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斷食與李叔同

2007-12-02 19:26:16 來自: boks.dll(burps in smilence)

瑜伽斷食法 對一切生物來說,斷食是天賜給身心的改造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動物界中,不管是獅,虎,象這樣的大型動物,還是鼠,蟲這樣的小動物,只要一生病,就會自己尋找一處靜謐的地方,通過徹底的放鬆,休息,不吃不喝,以消除病毒,恢復健康,這就是動物界的斷食法。植物界的各類植物隨四時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中周期性的冬藏是其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這便是植物界的斷食。人類雖然擁有發達的科技文明,終歸是生物界的一分子,也許要遵循自然的法則,方能拒絕疾病的侵蝕,擁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 據說,古代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比如耶穌,摩西,穆罕默德,釋迦牟尼,蘇格拉底,柏拉圖,甘地等聖賢,都有定期的斷食記載,他們借斷食消除宿便毒素,提升思想和心靈的境界,以達到超凡如聖的境界。 相比之下,現代人的飲食生活反而違反科學。他們往往只注重營養的獲取量,而忽視身體的廢物的排除量,更加漠視凈化身心的方法。實際上,人們長期攝取的食物中,含有一些較難排除的毒素,在體內不斷的濃縮,累積,最終導致身心的異常狀態。初期階段,身體會出現疲倦,精神緊張,健忘,頭疼,消化不良,心情鬱悶等狀態,繼而出現口苦,經常感冒,皮膚過敏,便秘,腹瀉,嘔吐,關節僵硬,尿頻,高血糖,高血壓,嚴重焦慮,恐懼,易怒等問題,最終導致身體的各種病變,如潰瘍,關節炎,痛風,偏頭疼,白內障,失眠,不孕症,糖尿病,肝腎病,癌症及精神分裂癥狀等,因此,若要身體健康,必須盡量避免身上產生毒素,這可以靠素食來實現。此外,當依靠斷食來有規律的清除毒素也不可或缺。當停止進食時,能源的補充線暫時中斷了,身體就會消耗體內的大量儲備能源。首先利用糖類,其次利用脂肪和油脂類,最後利用蛋白質類。通過合理的斷食,可以高效,安全,快速的自我燃燒廢物,釋放埋藏在人體深處的毒素,並且使身體各個器官得到充分的修養,整個身心煥然一新。因此,斷食時防治現代文明病的一劑靈丹妙藥,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斷食法在瑜伽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上述對於身體的作用之外,斷食還在控制心智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因為它能避免人體產生過多的精華液。人體精華液一旦過多,將使生殖器官,性腺及控制低等慾望的脈輪被過度刺激,產生過度的食慾和性慾,從而干擾身心的修鍊。在斷食期間,較低層的慾望被抑制住了,思維特別清晰,是最好的靈修時機。因此,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修行者都依靠斷食法經過長期改進,能把斷食產生的各種心理,生理反應控制在最小範圍,是方便,安全而又自然的斷食法。在斷食過程中,並非什麼都不吃,其間可進食少量的蔬果或米湯,以維持體內的代謝活動。因此,瑜伽斷食法對現代人是非常實用的,與「苦行」 的絕食有著本質的區別,可以被視為一種科學的養生法。只要持之以恆地加以實踐,健康與體能情況自然會有飛躍性的提高。 一、斷食的真意: 斷食真正的意義是在靈修鍛煉上,瑜伽論中斷食的梵文名稱為 UPAVASA ,其意為保持最親近至上意識的狀態,亦即將個體心靈融入至上意識之波流中。因為斷食的時候不須要用太多能量來消化食物,大腦會變得極度清晰,如果以適當的靈修方法引導這些能量將可提升他們的心智到最高的意識境界。斷食除了靈修的目的外,也是最古老的自然療法之一,及用來控制心智和食慾的方法。 二、為什麼要斷食: (1) 在瑜伽保健及自然療法方面:    我們所吃的食物,一半使我們賴以維生,另一半使醫生得以維生.由於人長期的攝取食物,一些較具毒性的物質,身體較難排除,在體內有濃縮的現象,或起居不調和,毒素累積的結果,在初期身體會感到疲倦、精神緊張肌肉緊張、消化不良等,而後慢慢形成病變如潰瘍、關節炎、痛風、失眠、肝腎病、癌症、及精神分裂等。因此保健之道要避免身上產生毒素,及規律的清除毒素,清除毒素最好的方法是斷食,停止食物進入身體,讓身體自動清潔一下,消化體內累積的過剩的廢物並將它們排泄出去。 (2) 在控制心智和食慾方面:   食物在體內經一連串的轉換成為精華液(淋巴)精華液不足會導致疾病或心智遲鈍,但過多的精華液會使生殖器官、性腺及控制低等慾望的脈輪,會被過度刺激形成過多的精液,產生過多的性慾,干擾到身體及心智。每月斷食二天,只吃28天,可使身體得到足夠的食物,以製造適量的精華液,同時也不會有過多的現象。其次科學家認為在滿月,新月二天,通常是大潮的日子,月球、太陽等星體對地球的吸引力較大,同時對人體的影響力也較大,會把體內的較多的水分吸到腦部,這些多餘水分會干擾腦的功能,引起情緒或行為之異常,使人的情緒變得較浮燥,這種情緒的擾動在新月、滿月前三天就開始了,所以配合新月、滿月斷食可幫助人們控制心智及情緒的作用 (3) 在靈修鍛煉方面:    吃飽的肚子沒辦法思考,斷食期間,人的能量不需照顧較低層次的慾望,而使大腦特別清晰,是最好的靈修時機。許多偉大的修行者在斷食期間的修鍊過程中悟道。 三、斷食的種類: 有長時間的斷食和短時間的斷食。除特殊需要,及有專人指導下外,瑜伽的鍛煉較鼓勵一般人做從日落到下下次日升,約36小時的斷食。 四、斷食日期: 最佳時間約在月圓月缺前三天左右,即農曆的11及26日左右二天。 五、斷食的幾項原則: (1)可采漸進式斷食,先只吃流質食物再減少餐數,或只喝水,到全不吃不喝。 (2)在開始練習斷食時,如果會感覺肚子餓、沒有體力,表示身上毒素多,可以喝檸檬水或水斷食,效果較佳。 (3)當身體感覺有燥氣時,最好喝檸檬水或水斷食。 (4)生病時,最好請教瑜伽老師如何斷食。 (5)懷孕的婦女及成長中的小孩,不應斷食。 六、斷食感覺: (1)身體不凈時,會有渴、累、酸、體力不繼等感覺。 (2)胃腸功能不佳時,有餓的感覺。 (3)身體健壯時,會有精神好,睡不著覺的現象。 (4)身上毒素多時,有舌苔及口臭的現象。 七、復食: 復食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復食的好效果加倍,復食不好則沒有效果,甚至反效果。以下簡單的介紹復食過程 (1)斷食過程中不時地颳去有異味的舌苔。 (2)喝大量的檸檬水(加鹽巴效果更好),可加速清除的毒素。 (3)喝完檸檬水後若胃腸不適時,可喝些糖水或蜂蜜水調和一下。 (4)吃早餐前,先吞食些香蕉(為鹼性食物且營養成份高,並具有清除異味、毒素及滑腸的作用)。 (5)可能的話稍待些時間再吃早餐。 (6)早餐、午餐愈清淡愈好(避免讓肚子一下子又充滿有毒素的、酸性的食物)。 (7)斷食後,要好好的洗澡,將汗腺排出的毒素洗去。 (8)喝完檸檬水後有時會連續的上廁所,拉出又臭又髒的大便(非腹瀉)。

@import url("/css/pop_login4.css");X登錄 · · · · · ·


  • 2007-12-02 19:33:48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在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李叔同表面上塵世勞勞,可在他的內心裡倒有幾分歸隱之意。他寫過四首歌:《幽居》、《歸燕》、《月夜》、《幽人》,都是一個主題-"歸隱"。   李叔同在讀了夏丏尊介紹的日本雜誌中有關斷食的文章後,他的信仰和信念開始有了實質性的轉變。根據日本雜誌上的介紹,實行斷食須在寒冷的冬天方才適宜。為此他初步確定的斷食時間是當年的農曆十一月。寒露那一天,他作了一首《題陳師曾畫荷小幅》(陳師曾是李叔同的朋友,畫家)。   詞曰:   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斷食是需要一處安靜的地方的。根據西冷印社社友葉品三的推薦,他選中了虎跑寺。   虎跑寺有一位大護法,名叫丁輔之,是葉品三的朋友。於是經介紹,李叔同就於1916年農曆十一月底,也就是學校放年假的時候,住進了方丈樓下的一間空房子里。   為了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斷食感受,李叔同鄭重地寫下了《斷食日誌》。   十二月一日,晴,微風,五十度。斷食前期第一日。疾稍愈,七時半起床。是日午食粥二盂,紫蘇葉片,豆腐三小方。晚五時食粥三盂,紫蘇葉二片,梅一枚。午後到寺外運動。   余平日之常課,為晨起冷水擦身,日光浴,眠前熱水洗足。自今日起冷水擦身暫停,日光浴時間減短,洗足之熱水改為溫水,因欲使精神聚定,力避冷熱極端之刺激也。