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包俊宜書法:古鼎躍水龍騰梭

  包俊宜,江蘇太倉人,1972年開始學習書法,1978年進入貴州大學歷史系學習,1981年獲全國大學生一等獎。

書法以篆書創作為主,兼學行草書、隸書擅長多種字體的創作。  現為貴州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貴陽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2015年12月當選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出版有個人書法專集7部,曾多次擔務全國書法大家大展的評委、獲中國書協和貴州省文聯二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如若一個國家的歷史需要流傳千年,那麼建築和器物便是彰顯歷史的最佳見證;如若一個民族的文化需要繼承發揚,那麼文字便成為記載文化的不二法門。在中國燦爛悠久的歷史裡,文字成為文明的家園,承載著先祖聖人們的遺蹤,奔流不息,旦旦生光。自1963年陝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其銘文清晰地刻有「宅茲中或」的金文字樣,於此,我們可以推知「中國」一詞最晚出現於距今兩干八百年前的西周。如若人們再去翻檢殷墟堆里的甲骨文,又會發現「中商」、「大邑商」等字樣,這些遺留在龜骨和青銅上的文字帶有典型的本土稱謂,它們的出現正可視為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

簡練開放的甲骨文、星辰斑瀾的金文作為商周時期的通用文字,它們本身流露出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水準,不論漢字在紛繁的歲月里如何變遷,它們都已成為漢字的鼻祖了。早期的漢字多是依形而造,故而其偏旁部首蘊含著濃郁的人文特色,隨著歷史的流衍,漢字不斷地依時革新,正是其中的「變」,賦予了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精湛,漢字也就成了人類藝術史上的一朵耀眼的奇葩。

在我看來,上古時期的中國先民之所以選擇在青銅器皿上刻鑄銘文,是為了表達他們對生命的尊崇和對先祖的供奉。他們企圖用文字來寄予社會的安寧和世間的和諧,所以在迄今為止出土的青銅文物中多有整肅綱紀、保福萬代的記載。西周時期的金文大篆也同樣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漫長過程。《大盂鼎》作為西周初期的作品,莊重質樸的結體,方圓兼備的用筆,展示出處於萌芽期的大篆特徵。《毛公鼎》作為西周晚期大篆的典範,體現了上古文字經過演變發展所擁有的合理規範和高度成熟。其筆法謹嚴,結構勁健,回曲蜿蜒,線條收放有度,堅韌紆徐,折射出理性的藝術風貌,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社會理想。相比之下,《散氏盤》更具新意和個性,作為大篆中的另類,它將大篆的「樸拙」儘可能地伸展開來,全然放棄了整飭細微的裝飾,筆觸靈活生動,長短兼顧,輕重有別,結構支離爛漫,心寬體胖,有著超然的木訥之態。這些大小不一的青銅器物保存了中國早期的歷史,後人也萬分珍愛著這些器物上的文字。它們燦若星辰,傳遞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隨著先秦出土文物的大量湧現,金文大篆在20世紀表現出空前繁榮的境況,書家們考訂識別,臨習創作,用筆墨書寫著兩千多年前的文化瑰寶,使得青銅銘文穿越時空而再次復活。包俊宜先生勤勉奮發,對大篆情有獨鍾,他用獨具個性的筆墨展示出先秦文字的獵獵古意和蓬勃生機。

在包俊宜先生的書法研習歷程中,他曾用心於真草篆隸諸種書體,受黔中耄宿陳恆安先生指點,最終落實於篆書一途。他從小篆人手,細讀《說文解字》,幾十年來,心無旁驁,孜孜不倦,遠紹《泰山刻石》、<>

俊宜先生的小篆在流麗上取法吳讓之,在起筆處擯棄了他的「蛇首」,進而賦予了作品的中和之美。他在結體上得力於楊沂孫和吳大徵,時而切鋒落紙,得筆鋒後上提收筆,而後鋪毫入行,其弧畫基本上沒有收筆的動作,而是在由運筆將終時突然殺鋒,留下了些許飛白。如此而來,既減省了起筆的交代,又增加了小篆的質樸和率意。其六尺對聯《能為儒林存故實,曾勞佳藕寫精靈》便是一例,作品取法楊沂孫,以小篆結體,舒捲自如,剛柔相濟,既有精奇之致,又存平淡之美。他的四尺對聯《龍似缽降干佛笑,鶴無巢寄九皋鳴》,同樣用小篆寫就,圓勻勁韌的線條,不論長短,氣貫力注,如錐畫沙,垂柳搖曳,流雲舒捲,通暢自如。

