚慌的表情,則不宜再進行。
再來,媽咪也可以讓寶寶俯趴在大枕頭上,然後用手抓住並抬起寶寶的小腳(呈頭下腳上的動作),停留約10-15秒,接著再放平。
出生10-12個月 「天旋天轉」
前庭系統還有促進其他神經系統發展的功能!內耳的三半規管里充滿了和神經細胞相連的絨毛,當外在刺激產生時,神經細胞就會獲得訊息,並做出反應。而旋轉可以促進三半規管內液體的流動,刺激管壁的絨毛,傳訊多面向的重力平衡感覺,活化前庭感覺系統,可強化筋肉關節張力,有助於幼兒站立與行走平衡感的發展。
家長可讓孩子俯趴在被單上,接著拉起頭部方向的被角,然後慢慢地將被單沿順時針方向轉1-3圈,稍作停留後,接著再逆時針轉1-3圈,藉以活化孩子的前庭覺。其次,也可以讓孩子趴在大人的肩膀上,由家長托起孩子的雙腳,接著大人先順時針自轉1-3圈,稍作休息後,再逆時針轉1-3圈。如果家長本身平衡感不佳,抱著寶寶坐在搖椅上玩,也是很好的刺激。
FUN 輕鬆 前庭覺啟蒙遊戲
觀察新生兒發現,嬰兒對於重力的刺激會出現反射動作,如:當家長將寶寶由腋下扶起時,他就會往前邁步,甚至能單手拉住木棒,全身懸空地被往上提起,這就是前庭反射的作用。在一歲前孩子會由躺而翻身,爬而站,所以,家長要好好把握胎兒期到出生1歲間的啟蒙良機,多與孩子互動,將會讓您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爸爸 媽咪 前庭覺健全發展小幫手!
前庭覺既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家長在啟蒙時需要注意哪些要項呢?前庭覺的刺激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和安全保護措施,並依孩子的月齡發展給予適切的刺激,溫和緩慢地加強神經抑制功能。其他的注意事項還有:
1、 在嬰兒腦部發育未成熟時,不可給予大幅度的搖晃,並避免因空間不足碰撞到物品,使得寶寶腦部受傷,或神經纖維破裂,造成四肢麻痹、認知障礙,或發展遲緩。
2、 寶寶需要足夠的地心引力刺激才會有良好的前庭覺哦!因此,家長應適度地讓寶寶活動,不要老是將孩子抱在手上或放在嬰兒車裡,以免影響他的身體發展和認知反應。
3、 搖籃是很好的育嬰用品。它不僅可以啟蒙孩子的前庭覺、促進平衡感,更可強化神經抑制功能,安穩情緒,選用搖籃以可以自行控制搖晃幅度的傳統式手控式搖籃最為恰當,避免使用電動搖籃和彈力搖椅。
4、 如果能組合其他感覺刺激,對孩子而言,將有更大的效果,但要注意,由於前庭感覺輸入屬於較強烈的感覺刺激,所以,在小朋友精神狀況不佳,身體有病痛,或是臨睡前,飯前飯後1小時都不適宜進行。
5、 如果孩子有腦波異常狀況,如:癲癇,抽搐等父母應避免給予旋轉刺激,以免使寶寶腦神經過度興奮,引發腦部異常放電,影響病情。
多面平衡遊戲 適用5個月大以上寶寶
功效:針對前庭做多面向的平衡刺激,並且加以強化。
玩法:讓寶寶俯趴或仰躺在彈力大球上,接著前後,左右搖擺,待寶寶適應之後,媽咪可以用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讓寶寶坐在大球上,前後左右推動,使寶寶感覺前後左右失衡的重力狀態,並協調他恢復平衡。
速度刺激遊戲 適用七個月以上寶寶
功效:促進寶寶加速或減速時的平衡,並提升大腦的反應。
玩法:將寶寶置於棉被、嬰兒車,螃蟹車,滑車中,由慢至快的拖動,如:直線前進,直線後退,或變換不同方向,注意哦!父母不可一下貿然進行過快的刺激,以免孩子受到驚嚇,其間也可以變換寶寶的姿勢,以俯卧,坐姿或是仰躺來進行。
懸盪刺激遊戲 適用8個月以上
功效:懸盪對前庭而言是最有效的刺激,它不但可以有前後、左右、高度以及速度的刺激,還能整合不同方向的重力反射刺激。
玩法:找一個搖床或是搖椅或是一張小被單,讓寶寶躺在被單或是搖籃里,就可以開始做前庭感覺的輸入了,如:前後、左右,甚至是多面向的輕柔平順的搖晃都可以。此外,安全座椅鞦韆也是很好的玩具,但提醒家長,搖晃幅度不可過大,單次搖晃時間不可過久,也不可讓孩子單獨處在鞦韆上,以免發生危險!
7月寶寶認識手
動作:寶寶能逐漸坐穩,不必用手支撐身體,轉身後能恢復原位,頭能伸直。可做360度翻身及連續翻滾,滾過去撿遠處的玩具。開始用前肢和腹部匍行。這種全身的大運動能鍛煉寶寶的感覺統合,促進大腦和前庭系統的發育。
聽覺:寶寶聽覺的靈敏度得到發展,他認識媽媽的聲音,也能聽出媽媽的腳步聲。寶寶會辨別自己的哭聲,能區分出別的寶寶哭聲與自己哭聲的不同。人工餵養的寶寶聽到奶瓶的擺動聲也會停止哭鬧。寶寶對經常聽的鐘聲、水聲、敲門聲也能一一辨認。
認知:寶寶很喜歡模仿,會模仿大人碰碰頭、拍拍手。他學會認識新的物品。開始學習操縱不同的玩具,知道不同玩具需改變不同動作才能發出聲音。
寶在玩玩具時,大人突然拿走玩具,寶寶能馬上覺察到,會用眼睛尋找或用手取出當面藏起來的玩具。能認識第一個身體部位「手」。
語言:7個月的寶寶會自動發出「媽媽「、」爸爸「等聲音,這說明寶寶已步入學習語言的敏感期。大人要敏銳地捕捉住這一教育的契機,在寶寶愉快時或臨睡前,經常給他念兒歌、說繞口令、講故事。
情緒與社會行為:寶寶的情緒和社交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自己做成了一件事時,會叫起來,似乎在招呼全家人來表揚他。對母親的依賴性有所增長,和媽媽在一起時特別高興,當媽媽媽媽離開房間時,寶寶會叫嚷著不願媽媽離開。
寶寶的小手動作的階段訓練
寶寶手的動作訓練按照嬰幼兒手的動作發展過程分以下幾個階段訓練:
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天里,總是緊握小拳,有人用手指去觸動他的手時,他立即產生握持反射,這是不學而能的天生本領。這時可訓練他的手,撫摸他的每個手指。因為新生兒最早出現的感覺是皮膚感覺。這樣做可以刺激手部皮膚感覺的發育。
嬰兒二三個月時,手就有了撫摸動作,經常撫摸被褥、親人、玩具,偶爾碰到什麼東西就抓住不放。這時手的動作還不受意識支配,眼和手還不能配合,手的動作沒有方向和目標。這一階段可有意識地拉他的手,讓他摸摸媽媽的手、臉、衣服或玩具等。
三四個月的嬰兒,此時喜歡看球棒之類,可以讓其自由抓握。
到四五個月時就應注意鍛煉孩子的手、眼的協調能力和五指的分化,應讓嬰兒隨意自主地抓物,經常按摩孩子的手指,並讓他自由地玩紙、撕紙,訓練其敲打、換手、換掌、招手、摸索等動作。
六個月以後,可逐漸訓練孩子手指的技能,這時擺弄物體成為嬰兒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如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拿捏物體。把小玩具從盒子里拿出來,再放回去。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要讓孩子儘可能投身於外界環境,如玩土、玩沙、用手接觸外界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這樣才會培養出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
嬰兒的聽覺發育與智力開發
胎兒期已能對聲音做出反應
在卵子與精子結合的那一瞬間,就是人生歷程的開端。受精卵經過五十多天的發育,雖然只有2~3克重,但已是五臟俱全、初具人形了;在溫暖的母體中,他(她)日臻完美,從第6個月起,就能夠聆聽。此期胎兒已是一個完整的人,能感受刺激,做出反應,對聲音的敏感性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胎兒在母體內與母樣有十分密切的信息聯繫,母子間信息的相互作用是藉助於感覺系統的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來進行的。早在胎兒6個月時就能聽到聲音了。胎兒在母體內聽慣了的便是母親的心跳聲,聽久了,習慣了,便產生一種安全感。母親和諧的心音、血流聲、腸蠕動聲及輕聲的說話聲,都是胎兒最初的聽覺對象。當新生兒脫離母體後,他的聽覺和視覺還保留有胎內的印象。初生兒在1周內主要處於睡眠狀態,每天睡眠可達22個小時,很少睜開眼睛;到第2周,新生兒睡眠為18~20個小時,他能睜開眼睛盯著母親的面部,隨著母親面部的移動而移動他的視線了。出生3天的新生兒,當他正在大哭時,如果能聽到高頻率的持續的聲音在呼喚他,便會把頭慢慢地側向呼喚聲的一側,且能暫時地停止哭聲。當嬰兒離開母體產生不安而哭鬧時,母親把嬰兒抱起貼近左側胸壁靠近心臟時,嬰兒又復聽到熟悉的心音,便會安靜下來。
0~3歲是智力和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0~3歲是開發兒童智力的關鍵時期,因為0~3歲是人腦發育的重要階段。此期嬰兒的腦重增加特別快,剛出生時僅370克左右;9個月就增加至660克;3歲可達到1200克,約佔成人腦重的70%~80%。此期幼兒的好奇心和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都很強,其記憶力也可達到成人的50%。
良好的聽覺功能是智力開發的重要條件,聽力對語言的發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專家指出,兒童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是1~3歲。嬰幼兒時期,主要是以聽言語為主,若此時聽力出現問題,必會造成語言發育障礙而導致學習和人際交往的困難,從而影響智力的發育。
母語是嬰幼兒智力、聽力發育的「營養素」
聰明的母親,在孩子呱呱落地之時,就應多愛撫孩子,這種無聲的交流所表達的愛心無疑是在孩子幼小心靈上抹上的清新雋永的第一筆,從而啟動孩子的心理活動,感受到周圍陌生世界的存在,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活動。孩子牙牙學語時,母語的這種參與對孩子智力發育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動就是學話,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思維能力的形成,都是通過學話實現的。
有關研究表明:在正常條件下,嬰兒出生6個月後,就已開始學習說話了。只是這時屬於「鸚鵡學舌」型的,同時將說話的聲音與具體的事物對應起來。1周歲左右的孩子往往就能說兩三個詞語了, 18~24個月時,是孩子語言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開始將第一信號系統的單純聲音信號,轉變為具有抽象意義的詞語信號,從而初步形成了抽象思維的主要特徵。媽媽應與嬰兒進行語言交流。儘可能多地利用孩子身邊的人和物,鼓勵孩子多開口說話。如當給孩子洗澡時,要一面洗一面說:「媽媽給寶寶洗澡」;見到汽車可讓孩子學汽車鳴叫;見到太陽可讓他向「太陽公公」問好;見到阿姨讓他說「阿姨好」,見到奶奶讓他說「奶奶好」等等。培養孩子早說話要注意方法:一是注意趣味性,在孩子興趣盎然的遊戲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說話;二是注意形象性,即為了使孩子逐漸掌握豐富的詞語,應盡量使這些詞語連同所代表的事物——對應起來,一起印入孩子的腦海中。
「動動」玩具開發嬰兒視覺
莫讓超前教育亂了孩子方寸
嬰幼兒的十類啟智玩具
遊戲提示:出生不久的嬰兒對不線和移動的物體是比較敏感的,通過以下活動可以發展嬰兒的視覺能力。
開合窗帘
遊戲目的:
通過這種活動可以鍛煉孩子對光的刺激的反應。
遊戲內容:
將房間的窗帘反覆幾次開合,也可以反覆將房間的檯燈打開,或者打開手電筒照射牆壁,看看孩子是否將頭輕輕轉向光線的方向。
遊戲提示:
(1) 陽光和燈光都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以免眼睛受傷。
(2) 在做這項活動的同時,媽媽可以同孩子說話或者哼哼歌曲,有助於對聽覺的刺激。
鈴兒響叮噹
遊戲目的:
發展孩子的視覺、聽覺能力。
遊戲內容:
拿一個漂亮的搖鈴或類似的玩具,在孩子的視線內搖動,家長同時左右移動,看看孩子的眼睛是否能跟著看。
遊戲提示:
如果沒有什麼反應,您不要著急、擔心,同為在1個月之內孩子的發育速度是不一致的,有快有慢,只要您耐心地重複做下去,孩子很快就有反應。
玩具懸掛
遊戲目的:
發展孩子的視覺。
遊戲內容:
(1) 拴一根彩繩,彩繩上每隔10~12厘米員一個小玩具(或用過的小盒、小線團等都可以)。
(2) 懸掛的玩具要在孩子的視線之內,而且可以移動,能夠發出聲響的最好。家長可以移動懸掛的玩具吸引孩子來看,以發展他的視覺。
遊戲提示:
應該注意的是懸掛的物體不要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以防孩子的眼睛發生對視或斜視。
孩子視力發育1歲最關鍵
從睜開小眼睛到看清大世界,寶寶需要六年的時間。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雖然對光會有反應,但視線模糊,眼睛發育並不完全,視覺結構、視神經尚未成熟,視力只有成人的1/30,只能看清約20厘米距離的事物,大約就是媽媽抱著喝奶的距離。寶寶的視覺能力隨著年齡逐漸進步,到了1歲,寶寶的視力進展為0.1-0.3左右,已經能靈活運用雙眼。從1歲開始,寶寶進入建立立體空間感的黃金時期,他在看得更清晰的基礎上,開始對遠近、前後、左右等立體空間有了更多的認識,再加上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寶寶可以進一步認知周圍世界。寶寶的視力發展一直到6歲才趨於穩定,視力水平達0.8-1.0,基本達到成人水準。由此可見,視覺是嬰兒萌發最遲的一項感覺,又是一旦萌發,發展最迅猛的感覺。
大腦的發育與視覺的發育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攝取的83%來自於視覺系統。美贊臣與育兒專家共同提出了視覺啟智的全新早教概念,即良好營養的提供會對嬰兒的視力乃至智力發育產生影響,而DHA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營養,它是眼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人體無法製造的必需脂肪酸,在視網膜中約佔了40%-50%。在人生的頭一年裡,補充充足的DHA,對於寶寶視敏度(指辨別物體或物象細微差別的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
寶寶看得越清楚,對周圍的事物越留意,就能更多更準確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刺激,這是幫助學習和大腦發育的重要基礎。
視覺:寶寶和顏色有個約會
寶寶從出生三四個月開始就對色彩有了感受力。年輕的爸爸、媽媽要抓住最早時期用較好的方法幫助寶寶認識顏色,這對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培養繪畫興趣都是大有益處的。但寶寶對顏色的認識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不斷訓練和培養。
如何引導寶寶認識顏色呢
一、多為寶寶提供一些豐富的色彩環境。可以在寶寶的居室里貼上一些色彩協調的畫片,在寶寶的小床上經常換上一些顏色清爽的床單和被套,小床的牆邊可以畫上一條七色彩虹。在寶寶的視線內還可以擺放些色彩鮮艷的綵球、塑料玩具等,充分利用色彩對寶寶進行視覺刺激。
二、寶寶如能盯著某種顏色或轉動頭部看到別的顏色時,成人可以指著這些玩具對寶寶說:「這是紅氣球」,「那是小白兔」,「這是黃花」等用語言加以描述,加深寶寶對顏色的感知。
三、當寶寶長到1歲多,咿呀學語時,成人和寶寶可以一起做「我說,寶寶指」的遊戲。例如:你指著幾種顏色的氣球問「哪只是紅氣球,哪只是藍氣球?」讓寶寶用手去指,指對了就親親寶寶,並說:「寶寶真乖,這是紅氣球。」如寶寶指錯了,就說:「再看看,哪只是紅氣球?」寶寶還是指不出,成人就要反覆指著紅氣球說「這是紅氣球。」
寶寶認識紅色以後再認識綠色。也可變換說:「這是紅氣球呢,還是綠氣球?」讓寶寶學發「紅、綠、藍」的音。還可放上各種顏色的玩具,讓寶寶按成人的要求拿出同顏色的玩具。
四、寶寶到2歲時,成人可用各種顏色筆畫些寶寶熟悉的植物、動物、水果等。如:太陽、草地、花朵、樹葉、蘋果、小鴨等,並邊畫邊說:「這是紅太陽,這是綠色的草地,這是小黃狗」等等。也可把各色蠟筆放在一起,讓寶寶幫助拿顏色,如畫紅花,成人可說「請寶寶拿紅蠟筆給媽媽畫紅花……」
只要反覆訓練,方法得當,循循善誘,寶寶到3歲時,就可以認識「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了。
顏色與寶寶的性格解密
