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柴科夫斯基 | 如歌的行板,悲愴的靈魂

1893年6月,劍橋大學授予柴科夫斯基榮譽博士頭銜,柴科夫斯基(1840-1893年11月6日)留下最後的照片,他像從亘古走來,端然有憂色地瞭望遠方,他在想什麼?如此一個情緒跌宕起伏以及敏感憂鬱的音樂家融合睿智的哲學家、思想家形象站在了歷史的面前。從他的音樂與人生角度來概括,「悲愴」這個詞不折不扣是屬於他的專有名詞。與晚年得到的榮譽相比,柴科夫斯基的命運急轉直下,在疑竇叢生的未知死法中進入了永恆。人們把大量的筆墨用在探究柴科夫斯基之死與那曠世情緣,以及同性戀傳聞上,是因為他情深至極,那種綿綿不絕的悲戀讓人感嘆!踟躕掙扎於人世,卻始終沒有放棄心靈之聲的至純表達。有時候甚至會想,柴科夫斯基彷彿是自身的一個影子,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由此,惟有敬仰,惟有聆聽,去理解他情動天下的悲愴。

▲ 第六「悲愴」交響曲(萊昂納德·斯拉特金/底特律交響樂團)

柴科夫斯基才華橫溢,加上哀婉深情的個人特質,催生了韻味無窮的作品,他在音樂各個領域無所不涉,並且特別崇尚「美」,主張「任何藝術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美」。他作品的美是什麼?最能直接感受迷人之處的「美」是抒情的旋律。斯特拉文斯有這樣的評述:「柴科夫斯基擁有極強的旋律寫作能力,它是每部交響曲、歌劇和每部芭蕾舞劇的重心。」 於是行板(Andante)、如歌的行板(Andantecantabile)幾乎定下了他最受人們喜愛的作品音樂速度,他擅長運用柔和暗淡的小調來表達細膩的感情。下面這些作品,都是降b小調,速度是行板或如歌的行板:《古老的法蘭西》是深受喜愛的鋼琴作品,貫穿其中的以十六分音符滑向四分音符的獨特句子結尾,是柴科夫斯基作品的標籤,此組合如裝飾音,是藕節上晶瑩的晨露,又是玉石外凝結的冰珠,常常縈繞;《六月.船歌》的傾吐柔光含斂,不蔓不枝,起起伏伏間流轉著波浪湧來親吻雙腳的歡愉,然又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淡淡憂愁纏繞;《如歌的行板》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接觸到忍受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的高度與深度,使得托爾斯泰為之愴然而涕下。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民間旋律是深沉的大地戀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情感力量。俄羅斯的文學無不表現一種粗線條的壯美,是和這個國家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俄羅斯的音樂也像它的國度一樣,它可能遼闊無垠,可能充滿危險,也可能景色壯麗,但絕對不令人厭煩。看BBC拍攝的《俄羅斯音樂祭》,引起特別關注的是第一集《小白樺》中對鄉村的描述,正是這片土地,這些村莊和原野,孕育了俄羅斯的歷史、性格和音樂。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他的創作就深深植根於俄羅斯的沃土中,「柔和的微風,飄送著苦艾和小麥桿的氣味,吹動著田地畦界上的牛登子的葉子。坦平的草原上,你無論向哪裡望去,到處都立著一堆堆的乾草堆。一隻鷹從草堆上升起,在高空上慢慢地翱翔著。遠處,從正做飯的耕農的帳篷里,旋升起一縷藍色的炊煙……」人們祈禱風調雨順,撒下種子,讓它頑強生長,民歌滋長於土地上。柴科夫斯基不無受影響,他熱愛大自然,無比自豪地告白:「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俄羅斯人。」於是在他的作品中,鮮活的民間旋律豐饒地穿行,自由地歌唱。

