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格律詩的面紗
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極簡格律詩基礎,因為自己學的也不是很深,研究的也不是很透,所以我始終不敢說這是一次講課,只能說是一次簡單的分享交流,學習心得的彙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一定要批評指正。
我想今天大家聽完我的分享呢可以有以下幾點收穫:
1.你以後讀唐詩的時候會一眼看到這首詩的規律,會賞析這首詩好在哪兒。
2.你以後看別人寫的格律詩,一上眼就知道這人水平怎麼樣?是不是行家裡手,還是附庸風雅的胡編濫造,隨意填充。
3.自己想寫格律詩的時候,會注意到一些致命的錯誤不會去犯,能寫的中規中矩,起碼在格式上不錯,至於意境啊,措辭啊,那都是後話。不會寫出來了之後讓行家一看,說你這不是格律詩啊,都不押韻,不按平仄,該對仗的不對仗,該相對的不相對,該相粘的不相黏,不該對仗的偏偏又去對仗了。
我說的幾個關鍵詞:「押韻、平仄、對仗、相對、相粘」。這是格律詩的基礎要素,也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
一、格律詩的理解
我對詩的理解,最優美的文字,最精鍊的語言,最恰當的方式,表達最熱烈的情感的一種文學形式。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格律詩的文字一定要優美,讓讀者賞心悅目,詩的篇幅有限,不能有廢話。
常見格律詩的種類:絕句,律詩
絕句
七言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五言絕句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律詩
七言律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五言律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七言排律,五言排律
律詩的特點是除了首聯和尾聯都要對仗。
二、格律詩的韻
無韻不成詩,我們知道,詩詞曲賦都是韻文,押韻是這些韻文的基本特點。所以,不押韻的不能算是詩。
那麼什麼是韻,什麼是押韻?
從小學我們學拼音就知道我們漢語發音,有聲母,有韻母。
那麼我們所謂的押韻,就是要壓同聲部的韻母。
關於格律詩押韻的聲部問題,可以參考韻書,詩詞界主要認可的是《平水韻》,其次是《中華新韻》,填詞還可以參考《詞林正韻》。
韻書里,不但劃分了韻部,而且規定了平仄。
那麼平仄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平仄問題是格律詩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寫格律詩必須弄清楚的一個問題。
我們現在發聲是1234聲。古時候發聲是「平上去入」。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聲發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長,猶如木槌輕敲鼓心,其聲為"東";上聲發音響亮,沒有尾音,讀升調,猶如木槌擊鼓面的四周,其聲為"董";去聲發音哀遠,尾音較短,讀降調,猶如木槌重擊鼓心,其聲為"凍";入聲發音短促,沒有尾音,讀急調,猶如一手捫鼓面,一手重擊之,其聲為"篤"。
據說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詞,但是不解四聲,曾請教過學者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道:"""天子聖哲""是也。""天子聖哲"四字,按古四聲讀,依次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
那麼現在用的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原來的那些入聲就分散到前面四聲中去了。
入聲入到各個聲里的都有,那麼我們其實要注意的是,那些入到平聲里的入聲字。入到上聲、去聲里的那些字還是當做仄聲用,就不用特別關注。
總結一下:平聲是平,上聲去聲是仄,入聲也是仄。
入聲做仄聲,只在我們用平水韻的時候要注意。用新韻的時候不用顧慮,就12聲是平,34聲是仄就可以了。
認識一首格律詩:
格律詩的基本概念,我們以杜甫的登高為例:
格律詩押韻的規則:
1.只押平聲韻
2.一韻到底
3.首句可以入韻,如不入韻,限仄聲。
4.杜絕一個同一個字重韻。
5.韻腳一定要分明,韻腳要平,白腳要仄。
三、格律詩的平仄
七絕、五絕、七律、五律,每一類都有4種平仄關係,所以一共16種平仄格式。
同聯相對,臨聯相粘
什麼是相對?同聯的上下句平仄關係是相反的,叫相對。
什麼是相粘?下一聯的出句和上一聯的對句平仄關係相一致,叫相粘。
其實相粘就是兩個聯之間的更大的相對。
首句平起,首句仄起是什麼意思?
我們說是首句仄起還是平起,是指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還是仄。
正如部隊的一個隊列的排面,排頭兵也叫基準兵,他是很重要的,最後一個兵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看格律詩,也是這樣注重看首句,排頭兵是什麼樣,它決定了這個隊伍整體的形象和格局。
格律詩里有三種現象要杜絕:
一是三仄尾,三仄尾是句尾三個仄聲連一起。
二是三平調,三平調是句尾三個平聲連在一起。
三是孤平,孤平是除了韻腳是平聲之外,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的不可以。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兩個條件
1.不能是仄平腳:平平仄仄平
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是仄平結尾,第三個仄音就不能隨意改變成平。
2.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的雙平聲結尾的句子,倒數第三個字的仄音一定不能改,改了就會形成三平調。
依據以上的格律規則,我們可以推導出所有的格律規則。
就如同我們在推導數學公式一樣,有公理,有約束條件,有起始輸入,那麼我們就能設計出模型,形成公式,推導出輸出結果。
所以有了這些條件,我們就能像推導數學公式一樣,推導所有的平仄規律來。
以一個首句仄起不押韻的五絕為例:
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平仄關係。
第一句首句仄起不押韻,那麼形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根據同聯相對的原則,第二句和第一句相對,也就是相反,所以第二句的形式是:
平平仄仄平
這裡第二句需要押韻,又恰好是平聲,不需要改動。
根據臨聯相粘的原則,第三句要和第二句保持一致,第三句的形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
但是第三句,作為白腳需要仄音收尾,那麼尾字的平要改成仄,這樣就形成了平平仄仄仄。三個仄結尾,三仄尾是不可以的,那麼我們需要改動一下,把第三個仄改成平。所以結果就是:
平平平仄仄
按照同聯相對的原則,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對,也就是相反,所以第四句的形式是:
仄仄仄平平
正好尾字押韻需要平聲,不需要改動。
同理依照以上原則和規律,就能推導出所有的其他三種形式的平仄關係:
七絕的平仄關係就是在五絕的格律關係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同理也可以推導出五律的平仄關係:
七律的平仄關係,就是在五律的平仄關係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四.對仗
什麼是對仗?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對仗多用於駢文。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格律詩中,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推薦閱讀:
※古代詩體分類及近體詩格律之概說
※葉虎 | 律詩格律
※絕句 律詩格律表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第242期
TAG: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