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書之總目與總集

道教經書目錄最早的載於東晉葛洪撰《抱朴子內篇》中之《遐覽篇》。所載經類一百三十七種,共四百三十四卷;記類二切九種,共五十一卷;法類五種,共十五卷;文類四種,共十卷;錄類三種,共四卷;「集」類二種,共二卷;雜類(如甚生書、升天儀、微言、九宮、曩中要、大禁、奪等律、立亡術、道要、道意、大覽、肘後等)十二種,共一百五十卷;圖類十三種,共十三卷;「符」類共六百二十卷;統計以上各類,共有一千二百九十九卷。繼葛洪之後,南朝劉宋道教學者陸修靜有《三洞經書目錄》,收道經共藥方、符圖等,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實際只有一千零九十卷。這些書,大致即《抱朴子-遐覽篇》所提到的一些方書,以及東晉以來鶢羲、許王靈期、葛巢甫等人所撰作之經笈符籙。這些經書由陸修靜整理並編目後,南朝劉宋皇帝一直藏於華林園中,流傳至唐初,尚大致完整,成為我國第一部道書總集《開元道藏》收集和編纂的主要依據。繼陸修靜之後,南朝梁孟法師有《玉緯七部經書目》、梁陶弘景《陶隱居經目》、梁阮孝緒《七錄仙道錄》。阮錄列經戒部二百九十種,八百八卷;服餌部四十八種,一百六十七卷;房中部十三種,共三十八卷;符圖部七十種,一百零三卷。共四部,四百二十五種,一千一百三十八卷。北周有玄都觀道士所編《玄都經目,共二千四十卷。又有王延作經目《三洞珠曩》七卷,凡八千三十卷。以後書目逐年遞增,《隋書-經籍志》已列有經戒三百零一部,九百零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零三卷。共有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唐玄宗時,宗聖觀主尹文操有《玉緯經目》,謂藏經七千三百卷。開元中,搜訪道經,編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唐代是道教最盛的時期,唐玄宗崇信道教,收集道書,飭令史崇等修《一切經音義》一百四十卷。開元中,刪定道書,編纂成藏,分為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經十二部,洞玄經十二部,洞神經十二部。其目即《三洞瓊綱》。這是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書總集,因成藏於開元年間,遂名為《開元道藏》。後經五代之亂,這部《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繼《開元道藏》之後,宋代曾六次修藏,第一次是在宋太宗時期,搜訪道經,得七千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複,止三千七百三十七卷。第二、第三次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二年詘左右街道士十人校定舊有之《道藏》經典,三年又令崇文院集館閣僚祥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其事。依照舊藏編目增補,凡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玄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九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較宋太宗時徐鉉所校《道藏》經書增加六百二十二卷,王欽若又撰篇目上進,宋真宗賜名《寶文統錄》。這是宋代的第二次修藏。不久,又以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王欽若批薦海寧謫官張君房主事重修。於是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始成藏,凡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以千字文為函目,始於天字,終於宮字,共得四百二十五字,被稱為《天宮寶藏》。第四次修藏在宋微宗崇寧年間,詘搜訪道教遺書,令道士劉道元等校定,《道藏》又增至五千三百凡十七卷。第五次修藏在宋微宗政和年間,詘搜訪道書,敕道士校定,總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名《萬壽道藏》。又以修成於政和年間,故又名《政和道藏》。第六次修藏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因《政和道藏》在靖康、建炎時多毀於兵火,故宋孝宗於淳熙四年又詘令修藏,淳熙六年修成,名《瓊章寶藏》,卷數與《政和道藏》相同。宋代凡六次修藏,其中最著稱的是《政和道藏》,《瓊章寶藏》是據此藏之倖存本重加整理。至金代之修藏,也是據此藏以為底本在宋代還出現了一部道書總集節本,這就是宋真宗時的張君房在修成《大宋天宮寶藏》之後,撮《天宮寶藏》的精要,編成了《雲笈七籤》一百二十二卷,俗稱小道藏。南宋高宗年間,天有鄭樵撰成《通志》,其中《藝文略》諸子類內編有道家(應為遁教)書目,分二十五種,即《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道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葯、服餌、房中、修養,都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六卷。這個書目,較《宋史藝文志》所錄道書為多。繼宋《藏》之後,金章宗時天修《道藏》。金世宗大定四年,將宋《政和道藏》殘存經版交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金章宗明昌元年,提點孫明道奉詘補刊《道藏》,於是分遣道侶,訪遺經於天下,凡得遺經千七十四卷,補版者二萬一千八百冊有餘,積冊八萬三千一百九十八,勒成一藏,凡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名《大金玄都寶藏》。