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丹道易學研究
【資料形態】碩博文庫·中國台灣【文獻屬性】[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年度,博士學位論文【文章標題】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文章作者】段致成【指導教師】林安梧 【文章頁數】270 頁
【中文關鍵詞】道教|內丹|金丹|象數易學|丹道易學|丹道|易道|天道|《周易參同契》|彭曉|鍾呂金丹派|張伯端|《悟真篇》|禪宗|俞琰|性命雙修|命功|性功|冥契經驗|逆返思維 【中文摘要】"內丹學"在道教眾多成仙方術中是公認較有理論基礎的。究其原因,除了漢代《周易參同契》對於中國煉丹理論作出了"原型"(archetype)的論述外,主要是唐五代時期的"鍾呂金丹派"、陳摶以及北宋金丹派南宗與金元金丹派北宗對於道教內丹學的理論基礎,陸續提出深入的論述與見解,後出轉精,使"內丹"在宋、金、元朝時期以及之後的年代中成為道教修鍊成仙之道術或方術的典範。此外,筆者認為由於《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亦是道教教義與思想的載體(文獻依據),任何想研究中國道教的研究者,不可迴避地皆必須回到《道藏》來找尋理論依據與養分。現今所謂《道藏》,是指明朝正統十年(1445)編成的《正統道藏》及萬曆三十五年(1607)編成的《萬曆續道藏》。由於明代《道藏》(《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的內容包羅萬象,所涵蓋的層面也是多元的(由一些學者主張將《正統道藏》重新分類的內容可以得知)。因此,如果想全面地對《道藏》進行研究,對於獨力研究者來說將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就必須找尋研究《道藏》的一個洽當切入點。筆者本論文將以"易學"這個範疇,作為研究《道藏》的切入點,並認為此切入點將是《道藏》研究的一個可行方式。 對於這個《道藏》"研究切入方式"(從"易學"範疇的角度),往昔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分成三個類型:其一,由"《道藏》中《易》學的分布狀態"來陳述這個問題;其二,從"道教與《周易》的關係"這個命題來陳述這個問題;其三,直接以"道教易學"這個命題來陳述這個問題。 基於往昔研究成果的局限、片面與不深入(概論式),所以本論文將擷取其優點,針對其缺點,將以道教修仙方術中最具理論基礎的"內丹學"結合"易學"這個研究《道藏》的切入點,即以"丹道易學"(內丹學與易學的結合)這個研究論題,來論述"丹道易學"的整個發展過程及其整體結構和理論思想。此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之一。 筆者認為透過"丹道易學"的角度,將有助於《道藏》研究方法的提升。易言之,以"丹道易學"作為研究《道藏》的切入點,將可展現《道藏》所蘊含的另一思維面貌(不同於往昔道教史的思維面貌)。也就是說,以不同的"視角"(敘事觀點,View-point)來研究《道藏》,將可產生嶄新的研究成果。此為本論文"研究動機"之二。 道教"內丹學"(又稱身體鍊金術),是公認最具有"身體觀"的中國思想。中國道教身體觀除了五臟六腑的系統外,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種"氣——經脈"的系統,此系統又可稱"流動的身體"(循環流動於體內的流體)。 "內丹學"這種屬於人體內部(內景之學)的修鍊法,顯現出個別化與內在化的"冥契"(或密契)經驗。因此,存在著比較欠缺普遍化與客觀化的認知體系的傾向。針對這個問題,道教歷代內丹學家主要以《周易參同契》所提出的煉丹理論為典範,將其轉嫁、移植及轉譯為自己所論述的內丹理論上。《周易參同契》所提出的煉丹理論典範,即是以《周易》與易學這套符號系統來表述煉丹術(或鍊金術)。因此,本論文所設定的"研究目的", 主要是探討《道藏》與《藏外道書》中,這種以"易學"(象數與義理)為表現形式(表述載體),來陳述"內丹學"理論的著作,即屬於"丹道易學"的作品。易言之,本論文所關注的焦點,在於探討與揭示此種"丹道"與"易學"相結合的情形,並說明"丹道"為何要與"易學"符號相結合的原因。此為本論文研究目的。本論文雖然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易學"這個範疇,但不太可能進行全面的論述與研究。因此,配合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丹道易學),再將範圍縮小到"易學"範疇中談論"內丹"這個部分。而這些著作中又將焦點集中在第二類的《周易參同契》與第三類的《悟真篇》。 道教"丹道易學"的整體發展脈絡及其特色如下:道教"丹道易學",以"丹道、易道及天道"為"基源問題"。換言之,即以"丹道"、"易道"與"天道"三者相結合的模式為其特色。其所關注的焦點從早期的"金丹煉製"(《周易參同契》)轉到"宇宙本元運行變化"(彭曉),可以看出有逐漸從外丹過渡至內丹的傾向。之後的鐘呂金丹派與張伯端,則已經初步成功地完成從外丹轉化為內丹。其中張伯端更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性命"(心性)觀點上,所以此時的內丹學又可稱為"心性之學"。最後俞琰將內丹學結合宋元的圖書《易》學,其關注的焦點則轉變至"身中之《易》"上。換言之,此時所謂的"金丹"即是身中之《易》。 上述"丹道易學"的流變(整體發展脈絡),可以看出有逐漸往"內在"、"心性"、"先天"及"本元"轉化的趨向,易言之,即展現出回溯本源的內向思惟。其次,在形式(《易》學形式)的運用上,從早期的依傍、假借卦爻象到得意而忘象,最後則是完全掃除卦爻象數,這種現象亦可以看出有漸趨"精鍊"、"簡約"的傾向(另外,以詩詞歌曲與圖象的表現形式,亦能說明丹道理論趨於精簡的趨勢)。
【論文目次】