對於後人斷食者,應注意如下:   (一) 未斷食時練習多食冷開水。斷食初期改食冷生水,漸次加多。因斷食時日飲五杯冷水殊不易、且恐腹瀉也。   (二) 斷食初期時之米粥或米湯,於微溫時食之,不可太熱,因與冷水混合,恐致腹痛。   ……   二日,晴和,五十度。斷食前期第二日……是日苔白,口內粘滯,上牙里皮脫。精神如常……   晚侍和尚念經,靜坐一小時……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是晨覺飢餓,胸中攪亂,苦悶異常,口乾飲冷水……   四日……是晨氣悶心跳口渴,但較昨晨則輕多矣,飲冷水稍愈……   五日……本定於後日起斷食,改自明日起斷食,奉神詔了也。……   六日……斷食下期第一日……手足乏力。頭微暈,執筆作字殊乏力,精神不如昨日……   七日,陰復晴……心跳微作既愈,較前二日減輕……晨覽《釋迦如來應化事迹圖》……   十日……四時半醒,氣體精神與昨同。起床後精神至佳……   李叔同在虎跑實行的斷食十分順利。他在第一周是半斷食,第二周是全斷食,第三周一反第一周的順利而行之,結果良好。他在斷食後,不但不覺得痛苦,反而覺得身心靈化,似有仙像。他在斷食期間,平時在多以行筆字打發時間,各種書體都寫,筆力絲毫不減,而心氣比平時更靈敏、暢達,有一和脫胎換骨般的感覺。於是,他根據老子"能嬰兒乎"之意,改名為李嬰。   斷食是按道人的規矩實行的,李叔同當然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在斷食自稱"欣欣道人"。為了紀念這次經歷,他拍了一張照片,也寫過紀念性質的書幅。其中一幅只有兩個大字"靈化",落款處寫道:"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 附錄:生平介紹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 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刪除

  • 2007-12-02 19:46:12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悲欣交集」——福基與李叔同 1918年,剛過完農曆的正月十五,潮濕陰冷的杭州西湖邊遊人稀少,一個雨天的午後,西湖白堤南岸飄來了一葉小舟,在小舟停泊的埠頭邊,站立著一位僧人打扮的男子和一位年輕女子,兩人四目相對,靜默無語。風雨中,飄來遠處寺廟依稀的鐘聲。 這位僧人打扮的男子就是中國著名的藝術家、佛教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那位年輕的女子則是他的日本妻子,這一年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幾個星期後,他的日本妻子,特地從上海趕到杭州,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勸說丈夫切莫棄她出家。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 1907年,到日本留學兩年後的李叔同,在東京結識了他的這位日本妻子,兩人最初的相識是因為學習西洋繪畫的李叔同急需一位女模特。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商賈之家,12歲開始學習傳統詩書和中國繪畫,父親李筱樓曾是清末光緒朝的吏部主事,後引退持家,經營鹽業和銀錢業,因為樂善好施,李叔同的父親在天津被人稱為「李善人」。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我們家裡頭糧店后街62號,距離海河很近,離海河現在來量才30米,距離海河很近,往家裡運銀子都是用船來運,所以當時家裡一時很紅火。曾經成立過備濟社,還有施饃廠 1905年,25歲的李叔同在母親王氏病故後,覺得再也沒有可以牽掛的事,便決定尋找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這一年的秋天,李叔同離開中國,東渡日本留學。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他這個學習西方的經驗非常成功,無論是科技上還是文化上還是教育上,都有那個非常長足的進步。在這種狀況下,中國的一代知識分子,他能夠他想到,就是說用最經濟的方法,能夠最快的速度,能夠把自己的所要達到的目的達到,他就選擇了到日本留學這個途徑,也就是說借用日本這個跳板能夠遙望西方的一些文化。 到達日本後的第二年,李叔同剪去了腦後的長辮子,報名參加了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的入學考試。東京美術學校是現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成立於1885年,1896年增設西洋畫科。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胡志毅:當時考這個專業的本科,相當有難度,三十個人考試,有五個(被)錄取了,其中兩個就是中國人,就是他跟曾孝谷 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後,抱著吸收西方繪畫理念的宗旨,李叔同開始了他從未接觸過的西洋繪畫學習。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他選擇這個藝術門類能夠把這個西方,最新的美術理念音樂理念,能夠通過這種形式,能夠把它吸收進來,然後傳回國家,進行一些文化方面的宣傳教育。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他的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徹底,他對藝術也想追求個究竟,不只限於中國繪畫這種繪畫方法和繪畫技巧,他也想把西洋畫和裸體畫,所有的繪畫技巧,都想問個究竟,學個究竟,追求個究竟。 西洋繪畫注重寫實,進行人體寫實練習是一項必修的課程,然而尋找裸體繪畫模特,成了李叔同在剛開始學習西洋繪畫時最棘手的問題,李叔同先是在學校里用男模特進行人體寫生,但女模特的問題卻始終沒有辦法解決。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在當時的日本,在藝術院校當中,採用裸體進行美術教學,這個事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李叔同自己在學畫的過程當中,自然也按照教學的要求,做過西洋裸體畫的訓練。 這一年的11月,帶著濃濃涼意的秋風開始吹遍了日本東京的各個角落,這一天,正在練習繪畫的李叔同無意中發現了給他送飯的房東女兒,剎那間,李叔同發現了自己尋覓已久的最佳模特人選。 (《弘一大師》作者)徐星平:第一次見面,這女的給他送小菜,送米飯,這是最初的照顧。他在日本呢,他覺得日本比中國開放,在日本提出這個要求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在當時,日本的女子當中,作藝術院校的裸體模特可能還是一件比較害羞的事情, 李叔同請房東女兒作自己裸體模特的要求讓這位姑娘覺得十分突然,裸體在日本並非一件有損臉面之事,但把它畫在畫上,當時,除了藝術學校外,在社會上仍然不被大眾所接受。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關於這個日本的裸體問題呢,豐子愷有一篇文章,叫作《日本的裸體問題》,你比如說,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這個裸體開放是非常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你比如說,他們的溫泉浴室,你比如說他們這個,豐子愷有一次,到一個日本的朋友家裡去,然後門沒有關,一個女主人就在家裡洗澡,見到豐子愷之後,一點都沒有好象難為情的樣子,就是把自己的衣服一披,告訴他,對不起我失禮了,但是豐子愷同時他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日本藝術界所畫的裸體畫在公眾展示的過程當中遭到了極大的排斥,甚至有官方,用樹葉,用硬紙板把私處給遮掩住。 女裸體三聯畫《智慧、印象、感傷》,是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的系主任,日本西洋畫之父黑田清輝於1897年創作的,在東京展出時,因被指責為有傷風化,最後不得不從展廳撤走,然而11年後,他的中國學生李叔同卻對一個陌生的日本女子提出請求,讓她作自己的裸體繪畫模特,這讓這位年輕的日本女子十分吃驚。也正因為這個特殊的請求讓這位日本姑娘開始對李叔同有了初步的印象。