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規禮儀》(十二)問題答問篇(下)
如何認識宗教?
認識宗教的方法有三:
第一、要看信仰的對象是不是真實的。
第二、要看其教義、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
第三、要看傳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嗎?
我們買東西,都要選擇材料,講究品質,在宗教里,它也有很多品質,應該為自己的信仰小心謹慎地做一個選擇。
如何讓十方大眾都能夠理解正信的宗教?
在學校的教育中就必須安排宗教教育課程,讓大家從小就對宗教有正確的認識,可以分辨清楚正信與邪信。因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質的需求外,還要有精神的、心靈的、超越的等等需求。因此,在家庭、學校、父母、老師都應該給予孩子正當的觀念,免得長大後因為對宗教沒有正確的認識而亂信。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正信的宗教必須有教主、教義、教士,而且要具備真理的條件,若符合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這才是真理,例如佛教的因緣果報、性空緣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條件。
佛教里,那一尊佛第一?
在阿彌陀佛發願文中的第一句是"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並不是指阿彌陀佛第一、釋迦佛第二、藥師如來第三。在佛教裡面,每一尊佛都是第一,沒有第二,因為佛各有各的第一,兜率凈土,彌勒佛第一;極樂凈土,阿彌陀第一;琉璃凈土,藥師佛第一;華藏凈土,毗盧遮那佛第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第一。
對皈依的看法?
皈依是對自己信仰一生一世的選擇,也是成為正式佛教徒的開始,猶如學生入學,必須註冊,才能取得學籍一般。
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師父。所以皈依後的佛教徒是屬於整個佛教的信徒,不是專屬某一個人的徒弟。
誦經超度對輪迴有影響嗎?
既然輪迴的現象是不爭的事實,那麼祖先親朋去世了,我們為他誦經超薦有功效嗎?能不能幫助他脫離輪迴呢?根據《地藏經》的說法:誦經的功德,亡者能夠得到二、三分,而持誦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們應該趁著自己身強體健的時候,儲備一些功德資糧,不要等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為我們誦經超度,功德畢竟有限。誦經、超薦對於亡者究竟有什麼貢獻呢?好比鯉魚躍龍門,身價百倍。誦經就好像依仗達官顯貴的親戚,人人欽羨、人人仰戴。彷彿出門旅行需要持帶身份證、護照一樣,誦經的功德讓我們方便往生諸佛國土。一塊大石頭放在水中,很快就會沈沒下去,
如果把它擺在船上,可以安然地運載至彼岸。眾生頑強如磐石的罪業之身,透過誦經功德的慈航普渡,免於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
家中有人往生,如何幫助亡者及協助家人?
人過世,念佛最好,不一定出家人念,親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也可就近找別分院法師幫忙。中國人很奇怪,只要鄰人有往生事,總是七嘴八舌的勸請許多民間習俗的喪葬方法,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應該要有主見,依佛法而行。每一個佛教徒對於佛教的常識,都應該要去了解。
對佛教徒四處跑道場的看法如何?
佛教徒四處跑道場最大的缺點就是易將是非搬來搬去,功德沒有修好,反而造了許多口業。所以不要將修行當成是應酬,護持道場要專一,不要盲目的跟著別人後面跑。
對信仰不專的看法?
當信仰與感情、金錢、事業、前途的選擇衝突時,就是對信仰專一程度的考驗。信仰重在專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一心供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都是證明一心一意、心誠則靈。
宗教徒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信仰要忠貞、要專一,信仰是一比多好。
佛教徒可否吃雞蛋?
佛教戒律中有一條譏嫌戒,是為避人譏嫌。若吃雞蛋時,逢人便要解釋:這是飼雞產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雞。為避譏嫌,乾脆不吃。
西藏佛教喇嘛吃牛、吃羊,南傳、日本僧人也吃魚肉,對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雞蛋並不是個嚴重問題。
對放生的看法?
