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時的鐵帽子王:入關後200年內,只有1人受封
怡親王溥靜像
在清宮戲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稱謂:鐵帽子王。這個稱謂聽起來霸氣十足,那究竟什麼是鐵帽子王呢?這個說法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呢?其實鐵帽子王是清朝開國之初,建立的封爵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從後金改為大清,正式建立了清朝。既然開國,當然要大肆分封兄弟子侄。根據軍功不同,清朝一共冊封了8位世襲罔替的王爵。這八位王爵又分為6個和碩親王和2個多羅郡王。
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影視形象
清朝的爵位繼承,是隔代降爵的。也就是說,第一代受封親王,第二代繼承人就降為郡王,第三代繼承人降為貝勒,之後再降為貝子。然而這八大鐵帽子王,則是世襲罔替。也就是後世一代代都享有王爵。即使某一代某一位王爺因事褫奪王位,也會從其近親之中再選出一位繼承王爵。
清朝初年的鐵帽子王,第一代王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清朝的鐵帽子王並非只有8家,而是有十二家。那後面的四家是如何才獲得是世襲罔替的最高待遇的呢?
胤祥影視形象
一、怡親王
自清朝開國晉封八大世襲罔替王爵之後,一直到清朝中期雍正年間,八十多年的時間裡,清朝從入關到天下大定,都沒有再封鐵帽子王。這一規矩在雍正年間被打破。
大家都知道,清朝康熙晚年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皇子們之間互相傾軋,為了能登上皇帝寶座,康熙的兒子們進行了殘酷的鬥爭。當時並不顯眼的雍親王胤禛,最終奪得皇位。而其奪得皇位的有力助手,就是他同父異母的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
雍正影視形象
胤祥在康熙帝在世之時,並沒有受到康熙帝的重用。而雍正登基的第二天,就晉封這位一直跟隨在身邊的十三弟為和碩怡親王。胤祥確實也不負雍正帝重託,雖然在助四哥雍正登基之後,他僅僅又活了8年的時間,但在這8年里,胤祥謙虛謹慎夙夜在公,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也成為了清朝自開國之後又一位獲得世襲罔替王爵的一位賢王。
二、恭親王
自雍正年間怡親王之後,一百多年的時間清朝再沒有輕易許出世襲罔替王爵。1850年,道光帝臨死之時,遺詔奕詝為皇帝,是為咸豐帝。同時遺詔還特意點名封自己寵愛的六子奕訢為恭親王。之後在咸豐帝死後,奕訢和兩宮皇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解除了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手中的權利,此後清朝進入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時代。
恭親王奕訢
在辛酉政變中,恭親王奕訢出力不少,政變之後王爵被朝廷下令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第九位世襲罔替的親王。然而奕訢一生仕途上卻幾經沉浮,還曾因是否重修圓明園和同治帝意見不和,被褫奪過世襲罔替的頭銜。但最終在慈禧的干預下,保留了世襲罔替的頭銜。
三、醇親王
醇親王奕譞和恭親王奕訢一樣,都是道光皇帝的兒子。恭王奕訢熱衷政治,而醇王奕譞則相對來說淡泊名利。醇王之所以能夠世襲罔替,最主要原因是清朝晚期兩代帝王都出自他家。
醇親王與李鴻章
慈禧太后獨子同治帝親政不久就因病去世,慈禧在同治同輩之中選取皇位繼承人,最終挑中了不愛名利的奕譞之子載湉,這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而光緒帝同樣無子,繼承人則是其侄子溥儀,也就是醇王奕譞的孫子。
一家出兩位皇位繼承人,這足以讓朝廷給予醇王一脈世襲罔替的名號了。醇王一脈相對於恭王一脈,結局相對較好,這也和醇王看淡名利的家教密不可分。
四、慶親王
慶親王奕劻
慶親王奕劻是滿清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雖然是清朝宗室,但慶親王奕劻和皇家大宗相比,出生之時已經是沒落貴族了。他的父親綿性僅僅是不入八分輔國公,但因其過繼給了慶郡王,所以地位也得以大大提高。據史料記載,奕劻本人能寫一手好字,因為其書法功底深厚,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好感。
在奕劻受封郡王之後,開始進入清廷的權力中樞。此後在宦海沉浮之中,奕劻始終忠於慈禧太后的任何決策,尤其是在戊戌變法時帝後之爭中,奕劻給予了慈禧太后最大的支持。為了回報奕劻的支持,慈禧太后在懿旨慶親王世襲罔替。
慶親王的一生被眾多史學家認為是昏庸無能的,同時在其當政期間,也貪污了大量的銀兩。而且在袁世凱勸說隆裕太后遜位之時,慶親王奕劻也在其中配合袁世凱,相傳其曾收受袁世凱賄賂200萬銀元。
晚期晉封的這三家鐵帽子王,清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際,相比開國的世襲罔替已經不足以貴。而且清朝歷史上的鐵帽子王,也都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被沖入歷史的洪潮之中,鐵帽子王也徹底成為了一個特定時期的歷史符號。
末代皇帝和隆裕太后影視形象
參考文獻:
1.潘茂桐《檔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鐵帽子王》
2.柏楊《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痛恨滿清
※民國大盜孫殿英為何只盜滿清陵墓,卻不碰明朝皇陵分毫,只因祖上是明朝抗清名將!
※自古「胡人無百年之運」,而滿清何以存續三百年?
※這個漢人輔佐滿清四代開國帝王,親手埋葬了大明朝最後的希望
※滿清入關之前,便已顯露出霸主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