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二章 傳譯 第一節 幼稚時代

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傳譯 第一節 幼稚時代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闍黎 著

第二章 傳譯

  佛滅後二百餘年,阿育王統治全印,小乘之教大行。中國正當嬴秦最強之時。始皇未稱帝以前,相傳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入秦弘化,被逐出境(見朱士行經錄)。雖未獲流通之效,卻為中國佛教之見端。漢武帝降昆邪王得金像長丈余供養於甘泉宮。其後張騫使西域還,以印度有浮圖(即佛陀異譯)教聞於朝,中國乃知佛教由來矣(見《魏書·釋老志》)東漢之初,明帝夢金人飛行殿庭,身長丈余,頂有白光。此固機感所召,藉武帝所供之像為增上緣,開作夢境也。通人傅毅以印度之佛對,或根據張騫之報告而言。及專使蔡暗等十八人西迎沙門迦葉摩騰、竺叔蘭二尊者來洛陽,建立白馬寺以居之;中國始有傳譯佛教之舉。厥後演進狀況,分四時代:

  印度古尚梵語,佛教流傳中國,不可不譯為漢文。摩騰、法蘭初來,經律略有譯;流傳後世者惟《四十二章經》一卷;乃針對漢代習尚,摘取佛典中契機之語而口述之;筆錄之人,仿儒教孝經體例,精心結撰;文章高古,與子書等;非佛經正翻也。八十年後,方可謂之正式傳譯耳。

第一節 幼稚時代

  東漢末至西晉末百六十年間,為翻譯佛典幼稚時代。梵漢對照名詞,既罕根據,雙方互異文法,更未融會;只有節取梵本大意約略傳譯而已。此中仍有足述者:

  其一 東漢

  東漢桓靈獻三朝,譯師十人,居士占其一;余皆沙門。國籍頗雜:或隸安息;或隸康居:或隸西域;或隸月支;或隸印度;中國只沙門嚴佛調一人(臨淮群人)而已。錄其最著者如下:

  (1)安世高者,本安息國王太子。以厭世故,讓位於叔而出家學道;博通三乘教,由是歷化諸邦,終抵洛陽;先習漢文,繼翻佛典,自桓帝戊子至靈帝庚戌二十餘載,譯出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小乘經最多;大乘無量壽經等亦有數種;惜佚。

  傳稱世高前生亦安息王子,以沙門身游廣州,遇少年客手刃之;預知有此報,故來償也。再生為安息王太子,復現沙門身。來漢傳譯竟,到廬山化度蟒神,雲是前世同學僧也。後到廣州覓復仇客,皤然老矣;為述少年事有徵,客遂厚供之。高云:復須到會稽償夙冤。客隨行,高果被人誤殺於稽市;客乃深信三世因果之說,逢人宣傳。高能從容歷世如遊戲,功行殊不可測。

  (2)支婁迦讖,亦簡稱支讖,月支國沙門。行深性敏,持戒精進;桓帝之世,來游洛陽。自丁亥始訖靈帝之丙寅垂四十年,先後譯出佛經二十三部六十七卷,多屬大乘;而以方等大集經二十七卷最鉅;惜不傳。讖只口譯,筆錄者河南孟福、張蓮二居士也。讖譯大乘諸經,方等部外有《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大般若中第四會之文也。又有《兜沙經》一卷,則《華嚴》中名號品及光明覺品之少分也。是知讖乃大乘實教之學者。月支親承馬鳴菩薩法化未久,宜現此等作風。

  其二 三國

  三國之中,魏吳皆有佛化;蜀獨無聞;或由交通未便也。魏吳譯師各五,皆外國籍;惟吳得一居士,余盡沙門。擇要述之:

  (1)曇柯迦羅(義為法時)中印人也。盡通俗學;後乃出家。通大小乘;專精戒律。魏嘉平(曹芳年號)間至洛陽弘化。先是安世高雖有大小乘戒經之譯,而漢地僧人只循例出家,未嘗依律行羯磨法;至是乃請迦羅提倡此道。迦羅以律部繁廣,未適初機;只傳譯《僧祗戒心》略本,以備朝夕之需。然中國僧伽之守戒律則自此始。又有康居國沙門僧鎧、安息國沙門曇諦,皆譯曇無德部羯磨以輔之。

