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常用手法
推拿常用手法1
第一節 手法概述
基礎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單式手法,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單一動作的手法,這些手法在臨床上可單獨應用,也可與其他手法結合運用。初學推拿者可先掌握幾種簡單手法,早期著重力量訓練。
一、手法分類
根據手法的動作形態將手法分為六大類:擠壓類手法、摩擦類手法、叩擊類手法、振動類手法、擺動類手法、運動關節類手法。
二、手法基本要求
1、持久:
手法在操作過程中,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範持續運用,在足夠的時間內不走樣,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以保證手法對人體的刺激足夠累計到臨界點,起到調整內髒的功能,改變病理狀態的作用。
欲保持手法的持久性,首先要保持消耗體力少,避免勞累的姿勢,使用丁字步和弓步,滾法時不能彎腰和低頭,避免引起腰背勞損和頸項勞損,推拿治療床的高低要適當。其次被操作者要採取舒適的體位,才能維持較長的時間,如按揉肩井時要採取俯卧位,但被操作者採取俯卧位也不能時間太長。在推拿操作中要不斷的變換姿勢和手法,每個體位的某個部位都有幾種最佳手法可供選擇。手法種類雖多,但無包治百病的最好手法,只有最佳手法,如按壓嚴重的腰肌勞損可採用踩蹺。避免長時間使用單一手法,減少該手操作法的肌肉持續勞損,每兩三分鐘可換一種手法。可多選擇帶間歇性休息的手法,如彈撥法、滾法。要善於利用左手操作以避免右手勞累,如多使用左手滾法。推拿醫師首先要保護自己,其次才是推拿治病。另外,手法的選擇還要考慮到該手法是否消耗太力量。F有效力=F總-F耗,人在勞累下會自動選擇省力的手法。為了保證推拿手法的順利施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醫者和患者所取的體位和姿勢很重要,醫者和患者之間位置的遠近高低等必須互相適應,患者應該力求舒適的體位,肌肉應充分放鬆;醫者為了使自己的力量能充分發揮出來,應選擇一個即使得上勁,又省力和便於操作的體位和姿勢
2、有力:
手法在操作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於體表的力;二是指維持手法所需要的力。推拿醫師給患者施加的功力與手法的力量和操作的時間成正比。在臨床上要截然地從手法的施力大小來分清手法的輕重是比較困難的,它們之間沒有一個很清楚的界線,而隨病人的體質和各個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閾值不同而異,客觀上,往往以病人有較強烈的酸脹麻熱感和較輕微的酸脹麻熱感來作為輕或重手法的判斷。
醫者應加強力量訓練,包括指力和馬步,多作三指對捏或捏橡皮圈。只有大幅度提高手指力量,才能在手法操作中不覺得勞累,又避免手指和身體的損傷,力量越大發揮起來越輕鬆。醫者還應選擇恰當的姿勢不斷變換體位避免使自己勞累。適當的施術姿勢可以讓術者輕鬆自如地發揮力量。例如操作肘滾、肘按腰背時要利用上身的重量,重心盡量接近患者,力量才能充分發揮。掌揉腰背部時腳後跟踮起,利用全身的重量。操作滾法時不能彎腰低頭,才能避免勞累,影響手法發揮。還要注意手法的方向,例如按揉風池時用力的方向要斜向上方。要善於利用按摩器械,例如按揉時多藉助於按摩棒,滾法操作時掌下藉助牛角棒。在不同的部位要選擇不同的力量,如腰背部要用較大的力量。指按揉時多使用指間關節按揉,以避免手指的損傷。對第一次的初診患者不宜使用過大力量,要多詢問力量的承受力。
手法操作中強調要產生推拿反應,推拿反應是手法治療過程中的機體反應,類似針灸的氣感。即使在操作中用力過大,力量稍微超過了被操作者的承受程度,引起一點過激反應,但只要沒有造成太大的軟組織損傷,是推拿臨床中所允許的。推拿的有效反應為施術後感覺輕鬆,第二天略有輕微酸脹感。若兩三天後仍有酸脹感,則說明力量過大,要休息,等酸脹感減輕再作推拿治療。
手法操作時首先要詢問被操作者的力量承受力,要詢問操作部位是否準確,操作過程中也要不斷詢問各個部位的力量承受力,或觀察其面部表情來判斷力量的大小。
3、均勻:
手法操作時,手法壓力的輕重,動作幅度,速度的快慢,都必須保持相對的一致,用力不可時輕時重,速度不可忽快忽慢,幅度不可時大時小,應使手法操作既平穩又有節奏性。
能量的傳導除了力和時間還包括波的傳導,手法操作時應採用一定的頻率,不宜過快,如滾法、彈撥法的頻率和心跳的頻率相近,摩腹、掌揉腰背的頻率和呼吸的頻率相近。變換操作部位要緩慢自然。
4、柔和:
手法操作時,動作穩柔靈活,手法變換時,自然,協調。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醫宗金鑒》中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手法操作時不能對局部產生痛感,不能碰擊骨骼,避免再次損傷軟組織。治療時接觸面積應盡量大,例如操作拿法、捏法、指揉法時,避免使用指端,應盡量使用螺紋面和指間關節。手法力量由輕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治療部位先周圍後痛點。
為了減少阻力增加潤滑,減輕對皮膚的摩擦損傷,或者為了取得藥物的協助作用,使用手法時,可選用合適的潤滑劑。
5、深透:
病人對手法刺激的感應和手法對疾病的治療效應,要求手法的刺激不僅作用於體表而且能夠克服各種阻力,避免損傷正常的軟組織,使手法的效應達到疾病的深處、經脈骨肉甚至臟腑。
手法強調部位要吸定,力量要集中。初學推拿者力量往往只作用於表皮,產生痛感。手法的力量要能透過體表,直達深部組織,才能對病灶起到治療效果。推拿治療有效的標誌是手法部位是否有產生酸脹感,由此則說明該處新陳代謝加強,這是正常的推拿反應。在酸脹感的同時即使產生一些「痛感」,該「痛感」是損傷部位內炎性介質分解、稀釋和排泄加快,無菌性炎症代謝加快的反應。故手法操作後可產生輕鬆感,此謂先痛後快。操作時有產生欣快感是比較好的推拿反應,亦產生欣快感的手法有接觸部位多,多方向性的掌揉法、滾法以及快頻率的振法、搓法、抖法和拍擊法。
手法治療中並非力量越大越好,時間越久越好,否則會造成對軟組織的二次損傷,甚至產生推拿意外事故。
總之,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持續運用的手法可以降低肌肉的張力和組織的粘滯性,使手法能逐漸滲透到組織深部;均勻協調的動作使手法更趨柔和而更具有滲透性;力量和技巧相結合使手法有力又柔和,達到「剛柔相濟」的效果。
