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內向者能夠「偽裝」成外向者?是如何做到的? - 心理學 - 知乎

王茜,愛首飾,愛做首飾,在某寶,米亞首飾部落收起蘇大大、Nastia Lee、余揚捷 等 77 人贊同這不是偽裝,也不是扮演。內向的人是需要有自己的單獨空間,來充實精力,吸收養分,恢復氣血滿格;社交是在消耗精力,但這並不等同於,他們缺少社交能力,即你所看到的,與陌生人談笑風生等等,很多時候,他們的言談要比一些開朗人的言談更吸引人,更有營養。外向的人是需要有和人相處的空間,以此來吸收養分,需要不停地和其他人說話、互動,才有存在感;讓外向人獨處,是在消耗他們的能量,太多的獨處,他們覺得難受,會憋壞的。77發佈於 2013-12-229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知乎用戶,孩子觀察者收起沈雲飛、不等於歹、劉無無 等 18 人贊同不請自答~~!作為一個掉進榮格深坑裡面爬不出來的書蟲,表示這個問題一定要答!!!可能有點偏題和長。。。。對入這個答案的坑的筒子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首先先給一個大概的答案:內傾者(內向)沒有必要也基本不可能偽裝成外傾者(外向),如果一定要強行做到這點,會存在巨大的危險。然後是論述一些基本的概念。但是我想先讓大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就是榮格所論述的內傾與外傾和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內向和外向的概念有一些稍稍的區別,至於這個區別,我想在下面引用榮格自身關於內傾和外傾的定義當中詳細的進行解釋。另外一點就是,按照榮格人格類型理論當中的解釋,還有我個人對於當前社會的人群的觀察,還有我所接觸到的使用MBTI問卷所進行的研究的結論,我認為目前社會當中,內傾者的比例可能比我們想像當中還要高很多。下面的概念的引用來自於《榮格文集》第8卷當中有關《人格類型》的描述,然後我會把這些概念在榮格理論當中的關係進行論述:

心理能量(libido):在我看來,libido意指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心理過程的強度,它的心理價值。這並不是指價值的分配,無論是其道德的價值、審美的價值還是理智的價值;心理價值已經蘊含在其決定性的力量當中,以特定的心理效用表現出來。我從未把libido理解為一種心理力(force),而許多批評家正式因為這種誤解才步入歧途的。我也沒有把能量的概念實體化,而只是用它來表示一種強度或價值。

如果想理解榮格下面的精彩的論述,我想首先要對他理論的整個基礎心理能量進行下基礎的理解。題主所提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很聰明的,因為是直接從榮格的心理能量觀對內外向進行定義,這個角度是很好的角度。但是可能因為某些原因,題主對於榮格所描述的心理能量的觀點有一定的誤解。不過確實,他的心理能量觀也確實比較偏門和難以理解,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下面是「外傾」和「內傾」的概念和摘自百度的「外向「和「內向」的對比。

外傾(extraversion):外傾意指libido的外向轉移。我用這個概念表示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明顯的聯繫,一種主觀興趣明確朝向客體的運動。處於外傾狀況,每個人都在與客體相關的聯繫當中進行思考、感受和行動,並且其方式是直接的、顯而易見的,以致毫無因為地存在著他對於客體的明確的依附性。因為在此意義上,外傾是一種從主題到客體的興趣的轉移。如果是一種思維的外傾,那麼主體自己便入乎客體之內來運思;如果是一種情感的外傾,那麼就覺得自己進入了客體。處於外傾狀態時,就算客體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至少具有強大的力量。當外傾是意向性的時候,它是主動的,當客體驅使它時,即當客體根據自己的要求吸引主體的興趣,甚至吸引與其意志相反的興趣時,它就成為被動的了。外傾一旦形成習慣,我們就稱之為外傾類型。外向:外向一指好活動、好交往,活潑而開朗的性格特徵。

內傾(introversion):內傾意味著libido的內向流動。它表現了一種主體對於客體的否定性關係。興趣不是朝向客體運動,而是從客體退回到主體。每一個持內傾態度的人都按照這樣的方式思考、感覺和行動,該方式清楚的顯示出主體是動機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客體僅僅獲得了次要的價值。內傾可能是理智的或者情緒的,正像它可能具有感覺或直覺的特徵一樣。當主體自願把自己和客體隔離開來時,內傾便是主動的,而當主體無法從客體流回的libido再回復到客體時,它就是被動的了。內傾一旦形成習慣,我們則稱其為內傾型。內向:艾森克個性問卷對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除非摯友)。傾向於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衝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多少有些悲觀。焦慮、緊張、易怒還有抑鬱。睡眠不好。具體表現與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生活環境諸因素有關。屬於中醫『氣虛 』體質。

