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7)

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7)三相併寂,遣除的是同一內容--自性見 「 現在說:如覺有真實的自性相,有所取著,那不論所著的是法相或空相,不但不悟法空與空空,也不得無我慧,也必是取著我等四相的。所以,我我所見,實為戲論的根源,生死的根源。如真能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我執,那也必能離法見、空見的妄執,而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因為我空、法空、空空,僅是所遺執取的對象不同,『而自性空故』的所以空,並無差別。如燒草的火與焚香的火,草火香火雖不同,而火性是同一的。了解草火的性質,就能明白香火的性質」。這裡講得很清楚:在你個人的感覺裡面,只要有一個真實實有的自性相,你若取著這麼一點自性相,不管是在法相上,或者在空相上還有這麼一點點的取著,有自性的實有見,那麼,你不但不能悟法空與空空,而且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無我空慧,根本不得般若,這一點何等重要!因為你不得空慧,必定會執取到事相去,一定會執取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哪裡能見法?哪裡能解脫悟道?這個關係大不大?重要不重要?要明白哦!所以,我我所見實為戲論根源、生死根源。注意聽哦!導師真的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哦,點點滴滴的都在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一點點我和我所見,那就是戲論的根源、生死的根源,所以非達畢竟空不可。等於說,要是沒有悟入畢竟空,你根本還是在我我所裡面,如何能真正地解脫?那是不可能的!如真能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我執,那也必能離法見、空見的妄執,而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因為我空、法空、空空,僅是所遺執取的對象不同,『而自性空故』的所以空,並無差別。如燒草的火與焚香的火,草火香火雖不同,而火性是同一的。了解草火的性質,就能明白香火的性質。很重要!我空、法空、空空,所要遺除的自性見,只是對象不同而已,比如講,我空從那裡去遺除?從我們的五蘊中去遺除;法空從哪裡去遺除?從一切萬法中去遺除;空空從哪裡去遺除?從對我空、法空認知、體驗的空相空性去遺除,只是所遺除的對象不一樣,但是要遺除的根本卻是一樣的――就是自性見,因此說,自性空故的所以空並無差別。不管是我,是法,是空見,這個都要空,這個自性本空都是一樣的。是不是我們把它空才空?我們認為它空才空?不是哦,它是本來就空的,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不管你悟不悟,不管你相不相信,它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你不悟入,就會執取;一旦悟入了,你就明白它的真相,只是這樣而已。那麼這個自性空,它本來就是空的,不是你把它悟了,把它排遺了,把它排除了,它才是空的,而是自性故,所以悟到自性空故是沒有差別的。如燒草的火與焚香的火,草火香火雖不同,而火性是同一的。用草來燒和焚香的那個香來燒,看起來草跟香是不一樣的,但是,火的性質卻是一樣的。明白草火的性質就能明白香火的性質,了解草是空的,就知道香也是空的,因為一切法皆緣起故。那麼,我們就知道了,說我空的人會不會法不空?說法空的人會不會我不空?說我法二空的人會不會空不空?如果有這樣說的人,那就顛倒了。為什麼?一切法皆從緣起,如果有一個空性是不從緣起的,那這個空性就是自性了――沒有條件的,永遠不變的。「眾生妄執自性相,即確實存在的――甚至是不變的,不待他的妄執。於眾生的自體轉,執有主宰的存在自體,即我執;於所取的法相上轉,執有存在的實性,是法執;這是於有為法起執;如於無為法空寂不生不滅上轉,執有存在自性,即非法執。所以,執取法相而不悟法空,執非法相而不悟空空,終究是不能廓清妄執的根源,不知此等於不知彼,所以也不得我空了」。眾生執著在哪裡?就是這個自性見、實有的感覺,總是執著它是確實存在的,甚至認為它是不變的、不待他的(不需要其它因緣而成就的),這樣的妄執就是眾生的自性相。在眾生的自體轉,就是在自己的身體上來轉而執著,執著有一個主宰的存在自體,這就是自性見的實有感。也就是說,在我們的五蘊身心來轉,來看它的話,就會執著有一個主宰、自體(自性),這個就是我執,認為我們的身體裡面有一個主宰,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這個就是我執。那麼,於所取的法相上轉,就是說,在我們相接觸的一切萬法上面執著它有存在的實在性,也就是永恆不變性(自性),這就叫做法執。不管是我執還是法執,都是執著在實有自性,執著在永恆不變,只要有這樣的一個執取,都是自性見,不管是我執還是法執都是自性見。這是於有為法起的執著,在看得到的有為的色心二法起了執著;另外如於無為空寂不生不滅上轉,執有存在自性即是非法執。我們知道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如果反而執著在那個空相、空性上,以為是實有的,以為它是永恆不變的,這樣,在空寂的不生不滅上,以為它是實在的存在,是永恆的存在,這個叫非法執。執取有「取相、取非法相;取法、取非法」,這個非法就在講執取在非法相,就是執著在這個空相上以為是真實有的。簡單地講,不管你執著空相,執著我,執著法,都是在執著實有自性,執著是永恆不變的。執著有這樣的一個實在感,就叫自性見,這個取著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取著的對象不同,然而取著的原因是同一個――都是自性見的實有感。