王松山前輩常對學生說:「學習一指禪推拿,起初要與師合,後要與師離,與師合能盡得師傳,與師離則能兼收各家之長。」推拿手法貴在熟能生巧,做到如《醫宗金鑒》中所說:「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欲學好推拿還要學會做靶子,體會被推拿者的感受,操作不當會造成不適的感覺,從而糾正自己的手法,間接提高推拿水平。手法的選擇一要避免損傷,二要省力,三要實用。
手法訓練要求:思想集中、頑強刻苦、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勞逸結合。把推拿當作練功,既能治療疾病又能鍛煉身體。
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項
作為外治手段,手法在臨床上運用,雖然對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醫療效果,但也可能由於施術不當等原因而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所以在操作過程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診斷要明確:
手法治療前,首先要明確診斷。對於未確診的病證可用排除法或治療性診斷進行鑒別;
2、精力要集中:
在手法操作過程中,要保持診室清潔、安靜。術者還要全神貫注,做到手隨意動,功從手出,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患者對手法力量輕重和操作部位是否準確的反應(如面部的表情變化,肌肉的緊張度以及對被動運動的抵抗程度等),以隨時調整手法刺激量和方法,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為損傷。
3、體位要適當:
對病人而言,宜選擇感覺舒適,肌肉放鬆,既能維持較長時間,又能有利於醫生手法操作的體位;對醫者而言,宜選擇一個便於手法操作,並有利於手法的運用且能最大限度發揮力量的體位,眼下視、不低頭,不彎腰。推拿床的高度要適當。
4、手法要選擇:
在治療過程中應用什麼手法,就好比用藥處方一樣,應視疾病的性質、病變的部位,辨證辨病而定。如對運動員比賽前手法宜重宜快,以興奮神經,比賽後手法宜輕宜慢以消除疲勞。
5、力量要適宜:
手法操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以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才能獲得治療作用。臨床上要掌握適宜的刺激強度。首先要了解與刺激強度有關的因素,手法刺激強度常與手法的壓力、治療部位、著力面積、受力的方式以及操作時間有關。
(1)手法的壓力
一般規律,刺激強度與手法壓力成正比關係,即壓力越大刺激越強。
(2)治療部位
手法力度與治療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療部位的肌層厚度有關。
(3)著力面積
手法的刺激強度與著力的面積有關,一般成反比關係。相同的壓力,著力面積越大,則刺激強度越小,反之,著力面積小,則刺激強度大,如雙掌按法,壓力都較大,但刺激並不強,而掐法和點法的壓力並不太大,而刺激非常強。就是因為前者著力面積大,而後者著力面積小,單位面積受力不同的原故。
(4)受力方法
是指手法應用的形式以及力量的速度。衝擊力量要比緩慢刺激強烈得多。如叩擊類手法的拳背擊法、點穴法以衝擊方式作用於人體。此類手法則剛勁有力,操作時特別要注意動作的技巧性和選擇適當的力度。
(5)操作時間
急性損傷的腫脹期不宜做推拿。治療後期要繼續加強推拿治療以達到徹底治癒。
一般來講,操作時間短,手法刺激強度小;操作時間長,手法刺激量大。所以操作時間太短,則達不到治療效果,但操作時間過長,也可對局部組織產生醫源性損傷。所以操作時間要根據手法的性質、疾病的性質以及操作大小而定。
6、治療要有序:
手法治療應依病情怎樣操作制定順序,一般可以從頭面->胸腹->肩背->腰骶->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後右,從前到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並依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局部治療,則按手法的主次進行。手法強度由輕逐漸加重;關節活動幅度由小逐漸加大;操作速度,由慢逐漸加快。對身體虛弱、氣血虧損者,手法刺激不宜過強。
人體對手法也具有「耐藥性」。操作一段時間後要改變手法的種類和操作的部位。推拿一個療程後要休息幾天時間。
7、時間要靈活:
操作的時間,要根據病人的病情、體質、所應用的手法來確定。時間一般以10~20分鐘為宜,對內婦科疾病可增加些時間。同時還要注意病變部位的大小而定。
8、操作要衛生:
醫師應注意個人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得佩戴戒指、手錶及其他裝飾品,以免擦傷患者的皮膚和影響治療。天氣寒冷時,雙手要注意保暖,以免冷手觸及皮膚而引起肌肉痙攣,並且治療一個病人之後就應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第二節 擠壓類手法
擠壓類手法包括按壓與捏拿兩類手法。按壓類手法是以按壓的方式作用於機體的一類手法,操作時宜垂直用力,使刺激緩緩透達體內,其作用淺至肌表,深達臟腑。按壓類手法是最早應用於推拿治療的手法之一。主要包括按法、點法、壓法、揉法和踩蹺法等,其代表手法是按法,其它手法皆由此衍化或發展而來。捏拿類手法是以對稱性擠捏的方式作用於體表或肢體的一類手法,操作宜對稱用力,既柔和又深透,舒適自然。捏拿類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捻法等。因按壓與捏拿兩類手法操作時均能使肢體受到擠壓之力,只是前者是單側受力,而後者是兩側對稱性受力,故將按壓與捏拿兩類手法統稱為擠壓類手法,予以一併論述。
一、按法
(一)分類
根據接觸面的不同按法可分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指按法包括單指按法、疊指按法、指間關節按法,拇指指間關節按法又稱點發。掌按法包括全掌按法、掌根按法、腕豆骨按法,也可雙掌疊按。肘按法包括前臂按法和肘尖按法,又稱壓法。
(二)操作方法
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著力於施術部位,餘四指張開,置於相應位置以支撐助力,腕關節屈曲約40~60度。拇指主動用力,垂直向下按壓,使刺激充分達到肌體組織深層,以產生酸、脹、麻等感覺。當按壓力達到所需的力度後,要稍停片刻,即所謂的「按而留之」,然後鬆勁撤力,如此反覆操作。
