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講稿—— 麥門冬湯、養陰清肺湯 、玉液湯 、增液湯
滋陰潤燥劑,主治臟腑津傷液耗的內燥證。內燥證或由汗吐下重傷津液,或由久病精血大虛,或由感受溫邪化燥傷陰所致。治宜甘寒滋潤以補損耗之陰液,常用玄參、生地、麥冬等養陰增液葯為主組方,代表方如養陰清肺湯、麥門冬湯等。
麥門冬湯
【來源】《金匱要略》
【命名】以主要藥物命名。
【組成與方解】
麥冬――養陰生津,滋液潤燥,以清虛熱 君
人蔘、甘草、粳米、大棗――益胃氣,養胃陰 臣
半夏――降逆下氣,化其痰涎 佐
甘草――潤肺利咽,調和諸葯 使
肺痿是由肺胃陰虛,痰涎不化所致。其病在肺,其源在胃。胃津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肺金清肅之令不行,虛火灼津而為涎沫。肺虛則氣無所主,故短氣喘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陰傷,津失上承,故咽喉乾燥。治宜潤肺益胃,降逆下氣。
重用麥冬甘寒清潤,入肺胃經,養陰生津,滋液潤燥,以清虛熱為君葯。人蔘、甘草、粳米、大棗益胃氣,養胃陰,有「培土生金」之意,共為臣葯。少量半夏為佐,降逆下氣,化其痰涎,雖為辛溫之品,但與大量麥冬相合則無傷津之弊,且麥冬得半夏可防其滋膩,如此配伍,溫而不燥,滋而不膩,潤降相宜。甘草潤肺利咽,調和諸葯為使。
【功用】潤肺益胃,降逆下氣。
【主治】肺痿。咳唾涎沫,短氣喘促,咽喉乾燥,舌干紅少苔,脈虛數。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肺痿的主方。以咳唾涎沫,短氣喘促,舌干紅少苔,脈虛數為證治要點。亦可用於胃陰不足,胃脘灼熱而痛,口乾嘔逆者。
2.使用注意 肺痿屬於虛寒者不宜用。
3.隨證加減 若陰傷甚者加北沙參、玉竹以養陰液。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肺結核,慢性萎縮性胃炎,潰瘍病,頑固性嘔吐,聲音嘶啞,咽癢咳嗽,喉源性咳嗽,妊娠惡阻,小兒退熱後多汗咳嗽,小兒久咳等疾病屬肺胃陰不足者。
麥門冬湯用人蔘,棗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養陰清肺湯【來源】《重樓玉鑰》
【命名】以功效命名。
【組成與方解】
生地――養陰清熱 君
玄參――養陰生津,瀉火解毒 臣
麥冬――養陰清肺 臣
丹皮――清熱涼血消腫 佐
白芍――益陰養血 佐
貝母――潤肺化痰,清熱散結 佐
薄荷――疏表利咽 佐
生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葯 使
白喉多由素體陰虛蘊熱,復感燥氣疫毒時邪所致。治宜養陰清肺,兼散疫毒。
重用大生地甘寒入腎,養陰清熱為君。玄參養陰生津,瀉火解毒;麥冬養陰清肺,共為臣葯。丹皮清熱涼血消腫,白芍益陰養血;貝母潤肺化痰,清熱散結;少量薄荷辛涼而散,疏表利咽,以上均為佐葯。生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葯為使。本方集滋陰潤燥,清肺解毒,涼血消腫,潤肺化痰,散邪利咽於一體,對於肺腎陰虛外感疫毒而病白喉,確有良效。
【功用】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初起或發熱或不發熱,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無力或細數。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白喉的常用方劑。以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鼻干唇燥,脈數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用於治療白喉時劑量應加大;對濕盛痰多或感冒初起咳嗽,不宜應用;脾虛便溏者慎用。
