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率地找到人生伴侶?
在國慶節期間,學姐安排了整整七天且細分到上下午的相親日程。相親地點遍布長江三角洲區域各大城市,而相親項目包攬了吃飯、喝茶、喝咖啡、電影、唱歌、旅行等多種形式。
當學姐紅光滿面地回到上海之後,我誠摯地向她表達了欽佩之情。
學姐很謙虛:哎呀,這不算什麼啦,尋找自己的人生伴侶嘛,總要付出辛苦的努力,才能開花結果啊!
我略有疑惑:但是,把整個假期都消耗其中,會不會太沒有效率了呢?
學姐反問:那麼,小團你說,怎麼樣才能更有效率呢?
這倒是問到我了,如何更有效率地找到人生伴侶呢?
讓我們來做一個數學實驗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假設需要尋找伴侶的適婚群體有以下兩個特徵:
群體中男女數量一致;
群體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分值(比如高分男、高分女、低分男等),而群體的分值符合正態分布(平均數為60,標準差為10)。如下圖所示:
那麼,這些適婚群體要如何在其中找到彼此的伴侶呢?
因此,我們設計了如下的配對規則:
對所有人進行異性間的隨機配對。由於現實社會中許多配對都是男性的綜合條件略強於女性,我們在模型中設定,當男性的分值不低於女性,且配對雙方的分值差距在[0,10]分範圍內,視為配對成功,否則配對失敗;
配對失敗的人將進入下一輪配對,規則同上;配對成功的人不進入下一輪配對;此步驟循環進行。
我們按照以上規則,將模型多次迭代,得到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
隨著配對次數的增加,適婚群體的成功配對率在不斷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卻在不斷減小;
一次配對的成功率約為30%,兩次配對的成功率約為46%,三次配對的成功率約為58%……異性戀的有效配對次數為9次,配對9次時,總體的成功率達到80%;
9次之後,儘管配對次數繼續增加,成功率的增加則微乎其微。
啊,難道說,9次之後還沒成功,便要注孤生嗎?
不著急下結論,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不同分值人群的成功配對率吧:
可以看到,不同分值人群的成功配對率差異極大:
50-69分(也就是普通大眾群體)的成功配對率是最高的,經過9次配對之後,大概有85%。
高分男性的成功配對率較高,但成功率最高的是60-89分的男性(其中70-79分的成功率則接近99%),而低分男的成功率則極低,只有10%左右。
女性的成功配對率與男性截然相反:由於高分男總是傾向於選擇得分略低於自己的女性,因此,成功率最高的是30-59分的女性,而在高於60分的高分女區段中,女性得分越高,配對成功率越低。
當然,無論分高分低,性別如何,作為一個適婚群體,其實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在減少配對次數的情況下提高成功配對率呢?換句話說,如何更有效率地找到人生伴侶呢?
一般而言,我們很容易地會想到第一個策略:
策略1:精準相親
大家可以看到,之前用於計算的模型中用的是隨機匹配。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或者婚戀平台等方式,進行相對精準的選擇。
那麼,與「隨機匹配」相比,「精準相親」真的能提高配對率嗎?
很簡單,讓我們修改一下模型,使得每次匹配都在分值相近的區間內進行(而不是隨機進行),也就是相對精準地配對。結果如何呢?
請看下圖:
從圖中可以清楚看到:
毫無疑問,相親的初次配對成功率遠比隨機配對要高。的確,在相親中一見鍾情的可能性還是比漫無目的的社交大得多。
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雖然前幾次相親的成功率較高,但次數也僅限於5次而已。
在精準相親超過5次以後,不僅配對成功率提高緩慢,甚至還低於隨機配對的成功率。
原因嘛,很簡單:假如你相了五次親都沒挑中(或被挑中),一般而言,再相下去也只是徒勞吧。哈哈哈。
的確,當精準相親都無法解決你的婚戀問題時,不由自主地,你往往會開始懷疑人生。
你會開始質疑(或者被爹媽以及七大姑八大姨們質疑):難道是我的擇偶標準過於苛刻了嗎?
是的,在這個深刻懷疑人生的時刻,你往往會想到下面這個策略。
策略2:放寬擇偶標準
在最初的模型中,我們要求男性得分比女性高出0-10分才算是成功匹配,這導致了高分段女性和低分段男性的成功配對率非常低。顯然,如果女性適當放寬擇偶標準,將很有可能改變最終的配對結果。
那麼,來放寬擇偶標準試試吧!