2、掌按法:以單手或雙手疊掌掌面置於施術部位,利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通過上、前臂傳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壓,用力原則同指按法。
3、肘按法:肘部屈曲,拳心向胸,使上臂與前臂呈「V」字型,以肘尖部或肘三角平面著力於施術部位,利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垂直用力,持續按壓1060秒或更長。肘按又稱壓法,可作為替代休息的治療手法,按壓時間可13分
(三)動作要領
1、取丁字步或弓步,放鬆上肢各關節(指間、腕、肘、肩關節)。
2、指按法宜懸腕,當腕關節懸屈40~60度時,拇指易於發力餘四指也容易支撐助力。
3、掌按法以肩關節為支點,當肩關節成為支點後,身體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過上肢上臂和前臂傳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勞,用力又沉穩著實。如將肘關節作為支點,則須上、前臂用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難以控制。
4、按壓的用力方向多為垂直向下或與受力面相垂直。至少要持續用力10秒以上,使患處產生酸脹感(持續施力是壓法區別於按法的根本點)。壓法與按法從手法動作來看,無嚴格的區分標準,故有將按法稱為壓法者,有的甚至將兩者統稱為按壓法。
5、用力要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達到肌體組織深部,要有緩慢的節奏性。
(四)臨床應用
1、適用部位及作用
指按法適於全身各部,尤以經穴及阿是穴為常用;
指間關節按法除了同指按法外,還常用於足底部;
掌按法適於背部(可按壓脊柱、脊旁0.5寸、豎脊肌)、腰部、下肢後側以及胸部、腹部等面積較大而又較為平坦的部位;掌按脊柱時可「快按」。
肘按法主要用於腰背部。
2、適應症
常用於頭痛,腹部痛,腰背痛,下肢痛,痛經等各種痛症以及風寒感冒等病症。
(五)注意事項
1、第一次按壓要詢問力量的承受程度,不可突施暴力,無論指按法還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則均是由輕而重,並保持一段時間,「按而留之」,持續35秒,使患處有產生酸脹感,再由重而輕。
2、指按法接觸面積較小,刺激較強,常在按後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說即重按一下,輕揉三下,形成有規律的按後予揉的連續手法操作。
3、須選擇恰當的姿勢,以利於手法效果的發揮,為增加按壓的力量,可藉助於按摩棒按壓或用踩蹺法。
4、指按亦可作為一種檢查手法。
5、肘按又稱壓法,可作為替代休息的治療手法,按壓時間可1-3分鐘。肘壓法因刺激較強,要明確診斷,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患有骨質疏鬆症者。可間歇性施用,壓後繼以揉法,在結束操作時,要逐漸減力,注意不可突然終止壓力。
二、揉法
(一)分類
根據著力點的不同,本法可分為指揉法(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揉法和疊指揉法)、掌揉法(包括魚際揉法和掌根揉法)和肘揉法(包括前臂揉法和肘尖揉法)。
(二)操作方法
1、掌揉法:肘關節微屈,腕關節放鬆並略背伸,手指自然彎曲,以手掌附著於施術部位,前臂作主動運動,帶動腕及手掌連同前臂作旋轉運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運動。
2、指揉法:是以手指羅紋面著力於施術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動施力,使手指羅紋面在施術部位作旋轉運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運動。
3、肘揉法:以尺骨鷹嘴或前臂尺側著力於施術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動施力,使尺骨鷹嘴或前臂尺側面在施術部位作旋轉運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一起運動。
(三)動作要領
1、操作時以前臂作主動擺動,腕關節要固定,動作要靈活而有節律性。
2、揉法應吸定於施術部位,宜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不能有體表的摩擦運動,往返移動時應在吸定的基礎上進行。
3、魚際揉法前臂有推旋動作,腕部宜放鬆,而指揉法則腕關節要保持一定緊張度,掌根揉法則腕關節略有背伸,鬆緊適度。
(四)臨床應用
大魚際揉法主要適用於頭面部、胸脅部;掌根揉法適用於腰背及四肢等面積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於脘腹部;指揉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俞穴,小兒推拿常用。
主要適用於脘腹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瀉,頭痛、眩暈、四肢關節軟組織扭傷、運動功能障礙及兒科病症等,亦可用於頭面部及腹部保健。
揉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健脾和胃,消腫止痛等作用,臨床常與按揉法、摩法、按法、拿法等手法配合應用於各病症所施部位。揉法常用於頭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魚際揉法外,均應降低手法頻率,一般以每分鐘60次左右為宜。
(五)注意事項
1、本法還有:螺旋揉、順揉、逆揉、雙手同時揉、疊指揉、指間關節揉、勾揉、腕豆骨揉、按摩棒揉等。
2、從記載手法的歷史文獻看,是先有摩法,再有揉法,因此有「揉法從摩法變化而來」之說。但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揉法著力稍重,吸定於一定的治療部位與穴位,並帶動該處皮下組織一起揉動;而摩法則著力稍輕,摩動時僅在體表作環旋動作,不帶動該處皮下組織。
3、在臨床上,揉法與按法既分又合,有時常配合應用,使按中兼揉,揉中兼按。揉法刺激輕柔,為加強刺激,臨床上常和按法結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三、拿法
(一)操作方法
拇指和食指或拇指與食、中、環、小指指面夾住治療部位相對用力,夾住治療部位進行輕重交替、連續不斷的捏而提之或施以揉動。
(二)動作要領
1、逐漸用力內收,將肌筋提起並作輕重交替而連續的一緊一松的提捏和捏揉。
