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發現與錯過的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發現與錯過的大師

作者 /朱寶明來源 /東亞經貿新聞插畫 /Sophie Grandval

(本文發表時間為2011年6月。)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來中國了,他的到來,對本來就有狂熱諾貝爾獎情結,特別是諾貝爾文學獎情結的中國人來說,毫無疑問又掀起了一股熱潮。略薩當然明白這一點。在上海所作的《一個作家的證詞》的演講中,對於諾貝爾文學獎,他給出了自己的"證詞"。略薩說,諾獎和其他獎項一樣,有時候確實很準確,把獎項給了應該得獎的人,比如托馬斯·曼,威廉·福克納,海明威;但有些時候,評委會也會看走眼。"比如第一個文學獎得主,你知道是誰嗎?我覺得不值得讀的,叫蘇利·普呂多姆,是個三流作家,托爾斯泰和他競爭,居然他得獎了,我覺得你根本不會聽過他。"略薩說,比如博爾赫斯,完全應該得獎,但他沒有得獎,"我確實覺得自己得這個獎有點難為情。博爾赫斯這麼偉大都沒得獎,但評委也是人,雖然我希望對我自己沒搞錯,但這個得交給歷史來講了。"說起歷史,諾貝爾文學獎百餘年的歷史,在中國人的心中,誰是當之無愧的桂冠作家,誰又是諾貝爾文學獎永遠的遺珠?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中國人愛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大浪淘沙,歷史總會給出一個相對公正的評價。一在一份問卷調查中,中國讀者心目中威望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海明威、肖洛霍夫、馬爾克斯、羅曼·羅蘭、帕斯捷爾納克、薩特、貝克特、福克納、托馬斯·曼、川端康成、葉芝、加繆、羅素、泰戈爾、黑塞、艾略特、蕭伯納、索爾仁尼琴、聶魯達、蒲寧。看來好的就是好的,中外英雄所見"略"同,在略薩眼中,托馬斯·曼、福克納和海明威也是首選的當之無愧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然,也有和略薩一生不睦的馬爾克斯。海明威因"硬漢文學"著稱,一冊薄薄的《老人與海》為他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這些"硬漢子"在遭受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儘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海明威的影響之大,從下面這個事情中可見一斑。當海明威因身患多種疾病,精神抑鬱用獵槍結束自己生命的消息傳到西班牙最傑出的鬥牛士胡安·貝爾蒙德耳中時,他只是慢慢但很清晰地吐出了三個字"幹得好!"之後,他也用同樣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一生。福克納則和海明威截然相反,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點是綿延婉轉及結構極為繁複的長句子和反覆斟酌推敲後選取的精巧辭彙。而他的成功也許正因為他的審美趣味與傳統文學截然相左,但這位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大作家的追求與諾貝爾文學獎一貫堅持的"理想主義和最出色的"並無二致,他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得獎感言是諾貝爾文學獎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說道:"我拒絕認為人類已經走到了盡頭……人類能夠忍受艱難困苦,也終將會獲勝。"從這一點上說,他與海明威並無不同,雖然我這麼說可能會遭到海明威的粉絲的口誅筆伐。與福克納氣質相通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有梅特林克、艾略特、貝克特、加繆、薩特、加西亞·馬爾克斯等人。托馬斯·曼的得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寫出了被稱為"德國版《紅樓夢》"的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曾讚譽此書為"德國首部格調高雅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與托馬斯·曼一樣忠於傳統的現實主義獲獎作家如羅曼·羅蘭、法朗士、高爾斯華綏、馬丁·杜伽爾、斯坦貝克、馬哈富茲、戈迪默等,也是不得不提的名字。不得不提的還有肖洛霍夫,這位恪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作家,《靜靜的頓河》在我國可謂無人不知,而他獲獎也正因其"在描寫俄國人民生活各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品格"。與他在同一陣營中的還有安德里奇,長期擔任南斯拉夫文學會主席的他,獲獎理由是"由於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可見陣營並不重要,風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中的精深內涵,對人類未來的美好憧憬。