偉大的創作者,置身於歷史洪流與世界優秀遺產之中,總是有一種使命感,博覽眾長,為己所用,他又被稱為「西歐古典音樂的追隨者」。柴科夫斯基受家庭與環境的影響,加上從1877年開始,辭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職,多次赴西歐等地旅行和創作,還與當時眾多音樂家結下深厚的友誼,這些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世界性元素。《洛可可變奏曲》是向莫扎特致敬之作,聆聽中可以扳扳手指,像《小星星變奏曲》那樣,數數變奏了多少次?對柴科夫斯基讚譽有加的佛朗茲·李斯特於1879年初次聽到它時評價道:「這次終於又聽到音樂了。」《e小調第五交響曲》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思慕,全曲採用由貫穿始終的「命運」主題所構成的循環形式;看歌劇《黑桃皇后》真的會窺見自己內心的邪惡嗎?我卻看到莫扎特歌劇《魔笛》的影響;聽《葉甫蓋尼·奧涅金》里迷人的波蘭舞曲、圓舞曲等,會浮現跳不盡的舞會,旋轉不止的身姿,奧涅金與唐.璜,誰更風流?莫扎特是天使,柴科夫斯基無法達到他偶像作品表現出來的晶瑩剔透之美,而是呈現一種人間的壓抑苦悶,天堂與地獄的對比非常明顯!不由得想,殘夜月寒燈暈淡,不可以共山遠天高煙水寒中的相思楓葉丹嗎?正是個體差異形成作品的豐富多樣性;《天鵝湖》里的「西班牙舞曲」可見柴科夫斯基像格林卡那樣,急不迫待了解西班牙;去義大利探究激烈跳舞的塔蘭台拉舞曲,聽那《義大利隨想曲》吧。《1812序曲》里,戰爭場面刻畫與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里文字敘述又有何不同?俄軍如何輾壓法國《馬賽曲》?還有,我想很多人是坐等那向天鳴禮炮的激動場面吧!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的作品,當然會聯想那些描繪雄偉建築的音樂作品,比如舒曼的《萊茵交響曲》有對哥特式科隆大教堂的描繪,比如洋蔥頭穹頂的東正教建築。若到俄羅斯旅遊,買個套娃唄,到郵局寄張明信片吖,還有在紅場上空跳躍留影吧,但建築與文化才是真正的惹人矚目。柴科夫斯基特別之處,在一些描寫異國的作品中,卻無一不滲透著俄羅斯深情、綿長的旋律。

柴科夫斯基深情優美的旋律散發浪漫主義色彩,美到極致,他把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的芭蕾舞在俄羅斯推上巔峰,三部芭蕾舞劇音樂是此類音樂史上的里程碑。用形體與足尖詮釋童話,用時間與空間的流動去探索未知世界。把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最美段落重溫,都美得不要不要的。聖誕節期間少不了《胡桃夾子》的童話氣氛滋潤,「花之圓舞曲」是芭蕾舞劇中最美妙的圓舞曲,可以聽到《多瑙河之波》那樣波浪起伏的旋律線;情人節少不了《天鵝湖》至情至性的熏陶浸染,心中有美好的情感才能寫出「天鵝湖主題」那樣純凈的音樂,那「四小天鵝」活潑輕靈,真的舞動了一池湖水啊;平常日子吧,灰姑娘我就不想當了,王子你何時來,請給我一個吻……豎琴聲中,小溪水閃閃發光,荊棘纏繞的城堡、美麗的沉睡公主、古老惡毒的咒語,直到有一天,王子的吻將一切喚醒。擁有200多年歷史,曾誕生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名作《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的馬林斯基劇這幾天來了,為一睹馬林斯基的風貌,為童年時趴在地板上看美輪美奐《天鵝湖》劇照的記憶,為舞蹈室揮灑汗水的辛勞,關鍵時刻對門票伸手絕不遲疑,都攬收於懷,即使遙遠的芭蕾夢,一點一點散落在天涯。在唯美與藝術至上的道路上徘徊,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從1866年第一部交響曲誕生至生命最後的1893年,貫穿在27年時光中寫了從《g小調第一交響曲》(冬之夢)到《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第四至第六交響曲是作曲家重要的作品。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為了理解「悲愴」這個詞,專門去聽一部交響曲?而且這部交響曲是個人的首次交響曲聆聽。那個晚上,我是在電台播出《二傳映月》收台之後聆聽的,可以說,哀愁與壓抑碰上一起了!從第一次聆聽到現在,印象是一樣的,就是等月上南山那樣,等待著名的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再次出現,我不知它有美!柴科夫斯基曾指出:"所有的俄羅斯交響音樂,都是從《卡瑪林斯卡婭》幻想曲中孕育出來的,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樹一樣。"這是因為這部幻想曲,有我們非常喜愛的民歌穿插。「不協和音是音樂上最偉大的力量,沒有了不協和音,音樂就會變成永久的祝福——而無法表現一切受難和痛苦。」柴科夫斯基這些都顯示了他的交響曲的一些特徵。種種衝突矛盾以及不和諧到和諧反覆出現,構成了音樂中的深刻性;只要聽到《f小調第四交響曲》第四樂章中的俄羅斯圓圈舞「小白樺」,心情無論如何都是愉快的。《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與1878年5月創作的《兒童曲集》一樣是題獻給他摯愛的外甥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的。達維多夫,據說後來在35歲時自殺了。難道厄運會一再糾纏一個家族?瓦列里·捷吉耶夫是相當有深度的俄羅斯指揮家,魅力正當!近年率領他的馬林斯基樂團來中國演出,曲目是柴科夫斯基全套六部交響曲,這樣單一作曲家作品的如此密集排列的音樂會是十分罕見。傑吉耶夫說,「柴可夫斯基不一樣,他的音樂刻入我們的骨頭。」他深知,我們中國樂迷,對「老柴」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

