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重點二
《佛法修學概要》
重點內容(二)
*佛陀心中的三道光明:
1、空觀的智慧:——修一大阿僧祗劫。
(相貌):身心世界無我無我所。沒有自我意識,只有一種菩提的願力。
(作用):用空觀自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假觀的智慧:——修兩大阿僧祗劫。
(相貌):廣學無量法門,通達一切無量三昧。
(作用):照一切眾生,知道眾生差別的根基:[1、煩惱的厚薄,2、善根的淺深,],因才教化。
3、中觀的智慧:
(相貌):空觀跟假觀的智慧達到平衡。
(作用):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
法師總結:我們成佛之道:
1、長遠的布局:應該具足空假中三觀。
2、今生的重點:[從往生凈土的角度]偏重空觀,以了生死為第一要務。
*釋《法》:佛是一個目標,法是趨向目標的過程。
一、【法——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一個法的安立,必須具足兩個條件:
1、【任持自性】:它有自己獨立的體性。比如生死法就不是涅盤,涅盤就不是生死,能夠任意的保持自之體性。(有相貌可體現)
2、【軌生物解】:它必須要有一個解釋的規範,讓眾生能夠理解。我們能夠很快的把它區分出來,叫做法。(有作用可了解)
世出世間一切,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都叫做法。如果把這個法上面加一個佛字,那就不同。
二、【佛法——即宇宙人生覺悟之法門:「教法——信、理法——解、行法——行、果法——證。」】
天台宗對佛法開出四個次第(配合《華嚴經》提出的修行四個階段來學習):
【教法】:依止佛陀跟祖師的語言文字——引生信心。
【理法】:從語言文字當中反覆體會、觀照,明白道理。——生起理解。
【行法】:透過理解付諸修行:——產生行動。
[理解(意)]——>[推動(身口)斷惡修善]==修行三皈五戒、六波羅蜜等等(法門)
【果法】:[功德圓滿]——產生果證。
法師開示:教法最重要。有教法,才能引生很多很多的道理(理法),引生很多很多正確的行門(行法),引生很多很多果地的功德(果法)。對教法不理解就不會珍惜,不珍惜,修行就沒有力量。
(一)、佛法與一般教法的差別:
1、一般的教法:沒有傳承——依禪定中自己的概念[持牛戒,持狗戒]、世間的概念[心理學,科學]產生——屬於知識——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破妄顯真的效果。
2、佛陀的教法:有傳承[絕對要佛陀出世宣說]——從佛陀的大般涅盤的心中流露出來——屬於覺悟——產生乘的功能,有引導你趨向涅盤的力量。
(二)、佛陀教法的來歷:
唯識學講的比較徹底,叫做清凈法界等流正法:
清凈法界——佛陀的清凈的大般涅盤之心——自受用——離言說相
等流正法——透過佛陀善巧方便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他受用——(借相顯真)
公案學習:《鸚鵡得度》
說明道理:把佛法的道種種進心裡去,佛法的功德會產生一種乘運載你,總有一天你善根發動的時候,產生強大的力量,讓你不得不學佛。善根成熟以後沒有煩惱能夠抗拒的。
名相學習
1、【四聖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
2、【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3、【辟支佛】:
(1)、【獨覺】:過去世聽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
(2)、【緣覺】:於佛在世時聽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自行悟道者。
(三)、教法特別殊勝:
《佛遺教經》是佛陀最後對諸弟子的一個教戒:
1、佛在世時:「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佛以法度生脫死)
2、佛滅度後:
(1)、「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佛遺法續度因緣)
(2)、「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弟子以法續佛慧命)
*釋《學》:
【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名之為學。】[理觀]:
【學】主要是兩個事情: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如何破妄顯真?
