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50)如來無秘密藏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義不然,何以故?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譬如幻主機關木人,人雖睹見屈伸俯仰,莫知其內而使之然;佛法不爾,咸令眾生悉得知見,云何當言諸佛世尊有秘密藏?」
這時,迦葉菩薩又另起了一個話題,他對佛陀說:「您說『諸佛都有秘密藏』,但我認為不是這樣。應該說,佛世尊只有密語,但沒有密藏。」
密語的意思是顯示密意的語言文字。比方「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便是密語。密藏在這裡指的是隱藏的秘密法。
某些外道(包括附佛外道)法門,會有一些羞於見人的秘密法,不得不秘密傳授,他們的經論也極為隱晦。例如雙身法,在他們的經典中,「金剛杵」暗指男性生殖器官,「蓮花」則暗指女性生殖器官,金剛杵與蓮花相合,意指性交……他們把許多有違善良風俗、為世人所不齒的事情用極其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說成是秘密法。
但是大乘佛教絕對不是羞於見人的秘密法。在已經大乘見道的人看來,佛經早已全盤托出,並沒有什麼秘密法。
佛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實無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凈無翳,人皆睹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顯露,清凈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佛陀稱讚迦葉菩薩,說他講得很對。大乘佛教並沒有秘密法,只是眾生看不出來,所以說是「秘密法」。
佛教的第八識一向顯了,但因為眾生為煩惱所覆,沒有看出它的重要性,而並非「不見」。這一點對想要參學的人特別重要。即便是沒有開悟的人,平時也常常觀察到第八識的作用,只是他不知道那就是第八識。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文字當中,就有不少是指向第八識的。其中有一個字便是「我」。這不算是機密,可以直接告訴大家。例如,我們講「我小的時候」,或者「我老的時候」,或者「我上輩子、下輩子」,當我們這麼講的時候,「我」都是指向生死輪迴當中不變易的主體,也就是指向第八識的「能藏」義。
除此之外,日常用語中的「我」,有時還會指向「所藏」,這可能就只有少數人知道了。這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人開悟的公案,只是不容易參出來。如果你開悟了,倒是可以回頭來檢查一下:哪些日常用語是指向第八識的所藏。這個問題可以加深你對第八識的理解,也可以增長度眾生的方便智。
對於還沒有破參的人,推薦你參「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這一句,因為這一句幾乎和明講差不多。你可以去觀察各種身口意的習氣。比如一個從小就餓肚子的人,他吃飯的樣子;軍人、平民,男人、女人,他們走路的樣子。然後你再想想: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異?這些都是大家早就看到的事實,只是被煩惱無明所覆障,所以不知道它的奧妙所在。如果你想要探究其中奧妙,從這裡參究是最好的。
「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積金銀至無量億,其心慳吝,不肯惠施拯濟貧窮,如是積聚乃名秘藏。如來不爾,於無邊劫積聚無量妙法珍寶,心無慳吝,常以惠施一切眾生,云何當言如來秘藏?
「如來」在這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第八識,另一種是指究竟佛——世尊的五蘊身。這兩種含義都解釋得通。
如果解釋為第八識,那麼,第八識從無始以來積聚了多少善法呢?算不清楚。這些善法都等著你去開發,並不是它不給你,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怎樣去運用罷了。
如果解釋為佛世尊,也是一樣。佛世尊有無量的妙法,可以讓眾生究竟成佛。但是眾生有煩惱障,沒有辦法懂得佛世尊的開示。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無一目、一手、一足,以羞恥故不令人見,人不見故名為秘藏。如來不爾,所有正法具足無缺,令人睹見,云何當言如來秘藏?