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我祖父青壯年的時候,是非常帥氣的 他的臉型是長的,有一種東方青年的那種美。他的眼睛不是特大的那種大眼,也是很莊嚴的很東方的一種男性的一種美 讓李叔同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日本姑娘竟然很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理由是她覺得李叔同是一個有才華的,誠實的中國青年。 (《弘一大師》作者)徐星平:日本這個女的,從小她也知道畫畫,對女的來講也是很好的愛好,那女的後來跟李叔同結合起來,更是好機會了,所以她學李叔同畫畫,剛好學的是書法,繪畫,(作)模特。她也要去,這女的也很自願地參加了模特的行列了。 從此,這位日本姑娘成了李叔同的專職模特,從這張模糊不清的李叔同當年的畫作上,我們仍能依稀看到這位日本姑娘的神韻,每當畫作完成,李叔同都會讓這位日本姑娘評價一番。在一段時間的合作後,由於相同的愛好,又彼此真誠相待,兩人開始跨越畫家和模特的界限。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他平時在一起學畫的時候,在一起有過交往,逐漸地增加了感情,所以就闖入了他的生活 (《弘一大師》作者)徐星平:就是從畫像開始表示感情的,就說我愛你行不行,李叔同知道這是真的愛情,因為李叔同那時候喜歡她,這是自己需要的,所以他墜入愛情圈裡面了。 1907年春天,櫻花盛開的時節,經過幾個月的交往後,李叔同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滋味,儘管他早年在天津已經娶了一房妻子。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李叔同最早跟他的結髮夫妻姓於,究竟叫什麼名字我們現在也沒辦法考證了 我們大家都叫他於氏,天津的原配夫人,這個婚姻狀況我們應該認為就是中國舊式婚姻的一個典型代表。也就是說,是父母為媒的,談不上他們兩個人自己之間有多少恩愛的感情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他對他的母親非常孝敬,所以他母親說話,這是由母親來作主的,由我曾祖母作主為他定的這門親,所以他對他母親非常孝(順),他母親說話他是不去反駁的。 出於對父母的尊重和孝順,李叔同接受了這一沒有愛情的婚姻,但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著情感上的遺憾,直到這位日本女模特出現,這種遺憾才逐漸消散。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他很孝順自己的母親,既然是長輩為我定下的這門婚事,我自然要去服從,但是自己遇到了新的感情追求的時候,也自己具備了新的知識,新的觀念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勇敢地選擇了感情生活, 新的愛情生活讓李叔同的心境更加開闊,這一年,他在自己的詩作《朝游不忍池》中曾寫道:小橋獨立了無語,瞥見林梢升曙曦。——《朝游不忍池》 不忍池是李叔同寓所邊上的一個小湖,從此湖邊經常有了李叔同和那位日本姑娘一起散步的身影。由於李叔同關於這位日本姑娘的文字記載很少,至今人們都不能完全確定她的真實姓名。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有的說叫誠子,有的說叫枝子,具體叫什麼還真的不確切,也曾經到日本去找過這個人,有沒有下落,一直也沒有找到。 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斷食,在他後來所寫的《斷食日誌》中曾提到一個叫福基的人,後來的研究者經過考證,覺得福基很有可能便是李叔同在日本結識的那位女模特的名字。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這個日記當中多次提到了福基這個人,而提到福基這個人的時候,講到的事件都是私人的問題,你比如說給我送棉被,都是一些私人的問題,所以說我們認為這個福基可能是他的日籍夫人的名字,那麼我們也問過一些日本學者,福基這個姓氏在日本,流不流行,都說確確實實是一個日本的名字。在弘一大師的這個研究過程當中,所有跟他交往過的人,我們幾乎都能考證出這個人是誰,唯有福基這個人沒有資料可考,所以我們傾向於意見,他的日籍夫人的名字可能是福基 與這位日本姑娘相愛後,因為不用發愁模特的問題,李叔同很快掌握了人體繪畫的技巧,同時,多才多藝的李叔同也開始了自己在音樂和戲劇上的創新。此前,他編寫的《音樂小雜誌》開始在東京印刷並寄回上海發行,成為中國第一份音樂雜誌。在與日本姑娘相愛的同時,李叔同還與同學一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這個藝術團體春柳社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戲劇團體,按照他們的本意,這個團體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學,還是美術,還是戲劇都涵蓋在這個團體當中,只是他們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先排一齣戲,先進行一場舞台演出,可能更方便入手,所以說他們就決定,先從事話劇演出。 1906年,長江中下游發生水災,沿江各省均受災嚴重,這個消息傳到日本後,春柳社準備在東京組織一場以賑災募捐為目的的義演,已經開始廣泛接受西方藝術熏陶的李叔同立即想到演出新式話劇。留學日本之前,李叔同曾是有名的京劇票友,這張照片便是1901年李叔同在上海客串飾演黃天霸時的劇照。李叔同與春柳社其他社員準備上演的新式話劇完全區別於中國傳統的京劇,而這時的日本已經有了新式話劇的演出,它也區別於歌舞伎、舞樂、能樂等傳統日本戲劇。日本在現代話劇藝術的起步上,比中國早了十多年。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胡志毅:京劇的話,比較強調就是寫意,程式化,表演比較程式化,西洋話劇它強調不僅要寫實,同時另一方面又是有造型。 與春柳社的其他社員們商量後,演出的劇目確定為《茶花女》,由法國小說家小仲馬的名著《茶花女》改編而來。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胡志毅: 當(時)又有那個話劇就是小仲馬的話劇,他們就根據這個來改編,其中把後兩(幕),阿爾芒的父親去找瑪格麗特那一段,加上最後是瑪格麗特就是得肺病,抱憾終生嘛,這個兩幕裡邊他們是選場演出,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為了排演這個《茶花女》,李叔同個人是在經濟上出了很大力的,比如說舞台的背景,布景的設置,服裝的購置,化妝,排練的費用,李叔同是出了很多錢的,所以說李叔同在這個排練,整個排練當中,應該講是全身心地投入。 由於新式話劇剛剛起步,沒有女演員,李叔同在《茶花女》的演出中反串飾演茶花女瑪格麗特。 (李叔同孫女)李莉娟:演這個茶花女,他把留起來的小鬍子也剃掉了,為了演茶花女,他就自己束腰,因為男的腰,怎麼著也稍微比女的腰粗一點,他要束腰,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他為了使自己的腰能夠收得更細,他就幾天可以不吃飯,當然這個不吃飯不等於講一點都不吃,就是節食,然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個照片,他的腰就非常非常得細,這個後面也有人回憶,他為了演得像,不惜於自己的身體 中國戲劇有男子反串女角的傳統,民國初年的四大名旦都是男子,在早年的話劇演出中,女角也基本由男子來演,這種現象一直到1922年,在美國學習戲劇的洪深回到中國才得以改變。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胡志毅:洪深當時從美國回來以後,他最反對就是所謂男扮女裝,反串,因為美國的這種戲劇的演劇制度,他因為看到了那是非常完整的一個戲劇演劇制度,所以他來了以後,就在戲劇協社裡邊,比如說他們當時也是要用反串的方式,而他在這裡邊 他就說他自己也搞一台就是男女合演的,兩台戲放在那裡,就是形成一個反差,人家就覺得那個男扮女裝的這個戲就很可笑,就是男人扮女人,有種忸怩作態的這種樣子,就是人家觀眾看著就不舒服起來了,本來沒有反差的話,他沒有這個感覺,一旦有比較以後,就覺得就是這個男扮女裝這個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那麼這樣的話,洪深就認為當時所謂這個男扮女裝就壽終正寢了。 李叔同等人排演的話劇《茶花女》,由日本戲劇權威藤澤淺二郎擔任導演,1907年,中國農曆的正月,在東京基督教青年會新落成的劇場里正式開演。