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涅槃禪》前言

大涅槃禪

——眼見佛性的解析

金法藏 著

前言

在前言中,將高度概括介紹《大涅槃經》及其《大涅槃禪》的精髓和結構,分四部分來簡介:一、大涅槃經的特點,二、本經的宗旨與精華,三、本經的版本與選擇,四、本書的風格。

大涅槃經的特點

《大般涅槃經》的特點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大、圓、頂、顯、密、難。本節可視為大涅槃經的開題解說,也可看作大涅槃經無比殊勝的說明。

1.大

此「大」又有二種意思:

其一,大部頭。從量上看,本經篇幅大,經錄家列為大乘五大部經之一。五大部為:《華嚴經》(67萬字),《大集經》(62萬),《大寶積經》(100萬),《大般若經》(515萬),《大般涅槃經》(37萬)。教下大德將世尊一代時教判為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五大部是除阿含時之外四時佛教的代表作,《大集》和《大寶積》都屬方等時,除了《法華經》未囊括在內。

其二,大涅槃。從質上看,涅槃有小涅槃和大涅槃之別。小涅槃,就是聲聞緣覺人斷盡見思煩惱的現行種子,滅掉五蘊六根七轉識乃至十八界,進入如來藏獨存的無漏無為的真如自性中,也就是灰身滅智、沉空滯寂的無餘涅槃。大涅槃又有因地和果地之別。因地大涅槃,就是菩薩唯識明心開悟後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已經見性開悟所證的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果地大涅槃,就是圓滿佛所證的轉八識成四智,完全徹底斷盡見思煩惱和塵沙煩惱,智慧福德圓滿的常樂我凈境界。本經主要論述的是大涅槃的佛菩薩境界。

2.圓

圓有圓融和圓滿之意。世尊說,以前無常、苦、無我、不凈、空,是佛對治外道邪見對聲聞人所說的方便法,屬半字說權宜說;如今常、樂、我、凈、不空則是如來果地的圓滿究竟境界,屬滿字說真實說。

以前說定性聲聞緣覺人入於無餘涅槃後永恆地灰身滅智,《法華經》說小乘人入無餘涅槃只是中止化城暫歇,本經世尊進而開示道:聲聞初二三四果辟支佛,未來分別經歷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劫,將從無餘涅槃中出來,回小向大修菩薩行,終究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頂

頂有最高、究竟和終極之意。本經猶如佛法中的醍醐。譬如牛之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相續而生,後後轉勝,醍醐最上。佛和佛法亦復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十二部經、修多羅、方等經、般若波羅蜜、大涅槃,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若得聞是大般涅槃,悕望諸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此經於諸經三昧最為第一,諸經中勝最第一。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安住是中,復能處處示現涅槃。」

4.顯

顯有明顯開示眼見佛性之意。本經是世尊的終極圓滿究竟之說。在《大涅槃經後分》中,佛說:「我於無量萬億阿僧祇劫,修此難得大涅槃法,今已顯說。汝等當知,此大涅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金剛寶藏,常樂我凈周圓無缺,一切諸佛於此涅槃而般涅槃,最後究竟理極無遺。」

比如來說,《華嚴經》和《楞嚴經》是隱說見性大法,《寶積經善住意會》和《法華經》是半隱半顯說,《大般涅槃經》則是顯說。但要說明的是,對於見性通透者而言,所有的大乘佛經都是顯說佛性義;對於未見性開悟者而言,大涅槃經也是隱說見性開悟義。

5. 密

密有秘密和深奧之意。世尊說,本經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藏。理由有四:第一,本經宣說佛性之義;第二,本經開示如來常樂我淨;第三,本經含攝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第四,本經乃是一切善法寶藏,是一切字義祕藏。所以說,《大涅槃經》同經中之王《法華經》一樣,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大事因緣。

佛說:「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藏,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

「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如是微妙大涅槃經,乃是一切善法寶藏。譬如大海是眾寶藏,是涅槃經亦復如是,即是一切字義祕藏。」