金章宗泰和二年,貯藏經版的天長觀毀於火,經版被焚至金末各處所存《道藏》亦多毀於兵燹。元太宗九年,著名全真派道士邱長春之弟子宋德方,與通真子秦志安謀為重刊《道藏》。乃以平陽玄都觀為總局,共立局二十有七,據管州所存金藏,搜求遺逸道書分別校讎付刊,秦志安等將全真道《金蓮正宗記》、《煙霞錄》、《繹仙》、《仙》等書增入《道藏》,至元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金藏刊竣,凡七千八百餘卷,六名《玄都寶藏》。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第二次焚經此版被毀。明成祖永樂年間,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纂校《道藏》,功未就緒。至明英宗正統年又繼續編纂刊版,詘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重加訂正增所未備校刊成藏,仍以《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名《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敕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刊續陸續增刊,初自杜字型大小刊自府字型大小或將字型大小,其後刊至纓字型大小,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萬曆續道藏》。正續《道藏》共五百十二函,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迨至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保存在北京的經版被毀。明本《正統道藏》及《萬曆續道藏》,以後雖屢遭兵燹,存者甚少,但畢竟仍有倖存者,如北京白雲觀便保存布一部。明熹宗天啟年間,在虛子白雲峰以《道藏》之文分門編次,大綱分三洞四輔十二類,每條各有解題  西元1923年至1926年,上海涵芬樓又將明《藏》加以影印,除將原版,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之例,撰《道藏目錄詳註》四卷。縮小外,並將梵夾本改為線裝本,此影印本行世,明《藏》才得在社會較為廣泛流傳,而學道者亦始得閱讀《正統道藏》及《萬曆續道藏》。在清代又出現一道書總集節本,即《道藏輯要》,初由清康熙伴間,蔣元庭又編《道藏輯要目錄》,包括道書二百七十九種,分二十八函,計二百六十八冊。光緒年間,成都二仙庵又予翻刻,賀龍驤為撰《重刑道藏輯要子目初編》。歷代撰修道書編目總集及總集節本的主要情況大致如上述。關於《道藏》的分類問題。現存明《正統道藏》,分類為三洞、四輔、十二類。所謂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這是根據南北朝劉宋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錄》沿襲下來的。這些道書來源不一,又各有傳授系統,如以託名元始天尊所授之經屬洞真部,以託名太上道君所授之經書屬洞玄部,以託名太上老君所授之經書屬洞神部。大致洞真部為《上清經》系,洞玄部為《靈寶經》系,洞神部為《三皇經》系。由於道書頗雜,分部亦混亂,故只能大致而言。所謂四輔、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是對三洞部經書的解說與補充,即太玄為洞真部之補,太平為洞玄部之補,太清為洞神部之補,正一為通貫三洞部之補,按唐藏中尚未用「四補」,宋初第一次修纂道藏時只分六部,宋晁公武《讀書志》記載∶「道藏書六部∶ 一曰大洞真部、二曰靈寶洞玄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通志》七十二說∶「太玄經以諱改,《崇文》改為太真」。故《讀書志》中所說「四曰太真部」,實際為太玄部。後來王欽若修纂《寶文統錄》時,在六部之外又加上了太平部,於是成了「三洞四輔」。他搜求民間流傳的道書,補充舊藏,又編了《三洞四輔經目》。所謂十二類,即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表奏、十二類在宋代以前原稱十二部,為免除與七部相混淆,故將十二部改稱十二類。關於十二類的解釋∶一、本文類∶道教以先有三清尊神降授道經,而後才有道教之創立,經是道教的本源,故三洞經文均歸此類。二、神符類∶神授之符籙,神妙莫測,信如符契,故三洞符籙均歸此類。三、玉訣類∶玉為寶貴之意,訣為解決疑問,故對各道經的註解均稱玉訣。四、靈圖類∶指靈異的圖形,也是具有神力的圖形,故凡以圖為中心內容,或以圖為名者,均歸此類。五、譜錄類∶譜是譜系,錄是記錄,凡崇奉之高真上聖的功德和應化事均歸此類。六、戒律類∶戒即勸善止惡的告誡,律是必須遵守的條文,凡與戒律布關之經書均歸此類 。七、威儀類∶威是氣象莊嚴,儀是齋壇醮式。《道藏》中此類書約有六百多卷。八、方法類∶指設壇祭煉及身內修持各種方法,與眾術類有所混雜不分。九、眾術類∶本意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後來與方法類各書相混雜。十、記傳類∶如十淵記、冥通記、列仙傳、神仙傳、各種碑銘、山志均歸之。十一、讚頌類∶如步虛詞、讚頌靈章、諸真寶誥等讚美歌頌之文均歸之。十二、表奏類∶凡祈禱時所用表白願望及上奏天庭之表文均歸之。
推薦閱讀:

道教的經書
當「代碼」遇上書法,這個CTO找到了一生的使命
我的第一本易經書--閑雲老叟

TAG:經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