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胡志毅:他們這個戲當時演出,據說還有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都來看,這個演出以後,反響也蠻強烈的,包括日本,包括國內都有一些報道,像松居松翁對他李叔同,(又名)李息霜,他的那個扮演瑪格麗特還有很高的評價。 (杭州師範學院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主任)陳星:沒有想到,他們這個時間所從事的這件事情,成了中國話劇的一個里程碑,也就是說,他們這個團體也就被後人稱作是中國的第一個話劇團體。而這出演出,這場演出成了中國話劇的一個開場 這一天,福基也坐在了觀眾席里,看著台上的李叔同把瑪格麗特悲慘的命運演得如此感人,也禁不住流下了同情的眼淚。《茶花女》成功演出後,李叔同又演出了話劇《黑奴籲天錄》,此後便沒有再參與話劇活動,而是把主要的經歷放在了繪畫上,福基繼續作李叔同的模特,直到1911年3月,李叔同即將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回國,李叔同回國前,福基正式提出了與李叔同結婚的要求,並決定同他一起回中國。 (《弘一大師》作者)徐星平: 李叔同當時反應(是)矛盾的,他又愛她又不敢帶她,心情非常矛盾,最後女的提出一定要跟你走,跟你到中國,所以帶到中國來的 回到中國後,李叔同把日本妻子安排在上海居住,自己先是在天津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任圖畫老師,後任教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18年正月十五,來到杭州六年後的李叔同,因醉心於佛法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佛教,為正式出家做著積極的準備。 正月十五過後,在上海的日本妻子福基聽說李叔同已經準備出家,便在李叔同摯友楊白民的陪同下,從上海趕到杭州,李叔同得知後,不好迴避,於是同意在西湖邊會面。初春的西湖,時常陰霾蔽日,淫雨往往不期而至,福基懇求李叔同不要棄她而遁入空門,但是李叔同去意已定,在送給妻子一塊手錶後說道: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說完,李叔同便離岸登舟。小舟在西湖的薄霧中漸漸遠去。 關於這一幕場景,李叔同的同學黃炎培曾在《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船開行了,叔同從不一回頭。但見一槳一槳盪向湖心,直到連人帶船一齊埋沒湖雲深處,什麼都不見,叔同最後依然不一顧,叔同夫人大哭而歸。 ——《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 黃炎培 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正式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號弘一。 日本妻子福基與李叔同未育有兒女,在李叔同出家後回到日本,從此再無任何消息。 李叔同在出家前創作有《送別》、《憶兒時》、《悲秋》、《月夜》、《春遊》三部合唱曲等多首俗時歌曲,成為中國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百原寺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蓮法師,三天後,圓寂於溫陵養老院。享年62歲。

    > 刪除


  • 2007-12-02 19:48:46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弘一法師與念佛法門 作者:黃夏年   內容提要:弘一法師於佛學研究造詣精深,究明律學,傾心華嚴,深入凈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弘一法師對凈土宗的念佛法門非常重視。他特別重視明代蕅益大師的佛學思想,對蕅益的念佛說佩服至極,又與當代凈土宗的大師印光老法師非常相契,推崇印光法師的念佛法,專門將這兩人的念佛教說選入自己編的《晚晴集》和《寒笳集》里,作為禮品與人結緣,廣為散發。他平常堅持念佛,尤其是在碰到了不順心和身體不適的情況下,更以念佛為務。對一些上門學佛的人,他首先勸人念佛,然後再學佛。   他還組織念佛會,參加活動,作演講,強調念佛的好處,使人心向佛,眾生歸佛。弘一認為,念佛是學佛的門階,生起信心的途徑,增加定力的措施,獲得解脫的歸宿。在國家危亡之際,他發出了「念佛不忘愛國,救國必須念佛」的獅子吼,體現了他的一片愛國赤子之心,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佛教徒抗擊日寇的決心。他尤其重視生靈離世前的念佛,強調「一念」的作用,主張為即將離世的人實行助念,這是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源頭,已為後人所效法。   弘一法師一生弘法利生,呵護眾生,愛國愛教,著述等身,贏得了廣大的佛教徒的尊敬,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是我國當代最著名的一位高僧。   弘一大師是我國當代最著名的佛門巨匠。他出家20餘年來,以身作則,關心佛教,嚴於律己,熱心助人,做好表率,受到了僧俗兩界的尊敬和崇拜。今天我們來回顧和討論弘一大師的思想,緬懷他的業績,對即將來到的下一個新世紀佛教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義。本文以弘一法師與念佛的關係為論題,試圖揭示大師的高尚品格,謬誤之處,祈盼方家指正。   念佛歷史   很多人都指出,弘一法師在佛學方面有這樣一些特點,即:「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或「…… 律師入佛以後走的路有三條:研究的是華嚴,修持的是凈土,弘揚的是律宗。」 以上兩說雖小有出入,但無礙大局,不管是「崇信」還是「修持」,都肯定了凈土思想是弘一大師一生的特色佛學思想體系之一,所以要研究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和他的佛教貢獻,凈土思想是不能不談到的。筆者孤陋寡聞,迄今所見,有關弘一大師的研究文章數百篇,已出版的書也有好多本,然而在這些文章中,談大師的律學思想和華嚴思想的文章居多,談凈土思想的文章少見,目前僅見有楊梓銘撰《弘一大師對凈土教義之信受奉行》一文,因此,對弘一大師的凈土思想研究,至少在目前還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   眾所周知,凈土法門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法門,它產生於印度,但完成於中國。廬山慧遠(公元)法師組織白蓮社,結眾期往生西方凈土,是為中國凈土思想肇始。北朝曇鸞(公元476-542年)法師著《往生論注》,判易行與難行二道,其後道綽法師(公元526-645年)講《觀無量壽經》,著《安樂集》,立聖道凈土二門,為凈土宗的創立打下了基礎。唐代的著名僧人善導(公元613-681年)法師講經註疏,傳凈土法門,是凈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凈土法門的特色思想之一是念佛。從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讖譯出《般舟三昧經》到後來吳國的支謙、西晉的竺法護等人譯出的《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平等圓覺經》。姚秦的鳩摩羅什、劉宋的寶雲等譯出的《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經典,都包含了念佛的思想,善導就認為,念佛是溝通他力本願說、往生論二者的中介和手段,這也是凈土宗理論的核心部分之一。   念佛有幾種方法,一是觀想念佛,二是持名念佛,三是實相念佛。所謂觀想念佛是說通過靜坐入定,觀想佛的種種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佛所居凈土的莊嚴美妙。持名念佛,即口稱念佛或口念佛名,念佛名字,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本願,以聲聲相次的念佛,是生安樂時。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是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道綽法師一生勸人念阿彌陀佛號,用麻豆計算數量,又穿木珠以為數,曾對善導的稱名念佛法門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作用。