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煙消雲散:遼朝覆亡真相

遼朝與北宋、西夏、金一度並存,四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一度成為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的主流,同時也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遼朝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共歷八帝,當國210年。其轄境最廣大時,東起鴨綠江,西抵阿爾泰山,北到貝加爾湖,南至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地域不可謂不廣,國祚不可謂不久。在其繁榮昌盛之時,周邊的政權如北宋、西夏和金等政權,有的接受冊封,成為遼的附屬;有的每年交納巨額歲幣,以換取和平,其國勢不可謂不強大。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有如此國運國勢,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並不常見。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及其政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敗的境地?又是如何退出中國傳統政權主流,最後竟然集體消失在茫茫草原和大漠之中,不能不令人深思...... 南征北伐 遼國由古老的契丹族建立,契丹族從哪裡來,史學界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遼河上游是契丹族人民早期活動的重要地區。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可汗乘白馬出遊時遇到一位駕青牛車的女子,奇首可汗與該女子相愛,兩人婚後生下八個兒子,據說就是契丹族八部的祖先。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契丹族傑出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出生在迭剌部的一個新貴族家庭。阿保機成年以後,身體魁梧健壯,武功高強,而且胸懷大志,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 唐天復元年(901年),剛剛而立之年的阿保機被推舉為迭剌部的「夷離堇」(軍事首長)。他多次率軍出征,擊破室韋、突厥和奚人部落,甚至越過長城南下掠奪河東、代北,俘獲了大量牲畜、人口,大大增強了迭剌部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唐天四年(907年),契丹八部一致推舉阿保機作為聯盟的可汗,自擔任可汗之日起,阿保機就積極進行建國稱帝的準備。9 年5月,阿保機的族弟剌葛等人聯合發動叛亂,阿保機果斷採取措施,平息了叛亂。戰爭雖然歷時三年,牽制了阿保機的兵力,打亂了他對外擴張的計劃,但阿保機的首領地位也藉此得以鞏固。 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國號契丹,建元神冊。阿保機稱「天皇帝」,妻子述律氏稱「地皇后」。歷史上契丹的國號曾有幾次變動:947年改稱遼,983年又改為大契丹,1066年改稱大遼,此後不再改號,直到 25年被金所滅。在漢人和與之結盟的中原割據政權的影響下,阿保機已經不甘心只做草原游牧部落的統治者,他把目光投向了草原地區之外。阿保機稱帝後,加緊向周邊用兵,他龐大的征服計劃是:征服漠北,佔領遼東,臣服高麗,南下幽、薊,將統治範圍推進到黃河以北,建立一個南到黃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國。 神冊二年(917年),駐紮在太原的軍閥李存勖聚力量進攻後梁,徵兵新州(今河北涿鹿),激起軍民不滿,李存勖的部將盧文進舉兵降遼,這為契丹提供了一次絕好的南下機會。阿保機抓住戰機,很快發動了對中原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新州、幽州之戰,他指揮契丹兵聯合盧文進合攻新州,擊敗李存勖部將周德威,並圍攻幽州達半年之久。