色彩心理學家研究得出,從寶寶偏愛的顏色中,可一窺寶寶的內在性格哦,不妨參考,當然,這一切也許並非一層不變的呀——
偏愛紅色的寶寶:
對於任何事物都是五分鐘熱度,沒有耐性。他們通常比較自我,表現慾望很強,希望別人能夠認同他們、接受他們。那麼,在適當的時機,多給予他們鼓勵與稱讚才是。
偏愛綠色的寶寶:
通常缺乏主見,爸爸媽媽跟他們說什麼,他們都會說「好」。積極度不夠,有些缺乏自信,容易受他人影響。
偏愛紫色的寶寶:
心思細膩,會給人比較高傲的感覺,對自己家人很親密,對外人戒心強,愛憎分明。
偏愛蘭色的寶寶:
比較感性,心思細膩,需要他人不斷地給予關懷,也會照顧到別人的情緒,會關心人。
偏愛粉色的寶寶:
心思也細膩,更加感性,有包容心。如果他身為哥哥或姐姐,會很有責任感的。
偏愛黃色的寶寶:
最標準的「好奇」寶寶。他們很好問:「這是什麼、為什麼」,絕對做到「打破沙鍋問到底」。身為黃色寶寶的媽媽,常常不知道寶寶到底在想什麼,他們的興趣變化很快。
偏愛白色的寶寶:
通常會讓別人感覺他們懂得掌握自己需要什麼,但往往並非很了解他們。在白色寶寶的思考邏輯里,有時感覺自己是茫然的。看起來他們好象做什麼事都很專註,可呈現的結果似乎又不是如此。面對白色寶寶,做事情時需要父母明確的導引,同時給予認真的肯定才是。
視覺發育:寶寶視力發展階梯
當胎兒還在母親腹中時,最先出現的器官既不是手,也不是腳,而是腦與眼睛。不過,雖然眼睛在胚胎中發育很早,但孩子在出生後直到孩童期間,眼睛的生理髮育仍然在持續進行,而視力發展也隨著年齡而不同。通常寶寶的視力一直要到4歲才能達到正常標準,到12歲左右視力發展才會完全穩定,達到最佳狀態。
胎兒期
眼及視力發育
早在母親懷孕第四周,胎兒的視覺就已形成。此時,胎兒的眼睛很小,而且被一層皮層包覆著。以後四、五個月,眼神經、血管、水晶體和視網膜開始發育,到第六個月末,胎兒眼睛已有很大的發展。
保健重點:
母親要避免不良因素影響
自母親懷孕起,就要注意進食高蛋白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增加抵抗力,不可飲酒、吸煙和隨意用藥。要盡量避免可能受到的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果孕婦在此時患風疹、感冒發燒,或受其他病毒和細菌侵犯,再加上用藥不當,就會給胎兒眼球的正常發育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夫妻雙方均是高度近視,應進行遺傳性眼病的諮詢。
新生兒期(0~28天)
眼及視力發育
寶寶剛出生時,對光線就會有反應,但眼睛發育並不完全,視覺結構、視神經尚未成熟,視力只有成人的1/30。他能追著眼前的物體看,但視野只有45度左右,視力也只有成人的1/30。而且只能追視水平方向和眼前18~38公分的人或物。新生兒偏愛注視較複雜的形狀和曲線,以及鮮明的對比色。
保健重點:
儘早發現先天異常
應注意孩子雙眼的大小、外形、位置、運動、色澤等,儘早發現先天異常,並應防治源於產道的感染性眼病。
1~12個月
眼及視力發育
1~3個月
孩子滿月後,已具有注視與兩眼固視能力,會注視抱他的人,不過無法持續太久,眼球容易失去協調。三個月後寶寶的視野已經可達180度,也可看到自己的手,也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此時,大多數嬰兒的視覺可以平穩地"跟隨"運動的物體,也能將視線固定在某物體上。
4~6個月
4~6個月的寶寶視網膜已有很好的發育,能由近看遠,再由遠看近,4個月時開始建立立體感。這一時期的寶寶會以視線尋找聲音來源,或追蹤移動的物體,例如媽媽在房間內走動,嬰兒的眼睛也會跟著轉動;此時嬰兒己經能夠轉動身體,會伸手去捉眼睛看到的東西,如在嬰兒床上方掛著的小吊飾等。這個時候的視力約為0.1。
6~12個月
6個月以後,兩眼可以對準焦點,孩子會調整自己的姿勢,以便能夠看清楚想要看的東西。
8個月大時,對於眼前突然消失的東西,會出現尋物的反應,特別喜歡用視線來追蹤眼前的物體,眼、手的協調也較為順利。此時,寶寶的視力保持在0.1~0.2之間。
8個月以後,寶寶真的能夠用眼睛辨識親人了。這個時候的寶寶積極運用全身的感覺器官如視覺、聽覺,尤其是觸覺去認識世界。到1歲時,視力約為0.2。如果孩子學習走路的時間明顯延遲,或走路容易跌倒、被東西絆倒,都有可能是視力出現問題了。
保健重點:
抱著寶寶到處走走
防止眼內斜:很多父母喜歡在小嬰兒的床欄中間系一根繩,上面懸掛一些可愛的小玩具。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眼睛較長時間地向中間旋轉,就有可能發展成內斜視,也就是俗稱的摱芳ρ蹟。正確的方法是把玩具懸掛在圍欄的周圍,並經常更換玩具的位置。
勿遮擋眼睛:嬰兒期是視覺發育最敏感的時期,如果有一隻眼睛被遮擋幾天時間,就有可能造成被遮蓋眼永久性的視力異常,因此,一定不要隨意遮蓋孩子的眼睛。
1~3歲
眼及視力發育
1~3歲孩子的視力發育標準約能達到0.1~0.6之間。一般2歲時為0.4,已經可以判別事物的遠近,且視線跟得上快速移動的東西,並看得清楚。3歲時為0.6,視覺較為敏銳,喜歡觀察,會藉由眼睛來引導手去接觸新事物,眼手協調更靈活,立體視覺的建立已接近完成。
從1歲開始,孩子特別喜歡藉由眼睛導引手部活動,他們喜歡接觸新事物,眼手間的協調能力也因此快速成長,視覺辨識能力在這一階段也大大提高了。
保健重點:
謹防眼外傷
孩子逐漸長大,活動範圍越來越大,還學會了奔跑,眼外傷的可能也增大。這時應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如不要拿著鉛筆、筷子等尖物猛跑;家裡人在使用洗滌劑時,要讓孩子避開,以免液體濺到孩子眼中,造成化學燒傷;如果眼內進了灰塵等異物,不要用不幹凈的手帕去擦,以免造成眼球表面的劃傷和繼發感染。
4~6歲
眼及視力發育
4~6歲的孩子視力已逐漸成熟,視力的清晰度增加,6歲時能達到1.0,基本達到成人的水準。
這一階段若孩子視力異常,有明顯的徵兆。喜歡近距離看電視,喜歡眯眼或歪頭看東西,喜歡揉眼睛,或對視覺活動特別不感興趣,這些都應該引起重視。這時近視問題也已經浮現, 當孩子出現近距離看電視或看書,常抱怨看不清楚,很容易撞倒東西時,可能都是出現近視的重要徵兆,需要及時接受檢查與持續進行各種矯正治療。
保健重點:
不要長時間用眼
不要用眼過度:此時孩子的眼睛還處於不完善、不穩定的階段,長時間、近距離地用眼,會導致孩子的視力下降和近視眼的發生。因此特別要注意限制孩子的近距離作業時間,一般每次不應超過30分鐘。可以經常帶孩子向遠處眺望,引導孩子努力辨認遠處的一個目標,這樣有利於眼部肌肉的放鬆,預防近視眼的發生。
監測視力發育狀況:此時應開始對孩子的視力進行監測,特別是要分別查兩眼的視力,以便發現單眼的視力異常。因為視力不好的一隻眼睛常常失去使用機會而發展成為弱視,弱視可由屈光不正(遠視、近視、散光)、斜視等引起,越早治療,效果越好,6歲以前是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最好每3~6個月做一次視力檢查,有條件的還可以在這一階段進行1次散瞳驗光。
視力發展最初一年是關鍵
DHA與嬰幼兒視敏度密切相關———
從寶寶一出生,他就要經歷12個月快速而又神奇的視力發展過程。剛出生時,寶寶眼睛的發育還不完全,視覺結構、視神經尚未成熟,只能模糊看到眼前約20公分的事物。然而,在接下來的每一天,他們的視野將逐漸擴大,不同營養情況下的寶寶,視力發育可能逐漸出現差別。到了寶寶一歲時,在同等距離的情況下,視力發育好的寶寶可以看到更細微的東西。在他們眼中,清晰與模糊的差距將影響認知的快慢與準確度。
出生後的頭一年內,是寶寶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期,營養的提供會對他的視力乃至智力發育產生持久的影響,DHA則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營養,它是視網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人體無法製造的必需脂肪酸,在視網膜中約佔了40%—50%。這一年裡,持續補充充足的DHA,對於寶寶視敏度的提高尤為重要。
●科學驗證 DHA有助提升寶寶視敏度
貝茲教授針對0-1歲嬰兒的臨床研究顯示:補充足夠水平的DHA,可顯著提升寶寶視敏度以及智力發育指數。之後,眾多科學家利用含有同一水平DHA的配方奶粉,多次驗證了此水平DHA與寶寶視敏度的密切關係。
其中一項科學研究表明:母乳中的DHA水平與嬰兒的視敏度有正相關關係。同樣,相對於低含量DHA或沒有添加DHA的配方奶粉,含接近母乳的高水平DHA的配方奶粉能顯著幫助提高視敏度。
其實,對於寶寶來說,無論是從母乳中攝取還是從配方奶粉中攝取DHA,關鍵是要在出生的頭一年內,能夠持續補充充足的DHA,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寶寶視力發育。莫里綜合研究表明:在出生後的頭12個月內,嬰幼兒持續從母乳或配方奶粉中攝入科學驗證水平的DHA,有助其在52周齡時的視敏度發育。研究結果顯示,在52周齡時,持續攝取充足DHA的寶寶和未能攝取充足DHA的寶寶,他們在視敏度上的差異相當於標準視力表上的1.5行。
●看得更清楚,寶寶更聰明
科學家將視敏度作為衡量寶寶大腦發育情況的其中一種標準。媽媽們可要注意了,如果想讓您的寶寶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就要抓住視力發育的黃金期,從出生到12個月,持續補充充足的DHA,幫助寶寶視力發育。您的寶寶看得更清楚,對周圍的事物更留意,就能更多更準確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刺激,這是幫助學習和大腦發育的重要基礎。媽媽們明白,儘早提高寶寶的視敏度,就是在加快寶寶認知世界的步伐,領先第一步,他將會更聰明!
玩視覺遊戲讓寶寶更聰明
你知道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嗎?牛、羊、馬、狗、貓幾乎不會分辨顏色。昆蟲雖然屬於低等動物,但它們分辨顏色的能力卻比哺乳動物高明。0-6個月大寶寶眼中的世界也和某些哺乳動物一樣,只有黑白兩個顏色。而6-12個月大寶寶的視覺,則開始由黑白期向彩色期轉變。
近日在上海,1000多名幼兒和他們的爸爸媽媽在全國優生優育協會少兒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的指導下,在美贊臣特別設計的視覺森林動物園裡進行了一次奇妙的啟智之旅。活動中,年輕的父母們就寶寶的視覺發育問題與楊健教授進行了溝通。
6年時間看清世界
楊健教授介紹,從睜開眼睛到看清世界,寶寶需要6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視覺發育會經歷黑白期、彩色期、立體期和空間期這幾個階段。
研究證明,大腦的發育與視覺的發育是密不可分的,人靠各種感官功能從外界攝取信息供大腦加工、處理、儲存,進而又不斷促使大腦向更高級形式發展,而信息攝取的83%來自於視覺系統。有效的視覺刺激能極大提升寶寶的視敏度,讓寶寶更清晰精確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與刺激,從而進一步幫助智力潛能的養成,促進腦部發育,提升寶寶的智能發展指數(MDI)。而視覺的發育有賴於有效的視覺訓練。利用更為完善的視覺功能和技巧,寶寶可以感知、接受、加工更多的信息,在大腦皮層形成更多的視覺記憶,從而促進大腦的開發,提升寶寶的智力水平。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利用視覺形象可大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及綜合能力。孩子們會把他見到的對象,整個地、不加思索地、但清晰地印在腦子裡,形成牢固的腦映象,類似於感光膠片。這種能力,成年人望塵莫及。這種腦映象能力對於早期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視覺刺激開啟寶寶智力
楊健教授說,根據不同階段寶寶視覺發育的特點,藉助早教專家研究設計的視覺啟智遊戲,在父母的參與輔助下對寶寶進行視覺刺激,可以更好地開啟寶寶的智力。
0-6個月:新生的小寶寶由於通過眼睛接收視覺信息的視覺皮層神經細胞還沒有發育成熟,看到的只是光和影,他們的最佳焦距是20-38厘米之間,也就是說寶寶吃奶時剛好可以看到媽咪的臉。這時候最好在寶寶眼前放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色的玩具,可以刺激寶寶的眼睛移動,同時也可以介入紅色色彩刺激,為寶寶進入色彩期做準備。
6-12個月:是寶寶視覺的色彩期,也是寶寶視敏度發展的關鍵期,寶寶可以透過清楚的影像,開始發展其他的感官功能。經由豐富多樣、顏色鮮艷的圖案刺激,加速腦部視覺區的成長,讓寶寶察覺邊緣、對比的視覺基本能力增強,啟發高層次的認知發展。
3歲:寶寶進入建立立體空間感的黃金時期,開始對遠近、前後、左右等立體空間有更多的認識。特別推出的3D視窗玩具,可以很好地引導這一時期寶寶的視覺從二維向三維轉化,獨特的A+視覺啟智圖案可激發寶寶無限的想像力。
3-6歲:是寶寶視覺發展的空間期,他們可以準確判斷出物體的大小、上下、前後、左右、遠近。這時候玩視趣飛圈、視趣門球及銳視保齡球遊戲可很好地鍛煉寶寶對物體空間關係的把握和手眼協調的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寶寶更細微的觀察力。
視覺啟智方案是一個全新的早教概念。楊健教授指出,父母在對幼兒進行「視覺啟智」時一定不要忘了它的三個要素:益智配方、益智遊戲,還有就是媽媽的一路引領護航。因為說到底,智力的發育還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像美贊臣最新推出的A+系列添加從單細胞生物來源的高純度、合適比例的DHA和ARA的奶粉,就能為寶寶的視覺和腦部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
新生寶寶,別忘加強視覺訓練
在近日舉行的96365社區在線美贊臣早期教育報告會上,知名兒科醫生張謙圍繞「視覺訓練促進小兒智力發展」這一主題,向我市數百名孕、產婦介紹了初生嬰兒在不同階段視覺訓練的重點和注意事項。
張醫生介紹,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83%來自視覺圖像。新生兒出生3天便能集中注視,特別是對人臉有明顯的喜好,3個月便可以主動搜尋刺激物,4—5個月時初步具備立體視覺。到了1—2歲能辨認各種形狀,3歲時開始出現有意注意,因此視覺訓練在智力發育和注意力培養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張醫生強調,每個階段都有其發育的特點。0—3個月嬰兒訓練重點是多看,引導進行集中注視,隨物移動視線,並配合手的觸摸抓握,配備的玩具可以是面具、彩環、嘩鈴棒等。4—6個月嬰兒訓練重點是手眼協調,追尋物體,雙手抓物,換手抓物,盒中取物,拇食指捏取等,配備的玩具可以是懸掛塑料玩具、軟塑捏響玩具。7—9個月訓練重點是結合圖片認識周圍日常事物、認識五官,訓練雙手抓、換手抓、投擲等,注重小兒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的培養,促進好奇心。10—12個月訓練重點是促進手眼協調,如取、放、穿竄、開、蓋、按、摳、扔、拉、塗寫等,培養對圖片、文字、書本的注意和興趣,開始學兒歌、看圖說話。
他還介紹說,視覺發育的營養基礎為牛磺酸、不飽和脂肪酸(DHA、ARA)和維生素A,家長們應為孩子適當補充這些營養。
訓練寶寶的視覺空間
「方向感」是視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方向感不好的人經常會迷路,對於其他的一些視覺元素掌握度也較低。你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迷途羔羊」吧?那就一起來玩玩視覺-空間智能的小遊戲吧!
常常聽到別人說,某人方向感不好,一天到晚迷路,或是去過的地方很快就不認得了,這樣的情形,其實就是由於視覺-空間智能方面的弱勢所造成的。因此,這些人對於空間方位:上、下,左、右,里、外,前、後;方向:東、南、西、北;還有其它視覺元素,例如:距離、高低、景深等因素上掌握度也較低。除此之外,還包括了繪畫時的構圖,布置傢具時的位置等,也都會受影響喔!
爸爸、媽媽、寶寶,預備,遊戲開始嘍!
6個月以下寶寶
遊戲1 認識左右的雙手律動
兒歌:
這是我的右手舉高高,
這是我的左手碰天空,
左手、右手,拍拍拍,
右手、左手,好兄弟!
