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西方道德精華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2011年02月24日來源:浙江文明網作者:陳瑩

批判地繼承是人所共知的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亦是如此,要不斷提高社會道德建設水平,必須吸收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先進道德文化的優秀成果。魯迅在對待西方文化遺產時提出「拿來主義」的精神,今天,在對待中西方的道德關係問題上,我們同樣可以運用「拿來主義」,拿那些對我們有用、有意義的東西,作為我們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建構的思想資源。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顯然這是要求我們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道德、實現傳統道德現代轉化時,要積極吸收世界各民族道德的優勢和長處。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德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世界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學習借鑒西方先進道德的必然性

  1.弘揚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共同要求

  德國哲學家康德有句流傳百世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時常、愈反覆加以思維,它們就給人心灌注了時時在翻新、有加無減的讚歎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在康德看來,大自然和道德價值基於人類的重要性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道德不僅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價值領域,而且對於人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特殊的價值。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道德,特別是作為群體共同遵循的社會公德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推動作用,「一方面,它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人類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它形成了特定群眾和社會成員的群體精神(如民族精神);不僅如此,道德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目標體系,它還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理想前景提供了努力方向……凝聚成人類普遍、共同的理想追求,如幸福、公正、人道、平等、誠實等。」對於一個社會而言,道德的發展是其健康良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的進步既表現在一些可考量的硬性指標上,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壽命、人均消費水平等,也同時表現在人的價值觀念、文明素質、心理健康等軟性的指標上,一個片面追求物質財富,而忽視文化建設、道德建設的社會是註定要走向衰敗的,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帝國都是這樣。因此,作為一個追求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現代中國也必定是重視道德的建設和發展的。對於一個人來說,道德同樣具有巨大的作用,道德是人特有的本性,道德成就了「人」其為「人」,成為人區別於其他的標誌。正如古人所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無德,其異於禽獸幾希?」人正是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提高自己的生命價值,實現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乃至對整個人類的理想抱負,在逐步使自身為更加自由與全面發展的人的同時將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推向一個更新的高度。道德對於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所具有的如前所述的巨大價值,是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階級的,它對在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階級都存在,而人類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促成了世界道德文化的同一,使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道德文化之間相互繼承與融合,相互借鑒與發展。

  2.人類道德中存在普世倫理價值

  「普世倫理」倫理是指人類有相同的價值追求,即不分國界、不分種族,而是基於同為「人類」而希望建立的普遍倫理。相信人具有共同的普遍價值,這是我們亘古不變、持之以恆的信念與追求。人類的道德觀念發展史表明,人們對道德的交流、認同和共享早已成為人類道德文明發展史的事實和基本經驗。我國傳統「萬物一體」的倫理道德觀就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相通的整體,人與人之間也因一體相通而具有相似的道德意識,如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為什麼會「皆有之」,是因其為「人」。從現狀來看,目前世界上的不同國家、民族、階級的人就共享著許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觀念,如「仁者愛人」、「以義制利」、「孝悌」、「平等、尊重、仁愛、誠信」等等,這些為人類所共同信奉的道德評價的標準和基本指導思想與方法,不是站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階級的立場上提出來的,而應是站在同為「人類」的角度來理解,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的指導作用,這些基本道德規範是人類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得出的維護世界秩序、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永恆真理和道德標準。因此,道德在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相似的標準,如塗爾干所說:「不僅今天沒有,而且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民族:在這種民族中,利己主義的行為,也就是說,那些僅僅以行動者的利益為目的的行為,會被認為是道德的。」 。塗爾乾的這句話表明利己主義在任何一個文明時代、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是被人們認為是不道德的,這個認識是基於人作為同一「類」存在物所共有的價值基礎和價值取向。因此,我們認為在人類道德中存在一種共同的善惡標準的,即存在一種作為「人」都必須都信奉的「普世倫理」。而「普世倫理」的存在決定了各個國家、各個社會、各個種族之間的道德具有可相互借鑒學習、批判繼承的可能和必要。道德作為民族文化的精華,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成果,從表面看來,似乎當前相互間共通的東西越來越少,差異性越來越明顯,民族性與多樣性成為我們對當前民族文化總的概括。但我們應當承認,任何一個民族的道德文化表象的民族性與多樣性之中都還存在著普世性與同一性的辯證矛盾。「對於民族個體和人類文明來說,多樣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為個性、特色是一種文明、一種多樣性持存的理由,但對於文明的整體發展,對於文化溝通與對話來說,一致性、共同性又是必要的基礎。」正是如此,使得古今、中西道德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溝通、融合成為人類道德發展的必然,形成了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道德文化的多樣性與一致性。