之後阿保機雖在李存勖援軍的強大攻勢下被迫撤軍,但幽州實際被盧文進控制,這為契丹再次南下留置了一個重要通道。 神冊六年(921年)冬,阿保機再度率軍入關,下涿州(今河北涿州),圍定州(今河北定州),與李存勖大戰於沙河、望都(今河北沙河市和望都縣),攻勢猛烈。只是後來天降大雪,契丹軍馬糧草奇缺,傷亡很大,阿保機才不得已撤兵。兩次用兵失利後,阿保機改變了戰略部署,將進攻方向轉向西北和東北,計劃先征服草原諸游牧部落,解除來自側翼的威脅,再全力南下爭奪河北、河東。天贊三年(924年),他親率大軍,大舉征伐吐渾、党項、阻卜等部,兵鋒北至烏孤山(今蒙古國肯特山),西達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次年,阿保機又舉兵東征渤海。渤海是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政權,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東盛國」之稱,但當時的國力已經下降。阿保機降服渤海後,改為東丹國,意即東契丹國,由皇太子耶律倍出任東丹王,管理東丹事務。這樣,阿保機將勢力擴大到了渤海沿岸。 遼建國前後,大批漢人進入草原地區,阿保機的統治靈活地兼顧契丹族等游牧人口與漢族等農業人口,使遼朝成為兼治蕃漢的多元政權。他不僅任命效忠於己的本族和妻族子弟控制契丹諸部,還積極網羅漢族的有識之士,如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等,協助他管理漢人並處理漢民族的諸項事務。 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新興游牧民族的首領,阿保機十分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建設。他命人參照漢字制定了契丹大字,參照回鶻字創製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後來失傳,解放前,考古學者在遼慶陵(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出土的「哀冊」上看到了許多奇怪的文字,經過確認,古老的契丹文字重新為世人所認識。阿保機以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才幹,統一了草原各游牧民族和北疆大片領土,加速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游牧、漁獵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機在由渤海國回軍途中,病死於扶余府(今吉林農安縣)。 在遼太祖的政治生活中,有一個女人不能不提,這就是皇后述律平。述律平不僅多次幫助阿保機統兵作戰,「名震諸夷」,而且還積極為阿保機網羅人才,遼朝佐命功臣之一的韓延徽,就是由她舉薦的。遼太祖死後,述律平以皇后身份稱制,掌握了軍國大權。當時有元勛重臣不服管制,述律平以傳統的部族禮儀為由,下令他們為太祖殉葬。漢人趙思溫反駁她:「親近之人莫過於太后,太后為何不以身殉?」述律平毫不遲疑,揮起佩刀,砍下自己的右手,放在太祖棺內,說道:「兒女幼小不可離母,暫不能相從於地下,以手代之。」臣下沒有辦法,只得為太祖殉葬,述律平因此得到「斷腕太后」的稱號。述律平稱制期間,曾遣使與後唐修好,長期遭受戰亂的各族人民有了暫時的安寧。阿保機死後,在述律平的主持下,次子耶律德光繼位為契丹新皇帝,此為遼太宗。耶律德光在20歲的時候就做了契丹兵馬大元帥,跟著阿保機立下赫赫軍功。他繼位之後,促進了契丹族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使遼國逐漸走向強盛。在鞏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後,遼太宗著手將父親阿保機的偉業繼續推進,向南用兵,爭霸中原。這時,後唐大將石敬瑭為了謀求稱帝,向遼太宗求救。石敬瑭在給契丹的文書中,表示願意稱臣於契丹,並答應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禮,而且在事成之後把雁門關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獻與契丹。等待時機已久的遼太宗喜出望外,趕忙親自出兵相救。在遼軍的幫助下,石敬瑭打敗後唐軍,接受耶律德光的冊封為晉帝,他信守前言,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並約定雙方永為父子之邦。