2、腕部要放鬆,使動作柔和靈活,連綿不斷,且富有節奏感。
(三)臨床應用
常用於頸項部、肩部和四肢部等。
拿法臨床應用比較廣泛,常用於頸椎病,四肢酸痛,頭痛惡寒等症。頸椎病,可拿頸項部,肩井穴及患側上肢,以行氣活血,疏經通絡,可與頸項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運動性疲勞,可自四肢近端拿向遠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與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應用;頭痛惡寒等外感表證,可拿風池,頸項部,肩井及頭部,以法風散寒,多與抹頭面,顳部掃散等方法配合使用;拿肚角(肚臍下2寸,旁開2寸,即為肚角)可治療腹痛。
(五)注意事項
1、拿法應注意動作的協調性,不可死板僵硬。
2、初習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傷及腕部與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3、操作時不可用指端、爪甲內扣,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
4、臨床上拿後常配以揉法,可緩和刺激。
5、捏提中宜含有揉動之力,實則拿法為一複合手法,含有捏,提,揉這三種成分。
五、捏法
(一)分類
可分為捏皮、捏肌、捏脊,捏皮又稱為螞蟻上樹。
(二)操作方法
用大拇指與食指中節橈側面相對用力或用大拇指與食、中指對稱用力,擠壓肌膚或肌肉。
(三)動作要領
捏脊是手指微屈,拇指及其他手指相對著力,將脊柱的肌膚以及皮下組織捏起,而後做快速的捻轉前進,或將肌肉捏起做快速的一捏一放的捏擠扯提動作,如此反覆進行,循序移動。
(四)臨床應用
捏法用力較輕,刺激柔和,適用於淺表的肌膚,常用於背脊、四肢及頸項部。主要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小兒疳積、頸部及四肢肌肉酸痛、臂痛、頭暈、牙痛等症。
(五)注意事項
1、操作時要注意指間的距離(應靠近點)。
2、要持續用力3-5秒,使患處產生酸脹感。
3、捏擠的動作靈活、均勻而有節律。
4、不可用指甲掐壓肌膚。
5、移動應順著肌肉的外形輪廓循序而上或而下。
6、為加強刺激可捏三提一。
六、踩蹺法
(一)分類
是用足趾踩踏肢體的一定部位,並做各種動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稱為踩蹺法。可分為單腳踩蹺和雙腳踩蹺兩種。
(二)操作方法
1、單腳踩蹺法:以單手扶住設置好的橫杠,以控制自身體重和踩踏時的力量,以單腳在其腰部、臀部、下肢由輕到重操作按法、揉法、左右搖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2、雙腳踩蹺法:以雙手扶住設置好的橫杠,以控制自身體重和踩踏時的力量,以雙腳在其腰背部、臀部、下肢由輕到重操作按法、左右搖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三)動作要領
1、術者踩蹺起落動作須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彈起時患者吸氣,壓下時患者呼氣,切不可屏氣,以免胸脅屏傷。
2、踏踩的力量和次數,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適可而止,不可勉強從事,在施術過程中,患者難以忍受或不配合,應立即停止使用本法,以防意外。讓患者以手指的多少來打手勢代替口訴力量。
(四)臨床應用
主要用於肌肉豐厚、手法力量難以發揮的腰肌勞損、腰椎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病證。
(五)注意事項
1、患者要排空二便,避免過飢過飽時操作,張大口呼吸。
2、由於本法刺激性強,應用時必須慎重,踩踏胸肋部時要防止肋骨骨折,踩壓小腿時要防止肌肉損傷。
3、排除骨質病變,對年老體弱,患有心血管、肝腎疾病以及骨質疏鬆及其它骨病者禁用。
七、彈撥法
又稱指撥法、撥法(撥動時無離開接觸面)、撥絡法
(一)分類
可分為拇指撥法、四指撥法、肘撥法。
(二)操作方法
拇指撥法:用拇指著力於肌筋施治部位的一側,先用力下壓至產生一定的酸脹感,再做與肌纖維(或肌腱、韌帶)方向垂直的來回推動。
四指撥法:用食、中、無名、小指四指指端或四指指間關節著力於肌筋施治部位的一側,先用力下壓至產生一定的酸脹感,再做與肌纖維(或肌腱、韌帶)方向垂直的來回推動。
肘撥法:用肘尖著力於肌筋施治部位的一側,動作要求同上。
(三)動作要領
1、適當用力下壓至一定深度,使患者有酸脹感;
2、撥動方向與肌纖維(或肌腱、韌帶)或經絡方向垂直。
(四)臨床應用
本法是較強刺激手法之一,臨床應用常以「以痛為腧」,或在指下有「筋結」或「條索物」的部位應用。具有松解粘連、疏理肌筋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落枕、漏肩風、腰腿痛、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等軟組織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疼痛。
(五)注意事項
1、尋找肌纖維的明確位置,操作方向可為雙向或單向。
2、施力的大小,應根據部位及辨證而定。撥動的方向、角度、幅度,應根據局部肌肉的走向決定。
3、彈撥法是以按法為基礎,下壓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脹感時,再作撥動。可和揉法結合,形成橢圓揉撥。
4、撥動時,指下應有彈動感,而不能在皮膚表面有摩擦移動。
5、肘撥法時可通過前臂旋轉和推動帶動彈撥。
6、彈撥法的優勢在於定位集中,對於肌纖維刺激強度大,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間歇發力,不易疲勞;操作時腰部可直立,不易損傷腰部。
第三節 摩擦類手法
摩擦類手法是指以手的掌面或指面及肘臂部貼附在體表,做直線或環旋移動的一類手法。其特點是手法作用於體表後,在皮膚表面會形成摩、擦等不同形式的位置移動,運動形式有的為單向直線,有的為直線往返,有的呈環形,有的則呈孤形。包括摩法,擦法,推法,刮法,搓法等手法。
一、摩法
(一)分類
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兩種,指摩法特指三指摩法。
(二)操作方法
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腕關節略屈,食指、中指、無名指指面附著於施術部位,前臂主動運動,指面隨同腕關節做環形或直線往返摩動。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關節略背伸,將手掌平放於體表施術部位上。前臂主動運動,使手掌隨同腕關節連同前臂做環旋或直線往返摩動。