所以執取法相而不悟法空,執非法相而不悟空空,終究是不能廓清妄執的根源。不知此等於不知彼,所以也不得我空。如果把空相當作實有法,當有自性而取著,那就根本沒有釐清內在的那個自性妄執。如果連這個都沒有真正地釐清過,那麼簡單地講,連我空都根本沒有真正地見到。很多人說「小乘破我空,大乘破法空」,這句話能不能成立?坦白講:法空都不能破的話,我空根本就沒有破!所以一定要明白,破我空的一定破法空,破法空的一定破我空,為什麼?雖然所破的對象不同,但是所破的內容是一致的――自性見。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我空破了,法空一定也破;法空破的人,我空一定也是破的,這個是很簡單的。如果破除了我空與法空,會不會執著在有一個空性?當然不會啦!如果執著在有一個空性,那他的我執和法執就都沒有破除。這個很重要!所以這裡點到了大乘三系中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就是在這裡,注意聽哦!很多人搞不清楚:「大乘佛法都對嘛,都圓融啊」,這不是圓融的問題,如果知見沒有真正清楚抉擇,這個關係到你能不能真正地徹悟法性、空性,能不能真正的解脫。所以,這不是簡單的小事,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導師一生那麼多的論著,一直苦口婆心地在講,其實他所講的重點就在這一點而已!很多人不了解導師,怪他為什麼不能圓融。說大乘不是講圓融嗎?其實這哪裡能圓融?!圓融不得啊!這個是要釐清的!魚目不能混珠啊!我今天講這個話,其實,也是感嘆良深啊!為什麼要講這個?只要是一個有心的人,只要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而且很用心為解脫、為法而奮鬥的人,我敢講一句話,你們一定有很深的體會:「我幾十年用功學佛,為什麼還不能真正地解脫」?一個有心真正解脫的人,有心為自己生死大事負責任的人,是絕對不含糊的。為什麼不含糊?因為依據自己所學的法義,幾十年都不能受用,不能解脫,自己清楚明白,怎麼能含糊?這是自我負責的事啊!在座的每一個人捫心自問:在沒有把這個緣起無自性的法義釐清楚以前,在沒有真正悟入般若空性以前,你們到底在修什麼?根據什麼而修?到今天為止,哪一個敢站出來說,他解脫了?!哪一個站出來看看?這個不是狂妄哦,是實話!為什麼?見地不真,果會不會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明白!看到這裡,我每每感嘆導師的偉大以及他的慈悲,他今天不是跟誰爭,不是跟誰斗,他不是跟哪一個宗派在分庭抗禮哦,他真的是苦口婆心地要讓我們明白,指出法的重點是在這裡!這個一定要明白,一定要理清!不然你就混淆不清,就會以為那個圓融,就死在那個地方還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不能受用的原因就在這一點哦!我深深地體會到導師的慈悲,所以我每每談到這個法義重點時,都會一再地加強,好讓你們明白,要你們注意,要你們在這個地方好好地更深地去體會,因為他關係到我們凡聖解脫生死的關鍵!一定要明白,非常重要啊!明白佛陀本懷,方能貫通大小乘。 「 佛為弟子說法,多說眾生由五眾(五蘊)和合成;此五眾,一切是無常生滅不安穩法,所以色非我非我所,受、想、行、識也非我非我所。無常故無我的教授,利根者當下能依無我無我所,徹見涅槃寂靜。既離我執,也不會再取法相及非法相。佛滅後,有的不能從無常無我中得畢竟空,轉而執我無法有」。只要是看過阿含經的就知道,佛陀當時對這些聲聞弟子們直接第一個開示的就是:「色無常,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首先拿色蘊讓你明白裡面無我無我所,直接要你體會的就是無我與無我所,然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受想行識說與色蘊是一樣的,也是一樣的無我無我所。佛陀對當時的聲聞學者的開示,就是直接地從五蘊和合的當下的色受想行識,讓你馬上觀察色蘊,知道無常,無我,受想行識也無常無我。既然五蘊和合成為當下我們的一個身心,那麼五蘊都無我無我所,目的要你明白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沒有一個不依他的我。為什麼很多人當下就契入法性?這個契入法性是契悟什麼?就是無我無我所,只是了解這個我是不可得的,所以無常,直接契入的就是無我,證入無常無我的法性空寂,就是寂靜涅槃,三法印當下就明白了。所以重點在離我與我所,離開能與所的實性。這個重點要明白哦!那麼,既然觀察我的五蘊,知道它確實無我無我所,離了我執,明白這個「我」真的不存在,還會不會在萬法中起實有感的執著?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我們批評小乘只是悟到我空,而沒有悟到一切法空,其實他需不需要在法上去搞?證入涅槃了還要搞什麼?所以批評小乘不悟法空,這是很奇怪的事,注意聽哦!佛滅度後一段時間,佛教就分成部派佛教,其中重要的大概有二十派。很多是由於執取佛過去開示的經典,誤會「我」是沒有了,但是法總要有吧?這樣就起了法執:「我」是不可得,但是形成假我的五蘊總是實有的么,把這個五蘊當成有自性的。注意哦,唯識裡面的前半段也有這個觀念: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談緣起時,一定要注意哦!對「緣起」二個字的深義一定要很用心哦!緣起談的是什麼?凡為一法的因,也必是從緣而起,注意聽!這個理論一定要釐清哦!真正的緣起的這個深義一定要明白哦!一法(事物)完成了,它是有很多條件的:「凡為一法的因,這個一法的因的本身,它還是從緣起」。注意聽哦!如果這一法,它不是從緣起的,那麼它就叫做自性,因為它是本來就有了,它不變,它永恆,它可以不依他而有,這個就叫做自性。如果說,組成五蘊的這個條件它本身是有自性的,那麼它就不變了,這個就叫做我空法有。認為組成這個五蘊條件的本身,它是實有的,這就叫法有。