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 | 孩子寫作業磨蹭,看電視上癮?這招保證管用

kaishushuo

說到孩子寫作業這個事兒,我就想起當姐前段時間的一篇日記:

「別看電視了,趕緊寫作業去!」

「認真寫,好好寫……」

「磨蹭啥呢,趕緊寫。」

這話,我們都說過吧?

其實我們都知道寫作業是一件痛苦的差事,當我們命令孩子寫作業時,孩子的內心就已經在抵抗了。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通過愉快的方式,讓孩子真正學會自我管理呢?這篇文章分析得很有道理(一併給大家推薦小夥伴精心準備的課程: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破?),不妨來看一看。

作者|澤爸 主播 | 默聲

當孩子想要從他的生活中,得到更多主控權,應該調整的是爸媽?還是孩子?

當小孩不想先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放學回家的午後,澤澤很主動地拿起書包,翻閱記事簿,查看著今天有哪些功課要寫。好不容易寫完功課,便問媽媽:「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

「你功課都寫完了嗎?」

「嗯,都寫完啦。」

「那昨天的改錯呢?」

「還沒。」一聽到「改錯」兩個字,彷彿已經預見最終結局的澤澤,搖搖頭沮喪地回答媽媽。

「你先改完錯再看電視吧。」

「就是一定要先改錯,就是一定要,為什麼就是要先改錯……」有些失望的澤澤邊走到房間邊碎碎念,口氣也越來越差,當然,這些聽起來無禮的話,也聽進了媽媽耳里,媽媽也有些火氣。

其實,這也表示,孩子,想要自主的心開始萌芽了。

反抗,是孩子自主權萌芽的開始

「兒子啊,功課都寫完啦。」我先安撫老婆的情緒,再找澤澤談。

「爸爸知道,你想要先看電視,對不對?」

「對啊,我想要先看電視。」

「不過,媽媽要你先改完錯再看電視?」

「對啊。」

「所以,你……不想聽媽媽的嘍?」

澤澤點點頭。

我發現,那個依附著爸媽的孩子,已經長大了。

讓孩子試著「詢問」與「討論」

「嗯嗯,我的兒子長大嘍,想要安排自己的時間了,爸爸覺得很棒,不過……」

澤澤聽到「不過」二字,小小驚了一下。

「不過,你剛剛明明不想接受媽媽說的方式,為什麼要接受?感覺上你是接受了,但卻很生氣,邊走邊碎碎念,你不高興,媽媽也會不高興啊。」

「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會比較好呢?」我繼續問。

「要……問媽媽?」澤澤壓低音量,有點不確定。

「沒錯,你可以詢問跟討論。詢問媽媽為什麼要先再看電視,了解媽媽的想法,再跟媽媽討論可不可以先看電視,看完就會立刻改正作業。這樣總比剛剛生悶氣好吧?」

孩子聽話、任何事都順著爸媽,當然會讓爸媽比較輕鬆與方便。

不過以長遠來看,你會希望孩子長大後有主見,可以妥善的管理自己的時間呢?還是凡事都聽命於他人安排,只要爸媽一不在,生活就一團亂呢?

我想答案應該是前者吧。

既然如此,當孩子想要自主的心開始萌芽時,我們其實可以開始引導孩子,讓他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與爸媽溝通、討論。

而爸媽也可以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界線與底線,在適當的範圍內,給予孩子極大的自由與選擇,而非只有接受與不接受,這種一拍兩瞪眼的答案與結局。

讓孩子學習對自己負責,是父母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

「好,我知道了。」澤澤答應我。

「嗯,那下次你要記得試試看哦。不要自己生悶氣,要試著跟媽媽詢問與討論,一起找到最好的答案。」

「好。」

「所以,這一次,你要去跟媽媽討論呢?還是先改完錯再看電視呢?」

讓孩子明晰界線與規矩,自己調配時間

我們都知道,先把既定的功課做完,就會無事一身輕,可以放鬆地做自己的事情,所以,也會理所當然的這樣要求孩子。

但是,「先把功課做完」是被爸媽逼的?還是孩子懂得自己安排時間後的親身體驗呢?兩者心態上的差異其實很大。

況且,就連大人下班後回到家,也累得暫時不想做任何事,只想坐在沙發上休息片刻,為何孩子就一定要「先把功課做完」呢?