(三)動作要領
1、肩臂部放鬆,肘關節屈曲約40~60度左右。
2、指摩法時腕關節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掌摩法時則腕部要放鬆。
3、摩動的速度、壓力宜均勻。一般指摩法宜稍輕快,掌摩法宜稍重緩。《釐正按昆要術》:「摩法較推則從輕,較運則從重。」
4、要根據病情的虛實來決定手法的摩動方向。臨床一般以環摩應用較多,直摩還用相對較少。就環摩而言,傳統以「順摩為補,逆摩為瀉」,故虛證宜順時針方向摩動,實證宜逆時針方向摩動。
(四)臨床應用
可運用全身各部,以腹部應用較多,主要用於院腹脹滿、消化不良,泄瀉,便秘,咳嗽、氣喘,月經不調、痢疾,陽萎,遺精,外傷腫痛等病症。
把中藥磨成粉,按照各種藥物的藥性,配製成各種藥膏、葯汁等塗於施術部位,而後進行按摩,稱為膏摩。
(五)注意事項
操作時注意摩動的速度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壓力不宜過輕,也不宜過重。《聖濟總錄》:「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
揉法和摩法兩者區別主要在於:揉法著力較重,操作時指掌吸定一個部位,帶動皮下組織運動,和體表沒有摩擦動作;摩法則著力較輕,操作時指掌在體表作環旋摩擦,不帶動皮下組織。不過在臨床應用時,兩者可以結合起來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
二、擦法
(一)分類
分為掌擦法(包括掌根擦法、大魚際擦法、小魚際擦法)和指間關節擦法。
(二)操作方法
指間關節擦法: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指間關節著力,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掌相平,前臂或上臂做主動運動,使著力部分在體表做均勻的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移動,使施術部位產生一定的熱量。
掌擦法:用掌面著力,前臂或上臂做主動運動,使手的著力部分在體表做均勻的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移動,使施術部位產生一定的熱量。
(三)動作要領
1、肩關節宜放鬆,肘關節宜自然下垂並內收。
2、操作時,著力部分要緊貼體表,壓力要適度,須直線往返運行,往返的距離多數情況下應儘力拉長,而且動作要連續不斷,有如拉鋸狀。
3、指間關節擦法時應以前臂為動力源,擦動的往返距離宜小,屬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魚際擦法及小魚際擦法均以上臂為動力源,擦動的往返距離宜大。
4、透熱為度。
5、注意避免損傷,力量適中(前臂發力,頻率較快),要塗少許潤滑劑。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氣(以避免損傷胸廓)
(四)臨床應用
擦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手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其中掌擦法接觸面積大,適用於肩背部、胸腹部;大魚際擦法適用於四肢部位,尤以上肢部為多;小魚際擦法適用於肩背部、腰骶部以及脊柱;指間關節擦法適用於頭頸、肋肩以及鎖骨上窩等。但是在臨床上可根據具體病情、治療部位而選擇。
擦法治療作用與施術部位密切相關,在較淺層組織時,可以促進機體津液的迴流,以調整水液代謝,臨床上多用於腫脹病人,另外,還可以促進衛氣的循環;在深層組織時,使氣血運行暢通,增加各組織功能活動的作用,加強內臟功能的作用。
(五)注意事項
1、壓力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擦法操作時,壓力過大,則手法重滯且易擦破皮膚;如壓力過小,則不易生熱。
2、擦動時運行的線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滑來滑去則不易生熱。
3、不可擦破皮膚,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動作要領,以免擦破皮膚膚,為保護皮膚可使用潤滑油,紅花油等,既可保護皮膚,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熱度深透,提高手法效應。
4、擦法操作完畢,不可再於所擦之處使用其它手法,以免造成破皮。
5、可隔衣操作,也可在暴露施術部位皮膚上直接操作。
6、擦法多用於手法結束之前使用,為結束手法。
7、擦法不足之處:耗力、耗氣。故臨床一般比較少用,為省力可縮短來回摩擦的距離。
8、術者要把指甲修剪平整,防止戳破皮膚。
9、施術者呼吸搖均勻,不能屏氣。
三、推法
(一)分類
臨床上推法分為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三指推法和指間關節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二)操作方法
1、拇指端推法:以拇指端著力於施術部位或穴位上,餘四指置於對側或相應的位置以固定,腕關節略屈並向尺側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動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離單向直線推進。
2、掌推法:以掌根部著力於施術部位,腕關節略背伸,肘關節伸直,上臂部主動施力,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單方向直線推進。
3、指間關節推法:手握實拳,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側指間關的突起部著力於施術部位,腕關節挺勁伸直,肘關節略屈,前臂主動施力,向前呈單方向直線推進。
4、肘推法:屈肘,以肘關節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於施術部位,另一側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時側拳頂以固定助力。上臂部主動施力,做較緩慢的單方向直線推進。
(三)動作要領
1、著力部位緊貼體表,推進的速度緩慢均勻,壓力平穩適中
2、單向直線推進或弧形移動。
3、拇指端推法與拇指平推法推動的距離宜短,屬推法中特例。