但是在中觀的緣起論裡面,這個我空法有的理論是不允許的,因為這樣就變成自性了。簡單地講,比如說,為什麼會有我們?是因為有上帝來造的,那麼上帝就是它的因;那麼上帝是怎麼來的?上帝是本來有的,所以他是不會變的,他不需要依其他的條件,這個就叫做自性。但是,從一切法的去分析它,沒有一法不從緣起,包括成為一法的條件的當身當下還是緣起的,所以,它也是無自性,注意聽哦!這個叫空,這個才是真正的空!如果有一法本身的條件是實在的、不變的,那個就變成自性,我空,法有在緣起的理念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還是有自性,所以要注意哦!現在的唯物論都認為:我們的心靈是由於物質的組合才有的,因為是唯物的么,總要把它分析到一個元素,分子,原子,電子,中子,現在叫夸克。那夸克是不是實有不變的?以前說原子最小,只是說它這個相是最小的東西,當原子彈爆炸產生能量時,它不是永存的、永恆的。所以要注意哦,我們從物質的條件來看,如果一個東西是實有的話,你把它除以二是除不盡的。從數學上來看,「一」如果是實有的,除以二就叫做分割,那麼除得盡嗎?除到最後是零點零零零零……再怎麼樣尾數還是25或者是5,不可能歸零的,這個叫作實有。佛法把它分析到最後叫鄰虛,虛就是沒有,而鄰虛就是在沒有的隔壁,鄰虛還是有,不能說它沒有,這個都是在實有裡面,注意聽哦,這個叫自性見。注意聽哦!所以當人家告訴你:山河大地是微塵所成的,微塵是實有的。微塵是屬於實有的嗎?如果微塵是實有的,那麼微塵就不名為微塵了,注意聽哦,佛陀就不會把微塵叫作微塵了,金剛經都在破這個。所以我告訴你:只要你有一點點的實有自性見,那都叫自性見,都是實有感,注意聽哦!緣起的就是非實的,就是條件的聚合與分散而已,根本沒有一個實有的東西,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正因為沒有這樣永恆不變的東西,一切法才能隨著因緣而轉變。如果有一法是不變的東西,它永遠就停住了,不動的是不會產生變化的,不會產生組合的,一定是這樣的。所以一定要明白,講緣起,講空義那是很深很深的,你們不要以為很簡單。《金剛經》很妙,談到後面,微塵都會談到,佛陀說,微塵如果是實在叫微塵,它就不叫微塵了,連這個微塵都是虛幻的,要注意哦!所以要了解這個空義是不簡單的事啊,當我們認為「我無法有」時,那是不懂佛法,注意聽哦!是後來誤解了佛法的意思而講出來的法。你們研究唯識很好,但是要深入、要透啊,不然會錯解。我這樣說,不是在說它的對錯,只是說不了義,一定要注意,不是究竟的。唯識有它的可取處,分析萬法很細,心法、色法講得很明白,但是,最後那個空性是不能沒有的,空性是非法相,這樣就執取了非法相。我們今天研究大乘佛法三系,能夠把三系分析得這麼細膩、擺得這麼平,能夠讓你明白的,只有導師一個,我跟你講的是實在話啊,很重要!而且,了解它的深義的,能夠了解他的那種用心的人還不多,這個才是我們佛教的可悲!一定要明白!「對此執法眾生,不得不廣顯法空。而或者又撥無我法的緣起,或取執空性為實有離言自性。這都是守指望月,辜負佛恩!所以,本經又如實開示:不應取相,如執著法相非法相,即執著我相,是不能得無我慧而解脫的」。佛陀對執著在我空法有的眾生就要講法空,把這個法是怎麼樣的空,怎麼樣地無實性,還要再講一次,不然大家把它執著在法有實性。而或者又撥無我法的緣起,或取執空性為實有離言自性,這都是守指望月,辜負佛恩。佛陀不得已講法,是為了讓你能看到月亮,而用手指拿出來指給你們看。那麼有人就說:我知道月亮是沒有的,但是這個手指總是有的嘛!這個叫守指望月。佛陀讓你看的是月亮,你不看,你卻僅看著他指月的手指。佛陀的目的是要讓你看這個手指嗎?不是啊,要你看月亮,所以這個叫做辜負佛恩,因為不知道佛對你的恩德,他的目的要你明月,不是要你明這個手指啊。所以很多人說,佛陀講的才是佛法,佛陀沒有講的就不是。佛陀自己也曾經講,所說法如爪上土,未說法如大地土。如果說,佛講過的法才是真正的法,佛沒有講過的法就不是法,那我們怎樣能了解佛法?所以現在很多人就毀謗大乘,說大乘經典都不是佛陀說的――大乘非佛說,因為佛陀沒有說過這個話,這是你們後面的人做的,誤解就來了。所以,要明白,只能說佛陀指月的手指,而不能說佛陀所指的月亮,那誤解就大了。所以,大乘佛法裡面有了義,有不了義,不了義的是佛的方便說,了義的是佛所指的那個月亮,雖然佛陀當時不是講那個月亮,但是他指的就是這個月亮,那這樣的大乘,就是佛說,不能講非佛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抉擇大乘三系的話,又如何抉擇出佛陀的真正本懷是什麼?不明白佛陀的真正本懷,講大乘,講小乘都是執著;明白了佛陀的本懷,大乘、小乘就會一貫而根本沒有障礙,有障礙是你不夠貫通而已,你不夠領會清楚而已。這點也是滿重要的,附帶提到,因為在佛法中存在著這樣的爭論,存在這麼多的矛盾,這些都是由於沒有把佛法貫穿而已,不了解真正的佛法三千年的的流傳演變,不清楚大乘三系的理論內容。所以,我為什麼一直介紹你們要從導師論著《妙雲集》去研究佛法,從無限的智慧來看,你們可以少花了幾劫,這是實話呀!所以為什麼勸大家要用心用在這裡,是有道理的,我不是隨便請你們來看《妙雲集》,以前的法師大德不是一大堆么,為什麼一定要介紹導師呢?因為有意義,有他的內容,有真實讓你受用的地方,有他的價值,就在這裡。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所以,本經又如實開示:不應取相,如執著法相非法相,即執著我相,是不能得無我慧而解脫的。不要以為這是大乘不共妙門!這是如來的一道解脫門,所以提醒須菩提說:還記得嗎?我在《筏喻經》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即早已開示過了!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淺的地方,竹筏可以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即能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當然捨去了,誰還把它帶著走!