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系列開示 52

《金剛經》系列開示 5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過一切大乘經典甚深廣義,任何一部經典包括法華、華嚴、無量壽經等皆由般若而出;金剛經肯定不是佛法,但是能生諸佛法。眾生心中的般若不生,一切佛法不能現前,大家內心中一定要知道的。這有二個含義:一個是我們自性中沒有般若故,所以不能生諸佛法,一切佛法都是為了顯我們內心中的般若;一個是對般若不感興趣者,不但佛法不能現前,還帶來無量的過失。因為般若能生一切法,佛法現前故;這個一定要清楚,不管修的是哪種法門,與般若不能相應者,都屬於無明者、愚痴者,一個愚痴無明的人求的一定是妄見,是三界,是四生,是九有,也就是六道輪迴之事;所以對般若要生起無上的信心。一念信是何樣子的?一念當中沒有我會怎樣?一念當中老有疑惑會失去什麼果報?對當下一念應生何種信心?如何一念修?修一念?

聞是章句,是指持戒修福之人,持戒修福是般若之因,無住之體是般若之果;什麼叫無住呢?還是持戒修福;持戒是無住之體,修福是無住之相,無住之相是利他,無住之體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在持戒的體上面;十方眾生就在修福----無住之相上面,無住之相無佛無眾生,修福之體無住之心是十方諸佛,菩薩聞此章句,知道了: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因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故,是故一念之間就是佛心,所以持戒修福的果德,一念之間就能超越,聞到是經典者,般若之心就會現前;般若心現前,佛就現前;佛一現前,眾生已經度盡,諸佛已經自顯;十方諸佛現一心,十方眾生現一相,叫無住之心、無住之相。無住之心十方諸佛已經完成,無住之相,十方眾生已經度盡;這一念之間就是你本來的自性,就是般若。現前之時,剎那之間就沒有四相,完全在於這一念信,所以為什麼乃至一念呢?乃至之意就是沒有功夫深和淺的概念,或者一念或者百念或者盡未來際的念,和你現前的一念平等故;你了解這一念和你盡未來際的一念是同等的,不二的;你明白了這一點,要對你現前一念生起盡未來際的信心。一念當中沒有我,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這當下一念的體,不離當體就能遍法界故,所以我們對此一念要生出無上的信心。這一念信就是解脫之體,這一念信就是度無量眾生;法界是無量眾生,這一念就度盡了;而法界又是這一念,佛已經成了;沒有佛可成,沒有眾生可度,無非一念所建立而已。地藏經及任何一部經典里都有這種含義;比如念一聲地藏菩薩,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你聞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就可以不墮三惡道。聞到的這一念善根是因,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是果;觀音菩薩亦如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無不如是;阿彌陀佛也如是,一念南摩阿彌陀佛就能到極樂世界,不是十念百念等等;這一念就是盡形壽,就是盡未來際,這一念跟我們的自性是相應的,跟我們的實相是相應的,這一念要充滿其信心,徹底的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我們現在這一念為什麼不能獲得這種果德呢?因為你懷疑這一念,不信這一念,你對這一念很多的牽扯,生出我相出來了,我相一出,你這一念就不能圓滿了。經文講「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凈:無我之意;凈信就是無我的信,無有我的那一念是盡未來際的,是徹底的一空到底的,這一念就是所有的諸佛菩薩已成,所有的眾生都已經度盡。這一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應無所住呢?上會於十方諸佛,無佛可成而自成,下會於十方眾生,無一眾生可度而度盡。

