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傳》總複習(共二十道思考題)

首先,讓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感謝成峰法師的悉心教導!然後,讓我們發起菩提心,共同走向解脫,自利利他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陀傳》成峰法師 主講 修改

總複習(共二十道思考題)

道成 整理 2009-7-1

以下七道劃線題為主觀題,以自己的發揮為準。

(一)

1、僧團社會公眾形象及其意義?P1

2、佛陀的人間性及其價值?

3、「佛在僧數」的積極意義?

4、僧隨念及其對象為何必須是賢聖僧?P3

(二)

5、佛陀名號由來的幾個途徑?P4

6、佛的十種名號及簡單含義?

7、佛隨念的方法及其功德?P5

8、從對 「世間解」的理解談談自己如何過少欲知足的生活。

(三)

9、簡述四吠陀與四種姓。P6

10、婆羅門將人生分為哪四個時期?

11、佛陀時代的六師及其思想?

12、從乞士的真意談談你如何理解化緣?P7

(四)

13、簡述釋尊的八相成道。

14、釋尊的出生時間和地點與家庭中主要成員?P8

15、釋尊出生時的幾種不可思議境界?

16、釋尊在家時從哪些方面思考人生從而最終舍俗出家?

(五)

17、從佛陀追求真理出家談談對你的啟示。

18、簡述十軍,並選擇一個介紹自己的對治方法。

19、佛陀證悟到了什麼?P9

20、簡述佛陀的一天。

一、樹立僧團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的意義?

我們應如何樹立僧團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呢?本人思考如下:

1僧團:堅持「素食、獨身、僧裝」、「以戒為師」,本著「六和敬」原則,積極加強僧團管理,構建僧團和諧;同時,積極培養管理、弘法、修證人才,將佛法落實於實踐,樹立良好的僧團形象;

2個人:注重行住坐卧四威儀、保持寧靜;修戒定慧三學:嚴持戒律、堅持禪修、聞思經教、參加實踐等;少欲知足,過簡樸的生活,增強自身修養和素質,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3弘法:以佛法智慧積極弘法利生、參與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如救助窮困、搞好瞻病和送終等;通過各種形式,如講座、受戒、禪修、法會、法寶流通、心理諮詢、網路弘法等方式,幫助信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心靈困惑。

所以,樹立僧團的社會公眾形象的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僧團:嚴持戒律、有著更高道德要求的僧團,其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必會為社會大眾所認可,這無疑有利於僧團自身的建設、管理和發展;

2個人:是團體的一分子,有著強烈出離心、重視解脫、堅持學教與禪修、重視將所學應用於實踐,這無疑有利於個人素質的提高,也必將對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的樹立產生積極作用;

3弘法:需要智慧,以佛法的智慧學佛所學、證佛所證,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一方面可以解除自身的痛苦煩惱,出離輪迴,走向解脫;另一方面,真正能夠做到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弘揚正信佛法、利益一切眾生,幫助社會大眾一起出離輪迴,走向解脫。

二、佛陀的人間性及其價值?

(一)佛陀的人間性

一、佛陀的人間性體現在:佛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成佛、食人間食,有生老病死。

1《增?322》:「可用人間之食用食如來。所以然者,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

2《增?卷186經》:爾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白世尊曰。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3《增?卷263經》: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有漏盡無漏。比丘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二、佛陀的人間性體現在:佛的教化是「平等對待、有教無類」。

1佛陀教學的特點為:師生間的教導與激勵;啟發而非灌輸,目的是喚醒自覺;師生非主僕,佛說「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老師」;有教無類,平等普施;遠離玄妙,不涉空談。

2佛陀說法四十五年,感化過無數人,可見佛陀的慈悲:優波離本是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被奉為十大弟子之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女,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而即刻證得阿羅漢果。

(二)認識佛陀人間性的價值

一、佛陀說法主要針對人,目的是為了改善不足、對治現實弊病。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就是人間佛陀的具體示現:八相成道(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依人間之衣食住行,有生老病死。所以,佛陀是人,不是神。