  3.道德信仰危機和全球化呼喚普世道德

  當今時代,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全球性倫理問題的增多和人類道德理性的進一步提高,使人們對普世道德倫理的訴求也變得更加迫切,中西方道德文化的交流對話逐漸頻繁深入。20世紀後期,雖然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極大提高了人的支配力和創造力,但卻使人類精神領域內呈現出空前的混亂與迷茫,理想闕如、信仰危機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特別是西方社會崇尚的所謂「現代性」即個人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背後所隱含的以個人自由主義為核心的理念,它講求個人主義,崇尚多元價值,對人類共同的價值標準、普遍的道德規約造成了極大的衝擊,人們面對虛無主義迫切需要找到共同的道德精神支撐。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人們之間共同利益愈益增多,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也越來越多,如自然環境、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疾病、人口、和平等等都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而成為全人類的問題,需要我們以「人類」的名義共同面對,在這個基礎上普遍形成了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人類共同需要或共同利益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民族文化也由對峙走向對話與融通成為時代的大趨勢。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過去強調單一的民族性之路走向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道路,「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成為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之信條。人們在著力尋找並弘揚具有世界意義的「全球文化」,以此作為異質文化之間溝通和對話的基礎,特別是在世界兩大制度陣營冷戰結束,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人們的文化思維方式已由過去的「存同求異」而為「存異求同」,在「和而不同」的原則下相互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共謀發展,共同推動世界文明的前進。民族道德倫理文化在這個大趨勢下不斷實現與其他民族道德文化的交匯、融合。最後,全球道德信仰危機的出現,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基於「人類」的共同身份而對人類共同理性的渴求和探尋。人們更加堅信人作為「人類」的成員有著相似的或相同的道德追求,為維持人類社會基本的生活秩序,最終都會做出相同的、或協調一致的道德選擇。

  二、西方先進道德的優勢與長處

  就社會公德建設來說,中國與西方由於不同的歷史環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西方現代公德觀念較為發達,而我國則較側重於私德培育。因此,在社會公德建設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先進道德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內容和理念,那我們的公德建設究竟應該從中吸取點什麼?

  一是博愛精神。詳細分析社會公德產生的精神基礎,東西方社會是具有一定差異性的:西方國家的基督教文化對於社會公德的形成影響極為深遠,在基督教教看來,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故人與人之間的愛是無差等的,在上帝面前,人與人的愛是平等的,並且上帝對每個人的這種平等的愛成為每個人對別人(包括陌生人,甚至敵人)的基礎,基督教這種博愛思想促進了愛和善的普及,促進對陌生人的愛,促進為關懷、幫助他人而竭盡全力。東方國家的儒家學說、佛教中也有慈悲、慈愛精神,強調友愛互助。但是,東方社會傳統的友愛、互助強調「鄰里相助」、「親友互助」等「熟人」之間的關愛,對於陌生人的關心、幫助缺乏鼓勵和提倡。因此,兩者差別顯而易見:「儒家因由小範圍之愛出發而「推及」對他人之愛,故愛有差等,基督教所講的愛從一開始就是講的最大範圍之愛,是從上帝上發之愛,故愛無差等而為平等之愛」 。社會公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主要道德規範,它更多的是處理人與陌生人之間的關係,因此這種講求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平等之愛」恰恰是社會公德建設的精神基礎,公德心就是強調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等級、不分親疏,只要是人就應該相互尊重、關愛和幫助的行為和心態。

  二是契約倫理精神。契約倫理是與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相伴而生的,隨著市場經濟造成的人們之間交往的普遍化和日常化,人們逐漸探索建立了一種在共同活動基礎上的、符合公共利益的制度倫理,這即契約倫理的由來,它體現了獨立、平等、自由、合作和合理利己的基本特徵,具有「共同意志」和「公共精神」的意義,這種「共同意志」和「公共精神」是作為社會公德意識形成的起源,因此它對社會公德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於「西方發達國家有著三四百年的漫長工業化發展史,公共生活經驗積累相當豐富,兼之漫長而較為普遍的商業生活積澱出了穩定的契約倫理傳統,鑄就了西方人堅定的公德理念。」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牢固的家族血緣關係、整體主義和漠視利益,使契約倫理失去了產生的必要條件。在中國人看來契約倫理可能過於制度化,而顯得缺乏中國的「人情味」,但契約倫理所蘊含的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自由和平等,追求制度正義和社會良序化等進步的倫理精神卻不能被漠視,特別是在契約倫理精神指引下所形成的基本道德準則所具有的、為社會主義公德建設所必須的特點,即「普遍性。它面向社會中的所有人、內容具有客觀普遍性、產生於社會共識;主體性。它要求以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需要為發展的目的、它闡明道德的最終意義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科學性。它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人自身發展規律的要求及它應以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和發展關係為依據。」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公德建設,必須汲取西方的契約倫理精髓,在制度化、平等化、科學化等方面再下功夫。