動作:
根據歌詞做動作,分別舉起寶寶的左右手。
讓孩子可以通過雙手的擺動來練習雙手的靈活度,另一方面也進行方位的認知。這樣的遊戲非常適合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玩。
遊戲2 找玩具
Tips 1
您可以試著將玩具先放在寶寶的面前,然後用小毛巾或小紙盒蓋起來,讓孩子自己將玩具找出來,練習孩子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紙盒的裡面。
Tips 2
您也可以將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裡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
遊戲3 堆積木
給寶寶2-3塊積木,先堆一次給孩子看看。可以往上堆高或是並排排成長長的一條,然後讓孩子模仿。
Tips
當孩子越長越大時,積木的數量就可以慢慢增加。
6個月以上寶寶
遊戲1 捉迷藏
對於已經有移動能力,例如會爬行的孩子,我們就可以來玩捉迷藏的遊戲了!順便練習聽音變位的能力,家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叫小朋友的名字,讓小朋友找找看你在哪裡。
Tips 1
對於較小的小朋友可以在較小的範圍當中練習;較大的孩子,就可以整個家中安全的地方來玩!
Tips 2
在這過程中,孩子必須去判斷聲音的位置、距離、遠近。
遊戲2 七巧板
對於1歲以內的小朋友,要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圖形是有些困難的。父母可以隨意地讓孩子去拼湊,讓他熟悉這些不同的形狀,不同長度的邊,當然您可以先示範一些排列給寶寶看。
遊戲3 散步
對於常走的路或距離較近的地方,沿路走時,就可以和孩子說,我們該左轉或右轉,或是走到某一個特別的標誌性地段(如便利商店)時應該要……
Tips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偶而還可以讓他來帶路。
遊戲4 套套杯
可以用現成的各種杯子、布丁盒或過家家的小碗,讓孩子練習一個套一個。當然,要大的才能裝小的,所以也就讓孩子練習對於空間大小的概念。
Tips
市面上也有賣專門的「套套杯」,它的外型大小較為整齊,但其實家中廢物利用的那些杯盒,也有同樣的效果。
遊戲5 各種組合玩具
要加強孩子的空間智能,給孩子的玩具最好就以組合式的玩具為優先考慮。像是積木、接插玩具、拼圖、組合模型之類的,都是很好的選擇。
遊戲6 自製探險噗噗車
道具:
1、厚紙板或不要的紙箱
2、雙面膠或膠水
3、剪刀
4、膠帶
玩法:
1、先把厚紙板減成4厘米大小若干張,做為車子要走的路。
2、再剪一些1.5厘米寬、5厘米長或其它大小的紙板,作為道路分隔島,並隨意地粘在厚紙板道路上,讓紙板成為有縱向的、橫向的、或十字路口的道路。
3、找一部大小適中的玩具車,一邊把一塊塊的道路板縱橫交錯地接起來,讓小車子在上面練習遇到障礙或十字路口要直走或左、右轉。
Tips
較大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參與一起製作!
益處:
1、培養空間方位概念
2、訓練邏輯推理能力
3、促進眼手協調
什麼是視覺-空間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的定義是:「準確觀察世界,並對其進行解釋,或者把那個世界的方方面面傳達給別人。」其焦點在於觀察和設計,既要接受又要表達。
在視覺-空間智能表現突出的人具有哪些優勢
具有優勢的視覺空間智能,在未來的表現上,通常有較好的方向感、空間感。所以,除了日常生活當中認路的本是好之外,在職業表現上通常多屬於設計類的工作性質,像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服裝設計、雕塑、攝影師、美術設計……甚至還可能會成為發明家哦!
如何發展1歲以內小寶寶的視覺-空間智能?
0-1歲的寶寶在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上,大部分都需要大人在語言上的幫助,藉由大人的口語與動作的配合,慢慢地讓他建立空間方向感。例如,舉起他的右手時,就要在口語上也同時提示右手;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同樣要注意自己的口語表達,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來這邊」、「去那邊」的。其實,即便是對於較小的孩子,也要用正確的方位名詞,例如:「到前面」、「在右邊」。當然,小寶寶們還無法了解抽象概念,我們就必須佐以手勢,協助他們了解。
嬰兒驚人的學習潛力
人們常常認為新生兒是無能的、被動地個體。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新生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動探索外部世界的潛在能力,而且還具有相當驚人的反應和學習能力。
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不久,看見亮光就會把頭轉向亮光之處,聽到巨響的聲音會有哭叫的反應;當奶頭接觸他的嘴唇時就張嘴吸吮。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應,是對外界事物的無條件反射。
為了生存,他還必須學會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一些本領,於是,他就在已經具有的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開始主動地探索他生活的小天地,在接觸各種事物中,感受到各種刺激,並在不斷地重複、強化的過程中建立起新的條件反射。
每當嬰兒哭泣時就有人抱他,久而久之,他就學會了要人抱就哭;聽見成人發出「噓噓」聲會排尿;看見奶瓶知道要吃奶等等。
嬰兒的學習潛力是很大的,關鍵在於爸爸媽媽不能忽視嬰兒日常表現出來的一些反應,而要注意發現並且及時地積極地作出應答,以避免無意中限制嬰兒潛在能力的發展。
嬰兒有哪些方面的潛在能力呢?
新生兒對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對光線的明暗變化他會作出反應,如閉眼時開了燈,他就會有所反應。出生三周左右,他就學會注視視野中出現的物體,並追隨物體轉移視線。
遺憾的是有些父母認為「月子里的孩子怕光」,常常白天用窗帘遮光,晚上把燈調暗,這樣會限制嬰兒的視覺的發展。若是讓嬰兒感覺到白天亮、晚上暗、開燈亮、關燈暗,就能刺激嬰兒視覺的發展,並建立條件反射,使嬰兒學習到天暗了、關燈了要睡覺;天亮了可睜開眼看看、玩玩。
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窗」的眼睛能獲得外界80%的信息,充分發揮這方面的潛在能力,將有利於智力發展。
新生兒出生後對聲音有反應。有人曾對剛出生24小時的新生兒進行試驗:對正在哭的新生兒搖鈴,他馬上安靜下來,眼睛也睜開來。這說明新生兒能聽聲音。
三到四天後,嬰兒則能逐漸學會分辨不同的聲音。如:一種聲音邊疆響兩次,將嬰兒的頭轉向左邊給他吸糖水,幾次以後,嬰兒聽到這種聲音就主動地向左轉頭。
滿月後嬰兒能集中注意聽聲音,當聽見成人說話時,就停止哭而期待成人出現在他面前。有些父母認為嬰兒易驚醒、怕聲響,房間里安靜得鴉雀無聲,大人連走路也躡手躡腳,這樣反而影響了孩子聽覺細胞的發育及聽覺功能的提高。其實,一天中應給嬰兒一些聽聲音的機會,可以時而聽音樂,時而講話逗笑,時而安靜休息,時而唱歌遊戲,使嬰兒感覺到聲音時有時無,有機會傾聽各種聲音的變化,從而加速他學聽能力的發展。
新生兒的觸覺很發達。他對冷熱的刺激特別敏感,如對牛奶及洗澡水的冷熱都有反應。嬰兒一般都是通過嘴和手去觸摸感知外界的刺激,嬰兒早期觸摸感覺的發展與長大後手的靈巧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但父母往往不重視這方面的問題,有些父母在嬰兒出生後就用小包被將嬰兒捆綁成一個蠟燭包,嬰兒的手腳和身體都不能自由活動。還有的父母怕嬰兒小手抓臉而將衣袖做得很長,並用帶子扎縛衣袖,使嬰兒手臂不能彎曲,小手無法觸摸東西,影響著觸覺功能的發展。
嬰兒智力的八次飛躍
心理學家發現,嬰幼兒時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歲內的嬰兒大腦發育最快,如出生時大腦僅重350~400克,而長到半歲時就增加到700~800克,腦重量翻了一番。在這一段期間內,嬰兒的智力發展有八次飛躍,每次飛躍發生的時間大體相同,而且在開始出現變化時嬰兒總會變得煩躁不安。
在嬰兒出生後5周左右,各個器官都迅速成熟並開始工作,表現為哭的時候流出眼淚,或者用微笑來表示高興,另外還不時地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進行「觀察」或「聆聽」,並對氣味與動靜做出積極地回應。
大約發生在嬰兒出生後的第8周,隨著嬰兒生活環境的改變,周圍環繞著不同的會運動的物體,嬰兒會對陌生的事物產生恐懼,不過,只要能經常躺在母親的懷抱里,與母親保持著親密的接觸,則可減輕或消除這種感覺。
大約發生在嬰兒出生後的第12周,這時他會有意識地活動自己的肢體,表達自己的情感,懂得了自己可以操縱或控制自己的行為。他會發出尖叫,格格地笑,並試圖通過和別人交談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出生後的第19周,這時嬰兒對雙手的靈活使用使他對物體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他的眼睛會對掛在搖籃上的搖鈴轉動,會抓住它仔細研究。
出生後的第26周,嬰兒逐漸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按動一下電鈕就能看見畫面或聽到音樂。此時,他最樂於做的遊戲就是將東西搬來搬去,或拿出來又放進去,常常弄得周圍亂七八糟,一片狼籍。
出現在嬰兒出生後的第37周左右,這時他已經開始有了成人的思維模式,理解了事物的同一性,能夠找出不同事物的共通點進行分類。
在第46周做事會知道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意識到事情有一定的順序。他開始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過反覆做某件事情來加深對順序這一概念的認識與印象。不足之處是他以為這一順序都是固定不變的。
55周的嬰兒會發現事情的先後順序是可以隨著自己的意願隨意改變得,於是他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愿來制定計劃,明確表示自己的要求。
父母能掌握時機,理解和滿足孩子的要求,並採取相應措施激發他的智商發展,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逗引小兒發音
嬰兒生下來就有模仿能力,當媽媽對著小兒張口說話時,小兒會用口來模仿大人的動作,因此大人除了在生活上多關心小兒外,也要多鼓勵小兒發音,這不僅是與小兒有情感的交流,也可促進嬰兒語言的發展。
媽媽在為小兒換尿布、餵奶或抱起他時要用親切的聲調多與寶寶說話,如「寶寶不哭,媽媽給你餵奶」,使小兒一聽到有人說話就能安靜下來,好象在仔細聽。也可對著小兒發不同的單音,如「啊、噢、嗚」等,並經常不斷重複發這些音,當嬰兒自動地發出這些音後,大人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如帶有表情的讚揚、撫摸、擁抱等,並要有同樣的聲音回答他。
訓練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在小兒高興時或者看到媽媽時能自動地發出這些音。
兒童語言發展
交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聆聽和交談,我們和別人分享信息。交流方式有很多,不僅僅是說話。事實上,交流方式比我們想像中的多。除了說話,我們也通過手勢、面部表情和其他身體語言來交流。有聽力損失的孩子應利用各種技能交流,並適應新的情況。
小兒出生後,全身的形態發育即告完成,但是各個器官的功能完善卻有待於後天的不斷學習和積累。新生兒的腦重約370克,6個月時達到650克,兩歲時增加至900-1000克,7歲時接近成人的腦重量,達1500克。
小兒的感知發育、運動發育、心理行為發育、特別是語言發育,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完善。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裡,人的學習能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達到一定年齡後,這種可塑性就會明顯變小。
孩子一出生就學著和別人交流。他們不斷的傾聽,不久以後他們就能辨認出父母的聲音了。孩子模仿他聽到的聲音說話。半歲以前語言理解已在進行。一般2歲就確立了語言基礎。如果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以後的語言獲得就會受到影響,所以理論上講最晚要爭取在1歲前發現並開始治療和訓練。
7歲以內的聾兒正處在聽覺、語言、智能等諸方面發展及發育的關鍵時期,抓住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早期干預,即早發現、早佩戴助聽器、早進行聽覺語言訓練,就能盡最大可能地恢復其聽覺言語功能。慶幸的是,目前國內開始普及新生兒聽力篩查,孩子聽力是否有問題通常會發現的比較早。
有聽力損失的孩子很難學習交流,因為他聽不到聲音甚至是他們自己的聲音。如果一個孩子有聽力損失,那麼他的語言發展通常被推遲,研究表明,那些有極重度聽力損失的孩子也能學會說話。越早症斷出聽力損失越好。
關注孩子的協調能力
孩子出生後6周內,手總捏成拳頭,只在啼哭時,才可能有時張開一下。到了8周後,孩子張開手的時間多了,會表現出有意識的運動,代替了抓握反射。這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抓東西不如以前有力時,感到很擔心,其實沒有必要擔心,因為孩子是在學習新的技能,幾周以後,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在此之前,孩子不想把手與手指的動作協調起來,只把時間用在觀察手的外形、感覺和動作上。孩子會常常張開小手,活動一下手指,進行仔細的觀察。從外表看,孩子好像在利用手之前檢查一下手的能力。
在4-5個月時,孩子能夠有意識地控制伸手,可能會同時向物體伸出雙臂,並用雙手抓住。
6個月後,孩子將能抓住物體,可以用雙手抓住,或是夾在手指與手掌之間,這時的靈活控制能力還不強。孩子能夠區分出物體的大小,並能根據物體的大小張開手。孩子特別喜歡感受物體,所以盡量給孩子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東西。在孩子躺著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抓住自己的腳,再將其放在嘴裡。孩子不理解物體有什麼用途,所以如果給孩子一個方塊,他就會抓住它,如果再給他一個方塊,他便會丟掉第一塊,去接第二塊。這時,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手學習吃東西。孩子的手一眼協調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能夠抓起小食品,放在自己的嘴裡,但可能放得還不太准。
8個月的孩子能把東西遞給你,但還沒有學會怎樣鬆手、怎樣給你。能完整地做出這一點必須在1歲以後,這時孩子可能喜歡從高椅或是小車上故意讓東西掉下去。
從8個月起,孩子的抓握精確性越來越好。到了9個月,不再把東西夾在手指與手掌之間,而是夾在拇指與食指間。到了1歲後,孩子可以用拇指尖與食指尖抓起很小的物體。孩子可以把物體從—只手放到另一隻手,兩隻手可以同時各拿一件物品。
到了8-10個月,孩子開始學習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進行擠、拍、滑動、捅、擦、敲和打。孩子用手探索所有的東西,包括食物等,並混合在一起,可以塗抹或倒出流質物質。孩子可以準確地把大多數固體物質放入嘴裡,例如腳、手指、塑料玩具或蓋子等。隨著孩子操作能力的提高,孩子不再喜歡把東西放進嘴內,而開始玩一些像拍餅這樣的遊戲。孩子也學會了—些社會交際能力,可以向別人告別。
左撇子與右撇子
如果你與丈夫都是左撇子,你的孩子就會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是左撇子;如果父母都是右撇子,孩子左撇子的可能是十分之一。從自然的角度講,很難分辨出哪一個更好,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也不必擔心。孩子不能控制總用哪一隻手,這一點是由大腦的發育決定的。大腦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聯合在—起,每側完成不同的工作,但是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一側大腦佔了主要的位置。如果右側佔了主要位置,孩子就會成為左撇子;如果左側佔了主要位置,孩子會成為右撇子。
孩子出生後6個月內,表現不出哪一隻手優先一些,但是大多數的孩子向右偏頭的機會比向左偏的機會多一些。隨著孩子的協調能力提高,具有了動手的能力,一定會表現出常用哪一隻手,這是正常的事情,不要為此擔心。孩子有其自身的發展進程,絕不可強求孩子不使用左手,你可能自認為,要求孩子使用右手對孩子今後有好處,這樣在使用剪刀、土豆皮刀等工具時很方便。實際上效果不一定好,這可能引起孩子口吃、閱讀困難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礙,因為你改變了孩子大腦的正常發育。
手的動作發育規律
人的手是認識客觀世界、與外界交往的一種重要器官,正是人有了一雙靈巧的手,才使人和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但是手的這種靈活不是俱生就有的,而是要有一個相當長的發育過程。這個發育過程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手的動作發育也稱之為精細動作的發育,大約在三個月左右時隨著握持反射的消失,孩子開始出現無意識的抓握,這就標誌著手的動作開始發育了。孩子開始抓握時,往往是用手掌的尺側(小拇指側)握物,然後逐漸向橈側發展(大拇指側),最後發展用手指握物,也就是說手的動作是從小拇指側向大拇指側發展的。
如果兩個同樣年齡大小的孩子,用靠近小拇指側處取物的孩子手的動作就沒有用大拇指側取物的那個孩子發育得好。此外,手的抓握往往是先會用中指對掌心一把抓,然後才會用拇指對食指鉗捏。一個小兒如能用拇、食指端取物,就表明他的手的動作發育已相當好了。再次,小兒先能握物,然後才會主動放鬆,也就是說小兒先會拿起東西,然後才會把東西放到一處。
大家都知道「心靈手巧」這一說法,這就說明手與腦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大腦的發育使手的動作得到發展,反之,靈巧的手也能刺激大腦進一步發展。相信一個能在早期就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有一雙靈巧的手和一個聰慧的大腦。
訓練孩子說話的九要素
首先我們要知道小兒說話所需哪五種基本技能:
1、小兒能發出各種聲音,而且音調有高有低。
2、能聽和辨別聲音的方向,並且有了聽覺選擇性,對某些聲音予以注意,而對另一些聲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為,特別是模仿發聲及發聲時的方式。
4、會想像,對不呈現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遊戲反映出來。
5、認識熟悉的事物,當大人蓋住眼前的實物時,小兒會尋找。
小兒開口說話猶如打破堅冰一樣,是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開口說話看似簡單,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只有當小兒具備上述5項技能時,才會有語言的產生。現在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賦予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那些開口遲、說話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在此,我們要奉勸父母們不要太急躁,因為小兒說話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它是沒有捷徑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觀察,並促進這個過程的發展,哪怕短時間內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語言上的絲毫進步,也不要氣餒。實際上,小兒語言的進展在開口說話之前是悄然進行的。如果此時父母灰心喪氣,放棄教孩子說話,那麼失敗則是難免的。所以,我們建議父母要用遊戲開發小兒的語言能力,預防語言發展緩慢。為了使這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更有效,父母要記住下述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盡量使小兒感到快樂和有趣
教語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種父母說,孩子學的單調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有些語言,特別是那些較難理解或較難發音的詞語,兒童一時半會兒是講不出來的,如果父母硬逼著他們「鸚鵡學舌」,只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痛苦,失去對學語言的興趣。正是因為這個道理,父母先要發現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這可能包括吃的東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飲料等。當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項任務,父母就可以用這些東西獎賞他們,但更多的是要有語言、用父母快樂的表情、用擁抱或親吻的動作來對孩子表示鼓勵。還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據小兒的年齡特點安排遊戲時間的長短;二是要不斷變換遊戲內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控制教學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學習新的語言,首先要學會控制孩子學習的情境,使小兒能夠配合,注意力集中並感興趣。其實,年幼兒童在學習時的分心是很常見的,關鍵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訓斥。比如 ,當孩子在學習中不合用或表現不好時,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辦法是什麼也不說,自己只管繼續遊戲;如果孩子此時把玩具亂扔在周圍,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離開房間幾分鐘後再繼續;如果小兒仍然調皮搗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結束遊戲。這樣,孩子會很快懂得自己做錯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會回到父母身邊再安靜下來。
三、教語言的同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語言
父母在教孩子學語言時,一則自己不要自顧自地說,因為這會使孩子只聽而無機會說;二則不要提問題太多,因為孩子在諸如「這是什麼」一類的問句中,並不能學到什麼語言,反而增加他們的緊張;三則不要使用複雜的語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並且突出所教的單詞,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則是不要只說不演示。在教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充分調動視、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還要輔以相應有盡有動作,使孩子懂得說話的意思。
四、每天定時教小兒
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遊戲,在遊戲中教孩子說話。所定的時間可因人而異。開始的時候,時間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約2-3分鐘,然後逐步延長,形成常規。
五、選擇最佳的學習時機
父母應當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學習時機進行語言教學。所謂最佳的學習時機,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較集中的時候,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孩子學的東西也會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睏倦的時候教語言,往往事倍功半。
六、重點突出,反覆練習
父母在一段時間內只教小兒學習一個特定的詞語,並且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
七、小步驟前進
學習語言時,父母要把目標化整為零,每一步要分得較細,使孩子在學習中容易獲得成功。如果步驟與步驟之間跨度較大,孩子就會遇到困難,挫傷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例如,當小兒只會少數稱呼時,父母就著重於疊詞或單詞的教學;當小兒不會發「K」音時,父母可以訓練孩子的口舌運動,先發「a」或「e」的音,逐漸過渡到「K」音等等。
八、不要輕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時間內,父母尚未看到明顯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為孩子的開口,是需要「千呼萬喚」的。
九、記錄進展情況,看到小兒的進步
在孩子末開口之前,父母很難看到他們的進步,這常常影響父母教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避免這一點,建議父母經常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對於能說話的孩子,父母要記錄他們用辭彙的性質,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詞語,是短語還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語言學習的反饋信息。
嬰兒手眼開始協調活動
心理學工作者曾對四十名一個月到兩歲的正常小兒,進行了智力調查.他們發現,在六個月到八個月齡時,大部分小兒都能在搖小手鼓、玩弄杯匙及小木塊時,做到手眼協調.