通過上面的比較,應該可以發現,榮格所論述的內外傾和內外向之間存在的一點點差異。首先我們一般認為的外向,其實更應該被看做是好交際的人格類型,而榮格所論述的外傾,則是更廣泛一點,除了包括好交際的人格類型之外,其實也應該包括那些注意力主要放在外部世界的人,我想舉一個可能不太合適的例子:我認為實驗物理學家們應該大部分都是外傾性的人,他們更加關注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而非是在理論上的探討。而這些人在某些社交場合當中,可能表現出對社交無興趣的狀態,因為他們可能更加關注自己的實驗應該怎麼做。而在內向和內傾的比較上來看,我認為艾森克所描述的內向的人其實應該是從外表看起來的內傾的人的狀態。我覺得按照榮格的描述來看,內傾的人其實也可以喋喋不休的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但是這些話題很有可能都是自己理解的東西而非是現實,只要是聽眾和他們一樣興趣點在內部就可以和他們聊的很開心,特別是假如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當中,其實內傾者會很享受表達自己想法的快感,即使這樣會讓他們成為眾人視線的聚集點。而我覺得如果想要抓住榮格所論述的內外傾之間的差異的話,我想上面舉得那個不太靠譜的例子可能比較形象。上面的例子當中,我認為實驗物理學家們大部分應該是外傾型的人,因為我認為,他們對於客體實際上十分很感興趣,而不是很關注是否有一個理論,當然如果有一個理論他們也不會拒絕,因為這樣可以更好的進行自己的實驗。特別是那些從實驗當中抽象出理論的實驗物理學家。而相對的,我認為可能更多的理論物理學家們應該是內傾型的人,因為他們更加關注物理理論的建構,試圖用理論上來解釋這個世界,之後留下自己的猜測等待實驗物理學家們驗證自己的想法。所以說,站在榮格理論的角度上來說,內傾與外傾其實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也基本不可能像題主所說的那樣去」偽裝「,因為興趣點在內或者是在外其實是很難去改變的。而假如一定要偽裝這種內外傾的話,榮格也做出過相對應的論述,他認為那樣會導致自我(ego)和自體(self)的混淆,進而導致心理虛弱症(psychasthenia),這種癥狀的特徵是一方面具有極端敏感的特徵,另一方面又感到極度的精疲力竭和長久的睏倦。所以我認為,內傾者沒有必要做出偽裝成外傾者的事,因為那樣很難不說,更加會導致心理危險。不過話說回來,我個人感覺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有關內傾的人是否能做到像外傾的人一樣的和其他人交往。我覺得這個問題來看的話,內傾和外傾並不是影響人際交往的關鍵性因素。就像我上面說到的,內傾者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當中喋喋不休,和自己相熟的人激烈的討論自己的看法,但是在陌生的人面前可能顯得沉默寡言,甚至很難交流。我想這些可能對於內傾的人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情境是否是一個合適的交朋友的場合,還有就是能不能找到能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人——因為內傾的人的交際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與雙方是否在一個頻道上。這點我想和外傾的人是一樣的。以上。。。我擦。。終於完事了。。。一個半小時啊。。。顯示全部18發佈於 2013-12-2112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匿名用戶喵喵喵、蘇大大、劉海海 等 198 人贊同哇,居然能遇到我非常有經驗的題。本人致力於偽裝外向20年。a-c是廢話,敬請跳過。a.因何內向? 跟樓上的答案相似,我也是因為父母是雙職工,所以小時候我爸媽一直把我鎖家裡讓我自己玩,可供娛樂的項目有:1)錄像帶;2)書,反正就是沒有朋友。錄像帶就那麼幾個,翻來覆去看膩了就開始看書,我媽媽對我的教育比較早,沒上小學前我就可以自己讀雜誌、書籍之類的啦。 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壓抑,因為周圍的人比較難交流,他們說的我不敢興趣,我說的人家也不敢興趣。那個時候的幼兒園不怎麼比拼識字啊,算數之類的,反而比較重視舞蹈,歌唱,體育這一類,幼兒園的老師也比較喜歡活潑外向的,像我這樣的小孩一般都被老師評價為「木愣愣」的,很難獲得什麼存在感。好在因為當時識字比較多,反應也挺快,我媽沒有迷信老師說的話,直接給我轉了一個新的幼兒園。新的幼兒園的園長是我們家樓下的阿姨,對我比較好,總算沒有走上心理變態的道路。b.跳脫性格限制的經歷 小學之後大家就開始重視知識了么,一個懂得比老師多,學習輕鬆的人很容易有存在感啊,哪怕我比較內向,也會有人主動找我說話,老師有事情也會交給我去做。不過在三年級之前還是比較內向的,一般別人跟我講話我才會回話,不會主動跟別人講。只有一個好朋友,到三年級仍然只認識班裡的一部分人。 到三年級突然變得可以外向了,發生了幾件事,很難說哪個影響更大,都列出來吧:1)新換了班主任,而他的兒子當時在上高中,在我媽媽的班裡,所以三年級一開學班主任就讓我當了班長。2)因為奧數成績很好,所以被學校里很多人認識。3)跟我好友一起玩網遊,帶著學校里的一堆人「征戰沙場」。總之就是:因為當了班長,不得不外向;因為老被老師誇,所以有自信;因為網路,所以有機會接觸比較多的人。c.