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目 錄第一章、導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第二節、研究範圍設定7第三節、研究目的與方法11一、研究目的11二、研究方法12第二章、丹道易學之界定與範圍16第一節、"道教易學"與"丹道易學"16一、何謂"道教易學"16二、何謂"丹道易學"19第二節、"丹道"、"易道"及"天道"24一、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24二、外丹派(彭曉本)27三、內丹派(俞琰本)371、"丹道"與"天道"372、"丹道易學"的模式46第三節、丹道易學之"基本觀念"介紹511、大宇宙與小宇宙522、 時間攢簇理論523、 盜與奪534、 機545、 鼎爐546、 藥物547、 火候558、 河車559、 小周天與大周天5710築基與三關57小結58第三章、《周易參同契》丹道易學思想60第一節、《周易參同契》的作者、成書年代及版本.6060一、《周易參同契》的作者.60二、《周易參同契》的成書年代.66三、《周易參同契》的版本68第二節、《周易參同契》的性質與主旨71一、《周易參同契》的性質71二、《周易參同契》的主旨74第三節、《周易參同契》的內容77一、運用《易》學的原因.77二、丹道、《易》道及天道801、 漢代象數易學"納甲法"812、《周易參同契》之"月體納甲說"86第四節、《周易參同契》在丹道易學上的主要論點以及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92一、在"丹道易學"上提出的主要論點92二、對後世"丹道易學"的貢獻與影響93第四章、彭曉的丹道易學思想97第一節、彭曉的生平與著作97第二節、"丹道易學"思想99一、丹道火候與漢代象數《易》學1001、納甲說1012、十二消息卦102二、五行說與鉛汞藥物104三、金液還丹與真鉛、真汞109四、還丹火候與時間攢簇理論114小結118第五章、張伯端的《悟真篇》與《周易參同契》的關係 119第一節、張伯端的生平事迹及著作的內容結構119一、張伯端的生平與度師119二、張伯端的著作及其內容結構1241、作品辨偽1242、著作之注本與內容結構126(1)《悟真篇》127(2)《金丹四百字》131(3)《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132第二節、《悟真篇》解讀《周易參同契》的方式134第三節、《悟真篇》承繼《周易參同契》之處137一、丹藥產生的處所與時間137二、採藥、封爐與煉藥140三、元神、元精與真意146四、五行生剋以鉛制汞149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錄之《悟真篇》承繼《周易參同契》之處 154小結158第六章、《悟真篇》內丹思想與鍾呂金丹派的關係159第一節、"鍾呂金丹派"簡介與著作160第二節、與"鍾呂金丹派"的關係161一、對道教傳統修鍊方術的態度162二、內丹修鍊理論1741、陰陽與純陽1742、丹道與天道——時間攢簇理論183小結188第七章、張伯端的丹道易學思想189第一節、"性命雙修"的"內丹"思想189一、命功與性功1911、命功1912、性功193(1)性與神的關係193(2)煉神194(3)煉心196(4)修性198二、性命雙修1991、先命後性1992、性重於命2023、與《易》學的關係203第二節、張伯端內丹理論與"禪宗"的關係206一、吸收"禪宗"心性思想208、眾生皆具佛性2092、佛在目前,當下即是2093、頓悟成佛2104、如來藏性2105、即心即佛、非心非佛2116、"觸類是道"(見色即是見心)2127、道不可說,自心自悟2138、"圓通一切,遍含一切"(回互、不回互,一多圓融,理事無礙)2139、由"無生"而證"空性"21410、無相為體21511、割斷兩頭句215二、陽神與陰神2171、對於"禪宗"的態度2172、上品煉丹之法219小結222第八章、俞琰的丹道易學思想225第一節、俞琰的生平與著作225第二節、"丹道易學"思想230一、得明師指授,教外別傳232二、還丹之道,《易》之太極233三、心為太極,身中之《易》235四、身中之《易》即"金丹"237五、"金丹"之根﹕"真鉛"與"真汞"242六、"晦朔之間"產真葯244七、先天產葯,後天運火﹕藥物與火候248八、"丹道"、"易道"與"天道"252小結258第九章、結論259第一節、"丹道易學"的思維模式259一、內觀思維260二、形象思維261三、圖象思維262四、模擬思維263五、逆反思維264第二節、道教"丹道易學"的整體性發展脈絡及其特色265第三節、日後研究之可能方向267附表268參考資料270
【參考文獻】一、古籍專書1、《正統道藏》
白玉蟾1994a 修仙辨惑論 收錄於: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1994b 海瓊問道集。 道藏(三家本),第三十三冊朱熹1994 周易參同契。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伊尹等七人注1994 黃帝陰符經集注。 道藏(三家本),第二冊李筌1994 黃帝陰符經。 道藏(三家本),第一冊。上海書店。李道純1994 中和集。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呂洞賓1994 純陽真人渾成集。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三冊佚名1994a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 道藏(三家本),第五冊1994b 混元八景真經。 道藏(三家本),第十一冊金月岩編、黃公望傳1994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希夷陳摶注1994 陰真君還丹歌注。 道藏(三家本),第二冊。牧常晁1994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三冊孟安排1994 道教義樞。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四冊周無所住1994 金丹直指。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四冊張伯端撰、葉士表等注1994 悟真篇。 