眾生在生死海中,受種種苦迫,佛為了濟度他們,說種種法門,以法有除我執,以空相破法執,使眾生得脫生死而到達無餘涅槃,。當橫渡生死苦海時,需要種種法門,但度過中流,必須不執法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誕登彼岸」。什麼叫畢竟空?就是徹底的空,不只是破我執而不取相,連法相、非法相都不能取著,這個叫畢竟空。不要以為這是大乘不共妙門,其實這是如來的一道解脫門,所以佛陀提醒須菩提說,你還記得嗎?我在《筏喻經》就說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就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淺的地方,竹筏可以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能夠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當然要捨去了,誰還要把它帶著走呢?眾生在生死海中,受到種種的苦迫,佛為了濟度他們而說種種法門,以法有來除我執,以空來破法執,使眾生得脫生死而到達無餘涅槃,。當橫渡生死苦海時,需要種種法門,但度過中流,必須不執法和非法相,才能出離生死,誕登彼岸。就如我們現在所講的《金剛經》,它展現的是一個空義,空義也是一個法,眾生執著在實有因而落在我執里,佛陀就以講五蘊法是緣起的來破,讓你明白,原來是五蘊和合的個體,所以,裡面沒有一個我。因為你執著在裡面有一個實有的我,那麼,佛陀就講無我,告訴你,身心只是五蘊的和合,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他們是由五種功用合起來組合成的,而你卻認為有一個「我」,其實這裡是沒有我的。它只是因緣的和合而聚在一起,它不是單獨的,既然是因緣條件的聚合,就沒有實有的我,實有的「我」是不依靠其他因緣條件而組合的,它是獨立存在的嚒。所以,佛陀講這個法就是破除我執,講五蘊是不得已的說法。但是,有人不能理解佛陀這種講法的意義,而誤解說:佛陀講五蘊就是有,不然為什麼說五蘊?就執著五蘊是實有的了。佛陀為了破除這種又執著在法相上以為實有的人,他就用空相來破,以無常去破色,指出色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也是無常無我的,就連這個法執也把它破掉了,不讓我們眾生執著在這個法的實有上面。眾生的實有感是很深的:一切法如果都沒有一個真的,怎麼會變出一個假的來?「假必依實」么,「我」是沒有,那依法(五蘊)來聚;法沒有,應該空來聚呀,沒有這個空,它怎麼會生出有?眾生就是這樣的執著。佛陀就以善巧來破除我們的執著:對執著我的,就講法來破;對執著法的,就講無常、空來破這個;對最後執著在有一個實有的空性上的眾生,佛陀不得一層一層地剝,就象剝竹筍、巴蕉一樣剝到最後,才讓你看到一切是空無所有的,實際上確實是無我,這樣你才能離開執著。這個過程中就象過河用的一個竹筏一樣,只是在一個過程中要用的工具而已,一旦達到了彼岸,還會不會背著筏在路上走?那不是會累死!這就叫「法尚應捨 」,佛陀說的法使我們到了彼岸,就都要捨掉了,因為它也不是實有的。能看、能見的法我們都要捨,那個空性、空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根本不是實有的東西,你怎麼能抱著實有呢?佛陀的比喻其實從頭到尾在破的就是一個自性見、我見,目的都在這裡。所以,你們注意聽哦,如果法執沒有破,我執能破嗎?再就是如果空執不破,我執能破嗎?那個空執的執著和我執的執著是不是一樣?法執的執著和我執的執著是不是一樣?都一樣啊!執著自性見都是一樣的啦!所以,如果法執沒有破,空執沒有破,等於沒有破除我執,為什麼?還在實有見裡面呀!「《筏喻經」》,出《增壹阿含》中。法與非法,有二義:一、法指合理的八正道,非法即不合理的八邪。法與非法,即善的與惡的。如來教人止惡行善,但善行也不可取著,取著即轉生戲論――法愛生,而不能悟入無生」。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說:我們不要作惡,要去行善,那麼就執著在善法上了,執著在善法上也是執著。講一句不客氣的話,包括佛法都不能執著,佛法還是方便的法、過河的筏。如果執著在善,執著在佛法的「法」,這個叫順道法愛生,順著真理的道路而產生了法愛,法愛還是愛,還是染著,注意聽哦!如果真正還有法愛的人,能不能真正見空性?不能啊!注意聽,這裡很重要啊!如果法愛生就不能悟入無生,無生是真正的徹底空相,要注意呀!「約『以捨捨福』說,善法尚且不可取著,何況惡邪的非法?二、法指有為相,在修行中即八正道等;非法指平等空性(執著在空性上也叫非法),意思說:緣起的禪慧等功德,尚且空無自性,不可執取,哪裡還可以取著非法的空相呢?本經約後義說。從這引阿含教的非法非非法來說,可見前文也應以『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為正。諸譯增入『無想無非想』二句,不足取」!我們作一切禪修禪慧的善法功德,都還是空無自性的,這個都不能取著,那麼非法的空相怎麼能取著呢?那不是笑死人了!本經的重點就是講,一切有為的法都不能執著,又如何能執取空性的非法相呢?這引阿含教的非法非非法來說,可見前文也應以「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為正。所以,這裡應該這樣翻譯比較正確,其他的翻譯加入「無想無非想」這二句是不對的,不足取!真正的本義,應該叫「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這樣的翻譯才是正確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已三 聖賢無為同證庚一 舉如來為證辛一 正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起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天要講聖賢無為同證,這個要用什麼來證明?