周而復始 初中的時候進校第一,之後一直前三,初中班主任的女兒還是我媽媽的學生(感謝我媽),所以當了班長,總之又是啥事我都能參與,跟大家的關係好像都很好,以至於連我自己都忘記我是個內向的人了,雖然私下裡我仍然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看書,不喜歡出去跟大家一起玩。 中考的時候我考砸了。 中考後的假期我一直沒出門,每天就是窩在家裡看書,別人打電話也不接,除了偶爾跟我媽我爸說兩句,其餘時候都不說話。等高中開學的時候,我都不會說話了。第一次在名單末尾才能聽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不是班幹部,因為中考成績的原因也不想和原先認識的人說話。第一周思政會議我沒去(很煩學校的各種會議,原先都是直接翹掉的,老師都假裝不知道),結果新班主任直接在自習課對我批鬥了一節課。 反正我是又變成內向的人了。有一段時間每天通宵玩遊戲,上學就睡覺,下午自習,晚自習全部翹掉,平時的課也是能不上就不上。尤其是我班主任的科目,我半學期沒交過作業,上課沒聽過。 內向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失去自信吧,另外還有就是因為班主任而產生的厭學心理。 大約多半個學期吧,學校組織了一個百科知識競賽,沒有題庫,高中的班長是我小學同學,對我比較了解,就讓我參加了。我記得好像是分了三輪,班級形式參加,每班三個人。每個人一輪,積分累計。因為我們班第二輪的人出現失誤,直接墊底,而且分差很大,反正大家都覺得沒希望了。第三輪的時候我一直在搶答,到最後主持人都直接站我旁邊了。最後以10分之差拿了冠軍,小小的在學校出了一下名。之後稍微恢復了一點自信,之後成績又提高了,也就逐漸沒那麼內向了。d.反思&如何偽裝 我本質還是內向的。喜歡一個人,不喜歡跟人說話。高中的時候有時候也思考過關於性格方面的問題。內向是否是性格缺陷?我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如果我是內向的,我需不需要刻意變外向?找了蠻多書來解惑。 首先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具體見:內向者優勢 (豆瓣) 其次,在我表現上看是外向的時候,我仍然喜歡一個人呆在家裡看書,參加完聚會後感覺很累。所以本質上我還是一個內向的人。 這個社會終究還是一個外向者優勢的社會,外向的人不但佔有優勢,還會放過來歧視內向的人。因此在合適的場合只能表現出外向,但是沒有必要每時每刻都裝作外向。 根據我對我內向時期和外向時期的對比,我覺得內向的人在裝作外向時有幾個要素: (1)自信:講話時如果不自信,別人也不會聽你的。無論你對自己說的話是否確信,都要自信的講出來。至於如何變得自信就是另外的問題了,不詳述。 (2)主動:佔據對話時的主動方。引導對話進入你比較感興趣的領域,可以有話可說。對方也就不容易發現你內向了。 (3)不怕丟臉:就算你真的說錯話,大家笑你了,你跟著一起笑就行了。大家才沒那麼多精力記你犯得錯呢,隔天就忘了。 (4)部分場合提前想好要說的內容。 (5)學會說廢話。有時候不一定要言之有物。換種方式重複對方的話有時候能起到很好的鏈接作用。 (6)平時關注一些各個方面的知識,開發一下自己的興趣。內向的人在說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還是有可能滔滔不絕的嘛。 講一下現在的結果吧。比較了解我的人還是會發現我很內向,但是一般接觸的人會覺得我比較外向。 據說要舉個實例? 這學期參加一個創業項目吧,本來的負責人不是我,但是原本的負責人在競選前3天突然退出,其他人不太願意當負責人,我只好頂上了。當時需要準備出3天後競選的材料。我先構思了一下第一次開會時應該確定哪些內容:競選時的形式,行業背景調查,項目創新點,團隊優勢分析,人員分工。在開會時我先講明了會議的流程,然後問大家有什麼要補充的。問的時候最好點一個人來問。在討論具體問題的時候,如果冷場,可以用複述總結的方法給大家一些思考時間。 在競選的時候,演講的人是我(其實挺不想的)。在講的時候注意不要語速過快或過低,有口誤也沒關係,我們準備的內容也比較充分,所以當時的效果還可以。當時20多個團體分成5組分別答辯,為了展現本團隊的積極性,我先要求第一組第一個講,在我們組講完之後我還跟老師要求旁聽一下其他幾個組。第二輪是選了幾個第一輪表現出色的組進行答辯,因為在第一輪的時候旁聽了所有人的展示,所以在答辯的時候可以有所針對。比如老師問我如何解決財務方面的問題時我是這樣回答的:「我們團隊在考慮財務問題的時候主要從制度和人員兩個方面考慮的,我們正在討論財務制度該如何制定,首先(具體的就不寫了,寫了容易暴露身份),其次(。。。。);之前考慮到財務問題,在組成團隊的時候就有從會計系選人。XX組提到的方法我覺得也很好,如果我們能選上,也會加入該方法。」【實際上我們之前沒有考慮這個問題,但是在旁聽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個組提到了,而且評審老師有一個是學校財務處的,因此臨時想了一下,然後拿鎮定的姿態講出來,就跟真的討論過一樣=。=】----------------------------------------------------------------------------------------------------------------- 哎,本來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很深入得體會的,結果寫完好像還是不能很清楚的說明。可能我裝作外向時的心態是在模仿我以前外向時的心態,所以很難描述清楚通過那些步驟可以裝作一個外向的人。另外,我是一邊看比賽一邊寫的,有的地方可能寫著寫著看比賽去了,如果有哪些描述看不太懂請告訴我。最後,作為一個內向的人,我匿了,描述中有些地方為了不讓熟人認出來有一些小改動。顯示全部198發佈於 2013-12-2147 條評論感謝更多· 禁止轉載