我們修改一下配對規則:男性的分值減去女性的分值的結果處於[-5,10]的區間內。也就是說,既保持「男高女低」的大格局,也允許有「女強男弱」的類型出現 。結果如何呢?
請看下圖:
可以看到,總體的成功配對率達到了91%。比之前標準高出了11個百分點。放寬擇偶標準的效果顯著嘛!
即使我們細分到不同類型的人群中,也可以看到:對於得分在40-79分的大多數人而言,成功率配對率達到93%(提高了12%),而40分以下和80分以上人群的成功率也達到了65%(提高了16%)!
沒錯,無論你處於哪個分數段,放寬擇偶標準都是解決自己婚戀問題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總有一些保持著『只為玉碎』的堅強品質的人,寧可單身也不放寬自己的擇偶標準,堅決排除不適合自己分數的潛在對象。
那麼,對於這樣一個群體,我們還有別的方法嗎?
當然有的,那就是:
策略3:接受開放關係
所謂開放關係指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多個伴侶。
體現在模型中的話那就是:上一輪成功配對的個體,仍然可以進入下一輪配對。換句話說,已經配對成功的人,依然可以進入到下一輪配對當中。
你看,是不是忽然多出了很多可選擇的對象呢?
沒錯,畫出圖來的話是這樣:
可以清楚地看到:
隨著配對次數的增加,總體的配對率將會成倍增長(這是一個等差數列);
所以,只要你保持接受開放關係,同時堅持不懈,總能找到合適的對象的;不僅僅保證能找到,而且還能保證你找到超過一個以上的對象。是的,上圖中很清楚地說明了:只要配對次數超過3次,配對率已經大於100%了。
這個時候,人們不禁會產生擔心:
既然允許接受開放關係,那麼高分的人群豈不是要霸佔更多的婚戀資源,這讓其他的低分群眾怎麼混呢?
不必擔心,我們先來計算一下吧:將不同得分的群體進行多輪配對後,可以得到下圖:
在開放關係的前提下:
1. 分值在40-79的人群平均每人將擁有2.6個配偶;
2. 而40分以下和80分以上人群平均每人只擁有0.48個配偶。
是的,越是普通大眾,越容易在開放關係中受益。這個結論也很容易解釋:
當大眾都接受開放關係時,那麼佔據人群大多數的群體總是能有更大概率遇到自己可接受的對象的,而數量本來就不多的高分人群和低分人群在自己所屬的群體中尋找可接受的對象,就顯得更加舉步維艱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如此激進地接受開放關係的,那麼,既不肯放寬自己的擇偶標準,又堅持保持傳統婚戀關係的人,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婚戀成功率呢?
我們只好祭出最後的必殺技了:
策略4:改變性取向
在討論這個深刻的問題前,大家不妨先自己思考一下,從概率的角度,同性戀和異性戀誰更容易找到對象呢?
我們用計算模型來嘗試一下吧:假設群體的性別和分值分布情況不變,將成功配對條件修改為同性、配對雙方的分值差距在[-10,10]的範圍內。
結果如下圖所示:
沒錯,儘管同性戀的有效配對次數僅有7次,但此時的總體成功配對率卻達到了97%。而從不同性別和分值人群的成功配對率來看,性別間也不存在顯著的差異。請看下圖:
看來,在找對象這件事情上,同性戀往往會比異性戀更為快速、高效、均衡。
當然啦,性取向不是只有同性和異性,還可以雙性嘛。
我們再次對模型進行了修改,結果表明,雙性戀的總體成功配對率為96%。而且有趣的是:在成功配對的雙性戀中,同性結合的比例為64%,異性結合的比例為僅為32%。
原因嘛,很簡單:既然同性更容易找到另外一半,那麼在雙性戀中,當然同性配對的佔比會更高啦。
至此,我們可以繪製出不同性取向群體的成功配對率曲線了,請看下面一系列圖:
從這兩張圖中,我們可以為大家總結一下不同性取向的婚戀三定律:
定律一:
無論哪種取向,普通大眾的成功配對率都顯著高於高分和低分群體;
定律二:
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性戀的成功配對率都高於異性戀和雙性戀;
定律三:
但是,對於高分男性和低分女性,無論採取哪種取向,配對成功率都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歡迎大家對坐入號,提供個人經驗與數據分析對應反饋,謝謝。
註:
推薦閱讀:
※伴侶關係中的思維陷阱
※靈魂伴侶到底長什麼樣?
※愛情需執著,伴侶要專一
※5個理由告訴你,你的伴侶應該放在你父母之前
※為什麼和伴侶坦誠交流會讓你覺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