「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祕藏其義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習學是大涅槃微妙經典,當知是人能報佛恩真佛弟子。」

「所謂諸佛甚深祕藏謂佛性是,以是義故名為大事,是妙經典諸經中王。」「如來所說種種妙法祕密深奧藏門,悉皆入於大般涅槃。」

6. 難

難是玄奧和難懂之意。本經難懂的緣故:其一,若人在無量如來所發菩提心,方能或多或少理解本經奧義;其二,本經在在處處都是如來禪的機鋒密語,真可謂三句不離本行——開示悟入大涅槃義;其三,即使是已經見性開悟的十住菩薩,也不明白本經的許多禪言密語。

在<四依品>中,佛說:「善男子,若有眾生於熙連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是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若有眾生於五恆河沙諸如來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

有些大德閱讀本經後,覺得自己似乎能明白一半以上的經義,感到佛在本段經文中說得似乎過於嚴重艱難了,或者覺得也許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了。

大家需明白一件事:在本經中,佛菩薩們時時處處以譬喻因緣言辭來說如來禪的機鋒密語,若人依文解義認為本經並不像佛說得那麼難,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大家是否能看出<四依品>本段經文是一個複合多重的公案?如果看不出這一點,請勿對於本經作簡單想、容易會。

世尊對於四依法高度概括總結說:「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由此可見,只有明心見性開悟者,才能真正遵循四依法。佛說「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對於能信受消化的大乘根性人而言,大乘了義經典是甘露;對於不能信受消化的定性小乘人或凡夫而言,大乘了義經典則是毒藥。因此我們還是抱著謙虛謹慎好學的心態為好。

本經宗旨

本經以眼見佛性開悟為宗,以常樂我凈的大涅槃為趣。前者是菩薩的因地大涅槃,後者是如來的果地大涅槃。

下面從五個方面來介紹眼見佛性:

1.佛性的涵義

在本經中,佛性有許多含義。佛性有諸多名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信心、一子地、第四力、如來、十二因緣、四無礙者、頂三昧者,都是佛性義。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中道智慧。佛還說,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為了區別唯識宗明心和禪宗見性,我們可將佛性分為二種義:

第一,成佛之性之佛性。有情眾生都具有如來藏心,即唯識宗的第八識心,如來藏內蘊藏著眾生成佛所需要的無漏無為的真如性和無漏有為的功能性,正可謂,如來藏中藏如來。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未來成佛的內在依據。若人親證此如來藏的本來清凈涅槃之自性,並不等於眼見佛性開悟,只是唯識門明第八識心的明心見真開悟。

第二,眼見佛性之佛性。眼見佛性開悟,就是禪宗印可的見性開悟,也是《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所說的自佛世界般若波羅蜜如幻法,亦是《華嚴經》的不可思議法界觀,還是《法華經》的悟入佛之知見道的境界。

欲貫通宗門教下者,最好既能唯識明心,又能禪宗見性。本經內所說的佛性,雖說包括此二種佛性義,但更多指的是後者。

2.見性的前提條件

世尊說:親近善知識,勤修戒定慧三學,菩薩具足智慧福德二莊嚴,則知佛性。

第一,親近善知識,勤修慧學。「菩薩以四種法作為大涅槃的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第二,嚴持戒律。「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若有受持菩薩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第三,修行禪定。「十住菩薩亦復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第四,福慧莊嚴。「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亦復解知名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第五,定慧雙修。「若三昧多者,則修習慧;若慧多者,則修習三昧;三昧慧等,則名為捨。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見佛性者名為捨相。」

第六,多善根福德。「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云何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靜,四者精進,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脫,九者讚歎解脫,十者以大涅槃教化眾生。」

3.見性有無境界

對於此問題,佛門中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見性開悟應無境界可言。理由是,其一,學佛的根本就是要破人我執和法我執,若見性有境界就是人法二執具足,因為既有能悟之我,又有所悟的境界,豈非顛倒?其二,《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尊在靈山禪宗付法會上說,「實相無相」。這不是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嗎!

