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約翰·吉勒明:做好合格的電影匠人

約翰·吉勒明(1925-2015)

英國電影導演

文| magasa

影評人、電影雜誌《虹膜》主編

有這樣一類導演,拍了一輩子電影,傑作不算多,但有兩三部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然而,即便所有人都看過那兩三部最著名的代表作,能記住導演名字的仍不多。電影圈競爭激烈,能幾十年都有戲拍,這說明他是一個業內認可的合格匠人。恰恰是這類人,構成了電影導演的主流群體。

約翰·吉勒明(John Guillermin)即是這樣一個典型。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是《火燒摩天樓》《金剛》和《尼羅河上的慘案》等,作品曾奪得多項奧斯卡及其他國際大獎,但他個人並未受到過重要獎項的肯定。

吉勒明1925年出生在倫敦,但父母都是法國人。他曾入讀劍橋大學,中途加入英國皇家空軍,複員後開始了電影生涯。他最初在法國拍攝紀錄片,1950年前往好萊塢學習電影拍攝,之後接拍了很多低成本故事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吉勒明的電影工作都是默默無聞的,但他仍以完美主義的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劇組同事,再加上火爆的脾氣,許多演員和工作人員都表示受不了他的工作方式,拍攝半途被製片人開除這樣的事,在他身上並不新鮮。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吉勒明的事業突飛猛進,好幾部大片在全世界獲得超高的票房,一時炙手可熱。前述三部代表作,都在這一時間出現。這三部影片都是標準意義上的跟風之作,很容易看出,他不是一個潮流的開創者,卻是很好的跟隨者。

《火燒摩天樓》劇照。

上世紀70年代初最火爆的電影類型是災難片,始作俑者是1970年的《國際機場》,《海神號歷險》(1972)、《大地震》(1974)更鞏固了這個類型作為票房吸金王牌的地位。《海神號歷險》的製片人歐文·艾倫希望繼續開發災難片,於是他找到了吉勒明,讓他擔任《火燒摩天樓》的導演。

不停更換災難發生的地點,從飛機場到輪船到摩天大樓,這就是當時災難片的創作思路。《火燒摩天樓》的故事其實全寫在片名里了,一群男女在全世界最高的大樓里開派對,後來被烈火困住,歷盡艱辛才逃出生天,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還是從兩本不相干的書里嫁接糅合成的。影片耗資1400萬美元,在當時是很高的成本了。此片集中了一大批明星,包括史蒂夫·麥奎因、保羅·紐曼、威廉·霍爾登、費·唐納薇、弗雷德·阿斯泰爾。拍攝動用四個攝製組,搭建出當時最大的攝影棚,還造了一座30多米高的大樓模型,最後在火中將之毀去。

《火燒摩天樓》大獲成功,票房超過1億美元,受到的評論居然也很好,還拿了八項奧斯卡提名,作為災難片放在今天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以歷史的眼光來評價《火燒摩天樓》,它的確是那個災難片黃金時代最突出的一部代表作,儘管這種類型在技術和觀賞效果上很易過時,今天再看也不夠驚險了,但它的開拓作用不應被遺忘。

1975年好萊塢發生了一件大事,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橫空出世,打破所有票房紀錄,並顛覆了好萊塢的運行機制。之後數年內,有太多電影想複製《大白鯊》的成功,吉勒明的《金剛》就是其中之一。《金剛》是翻拍自上世紀30年代的經典怪獸片,因為《大白鯊》令這種類型重新走紅,它也被從庫房裡解鎖。新《金剛》的劇本非常孱弱,這一點是它後來被外界攻擊的主要軟肋。客觀地說,新《金剛》不算什麼了不起的電影,但它的特效非常出色,代表了當時好萊塢機械特技的最高水平,也因此拿到了當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金剛》票房大賣,後來在電視上熱播也取得很高收視率。這個版本沒有讓大猩猩去爬原版中的帝國大廈,而是用了當時剛剛落成的世貿雙子樓作為目標,這在幾十年後反而成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看點。

除了災難片、怪獸片,上世紀70年代還有一種熱門類型,就是懸疑推理片。約瑟夫·曼凱維奇導演的《足跡》開了頭,之後兩部據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改編的電影相繼上映,一部是西德尼·呂美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一部就是吉勒明的《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

該片在當時是比較成功的,只是談不上什麼歷史地位,可它在中國的地位並不一般。1979年上海電影譯制廠引進配音,使它成為改革開放後最早引進大陸的推理片,引起極大轟動。上譯廠精英盡出,畢克、邱岳峰、劉廣寧、喬榛、蘇秀分別擔綱主要角色。畢克配的波洛,睿智、幽默、高傲自負,他最後那段案情分析獨白尤其讓人難忘:「女士們,先生們,該收場了??」

吉勒明後來再沒有拍出過比肩以上代表作的影片,他於上世紀80年代息影,一生共拍過30多部電影。晚年他一直住在洛杉磯,直到2015年9月27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

推薦閱讀:

《阿黛爾的生活》阿黛爾和艾瑪會一直在一起嗎?
將軍在上打破大女主套路,為何觀眾並不買賬?
謝楠很支持吳京嗎?
王牌特工1男主演塔倫·埃格頓是誰?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