你不需要想什麼,你對這一念要生出信心;這一念是一個覺念,是永恆的一念;與佛心相應故,與佛自利利他的功德相應故;跟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相應的。說是跟諸佛菩薩相應,其實就是跟我們的自性相應;跟我們的本來相應,金剛經是直指自性,別的法門叫遮止。怎麼叫遮止呢?就是我們講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你對這一念生起信心的時候,與你自性正好相應;你一念自性全部打開,你自性寶藏全部顯現,那個叫做遮。止就是講修福持戒,直指就是說持戒修福,遮就是說這是佛這是菩薩,般若是通達一切法的。金剛經是直指心源,菩薩戒里講止心也有遮法,小乘教法重點是直指相空;密宗是遮法,無量壽經尤其是個大遮法,妙法蓮華經三乘會於一乘,其中有遮有止;大方廣佛華嚴經毗盧遮那佛示現52位法身大士,全是遮法。你信華嚴52位法身大士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與毗盧遮那佛相應了;因為52位法身大士全是毗盧遮那佛的大悲心在地位裡面顯現出來的;地就是報身佛;而十住十行十迴向是應眾生的心,只要眾生在十住十行十迴向,只要你進入十信位裡面來,你的解脫就已經得到了。聞華嚴,即得菩提,成等正覺;從這裡面趨入,如果你信心足夠強,很快就證到八地菩薩;馬上就見到毗盧遮那佛,見毗盧遮那佛就見十方諸佛,見十方諸佛或見阿彌陀佛立即可以信阿彌陀佛,得到解脫。

一念跟一聲是哪兩回事?

所以這裡的一念,與我們平時的一聲根本就是二回事;因為一聲就有萬聲是分別法;一聲清凈二聲更清凈三聲更加清凈,就變成一個守住清凈的心,就是守住「識」,守住現在過去未來心,就變成妄執;而這種法上的妄執和心上的妄執都是識見,它會大大幹擾你的解脫。所以這一聲與一念是二回事;一念是盡虛空遍法界,盡未來際的一念,是非常圓滿的一念,念一聲阿彌陀佛與念一百聲阿彌陀佛它有什麼差別呢?它沒有差別,因為一念圓滿,百念千念萬念它念念圓滿。眾生有個毛病,他不照顧阿彌陀佛,照顧自己的一聲二聲三聲;就生起了我執;再守住昨天今天明天,我昨天在念阿彌陀佛,今天在念阿彌陀佛,明天還在念阿彌陀佛;現在過去未來的心又出來了,這三種心出來了,就是我執與法執;現在過去未來屬於我執,一二三聲阿彌陀佛叫做法執;四生九有三界皆依此而顯現;這與諸佛之心與究竟因地都是不能相應的。乃至一念就是不管你是多還少,深還是淺,你得到這一念,就是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十代表圓滿意。我們一般人修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認為太難了吧;很難信的,要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必須要有大乘善根,眾生不知道持戒就是無住之心,修福就是無住之相,只要你安住個無住體你就與佛心相應了。

在密宗里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妄境的顯現,並不障礙我們的覺性;就怕你對妄境的執著;現在外面的東西顯現出來,它並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如果你對它有住了就障礙了,住是我們的妄執在住,但是外面的境界,都是菩提心。但是你住了以後呢,你的菩提心就被你的妄執給遮蓋了。所以呢「不怕妄起,就怕覺遲」。剛才給一個人通電話,說聽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後,生起大空性心,不離本相,內心非常自在、安心,為什麼呢?根本沒有我嗎;所以他現量獲得一種自在清凈的體;他住幾天都不會有妄識,有人只能住到一天,有人可以住一百天,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各人獲得的果報不一樣呢?這是個神識的問題;你要是聞到這部經典,你耳朵上聽一聽,出門就忘記了;這證明對菩提心不感興趣,或者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感興趣;或者對成道的覺性不感興趣;你沒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出離心,沒有生起一個想明了的菩提心,也沒有一個想出菩提心,這種種心你都沒有生出來,你根本不想出離嗎?

如果內心中非常深刻,你就不會隨意的把他放棄,你出門還是很歡喜的,為什麼呢?無處不是阿彌陀佛,無處不是佛的功德,無處不是無住之體,山河大地及虛空全是無住的佛心,那你走在外面看到山河大地時不生起歡喜心嗎?凈土法門講全是佛的功德,佛陀的光明;在心地上講全是佛陀的無住之體;法性無住之體啊,有人說山河大地是我心顯現出來的,哪你的心在哪裡?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心啊,你到哪裡去找心;既然山河大地無心,那我們無住啊,無相啊,無住無相那就無處不是我的心啊;山河大地既然是你的心,你住在你的心裏面難道不自在嗎?不快樂嗎?原來山河大地就是我的心啊,心無住,一切都是我的心,那個是我呢?我在哪裡呢?在這裡獲得的是什麼果報呢?一直安心,一直是自在安心的行住坐卧,吃飯穿衣睡覺無不自在解脫;

我常福的心在哪裡呢?聞地藏一念可離三惡道,聞彌陀一念您為什麼不能成佛呢?