(四)臨床應用
適用於全身各部,具有促進氣血流通、促進瘀血向表皮滲透、放鬆肌肉的功效。指推法適於頭面部,頸項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為常用;掌推法適用於胸腹部、背腰部和四肢部;拳推法適用於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適用於背部,腰部脊柱兩側。
用於高血壓、頭痛、頭暈,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風濕痹痛,感覺遲鈍,胸悶脅脹,煩躁易怒,腹脹便秘,食積等病症。
(五)注意事項
1、推進的速度不可過快,壓力不可過重或過輕,身體要隨著推法移動而移動。
2、不可推破皮膚,為防止推破皮膚,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紅花油等潤滑。
3、施術者呼吸要均勻,不能屏氣。
4、推拿手法的核心:姿勢、放鬆、力量、方向和頻率。
5、F有效=F總—F耗(與姿勢、肩部放鬆、潤滑劑的使用有關)
6、治療風濕病關節炎的最基本手法:推法(刮痧)、拍法
7、與推法動作相似而名稱不同的有抹法、勾法、刮法、運法等。
四、刮法
(一)操作方法
用拇指橈側緣或食、中指指面、指間關節或湯匙、錢幣、刮痧板、頭梳等器具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作單方向的直線移動。
刮法也常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硬幣、湯匙、瓷碗、鹿角、太極棍等輔助工具,蘸香油操作,以代替手指在體表上進行推動刮法。
(二)注意事項:
1、操作時,要緊貼皮膚,動作輕巧,用力較推法為重,但力量不宜過大,頻率不宜過快。
2、刮法直接接觸皮膚,無論用手或器具刮拭,均應注意保護皮膚,使用時要用介質,如清水、麻油、蔥姜水等,避免皮膚破損。
3、一般操作至被刮的皮膚呈現紫紅色(為瘀血),或有鬱血紅斑(為濕氣)即可。
4、注意與患者講清刮法的特點,因其手法會遺留斑點、痧狀。
5、施術後應囑咐患者多喝水。
6、顏色深淺與患者的亞健康相關。
(三)臨床應用:
刮法常用於治療感冒、胸悶、中暑、頭暈,或暑天感受穢濁之邪,症見身體寒熱、噁心、嘔吐、頭暈頭脹、胸悶、腹脹、腹瀉、腹痛等,以及食積或暈車、暈船、水土不服等症;各類關節扭傷、風濕性關節炎;傷科疾病如腰肌勞損、頸椎病、肩周炎、退行性病變等。
五、搓法
(一)分類
該法可分為夾搓法、搓揉法
(二)操作方法
1、夾搓法:以雙手掌面夾住施術部位,令受術者肢體放鬆。前臂與上臂部主動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較快速搓動,井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
2、搓揉法:以雙手掌面著力於肩關節部位,前臂與上臂部主動施力,做較快速的旋轉運動。
(三)動作要領
1、操作時動作協調連貫,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種成分。
2、搓動的速度應快,而上下移動的速度宜慢。
3、夾搓法雙手用力要對稱。
(四)臨床應用
夾搓法適於四肢部、脅肋部,以上肢為常用;搓揉法適用於肩關節部位。
常作為治療疾病的輔助手法使用,並可作為上肢部治療的結束手法。
(五)注意事項
1、治療部位不宜夾得太緊,施力不可過重。夾搓時如果夾得太緊或搓揉時下壓力過大,會造成手法獃滯。
2、該法有較好的放鬆肌肉的作用。
第四節 叩擊類手法
叩擊類手法,是指用手掌、拳背、手指或特製的器械有節奏地叩擊拍打體表。本類手法操作雖簡單,但技巧性較強,須做到擊打勁力的收放自如。叩擊類手法種類較多,主要的代表手法有拍法、擊法和叩法。
一、拍法
(一)操作方法
五指併攏,掌指關節微屈,拇指蓋住拳眼,使掌心空虛,腕關節放鬆,前臂主動運動,上下揮臂平穩而有節奏地用虛掌拍擊施術部位。用雙掌拍打時,宜雙掌交替操作。
(二)動作要領
1、拍擊時動作平穩,不能擺動,整個掌、指周邊同時接觸體表,聲音清脆而無疼痛。
2、腕部放鬆,上下揮臂時,力量通過放鬆了的腕關節傳遞到掌部,使剛勁化為柔和。
3、直接接觸皮膚拍打時,以皮膚輕度充血發紅為度。
4、頻率同心跳次數,約70次/分,要有節奏感。
5、力量越大,速度越慢。
(三)臨床應用
拍法具有放鬆肌肉,促進瘀血向表皮滲透,振奮陽氣,恢復神經控制能力等功效。適用於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後側。
拍法亦常作為推拿結束手法和保健手法使用。
仰頭位拍打前額還可治療鼻出血(須用清水為介質)。
(四)注意事項
拍擊法簡單實用,適合初學者掌握。
二、擊法
(一)分類
擊法包括拳擊法、掌擊法、指擊法和桑枝棒擊法。拳擊法可分為拳背擊法、拳心擊法、拳眼擊法(捶法、打法)。掌擊法可分為虛掌擊法、掌根擊法、掌心擊法、全掌擊法、側擊法、合掌擊法。指擊法可分為指間擊法,指尖擊法又稱啄法。
(二)操作方法
1、拳背擊法:手握空拳,腕關節伸直,前臂主動施力,用拳背節律性平擊施術部位。
2、掌根擊法:手指伸直,腕關節背伸,前臂主動施力,用掌根節律性擊打施術部位。
3、指尖擊法:手指自然彎曲,四肢分開成爪行,腕關節放鬆,前臂主動運動,以指端節律性擊打施術部位。
4、棒擊法:手握桑枝棒一端,前臂主動運動,用棒體節律性擊打施術部位。
(三)動作要領
1、擊打時用力要穩,含力蓄勁,收發自如。
2、擊打時要有反彈感,當一觸及受術部位後即迅速彈起,不要停頓或拖拉。
3、擊打動作連續而有節奏,快慢適中。
4、擊打的力量適中,應因人、因病而異。
(四)臨床應用
擊法具有放鬆肌肉,促進瘀血向表皮滲透,振奮陽氣,恢復神經控制能力等功效。治療內傷常用拍擊法和推法。
拳擊法,適於大椎,腰臀部;掌擊法,適於腰臀及下肢肌肉豐厚處;側擊法,適於肩背部,四肢部;指尖擊法,適於頭部;棒擊法,適於背腰部,下肢部。
擊法主要用於頸腰椎疾患引起的肢體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疲勞酸痛、肌肉萎縮等病症。
(五)注意事項
1、應避免暴力擊打。
2、須嚴格掌握各種擊法的適用部位和適應症。
3、拳背扣擊時腕關節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動作。
4、掌擊法扣擊時,切記打擊骨骼突出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
5、側擊時其方嚮應與肌纖維方向垂直,而且要緊擊慢移。
6、指尖扣擊時,腕關節屈伸幅度要小,頻率要快。
7、棒擊打時,接觸面積要大,棒打方向與肢體以及肌纖維方向平行(腰骶部除外),垂直扣擊,不使冷棒。
三、叩法
叩法刺激程度較擊法為輕,有「輕擊為叩」之說。由於該法操作熟練時,叩擊常可發出悅耳的有節律的「啪啪」聲,又稱敲擊法。