二、佛教提倡人人平等、有教無類,這給所有渴望解脫的人以極大的希望。這是基於佛陀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圓滿慈悲與智慧,以平等舍心對待一切有情。

三、學習佛法,是為了達到「對人生的覺悟、對當下煩惱的超越」。「佛在人間、法在當下」,佛教強調對人生覺悟的當下,就可遠離痛苦煩惱。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告訴人類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是漫漫長夜中的人間慧燈,是茫茫苦海中的人間舟航。

四、欲離苦得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唯有皈依三寶。佛陀的人格已達完美的境地,自性清凈不染,遠離了世間一切煩惱痛苦的束縛。佛法,無一不是從佛的大智覺海中流出的離苦得樂的方法。佛法可歸納為三藏十二部,我們只有依教奉行,才能離苦得樂。僧團是佛法的實踐者,我們唯有皈依僧,才能走向解脫。

五、佛教強調中道行,立足於人間,關注人類的疾苦,以救護一切有情為己任。諸佛如來皆出人間,更多關注的是人間的疾苦。佛教以人天善法為基礎,以出離心為核心,以菩提心為不共教法,這是基於對宇宙人生真理的客觀把握,是化世導俗的教育,是讓人培植福德資糧、了生脫死、直至解脫成佛、度化眾生的究竟完善的中道。

佛法是適用於一切時、一切地、一切人的真理。在人類道德滑坡、世界和平遭遇挑釁、物質精神文明的發展嚴重脫節的今天,佛陀的教育實踐,無疑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無論出家眾、在家眾,應共同擔當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把佛教的慈悲與和平撒播給世界上所有追求真理的人們。

三、「佛在僧數」的積極意義?

(一)佛在僧數

1《中?心品瞿曇彌經第9》:世尊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大生主瞿曇彌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慈愍我故。願垂納受。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

2《五分律》卷十六:「但以施僧,我在僧中。」

3《摩訶僧祇律》卷三:「供養僧者,佛亦在其中。」

(二) 「佛在僧數」的積極意義

供養比丘,便如同供養佛。佛是僧團的一分子,僧團依六和敬原則共住,這充分體現了僧團的依十事攝僧的特點,及和合、清凈、安樂的三大美德。「佛在僧數」的積極意義如下:

1體現了佛陀的人間性:通過學習《阿含》,我們了解到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佛陀形象,如:通過掃地,說掃地之五功德(自心清凈、令他清凈、諸天歡喜、植端正業、命終生天);汲水並制不飲酒之戒;通過看護生病比丘,令說七清凈,使其病癒;為弟子裁衣,制三衣之戒;為老比丘穿針,培養福德資糧;參加羯磨舉過,令僧監督自己的言行等。

2體現了佛教「以人為本」的思想:認識到佛的人間性:佛陀並非神,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我們就可以避免將佛教鬼神化、神秘化、世俗化,從而回歸佛教「以人為本」的本懷

3體現了僧團和合的特點:佛為僧之一,也須遵守戒律,與大眾一起乞食、學修、參加羯磨等,未超脫僧團,強調僧的團隊精神、和合共住;

4體現了佛教的中道思想:佛在僧中,既不追求享樂的生活,也不希求通過無益苦行以求解脫,他們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通過修戒定慧三學,行走在解脫與利他之中道上;

5體現了佛陀圓滿的慈悲與智慧:佛在僧中,說法四十五年,講經三百餘會,對機說法,度化無數眾生。

四、僧隨念的對象為何是賢聖僧?