有居士問我,師父您喜歡吃點什麼,我給您買點東西。如果你和我相應,還用問我嗎?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哪個不是我的心,什麼東西是我不歡喜的呢?所以呢不會於我心的人,問我的食;會於我心的人知道哪個地方不是我的心呢?如果你會一下,山河大地就是你本來的心,都是你的心也就是我的心,一切眾生的心大家是一不是二;真正明了此心,原來佛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這就是一念與佛心相應故,根本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沒有分別相,沒有分別相就沒有人相,沒有人相就沒有計量,沒有計量就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沒有現在過去未來就沒有壽者相,四相即破全是佛心;你不就承當了嗎?你不就得道了嗎?所以不了解此心的,老是喜歡追逐功夫的深淺,這也是一種執著啊,不管哪部經典都沒有此論。地藏經中講一念即可離開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難道你這一念沒有嗎?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三乘就是一乘,不管在哪一乘裡面全部都是無上乘,哪有功夫淺深的問題呢?

「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那您為什麼不能成佛呢?你不信嗎,你不信這一念佛,就是佛的究竟圓滿地嗎?我不相信這一念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嗎?不相信這一念與眾生的心同體,不相信這一念與諸佛同體?不相信這一念和毗盧遮那佛和所有的菩薩是心心相應的;不信這一念當然你成佛就很困難了;如果相信這一念本來具足的話,這個就是實相啊,金剛經就是講實相啊,所以呢要了解這一念的實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一再提倡:一念於法界,法界於一念,一念是無住,無住就是這一念;所以為什麼要我們對大千世界生起無住之心,大千世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要無住就可以了;無住就是大地的心,就是法界的心,無住跟法界跟佛心就相應了,這裡面有哪個眾生不俱足呢?哪有功夫深淺的問題呢?

真發菩提心者,真發成佛心者,你出門就是歡喜,連續幾天都會歡喜,為什麼呢?你無始來的修行無非此一念而已;你無量劫的修行,在這一念里得到了,不歡喜嗎?不快樂不開心嗎?還有什麼煩惱呢?除非你沒有菩提心;除非你不生起成佛的心,你看我們出家這麼多年,這一念得到多麼容易,不生覺念,清凈無住之意,昨天就講過持戒就是無相,有持有犯就無戒,沒有犯戒就是無相,持戒修福非二相故;修福跟六度是相應的,並且是不二的;但是眾生以為持戒就是持戒,修福就是修福,把二者分開來了;其實不知道這一念是俱足的。

所以說,說易也易,一念即成就。說難也難,難信之法;難以接受他;你很難把它入於心,把你現在的法界一下子落到你心裏面去,迅速獲得一種體裡面的功德,然後安住在體裡面獲得一種清凈;獲得大空性,獲得一種佛陀真實的果位,在我們心中現前。佛陀的實相在我們心中安立,如來的法報化身在此一念就成就了。以上講的「聞此章句乃至一念」大意如此。

什麼叫法身呢?無住之心。什麼叫報身呢?持戒修福的當體當下,雖然有生滅,但是是報身在您菩薩心中顯現出來的;什麼叫化身呢?當下的一念覺,你與佛心,與法界的心,與無住之心相應了,與實相相應了,跟報身如來相應了,這一念覺就是化身;所以化身就是你當下這一念,所謂的執著有住了,叫做業;無住就生化身,有住就是妄心,妄心就生法界。