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只有34歲。石敬瑭死後, 遼太宗為了繼續南進,接連三次發動對後晉的討伐戰爭,直到滅了後晉。會同十年(947年),遼太宗率領大軍進駐後晉的都城開封,他穿上漢族皇帝的裝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遼太宗在中原稱帝,完成了他父親阿保機的夙願。隨著遼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大,遼太宗為了更好地治理各民族的事務,他承襲阿保機「因俗而治」的原則,創製了頗具民族特色的北、南兩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北面官制,即遼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人,掌握契丹的軍政事務。南面官制,是十十六州等以南的廣大漢族區域的官制,利用漢官管理漢人事務。 遼太宗重視人才,尤其注重選拔有才能的漢族人做官。在援助石敬瑭的戰爭中,遼太宗得到了後唐的翰林學士張礪,他非常高興,讓手下以禮相待。張礪非常感動,此後真心輔佐遼太宗,在攻伐後晉的戰爭中屢屢直言進諫,遼太宗從中獲益匪淺。遼太宗還允准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族與漢族的關係。作為一個草原中走出來的少數民族首領,此舉難能可貴。然而,契丹人入主中原,蠻橫習性一時難以改變。遼兵每到一處,經常騷擾百姓,搶奪糧草,一些漢人充當契丹人走狗,也藉機搜刮民財,魚肉百姓,這引起中原人士對遼軍的極大不滿,於是中原地區反抗不斷。遼太宗駐留汴京不足三月,怏怏北返,途中病故於欒城(今河北欒城)。母子經略 公元10世紀後期,遼國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契丹貴族女性,她就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生母蕭綽,也就是我們在戲劇舞台上經常看到的「蕭太后」。蕭太后和遼聖宗當政時期,遼國歷史進入鼎盛。 遼應歷十九年(969年),遼景宗即位以後,徵召朝臣蕭思溫的女兒蕭綽入宮。蕭綽聰明機智,美麗過人,深受景宗寵愛,進宮不到半年,被冊封為皇后。遼國在景宗的父親世宗和堂叔穆宗治理期間,國勢已日漸衰微。景宗很想將國家扶上中興之路,然而他即位不久,就患上了嚴重的風疾,身體非常虛弱,於是他將權力委於聰慧過人的皇后身上。從此,蕭綽開始代替景宗治理國家,推行全面的改革。在她的努力下,遼國軍事日漸強盛,政治經濟也步入正軌。遼與北宋的對峙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乾亨元年(979年),宋太宗親自率軍攻打幽州城,蕭太后放權給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兩位統帥,大敗宋兵於高粱河上。乾亨五年(982年)9月,遼景宗在出獵途中,病卒於雲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宮。臨終之時他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時年,年僅29歲的蕭太后扶持幼子即位,並且很快完成了新朝的軍政權力調整:戰功赫赫的耶律休哥為南京(今北京)留守,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另一員名將耶律斜軫為北院樞密使,管理內政事務,嚴管契丹貴族。蕭太后當政期間,對遼國陳舊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此時由於契丹族的勢力擴張,與漢族的矛盾已經到了十分尖銳的地步。為此,蕭太后注重調整各民族的法律關係和地位。在遼國原來的法律中,契丹人的地位明顯高過漢人等其它民族。例如:契丹人打死漢人,只須賠償財物牛馬;如果漢人打死契丹人的話,不但本人抵命,親屬還要被沒為奴婢。後來蕭太后規定:只要是遼國子民,無論是契丹族還是漢族,都一律平等對待。蕭太后還致力於緩和國內的階級關係和階級對立。此前遼國的特權階級違犯法律、損害百姓利益,往往能逃過追查。蕭綽嚴格執法,規定即使是主人,也不可以擅殺奴婢,奴婢犯下過失,也必須交由官府審決。皇族貴戚耶律國留將出逃的奴僕擅自殺死,蕭太后知道後便將耶律國留處斬。 