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有空,先給大家來點「乾貨」吧:文化常識4——職官系統名詞

上一次發的消息中,有一條關於春節禁忌的,也許大家打開只看到祝福語,沒看到內容,以為我給大家開了個大玩笑了……事實是,我第一次轉發別人的鏈接,我不知道會這樣,大家想看必須點「閱讀全文」才能看完整內容哦!!原諒我的「無知」!呵呵……

文化常識4:職官系統名詞

【爵】 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

【丞相】 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管行政。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管軍事。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御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宰相,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

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官名,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等官職;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

尚書省下轄六部: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東漢始將尚書常侍曹改為吏曹,又改為「選部」。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長官為吏部尚書,副長官為侍郎,部下分司辦事。歷代相沿不革,至清末並其職於內閣。)

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

禮部(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相當於如今的教育部和外交部。其長官禮部尚書,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學校、科舉、典禮)。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兵部(古代官署,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管軍事,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

刑部(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漢代置二千石曹掌刑獄,三公曹掌決案。魏晉以後有都官、比部各曹。隋初設都官尚書,統都官、刑部、比部、司門各侍郎,後改都官尚書為刑部尚書,列為六部之一,。長官為刑部尚書,副長官為侍郎,歷代相沿不改。惟唐天寶年間一度改稱憲部,旋復舊稱,清末改為法部。)

工部(掌管各項重大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西晉曾置田曹掌屯田,南北朝時曾置起部掌管起造宮室。隋唐始設工部,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部下分司辦事。歷代相沿不革。清末改為農工商部)。

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官職。

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六曹官職名。東漢尚書分六曹治事。據《續漢書*百官志三》記載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兩主客曹、二千石曹。但《晉書*職官志》則以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為六曹。魏晉以後屢有變革,到隋唐才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又唐代各州佐治之官分六曹,即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稱六司。

六科給事中明初沿前代設給事中。洪武六年(公元1408年),開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設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稽察駁正六部之違誤,糾劾官吏。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撒銷六科,但仍設給事中。

行台東漢以後,中央政務由三公改歸台閣(尚書),習慣上遂以中央政府為「台」。東晉以後,中央官稱「台官」,中央軍稱台軍。因此,設於大行政區代表中央行使權力之機構,即稱「行台」。多因軍事關係而臨時處置。若任職的人權位特重,則稱大行台。唐以後漸廢。至金、元時,因轄遼闊,於各地區分設「行台」。元代設11個行中書省(行省)及「行樞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等,分別執掌行政、軍事及監察權。

其他官位職責簡介: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師】 春秋時楚國設置,為君主的輔弼之官。北周以後,歷代多沿置,與少傅、少保合稱三少。一般為大官加銜,並無實職。又指太子少師,為輔導太子之官。

【少傅】 官名。古代帝王的輔佐官,北周以後,歷代多沿置。與少師、少保合稱三少或三孤,一般為大官之加銜,並無實職。又春秋時齊國設置,為輔導太子之官。西漢時稱為太子少傅。參見「太師」條。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正字】官名。北齊在秘書省始置,唐代沿稱,其地位略次於校書郎,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於翰林院設「正字」一官。

【后稷】古代掌農事之官。相傳周族之祖先名「棄」者即任過農官,稱為「后稷」。以後被尊為農業之神。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令尹】 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冏卿】 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 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 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史】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行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或郡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二千石】漢代對郡守的通稱。按漢制郡守之品秩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習慣上稱之為二千石。漢代之「二千石」品秩又分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等。

【都督】 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 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 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 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左右補闕】 唐武則天時置,其職為對皇帝進行規諫,並舉薦人才。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北宋時改為左、右司諫。南宋及元、明沿設,但時設時罷。低一級的稱為左、右拾遺,合稱「遺補」。

【左右拾遺】唐代諫官名。唐武則天時置,分屬門下、中書兩省。其職掌和左、右補闕相同。北宋時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

【考題回顧】

1、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正確)

2.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錯誤。戶籍應該是由戶部掌管)

3.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後常為獄官或獄神的代稱。(正確)

4、「謁者」,官名,春秋、戰國時置,為國君掌管傳達、接待賓客及贊禮。(正確)

5、冠族指的是當地最有勢力,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錯誤。冠族指的是當地顯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6、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正確)

7、刑部是我國古代掌管刑法及獄訟事務的機關,屬六部之一。由隋朝開始設置,歷代因之,至清光緒時更名為法部。(正確)

8、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長官為禮部尚書。明朝時禮部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正確)

9、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正確)

10、「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正確)

11、諫議大夫,秦代置諫議大夫之官,專掌議論。隋唐仍置諫議大夫,分屬門下省與中書省,另設補闕和拾遺。唐代的諫官有權力駁回明顯不合理的詔書。(正確)

12、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錯誤。戶籍應該是由戶部掌管)

13、大理寺,中央司法機構。北齊定製,歷代沿置,掌司獄定刑,長官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輔都曾擔任大理寺卿一職。岳飛和岳雲被捕後都關押在大理寺的監獄中。(正確)

14、宋代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文官地位比武將要高,宰相的權力比較大。文中的秦檜,為了控制諸將,特意把岳飛、韓世忠、劉錡等人的軍職罷免,轉為文官。(正確)

15、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正確)

16、漢代的國家中樞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稱「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總管行政。(錯誤。丞相總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17、禮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等事宜。(正確)

18、「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官員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將此官職命名為「節度使」。 (正確)

19、刺史:中國古代官職名。「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正確)

20、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獄訟、軍令等事務。其最高長官是刑部尚書。(錯誤。"軍令」由兵部掌管)

21、實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實封的人才能夠收其所得封戶的租稅。(正確)

22、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正確)

23、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正確)

24、「屯田」指政府組織、利用戍卒或農民、商人墾殖荒地的農業生產形式,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漢以後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正確)

25、大理寺,中央司法機構。北齊定製,歷代沿置,掌司獄定刑,長官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輔都曾擔任大理寺卿一職。岳飛和岳雲被捕後都關押在大理寺的監獄中。(正確)

展開全部
推薦閱讀:

汽車文化不應迷失在「香車裸女」的歧途
如何評價「矯枉必須過正」?
是不是買的佛像要拿去寺院讓和尚加持開光一下才有靈性?
裝修,心裡沒點X數怎麼辦
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好的心情隨筆散文?

TAG:文化 | 常識 | 乾貨 | 系統 | 大家 | 文化常識 | 職官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