「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昨天我們講了他的相,今天我們講了他的念,這個念就是見性;昨天讓我們生出信心出來,一些大乘經典無非是通達於般若故,無非令我們持戒,令我們不住故;令我們修福不偏空故;不修斷法;不著斷故;令眾生髮起這個上進心,菩提心,不生退心,不生怯懦之心。後面講我們用什麼心呢?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這一念凈信,信很重要;前面是行為,是發起,是佛陀在我們面前的示現,令我們生起這持戒修福的心,但是我們不能生起這一念的信心就麻煩了;任何一部經典,信很重要。如我們持往生咒,沒信者持得累死了也沒有用;如果你相信了,這一遍就夠了;一遍即心開意解。有信能令我們一生中都很快樂。有信做一切善法都生無上歡喜故。觀經九品裡面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受持三福,做善事都沒有講予往生啊,如果你信不具足,九品都不能往生;如果你信具足了,九品全部往生。在此世界,持戒修福你不具備信,就進入我見,我持戒如何如何?你不知道持戒就是無住,你不知道持戒就是無犯,你不知道持戒當下就是佛心,無住就是佛心,你認為我這個無住不是佛心;還有另外一個佛心可得,那你就麻煩了;因為沒有信體。

所以信心很重要,這裡乃至一念,千萬不要認為功夫很深才有信,功夫很淺就沒有信,這又是個大毛病:眾生以為我們是凡夫,沒有信,要達到某樣的程度才有信;或者說我是佛,我是菩薩,我是祖師,我什麼都懂,認為我這個心是真實的,你們的心都是假的,你們不能信,就我這樣的才能信,那也是麻煩的事情;因為要你達到出家你做不到,要我還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在你那個地方信,我在我這個地方信,信是一,但是我們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所以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也就是一念於十方無有障礙,十方於一念無所障礙;實相會於我們一念無有障礙,因為這一念就是實相,實相就是這一念。光明於十方世界,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持戒修福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持戒修福;自性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自性;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信不?你相不相信?如果你相信了,你內心非常的安,如果你對這一念沒有信心,你就有妄念生起。我們明天再去信吧,明天再去做吧,好明天還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那就無盡的明天在等待。第二念就有第三念,第三念就有第四念;如果你當下不能承擔,你永遠就不能承擔。這個東西非常重要的,你當下這一念不承擔,你永遠就沒有承擔的體。為什麼呢?這個世間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你執著於第二念第三念,就進入妄見;有那個妄見生起來以後,你只有當下一念相信的時候,所有的幻化都脫離不開這一念啊,如果你這一念不敢承擔,你所有的念都不敢承擔;這個東西很重要的,這個非常的巧妙,這個非常的訣竅,訣竅在哪裡就是當下這一念;所以這一念非常的重要;失去此一念,一念都不得;因為一念之外全是二念和三念;二念三念就有懷疑,不知道哪一念是真的,哪一念是假的。所以一念承擔非常重要,(一念承擔是因,永斷疑惑是果,因果同時。)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三個何以故,果上面講他的實相就是這樣的,但是我們聞到乃至一念生凈信者,你這一念升起無住之心,這一念生起修福的這種心,這個福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福,自利利他的功德已經圓滿;修福是利他的,就是報身化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無住是自利的就是法身,法報化三身現前就是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前面也講了個「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裡面又講了個「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證明說整個金剛經都要放下一個我相的道理,從前面講度一切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本來就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叫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實相,並不是我們達到無我相;什麼叫無我相呢?從狹意來講,我相執五陰為身,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如何產生?我們這個聞性和色相應的一剎那,產生中間的哪個識,哪個識住了,有了住了以後呢?色就變成了魔;叫色魔。陰就是陰暗的一面;陰就是我住的那個體裡面,現在你看到的色是我心中之色,叫妄執;哪對面的哪個色和我們心中看到的這個色是一還是二呢?其實呢妄執有住就是二,如果你沒有住就是一;沒有住的時候,這個色與一切眾生的聞性是一個,但你的妄識生起,你有住的時候呢,就變成了我的色,我的房子;你說這是你的,他說這是他的房子、他的色;每個人心中有個妄執;每個眾生都看到這個色,所以這個房子呢,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色;之後產生每個人的受,感受到這個好看不好看,大了小了,然後就是分別白色或黃色進入「想」,由想進入行為,分別好的壞的善的惡的,然後開始取捨得失衡量,一行為就產生另外的「識」,就是叫做相續;我們六道輪迴這個識一直在相續,昨天流轉到今天,今天流轉到明天,就是一個妄識在流轉而已。大家想一想,我們心中到底有沒有色?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色並不在我們心裏面,它只是一個幻覺而已;我們心中沒有這個色,但是我們以為有這個色,所以產生這個識;這個識完全因為這個色,如果沒有這個色,你心中的受就沒有了;一切色同體故,你就無住,就變成清凈之色,就覺了,所有的色變成清凈色,就叫無住之體,無住即清凈。無住即平等;在你覺悟後,法界所有的顏色是一,不是二,所以你在這個地方的色與九江北京所有地方的色是一體的,受是什麼受呢?叫平等受,如果你有分別好壞善惡,就證明昨天和今天的色不是一體的,就是有住,有住就有生死;你在這個色裡面無住之體,對覺悟的人而言,你在九江北京上海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色都是平等一如的,在凈土講全是阿彌陀佛,在禪宗講全是平等的自性;大家想一想,如果九江沙河的色是平等一如的話,那你回到家裡與這個地方有什麼區別呢?這個色是不斷變化的,聲音是當體即斷的,其本身就是無住的,你心不住,二個不住不是正好相應嗎?無住即無生,無生即佛心啊;這個世界都是佛心啊;所以覺悟的人了解了,無處不安心,住高樓大廈或住茅蓬,無有差別,無有分別想。你有選擇有分別,就是妄執,就是凡夫;我不能修行了,我不能象大德那樣修行了,這也是妄執;聖人說,我要苦修行,我要住深山老林,我要禪定如何如何,他也是個大凡夫;他這個妄識和你的妄識無二無別。你不管在哪個地方修行,或生活,你一定要跟眾生同體,你一旦與般若相應的時候,不管什麼樣的苦修行都沒有了,修到外邊去跟眾生同為一個了;這個時候你就覺了。如果跟般若不相應,都沒有用;所以智慧者,一聞到這個法,立即就趨入到法性裡面去了,然後緊緊抓住他不放,原來一切顏色都是佛心,茅蓬也好高樓也好,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此世界也好,顏色根本就是不二的,此世界也好極樂世界也好根本就沒有住,有住就有妄心,就落入邊地疑城,建立一個妄心就是疑心,有了疑心就落入邊地疑城,不能見佛;這個是非常危險的。