第二種,見性開悟應是有境界的。理由是,其一,禪宗祖師的語錄中,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機鋒話語,都是在說森羅萬象的境界,我們總不能認為這麼多的話語都是為了破除學人的執著吧。其二,若見性開悟實無境界可言,祖師們又是如何勘驗學人是否開悟呢?其三,明心見性開悟者必然以直心為道場,哪有可能都說一些玄而又玄不著邊際的廢話,來糊弄籠罩學人呢?但是需說明的是,眼見佛性不僅具有森羅萬象的妙有境界,而且具有空平等地的真空境界,即是真空妙有不二的如幻法。禪悟境界,不是在見性開悟者的身心外有什麼境界可見可言,而是其身自內證的自心現量,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或自佛世界如幻法。

第三種,見性開悟非有非無境界。有些大德在七轉識見聞覺知的同時,發現如來藏雖與前者協同運作,但恆守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真如性;七轉識有見聞覺知、有六塵境界,如來藏卻不會不入六塵,如如不動清凈本然。這是唯識門下明心開悟的境界,筆者對此讚歎隨喜,但這並非禪宗見性開悟的境界,二者有聯繫又有區別,唯識明心者不能不知,否則功虧一簣,誠為可惜!

以上三種看法,在學佛人中有相當的代表性,也是筆者參禪生涯中曾經歷過的體會。下面來看看佛對於此問題是如何開示的。

4.佛菩薩的見性境界

首先,眼見佛性總說。世尊開示道:「一切眾生雖具佛性,但如盲人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夜見色。如來全見,如晝見色。」這是佛對於眼見佛性境界的總說。

其次,世尊在<如來性品>開示十住菩薩眼見佛性的九譬如境界相。「虛空鵝雁喻」,「醉眼見朦朧道喻」,「渴人見樹鶴喻」,「海中遙望船舶喻」,「王子熬夜眼糊喻」,「閃電中觀牛喻」,「觀水有塵喻」,「暗處遙見小兒喻」,「暗夜見像喻」。我們將在該品中解說。

再次,世尊又在<梵行品>中開示相貌見的八種禪境,了了見的一種禪機。「善男子,見有二種:一相貌見,二了了見。云何相貌見?如遠見煙,名為見火。……云何了了見?如眼見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凈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摩訶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這些也將在該品中解說。

由上可見,世尊明確指出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是有境界相的,九譬如和八「相貌見」就是明證。若人認為自己已經眼見佛性開悟,不妨用世尊上述二段經文來勘驗自己的見處,這可是見性與否的試金石呀!可是佛最後卻說:「雖如是見,初無見相」,這似乎又是隨說隨破,世尊究竟是何義呢?請看下面進一步解密。

5. 妙有真空不二

在<梵行品>中,世尊先後開示了「一子之地」和「空平等地」的菩薩境界。菩薩摩訶薩修慈悲喜已,得住極愛一子之地。佛說「見子生病喻」、「見子頑皮喻」、「見子死亡喻」和「常念子喻」。菩薩摩訶薩修舍心時,則得住於空平等地。世尊廣說內空乃至大空十一種空。禪門祖師說:「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三世諸佛不知有,就是指空平等地的見性境界。狸奴白牯卻知有,是指一子之地的見性境界,推而廣之,一子之地就是「有萬象地」或「盡所有性」的見性境界。因此金剛經的「諸相非相」和靈山會上的「實相無相」,不是指諸相=非相,也不是實相=無相,而是指諸相與非相、實相與無相是不二的,如同妙有真空不二一樣。因此佛在本經中說,大涅槃是空與不空不二的中道。