收錄於:修真十書。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張伯端1994a 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 道藏(三家本),第二冊1994b 修真十書·悟真篇·禪宗歌頌。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1994c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1994d 金丹四百字。 收錄於:修真十書。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張伯端撰、黃自如注1994 金丹四百字。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四冊張士弘1994 紫陽真人悟真篇筌蹄。 收錄於: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序。道藏(三家本),第二冊張宇初1994 峴泉集。 道藏(三家本),第三十三冊施肩吾1994 西山群仙會真記。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洪知常編1994 海瓊傳道集。 道藏(三家本),第三十三冊俞琰1994a 周易參同契發揮。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1994b 周易參同契釋疑。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1994c 易外別傳。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翁葆光注、陳達靈傳、戴起宗疏1994 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 道藏(三家本),第二冊。翁葆光1994a 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 道藏(三家本),第二冊。1994b 悟真篇注釋。 道藏(三家本),第三冊。高象先1994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四冊郝大通1994 真仙直指語錄。 道藏(三家本),第三十二冊陸彥孚1994 悟真篇記。 收錄於: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序。道藏(三家本),第二冊夏元鼎1994 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 道藏(三家本),第三冊陶弘景1994 真誥。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陳顯微1994 周易參同契解。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陳致虛1994 上陽子金丹大要。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四冊陳葆光編撰1994 三洞群仙錄。 道藏(三家本),第三十二冊曾慥1994 道樞。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彭曉1994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冊彭耜編1994 海瓊白真人語錄。 道藏(三家本),第三十三冊趙道一編1994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道藏(三家本),第五冊鍾離權、呂洞賓1994 鍾呂傳道集。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鍾離權1994a 破迷正道歌。 道藏(三家本),第四冊1994b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 道藏(三家本),第二十八冊戴起宗1994 悟真篇本末事迹·張真人本末。 收錄於: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道藏(三家本),第二冊薛道光、陸墅、陳致虛注。1994 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 道藏(三家本),第二冊蕭廷芝1994 金丹大成集。 收錄於:修真十書。道藏(三家本),第四冊
2、《藏外道書》
尹真人弟子1994 性命圭旨。 藏外道書,第九冊陸西星1994a 玄膚論。 藏外道書,第五冊。 成都︰巴蜀書社1994b 悟真篇(詩小序)。 收錄於:方壺外史。 藏外道書,五冊1994c 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測疏。 收錄於:方壺外史。 藏外道書,五冊1994d 金丹四百字測疏。 收錄於:道統大成。 藏外道書,六冊彭好古1994a 悟真篇。 收錄於:道言內外秘訣全書。 藏外道書,六冊1994b 金丹四百字。 收錄於:道言內外秘訣全書。 藏外道書,六冊張伯端1994a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法。 收錄於:道言內外秘訣全書。藏外道書,六冊1994b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 收錄於:真仙上乘。 藏外道書,九冊呂洞賓1994 指伭篇。 收錄於:呂祖全書。 藏外道書,七冊劉一明1994a 參同契經文直指。 收錄於:道書十二種。 藏外道書,八冊1994b 悟真直指。 收錄於:道書十二種。 藏外道書,八冊1994c 修真辨難。 收錄於:道書十二種。 藏外道書,八冊1994d 金丹四百字解。 收錄於:道書十二種。 藏外道書,八冊俞琰1994 席上腐談。 藏外道書,九冊陳致虛1994 周易參同契分章注。 藏外道書,九冊佚名1994 金丹四百字內外批註。 收錄於:金丹正理大全。藏外道書,九冊陽道生1994 真詮。 藏外道書,十冊陶素耜注"1994 悟真篇。 收錄於:真仙上乘。 藏外道書,十冊閔一得1994 金丹四百字注釋。 收錄於:古書隱樓藏書。藏外道書,十冊傅金銓1994 頂批三注悟真篇。 收錄於:濟一子頂批道書四種。 藏外道書,十一冊