周歲內小兒的手眼協調活動非常有意義.面對床頭擺著的幾隻黃橙橙的橘子,孩子不僅能眨著雙眸看,還能伸出小手去摸.這樣,橘子的大小、形狀、顏色、軟硬,都能感覺到.這種協調對小兒認識事物,發解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具有重要作用.
坐起、爬行與站立時,孩子的手眼協調作用將發揮得更加有效.俗話說的"三翻、六坐、八爬",即小兒要三個月才會翻身,六個月才會坐,八個月才會爬行,到了滿周時,才能比較順利地站立起來.
小兒的生理髮展程序與手眼協調活動是能夠相互配合的.為此,年輕的父母要不誤時機地培養孩子的坐、爬、立的能力.與此同時,還要用親切的話語和機敏的動作引導周歲內小兒發展手眼協調活動。
比如,在孩子的視野範圍內,先吸引他們注意床上的一件玩具,再吸引他們用手去觸摸,然後,呼喚孩子"玩具在哪兒"經過多次訓練,孩子就會隨著眼睛的轉動,手自然地擺弄起玩具來了.
在嬰幼兒期開發右腦智能
人的大腦分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它們分別有各自的機能與特徵。人的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它的功能用以理解語言、文字、和數字等,能把複雜的事物條理化,並能理論地思考問題。人的右腦主要負責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人是靠左腦和右腦互相溝通信息,共同完成思維過程。而兩歲之前的嬰幼兒,以右腦為中心,用右腦理解事物。這個時期是開發右腦智能的絕好時機!同時,在嬰幼兒時期,媽媽也要注意多和孩子說話,雖然孩子聽不懂是什麼意思,但對孩子大腦的整體開發是非常有意義的。
提別提示:根據統計,技術熟練,工作順利,人際關係好的父母,子女的智商較高。
智力開發越早越好
研究發現,嬰兒出生8小時後,就會模仿母親吐舌頭;喜歡看人臉和黑白分明的圖片或漢字;目光能追隨距離眼前20厘米的物體。如果讓他趴在床上,用手抵住兩隻小腳,他就會向前「爬行」。母親若在水下分娩,嬰兒會在水中游來游去。而像「爬行」、「游泳」等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時的訓練,幾個月後就會自然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不讓嬰兒學爬,生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是不可取的。其實,只要細心照看,讓其爬行很有益處。美國學者指出,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嬰兒的智力潛能。對腦控制眼、手和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益處。對學會爬和沒有學會爬的同齡嬰兒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慾高,充滿活力。而爬行少或不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的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因此,嬰兒爬得越早越好。
三歲以前的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姆,通過對近千名嬰兒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若以17歲時的智力為100,8歲時進行開發,只能開發20%,4歲時進行開發卻能達到50%,而更大的潛能開發在3歲以前。所以,美、日等發達國家已開始把生命最初3年兒童的發展,作為本國21世紀爭雄世界的第一戰略。
目前在家庭中,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不惜擲重金。但在3歲以前,他們卻將孩子交給保姆或寄養在別人家中。實際上他們將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潛能開發的時機丟掉了。
世間不存在什麼神童,只有低能、聰明和特別聰明的區別。3歲能背寓言、4歲會講英語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是神童嗎?完全不是!這僅是一種智力的早期開發而已。父母應當清楚,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來就具有世間罕見的才能。問題在於如何選擇時機和方式去開發它。正像學者所指出,幼稚教育從3歲開始已經太晚。沒有什麼工作比撫育出頭三年的嬰兒更重要。人類的聰明才智是靠科學和實踐得來的,並非大腦自發產生的。「狼孩」從小就由狼「撫養」長大,其外貌雖與人類無異,但卻不具備人類的知識和才能。由此可見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我國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愛。只缺年輕父母科學地開發其智慧潛能的新觀念、新技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能否開發出自身的潛能,使每個兒童都得到應有的發展,關鍵是在3歲前,在嬰兒的搖籃時期。
兒童聽力解決方案
孩子出生後,大腦就開始通過聽覺接收外界的信息。大腦接收的信息越多,就越能知曉和參與到周圍的世界裡去。對不同頻率的信息接收的多少及準確程度,對兒童的言語發展至關重要。
在嘈雜人群環境中,如餐館,聽力損失者需要更高的信噪比來提高言語理解力。成人可以通過聽到的部分言語信息推斷整體意義,兒童尚不具備這種能力。較高的信噪比對兒童尤為重要。智能音頻降噪功能或方向性麥克風是在嘈雜環境中是提高信噪比的有效途徑。
聽覺開發:寶寶成長的「聽」路歷程
雖然你從未聽到過她的聲音,她卻是一直在聽著你。早在出世之前,她就一直在傾聽你心跳的節奏,還有血液流過全身的聲音。她能辨認出你的說話,因為這聲音再熟悉不過了。你的聲音讓她感到很舒服。寶寶會特別留意人類的聲音,因為人類是他們的看護者。如果有熟悉的聲音在身旁逗他們,他們會覺得很開心。
聽個明白
雖然在出世三個月前耳朵的結構就已經發育完整,但寶寶剛出世的時候還不能聽得很清楚。因為還有羊水留在寶寶的中耳里,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被吸收掉。
你那有節奏的心跳能讓懷中的寶寶很快地平靜下來。你說話的時候,寶寶的眼睛會隨著你的聲音轉動。
比起其它聲音寶寶更喜愛人類的講話聲,而比起低音的男聲則更喜愛高音的女聲。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因為寶寶在出世前聽到的大部分是媽媽的聲音。但爸爸不需要擔心哦,只要保持跟你忠實的小聽眾聊天,相信很快她就會熟悉你低沉的聲音了。
新生的兒的聽閾比成年人高四十到五十分貝,即是說,著寶寶並不能真正聽到周圍較為安靜的聲音。但他們能聽到較大的聲響,並會出現受驚、眨眼、哭鬧、喘氣甚至停止進食的反應。
音樂對所有的寶寶都起安撫的效用,就像作用在成年人身上的那樣。有證據顯示在寶寶出世前對她唱的催眠曲,或者是對她的哥哥姐姐唱的,也能讓她感到平靜和溫馨。
啼哭和嘀咕
寶寶的第一種語言並不需要辭彙來表達,她能用哭聲讓你明白她的意思。如果你正處於授乳期間,她的哭聲還能增加你的乳汁分泌。很快你就能明白她的哭聲:這種代表飢餓,那種代表不舒服或者疼痛。你的反應令她知道你能聽懂她的哭聲,她會覺得很欣慰。你的反應令她知道自己的溝通起作用了,她會覺得很開心。
到第四周,寶寶會開始進一步的交談。她會開始嘀咕,而你也會向她嘀咕。與此同時,寶寶也開始對更多的聲音作反應。當聽到有東西摔破的時候她會感到受驚,當聽到催眠曲時她會感到平靜,而對於普通的聲響——不太響又不太安靜的那種——則不是很感興趣。
第四到第六周期間,寶寶將開始協調她的聽覺和視覺。她會將你說話的聲音和你說話時的樣子聯想在一起。你會發現寶寶在聽到你走近的時候就開始笑了。如果你看著她,會發現她好像看到你在跟她說話而笑起來了。再過幾個星期,就算你不作聲她也會看著你發笑了。這就是你聲音的魅力:她會預測到你的聲音並作出反應。
呀呀學語
寶寶天生對節奏就很敏感,大人們說話的時候寶寶會跟著做動作,寶寶對悅耳的音調或語調也同樣的敏感。到了三個月的時候,寶寶分辨高音的能力也更強了。這樣寶寶就能從周圍環境的聲音中分辨出你的聲音,尤其是那種媽媽(或者爸爸或者朋友,甚至小孩子)對寶寶說話時就會自然用到的像唱歌那樣的高音。用不著感到尷尬,這種語調有時被稱為「媽媽語調」,能讓你的寶寶聽得更清楚和更容易辨清音節。
寶寶天生就能辯清音階,甚至還能辯清更小的單位:音素。無論是哪種的語言,寶寶們最初學說話的時候能比成年人分辨出更多的語句。在你的寶寶說出第一個字之前,她可能一直在咿咿呀呀地用日語,又或者是瑞典語或者烏爾都語來說話呢。
但這種非凡的本領在寶寶一歲之前就會消失。因為寶寶聽得最多的還是她的母語,所以也更熟悉。最終她將會掌握這門語言,這是每個寶寶的目標:能和媽媽還有其它人溝通。
提醒:因為聽覺是溝通的關鍵,所以寶寶在三個月大的時候進行專業的聽覺測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寶寶在醫院剛出世的時候沒有接受聽覺測試,請聯繫保健醫師進行該項簡單的測試。
音樂與莫扎特
你有沒有聽過莫扎特?讓寶寶聽他的音樂,寶寶在數學方面將變得會很出眾。當然,並不是必然的。但有這樣一項有趣的研究,讓三到四歲大的孩子聽莫扎特的音樂,其中一部分更接受六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琴訓練。在測試開始和結束時分別對這些孩子與數學能力有關的空間-時間想像能力進行測量,結果發現那些曾接受彈琴訓練的孩子獲得了進步。
但是,還沒有人知道這些發現能否在嬰兒身上生效。
然而,已經知道的就是音樂能影響你和寶寶的情緒。緩慢悅耳的曲調能夠使寶寶感到平靜而想要睡覺。活潑的曲調能激發你和懷中寶寶的活力,使你們感到非常愉快。
因為寶寶在出世的時候就具有很好的聽覺,她會對更複雜的音樂產生興趣。而古典音樂的節奏很接近於人類聲音的悅耳音調,寶寶會更加喜愛。音樂能否令寶寶成為火箭,科學家還只是在猜想,但會令她感到愉快卻是肯定的。
還有一樣能讓她感到快樂的事情:跟她說話,這同樣對她有好處。她喜歡聽你說話並從中學習說話。你們都會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對方傾訴,一直都會有的。
聽覺開發:重視兒童聽覺辨別力的培養
1.培養兒童傾聽的習慣和樂於收聽音響的動機。學會傾聽對於學習乃至人際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此兒童雖然生活在聲音的世界裡,但對聲音的反應遲鈍。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傾聽聲音的習慣。激發兒童收聽的動機,則可以使兒童對各種聲音感興趣,這是提高他們聲音敏感性的前提。因此,在訓練兒童的聽覺辨別力時,應注意活動的趣味性,將多種活動結合起來。
2.豐富兒童聽覺的經驗,提高聽覺的敏感性。聽覺辨別力的訓練材料是非常廣泛而靈活的。凡是日常生活環境中的聲音都可有選擇地用錄音機錄下來,再讓兒童聽音辨別。兒童傾聽的聲音多了,自然對聲音的反應速度也會提高。
3.提高準確辨別相近的聲音、語音的能力。比如,讓兒童分辨相近音的大小、快慢、長短;對相似語音的識別(如眼睛一收錄鏡,K與G等)。在語音識別過程中,也要注意兒童視、聽、動的結合,如讓兒童觀察發音部位及聲音的產生等。
寶寶的小手動作的階段訓練
寶寶手的動作訓練按照嬰幼兒手的動作發展過程分以下幾個階段訓練:
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天里,總是緊握小拳,有人用手指去觸動他的手時,他立即產生握持反射,這是不學而能的天生本領。這時可訓練他的手,撫摸他的每個手指。因為新生兒最早出現的感覺是皮膚感覺。這樣做可以刺激手部皮膚感覺的發育。
嬰兒二三個月時,手就有了撫摸動作,經常撫摸被褥、親人、玩具,偶爾碰到什麼東西就抓住不放。這時手的動作還不受意識支配,眼和手還不能配合,手的動作沒有方向和目標。這一階段可有意識地拉他的手,讓他摸摸媽媽的手、臉、衣服或玩具等。
三四個月的嬰兒,此時喜歡看球棒之類,可以讓其自由抓握。
到四五個月時就應注意鍛煉孩子的手、眼的協調能力和五指的分化,應讓嬰兒隨意自主地抓物,經常按摩孩子的手指,並讓他自由地玩紙、撕紙,訓練其敲打、換手、換掌、招手、摸索等動作。
六個月以後,可逐漸訓練孩子手指的技能,這時擺弄物體成為嬰兒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如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拿捏物體。把小玩具從盒子里拿出來,再放回去。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要讓孩子儘可能投身於外界環境,如玩土、玩沙、用手接觸外界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這樣才會培養出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
爬出一個聰明健康的寶寶
寶寶聰明是父母的期望,但如何才能讓寶寶腦袋聰明、身體壯呢事實上,腦部是藉助手腳的交互運動而發育的。而「爬行」正好可以讓寶寶手腳並用地運動,不但健身又可以促進腦部發育。
嬰兒剛出生時只能仰睡,後來逐漸可以翻身、趴著睡,用人體學來解釋,這些行動便是為了做「爬行運動」的準備運動。因此,為了讓準備運動更有效,可以讓孩子趴著睡。這樣可以使孩子的頭跟手腕更有力,可以厚實腦部,而且也不會讓腦勺變得扁平。當手腕好像不能出力時,應該懷疑身體是否有異常,如果有,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嬰兒可以從趴著的狀態與翻身的動作當中學習身體的動作,憑藉這樣的運動,腦部也會跟著發達。等到寶寶可以坐起時,會有更多的事物映入他的眼帘,這時候寶寶就會對許多東西感到好奇。
爬行運動就是讓孩子運用尚未靈活的手腳交互地向前伸出前進,同時也可以讓其頭跟身體取得良好的平衡感。爬行運動也可說是全身運動,既可以鍛煉全身的肌肉,腦部也可以跟全身肌肉一起全力發育。
所以,父母應儘可能地讓孩子學習爬行,這樣孩子的身體和頭腦都可以發育得很好。父母最好不要讓孩子使用學步車學走路,因為學步車無法讓孩子全身肌肉運動得很好,應該讓孩子在學走路之前儘可能地爬行。
爬行是嬰兒的本能,也是孩子學會走路的必經過程,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儘快學會走路讓其使用學步車。其實「快」不見得是件好事,讓孩子紮實地經歷其每個成長的階段,寶寶會越來越聰明。
爬行是益智的好方法
孩子到了八九個月就會爬行,不少年輕的父母,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寧可抱著孩子也不讓孩子四處爬。父母的這些作法是得不償失的。研究表明,爬行是嬰兒益智的最好方法。
爬行能使嬰兒更強健。爬行時孩子總是昂著頭,胸腹離地,用肢體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鍛煉了胸腔腹背與四肢的肌肉,並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為日後直立行走奠定良好的基礎。爬行能促進嬰兒腦發育。爬行時,嬰兒的姿勢不斷變換,能促進小腦平衡機能的發育。爬行時嬰兒必須保持眼、手、腳的相互協調,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爬行時嬰兒的視聽範圍擴大了許多,因而對孩子的智力潛能的開發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所及範圍很小。坐著或躺著,視聽範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當孩子爬行時,姿態由靜到動,範圍由點到面,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爬行能促進嬰兒的心理發展。嬰兒在爬行時可自由地調整方向,往往會爬的同時,開始自由地坐下或躺下,行動更為獨立,活動範圍逐步擴大,嬰兒可以興緻勃勃地接近他感興趣的人和物,為嬰兒擴大和深化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及開發智力創造了條件。
研究人員通過同齡嬰兒的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慾高、充滿活力,而爬得少或不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從孩子今後的發展中觀察發現,沒有經歷爬行過程的孩子,其語言能力低下,出現閱讀錯行,畫不直線段,寫字老是出格子,情緒不穩定等學習障礙。甚至出現「多動症」。
一些幼兒康復中心利用「爬行」治療說話有困難的患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以「爬」為主的治療過程中發現,爬得好的,走起來也好,學說話也快,認字與看讀的能力也強。因此,專家認為爬行可促進人腦發育,並主張幼兒爬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肢體—運動多元智能發展
