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佛教徒的省思

現代佛教徒的省思

長期以來佛教信仰常被人們視為悲觀、消極,甚至是落伍、迷信的。

  隨意抽樣尋問各地的華人,普遍對佛教的觀感,我想負面不會少於正面,尤其出家、吃素、念經、不事生產等刻板印象,早已根植人心,這是使人感到遺憾的。

  佛陀世出世間智慧的教法,竟也淪於低劣信仰之評價,漢傳佛教的佛弟子們,實在是情何以堪?法鼓山聖嚴法師說:「佛教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卻那麼多。」

  佛教信仰被誤解,佛陀教法被看輕,佛弟子是責無旁貸的(不論是在家眾或出家眾),因為外人是從宗教徒的信仰品質判斷一個宗教的優劣好壞。

  之所以佛教的好處知道的人太少,與佛弟子的思想行為相關。佛弟子日常的做人處事表現不夠好,或者信仰層次粗糙低劣,再加上不少人以佛教之名圖個人名利之實,讓人對佛教信仰有許多的誤解。

  所以,如果我們要推廣佛教的好,要「光大如來遺教」,重現佛弟子的活力、信心與希望,則佛弟子信仰方式的調整與重估是極其必要的。特別是受高等教育的佛教知識社群,必須擺開舊有的意識型態,以有別於傳統的新思維和新觀念,樹立佛弟子的新形象,如此佛教未來的發展與願景才指日可待。

  而什麼才是佛弟子的新形象(或「新佛弟子形象」)?新時代的佛弟子需要什麼樣的新思維?需要什麼樣的氣質與心境?佛弟子如何不再被恥笑、被看輕?

  我們需要「人間佛教」的新思維,以及具有「人間佛教」見解與理想的人;唯有實踐「人間佛教」才能重現佛弟子的尊嚴和自信,不再讓人嘲笑、看扁。

  關於「人間佛教」思想,及新時代佛弟子所必須具備的特質,我們可以從下列三點去把握:

  一、我們需要願力宏大的佛弟子:自始至終佛弟子必須是心胸寬闊的,為佛教發展、為苦難眾生,犧牲一切在所不惜。

  如地藏菩薩立的雄偉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佛教需要的是這樣的佛弟子,勇於發大菩提願、做大氣魄事,成就一切功德圓滿。譬如印順法師說:「初發菩薩心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又說:「菩薩乘為雄健之佛教」。

  但可惜的是,「宏偉超邁的氣概」在現今佛教徒中是少見的,包括以「雄健」二字的標準,來期勉佛弟子的表現,結果恐怕也是令人失望的;相反的,現今傳統的佛教徒,有著貪生怕死的傾向,怯懦的性格,一心但求往生,只希冀未來世界的美好,對於現世人間的一切過於冷淡和漠視,也難怪社會大眾想到佛教,心中生起的往往是輕蔑。

  曾有一位知名的大學者,這樣揶揄著佛教徒:「佛教徒什麼都不會,什麼也不行,成天就只會「阿彌陀佛」!」這是如何的促人省思。

  總之,中國佛教末期「他力」、「頓證」、「方便」法門盛行,已失去應有的生氣與活力,所以印順法師對中國佛教有著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所以,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首先要堅定菩提信願,懷抱崇高的理想,發起大人之志,去除心中懦弱膽怯的習氣!如同佛教導的:「何來名菩提薩埵。答曰:有大誓願,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三事名為菩提薩埵。」

  菩薩是操持宏大誓願的強者,為法精進、勇猛、不退轉是真佛弟子形象,也是邁向成佛修行的第一步!

