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貴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嗎?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我太優秀了,我爸媽根本配不上我」的言論已經被闢謠了:說出此番驚世之語的10歲男孩只是不願意父母再把自己作為他們炫耀的資本,本身並無嫌棄父母的惡意。但是我們的反思始終不能少: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教育變了味道?01曾經,《月入三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刷爆整個朋友圈。雖然那位高管媽媽認認真真給大家算賬:10天2萬的遊學夏令營,200元一次的鋼琴課,英語、奧數、作文培訓班,以及一個專職照顧女兒的保姆工資,三萬確實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不過,「這個月花了三萬,我連添置一條新裙子的錢都沒有了」這句話,聽起來怎麼都更像炫耀而非抱怨。其實這位媽媽的困境並不是空穴來風。如果你對輔導班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道,上千的奧數班,一次幾百的一對一輔導,甚至動輒幾萬的遊學和夏令營,都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它們在媽媽群的抱怨中,在親戚朋友的詢問里,在身邊人的聲聲催促里。但是,這些斥巨資的父母,真的僅僅是為了炫耀嗎?他們也充滿了無奈:收費便宜的輔導班、興趣課,師資就是遜色很多。以深圳某區的舞蹈班為例:開價一學期5000,由舞蹈學院學生擔任老師的班級里,由於老師過分強調技巧而導致孩子們常常肌肉拉傷;而一節課200的舞蹈私教老師則會更強調舞蹈對於孩子氣質的培養,不會扼殺孩子對舞蹈的興趣。不管怎麼討論,一個現實問題始終擺在我們眼前:如果吝惜在教育上投入,那麼孩子必將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的教育就要買最好的。這是中國社會裡無可反駁的邏輯和不容置疑的共識,因此我們在談論起給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錢時,總是理直氣壯。此時,父母對教育的投資已經變質,成為了一場展示自己財力的狂歡。02但是,這樣的邏輯顯然已經偷換了「教育投入」的概念。狄更斯名作《聖誕歡歌》裡面有一段描寫:那些靈魂身上都被束縛著許多精鐵的鎖鏈,長長的鏈條上掛著無數沉甸甸的錢箱,拖得他們步履蹣跚。這樣的描寫,用在被送去在各個輔導班的孩子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當家長們津津樂道自己給孩子的輔導班又花了多少錢時,沒有人過問他們的感受。他們本應是談話的主角,然而這個地位卻被錢取代了。一部分在攀比中有著優越條件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生在羅馬,他們的父母在潛移默化中,教給了他們一種並不可取的生活態度:「爸爸媽媽隨便給我報個補習班,就能考的像你一樣好!」父母用金錢消磨了他們的奮鬥精神,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喪失了鬥志。另一部分比不過其他人的孩子則會如同那個「父母配不起這麼優秀的我」的男孩一樣,陷入自卑和憤怒的情緒之中。上輔導班,對於早就知道金錢價值的孩子來說,都是「搶錢」。孩子們想著自己在輔導班付出了多少錢,卻忽視了接受知識熏陶——學習本身的意義。03這些父母和孩子都是被「中產階級消費陷阱」綁架的受害者,在這場「炫耀式教育」中,父母犧牲了金錢,孩子犧牲了時間和快樂,唯一獲利的,是供應「教育產業」的商人們。今年長達6000字的《牛蛙之傷》,據說是一位老教授有感而發,希望孩子移民國外接受「快樂教育」的公眾號文章,最終被扒出來是某移民中介的高級軟文。一時間,多少上當的家長紛紛扼腕:我們花了上百萬移民,卻還是給孩子買不來快樂!事實上,好的教育永遠不是買來的,想要藉助購買式教育來為孩子鋪路,實際上只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指望高價補習班,就和買了健身卡就覺得自己一定會瘦一樣荒謬。作為父母,是時候意識到,金錢的投入,要量力而行。如果家裡還是工薪,那麼何苦降低生活品質,去高攀天價夏令營?「教育投資」並不等於「金錢投入」,願意為孩子提供幾萬元的遊學費用固然是偉大的家長,但是拿著幾千的旅遊基金,帶著孩子一起遊山玩水親近自然,教育效果也未必差了多遠。對於價格,我們不應該太過關注,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關注孩子學到了什麼,孩子有沒有交到朋友,有沒有得到快樂。畢竟,教育從來沒有捷徑可走。所有傑出的孩子,背後不是金錢的堆積,而是父母辛苦耕耘的結果。
推薦閱讀:

紐西蘭移民的五種方式 你適合哪一種?
青海玉樹自治州一次凈化心靈的旅程——為愛朝聖
國外大學校長眼中的校長職責
怎樣學會製作獨立遊戲?
《師說》裡面為什麼「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對於自己卻恥師?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