知乎用戶,已卸載收起知乎用戶、知乎用戶、抹茶即是正義 等 11 人贊同八個字,勉強自己,迎合別人從沒人說我內向,找工作也說自己outgoing,因為印象里外向型的人比較受歡迎,比較容易被接納內向的特質只有自己知道,比如比較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活動,比較被動,不愛張嘴說話,這些特質都被刻意隱藏起來了如果問怎麼隱藏,我覺得真沒什麼秘訣,就是主動主動和人交流,主動了解別人,主動獲取信息,主動分享,主動行動,主動去笑,有時候甚至主動生氣主動的行為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就很累很勉強,經常會很猶豫,想法又快又多,朋友多而不交心,偶爾會略顯冷漠-----摺疊吧,來知乎真是的能滿足不說話又能傾述的需求11發佈於 2013-12-224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知乎用戶,教師收起知乎用戶、抹茶即是正義、馬大哈 等 6 人贊同本人有這方面的傾向,答之。性格內向,喜歡不超過三個人的安靜環境,談話聊天,超過三個以上的社交場合覺得很累,但也能找到合適的話題,能成功的引領圈子的話題中心。我覺得這都是被逼的。首先對於自己內向的性格並不欣賞,更樂意看到別人在社交圈子遊刃有餘的氣度,所以逼迫自己改變現狀去努力充實自己,改掉怯懦和自卑心態。其次,去模仿和學習,看身邊社交圈子佼佼者,他們在環境里說什麼,講什麼,自己逐漸多積累,多思考,如果我遇到某些場合,話改如何說,多思勤練,總會提高。第三,社交場合不管何種類型,都要以真誠相交,切忌說那些顛三倒四不著邊際的妄詞,即使什麼都不說,都比亂說要好。平時多讀書,多積累,人與人交往,雖然身份學識有差別,但就某些共同話題:例如婚姻,家庭,人生,理想都是有著共同之處的,就這些話題展開討論,技能凸顯格調高一些,又能喚起圈子裡所有人的共鳴。最後,內向的人不管如何改變,仍然是內向的,本質改變不了。還是嚮往簡單的社交場合。最重要的,以自然的姿態出現在社交圈,同樣可以交到好朋友。樓主加油。6編輯於 2013-12-211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匿名用戶知乎用戶、重衣錦、道道吳 等 57 人贊同沒什麼奇特的,世上不存在真正違背物理規律的東西,所以內向者可以看起來比較外向,其實只有一個解釋——————能力。TBBT四人組一開始就給出這個答案了,為什麼要通過衛星來控制室內的燈光呢?because we can.為了避免成為單純的炫耀,我盡量長話短說:作為徹底反社交的內向者,即使和我的親友相處,都會令我無比疲倦,惟有沉默以對————但是我作manager,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上司下屬客戶(奇葩們);我小學的時候除了回答正確答案以外,完全徹底害怕公開發言說話————但是目前我敢說自己是公司內部最善於演講的幾個人之一;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理解同事們的情緒反應(因為我不會產生類似反應),但是我已經能夠做到別人一張口就猜到背後的潛台詞是什麼(僅限工作領域)......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1)CPU超負荷運轉。別人不言自明的情緒反應,我不得不通過大量的邏輯推演來得出。情商不夠智商補。世界真的是可以理解的,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其實不過是我們還沒有真的掌握其規律。2)長期、艱苦、無時無刻的「鍛煉」。每一次群體活動,對外向者來說或許是個開心的party,對我等真.內向者來說,每每都是一場「戰役」,永無止境————我有時候也會苦惱想要逃避,但是最後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所以說穿了很簡單:A)善用內向者的優勢。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必要邯鄲學步、畫地為牢。B)勇敢的面對困境。世界上難以克服的困難確實存在,但社交恐怕不在其列。57發佈於 2013-12-2220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知乎用戶,一個英俊的臉T收起知乎用戶、萬曦的盒子、張夢南 等 4 人贊同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包括我自己,原因大多都是被生活逼的原始模式就是內向型人格,不想說話,完全沒有溝通的慾望,包括和家裡人,只想一個人安靜地呆著。幼兒園最好的朋友也是這種人格,所以兩個人的相處模式就是整天一言不發地對著堆積木。別人稍微大聲點說話就想哭,要我當眾講話簡直能要了我的命,當時有個小老師挺喜歡我安排我進了舞蹈隊,但我四肢不協調完全跳不來,但她對我大概是真愛又讓我做了領隊,就是去給領導外賓表演節目時站在最前面奶聲奶氣嘰嘰咕咕一大串的那種,內向型朋友大概能理解我的那種絕望,那段時間我嚇得每天尿床,父母看得不忍心還去和老師說「那就算了吧」,但因為那個老師對我一向不錯,我也就在她的鼓勵下鼓起勇氣站上了台,第一次在一群恐怖的大人面前大聲講了話,還思維清楚地回答了主持人的問題,下來時感覺是「啊我居然還活著媽蛋再也不想去了艾瑪突然好想尿」。這件事其實根本沒有改變我不想說話不想當眾發言不想引人注意的本質,但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雖然很可怕但我也能活下來而且堅持沒尿裙子」,所以之後遇到這種事我不會再堅持認為自己做不到,在非常必要的時候我也會盡量鼓起勇氣去做。