在選官用人方面,蕭太后採取了諸多積極的措施。統和六年(988年),蕭綽在遼國實行科舉制度,為平民發揮才幹、躋身上層社會開通了一條道路。蕭綽知人善任,在她的親信重臣中,有一個漢族官員韓德讓。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父親韓匡嗣先後受到太祖和太宗的重用。蕭綽對韓氏家族格外優遇,韓德讓的忠心和才幹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不但為太后和幼主想出了一個轄治宗室的絕妙計策,還「領宿衛事」,直接負責太后的安全。除了治理內政,蕭綽還想盡辦法發展遼國的軍事力量。她對將士獎罰分明,遼國軍人一掃從前的頹廢之勢,士氣大振。通過諸多改革,遼國面貌煥然一新。據遼史記載,自變革之後,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一片興旺的景象。這一時期,由於遼迅速崛起,因此在與北宋的角力中佔得先機,獲取了主動。遼宋之間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這就是後晉皇帝石敬塘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這片土地不但幅員遼闊、經濟發達,而且是交通樞紐、戰略要地。遼國不願退出,宋朝則耿耿於懷,意欲收回。統和四年(986年),宋太宗遣30萬大軍兵分三路直撲燕雲,向遼國南境發起全線進攻。宋軍初戰連連得手,危急之下,蕭太后率幼帝御駕親征,她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氣概,接連大敗三路宋軍,楊家將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北宋名將楊業就在這一次大戰中遇難。遼軍全勝而歸,從此宋軍再也不敢深入遼境。 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蕭綽看到宋朝多次喪師,畏懼怯戰,再度親率20萬大軍揮戈南下。遼師長驅直入,兩個月便抵達與北宋都城開封隔河相望的澶州(今河南濮陽)。蕭太后「親御戎車,指麾三軍」,在澶淵城下擺開陣勢。北宋真宗驚惶失措,在宰相寇準力勸之下,真宗勉強親征,宋軍大振。此時,遼大將蕭撻覽在察看地形時中伏弩身亡,遼軍士氣受挫。在形勢對宋有利的情況下,蕭太后審時度勢,順勢採取了與宋通好的建議,與宋朝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即宋歲輸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帝尊蕭太后為叔母。宋遼多年芥蒂,終以一紙和約偃旗息鼓,此後宋遼友好往來達120年之久。當一切障礙俱已掃除,政權穩如泰山,國勢蒸蒸日上之時,苦心經營了27年的蕭太后終於放心地把權力交給她的愛子耶律隆緒,即遼聖宗。聖宗即位時,年僅12歲,他刻苦學習,文武兼修。他喜好漢族文化,嚮往漢族的先進文明,他曾親自翻譯了白居易的諷諫集,遍召臣下閱讀。聖宗極為欽佩唐太宗,認為唐太宗是「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親政後,遼聖宗大力選拔人才,知人善任;重用有才幹的漢族官員,在他們的幫助下,進行封建化改革。他還審時度勢,修治法律。他又實行賦稅制度,建立封建性質的生產關係。在他統治期間,遼國逐漸進入封建社會。 蕭太后和遼聖宗勤於政事,在他們母子執政期間,徹底扭轉了遼穆宗以後的中衰局面,使得遼朝進入鼎盛時期。昏君亂政 遼代歷史上,昏君亂政的事例為數不少。在蕭太后當國和遼聖宗執政之前,遼國就因為幾位國君的昏庸無能險些喪國。 在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後,世宗和穆宗相繼統治遼國,由於二人統治腐敗,遼國剛剛出現的強盛勢頭就漸趨衰微。遼世宗耶律阮時代,貴族爭權鬥爭更趨激烈。耶律阮殘酷鎮壓了異己力量,同時重用佞臣耶律察割等人。天祿五年(951年), 耶律阮召集各部酋長出兵攻打後周,酋長們由於連年征戰,民力耗損,不願意南侵。耶律阮強令他們按期南下, 自己也統率本部人馬到達歸化州(今河北宣化)的祥古山,晚上駐宿於火神淀。耶律阮設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酋長,喝得酩酊大醉,深夜,耶律察割率人沖入內帳,刀殺了沉睡中的耶律阮。穆宗耶律是在權貴鬥爭中上台的,遼世宗死後,時為壽安王的耶律殺死耶律察割,登上大寶。