僧隨念的對象必須是聲聞賢聖僧團,不能是凡夫僧。原因如下:

一)僧及其種類:僧,即僧伽,僧團,音譯為「合」、「眾」、「和合眾」、「法眾」等,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構成僧伽有兩條件:

1理和: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

2事和:即六和敬原則=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二)何謂僧隨念:

1《阿含》: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謂佛弟子,具足妙行,廣說乃至無上福田,世所應供。

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僧,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僧隨念。

2《雜阿含550經》,世尊對尊者摩訶枷旃延說六隨念,其中僧隨念內容如下:

複次,聖弟子念於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

三)「僧隨念」的對象:必須是賢聖僧,因為他們具有無上的功德。《清凈道論》:

若欲修習僧隨念的人,當獨居靜處,隨念聖僧伽的功德: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正直行道,真理行道,正當行道,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眾,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的福田。解釋如下:

1四向道:當獨居靜處,隨念賢聖僧的功德,即四向道:善向道=善行、正向道=正當、直向道=正直、等向道=真理,即以涅槃為究竟。

2四雙八輩聖者:為四向、四果之並稱,又作四雙(四向、四果)八輩、八賢聖。

四)修習僧隨念的功德,可得近行定。隨念善行道之僧德,則無貪、嗔、痴所纏之心,其心唯緣僧伽而正直。鎮伏五蓋、剎那生五禪支。因僧伽之德甚深,傾向於種種僧德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定。《解脫道論》:若人一百年,事火於林中,不如須臾間,供養修已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祀百年。

五)總結:僧隨念的對象必須是聲聞賢聖僧團,不能是凡夫僧。四雙八輩的聖者為可供養、供奉者,可施、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福田。聖者才有資格接受供養,而我們則應以慚愧心、惜福心接受四資具。我們要實踐佛法,欲離苦得樂,自利利他,依中道而行菩薩行,那就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修行中,不斷憶念賢聖僧的功德;了解聖者的修學心路與解脫歷程;培養形成見賢思齊、成佛作祖的無畏氣概;通過長期實踐,逐漸養成聖者的品質;通過「解、信、行、證」,實踐佛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早日證果。

五、佛陀名號由來的幾個途徑?

(一) [自記] 《雜阿含100經》:

1異婆羅門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佛者是世間,超渡之勝名?為是父母制,名之為佛耶?」

世尊說偈答言:「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拔諸使刺本,等覺故名佛。」

2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自記說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人傳者,得非虛妄過長說耶?為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耶?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

佛告大王:「彼如是說,是真諦說,非為虛妄。如說說、如法說、隨順法說,非是他人損同法者,於其問答生厭薄處。所以者何?大王!我今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雖復世尊作如是說,我猶故不信。所以者何?此間有諸宿重沙門、婆羅門,所謂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干陀若提子,彼等不自說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得世尊幼小年少,出家未久,而便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王:「有四種雖小而不可輕。何等為四?剎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小火雖微而不可輕、比丘幼小而不可輕。」 ……

(二)[先佛授記] 《增一阿含43-2經》

燈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速還起,將來之世,當成作佛,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時,摩納聞佛授決已,心懷踴躍,不能自勝。卽於彼處,得遍現三昧,踴在虛空,去地七仞,叉手向燈光如來。

汝優波離莫作異觀,爾時寶藏如來時長老比丘,豈是異人乎?爾時燈光如來是也。爾時王女牟尼,今我是也。時寶藏如來立我名號字釋迦文,我今以此因緣故,說此八關齋法。當發誓願,無願不果。所以然者,若彼女人作是誓願,卽於彼劫成其所願也。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

六、佛的十種名號及簡單含義?

1如來:「如」過去佛在人間成佛,「來」教導人、天三十七菩提分法;

2阿羅漢:因為牟尼的遠離,殺了一切煩惱的賊,破了輪迴車輪的輻,應受資具等的供養,又無秘密的行惡,所以稱為阿羅漢。

3應供:應受一切世間供養,故名為應供人。

4等正覺:由於自己正覺一切法,故稱「等正覺者」。即是說他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 應該遍知的諸(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法業已修習。