誠然內向的人有內向的優勢,但是外向的人也有外向的優勢。雖說人終究還是要看內涵,但外向的人的內涵更加容易表現出來,就像巷口的商店要比巷子里的商店更容易被發現。所以在能做到的情況下,一些人都願意通過努力兼而有之。對於內向的人來說並不需要隨時隨地都表現出外向,只要在必要的場合表現出外向就好了。至於如何做到的,有些人被生活逼到牆角幾次就能做到了,也有一些人意識到外向的優勢有意識地主動努力去嘗試鍛煉,當然也有些人覺得實在困難無論怎樣努力也做不到,那也沒關係,這也不是什麼關乎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是金子總會發光的。4發佈於 2013-12-23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知乎用戶,有諸多副業,尚無主業的失業青年收起知乎用戶、知乎用戶、知乎用戶 等 22 人贊同我應該算是一個樓主列舉的典型的「可以偽裝為外向者的內向者」。首先造成我這種性格的原因是我父母都是雙職工,小時候常年被鎖在家裡,只能看書,發現與書交流比與人交流輕鬆多了,還能長知識,所以從小其實就不太喜歡出去和小夥伴們玩耍,為此還經常被我媽說太悶。上學後到因為經過舉家搬遷,所以在班級裡面不是太融入的了,和我做夥伴的也都是班級裡面的怪人,不過我並沒有受到什麼排擠,就是融入不了非常密切的同學圈裡去,這造成了我和我的小學同學與初中同學幾乎沒有什麼來往,同學的交往從高中才開始。但是像我這麼內向的人,在大學期間卻擔任了一個積極組織活動的老班長!各種聚會、周邊游、聚餐,很HAPPY。但是同時,我大學期間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個社團組織,大部分的時間除了上課就是看書看電影,偶爾打遊戲,沒有什麼擴展社交圈動力,有些硬性的社交任務簡直是痛苦至極。現在問題來了,我發現我並非是我認知中的內向的人,我能很快地和人攀談很能聊,也願意幫助別人做些事,但是我可能不會主動做這些事情,如果別人主動,我也能配合的很好,所以我只是【不愛社交不想成為焦點的被動性格】,如果以社交來區分內外向,可能我確實是內向型,但是我認為區分內外向更直觀的還是要看是否擅長與人交流。決定一個人內外向可能是家庭影響或者是成長經歷,但是不愛社交的原因就多了,可能是覺得自己沒有社交的必要(不依靠別人做什麼事情)、懶、覺得和一堆人在一起瞎混沒有意義、擅長獨立工作而造成的後遺症等等。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在陌生人面前比較靦腆,熟了以後就比較熱情多話,要相信世界上的人來瘋和自來熟確實還是少數,這也是這類人容易出彩的原因...22發佈於 2013-12-207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Lemon Tsui,虔誠地學習、吸收、消化、分享。收起茶葉蛋、林香贊同參考周星馳及其電影。2發佈於 2013-12-23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雲端大俠,孤身逆旅-----踽踽獨行....吾入雲端----…收起Amy han、君子遠庖廚、知乎用戶 等 6 人贊同因為他們明白,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越是恐懼與人交流,越是擔心別人的嘲笑,越是懼怕他人的目光,反受到的傷害反而會更甚!!!「人心隔肚皮」,心裡再恐懼,再害怕,如果不表現在臉上的話別人也不會知道你的怯懦, 但是如果你因為怯懦而膽怯,退縮的話,別人很輕易就會看到你的囧樣,之後——就等著嘲笑奚落什麼的吧!!!!所以吶 , 就裝吧,裝的跟別人一樣就好咯,反正——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不想被打擊,那你就去裝!記得逼格調高點~~~6編輯於 2013-12-21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知乎用戶,Love Addict/Art Dabbler/Drama Queen收起Yuri Wu、楊小嘟、知乎用戶 等 5 人贊同如何判斷自己是外向或者內向很重要。第一,喜歡擴大社交圈不斷認識新朋友的是外向,為了社交而立足喜歡故人的是內向;第二,說話會不會成為一種負擔、會成為負擔的是內向,反之外向;第三,是一對一式的交友還是群體性質的友誼。我舉我自己的栗子給大家吃。我本身非常討厭講話,對我來說講話給別人聽非常的費腦。要把握語速、音調、措辭、主題以及面部表情,然而更重要的是我本質性格非常守舊,進而內向。排斥新的社交圈。對敏感事物的反應較外化,就是容易被人一眼看出來。沒有偽裝的情況下生悶得出奇。我如何裝的這麼像得益於以下幾點:1,長期在國外生活,社交就像高三那年每天都有的排名考試,自然而然變得裝模作樣起來。因為被學校里主流的社交圈排斥的話,日子還真的不太好過。2,喝過酒之後會變得特別喜歡與人交心,但說的基本都是廢話。這種最適合裝作外向的內向人,讓人覺得你真的是個藏不住事情的直心眼子。3,長期自我欺騙。試著明白外向這幅皮囊存在的意義,試著讓自己與它相處。掌握了相處之道後開始努力獨處,並保持冷靜地自我欺騙。講自己的偽裝與社會法則聯繫在一起,不要逼自己,而是讓自己順應環境。4,多讀書,想要賣弄的虛榮心會將你的內向表述方式與一兩句說不清的知識相結合,於是你只是看起來像個外向的人在裝悶騷…以上。5發佈於 2013-12-237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知乎用戶,喂的不好就走了收起