【研真窮妄】:真:一念清凈的佛性;妄:指妄想。
【達理生信】:通過通達佛法道理,產生宗教情操(信仰),對佛法法語生起信心。
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能夠安住空性[安住力];調伏愛取[調伏力];導歸菩提[引導力]。這是我們整個學習的重點。
*釋《修》:
【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事修]:
【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心地法門成熟以後,我們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六波羅蜜。在歷事練心當中,消除我們無始罪障;積集廣大福德資糧。
(方法):
1、要有鋼骨(內心):用道理觀照內心時,一定要堅定!(提起佛號),不能念要它念;[面對煩惱],不能斷要它斷,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
2、依眾靠眾、依止僧團(外在):我們有時候正念薄弱,大眾的熏修使你不容易放逸懈怠。
法師總結:學修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付諸行動。
*釋《概要》:
【概——總括大綱,要——刪繁取要。】
佛法甚深廣大,我們希望對一個初學者,提起它的大綱,找出它的扼要。
(一)、發心、正見兩科:[理觀]——心理建設是共同的基本功。作好理觀的智慧:
1、修六度法門,每一個都變成波羅蜜。
2、提起佛號叫做臨終正念。
(二)、修行科:[事修]——修法門有選擇性。喜歡蓋一個茅棚或者豪宅都可以,看你的人生規劃、時間長短。
法師總結:我們無量劫來經歷很多生命,也做了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為什麼現在還輪迴生死?原因就是沒有作好理觀的智慧,所有的善業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發心跟正見,觀照力跟誓願力這兩個基本功太重要了!是成敗的關鍵。
實際運用:遇事反應要慢一點,因為第一念一定是你的習氣;第二念要生起觀照,想一想佛法的道理。佛法從第二念開始對治。
乙二、教主略史
一、[總標]:佛陀降世的因緣。
【無量壽經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現】:示現。說明佛陀不是乘業而來,他是乘願而來。從法身當中變化一個應化身,來陪我們成長。這個地方是讚歎佛陀功德無限量,能夠在無量無邊的世界同時示現成就佛道。
(一)、佛陀度化眾生兩種方式:
1、凈土成佛:佛陀先創造凈土,提出條件,把眾生接到凈土去。慢慢教化。
2、穢土成佛:應化身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也有生老病死過程,示現八相成道,宣揚道理讓我們覺悟。
[(二)、佛陀有跡門跟本門的差別[天台宗觀點]:
本門:指佛陀清凈的法身、無量功德莊嚴的報身。——自受用,安住大般涅盤常樂我凈功德中,不共九法界眾生。——(喻)天上月。
跡門:指佛陀大悲心變現出世間有老病死的應化身。——他受用,陪我們成長,共九法界眾生。——(喻)水中月。
(三)、佛陀出世需要因緣(佛與眾生互為因緣):
1、佛的因緣:大悲心,乘願而來。
2、眾生的因緣:這一類眾生善根成熟,才感召佛陀出世。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佛度生,生受化,期間淺易難深總在緣。」皈依、禮拜、讚歎、供養,就是與諸佛結因緣。我們臨命終時,是不是蒙佛接引,佛陀應化身會否出現,當中就是一個因緣是不是夠深?一切法因緣生,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是這個道理。]
二、[別明]:細講八相成道。
【一、入胎相: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
佛陀必須遵守凡夫流轉的規則,所以出世要有父母。
1、(使眾生對修法有信心):如果佛陀沒有經過母胎出生,眾生會覺得他跟我們不一樣,質疑他說的法太高深了我們做不到。
2、(使眾生對自己有信心):讓我們知道他跟我們完全一樣,也曾經流轉過,當初是凡夫的時候,也是顛顛倒倒,後來學習佛法,才做出生命的改變。
【處兜率天,弘宣正法】
凡夫和佛陀處胎時的區別:
1、凡夫在胎中,這十個月什麼都做不了。
2、佛陀表面上住在摩耶夫人的母胎當中,但是同時在兜率天為諸多的天人、菩薩來宣說佛法。
法理學習
(一)、為什麼諸佛處胎都在兜率天?
欲界天太過放逸,色界、無色界太過驕慢,禪定高深,暗鈍,痴心重,所以很難教化。只有欲界天中兜率天例外,外院的放逸情況跟諸天一樣。內院有彌勒菩薩說法,很多聖賢、很多善根成熟的眾生在裡面。所以賢劫千佛,出世之前,一定在兜率天,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第四尊。
(二)、兜率天跟凈土差別:
1、國土的莊嚴有別:
兜率天:是穢土中有凈土。本質是眾生有漏業力所感,不小心到外院看到放逸境界,內心還會生貪煩惱。內院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是凈土。
極樂世界:是純凈土。色聲香味觸法,都是阿彌陀佛的清凈法身所變現,接觸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2、往生的因緣有別:
兜率天(內院):
(1)、散亂心不能去,深入正定,行眾三昧,方能往生,起碼要有未到地定。
(2)、自己憑本事來。
極樂世界:
(1)、有彌陀第十八願本願願力的攝持,三根普被。「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教主接你去。
名相學習
【未到地定】:就是已經超越了「欲界定」,但是還沒有達到色界的初禪,在欲界跟初禪的一個過度時期,所以又叫「近分定」。怎麼抉擇「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呢?「欲界定」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靜這兩種;「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種:明了;寂靜;三昧樂。
【舍彼天宮,降神母胎。】
等因緣成熟了,佛陀就捨棄天宮,坐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名相學習
【六牙白象】:《大智度論》解釋,六牙白象在印度有,是象王。作戰時無所畏懼,中滿毒箭,絕對不會倒下,而且不會退後,一定要等到戰爭結束,才會倒地死亡。心力不可思議。比喻一位菩薩來到眾生的世界,行六波羅蜜菩薩道的時候,眾生苦惱的世界不能障礙,度眾生無所畏懼。