實相念佛說,即諦觀佛的法身,體悟諸法實相。弘一法師以「凈土為果」,念佛是他作為佛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那麼,他到底從事的哪一種念佛活動呢,以下將就此展開討論。   念佛事迹   弘一法師與佛教的因緣的確很深,可以說他從小在家受到佛教的薰染。他父親的妾郭氏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長嫂也是一位佛教徒,會念咒語,曾教法師背誦經典。 法師5歲時因父親有病乃至去世,家裡請僧人做法,於是效「焰口」施食之戲。法師從小就在家裡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坑上念佛玩。」 以上說明,弘一法師之所以能出家成為佛門一員,是有其緣由的,或者說這種因緣早就在他身上種下了慧根。所以從一開始,「念佛」就對他的成長起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不能忽視的一個事實!   1915年法師36歲,開始萌發出家的念頭。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斷食20餘日,其間「或晚侍和尚念佛,靜坐一小時」,或「午後侍和尚念佛,靜坐一小時」。 1917年,38歲的弘一法師已經發心吃素,請佛經供佛像,天天燒香,甚至過年也住在廟裡不回家。再過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為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書好友夏尊丏,延請宏祥、永志二法師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出家後第一次給人寫字。因為在他看來,得到大勢至菩薩的果位,是通過念佛,才證得佛性的。此後,法師一生與念佛活動不能分開,據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師年譜》記載,法師出家後與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歲)大師勸舊友袁希濂念佛。又與諸道侶為卧病不起的小黃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歲)於新城貝山掩關念佛,書佛號。印光法師致書大師,勸其「息心專一念佛」。   1921年(42歲)為女弟子朱賢英開示念佛。   1922年(43歲)師患痢疾,留言臨終時,請數師助念佛號,但病康愈。   1923年(44歲)大師發願刻期掩關,誓證念佛三昧,並請印光法師作「最後訓言」。   1924年(45歲)於紹興城手寫佛號千紙,分贈善友。   1925年(46歲)復鄧寒香書,勉勵「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清除。」   1926年(47歲)手書佛號贈日本竹內居士,並作題記。   1927年(48歲)師與當代凈土宗大師印光法師見面。又自題菩薩號,由上海佛學書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歲)致書蔡丏因論《往生論注》……引楊仁山居士謂修凈業者須窮研「三經一論」,鸞法師注至為精妙。   1929年(50歲)撰聯贊地藏菩薩,「盡修懺法,願生極樂,早成無上菩提」。   1931年(52歲)擷取《靈峰宗論》名言,成《寒笳集》。又與道俗助念佛號,送圓照禪師往生。發明「聽鍾念佛法」。   1932年(53歲)在妙釋寺念佛會講《人生之最後》,撮錄古德嘉言,普勸念佛。   1933年(54歲)在妙釋寺為念佛會講《改過實驗談》。   1934年(55歲)至萬壽岩參加念佛堂開堂典禮,為眾開示三日。   1935年(56歲)於萬壽岩校讀清末自日本請回的靈芝元照律師著的《阿彌陀經義疏》。開講《凈宗問辨》。   1937年(57歲)於日光岩念佛會開示,節錄《印光法師嘉言錄》數則。致書鼓浪嶼念佛會,謂「於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凈土法門;於當代善知識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師。」又移居南普陀,手書《觀無量壽經》。為閩南佛學院學僧開示「凈土宗入門初步」。   1939年(59歲)為紀念法師出家20周年,於漳州尊元經樓開講《阿彌陀經》,迴向眾生,同證菩提。   1940年(60歲)於泉州講《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1941年(61歲)於永春城區講《凈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   1942年(62歲)於福林寺念佛期講《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在泉州大開元寺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1943年(63歲)圓寂前四天,獨自默念佛號。遵法師遺囑,眾人助念法師往生西方。   以上略述了弘一法師一生與凈土念佛法門的種種事例,雖然這些事例還不完整,但已經足以表達出法師與凈土念佛之間的因緣,也就是說,法師的凈土思想和念佛情結,在他的後半生中佔有重要的成分和地位,也就證明了前面提到了要全面研究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和理論,凈土與念佛的內容是一個重要的資糧,不容忽視的這樣一個事實。   念佛理論   上面曾經談到,弘一法師從小就受到佛教的薰陶,念佛的舉動在他還是孩提時代就已經有之。但是這僅是法師的外緣或助緣,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他的內緣或內因。法師出家後的事佛生涯里,念佛思想是他的佛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他實踐佛教修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凈土思想和念佛理論方面,法師受到明代澫益和當代印光二位大師的影響最深,他編年譜、編文集,收入這二位凈土大師的文章,宣傳他們的思想,要信眾學習。他說:「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統觀以上印光法師之言,於念佛則儘力提倡,於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雲決不提倡。又雲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矣。又雲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雲念經拜懺做水陸多屬場面。又雲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誥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 「當代印光法師教人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者,必先勸信因果報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乃云:『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又說: 「竊謂吾人辨道,能伏我執,已甚不易,何況斷除。故蓮池大師云:『當今之世,未有能證初果者。』……若持名念佛,橫出三界,校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乎?澫益大師也云:『無始妄認有己,何嘗實有己哉。或未頓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專持凈戒,求生凈土,功深力到,必悟無己之體,悟無己,即見佛,即成佛矣。』又云:『倘不能真心信入,也不必別起疑情,更不必錯了承當,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驀地信去。』由是觀之,吾人專修凈業者,不必如彼禪教中人,專持己力,作意求破我執。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消除。較彼禪教中人,專持己力豎出三界者,其難易,奚啻天淵耶!(若現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當來見佛聞法時,見惑即斷。