3、《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著作
仇兆鰲1994 古文周易參同契集注。 台北:自由1999 悟真篇集注。 台北︰自由朱元育1998 悟真篇闡幽。 台北︰自由2000 參同契闡幽。 台北︰自由陶素耜2000 周易參同契脈望。 台北︰自由袁仁林1987 古文周易參同契注。 台北﹕新文豐陸西星2002 周易參同契測疏。 收錄於:方壺外史。 台北﹕自由蔣一彪1987 古文參同契集解。 台北:新文豐董德寧2002a 周易參同契正義。 台北︰自由2002b 悟真篇正義。 台北︰自由
4、《易》學著作孔穎達1999 周易正義。 收錄於:十三經註疏,北京大學京房1994 京氏易傳。 台北:廣文李道平1989 周易集解纂疏。 台北:廣文胡渭1994 易圖明辨。 台北:廣文朱震1974 漢上易傳。 台北:廣文俞琰1976 周易集說。 收錄於:嚴靈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32-33冊。 台北﹕成文1983 讀易舉要。 收錄於: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一冊。台灣商務黃宗羲1998 易學象數論。 台北:廣文惠棟1981 惠氏易學。 台北:廣文
5、其它王先謙1987 莊子集解。 北京︰中華皮錫瑞2003 經學通論。 北京﹕中華紀昀2000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河北人民馬端臨撰1986 文獻通考·下冊。 北京:中華志盤撰1994 佛祖統記。 收錄於: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台北:新文豐李昉1995 太平廣記。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普濟1997 五燈會元。 北京﹕中華黃帝1998 黃帝內經˙素問。 北京︰宗教文化彭曉1996 還丹內象金鑰匙。 收錄於:雲笈七籤。 北京:華夏劉文典1992 淮南鴻烈集解。 台北︰文史哲張君房1996 雲笈七籤。 北京:華夏樓宇烈1992 王弼集校釋。 台北︰華正顏元1987 顏元集·上冊。 北京:中華蕭吉2001 五行大義。 上海書店賾藏主編集1997 古尊宿語錄。 北京:中華黎靖德編1999 朱子語類,四、五、六、七、八。 北京:中華
二、近人著作
1、《易》學著作朱伯昆1991a 易學哲學史·第一卷。 台北:藍燈文化1991b 易學哲學史·第四卷。 台北:藍燈文化朱伯昆主編1993 周易知識通覽。 山東:齊魯書社1997 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 北京:華夏2001 易學基礎教程。 北京:九洲圖書曲黎敏、彭賢1999 易道氣功養生。 北京:中國書店林忠軍1994 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 山東:齊魯周立升2001 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 上海文化003 京房象數易學探微。 收載於: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 四川:巴蜀周振甫1991 周易譯註。 北京:中華張其成2003 象數易學。 北京﹕中國書店高懷民1983 兩漢易學史。 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高亨1998 周易大傳今注。 山東:齊魯唐明邦主編1995 周易評註。 北京:中華唐力權1997 周易與懷海德之間。 遼寧大學徐芹庭1975 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 台北:五洲徐芹庭、南懷瑾1990 周易今注今譯。 台灣商務黃師慶萱1995 周易縱橫談。 台北:東大詹石窗、連鎮標1995 易學與道教文化。 福建人民詹石窗2001a 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 北京:中國書店2001b 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 門大學劉玉建1996 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冊。 廣西教育劉大鈞1999 周易概論。 四川:巴蜀劉瀚平1994 宋象數易學研究。 台北:五南鄭吉雄2002 易圖象與易詮釋。 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廖名春等著1991 周易研究史。 湖南潘雨廷2001 易老與養生。 上海:復旦大學2003 讀易提要。 上海古籍盧央1998 京房評傳。 南京大學
2、道教類
於民雄1992 道教文化概說。 貴州人民王明1984 周易參同契考證。 收載於: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王沐1997 悟真篇淺解。 北京:中華王志遠主編1997 道教百問。 北京﹕今日中國王慶余等著1994 道醫窺秘——道教醫學康復術。 四川人民戈國龍2001 道教內丹學探微。 四川︰巴蜀2004 道教內丹學溯源。 北京:宗教文化孔令宏1997 張伯端對鍾呂內丹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收載於:道韻,第一輯:197-216。 台北:中華大道2002 宋明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2004 從道家到道教。 北京:中華任繼愈主編1991a 道藏提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b 中國道教史·下。 