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讀牟鍾鑒先生《新仁學構想》段海寶 《 光明日報 》( 2013年11月04日 15 版)

牟鍾鑒先生是傳統文化領域中創建頗多的學者,創新是貫穿他治學之路的一條主線,他不僅以極大魄力創建了「民族宗教學」這一新學科,而且在學術觀點上新建迭出:在宗教學領域他提出了「宗法性傳統宗教」的觀點和理論,找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基礎性宗教信仰;同時,在研究中國哲學史和宗教史的基礎上,提煉出中華文化與宗教生態的「多元通和模式」,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在中國哲學領域則提出了傳統文化創新的「三新」(返本開新、綜合創新、推陳出新)之路,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了「新仁學」「新誠學」等思想體系。「新仁學」自上世紀90年代提出以來,中間幾經修改和調整,由範疇而命題,由命題而體系,終於建構和完善了起來,近期以《新仁學構想——愛的追尋》為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讀後啟發良多,僅就所思,略談陋見。

立足現實,以創新接續傳統

人無往而不在傳統之中,傳統並不是指既定的過去,也不只是在特定的時間裡留存下來的文本,而是以文字、語言、思維結構、價值取向、知識積累儲存在文本、民俗以及每個人內心等等方面的總和。它是流動的、未完成的,而不是既定的、已成的。等我們用任何截斷眾流的態度把傳統當作一過去的客觀研究對象時,都會對它作出不公平的評價。傳統猶如一彎蜿蜒而行的溪水,它需要後人不斷開鑿新的渠道,才能潤澤花草,又如樹的根系,需要今人呵護培育,方能萌發新芽。文化之中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沒有不需要調整、創新就能遍適人類各個角落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才是繼承,發展才是接續,發展和創新是對待傳統的題中應有之義。

牟鍾鑒先生的「新仁學」正是以創新為己任,接續了傳統。它以「仁」為儒家傳統文化的正脈,在回溯傳統仁學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梳理了其「愛」「生」「通」的遞進脈絡,又應對當下的歷史境遇,創造性地闡發了「仁」的新內涵,即「以仁為體,以和為用」「以生為本,以誠為魂」「以道為歸,以通為路」三大命題,及「仁性論」「仁修論」「仁德論」「仁志論」「仁智論」「仁禮論」「仁事論」「仁群論」「仁力論」「仁藝論」十大專論。不僅把仁、和、生、誠,道、通六大範疇以本末、層級的方式架構起來,而且以所涉問題的不同重心將其分為仁學的體用論、生命論、大同觀,這就廓清了以往仁的內涵含混不分的缺陷,展示了仁學的現代面向。

本於憂患,期於新言

儒學是一門綜合性學問,博而難言,以現代人文學科的分類方法來看,它似乎什麼都是,卻又都不是。不過其中一以貫之的精神便是它的入世品格,它執意要把人生的意義建立在人類社會文明事業之中,由此而有憂患,由此而有擔當。作為一個儒者,都有一顆天地心,他的人生情懷,總是希望社會清明安和,人人都能幸福美滿,進而他的宇宙情懷,希望宇宙和諧有序,萬物都能遂性盡情,牟鍾鑒先生亦不例外。「新仁學」是出於對「貴斗哲學」盛行、「功利主義」泛濫、「叢林規則」遍在,而儒學仁和之道聲音微弱的憂慮;是出於對當代人生困境、公民道德建設、國民教育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等的憂慮而創建的。牟鍾鑒先生立足現實,通過追尋先賢之智、借鑒西哲之思,力致於「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涵泳體察,發為新言,目的在於使儒家的仁和之道重新煥發活力,為國際國內存在的現實問題提供價值理念性的指導,以儒家仁和之道的魅力去消解或直接對抗那種弱肉強食、利己損他的價值理念。

也許有人覺得迂闊,其實不然,如果不帶根深蒂固的偏見,新仁學的六大範疇恰是當代國際國內社會各種問題的良藥,而這種新的明體達用之學正指出了健康人生、良好社會、有序世界的康庄大道。它把仁愛作為新仁學的大本大根,反對仇恨和冷漠,而以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情,協調有序的「和」為價值歸依。同時,新仁學的仁愛明確指向關切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護養生命、優化生命,把損害生命視為最大的不仁,並針對人類由於其特有的智性容易作偽,而主張對待生命當「以誠為魂」。它把仁道視為公道、生道和善道,主張以「通」破「塞」而同歸大道,並結合現實提出了「兼通」「雙通」「信通」「法通」等相通之道。這些問題正是切中時弊,並開出了良方,並非發之空言,亦不會淪為虛幻。

修身為本,成己以成物

國家之本在人,所謂「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再良好的社會制度、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果沒有高素質的人作為根本,那一切只會適得其反,「非法病,乃人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新仁學」的致思路向可以說與傳統儒學一脈相承而又有所超越,它提出的六大範疇基本是以修身為本,從而推己及人,成己以成物,以人生哲學為核心,不斷向社會、國家、國際等層面輻射。個體的修養和綜合素質在新仁學中佔有突出的位置。這種突出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的選擇不僅能為當今社會個人信仰危機的問題提供解決之道,而且它鼓勵通過變通的方式把幾大範疇運用到社會、國家、國際等更為廣闊的場域以解決人己、人群、群體之間關係緊張的問題,這就把個人與社會貫通了起來,成己與成物一而不二。如果跟牟鍾鑒先生有過接觸的人都能從他身上感受到寬厚溫煦的仁愛、清明通和的氣象、誠摯明達的修養、關注社會問題的熱情,他的言論就是他真實生命的寫照,他是真正地以仁說仁。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新仁學的關注所在和切實可行。

新仁學沒有故作奇詭之論,也沒有艱澀難懂的語言,卻恰如谷麥絲麻一般,說出人生中須臾不可離的道理,從平凡中見得高大、讀出恆久。

若從求全責備的角度看,筆者覺得新仁學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書中的十大專論略顯單薄,在基本理念已經具備的情況下可再細化豐富。二是新仁學尚須回答一個問題,「愛」應該從何處培養?在突破了傳統家庭、家族的藩籬之後,這種本質上無私的情感著力點在哪裡?

推薦閱讀:

三種思維導圖的不同場合使用
行業丨無敵是多麼寂寞!感受中國洗衣機創新技術的「全球第一」
看到當代藝術家對自己的新演繹,畢加索會哭笑不得嗎?
佛教戒律應注重創新的管理
cctv4今日關注該如何創新?

TAG:創新 |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