肢體運動智能是指身體具有技巧性地使用和處置物品的能力,是對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控制技巧。
人們常把肢體?運動智能與運動員、舞蹈家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顯微外科醫生及能工巧匠也具有較強的肢體?運動能力;他們都具有良好的身體技巧和控制平衡能力。不但如此,而且在果斷、堅韌、合作、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及觀察、記憶、推理、判斷、思維等智力方面都會表現不凡。
多元智能發展的基礎
例如曉涵肢體?運動智能發展良好。出生28天就能爬3步,能抬頭看東西;3個月能扶物站穩,7個月能扶物橫向走,9個半月能獨立行走,1歲10個月開始游泳,除此以外,這位小寶寶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音樂能力、空間方位識別能力都很強,家中換了新燈,她睡覺醒來,睜開眼一看,第一句話就是「真漂亮」;聽到拉二胡的聲音,就能模仿出拉二胡的動作;1歲左右就能指揮司機把車從廣州大道開回天河等等,如此超前優秀表現來自於多元智能的綜合作用。
由此可見肢體?運動智能的發展,促進了其它智能的同步提升,肢體?運動智能是多元智能發展的基礎,是關係到孩子將來是否成功的重要能力。
抓住日常點滴教育寶寶
肢體?運動智能或強或弱、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有,但後天環境對寶寶這種能力開發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就以前面提到的朱曉涵寶寶為例,朱曉涵寶寶之所以肢體?運動智能,乃至於多元智能的超前發展,除了是先天優勢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有一個非常理想的後天教育環境~曉涵的媽媽李琪是一個具有強烈早教意識的優秀媽媽,寶寶還沒出生,媽媽就給她進行了系統、科學的胎教訓練,1歲後又接受《多元智能提升課程》教育。
媽媽的體會是:早期教育很重要,只要我們抓住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寶寶起床穿衣、穿鞋、戴帽子;帶寶寶上摟下樓;教寶寶揀菜、摘豆子;寶寶吃飯用勺、用筷子等等日常生活活動,經過聰明媽媽的精心設計都可以變為寶寶樂於參與的肢體?運動訓練遊戲。
推薦遊戲:小寶寶探險
遊戲目的:訓練嬰幼兒的肢體?運動智能,培養寶寶的探索精神,增強父母與孩子的親子感情。
適合年齡:8個月~2歲
遊戲場地:較寬暢的睡床或在地板上鋪上毯子、卡通拼圖地板等
參加人員:至少2人(寶寶、媽媽或爸爸)
遊戲方法:
1、媽媽仰卧在床中間,寶寶用跪著的姿勢在媽媽身體一側,爸爸在媽媽身體的另一側;
2、媽媽用歡快的語言對寶寶說:「寶寶,快爬到媽媽這裡來,爸爸也可協助媽媽用表情、動作、語言、鼓勵寶寶爬越過媽媽的身體;
3、當孩子爬越過媽媽的身體時,爸爸應用誇張的表情表揚孩子:「寶寶真棒,你翻過了這座大山!」
4、接著爸爸雙腳伸直俯卧在床中間,寶寶站在爸爸的腳這頭,媽媽站在爸爸的頭那頭,媽媽鼓勵寶寶踩上爸爸的背脊走過來。如果寶寶獨立行走還有困難,可由媽媽牽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從爸爸的背脊上走過去。
專家點評
該遊戲簡便易行,趣味性強,對遊戲場地沒有太高的要求,家家戶戶都能開展該項活動,並且寶寶樂於參加,對鍛煉嬰幼兒的肢體運動智能和培養親子關係均有很好的效果。
不但能提升寶寶的運動能力,同時對父母也能起到按摩放鬆的作用,對於勞累一天的父母能與寶寶共享這歡樂時光的確是一個難得的享受機會。
觸覺:嬰兒撫觸越早效果越好
每天給嬰兒進行系統地撫觸不僅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促進食物消化與吸收、減少嬰兒哭鬧、增加睡眠,還能增進父母與寶寶的親情交流。日前,由中華護理學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聯合強生(中國)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強生嬰兒撫觸、十年中國行」活動拉開帷幕。兒童保健專家劉紀平教授和沈月華教授被授為強生嬰兒撫觸中國大使。
嬰兒撫觸是通過撫觸者雙手對被撫觸者的皮膚進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科學撫摩,讓大量溫和良好刺激通過皮膚傳到中樞神經系統,以產生積極的生理效應。劉紀平教授通過對330名正常嬰兒的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撫觸組嬰兒的智能發育、心理運動發育指數明顯高於對照組。
0到3歲是嬰兒撫觸的關鍵期,一般越早開始對嬰兒進行撫觸,效果越明顯。但對大一點的孩子做撫觸也是一個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讓孩子達到放鬆的目的。嬰兒出生後就可對其進行撫觸,一天兩次左右,一次15分鐘為宜。家長對寶寶進行撫觸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注意輕重:以寶寶不疼不癢為準。
二、面積大:撫觸面積越大對寶寶的良性刺激越多。
三、時間可以不固定:家長可以各部分分解做,寶寶吃奶的時候可以對其做手和腳,睡覺的時候可以對寶寶的背部進行撫觸。
給寶寶做個觸覺障礙測試
其實小寶寶與大人的腦細胞一樣多,但細胞與細胞間的網路線還沒有連結,需要父母幫助小朋友去開發,所以要經由不斷的觸摸、經驗,配合其它感官的刺激,不斷連結才會知道。家長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在環境上也要盡量以實際的東西啟發他,有些觸覺障礙的小朋友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20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所謂觸覺障礙的寶寶,是處理觸覺時調節的不夠好,或許是遲鈍、也或許是太敏感,以下20種情況,如果你家的寶寶有多項符合的話,可能就是觸覺有障礙了,輕微的話,父母可以從遊戲或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就要和職能治療師談談了,做個簡易的評估,就能讓您知道你與寶寶間的互動有沒有問題。
1.時常感覺腹痛─嚴重,反覆性。
2.易怒─容易哭鬧,不容易安撫。
3.重力不安全感─不愛動,或者不喜歡被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4.觸覺防禦─不喜歡被觸碰。
5.口腔防禦。
6.吸損或餵食困難-狠狠的喝了幾口奶,就拒絕再喝了。
7.反覆性腸胃消化障礙。
8.睡眠障礙。
9.不容易安撫或轉移情緒。
10.對聲音、味道、氣味、光線或顏色容易敏感。
11.不喜歡穿鞋或穿衣。
12.逃避目光接觸。
13. 缺乏探索性行為。
14.注意力缺失。
15.僵化或固定化的行為。
16.起床後的刷牙、穿衣等晨間活動有困難或掙扎。
17.攻擊性。
18.固執或墨守成規。
19.好動或過度興奮。
20.過度謹慎。
專家認為,提供孩子安全的探索環境,只要確定遊戲的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可培養孩子主動的個性,不過要注意給予的東西不能太小,例如彈珠;也不要是繩子、塑料袋等,以免發生危險。各個階段有適合的遊戲及發展,在提供孩子遊戲之前,要先知道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然後再從旁引導。
觸覺認知發展進程
0~6個月
視線隨著物體移動,別人靠近時顯得有興趣,自己會主動拿搖鈴。
7~12個月
伸手拿玩具,可以同時拿兩樣玩具,找眼前被蓋住的玩具。
13~18個月(1歲~1歲半)
知道「不可以」,「Bye Bye」,指認書本的圖片,知道什麼可以吃,會疊二塊積木,試疊三~四塊積木,找藏在杯內的玩具,翻抽屜。
18~24個月(1歲半~2歲)
認得鏡中的自己,疊四~五塊積木,認得身體各部分,會用倒出的方式取得裝在瓶內的小顆粒,疊五塊積木。
24~30個月(2歲~2歲半)
懂得使用三種東西的用途,玩伴家家酒,疊九塊積木,會正放形狀板。
30~36個月(2歲半~3歲)
幫忙收拾玩具,記得簡單的童話,疊「品」狀積木,疊十塊積木,畫圖,會倒放形狀板。
36~42個月(3歲~3歲半)
疊兩層有變化的積木圖形,如「品」。
4歲
畫圓圈,依照顏色、形狀配對。
5歲
認得五個顏色,認得三角形、圓形、四方形,可以照著畫圓形、四方形、十字交叉線條,可完成兩個指令,數到四,會用身體當參考點,分左右邊。
孩子需要父母多多撫摸
人有一種飢餓,天生存在而又鮮為人知,這種飢餓就是人對撫摸的要求,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皮膚飢餓」。人類皮膚上面的觸摸感受器對接受刺激有一定的需求,如不能滿足這個需求,就會出現「飢餓感」。皮膚飢餓在嬰幼兒期尤為明顯。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時全身蜷曲包裹在子宮內,皮膚被羊水浸撫著,對胎兒來講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而脫離母體後,這種被羊水浸撫的安全感就消失了。
科學研究表明,所有的溫血動物一生下來就有被觸摸的要求。如果這種需求被剝奪,就會喪失慾望,導致生長遲緩,智力低下,並會產生不正常的行為方式。
研究人員曾做了個實驗,把兩隻假母猴放在鐵籠內,其中一隻是用鐵絲圍箍的假母猴,懷裡有奶瓶。另一隻則是用柔軟的皮毛圍箍的沒有奶瓶的假母猴,然後把一隻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籠里。結果,幼猴長時間依偎在用毛皮裹著的假母猴身上,只有飢餓難耐時才爬到有奶瓶的假母猴身上吃奶,吃飽後馬上又回到皮毛假母猴懷裡。可見,人類和動物幼時都存在皮膚的感覺需求。
有研究者認為,在保溫箱內養育的早產兒,長大後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心理功能障礙,究其原因除了生理性的發育不足以外,也還跟他們早期觸覺被「剝奪」有關。同樣在保溫箱內養育的嬰兒,攝取同樣的營養,而那些每天接受按摩撫慰的嬰兒較未受撫摸的嬰兒在智力和體質上發育得更好。還有研究發現,幼鼠離開母鼠45分鐘,體內便出現顯著的變化,它們的生長激素和某種主要酶的分泌量銳減,但母鼠回到它們身邊後迅速恢復正常。母鼠停止舐舔是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不過用濕毛筆拭擦新生幼鼠,也能使情況恢復正常。
對成長中兒童的觀察也證明,那些出生後與母親迅速建立密切關係,出生後當即由母親擁抱哺乳,構成良好母嬰聯結的兒童,很容易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是兒童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這類兒童以後的哺育過程比較順利,更容易被母親經常擁抱撫摸,長大後往往顯得性格開朗、自信心強和富有愛心,社會適應性較強。相反,遭早期情感剝奪的兒童常顯得膽小退縮、過分敏感,容易出現焦慮、性格孤僻,人際交往較差,社會適應性不強。觸覺需求同樣存在於成年人身上,此時它是一種社會化的心理需求,而且更具有親昵與性愛的色彩。
觸覺的功能並不限於令人感到舒適與安全,嬰幼兒較容易將手或玩具塞進嘴裡,這不僅是吃的本能所驅使,還因為兒童早期存在著一個「口唇欲期」,需要通過接觸和吸吮來滿足唇舌這類感覺敏感部位的感覺需求。同時用這種方式來確認或分辨眼前所見到的東西,運用觸覺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幫助自己發展其他方面的感覺(如視覺)。
解決嬰幼兒皮膚飢餓的方法是經常摟抱和撫摸他,摟抱時還可以與孩子對視,甚至用眼睛和孩子「說話」,這樣做對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是很有益處的。
聰明寶寶是怎樣「煉成」的
人類進入21世紀,嬰幼兒的智力開發問題受到空前關注,早教觀念深深紮根於新生代父母的頭腦中,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21世紀出生的寶寶來到人世不久,就要陸續接受全方位的智能開發:游泳、撫觸、爬行、鋼琴、書法、美術、舞蹈……寶寶們被各種技能培訓班團團包圍,忙得不亦樂乎。家長們更是茫然不知所措:這樣的早教方法對頭嗎?最近,上海《大眾醫學》聯合新浪健康頻道在0-6歲的兒童家長中開展了一次廣泛調查,並邀請知名兒童教育和保健專家對調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探討。
新生代父母存在七大育兒問題早期開發
在這次共有12258位0- 6歲兒童家長參加的大型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認為開發兒童智能的主要手段是文化教育,超過半數的家長認為兒童在智能開發前不需要專業評估,多數家長的育兒知識來源於書本和網路,大部分家長對幼教機構的學前教育十分青睞甚至依賴。超過三分之一參與調查的家長是「70後」、「80初」的獨生子女,這些高學歷、高智商的新生代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早期智能開發,他們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十分耐人尋味。主要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主要育兒任務由保姆或老人代勞,把幼兒教育寄希望於早教中心或幼兒園;
熱衷於幼兒智能發展訓練,不了解訓練前進行醫學評估的重要性;
牢記成長「苦難史」,為讓孩子不再有自己的「缺憾」而重視早教;
過分重視幼兒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將兒童的智能開發等同於「上課學習」;
令幼兒超負荷地「上課學習」,忘記了健康比聰明、有本事更重要;
對待兒童益智保健品,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不重視兒童保健門診的作用。
專家支招
針對以上問題,清華大學幼兒園高級教師晏紅、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康復科主任徐秀、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高級教師陳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童青少年保健科主任金星明等兒童教育、保健專家,為家長們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家長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家庭是最好的早教學校
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智力萌芽的初級階段,為孩子選擇最好的老師與最好的學校,將有助於孩子一生的發展。因此,各種早教中心、特色幼兒園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特別具有吸引力。清華大學幼兒園高級教師、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晏紅指出,其實,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學校,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學好,育孩子成人。每個家長都是孩子觀察和學習的榜樣,不管家長是否有意識地教孩子,孩子都在跟家長學習,聽家長的教導。所以,當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每個家長必然的角色,影響孩子終身發展的教育,首先發生於家長和家庭,並不是老師或早教中心。
家培養聰明寶寶始於專業評估
現在,不少年輕父母傾注大量心血、尋找各種機會培養寶寶。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兒童發育行為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童青少年保健科主任金星明教授提出忠告:
只有了解寶寶才能更好地培養寶寶,也就是說,首先應該請專業人士為寶寶作生長發育的評估,知道寶寶所處的發育水平,然後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
調查中發現,有些父母對評估不甚了解,誤以為是智力測驗;還有些父母認為評估時「孩子太小,不聽指令,即使測了也不準」。金星明指出,其實對3歲以前的寶寶,不能把其基本能力稱為智力,評估是建立在專業人員與孩子親善關係的基礎之上、用孩子所喜愛的遊戲方式進行的,能準確反映其發展水平。經過評估,父母知道孩子的能力後,才能聽從專業人士的預見性指導,制定客觀的培養目標,聰明寶寶訓練計劃才有針對性.