3.隨證加減 白喉初起,兼有表證者加桑葉、葛根、銀花宣散表邪;熱毒重甚者加銀花、連翹、土牛膝清熱解毒;腎陰虛者加熟地黃滋腎陰;兼有咳痰者用川貝母,加紫菀、款冬花潤肺化痰止咳。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白喉,乾燥綜合征,經期吐衄,小兒肺炎恢復期喘嗽,小兒熱病後期口腔潰瘍,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慢性唇炎,放射性口唇炎,聲帶粘膜下出血,病毒性角膜炎等屬陰虛燥熱者。
養陰清肺是妙方,玄參草芍麥地黃,
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玉液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命名】
【組成與方解】
黃芪、山藥――益氣滋陰,補脾固腎 君
知母、天花粉――滋陰清熱,潤燥止渴 臣
葛根――昇陽生津 佐
雞內金――健脾助運 佐
五味子――固腎生津 佐
本方所治消渴乃因元氣不升,真陰不足,脾腎兩虛所致,治宜益氣滋陰,固腎止渴。
方中黃芪、山藥益氣滋陰,補脾固腎為君葯。知母、天花粉滋陰清熱,潤燥止渴為臣葯。葛根昇陽生津,助脾氣上升,散精達肺;雞內金助脾健運,化水谷為津液;五味子酸收,固腎生津,不使水液急於下趨,均為佐葯。諸葯相伍,共達益氣滋陰,固腎止渴之效。
【功用】益氣滋陰,固腎止渴。
【主治】消渴。口常乾渴,飲水不解,小便數多,睏倦氣短,脈虛細無力。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的常用方。以口渴尿多,睏倦氣短,脈虛細無力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禁食辛辣之品。
3.隨證加減 若氣虛較甚,脈虛細者加人蔘以補氣;若小溲頻數者加山萸肉以固腎。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慢性胃炎,糖尿病,甲亢,乾燥綜合征,小兒夏季熱,乳腺增生症等屬氣陰兩虛者。
玉液湯用芪葛根,花粉知味雞內金,
消渴口乾溲多數,補脾固腎益氣陰。
增液湯
【來源】《溫病條辨》
【命名】以功效命名。
【組成與方解】
玄參――養陰生津 君
麥冬――增液潤燥 臣佐
細生地――養陰潤燥 臣佐
陽明溫病,陽邪熾盛,熱結之實證,用承氣湯急下存陰;若熱病耗損津液,液涸腸燥,傳導失司,大便秘結,則不可用承氣湯重竭其津。吳鞠通稱本證為「無水舟停」,當用「增水行舟」之法。
方中重用玄參苦咸寒,養陰生津,啟腎水以滋腸燥為君葯。麥冬甘寒,增液潤燥;細生地甘苦寒,養陰潤燥,共為臣佐葯。
【功用】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數或沉而無力者。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治熱病傷津,腸燥便秘。以便秘,口渴,舌干紅,脈細數或沉而無力為證治要點。亦可用於內傷陰虛液虧諸證。
2.使用注意 若陽明實熱引起的便秘,非本方所宜。
3.隨證加減 若大便乾結者服增液湯1日後仍不大便,可加生大黃、芒硝以清熱瀉下軟堅潤燥;若見唇乾口燥者可加沙參、石斛、花粉以養陰生津。
4.現代應用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糖尿病,便秘,高脂血症,靜脈曲張性靜脈炎合併小腿潰瘍,妊娠惡阻,月經過多,小兒病毒性感冒,咽炎,喉炎,萎縮性鼻炎,口腔潰瘍,唇炎,皮膚瘙癢等病屬胃陰不足者。
增液玄參與麥冬,熱病津枯便不通,
補藥之體作瀉劑,但非重用不為功。
推薦閱讀:
※方劑學19講銀翹散(二)、桑菊飲、麻杏石甘湯[概述]
※方劑學 54 筆記。
※方劑學 54講 理氣葯 越鞠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