【二、出生相:約公元前六二三年(南傳上座部),中印度迦毗羅衛國,嵐毗尼園,無憂大樹。姓釋迦,名悉達多。『經云:「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
(一)、時間:
釋迦牟尼佛的出生的時間,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這是根據南傳上座部的說法。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即公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這五百年在歷史學家叫做軸心時代,又叫做黃金時代。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他們的精神文明的導師。中國的孔夫子跟老子,古西臘的柏拉圖跟亞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猶太先知,印度的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人類文明一個重要的啟動時代。
(二)、地點:
那個時候印度有十六個國家,其中一個小國叫迦毗羅衛國,他出生在嵐毗尼園。
(三)、方式:
摩耶夫人在花園散步的時候,走到一棵大樹叫無憂大樹,把手放在這棵樹上去采一朵花,右脅就出現一個白色的氣體就出生了。經典上講:「如雲如霧」。(佛陀出生相表的是不一不異的法:有父母,與眾生不異;右脅生,與眾生不一。)
(四)、姓名:
姓釋迦族,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翻作中文叫吉祥。因為佛陀出世的時候很多吉祥的瑞相。
(五)、瑞相: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後出現三種瑞相。
1、【現行七步】:走了七步。
2、【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生善]、[光明相]:出現強烈的光明。聽說周朝的時候,太史有看到在印度這個地方有出現一個很大的光明,歷史上有記載。[法合]:表示世間的光明即將打開,表示法寶的啟動。
3、【無量佛土,六種震動】:[破惡]、[震動相]:六種震動的本意是,這個世界,東西南北中間還有邊緣六個方向震動。[法合]:表示六根的震動,眾生的生命即將改變,眼耳鼻舌身意即將改造。
(六)目的:
【吾當於世,為無上尊】:佛陀說話為自己授記,出生有明確的目的,說我來人世間陪一切眾生流轉,要在這個地方:1、示現成佛,2、宣揚佛法,3、教化眾生。
(七)、功德:
【釋梵奉侍,天人歸仰】:佛陀大功德[的境界],感召釋提桓因跟大梵天侍奉在旁邊,諸天產生很多的皈依敬仰,拿著寶蓋奉侍。歌頌讚嘆佛陀的功德。
【三、童子相:『經云:「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
童年的時候佛陀對算術(精通)。印度算術非常發達,九十六種外道有一個數論派,專門研究算數。【文藝】:就是各種工巧技術;【射御】:就是騎馬射箭屬於武術;【博綜道術】:就是學習當時印度的哲理,如吠陀經典、奧義吠陀等等;「綜」是融通,融通印度這些修學的方法。【貫練群籍】:對外道的學問,能夠貫通義理,熟練他的文字。
佛陀是示現,所以從小就表現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藝。
【四、納妻相:『經云:「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一)、納妻的因緣:
1、為太子看相的兩個結論:
(1)、五百個仙人看出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兩種可能:在世俗是轉輪聖王,統理整個印度;出家就會成就無上的覺道。
(2)、老師阿私陀仙人看出太子每一種相具足八十種好,肯定要出家成就無上覺道。
2、感召兩種態度:
(1)、阿私陀仙人流淚(悟):已經一百二十歲了,再也沒有因緣親蒙佛陀的說法。「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自身多業障,不見佛陀金色身。」
(2)、凈飯王警惕(迷):希望兒子繼承王位,光耀門庭。
為了留住佛陀不出家,他做了兩件事情:
{1}、蓋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讓太子感受到非常如意的境界。
{2}、在他十七歲的時候早早讓他結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頭。
(二)、納妻的過程:
1、【游於後園,講武試藝】:鄰國輸檀王大臣執杖的女兒耶輸陀羅,容貌端莊具足德行,同時有八國國王提親,只好公開比武,以公平的方式射箭招親,一般的王子射到二十里,提婆達多射了八十里,孫陀羅難陀射了六十里,悉達多太子射了一百里,得勝迎娶耶輸陀羅。
2、【現處宮中,色味之間】:佛陀在四種宮殿過著安逸快樂的生活,色是色塵,歌舞唱伎。味就是美好的飲食。【現】:示現,就是說,佛陀內心當中的境界是游於甚深法性三昧,能夠對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不受。
法師開示:這個地方說明佛法不離開世間,(修行者)必須要經歷過,從人生的快樂當中體驗它的過失,才能夠覺悟。佛陀必須以身作則,來證明他的法是正確的。
【五、出家相:】
[總標]:【十九歲出家,參訪五年,苦行六年,三十歲成道。】
[別明]:【經云:「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一)、出家的過程:
1、出家的因緣:
【見老病死】:太子見到四種情況:
(1)、老人:容貌憔悴,行動緩慢。
(2)、病人:舉身顫抖,喘氣呻吟。
(3)、死人:世人抬舉,嚎哭送之。
(4)、出家人:威儀具足,身心寂靜。
【悟世非常】:對他產生很大的啟示,當時他有兩個選擇:
(1)、繼續享受有過失的快樂。但是必須要付出輪迴的代價,因為快樂當中一定會產生愛取,帶動三種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破壞你短暫的安樂。
(2)、可以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體驗到無常的道理趕緊跳出來,只有涅盤、只有凈土才是安樂處。雖然需要短暫的痛苦的修學,但是換取一種永恆的安樂,所謂的功德莊嚴。
2、重大的選擇:
【棄國財位,入山學道】:太子最後選擇,放棄無常敗壞的王位、財富,夢幻泡影的境界,入山去追求出世的聖道。
3、出家的行動:
【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太子利用晚上,帶著侍從騎著白馬,穿著寶冠瓔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把寶冠瓔珞脫掉,讓侍從帶回去。
(二)、出家後的修學情況: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把珍貴的衣服脫下來,穿上壞色衣,像個修道人的樣子。