三歲之前學做人 三歲之後學做事
針對現在社會上很流行的一種說法——「3歲以前是一生中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金星明指出,父母更應該記住的是:「3歲以前是形成人生基本能力的重要時期」。3歲以前學做人,父母應該幫寶寶學做一個會吃、會睡、會走、會說的獨立人,學做一個適應環境的社會人,讓寶寶有更多的機會主動探索環境,而不是強迫寶寶學這學那,讓他們失去天真與爛漫。
3-6歲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少兒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指出,這段時期的教育必須圍繞四個基本學習目標: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設計。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孩子技能、技巧的特色培訓上,不要過早「定向」,而是應該充分發掘兒童各方面潛能,引導兒童去學習。
智能開發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
在調查中,有家長透露,讓患有哮喘的4歲孩子學游泳,因為聽說游泳能對改善哮喘有幫助,但是沒學幾次孩子就感冒,反而引發了哮喘。還有家長反映,為了趕上早教中心下午三點的課,3歲的孩子每到上課這天就睡不成午覺。這樣的例子在現代社會中很常見。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康復科主任、營養室主任徐秀認為,身體健康才能聰明,心理健康才有智慧,智能開發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如果只重視智能開發,忽視體能和良好情緒的培養,將會導致孩子出現軀體和心理上的問題。
三餐均衡營養比保健品更益智
談到益智保健品,徐秀認為,除非孩子的每日膳食中缺少某種營養素,才應該給予額外補充。她指出,兒童健腦的最好營養,來自於日常的健康食品。現在有些家長天天只惦記著給孩子補鈣、鐵、鋅、腦黃金、DHA……卻忽視孩子一日三餐的均衡營養,忽略了最基本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了。徐秀還特別指出,在均衡營養的條件下,聰明的大腦是靠動腦筋動出來的!
寶寶開智有訣竅
平時對孩子多做一些看起來挺普通簡單的動作,如摟抱或輕拍、對視與對話、或者向孩子哼唱,讓孩子的早期經歷更為豐富,即可收到早期智力開發的良好效果。要知道,早期教育的精髓並不是灌輸各種知識,而是聆聽、指導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包括多看、多聽,學習與媽媽說再見,與別人友好相處,勇敢地探索周圍環境等。
時下,不知道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父母大概不多了,但懂得如何科學地實施早期智力開發方法的家長同樣不多,相當多的父母或參照某些科普報刊提供的方法,或效法其他家長「人云亦云」地生搬硬套。其實,這些做法雖然動機不壞,但往往收效不佳,「好心得不到好報」。道理很簡單,早期智力開發最講究的便是適齡性。換句話說,首先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能讓小寶寶去干大孩子才能做的事,那樣做就不是早期教育而叫做提前教育了,提前教育超越了孩子的年齡(例如硬讓嬰兒學習認字),顯然難以成功,大多會以失敗告終。
那麼,對於周歲之內的小寶寶,具體該採用哪些辦法來進行早期教育呢?
嬰兒智力有八次飛躍
科學家早就發現,孩子在離開娘胎後的兩年期間,大腦發育最快,如出生時大腦僅重350~400克,而長到半歲時就增加到700~800克,腦重量翻了一番,到了2歲末,腦重量可達到出生時的3倍。更為重要的是,不僅腦的重量增加快,腦的功能成熟也快。這一切都顯示,嬰幼兒時期乃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關鍵期。特別是周歲之內,嬰兒的智力發育至少有8次飛躍。如果父母能夠把握時機,並採取相應的激發措施,則能「錦上添花」、「事半功倍」,孩子日後的智商會更高。
第一次飛躍 大約出現在出生後5個星期左右。寶寶機體器官迅速成熟,眼、耳、口、鼻、皮膚等感覺器官全部進入「工作狀態」。表現為哭的時候流出眼淚,或者用微笑來表示高興,另外還不時地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進行「觀察」或「聆聽」,並對氣味與動靜做出積極地回應。
第二次飛躍 大約在生後8個星期左右出現。這時的嬰兒發現周圍環境並非統一和固定不變的,而是由各種活動的具體東西所組成,令人眼花繚亂,使他出現了害怕的感覺,眼裡不時流露出恐懼的眼神。不過,只要能經常躺在母親的懷抱里,與母親保持著親密的接觸,則可減輕或消除這種感覺。
第三次飛躍 在生後3個月左右。嬰兒發現了動作,並認識到某些活動的過程,他的動作也因此而一改過去的呆板變得靈活起來,而且懂得了自己可以操縱或控制自己的行為。在這期間,他不時發現尖叫,或者格格地笑,興奮地學語,並不斷地試圖與母親或其他家人「交談」,以證實自己擁有了某些「本領」。
第四次飛躍 到生後5個月左右。嬰兒的兩隻手更加靈活,能夠抓握東西,並可轉動或翻動身體的物體,會注視物體的活動過程。例如,你讓一隻氣球蕩來蕩去,他的眼神會跟隨著氣球的動作而移動。如果你給他一個東西,他會拿著仔細「研究」一番——用手摸,或者乾脆送入口中。
第五次飛躍 生後6個半月左右。嬰兒逐漸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按動一下電鈕就能看見畫面或聽到音樂。另外,他開始懂得一件東西可以放到另一件東西裡面,也可以放在第三件東西的外面;東西可以在近處,也可以在遠處。此時,他最樂於做的遊戲就是將東西搬來搬去,或拿出來又放進去,常常弄得周圍亂七八糟,一片狼籍。不少父母對此不理解,甚至橫加干涉或責罰。然而這正是嬰兒加深認識的過程,增長智力的途徑。
第六次飛躍 生後7個半月左右。嬰兒開始懂得對各種事物加以抽象地分類。例如,他已經懂得狗總是汪汪地叫,無論大狗小狗白狗黑狗概不例外。這一點表明他已能像成人那樣運用邏輯思維了。
第七次飛躍 生後10個多月時嬰兒懂得了做事有順序,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因而他最喜歡玩「自己動手」一類的遊戲,按照先後順序來做某件事情。通過反覆做某件事情來加深對順序這一概念的認識與印象。不足之處是他以為這一順序都是固定不變的。
第八次飛躍 到生後11個月多,嬰兒終於發現,順序也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變了。於是他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愿來制定計劃,明確表示自己的要求。例如,當他今天想外出時,會提示別人要鞋子或帽子,而明天外出時,又會要求別人要穿上外套,表明他已經有自己的主見了。
開啟寶寶智力的三大法寶
弄清了嬰兒期的智力發育規律,相應的開智措施也就應運而生。專家建議的三大法寶是摟抱、對視、哼唱。
為什麼稱這三招為法寶呢?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他們利用高科技掃描儀觀察到,孩子出生後,隨著視覺、聽覺、觸覺等的信號刺激,腦細胞之間迅速建立起廣泛的聯繫。腦神經細胞粗看起來像一株裸露的小樹,隨著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聯繫,神經細胞逐漸被髓鞘包裹起來,從而確保了電流信號快速而準確地進行傳輸。在這幾種感覺器官中,視覺可以說是大腦發育的起點,在嬰兒生後幾分鐘內,當媽媽緊緊注視他的時候,他那滴溜溜轉動的眼睛會突然停止轉動,一瞬間只朝向媽媽的臉龐,這時孩子視網膜上的一個神經細胞就與其大腦皮層的另一個神經細胞聯繫起來,此時媽媽面部的影像便在他的大腦中留下持久的記憶。3個月左右,嬰兒視覺皮層的細胞聯繫達到高峰。2歲內,大腦的每個神經細胞都與大約一萬個其他細胞相連,每秒鐘能向相鄰的細胞發送一百個以上的信息。其他如聽覺等感官的發育亦大致如此。
科學家用貓與狗等動物所做的實驗證明,如果出生後立即把它們投入極其單調的環境中,它們的大腦皮層就會萎縮,腦重量相應減輕,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明顯減少。人類亦如此,被嚴重忽視的孩子,其腦部掃描圖中負責情感依附的大腦區域根本沒有得到適當發育。說明孩子的早期經歷對於腦功能的發育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由此不難明白,平時對孩子多做一些看起來挺普通簡單的動作,如摟抱或輕拍、對視與對話、或者向孩子哼唱,讓孩子的早期經歷更為豐富,即可收到早期智力開發的良好效果。要知道,早期教育的精髓並不是灌輸各種知識,而是聆聽、指導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包括多看、多聽、學習與媽媽說再見、與別人友好相處、勇敢地探索周圍環境等,所有這些支持性關愛與護理,都能使孩子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得到健康發展,長大之後智商自然高出一籌。
寶寶智力發育障礙早發現
——聰明,並不決定成功!
寶寶智力的發育是否正常,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但是由於家長的忽略,大部分智力發育問題在明確表現出來時才被家長注意到,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在早期養育的過程中,就要及時觀察寶寶的各種表現,以及早確定寶寶的智力發育水平。
嬰幼兒智障具體表現有:
1、四肢協調能力弱。會走路後兩腳依然相互亂碰,直到2-3歲仍出現。
2、視覺功能發育不佳,不注意注視周圍人和事物。
3、 微笑出現得時間很晚,不注意別人說話,對聲音缺乏反應。
4、咀嚼晚,餵養困難,吃固體食物的時候,容易出現吞咽障礙和嘔吐。
5、不愛哭鬧、撒嬌,非常安靜。
6、正常寶寶在3??4個月時,經常躺在床上看自己的雙手。但智力低下的寶寶在6個月後仍持續有這樣的行為。
7、正常寶寶在6??12個月後,經常將東西放進嘴裡,當手的動作比較熟練時,就不再用嘴。但智力發育落後的寶寶用嘴的動作持續到很晚,有時到2??3歲還把玩具放進嘴裡。
8、正常寶寶在15??16個月後就不再把東西隨地亂丟,而發育遲緩的寶寶持續的時間要長。
9、正常寶寶在1歲時停止淌口水,有缺陷的寶寶持續時間要長。
10、在清醒時,智力低下寶寶有磨牙動作,而正常寶寶沒有。
11、智力低下的寶寶有時需要反覆或持續刺激後才引起啼哭,哭時經常發出喉音,有時哭聲尖銳或尖叫,也有時哭聲無力。正常寶寶的哭聲常有音調變化。
12、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或興趣短暫、精神不集中、反應遲鈍是智力低下的重要特點。
13、智力低下的寶寶多表現為多睡和無目的地多動。
在觀察上述行為之餘,家長可以帶寶寶去進行心理測驗,這種方法可以測查寶寶的智力發展水平。但不能完全依照這個測查給寶寶的智力下定義,古往今來,被認為弱智的孩子成為科學家不是沒有先例,象愛因斯坦、愛迪生都是如此。只要家長耐心地教育寶寶,他的智力水平應當有所提高。
分期訓練寶寶的用手本領
「用手」是人類智慧的獨特表現,寶寶常握用手的本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教與學的過程。父母如能根據寶寶生長發育的規律及時給予適當的訓練,不僅能使寶寶的小手靈活,同時還能促進大腦的發展。
新生兒期
寶寶醒著的時候,不要總是把他的小手裹在襁褓里,上身應穿得暖和些,把小胳膊放在外面,讓其自由活動。新生兒的小手,總是保持著緊緊的握拳狀態,每天應輕輕掰開他的小手清洗幾次,在清洗過程中,成人手的撫摸和水的溫度可以刺激寶寶手部皮膚的感覺,同時能使小手保持清潔。
2個月
可以把成人的手指或帶環的或環狀的能發出聲響的玩具放在寶寶手中,讓他握住,可重複多次放入和拿出,讓寶寶練習握持和對物體的感覺,同時可把著他的手搖晃,聽聽玩具發出的聲音,鍛煉聽覺。
3~4個月
父母可以用玩具碰觸寶寶的小手,引逗他抓握。也可在寶寶胸部的上方掛些色彩鮮艷的玩具,高度以寶寶伸出小手能碰到為合適,讓寶寶有主動觸摸的機會,即使成人不在身邊,他也可以主動自由地練習。在用奶瓶餵奶或喂水時,應握持他的小手,讓他用雙手抱扶奶瓶。到半歲左右,寶寶就能學會自己抱扶奶瓶了,奶嘴扁了還能自己拔出來,等奶頭充滿空氣後再放進嘴裡,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件自我服務的本領。
5~6個月
寶寶仰卧在床上時,家長要逗引他用手抓握懸掛的玩具,或俯卧時抓取前面放的玩具,並可教他雙手傳遞或敲擊玩具,以培養手和眼的協調能力和動作的準確性。
7~8個月
應逐漸培養寶寶手指的分工合作,如給他一個小水杯,教他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握住杯把,模仿喝水或給娃娃喂水;還可學習自己拿著餅乾吃。
9~10個月
可培養寶寶找開紙包著的小玩具,自己剝糖紙,用拇指和食指捏細小東西,把小盒放入大盒內。
11~12個月
父母可教寶寶搭積木、打鼓、搖鈴、套圈,玩拖拉玩具、動物玩具、機動玩具及各種娃娃。
通過1年的訓練,寶寶便可有一雙靈巧的小手,為以後雙手精細動作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3個月嬰兒認知能力培養
● 視覺--3個月時,寶寶看見媽媽總是顯得很興奮,四肢活動增多,看媽媽的時間比看其他人時間長,有時還發出聲音與媽媽打招呼。隨著月齡的增長,嬰兒的視覺能力逐漸增強,不斷發展。能較長時間注視一個物體,看移動的物體也比較靈活了。選擇嬰兒喜愛的小玩具邊搖邊移動,使其目光追隨移動的物體做上、下、左、右方向的移動。經常將小兒面朝前豎著抱,讓他熟悉房間的各種物品,邊看邊指給他說,這是布娃娃,這是毛毛熊。經常重複,形成記憶,以後一說到布娃娃,嬰兒就將目光轉向放布娃娃的地方。拿出一件玩具讓小兒先看一會兒,然後再拿出一件玩具讓小兒注視。2個玩具交替出現,訓練小兒的視線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當嬰兒注視某一個物體時,迅速移開物體,訓練小兒在物體突然消失時用視覺尋找。這是對嬰兒客體永久性最初的培養和訓練。
● 聽覺--經常與嬰兒說話,不僅促進了語言的發育,還促進了聽覺的發育。此外,經常放一些柔和的或熟悉的音樂給嬰兒聽,他會很開心。醫生們做過許多實驗,嬰兒對胎兒期曾經聽過的音樂、故事出生後表示明顯的偏愛。當哭鬧不耐煩時,聽到在胎內熟悉的音樂或故事,就會安靜下來傾聽。但這種記憶能力是很短暫的,出生後如不繼續強化,很快便會遺忘了。因此,做過胎教的嬰兒,父母應繼續讓嬰兒聽胎教音樂,強化記憶,促進聽覺能力的發展。在嬰兒視線以外,輕輕的叫嬰兒的名字或搖一帶響的玩具,嬰兒已經能夠準確、較快的轉向聲源方向。注意聲音的刺激不要過響、聲音一般在 分貝;一種刺激不要重複多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5分鐘左右;不要在同一時間內給予嬰兒多種不同的刺激。免得使嬰兒疲勞,甚至厭惡。要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
● 觸覺--將各種軟硬、粗細、大小不一的物品如小毛線球、塑料瓶、小勺、積木等放入小手讓他抓握,體驗觸覺刺激。家庭中隨處可見、可用的物品往往是最真實、最貼近生活的,既經濟又實用,不一定樣樣東西都去商店購買。
● 和寶寶做遊戲--寶寶3個月時反應靈敏多了,當與他逗笑、對話時,用一塊手絹遮住嬰兒的臉,他很不滿意,先是左右晃頭,接著四肢亂動,想用手掀掉,但是動作不協調,不準確。此時家長可以幫助小兒將手絹移開,以後慢慢訓練他自己伸手摘去。寶寶成功後媽媽要有反應,表揚寶寶做得好,摸摸小臉蛋,對他微笑、擁抱、親吻。
0歲人際智能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小寶寶:你對他笑,他也笑;你對他做鬼臉,他還是笑,他不會因為害怕陌生人而羞澀地躲進媽媽的懷抱。專家認為:這其實就是具有人際智能先天優勢寶寶的一種外在表現。人是社會性的人,從小學習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對寶寶的智能發展是有很大助益的。因此,要培養一個聰明寶寶,絕不能忽視人際智能的培養。早教專家劉鈺心建議你從以下三步來著手,將0-1歲的寶寶打造成未來的「人際高手」。
了解嬰兒人際智能發展特點
0-1歲時期,寶寶的人際智能發展,相較於其他智能發展而言,是比較晚的,而且不像其他智能(如:身體運動智能)能通過單純的刺激(某些動作的訓練)就可以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人際智能的發展與其他智能的發展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肢體運動、音樂、語言智能都對人際智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嬰幼兒時期語言的刺激對於人際智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0-1歲寶寶人際智能的培養要與其他智能的提升相結合。
寶寶具有人際先天優勢嗎?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有些寶寶很小就顯露出先天的人際優勢智能,你不妨細心觀察以下方面,看看你的寶寶是否具有人際優勢智能:
先天特質1:寶寶不認生。看到陌生人不會驚慌、害怕,也不哭鬧,反而充滿好奇。
先天特質2:喜歡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
先天特質3:愛笑,喜歡看到成人的面部表情變化,喜歡與人互動,討人喜歡。
先天特質4:看到其他的寶寶時,他會主動靠近,想要接觸、並和他一起玩。
遊戲提升人際智能
具有先天人際特質的寶寶,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智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先天人際優勢的寶寶就無法建立。劉鈺心老師認為,只要通過適當的人際遊戲訓練,寶寶的人際智能就能得到良好的提升。以下就是有助於0-1歲寶寶人際智能提升的遊戲:
遊戲1:照鏡子
遊戲作用:通過鏡子認識和觀察人的表情。
建議你經常抱著寶寶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認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等自己的五官,並讓他用手摸自己的臉和五官,讓他做出不同的表情。
遊戲2:打招呼
遊戲作用:學習和他人打招呼。
如果方便的話,你最好常帶寶寶去外面逛逛,小區的綠地、公園、動物園等都是不錯的場所。當見到其他小朋友或成人時,你不妨拉著寶寶的小手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我叫樂樂,你叫什麼名字?」讓寶寶感覺通過語言和動作與人互動的快樂。
TIPS: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寶寶用眼睛看著對方,讓他體會與人在視覺上的交流。同時,在這個遊戲中,父母的榜樣和身教十分重要,這樣寶寶就可以從模仿行為中感受到人際互動的自然和樂趣。
遊戲3:傳球
遊戲作用:引發對人的注意、與人互動,可增強反應力。
0-1歲寶寶通常喜歡自己玩,這時候你可以拿一個球傳給他,請他接住,然後再讓他把球撥給你,通過這些動作的互動,可以引起他對人的動作的注意,建立社會化的模式。
TIPS:這一年齡段寶寶最好、最安全的人際互動方式就是讓他和年齡相仿的寶寶一起玩耍。因此,如果寶寶已經坐得很穩,腰桿、頸背的發展都很好,就可以帶寶寶參加一些親子課程。這樣寶寶就有更多機會看到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並在和他們的活動和互動中提升人際能力。
遊戲4:玩手偶、玩偶
遊戲作用:通過角色扮演來學習人際互動。
爸爸媽媽可以利用一些具像的手偶、玩偶來和寶寶玩耍。比如:你可以用小熊布偶來和寶寶對話:「你好,我是乖乖,我很喜歡你,我們拉拉手,做個好朋友吧。」通過布偶將一些日常對話和小故事講給寶寶聽,不僅可以讓他學習如何與人交流,而且能刺激視覺力和想像力。
寶寶的人際智能是在與人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多為寶寶提供與人互動的機會十分重要。如今隨著現代生活狀態的改變,鄰里關係冷淡,多帶寶寶外出走走、常參加一些團體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熏陶,寶寶一定會成為一個人際高手。
聰明寶教室
1、人際智能的特徵
人際智能是指一個人理解他人及其關係的能力。具有人際智能優勢的人通常在人群中顯得十分自在,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喜歡團體活動,有一些親密的好朋友;樂於幫助他人,善於與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並能發現其個別的特質。
2、父母在寶寶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父母除了常帶寶寶參加團隊活動、讓他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互動以外,最重要的是對寶寶在與人互動中的表現和言行進行觀察,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尤其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父母的引導方式和態度將會影響他未來的人際發展。當問題發生時,建議你用轉移的方式來解決,比如:用玩具或有趣的食物來吸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0—6個月寶寶喜愛啥樣玩具
寶寶在0—6個月期間是腦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間對寶寶進行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五項行為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手段。而這些訓練大都是藉助寶寶喜愛的玩具來完成的。那麼寶寶在這個階段究竟喜歡什麼玩具,作用是什麼呢?