不管修哪個法門,跟般若不相應,就很麻煩。跟般若相應,就無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了,你要住佛心,不是我的分別心,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體。有色就有聲,聲香味觸法都是叫做器世間,都叫色(界);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代表了所有的聲香味觸法都如是啊,由此知道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聞性,是空性的,本來就是找不到的;色聲香味觸法本來就是空性的,找不到的;中間有識故,產生妄執;就認為外面有真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體;在你心中建立了我住和法住;我聽到了看到了,叫我;人者,對立存在,有色聲香味觸法的對立;有我跟法的對立叫人;所以五蘊皆空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講金剛經一直在講這個道理,把空照掉了。不管講妙法蓮華經也好,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好,大佛頂首楞嚴經也好,還是講無量壽經也好,都是跟般若相應的;如果你了解了這個世界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色是我們的實相,一切色是持戒,是佛體。那麼你現在得到這個顏色,就是你的福,是修福而來,也是持戒而來。什麼叫持戒?一切色無住故,無住就守戒,有住就犯戒;什麼叫修福?一切福平等故;戒是什麼?清凈無我故,你不住,清凈平等故。九江南昌北京上海到處執著,你就犯戒了,什麼叫守戒呢?了解一切色是無住體。如果你聽懂了,不是一佛二佛出世啊,是無量劫前在佛跟前種了善根;這一念在你心中安住的那一剎那,你與諸佛心相應呢,無量是代表無量諸佛啊,無量是絕對的體。這裡面叫無量諸佛,在無量諸佛面前種諸善根,這個叫遍法界心。若你了解這一念心,而且你對這個色生起無住之心,生出平等之心,生出法界之心,那你心就徹底安。所以呢,過去的祖師通達般若之後,在般若之心中一住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不動。馬祖住三十年不動。三祖開悟之後,二十年中不離祖師,就是不離般若之意。如果你聞到般若後,二十年、十年間跟般若相應,不動心,師父是表法的,不離師父其實是不離般若。離開了般若,你就在師父面前千年萬年也沒有用。有了這個般若,一念就是百念,就是十年就是二十年。這個是一心,在這裡面住著,就像我們住在阿彌陀佛光明之中,不斷的熏習,這個體裡面安住著。