【剃除鬚髮,端坐樹下,】:[拿劍,頭髮剃掉,鬍鬚也剃掉,端坐樹下。]
【勤苦六年,行如所應。】:這地方講的簡略,是一開始先參訪外道五年,然後修習禪定再勤苦六年。行為相應於一個修梵行的修行人。
(三)、印度當時修行者情況:
主要分成兩類:
1、苦行外道:概念就是人生的痛苦來自於業力,這個說對了,認為讓色身痛苦能夠消業障,這個錯誤。痛苦跟你的思想有關係,色身是無辜的,所以這個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緣。
2、冥想外道:修禪定讓自己無想。一時不起煩惱,但是問題沒有解決,如石壓草(對立)。佛法是要轉識成智,要出現光明來轉變黑暗,不是把它壓住而已。
這兩種修行,對太子有一些助道,但都不是一個成道的因緣。成道的因緣是:得微妙法成最正覺,要有智慧的。但是當時沒有佛出世,所以釋迦牟尼佛也只能夠透過這個苦行跟禪定來做一些基礎工作。
法師總結:我們今天研究八相成道,說明了一件事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悟的道路,佛陀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關鍵是你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不怕煩惱重、不怕業障深,只要你肯學習、肯照樣去做,肯踏出第一步,生命就有變化。諸法因緣生,人生沒有自性。
名相學習
【轉識成智】:唯識學成佛理論的核心。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是因地轉,前五識和第八識是果地轉。
[1466647280131] http://htmlify.wps.cn/doc/index.html?ts=1470860010610&ksyun=nIF78iYG%2F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meta name="filename" content="《佛法修學概要》重點二.doc" /><meta name="source" content="http://h5-share.kss.ksyun.com/sIn6bdAF%E3%80%8A%E4%BD%9B%E6%B3%95%E4%BF%AE%E5%AD%A6%E6%A6%82%E8%A6%81%E3%80%8B%E9%87%8D%E7%82%B9%E4%BA%8C.doc" /><meta name="theme" content="clear" /><pa data-size="14.00pt">《佛法修學概要》</pa><pa data-size="14.00pt">重點內容(二)</pa><pa data-size="14.00pt">*佛陀心中的三道光明:</pa><pa data-size="14.00pt">1、空觀的智慧:——修一大阿僧祗劫。</pa><pa data-size="14.00pt">(相貌):身心世界無我無我所。沒有自我意識,只有一種菩提的願力。</pa><pa data-size="14.00pt">(作用):用空觀自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pa><pa data-size="14.00pt">2、假觀的智慧:——修兩大阿僧祗劫。</pa><pa data-size="14.00pt">(相貌):廣學無量法門,通達一切無量三昧。 </pa><pa data-size="14.00pt">(作用):照一切眾生,知道眾生差別的根基:[1、煩惱的厚薄,2、善根的淺深,],因才教化。</pa><pa data-size="14.00pt">3、中觀的智慧:</pa><pa data-size="14.00pt">(相貌):空觀跟假觀的智慧達到平衡。</pa><pa data-size="14.00pt">(作用):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總結:我們成佛之道:</pa><pa data-size="14.00pt">1、長遠的布局:應該具足空假中三觀。 </pa><pa data-size="14.00pt">2、今生的重點:[從往生凈土的角度]偏重空觀,以了生死為第一要務。</pa><pa></pa><pa data-size="14.00pt">*釋《法》:佛是一個目標,法是趨向目標的過程。</pa><pa data-size="14.00pt">一、【法——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pa><pa data-size="14.00pt">一個法的安立,必須具足兩個條件:</pa><pa data-size="14.00pt">1、【任持自性】:它有自己獨立的體性。比如生死法就不是涅盤,涅盤就不是生死,能夠任意的保持自之體性。(有相貌可體現)</pa><pa data-size="14.00pt">2、【軌生物解】:它必須要有一個解釋的規範,讓眾生能夠理解。我們能夠很快的把它區分出來,叫做法。(有作用可了解)</pa><pa data-size="14.00pt">世出世間一切,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都叫做法。如果把這個法上面加一個佛字,那就不同。</pa><pa data-size="14.00pt">二、【佛法——即宇宙人生覺悟之法門:「教法——信、理法——解、行法——行、果法——證。」】</pa><pa data-size="14.00pt">天台宗對佛法開出四個次第(配合《華嚴經》提出的修行四個階段來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教法】:依止佛陀跟祖師的語言文字——引生信心。</pa><pa data-size="14.00pt">【理法】:從語言文字當中反覆體會、觀照,明白道理。——生起理解。</pa><pa data-size="14.00pt">【行法】:透過理解付諸修行:——產生行動。</pa><pa data-size="14.00pt">[理解(意)]——>[推動(身口)斷惡修善]==修行三皈五戒、六波羅蜜等等(法門)</pa><pa data-size="14.00pt">【果法】:[功德圓滿]——產生果證。</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開示:教法最重要。有教法,才能引生很多很多的道理(理法),引生很多很多正確的行門(行法),引生很多很多果地的功德(果法)。對教法不理解就不會珍惜,不珍惜,修行就沒有力量。 </pa><pa data-size="14.00pt">(一)、佛法與一般教法的差別:</pa><pa data-size="14.00pt">1、一般的教法:沒有傳承——依禪定中自己的概念[持牛戒,持狗戒]、世間的概念[心理學,科學]產生——屬於知識——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破妄顯真的效果。