親身感受,內向和外向是相對的,看對誰了

0發佈於 2013-12-24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vvsun,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收起知乎用戶、金澤鳴贊同我是內向的人 很喜歡一個人 特別愛獨處 喜歡萬籟俱寂的夜晚 喜歡看書喜歡向自己在意的領域攀爬 特別討厭被別人干擾 不喜歡無意義的社交 但是同時也被認為是外向的人 彷彿社交遊刃有餘 不論是同齡人還是長輩 我常常被認為是外向的 在人群中會很自信自如其實思考後發現 無非是心態內向的人與內向的人是不同的同樣內向的人面對別人的目光 一個人會緊張的趕緊避開 不自然的移開視線 而另一個人或許會平靜 象大海那樣自然的接上對視到社交場合這就可以衍生很多種不一樣的選擇和可能 人與人自然也就不同了暫時開個頭 以後慢慢補充2發佈於 2013-12-223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匿名用戶葷不素、匿名用戶、小朋友 等 6 人贊同

-作為一個內向者,如今已經能做到在需要的場合下自如的發揮,展現自己積極熱情的一面。

這個修鍊的過程花了我很久時間,但核心精神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

學會將自己的人格特質與社會角色分開來,不要把你扮演的社會角色認同成你,反之,也別因為自己的人格特質影響自己社會角色的扮演。

暫且說到這裡,有空後補。-

6發佈於 2013-12-225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匿名用戶這是一個長期壓迫自己的過程,感覺就像是逼著自己或者假定一個美好的結果去誘惑自己做出改變。舉個栗子就是,當我有一天醒來突然意識到我該做點什麼的時候就讓自己真的像是在做什麼 ,這是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騙,但是很管用。也就像以上各位所說,外向對於某些人很可能不是一種表現,而僅僅是一個程序,需要時候調出來讓自己變得似乎外向,但是結果可以說不一定會產生好結果。「剛認識你的時候以為你是陽光大男孩,現在終於看清了你的本性。」0編輯於 2013-12-22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鈺唯,知道分子收起抹茶即是正義、甜果兒、Tomie Wang 等 7 人贊同作為內向者寫給一個內向者, 具體的方法和做法並不是最重要的, 需要的是清楚根本的概念內向 外向 , 是注意力的方向. 懂了概念就沒有必要裝注意力在自身, 在內心世界, 在抽象世界, 在二手知識的世界, 在幻想世界, 發展出的能力 和 外在體現自然是偏向 安靜 不善交流 不清楚他人的反應 局促等等.把注意力引向 外部世界, 具體世界, 關心具體的人, 具體的現實的世界, 觀察一手世界的對你的反饋, 發展出的能力 自然是 能夠了解其他人的反應, 擅長對於一手信息的把握, 並且自己要做出行動來刺激外部世界對自己反應互動.我的做法是 關注外部世界 迎刃而解7編輯於 2014-05-056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匿名用戶知乎用戶、莫名、蔚藍 等 4 人贊同 問過很多人對我的印象。在部分人眼中是外向的吧,反正沒有人說過我內向就對了。和自己玩得非常好五年以上的朋友對我的感覺是,看上去很近,實際很遠。再往上到摯友部分他們都說我比較喜歡憋事兒不過已經習慣我了。 另外,我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所以從來沒有有意識的去強迫自己改變自己的性格變得外向去適應社交之類的。