「以羞恥故不令人見,人不見故名為秘藏」,以剛才講的雙身法來說,雙身法要以男女性行為作為修行,這當然不方便跟你講。假設你才剛入門,他不會跟你講,免得把你嚇跑了。他們會慢慢地改變你,直到你被洗腦了,就會說:「哇!雙身法這麼好,我可不可以跟師父你一起修啊!」不少年輕漂亮的女弟子就是這樣被騙的。
有人會問:「為什麼佛菩薩不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第八識是什麼呢?難道第八識是很丟臉的東西嗎?」絕對不是。不把它直接講出來,是因為一般人不知道它的價值,如果直接跟他講,他不會相信。實際上,很多經教都已經全盤托出了,只不過沒有把最重要的一句話明講出來而已,所以一般人就會把它忽略掉。
剛開悟的人在讀經典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奇怪!這裡寫成這樣,以前我為什麼沒有注意到?」禪宗的公案就更明顯了,跟明講差不多。但是,大家也不用擔心太多,因為一般來說,只要不是明講,因緣不熟的人還是沒辦法明白。只有極少數的機鋒,因為引導得太過明白,所以必須觀察學人的根器才能下手,不然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第八識能夠出生一切萬法,世間有哪樣東西的價值能夠比得上它?所以,並不是因為這個法門很丟臉,所以要藏起來不給人家看。而是因為,如果明明白白地告訴你,你會無法接受。因為第八識每一個眾生都有,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有,它就顯得太過平常,不會被大家重視。所以不能直接告訴你,而是要你自行參悟。
沒有直接告訴你,並不代表沒有告訴你。因為在很多經教中,或是禪宗公案里,它都是昭然若揭,幾乎和明講沒兩樣。只是眾生被煩惱、無明遮蓋住了,看不出來。例如《心經》講「五蘊皆空」——一切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第八識,這句話是很不得了的。等到你明心以後再來看這句話,你就會知道,佛菩薩從來都沒有隱瞞過我們,只是我們自己沒看出來而已。
「善男子!譬如貧人多負人財,怖畏債主,隱不欲現,故名為藏。如來不爾,不負一切眾生世法,雖負眾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恆於眾生生一子想而為演說無上法故。
世間的負債,包括金錢、生命,要用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方式來償還。所以負債卻還不起的人往往就會躲起來。
而「如來」——可以說是第八識,也可以說是究竟佛——會欠人家錢嗎?不會。如果是究竟佛,他要是沒有還清債務,便沒有辦法成佛。在他行菩薩道的最後一百劫,需要隨時隨地捨身命給過去世曾經被他殺害的人,過去世曾經欠的錢也要還清。
所以大家要小心,不要覺得螞蟻、蒼蠅、蚊子、蟑螂這些害蟲,就可以隨便殺掉。為了維護居家衛生,除蟲是不得已的。但如果是在戶外,這些蟲子沒惹你,你就不能亂來。它們在戶外到處都是,你殺幾隻也改變不了什麼,這就成了沒有意義的殺害。沒有意義的殺害,要盡量避免,不然你便欠它一條命,遲早要還。
「善男子!譬如長者多有財寶,唯有一子,心甚愛重,情無舍離,所有珍寶,悉用示之。如來亦爾,視諸眾生同於一子。
佛陀常常用一個譬喻,說:眾生是如來的獨生子。真觀看來,這不只是一個譬喻,而且是很貼切地形容第八識與五陰的關係。因為第八識和五陰是一對一相應的。你的第八識(如來)就只有你這麼一個五陰,你不就是它的獨生子嗎?它不照顧你又要照顧誰呢?你的第八識會對你有什麼隱藏嗎?當然不會!要是老隱藏著,又怎麼照顧你呢?當第八識顯示功能時,其實都是在對眾生說法,這是真正的如來在說法。但大家還是視而不見,所以經典才說它「隱藏著」[1]。
「善男子!如世間人,以男女根醜陋鄙惡,以衣覆蔽,故名為藏。如來不爾,永斷此根,以無根故,無所覆藏。
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長得不好看,所以要用衣服把它遮起來。這是遷就世俗的說話。住在勝義諦里的人,不會認為有什麼是好看,什麼是不好看。
「如來不爾,永斷此根」,大家要注意一下,這裡的「如來」不是指五蘊身的究竟佛。如果究竟佛沒有男根,就生不出孩子來啦。這裡的「如來」是指第八識,第八識從來都沒有男女根。而且,第八識也沒有什麼丟臉的地方,只有蘊處界才會有丟臉的東西。菩薩證得無住處涅槃而成佛時,明白蘊、處、界(包括男女根)一向都不存在,但是以前多多少少會覺得蘊、處、界實有,所以說成「永斷此根」。實際上沒有什麼斷、不斷的,因為蘊、處、界都是依業力和妄想而有,並非實體的存在。