</pa><pa data-size="14.00pt">2、佛陀的教法:有傳承[絕對要佛陀出世宣說]——從佛陀的大般涅盤的心中流露出來——屬於覺悟——產生乘的功能,有引導你趨向涅盤的力量。</pa><pa data-size="14.00pt">(二)、佛陀教法的來歷:</pa><pa data-size="14.00pt">唯識學講的比較徹底,叫做清凈法界等流正法: </pa><pa data-size="14.00pt">清凈法界——佛陀的清凈的大般涅盤之心——自受用——離言說相</pa><pa data-size="14.00pt">等流正法——透過佛陀善巧方便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他受用——(借相顯真) </pa><pa data-size="14.00pt">公案學習:《鸚鵡得度》</pa><pa data-size="14.00pt">說明道理:把佛法的道種種進心裡去,佛法的功德會產生一種乘運載你,總有一天你善根發動的時候,產生強大的力量,讓你不得不學佛。善根成熟以後沒有煩惱能夠抗拒的。</pa><pa data-size="14.00pt">名相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1、【四聖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 </pa><pa data-size="14.00pt">2、【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pa><pa data-size="14.00pt">3、【辟支佛】:</pa><pa data-size="14.00pt">(1)、【獨覺】:過去世聽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pa><pa data-size="14.00pt">(2)、【緣覺】:於佛在世時聽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自行悟道者。</pa><pa data-size="14.00pt">(三)、教法特別殊勝:</pa><pa data-size="14.00pt">《佛遺教經》是佛陀最後對諸弟子的一個教戒:</pa><pa data-size="14.00pt">1、佛在世時:「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佛以法度生脫死)</pa><pa data-size="14.00pt">2、佛滅度後:</pa><pa data-size="14.00pt">(1)、「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佛遺法續度因緣)</pa><pa data-size="14.00pt">(2)、「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弟子以法續佛慧命)</pa><pa></pa><pa data-size="14.00pt">*釋《學》:</pa><pa data-size="14.00pt">【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名之為學。】[理觀]:</pa><pa data-size="14.00pt">【學】主要是兩個事情: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如何破妄顯真?</pa><pa data-size="14.00pt">【研真窮妄】:真:一念清凈的佛性;妄:指妄想。</pa><pa data-size="14.00pt">【達理生信】:通過通達佛法道理,產生宗教情操(信仰),對佛法法語生起信心。</pa><pa data-size="14.00pt">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能夠安住空性[安住力];調伏愛取[調伏力];導歸菩提[引導力]。這是我們整個學習的重點。</pa><pa></pa><pa data-size="14.00pt">*釋《修》:</pa><pa data-size="14.00pt">【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事修]:</pa><pa data-size="14.00pt">【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心地法門成熟以後,我們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六波羅蜜。在歷事練心當中,消除我們無始罪障;積集廣大福德資糧。</pa><pa data-size="14.00pt">(方法):</pa><pa data-size="14.00pt">1、要有鋼骨(內心):用道理觀照內心時,一定要堅定!(提起佛號),不能念要它念;[面對煩惱],不能斷要它斷,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pa><pa data-size="14.00pt">2、依眾靠眾、依止僧團(外在):我們有時候正念薄弱,大眾的熏修使你不容易放逸懈怠。</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總結:學修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付諸行動。</pa><pa></pa><pa data-size="14.00pt">*釋《概要》:</pa><pa data-size="14.00pt">【概——總括大綱,要——刪繁取要。】</pa><pa data-size="14.00pt">佛法甚深廣大,我們希望對一個初學者,提起它的大綱,找出它的扼要。</pa><pa data-size="14.00pt">(一)、發心、正見兩科:[理觀]——心理建設是共同的基本功。作好理觀的智慧:</pa><pa data-size="14.00pt">1、修六度法門,每一個都變成波羅蜜。</pa><pa data-size="14.00pt">2、提起佛號叫做臨終正念。</pa><pa data-size="14.00pt">(二)、修行科:[事修]——修法門有選擇性。喜歡蓋一個茅棚或者豪宅都可以,看你的人生規劃、時間長短。</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總結:我們無量劫來經歷很多生命,也做了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為什麼現在還輪迴生死?原因就是沒有作好理觀的智慧,所有的善業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發心跟正見,觀照力跟誓願力這兩個基本功太重要了!