遼穆宗在歷史上有「睡王」之稱,常常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然後一睡不起。穆宗在位時期,皇族的反叛奪位事件層出不窮,穆宗均予以血腥鎮壓。遼穆宗嗜殺成性,為了鎮壓反叛者,他設立了許多種毒刑,「或以手刃刺之,斬擊射燎,斷手足,爛肩股,折腰脛,劃口碎齒,棄屍於野」。遼穆宗甚至對近侍吹毛求疵,近侍拿筷子和刀叉慢了些,穆宗就親手將他刺死。野蠻的酷刑和殘殺激起了身邊人的無比憤恨,穆宗的殘暴終於換來殺身之禍。應歷十九年(969年),遼穆宗前往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 就在他爛醉如泥的時候,近侍和廚子上前將他殺死。之後,蕭太后和遼聖宗母子勵精圖治,一掃遼國的頹廢,使遼國國力達於鼎盛。但是,聖宗長子耶律宗真即位以後,由於他連年征戰,再加上他本人篤信佛教,窮奢極欲,遼國政治從此腐敗,國力急遽衰落。 (1055年),耶律洪基即位,是為遼道宗。遼道宗在位長達47年之久,他在位期間,遼國政治更加腐敗。遼道宗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結果導致「重元叛亂」。此外他還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社會風氣日趨消極。遼道宗統治後期,錯誤地製造了「皇后案」和「太子案」,極大地挫傷了遼國的元氣。遼道宗的皇后蕭觀音也出身於「一門出三後,四世出十王」的遼朝蕭家。史載,蕭觀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製歌詞,尤善琵琶。」她因生下皇太子耶律浚,加之達曉事理,在朝野上下深孚眾望。蕭觀音非常關心朝政,她對遼道宗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的行為深感不安。蕭觀音多方進諫,規勸遼道宗以國家社稷為重,遼道宗對蕭觀音的良苦用心不但不領情,反而對她逐漸疏遠。 太子耶律浚長大涉政後對耶律乙辛等奸臣的行為極其不滿,耶律乙辛也把太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為了廢掉太子,耶律乙辛煞費心機,偶然間他讀到了蕭觀音的《懷古》詩,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耶律乙辛向遼道宗密奏蕭皇后和伶官趙惟一有染,並拿出《懷古》一詩,詩中有「宮中只數趙家妝,惟有知情一片月」一句,耶律乙辛誣陷詩中的「趙惟一」三字說明皇后與趙惟一通姦,遼道宗竟然信以為真。這時候,遼國社會流傳一首《十香詞》,詞句非常香艷,據說《十香詞》出自蕭觀音之手。蕭觀音深居宮中,又有詩人的浪漫,寫出這樣的詞句本來無可厚非,耶律乙辛竟誣稱《十香詞》是蕭觀音寫給趙惟一的信物。遼道宗勃然大怒,不聽蕭觀音的苦苦辯解,詔令蕭觀音自盡,年僅36歲的蕭觀音絕望地寫下一首凄慘絕倫的《絕命詞》後自縊而死。蕭觀音死後不久,太子耶律浚也受到耶律乙辛的陷害而死。「皇后案」和「太子案」在遼國激起軒然大波,遼國百姓群起而為蕭觀音母子鳴冤,這兩起冤案使得遼朝統治集團大失人心。之後耶律乙辛還不罷休,大肆誅殺與太子關係密切的朝臣,造成巨大的內耗。遼道宗死後,更為殘暴的天祚帝耶律延禧上台,遼朝的滅亡也就成了必然。遼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尤其是其間被遼統治者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最終成為遼的掘墓人。 天祚帝耶律延禧很喜歡捕魚射獵,現在河北張家口壩上有一個安固里淖旅遊區,在遼朝時是天祚帝最喜歡遊玩的地方。據《遼史》記載,僅此一處,天祚帝在位時七次來遊獵取樂。天祚帝時期,遼國的統治已是風雨飄搖,但是契丹貴族渾然不知。對所轄女真族的壓迫日甚一日,好獵的契丹貴族經常派出使者到女真人的領地強行索要海東青。使者兇橫殘暴,到處搜刮勒索。污人妻女,並常常去榷場中強買強賣女真人的貢品,還戲稱為「打女真」。天祚帝哪裡知道,女真族仇恨的怒火正在暗中蘊積,只待機會熾然燎原。遼天慶二年( 2年),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松花江)遊獵玩耍。依照遼朝禮制,四周各部落的酋長都來拜會這位大朝天子。酒宴之間,天祚帝喝得高興,命各位頭人挨個跳舞助興,偏偏女真族酋長完顏阿骨打神情冷漠,推辭不能,這場宴會鬧得不歡而散。