當然要用多方面來證明。第一個就舉如來為證作為證明。佛為了證明無所得無為法,就要談他自己個人所說的法,所得的法,所謂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的有實法嗎?須菩提他當然講:如果我所了解佛所說的意義的話,我就知道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什麼叫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我們了解什麼叫無實性,什麼叫無定法,就是要證明這個,包括佛陀所說的法還是無定法。「離一切相的般若,難言難解。上已明未來有人能信能證,以下再以已經能凈信實證的聖賢,來證明此難信難解的可信可證。先舉究竟圓證的如來為證。佛問須菩提:今有兩個問題問你:一、如來在菩提樹下成遍正覺,實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證得嗎?二、如來成道後,大轉法輪,確有法可說嗎?佛舉此兩問,因菩提得明心菩提,即分證無上菩提,而佛卻說:『諸相非相』;又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恐有會懷疑:佛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可得嗎?不又大轉法輪嗎?既可證可說,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呢』?」這個問題就是一般人最難了解的,大家都直接的明白佛陀就是在菩提樹下證了所謂正遍知(正覺),他不是有所證嗎?如果沒有所證,那怎麼會所謂成佛、成菩提呢?佛陀成道後,又說法了四十幾年,他不是說了很多法嗎?難道都沒有法可說嗎?這個在我們看來,其實很清楚啊!那這個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雖沒有圓證如來的境界,但他是無諍行大阿羅漢,憑自己證覺無為空性的體驗,以及佛說無相,比知如來聖境而回答說:如佛所說,如我所解,是沒有定性――自性的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所證,也沒有定性的法為如來所說」。談到這裡時,我們就要反省一下:為什麼開始的時候要講緣起?講緣起就是在談無自性、無實性。如果有自性的話,那個叫做定法,它不會變。那麼佛所悟的是什麼?就是悟到一切法只是緣起無實性,所以,它不是一個真正的定法讓你悟到,只是悟到沒有實性、實法而已。但是我們執著的眾生總是以為有實法可得,有實際可證的一個什麼法。所以當說到不應該取法,也不應該取非法時,我們會起懷疑:佛為什麼這樣講?他說的是法,他證的也是法。問題是證的這個法的內容是什麼?我們說佛悟道了,叫做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只是一個假名,而這個假名的內容是什麼?他體證的是什麼?體證的就是無我呀!就是根本沒有一個實法可得。所以要讓人家明白這個――不取法,不取非法。他就舉證,他自己體證的這個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難道有真正的實法得到了嗎?須菩提以他對空性的體證和對佛親證的內容的了解,就很深刻地說:「不,當然不是這樣。我所了解的佛陀,他所悟的法絕對沒有實法,不是實有法可得」。他就這樣來回答,重點就在這裡。「須菩提的回答,真是恰到好處!佛陀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的差別可得,所謂『無智亦無得』。如覺有什麼為智慧所得,這哪裡還是正覺!論到說法,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佛法雖多,不外證法與教法。無證無說,即明如來的自證化他,無不性空離相;因為性空離相,這才成佛說法呢!但無有定法可說,決非隨便亂說。語言不得實相,但在世俗心境的習慣中,也有他的彼此、同異、是非。如東南西北,雖沒有定性,但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東話西,即是違反世間。世間的一般語言,尚不可亂說,何況佛法!所以,隨順世俗而安立佛法,如來獅子吼,常作決定說」。什麼叫能證?就是佛他能證的,就是講佛的本身;什麼叫所證?就是體證的法。其實真正能證和所證有這樣可得嗎?其實沒有,更沒有定法可說。佛陀很多法是針對眾生的執著,也就是眾生的病。只要用什麼方法讓你離開這個執著和病,就是他說的法。所以,這個法是沒有定法的,隨著不同的病,就說不同的法。眾生有八萬四千的差別,那麼,他就用不同的法來談,但是這個法就像葯一樣,病好了,那個葯是不是實有?也不需要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所謂「無智亦無得 」,並不是真正的有一個什麼特殊的智慧、特殊的超能力,或者真正得了一個什麼東西。所以說,只要有一點點所謂的「得」,那得的是什麼?這裡很重要喔!我們要體會一下:為什麼講「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才是真得,才是得到佛陀證悟的真正心要――無智亦無得。了解一切法緣起如幻無實,無實性。所以,緣起的就叫做空,空就是講無實性。如果是體會到這裡的話,那你就是真正的明白了解了,而不是真正得到了什麼。如果一定要講得到什麼,那就是「得到」一切法的如幻性、非實,沒有定法,無自性、非實,就是在這裡而已。那這樣,你說你得到了什麼?所謂的「得」,就是去掉了那個疑惑,去掉了顛倒執著,名為「得」,其實那裡有得?真的有所得,就執在一切法的實性上、實有上了,那這樣就變成執著了,而不叫「得」了,這一點很重要!如覺得有什麼智慧所得,這哪裡還是正覺呢?