台北:桂冠田誠陽1995 道經知識寶典。 四川人民1999 中華道家修鍊學˙上。 北京﹕宗教文化朱越利1991 道經總論。 遼寧教育1992 道教要籍概論。 北京:燕山1996 道藏分類解題。 北京:華夏2000 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論。 收載於:道韻(六)―金丹派南宗(乙)。台北:中華大道任法融1993 周易參同契釋義。 陜西:西北大學牟鍾鑒等著1991 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 山東:齊魯李豐楙1985 不死的探求。 台北:時報文化1986 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 台灣學生1996a 憂與游: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 台灣學生1996b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 台灣學生李養正1985 道教基本知識。 北京:中國道教協會1990 道教概論。 北京:中華1993a 道教手冊。 北京:中州古籍1993b 道教與諸子百家。 北京:燕山1995 道教經史論稿。 北京:華夏李剛1995 漢代道教哲學。 四川:巴蜀書社李遠國1988 道教氣功養生學。 四川:社會科學院何宗旺1995 中華煉丹術。 台北:文津呂鵬志2000 道教哲學 台北:文津杜獻琛1994 內丹探秘。 北京:中醫古籍林師安梧2000a "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建構:道家(教)思維的一個新向度。 收載於: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下冊):788-819。台北:中華道統2000b 二十一世紀台灣新道教芻議。 收載於:道教文化的傳播:367-379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孟乃昌1993a 周易參同契考辨。 上海古籍1993b 道教與中國煉丹術。 北京:燕山2001 長生迷思之外—古代煉丹與化學。 台北﹕萬卷樓孟乃昌、孟慶軒輯編1993 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 北京:華夏周士一、潘啟明1982 周易參同契新探。 台北:木鐸周師慶華2000 道教文化研究的模式 收載於:道教文化的傳播:287-310。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周師慶華2001 後道教文化研究的方向。 收載於:後宗教學:97-112台北:五南金正耀1993 中國的道教。 台灣商務1994 道教與科學。 台北:曉園張廣保2001 唐宋內丹道教。 上海文化張其成譯著2005 金丹養生的秘密-太乙金華宗旨語譯評介。 北京:華夏張其成、曲黎敏2005 中華養生智能。 北京:華夏張振國2001 悟真篇導讀。 北京:宗教文化張興發2003 道教內丹修鍊。 北京:宗教文化張志堅2003 道教神仙與內丹學。 北京:宗教文化胡孚琛、呂錫琛1999 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 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柳存仁1991 張伯端與悟真篇。 收載於:和風堂文集·中冊。 上海古籍施達郎1992 道教內丹養生學概論。 香港道教學院姜生1995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 四川大學徐兆仁1991 道教與超越。 北京:中國華僑馬濟人1997 道教與煉丹。 台北:文津卿希泰1986 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 台北:木鐸1988a 中國道教史·第一卷。 四川人民1988b 道教文化新探。 四川人民1992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福建人民1994 中國道教(二)。 上海﹕知識1996a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台北:中華道統1996b 道教文化新典(上)·(下)。 台北:中華道統1996c 中國道教史˙第二卷(修定本)。 四川人民郝勤1994 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 四川人民黃釗1991 道家思想史綱。 湖南師範大學黃兆漢編1989 道藏丹藥異名索引。 台灣學生陳國符1963 道藏源流考。 北京:中華1983 道藏源流續考。 台北﹕明文陳攖寧2000 道教與養生。 北京:華文陳耀庭、劉仲宇1992 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 上海社會科學陳鼓應1997 易傳與道家思想。 北京:三聯2003 道家易學建構。 台灣商務陳鼓應、馮達文主編2001 道家與道教·道教卷。 廣東人民陳全林2004 周易參同契註譯·悟真篇註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浙江氣功科學研究會文獻委員會編1991 悟真篇釋義。 收載於:道家氣功南宗丹訣釋義。 浙江科學技術湯其領1994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 河南大學欽偉剛2004 朱熹與《參同契》文本。 四川:巴蜀曾召南、石衍豐1988 道教基礎知識。 四川大學曾傳輝2004 元代參同學-以俞琰、陳致虛為例。 北京:宗教文化陽明1995 道教養生家陸西星與他的《方壺外史》。 四川大學詹石窗1989 南宋金元的道教。 上海古籍1992 道教文學史。 上海文藝1998 道教術數與文藝。 台北:文津2004 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 北京:科學趙立綱主編1996 歷代名道傳。 