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有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誠言如此,所宜深信。)但眾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門深入者,有應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隨分隨力,因病下藥,庶乎其不差耳」   通過弘一法師讚歎的印光和澫益兩代大師的念佛活動,可以知道,弘一法師崇尚的是持名念佛,即口稱念佛或口念佛名。他自述:「義海淵微,未易窮討,念佛一法,最契時機。」 「凈土宗者為佛教諸宗之一,即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門也。此宗現在最盛,以求廣大普遍,並利三根。印光法師現在專弘此宗。余亦歸信是宗。甚盼仁者亦以自利利他。他如禪宗及天台、賢首、慈恩諸宗,皆不甚逗現今之時機,禪宗尤為不宜。以禪宗專被上上利根,當世殊無此種根器。其所謂學禪宗者,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 又說「余自信佛以來,專宗彌陀凈土法門,但亦嘗講《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今者佛學書局諸賢,欲弘揚藥師如來聖典,提倡求生於東方,勝願大心,甚可欽佩。但依拙見,惟可普勸眾生誦經、持名。至於求生何處,宜任其自然。則昔日求生極樂或求生兜率者,亦可發心誦《藥師經》並持名號,而與本願無違。」 弘一法師以念佛為歸信,並把它作為「現在最盛」的法門,要求誦佛名號,並且批評其它的禪、天台、唯識等宗為「皆不甚逗現今之時機」的法門,特別是禪宗, 「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此為弘一法師崇尚念佛的最有力之註腳也。   不過,弘一法師雖然認為「他如禪宗及天台、賢首、慈恩諸宗,皆不甚逗現今之時機」,但又從佛法圓融一味,諸宗融和的角度來解釋了法相宗、密宗等人士的修佛西方的活動。他說:「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剎剎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又《阿彌陀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為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三卷及疏一卷,普勸眾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云: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凈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對有人提出的「聞密宗學者雲,若惟修凈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至夭亡。故修凈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的疑問,他回答:「自古以來,專修凈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按照凈土宗大善導大師創立的念佛理論,念佛主體應該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即念佛主體的三心說。所謂三心,即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個方面。至誠心是真實心,亦即善導大師所說的:「至者真,誠者實。」 信佛要信的真實,不能假,相應之眾生的身、口、意三種活動,就一定要以真實為基礎,而「外觀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之心」 是不能進入佛國世界的。這是從信者的活動的基礎上而言的。深心又稱深信,即深信之心,指對佛法要起深厚的信心。善導說:「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 這是從信仰上而言的。一方面要求修行者對佛陀的懷有深厚的感情,確立自己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者對佛經的說法懷有不可動搖的信念,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迴向發願心是指在取得功德之後的信心。信者在取得功德時,將功德回施於一切眾生,促成眾生共同往生西方凈土。三心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佛教徒從追求到行動再到結果的一體化過程。「追求」是趣向凈土,「行動」是念佛活動。「結果」是往生凈土。所以善導說:「三心既具,無行不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在善導之前的隋凈影寺慧遠和吉藏等人都講觀佛三昧,善導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倡念佛三昧。他認為觀佛三昧是說廢,念佛三昧是說立,一廢一立,就確立了《觀經》的念佛宗旨。善導認為「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飄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憫,直勸專稱名字。」 因此在他的五正行中,將稱名之行定為正定之業,要求眾生一心專門口稱阿彌陀佛,「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眾生念佛名號,即「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佛亦億念眾生,彼此不相舍離,故名親緣。」 念佛號可使「眾生如願見佛,佛即應現前,故名近緣。」 特別是「眾生稱念佛名,即除多劫之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則諸邪業無能系得,故名增上緣。」   弘一法師繼承了前輩大師的念佛思想。他強調:「別修禮誦等課程。每日除聽講、研究、鈔寫及隨寺眾課誦外,皆別自立禮誦等課程,儘力行之。或有每晨於佛前跪讀《法華經》者,或有讀《華嚴經》者,或有讀《金剛經者》者,或每日念佛一萬以上者。」「今諸道侶,……每於食後,或傍晚、休息之時,皆於樹下檐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又說:「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之預賀者也。」 但他所說的念佛法門,與前輩相比,則已經簡化多了,實修的成分大於理論。可以說將善導大師的「三心」簡化為「一心念佛」,充分發揮了善導的「增上緣」的修為。澫益大師說:「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凈,念得親切,自然驀地信去。所謂更以方便,以助顯第一義也。」 然而澫益在強調念佛時,仍然認為:「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間,非三世所攝,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諦審諦觀,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便成眾生知見。若仔細觀此眾生知見,仍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不屬三世,不墮四句,則眾生知見當體元即佛知佛見矣。」 這與善導的念佛三昧一廢一立的說法仍有繼承的關係。到了印光大師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它法,又有何憾?」 可見印光法師的念佛法門已經非常簡化了。所以從善導到澫益再到印光,實際上體現了佛教凈土念佛法門由繁到簡的世俗化的一個過程,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必然之路。弘一法師推崇澫益的「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驀地信去」。又贊同印光法師「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到他自己「專宗彌陀凈土法門」,誦佛名號,是歷史的內在邏輯使然。   弘一法師雖主張只念佛名,但是他並不排斥經論。