  先生作為當今書壇的中年精英,他對篆書的淵源和脈絡了如指掌,較好地把握了前人書法的個性化元素,既提取了前人藝術的精髓,又能夠從容地傳承書法的文化精神。既然小篆在晚清時期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和繁榮,那麼小篆的復興還得歸功於書家們的智慧和用心。晚清小篆的主要功績在於它弱化了實用性,打破了李斯、李陽冰統治千年的「玉箸」格局,使其從裝飾的勾畫上升為藝術的書寫。然而,不論近現代書家如何鍾情於小篆的傳承和創新,終究受到固有形式和傳統筆法的限制,致使它只能體現出書家紮實的功底和清雅流美的雕琢氣格,難臻「復歸於朴」的造化之境。縱使近現代小篆有所創新,也只能在筆法上小做文章,在結體、墨韻方面實無太多施展才情的空間。所以,小篆和小楷一樣成為「既雕既琢」的完美體現。俊宜先生躊躇滿志,於書法用心良苦,自然不會囿於小篆,早年他將近現代名家的小篆作品爛熟於心,較為全面地掌握了篆書的技法。幾十年來,他研習書法自晚清追先秦,從小篆入大篆,既豐富了篆書藝術的內蘊,又流露出獨特的審美追求。正是這種「由近而遠,捨近求遠」的研習途徑,給予了人們無盡地回味和啟發。

  俊宜先生研書重心的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由巧到拙的藝術心跡,精金美玉般的小篆盡顯著人工雕琢的盛況,精湛的筆法和細微的處理,使其在大巧中接近天然。然而,當大巧臻於完美時,書家往往在熟練之餘表露出清湯寡水、嬌妍獃滯的造型,使得作品的氣韻和氣度受到致命的打擊。因此,「熟後能生」成了提升書法意境的必由之路。「熟後能生」的出現,標誌著書家從有著完美的技法過渡到自由活脫的心性。俊宜先生始終堅守在篆書的領域,近年來在天荒地老、意象宏闊的大篆中尋求著樸拙混沌的元素。先生的大篆,在體態上取法《大盂鼎》和《毛公鼎》,莊重典雅,含蓄安詳;在筆勢上得力於《散氏盤》,窮極變化,敦厚古拙。他將先秦金文和晚清小篆融會貫通,寓個人面目於筆情墨趣,所以他的大篆,既不同於前人,又有別於同時代人,展現出疾風驟雨、橫奔疾走般的恣肆,透露著春雨浸潤、煙柳迷濛似的淋漓。其六尺條幅《九萬里風鵬正舉》,打破了舊有的藩籬,如鰲贔屓,鸞翔鳳翥,迅捷的運筆和粗拙的墨氣,從全新的角度賦予了大篆的時代氣象。

  先生在進行大篆創作時,總是著眼於大局,從整幅作品的氣勢和章法進行著線條的錘鍊,其三尺條幅《戴叔倫詩宿灌陽灘》便是一例。他的篆書線條所包容的意蘊已不單單是獨立的漢字,而是將作為個體的漢字連結起來,隨著沉穩、含蓄、率真的線條不斷地豐富,作品從樸厚敦實漸漸趨向奔放隨意,其中又隱含著抑揚的交替。他在嚴格遵照漢字造型之時,強化了寫意之象,大有「氣吞萬里如虎」的風範。在其四尺中堂《陸遊詩宿楓橋》、《蘇軾詩題徐熙杏花圖》中,他大膽施墨,不拘小節,騰雲涌煙,密雨散絲,蘊含著濃重的水墨情趣,深得實象空靈,整幅作品參差錯落,體態奇詭,古拙靈動,在脹墨中將大篆的樸拙發揮到了極致。細讀先生的大篆作品,便會發現他在努力地讓自己的風格多樣化。傳統的大篆以表現古樸的情調取勝,以平穩的形式獲取了書卷氣和文人氣。但是,這種平穩經常在無意間生髮出刻板的意味,從而抹殺了書寫者本有的激情,沖淡了作品的節奏。包先生雖然也有平穩之作,但是他總會在漢字的結體上表現出新意,平正中有奇險,寧靜中寓高潮,其四尺中堂《蘇軾詩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歸去來陽關二圖後》便是典型。俊宜先生的大篆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時代氣象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是因為他繼承了大篆古樸厚重、雄奇圓渾的藝術宗旨,在文字結構和筆墨線條間彰顯了特別的審美理念。

包俊宜先生作為當代書壇的精英,他傳承了貴州篆書的衣缽,樹立了生機盎然的藝術風貌。其作品在當今這一中西合璧的時代里,流淌著抽象的藝術氣質,黑與白的交鋒融合、對立統一,在作品中表達得最具膽識、最為透徹。其篆書在當今藝術領域裡走得極遠,並能在當今時代閃射出耀眼的光芒。  兩千多年以前,屈子登高遠眺,滿腔壯志,作《離騷》以抒己懷,有佳句焉:「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余上征。」謹以此佳句而喻包俊宜先生的篆書氣象,實可謂天衣無縫。


推薦閱讀:

與龍騰小說相識的網站有哪些?
江湖類雜文 - 挈要捷馳玄妙訣(待校正...) - 江湖命理 - 命理研討 - 龍騰易學論...
江湖類雜文 - 喜忌篇(待校正...) - 江湖命理 - 命理研討 - 龍騰易學論壇(原中...
屬龍人蛇年能龍騰虎躍嗎?

TAG:書法 | 龍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