山東人民趙匡華1989 中國煉丹術。 香港:中華趙中偉2004 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 台北:洪葉文化劉仲宇1996 道家與道教。 上海古籍劉精誠1993 中國道教史。 台北:文津劉鋒1994 道教的起源與形成。 台北:文津1997 中國道教發展史綱。 台北:文津劉國梁1994 道教與周易。 北京﹕燕山劉國梁註譯、黃沛榮校閱1999 新譯周易參同契。 台北:三民劉國梁、連註譯2005 新譯悟真篇。 台北:三民楊立華2002 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 北京大學楊儒賓譯2002 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 台北﹕商鼎楊玉輝2004 道教人學研究。 北京:人民賴宗賢、詹石窗1999 道韻(五)——金丹派南宗(甲)。 台北:中華大道2000a 道韻(六)——金丹派南宗(乙)。 台北:中華大道2000b 道韻(七)——金丹派南宗(丙)。 台北:中華大道鄭志明2000 以人體為媒介的道教。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鄭志明主編2000a 道教文化的傳播。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b 道教文化的精華。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潘雨廷2003 a 道藏書目提要。 上海古籍2003b 道教史發微。 上海社會科學院潘啟明1990 周易參同契通析。 上海翻譯2004 周易參同契解讀。 北京:光明日報鄭素春2002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 台灣商務韓秋生編著1990 丹道入門。 福建:鷺江盧國龍1998 道教哲學。 北京:華夏鄺國強1993 全真北宗思想史。 廣東:中山大學蕭登福1996 黃帝陰符經今注今譯。 台北:文津1998 周秦兩漢早期道教。 台北:文津2000a 讖緯與道教。 台北:文津2000b 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 台北:文津蕭漢明、郭東升2001 周易參同契研究。 上海文化蕭萐父、羅熾1991 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 湖南教育龔鵬程1991 道教新論。 台灣學生1998 道教新論,二集。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日)湯淺泰雄著、馬超等編譯1990 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身心觀。 北京:中國友誼(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1990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的觀念的發展。 上海人民(日)吉元昭治著、楊宇譯1992 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 四川:成都(日)石田秀實著、楊宇譯1996 氣·流動的身體。 台北:武陵(日)加藤千2000 "胎"的思想-《悟真篇》的源流收載於:道韻(六)——金丹派南宗(乙)。 台北:中華大道
3、辭典類
丁福保、孫祖列編1999 佛學精要辭典。 北京:宗教文化中國道教協會1995 道教大辭典。 北京:華夏中國大百科全書選編1990 中國大百科全書˙道教。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2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 台北:錦繡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著2001 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 北京:人民任繼愈主編1998 宗教大辭典。 上海辭書吳康主編2002 中國神秘文化辭典。 北京﹕海南吳楓主編1994 中華道學通典。 海口:南海金炳華等編2001 哲學大辭典(修訂本)·上、下。 上海辭書車文博主編2001 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 吉林人民胡孚琛主編1995 中華道教大辭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張其成主編1992 易學大辭典。 北京:華夏1994 易經應用大百科。 南京:東南大學陳永正主編1991 中國方術大辭典。 廣東﹕中山大學蔣永福等主編2000 東西方哲學大辭典。 江西人民鍾肇鵬主編2001 道教小辭典。 上海辭書
4、一般書籍
王邦雄等編著1998 中國哲學史。 台北﹕空大王鐵1995 漢代學術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王友三1991 中國宗教史·上。 山東:齊魯書社任繼愈1985 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 北京:人民朱元發1993 韋伯思想概論。 台北:遠流牟宗三1991 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灣學生牟鍾鑒1989 中國宗教與文化。 巴蜀書社印順2000 中國禪宗史。 江西人民杜繼文、魏道儒1995 中國禪宗通史。 江蘇古籍李豐楙1993 葛洪《抱朴子》內篇的"氣"、""學說:中國道教丹道養生思想的基礎。 收載於: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517-539 台北:巨流吳立民主編1998 禪宗宗派源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汪民安2002 福柯的界線。