當有人問他:「當代弘揚凈土宗者,恆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他回答說:「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   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讚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證矣。」 這是說修習凈土宗的人專念佛號之外,不可偏廢經論,即持佛名念佛與學習經論是一體的。他認為有人說:「有謂凈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這是不對的。持名念佛是在現世中得到的,「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凈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   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凈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儘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雲拋棄耶!」 說穿了就是念佛可以隨人而緣,到處可學,是一種方便的善法,於人於己都是有利的事情。他說:「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再詳言,應分為空假中三觀,復有次第一心之別。但吾人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即勉強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師勸人專修凈土法門也。因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故勸諸君須深信凈土法門。又須於印光法師前所說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薩名號,不必憂懼也。」 弘一法師指出了深奧的佛理,對一些人來說是很難洞其深察,如果專修凈土,持名念佛,那麼就能取得「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的功效,這也是不解其義,又可修為,直抵境界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他認為念佛的好處有很多,而且在經論中也提到。他說:「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無量壽經》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凈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念佛的內容   弘一法師的念佛活動主要由內外兩部分組成,構成了他的念佛事業的整體。對內是念佛始終貫穿了他的一生。對外是他不斷勸人念佛,而且教人念佛。   他強調修凈土宗者要「第一鬚髮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鬚髮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就是「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修凈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迴向往生。」 此外專修念佛之人,還要做一些慈善事業,「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他特別發明了「聽鍾念佛法」,認為 「初學念佛,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時鐘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鐘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攝心念佛,殊為不易。今以時鐘置於身旁,用耳專聽鐘響,其它喧鬧之聲,自可不擾其耳也。又聽鍾工夫純熟,則丁當丁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無二無別。常響則佛聲常現矣。」 以鐘聲的頻率來確定念佛的節拍,不僅可以幫助初學的佛教徒掌握念佛的技術,而且還可以警攝人心,甚至「佛聲常現」,這是弘一法師在當代社會下弘法的應機方便法門,因之很有現代意義。   他又說:「初學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號。起初不必求長,半小時、一小時都好。惟須專意,不可游心於他事,要練習專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計算,以每五句為一單位,凡念滿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滿五句,摘念珠一顆。如此則心不暇他顧,而可專意於念佛了。初學者以這步工夫為要緊。又念佛時不妨省去『南無』二字,而略稱『阿彌陀佛』。」 可見,對初學念佛的人來講,關鍵要熟悉念佛的形式和過程,養成一個良好的念佛習慣,這是因材實教,與人於佛。   他還認為念佛可分為兩端,一為長年念佛,一為臨時念佛。「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持尤為可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這裡的「長年念佛」就是寺廟念佛堂的迴向延生活動,「臨時念佛」是寺廟裡的普佛經懺活動。弘一法師肯定了念佛堂長年念佛的活動,對經懺為主的普佛性質的念佛頗有微詞,看來他是主張將念佛與經懺分開的,並且以念佛來代替經懺,這是受到印光法師的「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的影響,所以他力勸眾生「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閔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閔南諸邑人士信仰凈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   弘一法師比前輩們更進了一步。從曇鸞建立五念門,即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理論,到善導的正行,主要強調一心專門讀誦凈土經典的讀誦正行;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阿彌陀佛國的觀察正行;一心專門禮拜阿彌陀佛的禮拜正行;一心專門供養、讚歎阿彌陀佛的讚歎正行;一心專門口稱阿彌陀佛的稱名正行。「南無阿彌陀佛」成為以後佛教徒持名念佛的根據。但是弘一法師不僅要人念阿彌陀佛,而且還要人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等。他強調「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致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例如對念地藏菩薩名號,他認為凈土與地藏的關係甚深。在地藏三經中,除《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外,《地藏菩薩十輪經》和《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二經都談到了凈土的關係,勸人往生凈國,特別是《占察經》明確提出了:「若人慾生他方現在凈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凈國。」 地藏經被稱為「佛門之孝經」,講孝母的因緣,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修三福凈業之因的第一福孝養父母是非常符合的。   歷代凈土祖師如八祖蓮池、九祖澫益到印光法師都對地藏經尊崇,勸人讀誦,依教行持。又如,對《華嚴經》來說,「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凈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為適宜也。」 