  三是崇尚科學的倫理道德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知識與道德統一起來的人,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著名命題,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識使人變得明智、就會有美德,相反愚昧無知是導致惡行的根源,正因有這樣的認識,所以在古希臘所崇尚的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四種主要的道德中,智慧是居於首要地位的。崇尚科學的精神是一種不計較利害、為知識而求知的、自由的精神,當倫理道德觀與這種精神相碰撞,正如畢達哥拉斯所言,這樣的倫理道德觀是科學的純理性沉思,是「最偉大的凈化」,因此是最具理性的、最高尚的。在柏拉圖看來,三類靈魂——「逐名」者、「逐利」者與「逐智」者,其中「求知愛智」的「逐智」者被認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由此不難發現,西方人具有科學自由精神與倫理道德觀相結合的傳統,西方民族以知識為美德的良好品質,一方面,激發了他們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興趣,推動了近現代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促成了科學探索與求真求善的道德緊密結合,追求真理即追求道德、知識即向善逐漸成為人們倫理道德觀念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再看我國倫理道德觀是從「古老的經驗積累起來的許多材料」中引申出來的,它更注重實用,而明顯缺乏純粹理性的思辯,我們缺乏了「為知識而求知」的科學自由精神和崇尚科學必須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思維傳統。這就意味著實用主義成為科學追求的唯一價值,道德則可以被放在一邊,機時一旦科學與不道德聯姻,那些知識最豐富的人倒更有可能使他的知識轉變為罪惡,這就引出了現在「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的話題。因此,西方道德中保持理性,崇尚科學的精神實質,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握正確的道德觀至關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趨利心理會更加明顯,如果沒有純粹的「為知識而求知」的科學自由精神、沒有道德對科技發展的介入和匡正,那麼科學技術的進步反而可能造成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失效與顛倒,社會公德建設將無從談起。

  四是以性本惡的人性觀來看道德。西方人的人性觀點來緣於基督教,它主張人性本惡,認為「沒有從外面進入人內部的東西能使人在宗教儀式上污穢,毋寧是,從人的內部出來的東西才會使人污穢」。所以在它看來人有道德根源必來自於人性之外的原因。而中國傳統儒家的主張卻恰恰與之相反,我們是主張人性本善的,人有道德是來源於人性的本然,正如《三字經》開篇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無論是西方的性惡論、還是我們傳統的性善論,我們都無法籠統地以「對錯」或「好壞」來加以評價區別,本文只是從談公德建設的角度來分析理解,性善論作為我國儒學主導性的人性理論,其優點是立意較高,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的、可向高尚的道德發展的潛在因素,有利於理想人格的培養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的形成但它的缺點是忽視外在力量對人的道德養成的他律作用,從而忽視道德規範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的必要性。而以「原罪說」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性惡論作為基督教的人性理論,其的觀點很明顯——既然人人都有作惡的自然傾向,制約人的行為的誡律就是必要的,於是它就傾向於對外在力量對人的道德養成的規範和推動作用,產生對法律規範等他律手段的近乎崇拜的肯定,而這種肯定極易轉化為對維護每個人權利的現代民主精神的認可。因此,從西方的人性觀引申出來的對制度建設方面的認識和影響,我想這是我們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可以對此加以補充和借鑒的。