無我相,色聲香味觸法五蘊頓破。在色上面你明了了,色斷掉了,聲香味觸法很好斷了。有人從識上面下功夫,有人從受上面下功夫,每天在忍啊忍啊,你要與一念般若相應,在色上面通達於般若的時候,你受想行識自破。就像燈滅掉了,一切色不現前的時候,你哪有受想行識啊。受想行識是內,色聲香味觸法是外,外不生,裡面還會生嗎?色莊嚴現前,無住之心就是佛心,盡虛空,不但你在這個色裡面,現在過去未來,還有你沒有看到的體,像菩薩十方諸佛,都在這個遍莊嚴無住之體裡面,跟阿彌陀佛都是相應的,跟七寶如來都是相應的。色莊嚴現前,你聲音莊嚴現前,香莊嚴現前,味觸法莊嚴現前的時候呢,你受裡面是受平等之法,不執著了,你的受用裡面是清靜的。你的受就是解脫相。什麼叫解脫相呢?第一,清靜無我,沒有我相了,五蘊破我相就破掉了。我相一破你四相也就破掉了,四相一破你這個四生就破掉了,四生一破那你三界也就破掉了,三界一破你九有九法界就破掉了。九法界都在三界,三界在四生裡面,四生在四相裡面,四相在五蘊裡面。五蘊就生我相,五蘊一破還有什麼不破呢?五蘊在哪裡?五蘊在色魔裡面,我們的五根五力裡面產生識。這個一破一切破。燈一亮萬物皆亮。如果你燈不亮,什麼東西都不亮。可看出這一念般若心何等重要。所以我們不要去到處尋找,念經念多少遍啊,打坐要打多少個小時,還有要持多少戒啊,我們每天東跑西顛的這些東西,不如一念般若啊。這一念般若你萬事皆非了,光明出來什麼事都明了了。這一念般若令一切法生故,令一切行具足故,令一切功德成就故,令一切諸佛現前故,你當生成就故。所以,我們可以捨去自己的生命來聞這般若之一念。自己生命都可以舍掉來聞這個般若。所以我們千辛萬苦的來出家,千辛萬苦的來修道,無量劫的流轉生死想修行,這一念得到了就不可思議了。釋迦牟尼佛前說後說,後說大乘前說小乘,中間說般若,前通後通,前達後達,達般若之空性故。聞到般若,你大事已明,你大事已了,這是不可思議。聞到這部經典就有這麼大的受用。五蘊之身,受裡面是平等之相,解脫體,什麼叫色呢?清凈色就是法身體。化身叫無量光。普光佛就是法身佛,普明佛叫報身佛,普凈佛叫化身佛。你的色魔一破,色莊嚴,那你受裡面就是解脫相。解脫是跟報身相應的,報身有無量解脫。法身就沒有解脫之念了。報身還有受用,法身不講受,法身是大空性,它是一個理。比如水裡起波,水有沒有說水裡有個波呢?波是因為眾生在那個地方才有波,水不會說自己起波。水的本體具足波,不一定它要起波的。所以法身本身就在受用之中,它沒有一個我見,它是一個理。而這個波是事,這個事是利他的。所以法身是自解脫,報身裡面是它解脫。你不能說波就是水啊,但是呢,全水即波,全部的波的體就是水。波有二有三,建立無量的化身,能現形。這個形不可得,叫化身。這個水能起波,叫報身。水叫法身。一體三用。如果你相上已經明了了,所有的聲音不管是好的聲音壞的聲音你聽到以後,內心中都認為是無住之音。不管是什麼聲音在你心中緊緊記住,它是沒有住的!有住是你住了,它本音是不住的,因為它的實相是不住的。住是我們心住了。比如你很久以前聽到的音聲你還住在心裏面。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金剛經講義節要(上)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四)下
金剛經疏(大正藏2738部)
金剛經開示(十一)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