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李零主編1993 中國方術概觀·選擇卷上。 北京:人民中國林師安梧1987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台北:東大1993 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 台北:東大1996 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 台北:明文2000 老子道德經新譯。 台北:讀冊文化金春峰1987 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佛教小百科、全佛編輯部編2003 密教曼荼羅圖典(一)-總論·別尊·西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張岱年1989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中國哲學大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祝瑞開1989 兩漢思想史。 上海古籍洪修平1996 中國禪學思想史綱。 南京大學2000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江蘇古籍徐復觀1993 兩漢思想史·卷二。台灣學生黃夏年主編2000 禪宗三百題。 上海古籍楊韶剛2004 鍊石成金-神奇的鍊金術。 黑龍江人民(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1995 中國人之思維方法。 台灣學生(美)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著,張志斌譯1999 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 北京﹕中央編譯(美)威廉·詹姆士著、唐鉞譯2002 宗教經驗之種種-人性之研究。 北京:商務(美)拉·莫阿卡寧著、江亦麗、羅照輝譯1999 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東西方精神的對話。 北京:商務黑格爾著、朱孟實譯1981 美學(二)。 台北:里仁勞思光1993 中國哲學史(二)。 台北:三民葛榮晉1993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 台北:萬卷樓傅偉勛1986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 台北﹕東大1990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台北﹕東大楊儒賓主編1993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台北:巨流楊曾文2002 雪竇重顯及其禪法。 收載於:中國禪學(第一卷)。北京:中華楊格著、黃奇銘譯1996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台北:志文W.T.Stace(史泰司)著、楊儒賓譯1998 冥契主義與哲學。 台北:正中楊增文1999 唐五代禪宗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劉長林1997 中國系統思維。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澳)J.丹納赫,T.斯奇拉托,J.韋伯著,劉瑾譯2002 理解福柯˙自我的技術。 天津﹕百花文藝
三、期刊
孔令宏2001 張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 復旦學報(社科版)1:46-50,106方素真2001 "周易參同契"幾個功法的詮釋問題。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1:119-145林師安梧1990 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的展開。鵝湖學志 4: 1-142000 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 26(6):28-392003a 存有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之發展——環繞存有、場域與覺知三概念的展開。 鵝湖 28(8):19-292003b 心性之學在教育上的運用--儒、道、佛義下的生活世界與其相關的意義治療。 新世紀宗教研究1(4):27-61李豐楙2000 丹道與濟度:道教修行的實踐之道。 宗教哲學 6(2):123-136胡孚琛1984 《周易參同契》作於漢代考。 中國哲學史研究 1:63-64周立升2000 《周易參同契》的月體納甲學。 周易研究 4:35-40張廣保1996 論《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天道。 宗教哲學 2(2):99-1171998 《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易道。 宗教哲學 4(3):109-132張欽1997 《青華秘文》"心"論淺析。 宗教學研究 1:92-94張新智1997 試論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得失。 孔孟月刊 36(2):33-38范立舟2004 兩宋道教內丹學的發展與成熟。 中國道教 6:28-32郭健2002 先性後命與先命後性。 宗教學研究 2:95-992004 道教內丹學的佛教觀探微。 宗教學研究 1:43-46郭建洲2005 試論張伯端道教思想的易學淵源。 周易研究 1:68-74庄宏誼2002 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輔仁宗教研究 5:229-2502003 北宋道士張伯端法脈及其金丹思想。 