是成敗的關鍵。</pa><pa data-size="14.00pt">實際運用:遇事反應要慢一點,因為第一念一定是你的習氣;第二念要生起觀照,想一想佛法的道理。佛法從第二念開始對治。</pa><pa></pa><pa data-size="15.00pt">乙二、教主略史</pa><pa data-size="14.00pt">一、[總標]:佛陀降世的因緣。</pa><pa data-size="14.00pt">【無量壽經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pa><pa data-size="14.00pt">【現】:示現。說明佛陀不是乘業而來,他是乘願而來。從法身當中變化一個應化身,來陪我們成長。這個地方是讚歎佛陀功德無限量,能夠在無量無邊的世界同時示現成就佛道。</pa><pa data-size="14.00pt">(一)、佛陀度化眾生兩種方式:</pa><pa data-size="14.00pt">1、凈土成佛:佛陀先創造凈土,提出條件,把眾生接到凈土去。慢慢教化。</pa><pa data-size="14.00pt">2、穢土成佛:應化身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也有生老病死過程,示現八相成道,宣揚道理讓我們覺悟。</pa><pa data-size="14.00pt">[(二)、佛陀有跡門跟本門的差別[天台宗觀點]:</pa><pa data-size="14.00pt">本門:指佛陀清凈的法身、無量功德莊嚴的報身。——自受用,安住大般涅盤常樂我凈功德中,不共九法界眾生。——(喻)天上月。</pa><pa data-size="14.00pt">跡門:指佛陀大悲心變現出世間有老病死的應化身。——他受用,陪我們成長,共九法界眾生。——(喻)水中月。</pa><pa data-size="14.00pt">(三)、佛陀出世需要因緣(佛與眾生互為因緣):</pa><pa data-size="14.00pt">1、佛的因緣:大悲心,乘願而來。</pa><pa data-size="14.00pt">2、眾生的因緣:這一類眾生善根成熟,才感召佛陀出世。</pa><pa data-size="14.00pt">蕅益大師《靈峰宗論》:「佛度生,生受化,期間淺易難深總在緣。」皈依、禮拜、讚歎、供養,就是與諸佛結因緣。我們臨命終時,是不是蒙佛接引,佛陀應化身會否出現,當中就是一個因緣是不是夠深?一切法因緣生,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是這個道理。]</pa><pa data-size="14.00pt">二、[別明]:細講八相成道。</pa><pa data-size="14.00pt">【一、入胎相: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pa><pa data-size="14.00pt">【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pa><pa data-size="14.00pt">佛陀必須遵守凡夫流轉的規則,所以出世要有父母。</pa><pa data-size="14.00pt">1、(使眾生對修法有信心):如果佛陀沒有經過母胎出生,眾生會覺得他跟我們不一樣,質疑他說的法太高深了我們做不到。</pa><pa data-size="14.00pt">2、(使眾生對自己有信心):讓我們知道他跟我們完全一樣,也曾經流轉過,當初是凡夫的時候,也是顛顛倒倒,後來學習佛法,才做出生命的改變。 </pa><pa data-size="14.00pt">【處兜率天,弘宣正法】</pa><pa data-size="14.00pt">凡夫和佛陀處胎時的區別:</pa><pa data-size="14.00pt">1、凡夫在胎中,這十個月什麼都做不了。</pa><pa data-size="14.00pt">2、佛陀表面上住在摩耶夫人的母胎當中,但是同時在兜率天為諸多的天人、菩薩來宣說佛法。</pa><pa data-size="14.00pt">法理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一)、為什麼諸佛處胎都在兜率天?</pa><pa data-size="14.00pt">欲界天太過放逸,色界、無色界太過驕慢,禪定高深,暗鈍,痴心重,所以很難教化。只有欲界天中兜率天例外,外院的放逸情況跟諸天一樣。內院有彌勒菩薩說法,很多聖賢、很多善根成熟的眾生在裡面。所以賢劫千佛,出世之前,一定在兜率天,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第四尊。</pa><pa data-size="14.00pt">(二)、兜率天跟凈土差別:</pa><pa data-size="14.00pt">1、國土的莊嚴有別:</pa><pa data-size="14.00pt">兜率天:是穢土中有凈土。本質是眾生有漏業力所感,不小心到外院看到放逸境界,內心還會生貪煩惱。內院因為有彌勒菩薩說法,所以是凈土。</pa><pa data-size="14.00pt">極樂世界:是純凈土。色聲香味觸法,都是阿彌陀佛的清凈法身所變現,接觸到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pa><pa data-size="14.00pt">2、往生的因緣有別:</pa><pa data-size="14.00pt">兜率天(內院):</pa><pa data-size="14.00pt">(1)、散亂心不能去,深入正定,行眾三昧,方能往生,起碼要有未到地定。</pa><pa data-size="14.00pt">(2)、自己憑本事來。</pa><pa data-size="14.00pt">極樂世界:</pa><pa data-size="14.00pt">(1)、有彌陀第十八願本願願力的攝持,三根普被。「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pa><pa data-size="14.00pt">(2)、教主接你去。 </pa><pa data-size="14.00pt">名相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未到地定】:就是已經超越了「欲界定」,但是還沒有達到色界的初禪,在欲界跟初禪的一個過度時期,所以又叫「近分定」。怎麼抉擇「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呢?「欲界定」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靜這兩種;「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種:明了;寂靜;三昧樂。