5明行足:由於明與行具足故為明行具足者。這裡的「明」指三明或八明。三明如《怖駭經》所說「初明,指宿命智證明。第二明,指生死智證明。第三明,指漏盡智證明。

6善逝:善凈行故,善妙行故,正行故,正語故為善逝。

7世間解:完全了解世間。絕非步行 得達世間的終點,亦非不可能到達,世間的邊緣、苦痛的解脫,所以只有那善慧的世間解,住梵行而行於世間的終點,寂靜者既然知道了世間的邊緣,不更希求於此世間,他世間。

8無上士:因為他自己的德更無超勝之人,故以無過於他之上者。

9調御丈夫:對於被調御的所有有情而言,佛陀是最高明的調教者。

10天人師: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而適應的教誨,故為「師」。天、人即天與人,這裡僅限於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說。

11佛:以他的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故為「佛」。或者以自己覺悟四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以此等理由故稱為「佛」。 「覺諦故為佛,令人覺故為佛」。

12世尊:這是與德之最勝,一切有情之最上,尊敬之師是同義語,所以古人說:

世尊,是說他最勝;世尊,是說他最上;那值得尊敬的師,才稱他世尊。

七、佛隨念的方法及其功德

1佛隨念方法:彼世尊亦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該如是隨念於佛世尊的功德。

2佛隨念的功德:

象這樣的隨念佛陀之德,此時則無被貪等所纏之心,無嗔所纏及無被痴所纏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的。因他這樣沒有了貪等所纏,故鎮伏五蓋,因向於業處,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尋伺於佛德;佛德的隨尋隨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於喜的足處而輕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則亦生起身心二樂;有樂者以佛德為所緣而得心定;在這樣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佛德甚深或因傾向於種種佛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

其次,勤於佛隨念的比丘,尊敬於師、順從於師,得至於信廣大、念廣大、慧廣大及福廣大,並得多喜悅,克服怖畏恐懼,而安忍於苦痛,及得與師共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佛德隨念,所以他的身體亦如塔廟一樣值得供養;

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縱有關於犯罪的對象現前,而他亦能如見師而生慚愧。他雖不通達上位(近行以上),但來世亦得善趣。

八、從對「世間解」的理解談如何過少欲知足的生活?

一)世間解的含義:

1佛十號之一,佛對世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既了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亦了知出世間之道。

2《瑜伽8319頁》: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死生,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

3《法蘊足論24頁》:五取蘊、五趣、六處、三界,皆名為世間。從彼而生起,從彼而出,因彼而生起,因彼而出。如來於彼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世間解。

二)如何過少欲知足的生活:

1了知無明為生死輪迴之因:佛已了知世出世間因果諸法,故破我執、少欲知足,教化眾生如何生活和修行以斷盡一切煩惱;有情因無明而痛苦煩惱、造業輪迴,追求慾望的滿足。佛法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為了避免輪迴,我們應學佛所學、證佛所證,少欲知足,過簡單的生活,修戒定慧、八正道,斷除煩惱,出離輪迴;

2了知貪愛為生死輪迴之因:佛說十二因緣,告訴我們貪愛、我愛為後際生死的根本,有情因貪愛而抓取,進而在三界中輪迴,無有出期。我們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貪愛和執取,應按佛所說三衣一缽,過少欲知足的生活,遠離五欲六塵的侵擾,才能與戒定慧相應。

3了知五取蘊、五趣、六處、三界等為生死輪迴之因:佛已明確告知我們五取蘊、五趣、六處、三界等均為輪迴之因。有情因無明、貪愛、我執,又因不了解世間的本質為無常、苦、無我,而不斷抓取。當六根對六塵時,對可意境生貪,對不可意境生嗔,從而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尤其是當今社會資訊發達、物慾橫流、誘惑太多、人心浮躁,我們的心很難與戒定慧相應,很容易陷入貪嗔痴的心行中。所以,我們只有了知出家人僅需少量的四資具,過少欲知足的生活,就能遠離滾滾紅塵的種種誘惑,將心安住於當下,依教奉行,修行證果,就可走向解脫、出離輪迴。