假設一個人幹了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他便會怕人家知道。但是第八識一定都是清凈地顯示,有什麼害怕人家知道的呢?所以會害怕人家知道的,一定是五陰,而不是第八識。
「善男子!如婆羅門所有語論,終不欲令剎利、毘舍、首陀等聞,何以故?以此論中有過惡故。如來正法則不如是,初中後善,是故不得名為秘藏。
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印度教。現在印度教的經典都公開了。但是在古時候,他們為了保持婆羅門種姓的優越性,所以不願意自己的經典被其他種姓的人看到,免得人家挑毛病。但是,佛教大乘法就不是這樣。
「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常憶念,憐愛無已,將詣師所,欲令受學,懼不速成,尋便將還,以愛念故,晝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誨《毘伽羅論》[2] ,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長者教半字已,是兒即時能得了知《毘伽羅論》不?」
「不也,世尊!」
「如是,長者於是子所,有秘藏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以子年幼,故不為說,不以秘故吝而不說,所以者何?若有嫉妒秘吝之心,乃名為藏。如來不爾,云何當言如來秘藏?」
譬如有一個婆羅門,把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教,他不放心,所以就親自教。但是,儘管他很想把最好的知識都教給孩子,卻不能教《毘伽羅論》。因為《毘伽羅論》是婆羅門最高深的論,教了也聽不懂。就好比我們教小孩子數學,你可以讓他學加減乘除,但不能教他微積分、線性代數這些高等數學,要按照次第來教學。「半字」不是指半個字,而是指比較初級的法義,相當於不了義法。「滿字」就是全盤托出,告訴你最究竟的法,也就是了義法。一般眾生承受不了最究竟的法,所以不得不按次第教學。
不能跟初學者講的東西,包括:第八識如何了知根身、器界、種子,還有第八識如何積集種子、生起現行。這些對新學菩薩來說都是絕對機密,怕講了他們會受不了,承擔不下來,沒有辦法理解其中深細的過程,所以不說。而不是因為捨不得。這點大家必須要了解。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若有瞋心、嫉妒、慳吝,乃名為藏。如來無有瞋心嫉妒,云何名藏?善男子!彼大長者,謂如來也。所言一子者,謂一切眾生。如來等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教一子者,謂聲聞弟子。半字者,謂九部經典。《毘伽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乘經典。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如來為說半字九部經典,而不為說《毘伽羅論》方等大乘。
「善男子!如彼長者,子既長大堪任讀學,若不為說《毘伽羅論》,可名為藏。若諸聲聞有堪任力,能受大乘《毘伽羅論》,如來秘惜不為說者,可言如來有秘密藏。如來不爾,是故如來無有秘藏。如彼長者教半字已,次為演說《毘伽羅論》。我今亦爾,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為演說《毘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
因為小氣,不願意給人家,才叫藏私。但如果是按部就班地教學,就不能說是藏私。小乘根器的人就像是小孩子,沒有辦法學習最深奧的法義,所以佛世尊必須等他們成熟之後,才教他們最深奧的法,也就是「如來常存不變」。
大家要記住,整個《大般涅槃經》的法義就在這一句——「如來常存不變」。《法華經》也可以濃縮成一句——「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佛」。這兩句法教都有很大的功德力,可以總持一切佛法,可以開演出無量的佛法。
不過,能夠寫在經典中的法教,並不是真正的秘密,真正的秘密不能寫在經典里。《金剛經》講:「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佛陀並沒有把最重要的佛法全部講出來。如果全部都講出來的話,會有很多人不相信。如果是因為太深奧,像唯識種智那些只有地上菩薩才聽得懂的東西,跟你講了也無所謂,反正也聽不懂。但是《金剛經》講的,是大家聽得懂的,這一點你大概想不到。大家聽得懂的,講了卻會有人受不了。大乘見道者所知道的東西會把人嚇到,所以不敢講出來。