如果佛陀他真的悟到了什麼,體會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得到一個什麼東西是實有的啦,那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名為如來,就是體會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而不是真的來來去去的叫「如來」。所以如來所證、所體會的是什麼?緣起而已啊!一切法的無實性啊!因為這樣子,才不會對一切法產生染著、執著、貪取么!所以一切法的無實性、空性,就是一切法的本來實相,體悟的只是這個而已。佛陀悟道了,向眾生說法了,他有所說嗎|?有實法可說嗎?一切法是如幻,他能說一個實在、實有的法出來嗎?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只要是言語表達的都不是真實的。我們說「佛」,這也只是代表了一個意義,並不是真的就是佛。說「菩提」,也不是有一個叫「菩提」的什麼東西,是假名施設的一個名字讓你明白一個內容而已(名假)。佛法雖多,不外證法與教法。無證無說,即明如來的自證化他,無不性空離相。佛陀如果執著說有一個實法,他就著相了,就執在實有了,所以,如來自證的(內在體證)與化他的(所說的法)兩方面都是性空離相的。如果懂得性空離相,那有沒有證與說?「證」就是證到無實性,「說」,也是說無實性而已。正因為性空離相,這才成佛說法呢!但無有定法可說,決不是隨便亂說,不要因為無定法,無實法,就可以隨便說了。語言雖然不是實相,但在我們世俗的心態中,在已經習慣的慣性中都知道什麼叫彼此、同異、是非,如東南西北雖沒有定性,但在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著東方卻說是西,這是違反世間的,因為我們都有了一個共識。比如說,太陽出來那邊叫東方,太陽下去那邊叫西方,這就是我們的共識。如果不是站在地球的角度去看的話,這個法則就不通。但是,在從世俗的角度去看,我們的看法是一樣的。所以,你從語言上來說東南西北,大家就知道你講的是什麼意思。雖然東沒有定法,西也沒有定法,但是我們共見的範圍之下,在世俗的慣性之中,你說的,我們就能明白,所達到的只是那種功用而已。所以語言雖然不是實相,但是可以產生他的作用,大家的共識中就可以知道。世間的語言一般都不亂說,何況是佛法?當我們說東方時,一定有一個共識――太陽出來那邊叫東方,總不能指著太陽下去的那邊說東方吧。如果這樣說就會被人說:你在亂說。人間都有大家共識的一個共見,佛法怎麼可以亂講呢?所以隨順世俗而安立佛法。大家就明白了:所謂的佛法,是由於世俗如何如何說,他也以世俗的共見來表達要讓你明白的目的,因此而安立的名言,名為「佛法」而已。如來獅子吼,常做決定說。如來說的話像獅子吼一樣震醒我們,他所說的都是肯定的、決定的說法,而不是可有可無,似是而非的。「何以證無可證,說無可說?因佛所說的及所證的法,是沒有定性可以取著的或可說的。取著,約心境的能證所證說;言說,約語言的能詮所詮說。凡是心有所取,口有所說,一切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名為非法;一切法非法的無為空寂,也還是不可以取不可說,所以又說非非法。佛的自證化他如此,明心菩提也如此。為了顯明這一點,所以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大聖佛陀,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這都因體悟無為法而成。無為,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的平等空性。無為離一切言說,平等一味,怎麼會有聖賢的差別呢?這如廣大的虛空――空間,雖可依事物而說身內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圓空,但虛空性哪裡有彼此差別!虛空雖沒差別,而方圓等空,還是要因虛空而後可說。這樣,無為法離一切戲論,在證覺中都無可取可說,而三乘聖者的差別,卻依無為法而設施」。我們都明白什麼叫取著:就是我們從心(心識的認識)上感覺到有一個能證,然後有一個所證(能取、所取,意思是一樣的);語言也是一樣,有一個能詮和所詮,所以只要心有取著的,嘴巴可以用語言說的,都是自性空。它是緣起的,卻無實性,所以依語言來表達,叫做非法。我們知道一切是空的,什麼叫空?就是它的寂滅相。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空,就是寂滅相。那麼,這個寂滅相是不是有實相可取?沒有,只是了解它的無自性而已。所以,也不是真的有一個可以取的寂滅相,還是一樣不可說,所以這個叫非非法。佛自己親證的以及教化一切眾生所談的內容就是這個;菩薩道明心菩提證的當然也是這個。「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叫一切聖賢?比如講四果羅漢、辟支佛、大菩薩們、或者是成佛的佛陀,他們不管是已經完成的或者已經在修證的過程中的,都屬於體悟到同樣一個法則――無為法而成的所謂的成果。什麼叫無為?就是體悟到平等空性。不管是初果、二果到四果,到辟支佛,到八地菩薩,到成為圓滿究竟的佛陀,一定要先證到這個平等空性,才是所謂的證果,它是離一切戲論而無所取的。既然只是體悟到這個,為什麼還有差別?無為法大家都知道,就是空性么!就是無所取、無所得嘛!那為什麼還有差別?這如廣大的虛空――空間,雖可依事物而說身內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圓空,但虛空性哪裡有彼此差別!虛空雖沒差別,而方圓等空,還是要因虛空而後可說。我們知道:見法名初果,慢慢、慢慢修到連習性都盡了,就證到四果。菩薩還有從見道位到八地菩薩的這個位置,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所以,同樣是見無為法,而是我們內在的體證是有差別的,不是說我一悟,什麼都解決了,那麼,菩薩就不用分十地了。所以見法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習性卻不一樣,要斷盡習性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聽說大阿羅漢還有一點習性,不過,那個習性只是不妨礙生死了。