柴科夫斯基室內樂作品更多地受到德奧古典傳統的影響,但仍能聽到其中行走民間的俄羅斯元素。三首弦樂四重奏,由於《第一弦樂四重奏》中富於表現力的「如歌的行板」而聞名。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妹妹的莊園里,偶然聽見窗外泥水匠唱出一支動人的俄羅斯民歌——《夜歌》(又名《萬尼亞坐在沙發上》)。他深愛並於1871年取其主旋律寫成了《如歌的行板》。我卻聽到與「森林後,黑暗的森林後,一片綠色的小花園後,飛起一群天鵝」這首迷人的婚禮歌《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的某些音符與片段,也就是格林卡《卡瑪林斯卡婭幻想曲》出現的音符旋律,一脈相承,似曾相識。淡淡的惆悵,真摯的情感曲調是俄羅斯民歌的共性。《a小調鋼琴三重奏》(Op.50)是感人至深的作品,為亦師亦友的魯賓斯坦而作,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回憶」,彌足珍貴。君已去,路無途,種種相遇與別離,淚涕沾襟。最迷的是俄羅斯組合,當霍洛維茨鋼琴聲一出,你不能不感動這個擁有八度魔音的俄國人,他的確具有神力,再加上大提琴羅斯特羅波維奇,小提琴斯特恩,使得這一夢幻組合名垂音樂史。另外還有就是魯賓斯坦,海菲茲,皮亞季戈爾斯基,史稱「百萬美元三重奏」黃金組合,值得收藏擁有。這首三重奏印證,情感是一切音樂作品的審美特徵中最為重要的特徵,是音樂的靈魂。黑格爾所言:「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丹尼斯·馬祖耶夫/祖賓·梅塔/以色列愛樂)

▲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珍妮·楊森/帕佛·賈維)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問世之初飽受爭議與詰問,但時間卻出了肯定的答案。第一鋼協經過戲劇化的題獻,從尼古拉.魯賓斯坦改至漢斯.馮.彪羅(李斯特得意門徒、女兒柯西瑪第一任丈夫),第一樂章的氣勢磅礴,俄羅斯質樸粗獷的大地情懷錶露無遺,聽,彷彿初春時節,仍有大塊的裂玉浮凌,拒絕融化,那份倔強不正是俄羅斯獨有的旋律嗎?《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曾被惡評為「……這是否還能稱之為音樂?人們聽到的是發出臭味的聲音」,雖然第一樂章偶有不協調,但第二樂章涌動的美,如「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緩緩而來美到極致的旋律,婉轉而哀傷,會讓淚淺的人暗自盈淚,美與感動是真真切切的。