總之,我們應該了知種種輪迴之因,念死無常、念三惡趣苦,了知暇滿義大,珍惜難得的人身,依教積極修習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學,了知多欲多求的過患,就一定能夠少欲知足地生活和修行,擺脫煩惱痛苦的束縛、走向解脫,獲得大自在。

九、簡述四吠陀與四種姓。

(一)四吠陀

一)四吠陀:吠陀,直譯為「明」,即知識.四吠陀,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聖典。

1梨俱吠陀:最古老,形成於公元前1500至前1000,系雅利安文學最古且最重要的文集,吠陀設祭壇,祭祀獻牲,奉敬多神中的一神,在祈禱中期待得到現實利益。

2娑摩吠陀︰系一部歌詠集,為婆羅門僧祭酒時所歌唱。

3夜柔吠陀︰為一部獻祭的禱詞。

4阿闥婆吠陀︰多屬神咒,乃控制神鬼之法。

(二)四種姓

二)四種姓:古印度後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西元前600年左右),此制度已告成立。

《梨俱吠陀》的末卷,首次提到社會地位有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中《原人讚歌》認為婆羅門從創造者(大梵)之口所生,剎帝利由其兩臂出生,吠舍由其兩腿出生,首陀羅則從其兩足出生

1婆羅門:指祭司、僧侶階級,掌握神權、教育權,主持宗教祭祀,教授吠陀經典。

2剎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階級,掌握軍政權。其職責在於保護人民。

3吠舍:普通的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從事商業的廣大平民階層,以納稅及布施等形式供養前兩個種姓。其後有些成了具有眾多土地財富的奴隸主,有些淪為奴隸。

4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失去村舍,不能獨立從事生產,成為奴隸,不能接受教育和參加宗教祭祀儀式。

十、婆羅門將人生分為哪四個時期?

古代印度婆羅門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為綱領,認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實現「法」、「欲」、「利」、「解脫」四大目標。與此相對,婆羅門教主張人的一生應該實行「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

十一、佛陀時代的六師及其思想?

佛陀時代,出現了與婆羅門教對抗的六師,佛教經典稱為「六師外道」:1阿耆多翅舍欽婆羅2散若夷毗羅梨沸3末伽梨瞿舍梨4布蘭迦葉5婆浮陀迦旃那6尼乾子。思想如下:

一)阿耆多:斷滅見,具有唯物思想,後來順世派的先驅,代表首陀羅的權利。

主要思想:1認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是獨立常存的,人和世界都由四大合成;2否認靈魂,認為人死復歸四大。3人生目的:以求得快樂為滿足。

二)散若夷:直觀主義學派,對一切問題都不作決定評價。如對有無來世、有無果報等,認為說有即有,說無即無。人們比之為難以捉摸的泥鰍。

三)末伽梨:定命論者,認為生命自然運行,無力能污染或凈化它,主張無業報,無父母生身,一切修行都無用。只有經八百四十萬大劫,屆時不分智愚,都能解脫。

四)布蘭迦葉:姓迦葉,從母得名富蘭那。否認因果報應論,無因無緣、無道德論。他說:「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任何人無論行善或作惡,都不會造成道德結果。

學說與末伽梨相似,也否認善惡業報和婆羅門教。主張縱慾,對於倫理持懷疑態度,他們出身是奴隸,主要思想見於《沙門果經》。

五)波浮陀:行為只是元素正向和反向的轉移。也否認人的行為會產生影響,認為人身是由七種元素構成。一旦七種元素分離,就是死亡。而元素是永久存在的,具有唯物思想

六)尼乾子:後發展為耆那。他們認為業報太重,要讓業報加快結束,就必須苦行,故主張苦行

十二、從乞士的真意談談你如何理解化緣?