天祚帝本想殺掉阿骨打,但是又怕引起其他酋長的反對,就把這件事擱在一邊。 阿骨打性格剛直,早就不滿遼朝貴族欺負女真人民。他繼任完顏部首領後,建築城堡,打造軍器,訓練人馬,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積極準備反遼。天慶四年( 4年)冬,完顏阿骨打召集周圍女真部落,以2500兵馬,一舉攻下遼國的寧江州(今吉林扶余)。不久,女真人又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大破遼國軍隊。天祚帝又驚又怒,親率70萬大軍御駕親征。完顏阿骨打當時只有兩萬兵,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兩軍相會,女真將士以一當百,把遼軍殺得屍橫遍野。遼天祚帝連夜潰逃,才算保住了性命。從寧江州戰場中逃潰的殘兵敗將四處劫掠,朝廷以擔心他們相聚為患為由,不予治罪。當時,軍隊中流傳著「戰則有死而無功,退則有生而無罪」的說法。戰士既貪生怕死,武官見皇帝無能,遂生變節之心。不久,遼軍都監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叛亂分裂的風潮在遼朝內部越積越濃,不久渤海國也發生叛亂。一時之間,遼朝內外交困。煙消雲散 當大遼昏君權臣在一點點地恣意破壞著祖宗留下的基業時,被他們壓迫奴役的群體以不同的方式發動了滅遼戰爭。阿骨打的實力不斷壯大、雄心日益膨脹。加之,北宋政權對幽雲十六州揮之不去的情結促使著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遼的用兵。多種力量彙集在一起,遼朝滅亡的命運似乎已經難以避免了。 為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遼統治者對百姓政繁賦重、淫刑吝賞,對廣大人民群體的剝削日甚一日,造成民罹塗炭。基層百姓怨聲載道,反抗情緒廣為散布。他們最初選擇逃亡,農民游食四方,官府為了保證稅收、防止流民鬧事,採取了更為嚴厲的防範和打擊措施,同時把逃亡農民的賦稅攤派到沒有逃亡的農民身上,此舉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破產和更大規模的流亡。「官逼民反」,走投無路的百姓開始走向公開對抗官府的道路。天慶六年( 6年),渤海人高永昌殺掉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大渤海皇帝,揭竿起義,短短的十餘天,「遠近響應」,彙集了近萬人的隊伍,可見民間反官府力量之龐大。 與此同時,不甘忍受迫害的女真族在阿骨打的帶領下,把反遼建國事業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遼天慶五年( 5年),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正式稱帝,國號大金。這時候,遼朝兵力大部喪失,不滿遼朝貴族統治的北方人民,積極合作,發動了更為廣泛、更大規模的起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匯在一起,遼的喪國指日可待了! 此時,北宋政權也乘遼國衰微之際積極收復失地。有人向宋徽宗提議,遼朝行將滅亡,收復北方燕雲失地,機不可失。宋徽宗派人從山東渡海,前往金朝會見阿骨打,表示願意夾攻遼朝。雙方約定滅掉遼朝之後,北宋收回後晉時期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海上之盟」。 遼軍潰敗之後,天祚帝只得逃入夾山(今內蒙中部武川陰山一帶)。倉皇敗逃途中,天祚帝仍舊不改往日惡習,仍然常常帶著隨從打獵飲酒。天祚帝文妃蕭瑟瑟見國事當頭,皇帝卻畋游無憂,忠臣良將廣遭疏斥,便做詩諷諫:「丞相來朝兮劍佩鳴,千宮側目兮寂無聲。養成外患兮嗟何及,禍盡忠臣兮罰不明。親戚並居兮藩屏位,私門潛蓄兮爪牙兵。可憐往代兮秦天子,猶向宮中兮望太平。」天祚帝讀完此詩,以為文妃諷刺自己柔弱無能,聽由強臣擺布,惱怒之下,下令賜死文妃。 金軍起兵不到十年,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接連攻下遼國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以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雖然24年完顏阿骨打病死,但金滅遼的勢頭沒有絲毫減弱。即位的金太宗聯合西夏,對天祚帝窮追不捨。