打個比方來說妙有真空不二之事。我們日常看電視時,我們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見聞覺知到電視屏幕上的人物好像有舉止言談思想感情,可是屏幕上的影像本身實際是不會有我和無我的想法,不會有六塵的感覺的,因為他們只是電器頻道幻化的影像罷了。佛經中常說,如同魔術師變化出來的幻人作幻事,幻人是無我人眾壽四相的,無有六識不會六塵的,這就是「諸相非相」和「實相無相」的真實義趣。若人懂得此事,只是解會慧眼之事;若能藉助外境色相,反觀觀自性,親證本身自佛世界內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就真具般若正法眼通達清淨實相了。本經從頭至尾有無數禪機密語,真可謂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只有眼見佛性開悟者,才能或多或少懂得本經的大涅槃義。

本經版本與選擇

1.北本與南本的緣起

《大般涅槃經》,或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譯本,其中最大的有北本和南本。

北涼玄始十年(421),天竺三藏曇無讖因沮渠蒙遜之請,在姑臧出譯此經為《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後作四十卷),分作十三品。

此經四十卷本於元嘉七年(430)由北涼地傳至江南建業,時宋京名僧慧嚴、慧觀等因它文言質樸而品數疏簡,遂共謝靈運加以修治,並依法顯譯六卷《泥洹經》增加品目:《壽命品》共出為《序》、《純陀》、《哀嘆》、《長壽》四品,又由原本《如來名品》分出為《四相》、《四依》、《邪正》、《四諦》、《四倒》、《如來性》、《文字》、《鳥喻》、《月喻》、《菩薩》十品,其餘依舊不變,改為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世稱此為《南本涅槃經》,而以曇無讖原譯本稱為《北本涅槃經》。

2.取南本為藍本

本書的禪解,以南本為依據。其原因有二:一是北本的品目太少,許多內容積聚在一起,不太容易條理清楚地解說明白。二是本經註疏大多以南本為藍本,例如灌頂法師的《大般涅槃經疏》和寶亮法師的《大般涅槃經集解》,為便於讀者對照此諸大德法師註疏來參究,這也是筆者以南本為藍本的重要原因。其實,北本與南本大同小異,區別主要在於前者品目少,後者品目多罷了。

3.增補本經後分的內容

南北本都以<憍陳如品>收尾,寶亮疏、慧遠疏和灌頂疏也都以此而告終。若如此寫《大涅槃經》的禪解有幾大缺憾:一是缺少須跋陀在佛之前入無餘涅槃,以酬報佛恩的情景。二是缺少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等語的佛最後遺教。三是缺少世尊殷勤二十四反叮嚀大眾「看我紫磨黃金色身」的禪機,以及入涅槃的過程。四是缺少世尊自行舉棺升虛空中在拘屍城四門內外進進出出七匝的禪機。五是缺少應迦葉所請,世尊現二足千輻輪相,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踴茶毗的情景,等等。然而這些內容在《大般涅槃經後分》中全部具足。

後分由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共約二萬字,分為<憍陳如品余>、<遺教品>、<應盡還源品>、<機感荼毗品>、<聖軀廓潤品>五個部分,主要講最終遺教、入般涅槃、佛身荼毗、分配舍利。有鑒於南北本大涅槃經頭重腳輕的缺陷,筆者將本經後分增補進來,其中<憍陳如品余>歸到<憍陳如品第二十五>中,另外四品歸納到後分品第二十六內。這樣顯得首尾呼應,更為圓滿無缺。

本書風格

1. 教門宗說

古來大師已有諸部大涅槃經註疏,主要從教下文理玄義的角度演義,如大正藏內收錄的寶亮疏、慧遠疏和灌頂疏。筆者側重從宗門機鋒密語的角度來解說,拙著僅是對古來大師註疏的補充;前者可謂教門教說,後者可謂教門宗說。讀者若對照閱讀參研,則相得益彰,時機因緣成熟時,頓然大開圓解或明心見性,也不無可能。因為,教下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大事因緣,就是宗門的佛祖西來意和向上一路,其實教內真傳的大開圓解就是教外別傳的明心見性。