輔仁宗教研究 7:119-151常裕、孫堯奎1999 張載心性理論對張伯端內丹學說的影響。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陳進國2001 試論《周易參同契》以"易"為核心的發展變化觀。周易研究 4:71-77章偉文2004a 試論道教易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 中國道教 5:19-232004b 道教易學綜論。 中國哲學史 4:45-52楊大春2000 身體經驗與自我關懷—米歇爾˙福柯的生存哲學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 30(4):116-123劉秋固2000 張紫陽內丹術的超個人心理學思想。 宗教哲學 7(1):94-109劉玉建2001 論魏氏月體納甲說及其對虞氏易學的影響。 周易研究 4:21-25賴錫三2002a 陳搏的內丹學與象數學—"後天象數"與"先天超象數"的統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1:217-2542002b "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漢學研究 20(2):109-140潘雨廷1987 參同契作者及成書時代考。 中國道教 3鄧紅蕾1995 《悟真篇》金丹教育思想的思辨特色。 山西師大學報(科教版)1995:12-19盧國龍2001 從性命問題看內丹學與禪之關係。 宗教學研究 2:23-30鄭志明1999 道教生死觀:"不死"的養生觀。 歷史月刊 139:53-58鍾肇鵬1985 道藏目錄新編芻議。 中國文化研究集刊 2鄺蘭夫(芷人)1997 內丹學南宗張伯端之理論分析。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4:13-452000a 新道家的丹道學之時代意義(上) 宗教哲學 6(2):102-1222000b 新道家的丹道學之時代意義(下) 宗教哲學 6(3):161-1782002 張紫陽之性命雙修法理 收載於:少陽派前期的性命雙修之法理研究。 宗教哲學 8(1):84-98蕭進銘2002 感官知覺限制及其超越之道——試論老莊及內丹認識論的一項重要主題。 丹道文化 27:131-157顏國明2004 從易學義涵檢視"道家易學"譜系。 鵝湖學志 32:85-142龔鵬程1999 道教內丹學的興起。 揭諦學刊 2:3-61
四、會議論文:
林雪燕2002 彭氏與俞氏注《契》之比較研究。 收載於﹕大易情性——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42-148湖北教育孫劍秋2000 俞琰易學思想探微。 收載於: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9-180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另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14:339-364
五、學位論文:
林文鎮1991 俞琰生平與易學。 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林志孟1995 俞琰易學思想研究。 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賴錫三2001 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蕭進銘2000 形上之道的探求—老莊及內丹認識論綜合研究。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六、日文著作
原田二郎1986 養生學?肉體表象。東方學 72吾妻重二1994 張伯端《悟真篇》研究史考證。東洋思想宗教 11"道教典(9)《悟真篇》―?丹?聖典"《月刊???》:10-13鈴木健郎1995 "?丹"?技法思想-《悟真篇》例-。東京大?宗教?年報 14加藤千1995《老子中》丹思想?源流。 東方宗教 87秋岡英行1996 《金丹真伝》丹思想。東方宗教 88野村英登1995 張伯端《悟真篇》。道教文化研究第82回例1997 宗歌頌位置付《悟真篇》全體評"。東洋大?白山校東洋大中國學會1999 煉丹術教解-《悟真篇》解《東洋大院紀要》 35
七、英文著作(依時間順序)
R. Otto , Mysticism East and West , translated by Bertha L. Bracey & RichendaC.Payne , Meridian Books , Inc. U.S. 1957Henderson J.B., 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Cosmology , Columbia , 1984T. CLEARY , Understanding Reality:A Taoist Alchemical Classic by Chang Po-tuan ,with a Concise Commentary by Liu I-ming ,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1987K. Werner(ed.), The Yogi and the Mystic , Curzon Press Ltd. England , 1989Livia Kohn , Early Chinese Mysticis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NewJersey , 1992
推薦閱讀:
※此文在手,取名不愁【女名.詩經篇一】
※簡單易學風水術(七十八)實景照片學風水之二十一
※論八運乾山巽向、亥山巳向下卦 盧昭源風水策劃中心! 本站介紹周易預測 易學 風水 占卜 八...
※易學圖書
※易學中的宇宙生成論:「元」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