一)乞士(比丘)的真意:乞,乞求;士,清雅。指比丘為杜絕一切生業,向信徒乞食以清凈自活,維持色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

二)化緣:1教化的機緣、因緣:佛菩薩等化益眾生,皆應機而起,以眾生有受教之因緣及根機,而出世說法,待因緣盡即入滅。如《佛遺教經》: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觀經疏》:佛將說法,先托於時處,但以眾生開悟必藉因緣,化主臨機待於時處。2募化、勸化:以募化結佛緣。依佛典所載,能布施者與佛有緣,故透過教化因緣,勸募有緣的信徒布施供養。

三)如何理解化緣:

1本意:乞士,比丘乞食以維持色身。佛教戒律:僧侶為了維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凈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驕慢」。化緣,教化的機緣、因緣及以募化結佛緣。如:釋迦牟尼與此世界的眾生「有緣」,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緣」。

2引申義:化緣本指僧侶募化乞食,廣結佛緣,現推而廣之,指為佛事舉辦的一切募化活動。

3化緣給人的感覺與托缽乞食不同:出家人勸募興建、整修寺廟的經費時,居士知道自己的錢將被用在有形永久處,且只要該建築物存在,他的功德就會不斷增長,自己的名字及捐獻款額也會銘刻在紀念碑上。因此很少有人認為化緣和托缽乞食是一回事。

4化緣要有智慧,講求方法:A位於城區或才剛建立的寺院,往往沒有田產,爭取在家眾的支持就愈顯重要。方法很多,正業就是對外弘法,如講經,辦各種法會等。B可派僧到外地化緣,先向當地富有的佛教信徒作一番適切的介紹,然後為此行的目的募款。如:1920年代,寧波觀宗寺的住持為籌集購置大藏經的費用,特地前往北平,結果募得了所需的五千元,包括段祺瑞政府的一筆捐款。C有人捐錢並非為了支持某項工程或計畫,而是為了資助寺院的日常開銷。如北平凈蓮寺在1930年代,有三位在家居士輪流負擔該寺所有的預算。D寺院不一定主動向人募款。如據說安徽有位富紳,曾夢見觀世音菩薩勸他打消撘乘某汽船的計畫。夢醒後,他改變了主意,結果那艘船被炮艇撞毀,幾百人罹難。滿懷感激之餘,富紳捐出數千元給迎江寺,作為修補寺塔之用。E近年來,蘇州西園寺一直堅持對外弘法,採取各種形式:講經說法、助印經書、舉辦八關齋戒、放生,心理諮詢熱線,菩提進修營,為遊客做開示,編輯雜誌和論文集、網路弘法等方式向社會弘法,於是不斷有社會各界人士向三寶樓、助印經書等捐款。可以說這是有智慧的化緣方式,不離自己的本位,值得提倡。(完)

十三、簡述釋尊的八相成道。

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成道雖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導,所以用成道命名。其中大乘有住胎,無降魔,聲聞乘有降魔,無住胎。

一)《大乘起信論》: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

1降兜率:先住於兜率天,在彼天四千歲。見時機熟,遂乘白象由彼天降下。2入胎:乘白象由摩耶夫人左脅入胎。3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時為諸天說法。4出胎:四月八日於藍毗尼園由母親右脅出生。5出家:二十九歲觀世之無常,出王宮入山學道。6成道:經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7轉法輪:成道以後四十五年間說法普度人天。8入滅:八十歲在娑羅雙樹下入於涅槃。

二)聲聞(根本)乘的八相=天台大師之《四教儀》:釋菩薩位略為七位:一發菩提心、二行菩薩道、三種三十二相業、四六度成滿、五一生補處、六生兜率天、七八相成道。(中略)所言八相成道者:1從兜率天下2托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法輪8入涅槃。除第三住胎,加入第五降魔為八相。

十四、釋尊的出生時間和地點與家庭中主要成員?

1出生時間:公元前623年5月月圓日;2出生地點:迦毗羅衛國的蘭毗尼園;

3家庭成員: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訶摩耶;繼母:摩訶波闍波提;妻子:耶輸陀羅;

弟弟:難陀;妹妹:輸達離難陀;堂兄弟:摩訶男、阿那律、阿難;兒子:羅睺羅。

十五、釋尊出生時的幾種不可思議境界?