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鞭撻,是這些作家共同的價值取向。二由於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理想主義"內涵的不斷拓展,使瑞典文學院遴選作家的範圍不斷擴大,它一改最初十年只將獎項頒給北歐和西歐作家的"小趣味",順應了20世紀世界文學發展的潮流和不斷變化了的審美觀念,作為一個文學體系,諾貝爾文學獎吸納的作家更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諾貝爾文學獎本身也更加成熟。但就像體育比賽一樣,每一個項目只有一個冠軍,沒有奪冠的並不說明不優秀。馬龍、斯托克頓一生無冠,但這並不妨礙其他人對這二位的崇拜,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二位的地位並不比天才如喬丹者低,甚至更高。諾貝爾希望以"理想主義和最出色的"作為標準,但總有一些"最出色的"被錯過,其實這本身也不算什麼大錯,你娶了張曼玉,就不能再娶林青霞。你嫁了周潤發,當然,也不能同時嫁給劉德華。在中國人認為的諾貝爾文學獎錯過的20位大師中,"中國情結"充分流露,這20人是:魯迅、卡夫卡、喬伊斯、托爾斯泰、哈代、昆德拉、博爾赫斯、納博科夫、易卜生、沈從文、普魯斯特、契訶夫、里爾克、高爾基、老舍、左拉、瓦雷里、勞倫斯、曼傑什坦姆、阿赫瑪托娃。在網上還有另外一份名單,他們分別是:托爾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訶夫、卡夫卡、喬伊斯、昆德拉、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龐德、普魯斯特、里爾克、高爾基、格里耶、左拉、瓦雷里、勞倫斯、曼傑什坦姆、伍爾夫。關於"中國情結"我們稍後再議。從這兩份名單中不難看出,托爾斯泰是公認的諾獎最大遺珠,而他輸給的正是略薩口中的"三流作家",也就是第一屆得主普呂多姆。普呂多姆的作品我從來沒讀過,不敢妄加評論,但托爾斯泰已被證明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復活》等作品在我國廣為傳播,其經典不需贅述,後來的諾獎得主羅曼·羅蘭、托馬斯·曼、蕭伯納、高爾斯華綏都不同程度地受他影響才形成自己的風格。他之所以沒有獲獎可能和地域性有關,最初的十年,諾獎文學獎得主全為北歐和西歐作家,其他地域均被無視。博爾赫斯是另外一位被無視的作家,略薩也為之忿忿不平"這麼偉大都沒得獎"。博爾赫斯在中國的走紅本身就有神秘主義的一面,我們讀不懂他,但讀他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博爾赫斯自己都這樣評價自己:"他既是每一個人,又誰都不是"。那麼,他的作品或思想有沒有一個支配一切的主題呢?也許博爾赫斯本人的一段話可以作為回答:"隨著歲月的推移,人使空間充滿了省份、王國、山巒、海灣、船舶、島嶼、魚類、房間、工具、星辰、馬匹和人們的形象。他去世前不久發現那個有耐心的線條的迷宮勾勒出了他自己面孔的輪廓。"好吧,我承認我也似是而非,而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這份名單上的其他人個個也都是大師,即使沒得諾獎又如何,歷史已經給了他們最公正的評價。這份評價告訴我們:作家不會因得諾獎而偉大,但會因作品而不朽。三每次諾貝爾文學獎一出爐,國內就一片嘆息:什麼時候我們能得一次呢?傳說中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中國作家有那麼幾個,目前都已作古。據說魯訊在1927年得知自己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時曾說:"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而據諾貝爾文學獎惟一懂得中文的評委馬悅然透露說,沈從文在1987年和1988年都進入了終審名單,並且在1988年,大部分評審都看好沈從文,他很有希望獲得這一獎項,可惜沈從文在1988年去世,而諾獎都是頒給在世的人,所以馬悅然提起這事時覺得特別可惜。對於傳說中的其他人,比如北島,王蒙,李敖,甚或是莫言,賈平凹,我們還是把他們當成一個傳說為好。中國文壇越來越浮躁,他們逃離現場,逃離現實,放棄作家的歷史責任、社會關懷,並越來越沉迷於在自己的小情調、小情感、小時代(還有小時代2.0、3.0)里自娛自樂。魯訊的話包含著一名作家的清醒和沉著,既然他都不配,那麼那些靠"此處省略多少字"和"明明過著精英的生活,卻不願承認自己是精英,還要偽裝成老百姓進行所謂的"底層寫作"的精英作家們,就更不配領這個獎了。我們的文學,離生活越來越遠了。文學,與生活在同一條街上,卻在另一個不同的房間里。作家總是要尋求一些寄託,這寄託,可以是一片樹葉,可以是一片星空,但絕對不能是諾貝爾文學獎,絕對不能,當你鍾情於此,你已經輸了。我們的鐘情有點太濃了,濃得有點發膩,濃得有點化不開,"你濃我濃"中,漸漸迷離了雙眼,久而久之,或近視,或遠視,沒有眼鏡,竟是不僅看不清他人,也看不清自己了。
推薦閱讀:

睡美人(澳大利亞電影)要表達什麼意義?
年僅48歲的詩人柳忠秧去世,只因不規律生活習慣?
回鄉偶書是誰寫的,賞析是什麼?
白落梅:天涯長,歲月短
太古神王最新章節值得一看嗎?

TAG:文學 | 發現 | 大師 | 錯過 | 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