2.禪教不二

如來禪與祖師禪所悟的內容雖然相同,但表現禪風的手段方法卻有較大的差異。如來禪側重用佛菩薩神通威德顯現的莊嚴景象(如放光現瑞等),或者用眾多比喻夾雜著禪言密語,或者用長篇本生因緣故事來表現機鋒,所說的人事物中有許多非我們所熟悉了解的東西,故不容易產生親切感。祖師禪側重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事物來表現機鋒,三言而語甚至一言半語,再輔之以肢體的表形語言,直截了當,直指人心,見性成道。如來禪與祖師禪各有千秋,應取長補短,如此方能相得益彰。

在本書中,為大家精選了一百餘則宗門公案,此外還有更多的一言半語的機鋒禪語,通過對照參究,令我們更容易領會本經如來禪的機鋒密意。現代人的古文水平大多不敢恭維,為使讀者明白祖師禪公案,筆者勉強將公案文言翻譯成白話文,再以自己參禪的見處,解釋其中隱含的玄機密意,也許對大家打破漆桶有所助益。總之,以如來禪和文字禪為主,以祖師禪和機鋒禪為輔。通過閱讀本書,佛言祖語或教意祖意,是同是別、是一是二的問題,讀者自然心中有數了。

3.提綱挈領

因為本解說注重於禪機密意,恐讀者有教門上的缺憾感,所以在每一品的開頭處,都有本品大意,以簡潔文字概述本品綱目和要點。這樣的貼心安排,令讀者在每品開頭時,以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把握住此品的教下要點,從而集中精力隨文入觀,領會開示佛知見的從上佛菩薩密意,契合悟入佛知見的向上菩提道。

4.詳說和省略

《大涅槃經》的篇幅巨大,南本加上後分,共約四十萬字。古代法師大德由於印刷技術的限制,多半採用標出每段起首經文和結尾經句的方式,來撰寫註疏。這種解說佛經的體裁,令現代人感到非常不便,閱讀經疏時必須對照閱讀經文,翻東翻西地很是麻煩。現代電腦網路技術的發達,使我們可以將經文和解說前後銜接放在一起,閱讀起來實在是方便多了。但是四十萬字的經文,再加上註解的文字,全書的篇幅總會超過一百萬字。對於現代人的根性而言,喜歡開門見山、言簡意賅,過於長篇大論的著作,大家心裡都會發怵,提不起閱讀的興趣來。即使在古代,寶亮疏約36萬字,慧遠疏約47萬字,灌頂疏約31萬字。

鑒於上述考慮,筆者在對本經進行禪解時,不是按部就班地平鋪直敘,而是有所詳說和有所省略。大體來說,在<現病品第十八>之前,筆者略去不解說的經文很少;從<聖行品第十九>開始,略去不解說的情況就較多了。對於略去的經文部分,我們會用「…」或「……」作標示,前者表示某一自然段中有所省略,後者表示略去若干段落。略去部分的經文,讀者可自行閱讀或參閱灌頂法師等人的註疏,如此就能基本了解經句的文意了。至於省略經文中的禪機密意,讀者只能自行參究了。若人能夠讀懂並契會未省略部分經文及解說中的禪機密意,就不難明白省略經文中的禪機密意。對此筆者特作說明,希望讀者予以諒解。

全書由前言和二十六品所組成,共約五十六萬字。

在此衷心祝願大家,隨文入觀契入眼見佛性開悟的境地,大開圓解品嘗到大涅槃的無上醍醐法味。

推薦閱讀:

大般涅槃經集解 (41卷---60卷)(大正藏1763部)
究竟什麼叫做涅槃
《涅槃經》第08品 梵行(2)
【大乘正法佛陀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經(全文完整版)第三十六卷至第四十卷 | 佛陀正法網,佛教音樂,佛教...
大般涅槃經卷下

TAG:涅槃 |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