</pa><pa data-size="14.00pt">【舍彼天宮,降神母胎。】</pa><pa data-size="14.00pt">等因緣成熟了,佛陀就捨棄天宮,坐六牙白象,降神母胎。</pa><pa data-size="14.00pt">名相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六牙白象】:《大智度論》解釋,六牙白象在印度有,是象王。作戰時無所畏懼,中滿毒箭,絕對不會倒下,而且不會退後,一定要等到戰爭結束,才會倒地死亡。心力不可思議。比喻一位菩薩來到眾生的世界,行六波羅蜜菩薩道的時候,眾生苦惱的世界不能障礙,度眾生無所畏懼。</pa><pa></pa><pa data-size="14.00pt">【二、出生相:約公元前六二三年(南傳上座部),中印度迦毗羅衛國,嵐毗尼園,無憂大樹。姓釋迦,名悉達多。『經云:「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pa><pa data-size="14.00pt">(一)、時間:</pa><pa data-size="14.00pt">釋迦牟尼佛的出生的時間,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這是根據南傳上座部的說法。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即公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這五百年在歷史學家叫做軸心時代,又叫做黃金時代。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他們的精神文明的導師。中國的孔夫子跟老子,古西臘的柏拉圖跟亞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猶太先知,印度的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人類文明一個重要的啟動時代。</pa><pa data-size="14.00pt">(二)、地點:</pa><pa data-size="14.00pt">那個時候印度有十六個國家,其中一個小國叫迦毗羅衛國,他出生在嵐毗尼園。</pa><pa data-size="14.00pt">(三)、方式:</pa><pa data-size="14.00pt">摩耶夫人在花園散步的時候,走到一棵大樹叫無憂大樹,把手放在這棵樹上去采一朵花,右脅就出現一個白色的氣體就出生了。經典上講:「如雲如霧」。(佛陀出生相表的是不一不異的法:有父母,與眾生不異;右脅生,與眾生不一。)</pa><pa data-size="14.00pt">(四)、姓名:</pa><pa data-size="14.00pt">姓釋迦族,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翻作中文叫吉祥。因為佛陀出世的時候很多吉祥的瑞相。</pa><pa data-size="14.00pt">(五)、瑞相: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後出現三種瑞相。</pa><pa data-size="14.00pt">1、【現行七步】:走了七步。</pa><pa data-size="14.00pt">2、【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生善]、[光明相]:出現強烈的光明。聽說周朝的時候,太史有看到在印度這個地方有出現一個很大的光明,歷史上有記載。[法合]:表示世間的光明即將打開,表示法寶的啟動。</pa><pa data-size="14.00pt">3、【無量佛土,六種震動】:[破惡]、[震動相]:六種震動的本意是,這個世界,東西南北中間還有邊緣六個方向震動。[法合]:表示六根的震動,眾生的生命即將改變,眼耳鼻舌身意即將改造。</pa><pa data-size="14.00pt">(六)目的:</pa><pa data-size="14.00pt">【吾當於世,為無上尊】:佛陀說話為自己授記,出生有明確的目的,說我來人世間陪一切眾生流轉,要在這個地方:1、示現成佛,2、宣揚佛法,3、教化眾生。</pa><pa data-size="14.00pt">(七)、功德:</pa><pa data-size="14.00pt">【釋梵奉侍,天人歸仰】:佛陀大功德[的境界],感召釋提桓因跟大梵天侍奉在旁邊,諸天產生很多的皈依敬仰,拿著寶蓋奉侍。歌頌讚嘆佛陀的功德。</pa><pa></pa><pa data-size="14.00pt">【三、童子相:『經云:「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pa><pa data-size="14.00pt">童年的時候佛陀對算術(精通)。印度算術非常發達,九十六種外道有一個數論派,專門研究算數。【文藝】:就是各種工巧技術;【射御】:就是騎馬射箭屬於武術;【博綜道術】:就是學習當時印度的哲理,如吠陀經典、奧義吠陀等等;「綜」是融通,融通印度這些修學的方法。【貫練群籍】:對外道的學問,能夠貫通義理,熟練他的文字。</pa><pa data-size="14.00pt">佛陀是示現,所以從小就表現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藝。</pa><pa></pa><pa data-size="14.00pt">【四、納妻相:『經云:「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pa><pa data-size="14.00pt">(一)、納妻的因緣:</pa><pa data-size="14.00pt">1、為太子看相的兩個結論:</pa><pa data-size="14.00pt">(1)、五百個仙人看出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兩種可能:在世俗是轉輪聖王,統理整個印度;出家就會成就無上的覺道。</pa><pa data-size="14.00pt">(2)、老師阿私陀仙人看出太子每一種相具足八十種好,肯定要出家成就無上覺道。</pa><pa data-size="14.00pt">2、感召兩種態度:</pa><pa data-size="14.00pt">(1)、阿私陀仙人流淚(悟):已經一百二十歲了,再也沒有因緣親蒙佛陀的說法。「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自身多業障,不見佛陀金色身。」</pa><pa data-size="14.00pt">(2)、凈飯王警惕(迷):希望兒子繼承王位,光耀門庭。</pa><pa data-size="14.00pt">為了留住佛陀不出家,他做了兩件事情:</pa><pa data-size="14.00pt">{1}、蓋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讓太子感受到非常如意的境界。