(有人問:「剛才說,怕你聽不懂,所以不跟你講。為什麼現在又說,這個是你聽得懂的呢?」)準確地說,一般人能聽得懂結論,但是聽不懂觀察和推論的過程,所以會感到狐疑,不能理解和承擔。
「複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興大雲雷降注大雨,令諸農夫下種子者多獲果實,不下種者無所克獲。無所獲者,非龍王咎,而此龍王亦無所藏。我今如來亦復如是,降大法雨《大涅槃經》,若諸眾生種善子者得慧芽果,無善子者則無所獲。無所獲者,非如來咎,然佛如來實無所藏。」
佛陀的正法被演說出來,但聽者的結果卻各各不同。有的人會修行證果。有的人雖然不修行,但他會供養佛、法、僧,死後可以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等。但還有一種人,則會下無間地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這要看聽法的人有沒有聽聞正法的善根。
沒有善根的人,聽到正確的佛法,就會毀謗,說「這是什麼爛東西」,或者說「這個是偽經,是不了義法」。不識貨又愛嫌棄的人,你送什麼好東西給他都沒有用,就算是價值連城的古董,他踹幾腳就把它毀掉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並不是佛陀不願意把最好的法給每一個人,而是只有那些有善根的人才能承受得起。
那麼,要種什麼樣的善根呢?供養真正的三寶,這樣才有辦法在佛法上得到利益。會毀謗三寶的人,不一定是恐怖分子,也不都是滿臉橫肉的人,其中有很多人其實都是平常人,甚至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只是因為某種執著性,所以才會毀謗三寶。
有的人聽到正確的佛法,他就說:「那個不是佛法,佛法是不分別,有分別就不是佛法。」其實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但他把勝義諦與世俗諦混淆了,才會毀謗正法。如果說佛法就是不分別,那還要學什麼經呢?佛陀講經難道不需要分別嗎?只有二乘的無餘涅槃才是完全不分別。在那種狀態里什麼事都不能做,當然也不能說法。說法,一定是世俗諦,而不是勝義諦。出世間聖賢所緣的真實境界,才是勝義諦,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唯證乃知,無法用言語來描述。但是,勝義諦的無分別,不妨礙世俗諦的分別。整個都是一真法界,沒有能取、所取,我、我所,真、幻,這些法相的差別,這才是勝義諦。只要一落入言說,就是世俗諦。但是他不了解真正的勝義諦,才會用他自己想像的勝義諦,來抵制真正的佛法。
比方你講「五蘊無常,第八識能藏的心體是常住法」。結果他就跑來跟你講:「你不要在那邊分別啦!有分別就不是佛法。」其實我們可以反問他:「難道你現在不是在分別嗎?不然,你怎麼知道我在分別?」
毀謗的情況有很多種。用想像的勝義諦來毀謗世俗諦,也是毀謗的一種態樣。一般來講,佛教徒沒有辦法修行證果,並不是因為他不善良,而是因為他有毀謗三寶的惡業。所以大家一定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要輕率地下結論。有了這個習慣,避開了毀謗三寶的惡業,將來才有可能證果。
大家也要養成恭敬別人和幫助別人的習慣,要相信「如來常存不變」,不管是聖賢、佛陀、眾生,都把他們當成佛來禮敬與供養。用這種方式去恭敬、禮敬一切有情,運氣好的時候,就會供養到佛、菩薩或者聖弟子。諸佛、菩薩知道了你的發心,也會主動來親近你。只要養成這個習慣,見道的因緣一定能夠很快成熟。要是不供養佛法僧三寶,反而毀謗三寶,再怎麼精進、努力修行都沒有用。
——————————
[1]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 (CBETA, T16, no. 676, p. 692, b15-17)
[2] 毘伽羅,為梵語文法書,乃印度外道六論之一。又作鼻伽羅論、毘耶羯剌諵論、毘何羯喇拏論。意為分解、分別。又譯作字本論、聲明記論。即解說印度文字音韻及語法等文法書之總稱。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載,謂梵王所說之毘伽羅論原為百萬頌,後帝釋略為十萬頌,其後健馱羅國之婆羅門波膩尼仙又略為八千頌。《佛光電子大辭典》
推薦閱讀:
※盧卡-華爾茲講習--華爾茲的秘密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關於性的8個小秘密,別不好意思看,不然到時候會吃大虧的!
※紋眉究竟好還是不好,紋眉師傅不會告訴你的秘密,你看了就知道
※了解古代美女的貼身秘密,不只是肚兜 - 今日頭條(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