(我每天一早進公司,一定是先吃早餐、點開網頁瀏覽新聞,雖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先辦公,但報告一定會準時交上。所以說,早做、晚做、遲早會做,中間的順序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我後來跟老婆描述了剛剛與澤澤的對話,也不忘提醒老婆:

「雖然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因為他年紀還小,我們依然有監督跟指導的責任。

「晚上到時間就要準備洗澡睡覺了,所以再怎麼樣,功課一定要在那個時間內寫完。

「明白地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界線與規矩,並且提醒孩子,讓他在這個範圍內自主安排做功課的時間。

「澤澤只要在我們規定好的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情,至於這段時間裡的先後順序,就用不著太堅持了。然後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再逐步放寬界線與規矩就好。」

雙向溝通、積極傾聽,真正學會自我管理

爸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顆負責任的心。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接受後果,學會自我管理,自動自發做好自己的事。

首先,要雙向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是「命令」,然後再用大道理包裝是「說服」。不管是命令還是說服,都是溝通的單行道。

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有單向時,孩子一開始或許會嘗試強烈表達不滿或頑強抵抗,假使依然無效,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與爸媽溝通了。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父母必須向孩子說明我們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再傾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如何可以達成雙方都同意的雙贏決定。有來有往,暢行無阻,才是所謂的雙向溝通。

其次,要單純傾聽

當孩子講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立刻嚴厲糾正:「講話怎麼這麼難聽,以後不可以??」或者,我們才聽孩子說了一句話,便立刻打斷並加以反駁:「我懂你的意思,但爸爸要跟你說的是……」

即使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爸媽都不懂我,反正講了他們也聽不懂」的念頭。

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疏離。

傾聽,要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最後,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行為,父母當然要教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哭鬧、耍賴、生氣或叛逆,其實都是孩子的內心因為某種刺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假使我們每一次都只是針對孩子表面上的行為做出批評與指責,並沒有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讓他越來越受傷與挫折。

教養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記得他做過的不當行為,並期望他下次可以做對。

然而,實際上,當孩子打翻東西,多數爸媽念歸念,依然會起身幫孩子處理;孩子在學校忘記帶東西,爸媽講歸講,還是幫忙送到學校;孩子不收拾玩具,爸媽罵歸罵,也總是忍不住動手幫孩子整理。

如此一來,孩子永遠不會記得他哪裡做得不對,也永遠缺乏練習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爸媽總是搶先一步,把他該負的責任給扛走了。

爸媽給孩子最好的教養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顆負責任的心。

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以及接受後果。打翻東西,請自己擦拭;在學校忘記帶東西,讓孩子自己試著面對;不收拾玩具就當場沒收,等願意愛惜和整理時再還給孩子。

如此,孩子才會真正記得他哪裡做得不對,下一次才會自動自發的把事情做對。

讓孩子從小開始練習,從小事慢慢累積,只要懂得對自己及他人負責,父母其實就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將來擔心。

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還要真心地看著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認真地聽你說話,並且確實接收到你的想法」,父母與孩子的心,才會相連在一起永不分離。

孩子的未來,說到底是他自己的。我們做父母的,只有敢於放手,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意識,學會自我管理,才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與孩子的相處,其實就是「陪伴」與「了解」這兩件事而已。

作者:澤爸(魏瑋志),工程師,專業親子教育講師。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一位全職媽媽的老公。鼓勵爸爸們一同照顧孩子,努力當個上班族「好爸爸」。著有《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

推薦閱讀:

家長做對這五點,孩子成績暴增,寫作業再也不用催
為什麼寫作業不可以像玩兒一樣???
「陪伴」,但不是「看管」孩子寫作業

TAG:電視 | 孩子 | 寫作 | 上癮 | 乾貨 | 作業 | 寫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