例如:
搖動會發出聲音的撥浪鼓類玩具
寶寶的聽覺系統在孕5個月就基本發育完善,所以出生後的0—6個月寶寶對聲音最敏感,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對此階段寶寶最具吸引力。我們也應該藉此加強對寶寶聽力的訓練。
如果玩具再加上可以咬的功能就更加合適了,如小龜牙膠等。
0歲大卡片(繪有各種物品顏色鮮艷的卡片)
在0—6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色彩也是比較敏感的,他們大都喜歡顏色鮮艷的物品,而0歲大卡片就是把寶寶最早、最容易接觸的物品,如水果等用鮮艷的色彩畫在卡片上,作為寶寶的玩具,放在周圍。有助於視覺的發育,也有助於寶寶以後更快的認識和接受這些物品。
會發光發聲和活動的玩具類,如爬行大青蟲、大鳥等
對於4到6個月的寶寶,他們更加喜歡新奇的帶點刺激性的玩具,他們的要求不僅是顏色、聲音,對玩具的形象,動作也有了要求,這時候這種能爬行的大青蟲就可以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寶寶的腦發育。
積木類玩具
這種玩具通常在寶寶用手抓和把玩的過程中,訓練寶寶手指的靈敏度和身體的協調性,也是進行精細運動訓練的好方法,有助於促進寶寶小腦的發育。
玩具不僅對寶寶的身體各方面發育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以促進家人和寶寶的接觸與交流。對於0—6個月的寶寶,針對發育特點,選擇他們喜歡的玩具,才能讓寶寶更好地從玩具中受益。
愛笑的孩子聰明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專家最近披露一項研究資料:愛笑的寶寶長大後多較聰明。這是他們在系統地研究了年齡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後得出的結論。他們發現,聰明兒童對外界事物發笑的年齡比一般兒童早,笑的次數也更多。
從寶寶的發育進程看,一般長到3個月左右出現發笑反應,只要醒著,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畫片與玩具時,就會高興地笑起來,嘴裡呵呵地叫,又掄胳膊又蹬腿,可
謂手舞足蹈。另外,當他吃飽睡足,精神狀態良好時,儘管無外界刺激,也會自動發出微笑。前一種笑被稱為「天真快樂效應」,後一種則稱為「無人自笑」。
研究表明,天真快樂效應是嬰兒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精神發育方面是一次飛躍,對大腦發育是一種良性刺激,被譽為智慧的一縷曙光。至於無人自笑,乃是嬰兒在生理需要方面獲得滿足後的一種心理反應,這兩種笑均有益於大腦的發育。由此不難明白,父母多與寶寶接觸,並用歡樂的表情、語言以及玩具等激發其天真快樂效應,同時注重餵養,吃飽睡足,促使其早笑、多笑,乃是早期智力開發的一大妙招,值得年輕的父母們重視。
「音樂浴」有助智力開發
人們知道嬰幼兒必須進行三浴———日光浴、水浴和空氣浴,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但新的教育理念卻提出「四浴」,即增加一個「音樂浴」,科學實踐證明,音樂在早期教育中對嬰幼兒智力的開發有著特殊的作用,是兒童大腦極好的精神營養品。
據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少兒教育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智力開發中心楊健教授介紹:音樂能調節大腦功能,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常聽音樂不僅能幫助孩子增強和恢復記憶力,還可陶冶其美好心靈,培養高尚情操,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日本幼兒開發協會的母親們曾作過試驗:當她們的孩子出生時,其容貌和神態與普通嬰兒無異,然而在他們聽了四個月的莫扎特小夜曲之後,其表情和動作比別的孩子顯得活潑些,眼睛特別亮,很有神,因而顯得容貌也漂亮些。
楊教授說,經常進行音樂熏陶的嬰幼兒會有以下特點:總是笑眯眯,不怕生人,提早說話,臉蛋秀麗可愛,眼神聰慧明亮,左右腦綜合發展,長大以後iq(智商)高、eq(情商)好,cq(創造性)強。日本幼兒教育協會的追蹤調查也表明,從嬰兒起開始接受並喜歡音樂的孩子,長大了在品行上很少有劣跡,他們會變得更善良,道德上更純潔。
對嬰幼兒進行音樂訓練,應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喚醒小兒,可以選用較為輕快、活潑的音樂,播放時音量從小慢慢放大,待小兒醒來後,音樂可繼續一段時間再停止播放;給嬰兒乳哺時,可輔之以悠揚的音樂,這樣能激起小兒的食慾;引導小兒入睡,可選用徐緩的《搖籃曲》,音量要逐漸放小,待小兒入睡後,再徐徐消失。上述音樂的選用和編排,應當相對固定,以便讓寶寶形成有規律的條件反射,倘若嬰兒在無病痛啼哭時,不妨試著用音樂安慰他,此時可按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搖晃。
值得年輕父母注意的是,對孩子進行「音樂浴」時,一定不可用爵士樂、流行的搖滾樂,而應該選用歐美名曲及古典音樂,並且整個音量應小於成年人適宜的音量。
給嬰兒添加「音樂鈣」
音樂、文學和數學是開啟智慧之門的3把鑰匙。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儘早幫助自己的孩子開啟智慧之門,讓女兒早日成鳳,讓兒子早日成蛟龍。然而,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只會唱歌,真正對音樂這門藝術卻知之甚少,於是,很多人都茫然了……
其實,對於嬰兒來說,並不需要太多專業的教育,只要讓嬰兒儘早地接觸音樂就好。嬰兒最喜歡聽的就是媽媽的歌聲,大多數嬰兒都喜歡被媽媽抱在懷裡,媽媽一邊微笑地看著他,一邊親切地哼唱著,他就會睜著眼睛盯盯地看著媽媽,好像在很用心地學習一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聆聽媽媽唱歌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優美、抒情、歡快的曲子放給嬰兒聽,每天定時讓孩子傾聽、欣賞,媽媽還可以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膝蓋上,輕輕地握住他的小手,隨著音樂的節奏上下起伏地比劃,培養他的節奏感。
漸漸地,嬰兒的大腦就會在媽媽的歌聲和音樂聲中忙碌起來,並開始產生聯想,達到促進大腦發育的目的。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鈣」,會很好地「建設」嬰兒的大腦,會讓孩子早日開啟智慧之門。
六大因素影響孩子智商
六大因素影響孩子智商
(一)遺傳:一般說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會低。這種遺?因素還表現在血緣關係上,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02;而隔省結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達109;父母是表親,低智商的孩子明顯增加。
(二)母乳: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據調查,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兒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三)飲食:吃肉過多或貪吃的孩子智力會減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會受到影響,這是因為早餐攝入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腦的重要成份。
(四)肥胖:體重超過正常兒童20%的孩子,其視覺、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會處於較低的水平。這是因為肥胖兒過多的脂肪進入腦內,會妨礙神經細胞的發育和神經纖維增生。
(五)環境:生活在枯燥環境里的兒童,如棄嬰,得不到母愛及良好的教育,智商會較低。據研究調查表明,這類孩子3歲時平均智商僅為60.5,反之,處於良好環境的3歲兒童智商平均為91.8。
(六)藥物:某些藥物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如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使智商偏低,當停葯若干年後,智商便會有所提高。
胎教刺激發育
胎兒在3個月左右就有了感覺,當母親撫摸腹壁時,胎兒會用腳踢作為回應。到4個月時胎兒對外界的聲音有所感知,凡是能透過母體的聲音,胎兒都可以感受到,這是因為人體血液傳導聲波的能力較空氣大得多。這種聲音不斷地剌激胎兒感覺器官,促進其發育,在人體智力發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到了5-6個月,胎兒大腦皮質結構己基本形成,其觸、視、聽、味覺都發育到了相當程度,能感受到外界一些活動,此時放一些音樂,孕婦進行腹部的按摩等胎教,可以促進胎兒的智力發育。
鹼性食物利於小兒
人體的體液呈微鹼性,有利於身體對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如果小兒體內缺少鹼性物質,會影響激素的分泌和神經活動,這種兒童智商偏低。可以改善孩子的飲食結構,多食一些鹼性食物可以提高學習成績。
一般說,綠色蔬菜、堅果、水果、低脂牛奶、各種菌菇、豆及豆製品、海帶等都屬於鹼性食物。豬牛羊雞鴨等肉類、魚類、麵粉、大米、花生等經人體代謝後產生酸性物質,故屬於酸性物質。
一些食品如核桃、哈士蟆、珍珠、動物的腦、紅棗等可以增進智力發育。含有維生素C高的食品也對提高智商有利。用含有維生素C較高的橘子汁連續18個月供給受試的兒童飲用,他們的智商比起不用者平均上升3.6。
愛撫和培養促進生長
對嬰兒進行輕輕地撫摸,可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應堅持每天3次對嬰兒頭、頸、胸及四肢做重點按摩,並撫摸嬰兒全身,每天堅持15分鐘,連續10多天可見效。
增強孩子記憶力要靠平時下功夫。家長要常常和孩子聊天,有時講一個短句,然後叫孩子倒過來講一遍。在散步時,讓孩子記住經過的商店名字及路名,然後背出來,看看能記多少。
圖書是提高孩子智力的極好手段,對1歲內嬰兒應選用彩色圖片,如一條狗、一個蘋果、一支筆等。利用圖片讓他們認識看不到的東西或與看得到的東西相聯繫。對1-2歲孩子應選擇有大幅圖字的書,內容能反映他們比較熟悉的事物,如花、動物、房子等,並與字相聯繫。對2-3歲的孩子應選擇含有故事內容的圖畫書,配合能跟著念的兒歌。對3-4歲的孩子應選擇新鮮事物,有更多細節的書,如動物的故事、簡單短小的童話,也可選一些短的唐詩,雖然不甚理解,也有利於增強記憶力。在給孩子講述故事時,要鼓勵孩子提問和插話,以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及思考能力。
2個月嬰兒早期教育與訓練
兩個月嬰兒的的視覺與聽覺比以前靈敏了許多,此時,可以在孩子床的上方25-50厘米處,懸掛色彩鮮艷的玩具,如各種彩色氣球、彩色布球、燈籠、嘩啦棒、花手帕等,但注意不要總將這些玩具掛在一處,要經常變換位置,以免引起孩子斜視。逗離子玩時,可將玩具上下左右搖動,使孩子的目光隨著玩具移動的方向移動,左右可達45度。這樣做是促進孩子視覺發育的好方法,但應注意不要讓強光直射孩子的眼睛。
為了促進孩子的聽覺發育,可以給孩子多聽音樂。當媽媽的也可以給孩子多哼唱一些歌曲,也可以用各種聲響玩具逗孩子。聲音要柔和、歡快,不要離孩子太近,也不要太響,以免刺激孩子引起驚嚇。劇烈的響聲,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刺激,而輕快悅耳的音樂,可使孩子精神愉快並得到安慰。每天給孩子做操時,可以給孩子播放適宜的樂曲,優美的旋律,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十分有利。如果孩子經常自己躺在一邊沒人理睬,對他的要求不主動理解,沒有哄逗,就會影響其心理發育,表情會顯得呆板,反應相對遲鈍。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
3個月嬰兒教育與訓練
三個月的孩子由於神經系統的發育,雙手抓握東西已出現了隨意性的變化,去抓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顏色有了初步的分辨能力。視覺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視野範圍由原來的45擴大到180。在語言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根據這些特點,可以在孩子床上距離孩子能用手抓到的高度繫上各種色彩鮮艷的小玩具,當嬰兒伸手去抓時,玩具被碰得來回擺動,發出聲響,孩子會很高興。由此鍛煉孩子的孩眼、耳、手的協調能力。另外可以讓孩子叭在床上或桌子上,孩子的雙手可以支撐起上半部身體,頭部也能抬高,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呼吸功能的發育,也為以後的爬行打下了基礎。此時,還可在孩子面前放一些能引起他注意的玩具,他想用手去抓,頸部、胸部肌肉都在用力,從而鍛煉這兩部位的肌力,還可以鍛煉孩子坐在媽媽的懷中,但時間不能太長。孩子處在坐位時,頭還有點搖擺動不定。但也有的嬰兒頸肌較發達,立抱時頭能很穩。為了鍛煉孩子的手勁,可以先把嘩啷棒放在他手裡,開始時,孩子握住的時間很短,以後逐漸能握很長時間。
要經常和孩子多說話,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也不理解語言的意思,但是反覆地把一些語言輸送到孩子大腦皮層,貯存起來,可以為以後的語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寶寶一出生就應進行「視覺啟智」
您知道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嗎?牛、羊、馬、狗、貓等,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裡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種顏色。
0-6個月的寶寶眼中的世界也和某些哺乳動物一樣,看世界只是黑白的。而6-12個月的寶寶經歷的視覺發育則和昆蟲及許多飛禽一樣,是色彩發展期。家長根據寶寶不同時期的視覺特點進行視覺上的刺激訓練,可以促進大腦的開發。這是近日在美贊臣A+視覺森林動物園活動中,早教專家楊健教授告訴記者的。
楊教授說,從寶寶出生到6歲,視覺發育會經歷黑白期、彩色期、立體期和空間期這幾個階段,因此對寶寶進行視覺啟智的早教是非常必要的。
大腦的發育與視覺的發育是密不可分的,人靠各種感官功能從外界攝取信息供大腦加工、處理、儲存,進而又不斷的促使大腦向更高級形式發展,而信息攝取的83%來自於視覺系統。良好有效的視覺刺激能極大地提升寶寶的視敏度,可以讓寶寶更清晰精確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與刺激,從而進一步幫助智力潛能的養成,促進腦部發育。
視覺的發育有賴於有效的視覺訓練。利用更為完善的視覺功能和技巧,寶寶可以感知、接受、加工更多的信息,在大腦皮層形成更多的視覺記憶,從而促進大腦的開發,提升寶寶的智力水平。
從睜開小眼睛到看清大世界,寶寶需要6年的時間。記者了解到「視覺啟智」需要智力配方和益智遊戲,還有媽媽的一路引領護航。