  三、實現東西方道德價值觀的科學整合

  伴隨著世界一體化的趨勢,各國之間文化交流、對話日益頻繁,以及人類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共同道德問題,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世界不同道德價值觀之間相互的借鑒融合,如何實現東西方道德價值觀的科學整合越來越成為有關道德問題研究的焦點。在這一問題上,我們經過幾代人的摸索思考,曾經經歷了「中體西用」、「國粹主義」、「全盤西化」、「儒學復興」以及「西體中用」等觀點,取了很多理論成果。隨著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如何正確對待外來道德價值觀成為事關我國道德健康、良性發展的現實課題,在社會主義公德建設中如何真正實現中西方道德的科學融合,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站在現時代的高度對西方道德價值的成果進行積極地吸取。中華文化胸襟博大、海納百川,因兼收並蓄而豐富多彩,因博採眾長而永葆活力。在全球化日益加快加深的當今時代,道德的發展更離不開同世界各種文明的對話。要積極適應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新趨勢,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的長遠發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像鄧小平所說的那樣:「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使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不僅植根於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西方的道德價值觀是在西方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與西方的經濟社會條件相適應的,不僅對我們即使是對其自身的社會生活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也看到,西方道德價值觀也有與市場經濟、現代化生活相適應並積極促進其發展的一面。既然市場經濟沒有姓「公」姓「資」之說,那麼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建設也必然有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的內容。對此,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進行公德建設,也是在提倡對西方道德進行改造批判並借鑒吸收的大前提下進行的,如前所述,西方發達國家由於有著較長的工業發展史,積累了長期公共生活的經驗,因此它的公德理念、規範等都相對發達,公德建設方面的經驗優勢可能更為突出,我們可學的東西也更多。吸收西方道德中公德建設的先進理念做法成為傳統公德向新時期公德轉換的必要條件,是契合新時期公德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的。

  二是要站在自我發展的角度對西方道德價值的成果進行積極地吸取。一個民族的發展進步,不是丟掉自己民族特有的東西,改用其他先進民族的東西來獲得的,而是通過提高自己民族的創造能力,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和張揚自己的個性來實現的。道德建設也是如此,如果簡單地移植和改用其他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捨本逐末。我們提倡對西方道德價值成果的吸收借鑒也不是主張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而是堅持主體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揚棄和學習。任何學習都從我國道德建設的現實需要出發,站在自主的立場上的學習,都是有選擇、有分析的學習,外來道德價值觀只能成為我們更好發展自己道德體系的參照系,是為我服務的,所以對其內容理念要進行具體分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擇善而從,既大膽吸收借鑒一切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又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則,保持民族特色,有效抵制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蝕。歷史告訴我們,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道德體系的換舊更新,根本的還是靠對我國傳統道德的自我更新與發展,對自己幾千年形成並遺留下來的傳統道德進行有效的時代轉換,而外來的道德價值成果只能是作為對它的有益補充,絕不是全部。

  三是要在加快建設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德體系基礎上對西方道德價值的成果進行積極地吸取。我國正處於由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傳統道德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另一方面是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道德體系建設還明顯滯後,這造成了社會上所謂的「道德滑坡」現象。而出現這種「道德滑坡」的情況主要是公德的缺位,因為公德是社會道德風尚的風向標,它的狀況如何最能代表社會道德生活的面貌,正如有學者分析的那樣,目前社會上「不能籠統地講缺乏道德,準確地講,我國當今最為缺乏的是公德理念」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人們社會交往領域不斷拓展,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原來在農業社會多用來調節熟人間關係的傳統道德變得不合時宜了,重私德輕公德的道德觀念顯然與新時期人們的道德需求不相適應了,傳統的道德規範的指導和規範作用逐漸喪失。而就在傳統道德地位日下的情況下,我們當代的道德建設,特別是社會公德建設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新的道德體系沒有建成,正是這種道德真空局面讓是西方道德觀曾一度趁虛而入,不分良莠一併湧入,對我們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要有效杜絕西方一些道德觀對我們造成的不良影響,防止它自由泛濫,必須儘快建立起我們新的道德價值體系。這種道德價值體系必然是有別於傳統道德的,也一定是與西方道德不完全類同的,它既是對我國優良的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西方先進道德的學習和借鑒,它更能適應新時期社會進步發展的需要,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目前來看,我們道德建設特別是社會公德方面力度需要再加大

推薦閱讀:

160隻燕隼和一個無罪過的活人被綁在兩條鐵軌上,列車失控,你怎麼選?
你是女生,他表示臨死前想和做一次,你會同意嗎?你是男生,被拒絕,你會在死之前強奸她嗎?
白左與儒家(1)
90-正統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太清道德顯化儀--
如何看待陰陽師石距霸佔公車的行為?

TAG:道德 | 社會 | 西方 | 公德 | 社會公德 | 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