還有「若藥師法門,不但對於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於此類。」「但修凈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依《藥師經》說:『若有眾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於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眾寶蓮花之中。』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於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並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凈,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但是「念佛名時,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弘一法師勸人念佛是非常上勁的。在他給弟子寫的信和傳碑銘等中,勸人念佛的話語比比皆是。如「蔬食念佛,求生安養。」「一心念佛,誦讀經咒,皆由祥鴻寫大字,便其尋識。」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凈土,大孝之大孝也。」 「義海無淵,未易窮討,念佛一法,最契時機。」 「自今以後,篤信佛法,精進修持。(雖商業多忙,亦可覓暇念佛,每是應有定課。)將來裟婆緣盡,往生西方……」 「仁者為親誦經,謹為擬定日課如下:誦《阿彌陀佛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少八百句,後誦迴向文三遍。」「仁者初始出家,亦宜息心念佛,不宜與各方通信,以擾亂其意志也。」 等等。他還特彆強調臨終助念佛號的作用。每當他的身體有大病時,或者一些居士行將往生時,他都要請人助念佛號,或勸人助念佛號。他說:「臨終一念,最為緊要。(臨終時,多生多劫,小來善惡之業,一齊現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輟,即往生可必。(釋迦牟尼佛所說,十方諸佛所普贊,豈有虛語!)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 《觀經》下品下生文中講「此人為苦所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當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以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以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亦得往生安樂國。」 善導認為這是臨終十念,就是十聲稱佛。因此他在《往生禮讚》中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在《觀經疏》解釋「具足十念」時說:「今此十聲稱佛之中,十願十行具足。」 弘一法師正是繼承了善導的理論,但是又更加方便了信士,進行助念,實際上是對行將離世的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使之能夠安心、不再痛苦地離去。在今天看來,佛教的臨終助念與世間法提倡的臨終關懷有異曲同工之妙,弘一大師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提倡了這種活動,因此他是我國當代提倡臨終關懷的先驅之一。   念佛思想給了弘一法師一生的影響非常大,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選擇的佛教信仰。如果說佛教是弘一大師後半生的歸宿,那麼念佛思想則是他的佛教思想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正是由於凈土思想和念佛理論,使他信仰彌堅,終身不改,鑄就了他的高貴人身品格,並將此融化在後半生的弘揚佛教的偉業中。由是才有了他在國家有難的情況下,發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獅子吼,欲以身殉教,把自己的一生與佛教、與國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佛教徒作出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 刪除

  • 2007-12-02 19:53:40 boks.dll (burps in smilence)

    佛法十疑略釋 作者:弘一大師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復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分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象,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儘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牆。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 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探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義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但苦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 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此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等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 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從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享幸福」。因專註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於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 「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做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做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做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異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做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法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做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做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消除 種種之誤會。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 ,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 ,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余所厚望焉!

  • 推薦閱讀:

    余願行談斷食:春節「閉關修鍊」成時尚,斷食為什麼能思考人生?
    【斷食療法】 日本醫學博士提出的溫和斷食療法
    余願行談斷食:飢餓啟動《自噬機制》按鈕,《2016諾獎》解讀健康、長壽秘密
    斷食第二天:體能下降 疼痛感上升
    為什麼要斷食?--

    TAG:斷食 | 李叔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