2個月後的嬰兒能辨喜怒
當新生命來到世上2個月左右,寶寶便開始能理解言語活動中的某些交往信息,如嬰兒聽到憤怒的講話聲時往往會躲開,對友善的語聲則往往報之以微笑,咿咿呀呀「說」個不停。3-4個月時,寶寶就能和成人進行「互相模仿」式的「發音遊戲」,能夠鑒別區分並模仿成人所發生的語音,並能夠辨別聲母的細微差別;如果是英語的話,就能辨別清濁輔音,這時的寶寶獲得了語言範疇性知覺能力。
這是寶寶言語知覺能力的第三階段。
別讓學步車耽誤了寶寶爬
眼瞅著寶寶能夠穩穩噹噹地單獨坐了,不少媽媽就著急買來學步車想讓寶寶學走路,卻忘了中國有句老話叫「還不會走就想跑」,意為諷刺不打好基礎急於求成的人。對於性急的媽媽們,這句話大可以改成「還不會爬就想走」,雖說改動了一個字,但是其中的提示意義卻是一樣的。
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的童方醫生說,現在很多媽媽在寶寶八九個月的時候就給他們買來學步車,認為寶寶已經能坐了,扶著東西也能站一站了,當然可以學走路了,但至於爬,會不會都一樣。這種做法對幼小的寶寶來說是有害的。要知道行走是負重運動,當關節肌肉還未達到負重的要求時,過早起步會影響孩子下肢的發育。另外,學步車的坐墊較高,小寶寶坐在上面只能用腳尖觸地滑行,所以前行時,基本是用腳尖用力,這就容易使足關節變形,形成趾外翻,甚至扁平足。
另外,由於嬰兒骨骼中含鈣少,骨骼較軟,過早過多使用學步車行走,容易出現「X」或「O」型腿,而長時間坐在學步車中,可能限制兒童許多自主的手、眼、腳的配合動作。因此,童大夫建議月齡在11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坐學步車,且每次時間不宜過長。「三翻六坐九爬爬」,嬰兒一歲前學習爬行,對身體各部位動作的協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計表明,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膽小、內向、手腳笨拙、愛哭等癥狀,這是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某些功能不協調所致,醫學上稱為「感覺統和失調」。感覺統和失調的兒童90%以上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和失調的最佳手段。
因此,兒童保健專家呼籲,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在嬰兒期及早訓練爬行。爬、走路、跌倒、再站起,這是一個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個發育的過程,寶寶正是在這種自主運動中學會掌握平衡、增強條件反射、學會思考。而如果用學步車過早地將嬰兒固定住,將會使嬰兒失去了大肌肉群運動的機會。如果嬰兒學爬期得不到爬行鍛煉,而處在學站學走的階段,又未能獨站,走路可能不會提前。因為學步是需要力氣的,而坐在學步車裡的孩子需要活動時,可藉助車輪毫不費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鍛煉。因此,該爬的時候就讓寶寶爬一爬吧。
追視訓練
這個年齡的小嬰兒,家長仍應每天給孩子看紅色絨線球、追視紅光。在小兒清醒時,讓寶寶仰卧在小床上,家長可離小兒15公分拿著紅色絨線球慢慢抖動,使毛線球進入嬰兒的視線,然後慢慢左右移動,讓寶寶學習追視。如果嬰兒視線中斷,可重新開始。另外家長還可手拿綵球、嘩呤棒等玩具讓寶寶學習追視。大人先在嬰兒面前能看到玩具處搖幾下,然後慢慢地向左或右移動,使小兒的視線能跟蹤眼前移動的玩具。小兒對母親的聲音是最敏感的,媽媽可用語言吸引小兒注意玩具。剛開始練習時玩具左右移動的距離可短些,以後可慢慢地加大距離。除了用玩具讓寶寶學習追視外,母親還可以用自己的臉引起寶寶的注視,媽媽把臉一會移向左,一會兒移向右,寶寶會用眼睛追隨著母親臉的方向。他不但會左右轉臉追視,還可仰起臉向上方追視,甚至還能做環形追視,他不但眼睛能隨著母親手中的紅色絨線球動,而且頸部也隨著活動。嬰兒剛出生時,兩隻眼睛還不能完全集中在一個物體上,「視覺集中」是認識世界的開端,這些訓練有助於這一能力的發展。注意每次給孩子追視玩具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1~2分鐘左右,否則能引起孩子視覺疲勞。寶寶眼睛和追視的玩具的距離為15-20厘米。
零歲啟智方案:聽音樂
根據日本東京兒童俱樂部多年研究與實踐研製出的「零歲方案」來看:音樂的魔力並不僅僅體現在胎教中,如果從零歲開始讓寶寶接觸音樂,並一直堅持下去,就可以挖掘和啟發兒童的多種智力和各項潛能。
藤澤禮子小朋友可以說是他們的研究成果之一。她現在已經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她的父母從未強迫她用功,可她的成績在班上總是第一名的,因為她非常自覺:每天放學一回家,她馬上就開始2個小時的電子樂器的學習;接下來是讀書、做作業。每周一次她還要去英語課堂和書道館。閑暇時,她要麼自己一個人製作木偶人和貼花,要麼與附近的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
孩子這麼懂事,禮子媽媽認為並非天生,而是全依賴於從零歲時即開始的音樂培養。
禮子降生後,她的母親就開始每天為她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儘管當時她只是一個剛能勉強看清東西的小嬰兒,但不可思議的是,她竟也能「領會」古典音樂的精髓:每當聽到「命運」的旋律,不管之前怎樣哭鬧,她都會一下子安靜下來,並表現出一種歡喜無限的樣子。
在禮子媽媽為女兒安排的時間表上,每天早晨8點到10點是聽錄音機的時間,雷打不動。每個月反覆聽同一內容以使之習慣。禮子母親解釋這種做法時說:「我認為,重要的是使她養成習慣,到時不聽她就會感到寂寞。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 這一點我們中國的父母應該予以借鑒,因為給孩子聽錄音本身並不稀奇,我們不少父母從胎兒期就開始實施了,但孩子出生後卻中斷了,結果沒有讓他們養成聽音樂的習慣。
當然,錄音機不僅能播放古典音樂,還能講故事。有了聽古典音樂的基礎,禮子在聽童話故事時一開始就表現出一副全神貫注的樣子,絕不會走神。1周歲後,她就能隨著錄音機一起說了,後來甚至配合以翻看畫冊和圖書。結果,令人吃驚的是,在她1歲8個月的時候,就達到了能閱讀文字的程度。
對此,專家們並不感覺意外,因為他們早就清楚其中的科學道理:從零歲開始給孩子聽音樂,可以儘早地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聽力機制,孩子也就能儘早地理解別人的話,其記憶力和注意力也能充分發掘出來。這一點當然不光表現在學習上,還會表現在社交方面,因為「聽」也是社交的基礎。正如禮子的母親所說,除了從上小學開始禮子就總是班上第一名之外,她還是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對他人富有同情心的優秀女孩子。
嬰兒期智力發育水平對照表
嬰1月
大運動:拉著手腕可以坐起,頭可豎直片刻(2秒)。
精細動作:觸碰手掌,他會緊握拳頭。
適應能力:眼球會跟紅球過中線(稍有移動即可)、聽到聲音有反應。
語言:自己會發出細小聲音。
社交行為:眼睛跟蹤走動的人。
嬰2月
大運動:拉著手腕可以坐起、頭可豎直短時(5秒)
精細動作:俯卧時頭可抬離床面、撥浪鼓在手中留握片刻
適應能力:立刻注意大玩具
語言:能發出a、o、e等母音
社交行為:逗引時有反應
嬰3月
大運動:俯卧時可抬頭45度、抱直時頭穩
精細動作:兩手可握在一起、撥浪鼓在手中留握0.5秒
適應能力:眼睛跟紅球可轉180度
語言:笑出聲
社交行為:模樣靈敏、見人會笑
嬰4月
大運動:俯卧時可抬頭90度、扶腋可站片刻
精細動作:搖動並注視撥浪鼓
適應能力:偶然注意小丸、找到聲源
語言:高聲叫、咿呀作聲
社交行為:認親人
嬰5月
大運動:輕拉腕部即可坐起、獨坐頭身向前傾
精細動作:抓住近處玩具
適應能力:拿住一積木注視另一積木
語言:對人及物發聲
社交行為:見食物興奮
嬰6月
大運動:俯卧翻身
精細動作:會撕紙、把弄到桌上一積木
適應能力:兩手同時拿住兩塊積木、玩具失落會找
語言:叫名字轉頭
社交行為:自喂餅乾、如會找躲貓貓(手絹擋臉)的人的臉
嬰7月
大運動:獨坐自如
精細動作:耙弄到小丸(直徑約0.5公分)、自己取一積木,再取另一塊
適應能力:積木換手、伸手夠遠處玩具
語言:發da-da、ma-ma無所指
社交行為:對鏡有遊戲反映、能分辨出生人
嬰8月
大運動:雙手扶物可站立
精細動作:拇指、無名指捏住小丸(直徑:0.5cm);手中拿兩個積木,並試圖取第三塊積木 (正方形,邊長2cm)
適應能力:持續用手追逐玩具、有意識的搖鈴
語言:模仿聲音
社交行為:懂得成人面部表情
嬰9月
大運動:會爬、拉雙手會走
精細動作:拇指、食指捏住小丸
適應能力:從杯中取出積木(正方形,邊長2cm)、積木對敲
語言:會歡迎、再見(手勢)
社交行為:表示不要
嬰10月
大運動:會拉住欄杆站起身、扶住欄杆可以走
精細動作:拇指、食指動作熟練
適應能力:拿掉扣住積木的杯子,並玩積木;找盒內的東西
語言:模仿發語聲
社交行為:懂得常見物及名稱、會表示
嬰11月
大運動:扶物、蹲下取物;獨站片刻
精細動作:打開包積木的紙
適應能力:積木放入杯中;模仿推玩具小車
語言:有意識的發一個字音
社交行為:懂得「不」;模仿拍娃娃
嬰12月
大運動:獨自站立穩;牽一隻手可以走。
精細動作:試把小丸投入小瓶;全掌握筆留筆道
適應能力:蓋瓶蓋;
語言:叫媽媽、爸爸有所指;向他/她要東西知道給
社交行為:穿衣知配合
使寶寶更聰明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出生第一年是寶寶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要促進寶寶認知發展,父母並不需要專門準備古典音樂、語言磁帶、五花八門的卡片等來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其實寶寶最好的學習工具是父母和寶寶一起聊天、唱歌、閱讀和歡笑——生活中的親子互動是最重要的。
有12種有趣、科學、簡便的方法,它們會使寶寶變得更聰明。
*盡量母乳餵養
事實證明:在嬰兒期母乳餵養的孩子具有較高的智商。另外,哺乳是媽媽與寶寶進行情感交流的大好時機。
*保持視線接觸
當新生寶寶睜著眼睛時,爸爸媽媽要經常與他對視。寶寶很早就能辨認人的臉,而且他最愛看的就是親愛的媽媽的臉。盯著人臉看,能發展寶寶的記憶力。
*捉迷藏
和寶寶捉迷藏不僅僅能逗得他咯咯笑,寶寶可以從中知道物體消失後還能回來。
*讓寶寶區分事物
在寶寶臉上方20~30厘米處掛兩幅圖片。這兩個圖片要比較相似,但有小小的不同(如樹的位置不一樣)。即使很小的嬰兒也能來回地觀察,猜測畫的不同之處。這能為後來的認知和閱讀發展打下基礎。
*爬行遊戲
躺在地板上,讓寶寶在你的身上爬來爬去。這遠比專門的爬行訓練有趣得多。可以激發他的協調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書給他聽
科學家發現:當母親把一個故事的一行話讀上2~3遍時,8個月的嬰兒就能夠識別這行字的先後排列順序。這種方法能幫助寶寶學習語言。
*讓寶寶玩弄自己的食物
給寶寶不同性質的食物,如麵包、米飯、巧克力、蔬菜等。這可以鍛煉寶寶的抓握能力和發展他的感覺器官。
*做家庭相冊
相冊里放入父母和親戚的照片,經常翻給寶寶看,發展寶寶的記憶能力。
*設置障礙物
在地上放一些柔軟的墊子、枕頭、盒子或玩具,教寶寶怎樣從上面、下面和旁邊爬過這些障礙物。可以發展寶寶的運動能力。
*觸摸物體
抱著寶寶在屋子裡走動。讓他的手觸摸冰涼的玻璃、柔軟的衣物、光滑的植物葉子或其它安全的物體,同時對寶寶大聲講出它們的名字。可以促進寶寶感知覺的發展。
*給寶寶選擇的權利
可能的話,一次給寶寶兩個可以選擇的東西,如用餐時給他兩種顏色的碗讓他挑。這樣他就會知道自己的決定是重要的。
*讓寶寶做家務
小寶寶可以將衣物按深淺分開,甚至能從中找出自己的衣服。這可以發展他的分類能力。
寶寶運動和技巧的發展
寶寶的各項神經活動的發育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由神經系統的成熟程度來決定,有些不能用教養方法來加以改變。不過,在神經系統已經成熟的前提下,教養方法是能左右發育的進度的。寶寶運動和技巧的發育,有下列幾點:
1.上下規律,也稱頭尾規律。也就是說,發育的規律是由上而下的。表現在寶寶首先會吮奶,然後是眼功能的協調,其次是抬頭、取物、站立、行走。
2、集中規律。如:三、四個月的寶寶,看見物體只會手舞足蹈,到九、十個月,才用拇指和食指抓取東西。
3、協調規律。隨著寶寶不斷發育,寶寶身體各部分的活動才慢慢相互協調。四、五個月的寶寶在作為上企圖伸手取物時,身軀與手是不協調的,到七個月時,這種協調能力就增強了。
4、發育的飛躍。寶寶各項活動的發育,並不是總以平均速度進行的。往往當寶寶學習一種新技能時,其他活動的發育將暫時相對的停頓下來。
嬰兒認識能力的培養
大腦最原始的學習來自於視、聽、嗅、觸及重力感,特別是觸覺,分布最廣,感覺信息最多,也最為複雜。
當胎兒10周大時,觸覺已開始動作。在長期壓力下孕育的胎兒,當他出生時會呈現出吸吮大拇指至潰爛程度的。新生兒靠著唇部敏銳的觸覺,搜尋奶頭,獲取口腹需要,同時,也仰仗手掌敏銳的觸覺產生抓握反射。嬰幼兒通過觸覺,尚能達到下列三方面的功效:
一、通過吸吮手指、腳趾及觸摸肌膚,了解自己肢體的位置,幫助建立身體形象概念;
二、憑藉雙手到處摸索,能了解物質的溫度、濕度、硬度、質感,以判斷外界的狀況;
三、由於皮膚被觸摸,能帶來身體上的舒適感,從而達到情緒的放鬆、心靈的安慰。
所以,媽媽定期為寶寶做按摩是十分有好處的。按摩時,寶寶身體被輕柔地撫摸,可以刺激寶寶大腦分泌出中樞神經發育所需的激素,所以母親可多利用餵奶、洗澡或換尿布等機會,輕拍、撫摸或擁抱寶寶。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裡,觸摸感覺是情緒滿足及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寶寶是利用觸覺識別能力來掌握自己與周圍環境間的互動的。如果寶寶的觸覺識別能力太差,手中所拿的東西就會經常掉落在地,而且在玩玩具、扣鈕扣、拉拉鏈或穿脫衣服時也會發生困難。
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不會說話,只能用感覺器官認識世界,視覺和聽覺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通道。父母為寶寶提供感覺刺激,健全的寶寶就能從中學習。
可以在嬰兒搖籃的四周貼些圖片,並且經常更換,這能夠促進寶寶的用眼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對人類臉部的注意最多,所以父母們不妨畫出人臉的大概特點,放在搖籃邊,嬰兒就會長時間地注視人臉圖案。成人還可以用鮮艷的氈製品、彩色的廣告紙裝飾嬰兒搖籃,這也能吸引寶寶的視線。
嬰兒的聽覺很好,在照料寶寶時,媽媽可以與寶寶聊聊天或哼一些輕柔、寧靜的催眠曲,變換好的音調、節奏以使一個煩躁不安的寶寶安靜下來。家長還可以買些有聲響的玩具,如:八音盒、撥浪鼓、響球和能捏響的橡膠玩具逗寶寶玩。寶寶醒著仰卧在小床上時,可以在寶寶胸部上方40-70厘米處懸掛玩具(大的玩具掛得離他胸前約70厘米,較小的約40厘米)。玩具應色彩鮮明,可以是花球、綵球、燈籠、搖鈴或吹塑玩具。父母可以慢慢地移動玩具,逗引寶寶隨著玩具移動視線,但玩具不能動得太快,掛得太低,以免使寶寶過於疲勞,影響視力發展,也不宜訓練視覺的集中。如果用的是帶響聲的玩具,家長還可以逗引寶寶尋找不同方位的聲源。
通過看看、聽聽可以試驗寶寶的視覺、聽覺是否正常。視覺、聽覺正常的寶寶醒著時,成人移動懸掛著的色彩鮮艷的玩具或搖響有聲響的玩具,寶寶的視線就會隨著玩具移動,頭部也會轉向發聲一邊。如果發現寶寶的視覺或聽覺異常,應及時向專業人士諮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