但是從來沒有受到內向的評價。看到這個問題,自己花了很長時間總結了一下。當然也是為了更了解自己。(最近正好在對自我的迷茫期。。。> <) 1.有幾個熱愛社交的好朋友。我自己是屬於那種自己一個人處著一個月都會覺得很舒坦的人。(中考完曾經一個月都拒絕參與社交活動還非常怡然自得,我的朋友們都覺得我是中考失利在家裡窩在被子里痛哭流涕...)但是自己有一個玩了十幾年的特別好的朋友,屬於社交狂人,在高中就比較有社交意識了吧。基本上只要打過照面就連中長途私家車的司機的電話號碼都會主動要。出去玩總愛叫上我湊人頭。叫了很多次總有幾次會不好意思拒絕,所以總是隔三差五的參加一些聚會啊聚餐什麼的。雖然會覺得沒意思,但是去的多了總會有經驗怎樣應對這種場合,認識的人也會多些。所以也不會覺得我內向吧。(還是很謝謝我的朋友們^ ^) 2.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覺得就算是內向的人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一群人聚在一起也應該不會覺得難受吧。很慚愧我在初中的時候就喜歡 上了打麻將和撲克。現在回想起來打麻將真是很好的社交活動啊,不需要共同語言幾個人就能湊在一起坐一下午邊打邊閑扯。現在玩的好的都是那時候玩麻將的麻友。 不過現在到了大學倒是不怎麼喜歡打麻將了,和熟人打習慣了比較隨意沒怎麼注意培養好牌品。所以還是喜歡放假回家和老朋友打麻將。哈哈哈。 3.多為別人著想。想一下你自己在和人交往中聊天說話什麼的別人不吭聲不接話你自己會有多尷尬就好。其實參加比較大型的聚會活動什麼的你不說話也沒幾個人在乎,但是在一對一和一對幾的交往活動中,你不說話會顯得場面特別尷尬。每次不想說話的時候我想想自己可能給對方造成的不快,還是會去接起話題。尤其偶爾會有意外收穫,也許會發現這個或這幾個人特別對你胃口噢。 4,特殊場合說話內容早早打好腹稿。這樣就不會給人留下不善言辭的印象了。我有一個朋友就準備了很多不同場合用的自我介紹背的滾瓜爛熟的。 5.多上上刷刷社交網站應該有好處吧。不過我不怎麼喜歡,上的比較少。 6.交自己覺得相處起來輕鬆愉快的人。既然和人交往已經讓你覺得痛苦了就不要老是逼自己和不願交往只是有價值的人打交道了。你自己相處起來輕鬆愉快的人,你下一次也更加傾向於和他來往。比較容易形成比較穩定的朋友關係。 再想到會補充。 其實做到這幾點,有比較穩定的朋友圈,和人交往不露怯,應該沒有人會給你貼上內向的標籤了吧。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喜歡長時間的獨處,遇到了事情喜歡自我消化,很多人的場合下思緒早已經天馬行空。不愛開口說話,也不擅於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即使你內心裏面早已是大浪滔天表面也波瀾不驚。 但是其實我一直為自己的性格對朋友們感到抱歉。為那些本該同歡欣雀躍的時候自己選擇了只是在一旁淡淡陪著笑的時刻。為每逢節日互訴衷腸的時刻我只選擇了送上一句平淡無奇的XX快樂。為每逢你們對我噓寒問暖關心體貼我的時候我只會略帶拘謹的說上一句謝謝。為每次你們從別人口中得知我的近況時的嗔怪。也為那些說出對我的印象只是「感覺很近,其實很遠」的委屈和我些未曾對你們一一說出口的「你其實對我很重要。"這些是就算是再如何看《內向人優勢》也無從補救的愧意,很謝謝我的朋友們願意留在我的身邊。我也一直為此在努力讓自己盡量外向開朗一點。以上顯示全部4編輯於 2013-12-231 條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劉承漢,學生收起知乎用戶、Blake Griffin、李呀李嘉圖 等 4 人贊同