渴望幸福的柴科夫斯基,與法國女歌手狄希耶·雅朵(Désirée Art?t)曾有過短暫的異性初戀,「曾經傷害我很深的女人,為何重逢的一刻,在我心頭泛起的不是憎恨,而是自憐呢?」世間所有的初戀都是情深深雨蒙蒙的,珍藏在內心深處。時間之永獸追逐,狂奔至1877年,柴科夫斯基已是37歲的大齡青年了,善良的他經不住學生安東尼娜.米留科娃「以死相逼」求婚, 心一軟,就從了。最終,他站在冰封的河水中,要愛,要恨,要記得,要忘掉。襤褸人生那蝕骨的絕望,深不見底。

一見如故,一見鍾情這些可遇不可求的瞬間感覺,是需要有先決條件的。「我最初聽到您的音樂是《暴風雨》,它給我的感受簡直無法對您言喻,幾天來我一直處在迷濛之中難以自拔」。《暴風雨》序曲(Op.18)為何有如此魔力?把這部1873年描繪莎士比亞作品的交響詩與貝多芬的《暴風雨奏鳴曲》、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比較,處理大海風雲變幻的場景誰更勝一籌?除此外,還得有扣人心弦的愛情主題呢!「伏爾加河岸寂靜的夜晚」主題的美,肯定被梅克夫人捕捉到了,後來該旋律被柴科夫斯基應用在《第一交響曲》(冬之夢)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標題為「憂鬱的、迷濛的疆土」。聆聽最大感受是,經過第一樂章樂隊的壓抑表述後,升騰起一絲光明與希望那瞬間,有窒息的美。「在漫長的旅程中,無論白晝與黑夜,我都帶著你的歌,不息地歌唱。」他們的精神深度與默契,導致終止交往後,不明就裡的柴科夫斯基最後的夢囈呼喚著「娜傑日達…冤家…」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足見他的心意千迴百轉,生怨,生恨,然終不能舍,魂牽夢繞,糾纏不休,竟成生死「冤家」,為冤家淚珠兒落了千千萬。

但這又如何解釋他愛慕小外甥的同性戀傳聞?在愛與悲傷之中徘徊,在沒有明天的希冀中苟且。難道活到極致的人,必須是雌雄同體?柏拉圖說:「人本來是雌雄同體的,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缺失的那一半。」之抑或梅克夫人更了解與得體?她在與柴科夫斯基的信中道:「您愛音樂太多了,因此來不及愛女人。」即使心有千千結的人,聽到這一句,都會感動太多!不被允許的愛情?難以化解的矛盾?無可奈何的死去?欲說還休。探究柴科夫斯基,可以延伸至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分析領域。踟躕獨行,夕雨晚風,他的生活必然勾兌出一生的悵然與空曠。他寫到:「我在(音樂)裡面感到安全,若不作曲,我將沉湎於傷感。在我的個性中有太多對人的恐懼……」按俄羅斯心理專家的分析,柴科夫斯基屬於精神衰弱型性格,顯著特點是經常性地反省和自責,甚至疑病。此外,柴科夫斯基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稱為近代俄羅斯「悲哀殿堂的二大支柱」,兩人都是抑鬱質的氣質。這種氣質類型,恐怕一生都被哀愁纏繞上,若果能給予肯定與精神上的支撐,則會發揮獨特的個人優勢。

社會的激烈變革,個人不可言說的苦痛,柴科夫斯基為之匯成無數縱橫交錯、變幻莫測的旋律線,在和聲、節奏、織體的編配下,譜寫永不褪色的俄羅斯之魂。都說自私的人,不配得到幸福,為何偉大的作曲家站在人類的一個高度俯視蒼生,他卻握不住一絲的幸福?甚至是背道而馳!我對此表示迷茫。回到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序曲》,對抗與愛情主題,在綿延的敘事鋪陳中,預示了悲劇的到來,「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平,太陽也愁得不願露臉,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故事比朱麗葉與羅密歐更令人黯然神傷。」而柴科夫斯基以「天鵝之歌」《悲愴交響曲》作結。五十三年塵緣,八千里雲月,流水落花終去也,天上人間。


推薦閱讀:

靈魂出竅kkk的健康
美文:靈魂何處安放
十神斷靈魂
12星座的靈魂伴侶是誰?白羊的是射手,天蠍的是雙魚,你的呢
完整版 靈魂存在嗎? 靈魂之辨識之路 靈魂與量子世界 現代哲學之關係

TAG: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