那麼一般的習性是對生死還是有作用的。大阿羅漢他還有什麼習性?像大迦葉聽到什麼聲音還會起舞,某某大阿羅漢還會罵人,其實那個是沒有妨礙生死的,跟一般的眾生染習是不一樣的。而我們眾生的染習是妨礙生死的,使我們流轉於生死輪迴的。所以,習性能不能斷盡還是有差別的。前面這一段,重要就是讓我們知道,即使到如來他所體證的以及他所說的法,還是一定要體證無實性的空性。所以只要體證到無實性的空性的人,他就不會執著在實性裡面,才能真正地離執啊!不取不著,才能得真正的自在。所以我們說佛陀他得到阿褥多羅三菩藐三菩提,得到正覺,然後說法四十九年。不明白的人就會執著,他一定得到什麼實法。他所說的法,說了很多妙法,好像有實有的東西,其實所有的一切法他談的內容,都在讓你明白:一切法的非實,無實性,自性空,都在講這個。如果不能體證這一點的話,那麼,如來就不名為如來,那麼所謂的三賢也不叫三賢,所以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為法是一樣的,體證空性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是菩薩的十地,還是初地,所謂的見法是見什麼?初果羅漢證了初果,所謂的法眼凈是什麼?一樣的都是體證這個無為法,也就是體證空性,一定要明白!見法(預入聖流)不難--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已 庚二 舉聲聞為證「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凈三味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前面是舉如來為證,證明佛如來所證以及他所的說的法,都無實性,都無實有可得。現在要舉聲聞為證,舉他的證羅漢的這些弟子們,來證明這個內容是正確的。這裡就一一舉出四果羅漢,他們都是實無所得,如果有所得就不叫四果了。先舉須陀洹(初果),如果有人已經得到初果,就叫作入流(聖流)了。怎樣才是真正入聖流證初果?因為他對色、聲、味、香、觸、法都不染著了,都不入了,不會在一切外緣被迷惑而執著了,那個叫真正見法。名為「入流」,其實是什麼都不入,一入就不叫入流了,所以假名為入流,實際是什麼法他也不執著了,這個才叫作入流啊!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證了初果的人」,這樣講的人,他真的證了初果嗎?當然不是了。二果的斯陀含還要一往來,而實質上實無往來。如果你認為還有一個來來去去的,那你會證斯陀含嗎?真正的斯陀含悟到的就是不來不去呀!如果有一個來來去去的,他還叫斯陀含嗎?阿羅漢也是這樣,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就執著在事相上。因為離了四相才叫阿羅漢,四相都離了,不可能還有一個阿羅漢相。如果有四相,就有阿羅漢相,有了阿羅漢相就有四相,真正離四相的人才叫阿羅漢哪!所以真正達到阿羅漢境界的人對四相都不染著了,都不認為它是實有的,知道它是空性。所以須菩提講:佛陀在大家面前說我證入了無諍三味,是第一的無凈三味,是離欲的阿羅漢,但是我從來沒有認為我是離欲的阿羅漢。為什麼?如果我起了一個念頭,我是真正的得到阿羅漢道了,有實阿羅漢道可得的話,世尊就不會說我是樂阿蘭那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其實,我沒有真正的落在某一個執著上,沒有執著在某一個行為裡面,沒有執著任何一法。這個是在經文上大約的解釋一下。我們再來看,導師怎麼解釋:「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上文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十地經》也說二乘能得此無分別法性,所以再引聲聞的自證來證成。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要知道,般若空為不二門,要是親證正果的,一定會信解佛所說的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法華經》以此平等大慧為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說:除去增上慢人,真阿羅漢是決會信受的。所以《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二乘體悟的是空性,也就是無分別法性,所以,也引聲聞的內證來證明。就是說:三乘(聲聞、辟之佛緣覺、菩薩)所共入的明心菩提,同樣都是要悟到諸相非相,同樣見到法性,才能悟入的。上文說了:般若經是來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般若空為不二門,沒有第二條路啊!如果他真正親證了聖果,就一定會了解佛所說的什麼叫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這一定是很明白的,因為你已經體證了,怎麼會不了解佛所說的?所以這裡就講《法華經》以此平等大慧為一乘的根柢,也所以說,除去增上慢的人,真阿羅漢是決會信受的。所以《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般若經是對菩薩講的,對大眾講的,但是為什麼要引證阿羅漢道或者四果的問題來講呢?因為本經表面上是對菩薩說,其實是在密化二乘,表面上是對菩薩們講,其實他的用意也是要把二乘的根性也讓他慢慢的明白而能引化他們邁向菩薩的修證,讓他們回心大乘。「佛問須菩提說:證須陀洹果的聖者,他會起這樣的想念:我能得須陀洹果嗎?須菩提曾經歷須陀洹果,所以即回答說:這是不會的。須陀洹的意思即是入流――或譯預流。有的說:預就是參預、參加、加入;得法眼凈,見寂滅性,即預入聖者的流類,所以名為須陀洹。但依本經,應這樣說:契入『法流』,即悟入平等法性,所以名為須陀洹――入流。