  二、我們需要思想進步的佛弟子:佛弟子應該是思想最前進的人,因為佛弟子追隨的是最有智慧的覺者──釋迦牟尼佛。

  換言之,佛弟子信仰的是佛陀,而佛陀是人間的一切智者,所以佛弟子學佛追求覺悟,理應和佛陀一樣能作為黑暗世界的領航者。

  佛陀覺悟的過程是智慧啟蒙的過程,亦即是思想進步的過程。思想進步是要能看清自己的問題與盲點,是要洞察一切卓然而立,不隨波逐流、不輕易順從世俗的價值觀,不被虛幻的貪執所迷惑。而佛教聖典中所傳授的,不外是人類思想的轉化與升華。如龍樹菩薩中觀思想「空」義的闡明,不外是在教導佛弟子做個思想進步的人;龍樹以緣起無自性的空正見,摧破眾生一切的無明邪見,根除人類習以為常的意識型態,使不再無常計常、無我執我。

  換言之,中觀的性空思想對治了人們思維上的盲點,從徹底的摧毀中層層辯證,往上提升思維的層次,促使思想前進,而此思想的進步才得以展現出新的光明與希望。

  佛陀無疑是個思想最進步的人。試想當初悉達多貴為皇太子,集榮華富貴於一身,但悉達多全然放棄了。悉達多的洞見與氣魄,勇於拋開世俗成見,選擇刻苦的求道生活,若非進步思想的展現,又如何能斷然放下一切,而不隨俗過著帝王式的生活?所以佛陀思想是前進的,佛陀的智慧不是一般俗情常理能判斷的。

  佛教的出家修行人削髮圓頂袈裟披身,在俗人看來是如何的「奇裝異服」,但在醒目的表象外,內在的不凡與脫俗才是必須強調的;即佛弟子除了外表上的出眾,更重要的是內在思想的超越以及心靈生命的清凈與解脫,這才是佛教修行所應追求的。總之,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進一步說,智慧是人生全部的事,人生需要智慧,只有智慧才能使人生更美好。尤其佛弟子是朝向覺悟的追尋者,也必須成為思想進步的領導人,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芸芸眾生指引智慧明燈,為人類的未來帶來前瞻與遠景。

  三、我們需要悲天憫人的佛弟子:印老說:「佛心者,大慈悲是」、「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佛法從慈悲中發揮出來。」世間的苦難、苦難的世間,在真切佛弟子的心中,總有著無限的不忍與不舍!畢竟在這世界上,多的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人,在昏天暗地之中受盡苦難。

  悲心殷切的佛弟子是否聽到他們的哀號?他們孤力無援的受著饑荒、寒凍、貧窮、疾病的交迫與摧殘。

  慈悲的佛子們絕不坐視他人的苦難,緣起大悲之心自我期勉:「要救他!無論如何一定要救他!」這悲心的充塞與深廣,化為沛然莫之能御的勇氣,使菩薩大無畏地向火宅行去,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奉獻出去。

  悲願深徹的佛弟子,沒有自己的安樂,只有眾生的苦難,為佛教、為眾生什麼都可以不要的。 

  這是菩薩精神的偉大,也是佛教情操可貴的地方。所以,除了宏大的誓願與進步的思想,我們也需要悲天憫人的佛弟子,如此才能真正為苦難世間做出貢獻!總之,新佛弟子形象應具備三種條件:第一、願力宏大;二、思想進步;三、悲天憫人。

  願力宏大是菩薩大雄無畏的展現(願);思想進步是菩薩般若智慧的展現(智);悲天憫人則是菩薩慈心悲念的展現(悲)。「菩提願、空性慧、慈悲心」是菩薩成佛修行必備的三心,也是新世紀佛弟子具備的三心。

  從這三心的修持著眼,一切都是菩薩行,而這樣的大悲、大智、大雄力的菩薩行,將使佛教永不衰退,佛弟子能頂天立地、昂首闊步於此人世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吃人蔘果的唐僧在女兒國懷孕後卻願意打胎?
【月悟法師】臨終徵驗
如果真的有實驗室牛肉了,僧人可以吃嘛?
如何評價「潛逃27年命案嫌犯當了和尚:稱與佛有緣,有義務普度眾生」?
請問這段話該如何理解?

TAG:佛教 | 現代 | 佛教徒 | 教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