出生時的不可思議境界:1十月生產;2天人護持;3天女沐浴;4生能行走;5做獅子吼: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勝者、我是世界之長者,此為最後之生,今無後有之事。

6出胎光明、大地震動。

十六、釋尊在家時從哪些方面思考人生從而最終舍俗出家?

1思考人生:王耕節時,太子看到揮汗如雨的農夫在辛勤勞作,而自己的王族卻傘蓋馬車、任意逍遙,感到這是多麼不平等;又看到農田被掘起的土內的昆蟲,被飛鳥所食,這種弱肉強食的現象是多麼殘酷;他目睹著社會的不公、眾生的痛苦,陷入沉思,那些鬱積的愁思始終不能釋懷。於是,他坐在樹下打坐,第一次體會到初禪的快樂;

2出四門體悟人生、決心出家修道:為了遠離城市的喧囂,太子曾三次出城門,見到老人、病人、死人。他通過深入思考,認識到任何人都不能避免老病死,人生的根本是痛苦、是無常,而許多人卻因愚痴迷惑而沉溺在五欲六塵的享樂中。最後,他第四次出城門,遇到了一位修道人,了解到唯有出家修道才能遠離家庭的束縛、從老病死中解脫出來,獲得大自在。於是,他下定決心離開象鳥籠似的王宮,為了追求真理和解脫而出家修道。

十七、從佛陀追求真理出家談談對你的啟示。

1佛陀雖貴為王子,卻未被五欲六塵迷惑,而是通過種種世間的假象,看清誰也無法擺脫的老病死的真相,為從痛苦中解脫,他毅然下決心離開王宮出家修道。這是他多生累積的福德因緣,也是他為我們在世間的示現。2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我對此深有體會。所以,我非常珍惜時間,為提高生命品質,脫離輪迴之苦,唯有精進再精進。3雖然菩提心已發,但為了自利利他,唯有先獲得解脫的能力。佛陀就是這樣做的,先出家修道,成道後再度化眾生,講經說法;所以,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4現在,佛教日益興盛,中國、世界都需要佛教,學佛所學、證佛所證,直至解脫和成佛,這是每個有情未來的使命---永遠不用擔心失業;否則,離開三寶,解脫將毫無希望可言。5現當代中國人出家的原因是:探索真理、人生失意(事業、感情的挫折)、文化政治的需要(邊緣化的佛教)、生存之道(職業僧侶)。儘管如此,不應悲觀,只要走入佛門,就有了解脫的希望和可能,種下解脫之因。6因學佛而得究竟利益的人,的確應該將正信的佛法,儘快傳達到需要它的人那裡。為處於痛苦中的人送去光明和希望,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使他們也能走向解脫。

十八、簡述魔羅十軍,並選擇一個介紹自己的對治方法。

一)魔羅十軍:1愛欲;2不樂(不滿);3饑渴:缺乏食物和飲料。它是有情與生俱來的一種病,一切有情皆依衣食而住,需要四食(斷食、觸食、思食、識食)滋養身心。但若貪著,就會成為輪迴之因。故應食存五觀。4渴愛:凡夫愛著於五欲,如渴而愛水也。《維摩經》: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注》:肇曰:渴見陽炎,惑以為水。愛見四大,迷以為身。《行事鈔》:渴愛難滿,如海吞流。5昏眠:《法蘊足論》:云何昏沉睡眠蓋?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昏沉性,心昏沉性,[夢-夕+登]瞢憒悶,總名昏沉。染污心品所有眠夢,不能任持,心昧略性;總名睡眠。如是所說昏沉睡眠,覆心蔽心乃至裹心蓋心;故名為蓋。蓋即昏沉睡眠。6怖畏;7懷疑:就是對四諦、業果、三寶產生懷疑。由疑而不信,不信則不能接受,就不能把我們導向真理,所以,疑是學習佛法的重大障礙。8傲慢;9名聞利養:乃輪迴之因,應該遠離。名譽與地位,愚人所愛樂;如劍斬人頭,能斷人慧命。《一切有部律》:名關利瑣羈身苦,富貴榮華等浮雲。10自贊毀他:1)《瑜伽菩薩戒》: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2)《梵網經菩薩戒》: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二)我是如何對治昏眠的?1調節睡眠:身體狀況不佳時,適當增加休息時間;身體狀況好轉時,就要精進,減少睡眠;2睡覺時:右脅吉祥卧,做光明想,保持正念,可少惡夢,提高睡眠質量;3平日生活:有規律,每天堅持運動,少食少欲,可減少睡眠;4白天昏沉時:睜大眼睛、拉耳朵、搓手、拍拍頭;做光明想、冷水洗臉、經行、念死無常;思維三惡趣苦、輪迴的過患、人身的暇滿義大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究竟解脫的快樂、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快樂等。