然而契入法性流,是約世俗說;在現覺法流——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等六塵,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稱他為須陀洹呢!須陀洹是聲聞乘的初果,斷除三結即一切見所斷惑,初得法眼凈而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初果的須陀洹是「入流」的意思。世俗的眾生忽然間能夠明白了,體悟到法的空性、平等性、寂滅性,那我們站在世俗的一個角度來說,他從世俗已經體悟到法性了,所以稱他為入流(聖流),這是站在世俗而說的。如果我們站在法的角度而不是世俗的角度,真正體悟到法時,有沒有一個叫「入」的東西?沒有。只是體會到了,明白了,只是這樣而已,他並沒有真正所謂「入」的這個問題。在世俗來講,從世俗的心態,我們稱體證到法的空性時說是從這裡「入」到哪裡去,其實這個都是假名,沒有一個實際可入的。他只是明白了體證到而已,並沒有入的一個實有性。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等六塵,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稱他為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的初果,斷除三結,即一切見所斷惑,初得法眼凈而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如果能夠多了解般若的深義,了解法法緣起無自性,真的能夠深切地去體證明白,明白這些真正的法義的話,你就會了解:你的身心,內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內在是無自性,外在也是無自性,徹底明白的話,那你還會不會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為什麼?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如幻,剎那不住的。如果你把它當為實有的,你才會執著,才會貪取,所以了解緣起有多重要!了解它的無自性有多重要!我們會貪取,就是因為當它是實有的,是實在的。如果明白了它的緣起性、如幻性、非實、無自性、空,你又從何而執取?這個時候不執不取名為「入」,就是不再顛倒了,不執著,在那邊「不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你體證了這個法的空性時,你就不執著了,不會隨它轉,不貪取,這個叫不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能達到這樣的體證,就見到法的空性(法性),這個在初果的羅漢來講,叫做得法眼凈――得法了,明白了。我常常講,見法其實不難嘛!就是這樣子而已嘛!對不對?那你們為什麼不試試看?真的不難嘛!後面的這個才重要呢,須陀洹是聲聞的初果,見道了,斷除三結――一切見的所斷惑,初得法眼凈而得法身,這個叫得法身。得法身是不是解除了一切生死?不是,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這個必入涅槃要注意聽哦!「必入」二個字,也就是說,證初果的羅漢,雖然還沒有完全斷生死哦,但是,一定會斷生死證入涅槃,注意聽哦!一定的叫「必然」哦!最多人天再來七次往返而已。那麼你們想想看,這個重要不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證初果,一定要證八地無生忍啊。也許你們會說:這樣好難哦,不可能的啦。那我請問你:其實這個只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已,這樣難不難?不難么!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說,其實見法不難!如果你聽的是正見,你學的是正法,我可以肯定告訴各位:只要你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得初果!我沒有打妄語。只要你們願意聽聞,並且聽到了這個正見正法能夠如實知,用生命去體證,真的能得初果,見法就是初果的所謂法眼凈,見法實在是不難,所以這裡很重要,真的很重要!明白了這個訊息,我們先見法再講,斷了身見(我見)、戒禁取、疑,就是斷三結。三結一斷就入流,生死最多再七次,必定邁入涅槃,這句話大家記著哦,很重要啊!所以學般若法門有多重要,你們慢慢就知道了。這個初果得法眼凈,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我希望大家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肯定的認識,很重要!所以,學般若的空義,如果明白了,能悟入空義,就是見法入流,這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這裡。如果不從這裡入手,你要證初果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明白哦!我再肯定地說:這是唯一的路,沒有第二條路,這一點你們一定要很深切地明白、肯定啊!所以,只要能見法,那就是預入聖流,雖然,不能馬上親證四果或者成佛,但是他必定是邁向解脫,必入涅槃,這是肯定的。所以,導師的這幾句話,是很懇切而肯定的,這一點大家不用懷疑,這是實在話,導師指出了悟空性的重要性,大家要明白。
推薦閱讀:

堪布益西彭措---金剛薩埵修法問答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金剛經詳解十二
【心經連載】《心經》是具有加持的金剛咒語,功德不可思議
穢跡金剛種子字及其觀修

TAG:方法 | 法師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