(一)操作方法
手指自然分開,屈曲呈半握拳狀,前臂部主動運動,用小指尺側和拳的小魚際部節律性叩擊施術部位,。
(二)動作要領
1、腕關節放鬆,五指略分開並呈半握拳狀。以小指尺側部位為著力點,垂直叩擊。
2、叩擊時節奏感要強,施力要適中。一般兩手要同時操作,左右交替,如擊鼓狀。
(三)臨床應用
本法具有疏經通絡、放鬆肌肉、振奮精神的功效,常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治療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麻木、知覺減退等病症。
(四)注意事項
注意不要施重力,重力扣擊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一般扣法施用後受術者有輕鬆舒適的感覺(即有酥麻感)。
第五節 振顫類手法
以較高的頻率進行節律性的輕重交替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使受術部位產生振動、顫動或抖動等運動形式,稱為振顫類手法。振顫類手法主要包括抖法、振法和顫法。
一、抖法
(一)分類
抖法依據抖動部位以及姿勢、體位的不同可分抖上肢,抖下肢及抖腰法。
(二)操作方法
1.抖上肢法:受術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部放鬆。術者站在其前外側,身體略為前俯。用雙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將被抖動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後兩前臂微用力做連續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動,使抖動所產生的抖動波似波浪般地傳遞到肩部,或術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連續不斷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動,抖動中可結合被操作肩關節的前後方向活動。
2.抖下肢法:受術者仰卧位,下肢放鬆。術者站其足端,用雙手分別握住受術者兩足踝部,將兩下肢抬起,離開床面約30cm左右,然後上、前臂部同時施力,做連續的上下抖動,使其下肢及臀部有舒松感。兩下肢可同時操作,亦可單側操作。
3.抖腰法:抖腰法非單純性抖法,它是牽引法與短陣性的較大幅度的抖法的結合應用。受術者俯卧位,兩手拉住床頭或由助手固定其兩腋部。以兩手握住其兩足踝部,兩臂伸直,身體後仰,與助手相對用力,牽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鬆後,身體前傾,以準備抖動。其後隨身體起立之勢,瞬間用力,做1~3次較大幅度的抖動,使抖動之力作用於腰部,使其產生較大幅度的波浪狀運動。
(三)動作要領
1.被抖動的肢體要自然伸直,可略微牽拉被抖動者的肢體,並使肌肉處於鬆弛狀態。
2.抖動所產生的抖動波應從肢體的遠端傳向近端。
3.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一般抖動幅度控制在2~3cm以內;上肢部抖動頻率在每分鐘250次左右,下肢部抖動頻率宜稍慢,一般在每分鐘100次左右即可。
4.抖腰法屬於複合手法,要以拔伸牽引和較大幅度的短陣性抖動相結合,使受術者腰部放鬆後再行抖動,要掌握好發力時機。
(四)臨床應用
本法是一種和緩、放鬆、疏導手法,具有通利關節、松解粘連、消除疲勞的功效,適用於四肢部及腰部。
(五)注意事項
1、操作時術者呼吸自然,不可屏氣,操作頻率由中速到快速。
2、操作時肩部應放鬆,取弓步位或擺好姿勢。
3、受術者站、坐位對手法操作影響差別不大,受術者手背應往側面外展,肘關節應伸直,操作時帶有拔伸動作。
4、受術者應注意配合放鬆,以免耗氣。
5、受術者肩、肘、腕有習慣性脫位者禁用,腰部疼痛較重,活動受限,肌肉不能放鬆者禁用。
二、振法
(一)分類
振法分為指振法與掌振法兩種。
(二)操作方法
以食指,中指羅紋面或以掌面置於施術部位或穴位上,注意力集中於掌或指端,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靜止性用力,產生快速而強烈的振動,使受術部位或穴位產生溫熱感或疏鬆感。其中以手指端為著力振顫稱為指振法;以手掌面著力振顫稱為掌振法。
(三)動作要領
1、肩及上臂放鬆。
2、前臂與手部必須靜止性用力。所謂靜止性用力,即是將前臂與手部肌肉繃緊,但不做主動運動。
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於掌指部。古有「意氣相隨」、「以意領氣」之說,所以一般認為振法屬內功流派手法,它是靠意念和靜止力的結合完成的,無外在表現。
4、頻率要快而均勻,每分鐘200—300次。振法由於手臂部肌肉的靜止性用力,所以手部容易產生不自主細微的運動,這種細微的運動就形成了振動波,與工廠的機器在運行時所發出的振動相類似。
5、以掌指部自然壓力為準,不要施加額外壓力。
(四)臨床應用
指振法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掌振法適用於胸腹部。主要用於頭痛,失眠,胃下垂,胃皖痛,咳嗽,氣喘,痛經,月經不調等病症。
(五)注意事項
1、操作時手臂部不要有主動運動,即除手臂部靜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擺動或顫動,也不要向受術部位施加壓力。
2、振法易使操作者術後感到疲乏,應注意自身保護。
3、肩、肘部應放鬆,此為發力的基礎。
4、前臂肌肉強烈靜止性用力,頻率越快越好,幅度越小越好。
5、手掌、手指不能過分往下壓,著力點輕輕貼於治療部位。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氣。
7、操作振法的過程中不能停頓,一般要持續3分鐘,頻率要均勻一致。
8、早期振法練習要靠力量,肩關節僵硬者,應停止振法的操作,後期則無須用力靠意念。
9、須與氣功發外氣相鑒別。
第六節 擺動類手法
擺動類手法是指、掌、腕關節在前臂的主動擺動下,作協調的連續擺動的手法稱為擺動類手法,包括一指禪推法、滾法等。
一、一指禪推法
一指禪本是佛教禪宗用語,意為萬物歸一。
(—)分類
該法可分為一指禪拇指推、一指禪偏峰推、一指禪魚際推(包括大、小魚際推)、纏法、跪推法(屈拇指推法)。
(二)操作方法
1、一指禪拇指推:以拇指的指端羅紋面為著力面,運用腕部擺動帶動拇指關節的曲伸活動,使輕重交替且持續之力作用於部位。
2、一指禪偏峰推:以拇指橈側偏鋒(相當於少商穴)為著力面,動作要求同上。
3、一指禪魚際推(包括大、小魚際推):以大魚際或小魚際為著力面,動作要求同上。
4、纏法:即一指禪推法頻率加快至240—300次/分。