  中國所得廣本戒律,先後共有四種,其目如下:

  (甲)四分律 屬曇無德部(曇無德義為法正,乃集四分律之人,因以名部)。

  (乙)十誦律 屬「薩婆多」部(薩婆多義為一切有,此取宗派以名其部)。

  (丙)僧祗律 屬「摩訶僧祗」部(摩訶僧祗義為大眾,此取類別以名其部)。

  (丁)五分律 屬「彌沙塞」部(彌沙塞義為不著有無觀,此取行法以名其部)。

  魏世中國所行者只(甲)(丙)兩種簡律而已。羯磨者,作業之義;授戒懺罪時,種種殷重宣言屬之。

  (2)支謙,本月支國居士。漢末游洛陽,有智囊之稱。後入東吳,廣譯大小乘經典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方等、般若、華嚴密咒皆有之故;知其通實教大乘者。嗣有康居沙門僧會,以東吳未有佛寺,藉舍利之靈,攝化孫權皈信三寶;因造建初寺。江左佛法從此而興。會亦有大乘經論之譯,七部二十卷。

  謙祖父於漢靈帝時歸化中國,拜中郎將;時謙只數歲耳。十歲學漢書,十三歲學梵書,兼通六國語言;佛學則支讖再傳弟子;世出世法無不明達;賦性仁慈,聞者嘆服。後避亂東吳,吳主孫權欣其才德;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時江左佛教雖得僧會提倡,而經卷未充。謙於政余,自譯所得梵本;三十年間譯成百餘卷;所謂現居士身行菩薩道者。

  其三 西晉

  西晉五十二年間,譯師十二人;所出譯本幾六百卷;誠幼稚時代之漸趨發達者矣。其中沙門九,居士三,內外籍各半。舉要於左:

  (1)竺法護者,敦煌郡人。八歲出家;師事外國沙門竺高座,遂從竺姓。經書過目成誦,日恆萬言;隨師歷游西域諸國;通曉外國語三十六種;所遇經教無不練達;齎歸梵本甚多。自敦煌至長安,經洛陽抵江左,終身傳譯不輟;共成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磐各部,以及律論兩藏均有之。初期傳譯此為最富,有「敦煌菩薩」之稱。

  護譯如此浩繁,宜需助手。居士聶承遠、聶道真父子,皆筆受校勘之人也。後各自當譯師。道真所傳多至二十四部三十六卷,皆菩薩法。是固在家菩薩矣。

  (2)無羅叉者,于闐國沙門。晉惠帝元康元年,被請至陳留水南寺,特譯《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居士竺叔蘭傳語;七閱月而畢。此經本屬《大般若經》第二會;竺法護既有譯本,題曰《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凡十卷;今譯二十卷,較詳;且其梵本出自於闐;有一段重要歷史,故佛徒特請無羅叉譯之。

  《大般若經》第四會,東漢時曾由印度沙門竺佛朔揭其大旨,譯作《道行經》一卷;支讖傳語(後讖自譯十卷)。穎州沙門朱士行嘗講此經,不能通其深義;乃發願西遊,尋求梵文般若詳本。以曹魏甘露五年由雍州首途,至於闐國;鈔得第二會六十萬餘言。晉武帝太康三年,遣弟子十人送還洛陽。將啟行,于闐小乘教徒譖言於王,謂非佛說;請禁出境,免亂正法。士行憤慨,乞以燒經作證。誓云:「若是正法,應傳入中國者,火不能燒。」誓已,投經於火,不損一字。王及大眾駭服,乃許出國。後展轉存於陳留水南寺,適于闐沙門無羅叉至,遂有請譯之事。傳語之竺叔蘭居士,後自譯大乘經二種;皆佚。


推薦閱讀:

冷眼:中產們,廉價移民時代終結了
講真,格子襯衣的時代又回來了!
83歲清華奶奶被阿里40萬年薪爭搶:不是你跟不上時代,而是時代甩了你!
【特評】網劇時代,只剩情懷的港劇還揮得動刀嗎?

TAG:幼稚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