金天會二年( 24年)冬,天祚帝不聽大臣耶律大石等人的勸阻,率殘軍出夾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省神池縣),試圖收復山西州縣,結果又被金軍擊敗,許多部下投降了金軍。金天會三年( 25年)正月,天祚帝經天德軍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只能吞咽冰雪充饑止渴。二月,他逃到應州新城(今山西省懷仁縣西)東,被金兵追上俘獲。金太宗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改封為豫王。沒過多久,金人又將他殺死,並且驅趕馬群將他的屍體踩成一攤肉泥(一說於 78年病死),至此,大遼國的主體已經滅亡。 從恃強凌弱,到任人欺凌,大遼政權經歷了的大起大落值得人們注意。通過上述對遼代歷史的縱向分析不難看出,遼朝的滅亡在道宗執政時期就已經註定,這一點已被當時人和稍後的達人賢者所洞察。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後七子之一」的浙江臨海人王宗沐(1523-1591年)在作《宋元資治通鑒》時,對遼的滅亡有精闢地評價:「道宗之初,似有可觀者,而晚年讒巧競進,賊殘骨肉」。加上他本人一味荒唐嬉戲,不思刷新政治,百官多因循迎奉,貪贓枉法,極大地損害了廣大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利益。當時的時局已經是「諸部反側,甲兵之用無寧歲」,王宗沐於是肯定地說:「遼之亡也,吾不曰天祚,而曰道宗!」事實確如此,天祚即位後,既沒有能力重振朝綱,力挽將傾之廈,卻又在行將倒塌的大廈上投下了「最後的稻草」,投下的不是「一根」,而是一堆重如巨石的「亡國稻草」。遼勃興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披堅執銳的草原雄鷹形象;遼之衰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病魔附體的瘟雞形象。遼朝之敗,在於它既拋棄了熟悉的草原環境和喪失了本民族優秀品質,又沒有真正學習到中華傳統的儒家治理國家的精髓和實質,反倒沾染了太多的腐朽習性,豈有不亡國之理?! 遼國滅亡後,皇族耶律大石受到同宗部落的擁戴。此後他揮兵西進,捷報頻傳,擊破西域諸政權十多萬大軍,並於 28年在起爾曼(今烏茲別克布哈拉)稱帝,建立喀喇契丹王朝,史稱西遼。他即位後,派兵東行伐金遭到失敗,但在中亞,西遼的軍隊稱得上「萬里可橫行」,連喀喇汗王朝也俯首稱臣,成為西遼附庸。耶律大石精通遼、漢文字,博學多識,他把整個遼國制度搬用於西遼。耶律大石之後,西遼政權趨於穩定,統治者內部再生驕奢淫逸之風,醉生夢死。軍紀敗壞,以燒殺劫掠為快事,劫來財物之後,又常常因為分贓不公發生內部戰爭,一些將領率領軍隊出走,大大削弱了國力。一部分出走的將領投靠了漸趨強勁的蒙古族貴族成吉思汗,西遼遂成為蒙古族貴族西征的祭品!1218年西遼亡於蒙古,計統治80餘年。 隨著西遼的滅亡,契丹民族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裡曾經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稱雄一時的民族,自明代以後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到清代,有學者注意到,在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上活躍著一支特色鮮明的草原民族——達斡爾人。通過比較,人們發現:達斡爾族和契丹族在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上有大量的相似之處,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然而,在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之前,許多學者對這個集體消失的民族仍然懷著極大的興趣關注著,探尋著……
推薦閱讀:

周潤發裸捐56億,寵妻30年卻膝下無子,直到妻子哭著說出真相...
【宇宙真相學】看到別人有結果就模仿,容易背道而馳
正視「他不愛你」 的真相吧
哥哥趁家人不注意要捂死妹妹,知道真相後媽媽後悔不已

TAG:真相 | 遼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