5、跪推法(屈拇指推法):以拇指指間關節橈側為著力點,掌指關節不動,沉肩、垂肘、懸腕,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作往返擺動,使所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作用於治療部位。
(三)動作要領
1、沉肩:肩關節放鬆
2、垂肘:肘關節自然下垂,使肘尖於最低點,肘尖距胸壁2厘米,約3個拳頭的距離。
3、懸腕:腕關節自然懸曲,在保持腕關節放鬆下,盡量使腕關節懸曲90度。
4、掌虛:手掌部與其餘四指放鬆,自然彎曲。
5、指實:拇指自然著力,使拇指羅紋面吸定於一點,不可摩擦。
6、蓄力於掌,發力於指。
7、擺動方向傾斜約40度,擺動幅度左右各30度,緊推頻率為60—90次/分,柔和均勻用力。
8、前臂發力帶動拇指關節的曲伸活動,使力量輕重交替作用於操作部位。
(四)臨床應用
臨床特點:一指禪推法接觸面小,功力集中,深透性強,可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操作。具有舒經活絡、調和營衛、祛瘀消積、開竅醒腦等功能。
臨床上以頸項部、四肢關節部位以及頭面部、胸腹等常用。尤以經絡穴位為佳,即所謂循經絡,推穴道。常用於治療內、外、婦、兒、傷各科的多種疾患,尤以治療頭痛、失眠、面癱、高血壓、消化道疾病以及關節酸痛等症見長。
(五)注意事項
1、起始動作: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蓋住拳眼,拇指吸定。拇指垂直於作用面。
2、避免手指關節損傷。省力、避免損傷是該手法的基本要求。
3、不宜過早、過分地追求力量(以免肌肉過於緊張),要使用放鬆的力量。
4、手法的功力是靠疊加均勻擺動形成的波。
5、臨床操作中,食指、中指可搭於拇指邊緣以增加力量。拇指指間關節過度彎曲者,可以用羅紋面為著力點。拇指指間關節可同時曲伸或不曲伸。
6、發力肌肉主要靠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和前臂肌肉等。
7、平時要進行十指交叉背伸、旋轉;腕關節掌屈/背伸90度;腕關節側屈活動;拇指掌指關節、指間關節屈伸運動,以放鬆關節。進行甩手以放鬆肌肉。
8、該手法的弱點在於力量不足,消耗力大,易使關節發生損傷。
9、學習手法從簡單到複雜,先練魚際推,再練偏峰推,最後再練拇指推。
二、滾法
(一)分類
根據接觸面的不同,可分為掌背滾、掌指關節滾、指間關節滾、魚際滾法和肘滾(前臂滾)。
(二)操作方法
1、掌背滾:用手背近小指側部,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附著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脘關節屈伸外旋作往還移動,使之產生的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作用於一定部位。
2、指間關節滾法:用第二三四五掌指關節背側吸附於治療部位,以腕關節的屈伸動作,使手背在治療部位上做持續不斷的來回滾動。
3、 掌指關節滾法:用掌指關節背側附著於治療部位,作往返來回的滾動。
4、 魚際滾法:用魚際部附著於治療部位,作往返來回的滾動。
5、肘滾(前臂滾法):用前臂尺側附著於治療部位,沉肩,上臂作主動擺動,帶動前臂的旋轉運動,使前臂在治療部位上作持續不斷的來回滾動。
(三)動作要領
1、站位:以取弓步法為宜。肩關節放鬆,略前屈外展,使肘部與胸壁相隔一虎口距離。
2、肘關節屈曲,約130~150度。角度過大不利於前臂的旋轉運動;角度過小則不利於腕關節的屈伸運動,同時不能使滾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
3、腕關節放鬆,伸屈的幅度控制在120度,腕關節屈曲時向外旋轉約80度,背伸時向內滾動約40度。因為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是增加滾法的力量,前臂的旋轉可增加滾法的柔軟度。
4、滾法的方向傾斜45度左右,頻率和心跳速度相近,大約每分鐘60~90次。
5、掌背滾法以第五掌指關節背側面為接觸面;掌指關節滾法以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為接觸面;指間關節滾法以食、中、無名指第二指間關節背面為接觸面;前臂滾以前臂尺側為接觸面。
6、發力部位主要靠肱三頭肌和前臂發力。操作時手法的加力來自上身前傾所增加的力和伸直肘關節所增加的力量。滾法多藉助上身和肩部的力量,可由上身往下施加壓力。並靠腰部的靈活性而藉助於腰部力量,與太極拳推手有同工異曲之處。
7、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性,曲伸和旋轉幅度要根據自身腕關節結構,但關鍵是能否用上勁。
(四)臨床應用
滾法應用於治療肩背勞損等病證:
1、作用於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時,前臂和作用面積呈0~15℃,適合於魚際滾法。
2、作用於岡上肌、肩胛提肌時,前臂和作用面積呈10~75℃,適合於掌背滾。
3、作用於豎脊肌、菱形肌時,前臂和作用面積呈75~90℃,適合於掌指關節滾法和指間關節滾法。
指間關節滾法是一指禪推拿流派中的輔助手法,滾法是在指間關節滾法的臨床運用中進行了改進、發展而成。掌指關節滾法則是在滾法的臨床運用中的變化手法。為了增加力量,常利用掌指關節的滾法,「撞擊」治療部位。
滾法操作時,由於腕關節屈伸幅度較大,均有接觸面積廣,壓力大和省力的特點。具有較好的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和韌帶運動的功能,此外,還可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功效。適用於頸項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豐厚的地方。
(五)注意事項
1、操作肘滾時常可配合肘推法。
2、推拿也是一種功,和太極拳、氣功相似。
3、省力、避免損傷是該手法的基本要求,其他手法也一樣。
4、是否有力不能靠單純力量訓練,通過手法練習更能增加手部的力量。是否省力,腕關節、肩關節、腰部是否放鬆、手法是否均勻,可作為評定滾法好壞的標準。
5、平時要進行太極拳之雲手、推手鍛煉。
6、滾法的變形還包括單掌跳滾、雙掌交叉滾法,牛角棒滾法。
推薦閱讀:
※中醫推拿2--博粹堂
※孩子從小就得了過敏性鼻炎,沒想到這次主灸一個穴位癥狀就完全消失了!
※小兒積食不用怕,按摩療法大揭秘
※盲人按摩是怎麼興起的?
※健脾胃,增食慾推拿手法
TAG: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