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我們的法則》:一部社會實驗性質下的叢林生存體驗錄
《我們的法則》已經播出三期了,作為當下唯一的一檔野外生存紀實節目,具有自身獨特的畫風,所以辨識度很高。
另外,冷眼君發現,這檔節目的導演組還是很敢玩的,能把明星逼到如此絕境也真是沒誰了。好像除了《極限挑戰》敢玩這麼大之外,這檔節目大概可以算一個了。
叢林生存為主的「實境生存紀錄」節目
《我們的法則》作為一檔野外生存場景下的明星生存紀實節目,它強調的是24小時全紀錄,導演組無干預,節目無規則和設計,整個走向和推進完全依靠叢林家族成員的自然反應和真實表現,也就是說,一切效果都是自然發生的。
從目前播出的三期節目來看,生存之艱難、紀錄之真實的特點也越來越凸顯。在蟒蛇島,小瀋陽兩天都沒生著火,吳奇隆夜間捕獵也毫無收穫,飢餓過度的熊黛林竟意外暈倒,叢林家族成員也因此深受打擊,倍感島上的生活確實艱辛。
在叢林家族成員生存問題需要迫切解決的時候,野外生存達人金炳萬乘降落傘空降蟒蛇島,幫助他們度過生存危機,但金炳萬隻能在島上待24小時,真是時間緊,任務重啊。
金族長首先幫叢林家族解決了最棘手的生火問題,之後又去捕獵,讓大家飽餐一頓,幸福來的太突然,讓叢林家族成員時不時地露出知足的笑容。
回想一下,他們從當初登島時的意氣風發,到現在的虛弱無力,幾乎接近崩潰,到最後才吃了一頓飽飯。不得不感慨,要在叢林里生存下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叢林家族成員,初次登島時的欣喜
叢林家族兩天未進食,熊黛林體力不支而暈倒,其他成員處於崩潰邊緣
金炳萬空降,為大家帶來海鮮美食,叢林家族恢復滿血狀態
可以看出,《我們的法則》採用的一種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注重真實與紀錄。想必後期素材應該相當豐富,而節目的素材成片比應該也會高的嚇人。
其實,拍攝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後期剪輯的風格。所以,《我們的法則》後期剪輯手法有點類紀錄片的味道,側重真實和再現,而這也比較符合《我們的法則》節目的整體定位和紀實特點。
比如說,叢林家族成員在野外隨地方便的畫面也出現在成片中;熊黛林暈倒的畫面也有;黃子韜和孫藝洲啃樹皮的鏡頭也有。所以,這檔節目沒什麼隱私而言,完全真實紀錄,去明星化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但這也導致了節目畫面並沒有那麼精美和有設計感,一些鏡頭模糊晃動,甚至有些鏡頭是因突發而意外捕捉到的。比如說在第二期節目,黃子韜和孫藝洲前往蝙蝠島尋找生存必需的寶物和神力,由於風浪較大,被迫在島上留宿一晚,在他們饑寒交迫的時候,他們身邊的椰子樹卻因狂風意外地刮掉了幾個椰子,連這兩位明星都是一臉驚訝的表情,驚喜效果滿分。因此,對於這樣的突發事件,反而更能激發明星們在節目中的真實表現和自然狀態。
不過,雖然這種手法可以最大地還原現場的真實感,但也有可能會讓整個節目的節奏偏慢。
所以,在第二期節目中,導演組開始嘗試兩條平行線索敘事的方法,一條是黃子韜和孫藝洲前往蝙蝠島尋找生活必需的寶物,尋找無果,倆人飢餓難耐,同時疲勞不已,從最初尋寶的熱血狀態變成疲倦茫然的態度;另一條則是金炳萬空降,給其他叢林家族的成員傳授野外生存經驗,大家飽飯一頓。其實,這兩條完全不同的體驗線,產生了強烈的反差效果,讓節目自帶故事性。
其實,這樣的雙線索敘事,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節目的真實性和記錄感,同時增加敘事的豐富性,提升節目的節奏和張力。
具有社會實驗性質的叢林生存體驗
其實,說到野外生存體驗類的真人秀,大家應該會馬上想到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參加過的NBC的《荒野求生》,而中國版的節目是《跟著貝爾去冒險》,應該還記得韓雪、大張偉等明星被迫吃蟲子、喝尿的慘烈表情。
說句實在的,《荒野求生》這檔節目的口味略有點重,但是大邏輯還是很清晰的,就是把人逼到生存絕境之下,看他們如何實現自救,側重一些生存技巧的分享,所以這檔節目更偏實用性。
而《我們的法則》或許顯得小清新一些,明星們雖然也可能會面臨沒有食物,淡水不足,但顯然沒有那麼的殘酷和絕望,它不是讓明星們在退無可退的絕境下獲得如何求生的途徑,而是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去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進而再去探索更為深刻的問題,什麼才是我們的終極生存法則。
所以,《我們的法則》是一檔帶有某些社會實驗性質的紀實節目。明星成員們來到一座荒島,首先他們需要的是食物和水,生存下來才是最關鍵的。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重新的分工與合作,共同去完成生存的挑戰,其實他們就是一個微觀原始社會的縮影,人類群居是為了更好地抵禦野獸和自然災害,從而生存下來。其實這也會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甚至啟發去思考,當我們處於這種極端環境之下,應該如何去生存,我們自己的生存法則又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還有,當叢林家族成員們解決了溫飽之後,他們就有了娛樂的需求,不知道導演組從哪裡弄來了一把吉他,於是黃子韜開始自彈自唱,雖有種苦中作樂的感覺,但也真心覺得這就是人性最直接的表達,這也很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類解決基本生存問題之後,自然會有其他更高的精神需求。
但是,隨著叢林家族野外生存技能的提升,作為一個整體的叢林家族還需要解決這個團體運轉的相關問題,同時還要建立一套叢林的生存規範和秩序,所以隨著節目的推進,《我們的法則》的社會實驗性質應該會越發明顯。
偏重過程展現而非結果
看完三期節目,冷眼君覺得這檔節目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嘉賓的變化。換言之,就是這個節目絕不是結果導向,而是一個過程導向。
7位明星作為野外生存的小白,來到了一座荒島,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他們拼盡全力,但有時卻又無能為力,那種挫敗感在節目中如此真實地表現出來。
其實,《我們的法則》這檔節目最大的看點,絕不是一種完美生存技能的結果展現,而是給觀眾展現明星們蛻變的一個過程。否則就應該提前培訓這幫向來衣食無憂的明星,這樣再讓他們來到島上,至少應該比現在的生存技能要好,而且鏡頭也會拍的漂亮一些,或者乾脆直接找那些具有野外生存的明星來,不是更好。
不過,觀眾對於他們的期待是,看他們在野外生存的過程展現,從最初連火都生不好,到最後成為一個野外生存經驗相對豐富的達人。
講真,對於生火、做飯這樣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荒島卻異常艱難,明星們慘狀的強烈對比,真的容易讓觀眾產生形成自我關照的心理,主動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從這層來說,《我們的法則》的確是一檔減壓的野外生存紀實節目。
總而言之,《我們的法則》作為一種具有社會實驗性質的紀實節目,對於後續節目冷眼君還是比較期待的,畢竟叢林家族成員們的生存技能還是很大的提升空間。
推薦閱讀:
※為橫穿馬路的人頒獎,竟然還讓他們說獲獎感言
※你選擇起跑線,還是起跑線選擇你?
※問路時女生突然變成男生,沒想到路人集體「失明」!
※對女生說「我是你的抖音粉絲」,沒想到這句話這麼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