十九、佛陀證悟到了什麼?

1《中部·薩遮迦大經》:入四禪,得三明而成正覺;2《長部·相應部》:如實了知十二緣起;3《長部·聖求經》:如實證知五取蘊的作用、過患與出離。

二十、簡述佛陀的一天。

(一)佛陀的一天,可分成五部分:上午,下午,初夜,中夜,後夜。

《中部》:世尊正覺悟,廣說解脫法;殷勤勸出離,猶如慈母心。

一)上午:1佛陀以聖眼觀世界,看有無可度化之人。若有人需要他的精神幫助,未經邀請,他也會前往,以神通,或正道教之。2他一人,或同弟子一道,托缽沿街乞食,然後回到住處。即使在80歲高齡,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他仍在繞城乞食。3飯後:他給信眾作一些簡短的開示、授予三皈五戒;對有修行基礎者,就給他指出成就聖果之道;對要求出家者,給他們授戒,最後回寮房。

二)下午:1為眾比丘說法:有的比丘期待獲得適合自己的禪修方法,有些比丘向佛陀行禮後,回到自己的房間。2休息:向弟子講經或開示後,佛陀回寮房休息,或正念右卧。

3開示:起身後,達大悲樂境,以聖眼觀世間一切眾生,特別是隱居靜處,修習撣定的比丘及其他弟子,給他們必要的開示。若遠方有人需要他的指導,他就以神通前往。4為在家眾說法:晚上,為成群結隊的在家信徒說法。

三)初夜:每晚六點至十點,專門指導眾比丘,回答他們的提問,指導他們探索深奧的佛法,修習適宜的禪法。

四)中夜:夜裡十點至零晨二點,為天人、梵天等諸神眾講法。

五)後夜:早上2-6點,分四個時期,《法燈》:2-3點:經行。3-4點:正念右卧。4-5點:深入阿羅漢之境,享受涅槃之樂。5-6點:深入大悲之喜,以大慈之心照耀眾生。

佛陀整天都在為僧團的事情操勞著。與眾人不同,他夜裡只休息一個小時。在凌晨整整兩個小時中,他以無限慈愛之心徹遍大幹世界,給諸有情帶來幸福。一年之中,有八個月的時間,教化十方,宣說佛法,不辭辛勞地為大眾謀利益。

說明:以上為本人《佛陀傳》的作業,參考了成峰法師的課件、上課錄音及其他相關資料整理而成,並經法師修改,僅供參考。如有不足,請務必指出為盼!

注意:考試複習以課件和上課錄音為準。

考試:200977日(周二1400-1600)。作業:40%,課堂發言:20%;考試;40%

迴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南無阿彌陀佛!(完)


推薦閱讀:

《學佛者的信念》 網路連載第二十八課:以佛陀為榜樣
打破罐子,佛陀說了什麼法?
佛陀告訴你,這三種錢越花越有!
佛陀的智慧(一)大龍說禪-25
你能讓很多的人接受你 把你裝在他們的心中很難忘你

TAG:思考 | 複習 | 佛陀 | 思考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