我算一個吧,小時候因為在村裡,到城裡上學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土話而惹來不少笑話,還有我的父親老家是村裡的,母親是城裡的,所以我在村裡住,母親這邊是個大家庭,姥爺是地主,而父親這邊是飯都不敢多吃的家庭,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如何相愛的。因為別人笑話,再者,4歲到了城裡,那邊的哥哥姐姐們都愛用我的土話開玩笑,所以後來就很少說話,我父親說這是潛意識的自卑,因為窮,我的潛意識裡也認為有錢人就是對的,所以我一直認為他們是對的。我也想說普通話。這種環境里,我慢慢的變得不說話,不愛玩了。很內向。後來,小學時,我因為體育好而特別出眾,4年級家裡裝了電腦,紅警跑跑卡丁車進入我的世界,也因為這個,有很多人想跟我玩。漸漸的我就適應了,不過我除了玩我還是喜歡一個人,比如回家。初中時,因為喜歡了一個性格外向的女生,她旁邊有許多男生圍著,有幾個還是著名的校園小混混。我挺害怕跟女生在一起,尤其是獨處,感覺非常不自然,所以,我只能想著在他旁邊的那群人中顯得出眾,慢慢的,我也成為了一個老師頭疼的問題青年,我能跟著一群人在她旁邊起鬨,逗她笑。她真是個小美女;-)有一天,我在路上碰見她,我緊張萬分,不過還是順了一節路,她說了一句影響我至今的話,「我的姐姐說她最喜歡我這自信開朗的笑容了!」。我的觸動很深,此後我就讓自己笑起來。初三我向她表白了,因為自信或者根本內向的性格,我在qq上簡簡單單說了 我喜歡你 四個字。結果她狠狠的拒絕了我,並且說我無理取鬧。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跟她開心的說過話,就像時隔幾年的小學同學見面一樣。我還是喜歡她,不過卻再也不會在她面前說話了,因為害怕。同樣的,因為我是當過不良少年的,所以對其他女生是非常「壞」的,比如動手動腳,比如說黃色的段子,比如無恥的問一些隱私(性常識),不過終究沒有與一個女孩深交,也沒有獨處過,因為我感覺那會很費勁。不過我卻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大聲說話,大膽的玩,大聲的笑。高中時期,高一,因為愛睡覺經常被點名,被說睡神,出了不少笑話,反而有許多女生喜歡跟我玩,不過我是很不自然的。後來因為這樣就少了,我也很少接近一個女生跟她說笑。高二,因為成績差被迫轉學了,高收費學校。那裡的學生我很不習慣,勢力,拉幫結派。不知怎麼我就是很討厭這種行為,因為我不牛逼?可是沒人敢惹我,哈哈!可以說我自成一派吧。那裡的女生我也不喜歡,發自內心,無論長相還是性格。在那裡,我意識到我初中也不就是這樣的人么。從那以後,我的行為是一個非常外向的人所做的,狐朋狗友是非常多的(人情世故),人多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澎湃的,有激情的。可一個人的時候,或者睡覺的時候,我是很安靜的,我想著自己的事情。高三(現在),我轉回高一的學校,喜歡上一個非常美的女孩(我善變么,可我高一就注意她了,但是確實沒說過話)。我還是用那種作風,不過,隨著高考的壓力,我每天都未想未來,我會成為什麼像的人,至今未想通,不過我也為自己定了個「準則」,無論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麻煩,一定要露出自信的笑,機智的笑。(很大關係是因為初中那個女孩對我的影響)。

這算是偽裝么,其實我一開始也是在偽裝的,不過後來成為一種習慣,也成就了我兩個反差的性格,別人面前是逗逼,做有活力的事。自己面前,想人生,想未來,也想她。一開始,我試圖外向,不論哪方面,我都覺得我的轉變格格不入,而且自己很累。不過我終究變了,到現在,我感覺外向是不費力的,僅僅對於男生方面和處理一些問題時,女生方面,我還是一塌糊塗,或許跟我關係稍好的女生不會認為,可是我有我的要求,我仍舊是很費勁。如果說偽裝,那麼時間長了也會習慣,畢竟外向不是格格不入的東西,它很普遍。至少我會這麼認為。不過沒有經歷過一些事而偽裝的話,可能幾天就回去了。

顯示全部4發佈於 2013-12-23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蘇澤北,廣告學收起莫名、陳健贊同

我就是這樣的,沒有什麼難的。很多時候都是被逼無奈的。一直內向會沒有朋友的,沒有人真的喜歡孤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融合進去,讓很多的人接受我們,認為我們容易相處,愛開玩笑。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不孤獨。內向和外向其實表現出來的不同是很簡單的。是悶悶不樂還是夸夸其談,這都取決於你內心的一點點的動搖而已。有時候想想,哎呀,還是放開了吧,這樣大家都開心,沒什麼不好的。與其在那一個人內向獨處,不如大家一起歡歡笑笑。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真正的改變都是從內心開始的,但是外在的表現一定會反過來影響內心。

2發佈於 2013-12-23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收起匿名用戶二手科學家會武術、匿名用戶贊同如果你想擴大社交圈,那就在人前抖機靈好了,和大家一起笑,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誰那個誰。和外向的人成為朋友,然後學習他們的行為。但是一定要劃清這兩種模式(外向&內向)的界限。當社交生活侵蝕了你的私人領地,打破了你原有的生活節奏,麻煩就在後面。2發佈於 2013-12-24添加評論感謝更多· 作者保留權利
推薦閱讀:

聽說如果全世界的人同時放屁,會對自然產生什麼影響?會火是因為家庭背景很厲害?
如何一句話噎死愛挑刺的人?
炸金花有什麼心裡技巧?
認識小黑狗:你知道么?抑鬱症也分好多種
心理學:情商太高?下面這三個行為其實都是「假情商」

TAG:心理學 | 心理 | 知乎 | 內向 | 外向 | 偽裝 | 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