</pa><pa data-size="14.00pt">{2}、在他十七歲的時候早早讓他結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頭。</pa><pa data-size="14.00pt">(二)、納妻的過程:</pa><pa data-size="14.00pt">1、【游於後園,講武試藝】:鄰國輸檀王大臣執杖的女兒耶輸陀羅,容貌端莊具足德行,同時有八國國王提親,只好公開比武,以公平的方式射箭招親,一般的王子射到二十里,提婆達多射了八十里,孫陀羅難陀射了六十里,悉達多太子射了一百里,得勝迎娶耶輸陀羅。</pa><pa data-size="14.00pt">2、【現處宮中,色味之間】:佛陀在四種宮殿過著安逸快樂的生活,色是色塵,歌舞唱伎。味就是美好的飲食。【現】:示現,就是說,佛陀內心當中的境界是游於甚深法性三昧,能夠對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不受。</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開示:這個地方說明佛法不離開世間,(修行者)必須要經歷過,從人生的快樂當中體驗它的過失,才能夠覺悟。佛陀必須以身作則,來證明他的法是正確的。</pa><pa></pa><pa data-size="14.00pt">【五、出家相:】</pa><pa data-size="14.00pt">[總標]:【十九歲出家,參訪五年,苦行六年,三十歲成道。】</pa><pa data-size="14.00pt">[別明]:【經云:「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pa><pa data-size="14.00pt">(一)、出家的過程:</pa><pa data-size="14.00pt">1、出家的因緣:</pa><pa data-size="14.00pt">【見老病死】:太子見到四種情況:</pa><pa data-size="14.00pt">(1)、老人:容貌憔悴,行動緩慢。</pa><pa data-size="14.00pt">(2)、病人:舉身顫抖,喘氣呻吟。</pa><pa data-size="14.00pt">(3)、死人:世人抬舉,嚎哭送之。</pa><pa data-size="14.00pt">(4)、出家人:威儀具足,身心寂靜。</pa><pa data-size="14.00pt">【悟世非常】:對他產生很大的啟示,當時他有兩個選擇:</pa><pa data-size="14.00pt">(1)、繼續享受有過失的快樂。但是必須要付出輪迴的代價,因為快樂當中一定會產生愛取,帶動三種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破壞你短暫的安樂。</pa><pa data-size="14.00pt">(2)、可以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體驗到無常的道理趕緊跳出來,只有涅盤、只有凈土才是安樂處。雖然需要短暫的痛苦的修學,但是換取一種永恆的安樂,所謂的功德莊嚴。</pa><pa data-size="14.00pt">2、重大的選擇:</pa><pa data-size="14.00pt">【棄國財位,入山學道】:太子最後選擇,放棄無常敗壞的王位、財富,夢幻泡影的境界,入山去追求出世的聖道。 </pa><pa data-size="14.00pt">3、出家的行動:</pa><pa data-size="14.00pt">【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太子利用晚上,帶著侍從騎著白馬,穿著寶冠瓔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把寶冠瓔珞脫掉,讓侍從帶回去。</pa><pa data-size="14.00pt">(二)、出家後的修學情況:</pa><pa data-size="14.00pt">【舍珍妙衣,而著法服,】:把珍貴的衣服脫下來,穿上壞色衣,像個修道人的樣子。</pa><pa data-size="14.00pt">【剃除鬚髮,端坐樹下,】:[拿劍,頭髮剃掉,鬍鬚也剃掉,端坐樹下。]</pa><pa data-size="14.00pt">【勤苦六年,行如所應。】:這地方講的簡略,是一開始先參訪外道五年,然後修習禪定再勤苦六年。行為相應於一個修梵行的修行人。</pa><pa data-size="14.00pt">(三)、印度當時修行者情況:</pa><pa data-size="14.00pt">主要分成兩類: </pa><pa data-size="14.00pt">1、苦行外道:概念就是人生的痛苦來自於業力,這個說對了,認為讓色身痛苦能夠消業障,這個錯誤。痛苦跟你的思想有關係,色身是無辜的,所以這個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緣。</pa><pa data-size="14.00pt">2、冥想外道:修禪定讓自己無想。一時不起煩惱,但是問題沒有解決,如石壓草(對立)。佛法是要轉識成智,要出現光明來轉變黑暗,不是把它壓住而已。</pa><pa data-size="14.00pt">這兩種修行,對太子有一些助道,但都不是一個成道的因緣。成道的因緣是:得微妙法成最正覺,要有智慧的。但是當時沒有佛出世,所以釋迦牟尼佛也只能夠透過這個苦行跟禪定來做一些基礎工作。</pa><pa data-size="14.00pt">法師總結:我們今天研究八相成道,說明了一件事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悟的道路,佛陀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關鍵是你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不怕煩惱重、不怕業障深,只要你肯學習、肯照樣去做,肯踏出第一步,生命就有變化。諸法因緣生,人生沒有自性。</pa><pa data-size="14.00pt">名相學習</pa><pa data-size="14.00pt">【轉識成智】:唯識學成佛理論的核心。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是因地轉,前五識和第八識是果地轉。</pa><pa></pa>
推薦閱讀:
※如果輪迴是苦,那麼創造這個輪迴的神呢?
※盡我所有微薄智,申揚世尊獅子教
※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但是來世我已經沒有這一世的記憶,那麼來世我過的再好有什麼意義?
※和尚說:誦經
※十二因緣之「什麼是行蘊」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