佛教徒的慈悲,對有情眾生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對生命充份的尊重。所以不僅不殺生,進而倡導放生。
有人為了慶生、祝壽,讓人抓鳥、捕魚再來放生,飛鳥、魚蝦禁不起折騰便死了;豢養的鳥類無求生能力,買來一放出去就死了;買毒蛇放生,危害人的安全;把烏龜放到放生池吃魚;把食人魚放生到鯉魚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魚放到海里,把海水魚放到淡水中,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舉凡刻意的放生、不當的放生,美其名叫放生,實際上是不道德的。應該提倡隨緣放生,不要刻意放生,進而要護生。
佛教以人為本,放生最基本是要"放人",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離苦、給人救濟。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無情而言,那怕是一莖花草、一枝筆、一張桌椅、一塊地毯,任何物品也有生命,應善盡維護其功能,延長其壽用,創造其價值,這是佛教對放生的廣義詮釋。
荼毘後沒有留下"舍利子",是不是就表示亡者沒有修行?
"舍利子"是定慧的結晶,依照佛法修習戒、定、慧的人,必能獲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個洒脫、自在無礙的修行者,卻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跡。因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見證呢?
總之,舍利子不是有沒有修行的唯一見證。
佛教主張火葬,是否有違孝道?
中國是注重禮儀的國家,所以對葬禮也極為重視。在佛教未普遍流傳民間時,一般人總以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點來衡量火葬,以為那是有違孝道的作為。實際上,人往生後,其遺體終不免遭蟲蝕而逐漸腐朽,儒家對身體髮膚的看法,其重 點在於勸人要珍惜生命,而不是要人執著外在的身體,更何況火葬對環境衛生也有相當的助益,更可節省空間,對環保及經濟效益上是很值得推動的。
家中安奉佛像,必須選方位,看吉時才合乎儀禮,才會帶來吉祥嗎?供奉佛像在於虔誠的心,所謂"心誠則靈",佛像擺設的位置,只要光線亮、空氣好、方便禮拜,在自己認為是家裡最好的位置,就是好方位,不必執意去選某個方位。至於迎請的時間,只要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擾就是吉時,並無所謂相衝或觸怒神威等問題,因為"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地"。
如何引導子女學佛?
父母對此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態,尚未就學的子女,常掛在口邊的是:"爸爸說,或是媽媽說。"上學的小孩則說:"老師說。";初中的學生是:"同學說。";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說。"所以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權巧方便上要培養因緣,不要強迫。
"菩薩"與"眾生"有何差別?
從因果的理解上來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知道造因必得業果,因此慎防於因;眾生則相反,總要等到果報現前,才懊悔莫及。就修持上來說,菩薩重視利他,而眾生則偏重個己利益。所以菩薩心中只有大眾,眾生心中只有自己。
誦經時,為什麼要燒香、點燭供佛?
誦經時以香、燭供佛,主要是表達虔誠、恭敬、供養、莊嚴的意思,這是修恭敬供養之行。
為什麼要印經?
印經的意義是:
續佛慧命,不斷佛種。
令人見經,解義信佛。
流傳普遍,廣大永久。
佛日增輝,*輪常轉。
佛教為何不主張以看相算命來預知前程呢?
佛教本著"緣起"的思想,了解任何事物的形成皆由眾緣和合而成,比如要有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工作機會外,本身還須具備相當的實力,否則縱使有再多的機會,也只能望之興嘆;或是具有實力,而平時未能廣結善緣,依然難獲工作機會。了解緣起,相信因果,自然能明白自己的未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何必藉由看相、卜卦等來徒增煩惱呢?
諸佛法身遍滿虛空,為何還有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凈土的分別呢?諸佛法身遍滿虛空,法界是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無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東西南北)的區隔。所以,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既是如此,為何還有東方、西方之分呢?這主要是凡夫心裡需要有一個定位,譬如西來寺在美國哈仙達崗興建以後,美國一位議員說:"這是美國地理上的指標。"何謂地理指標?例如在西來寺的前方五百公尺,就容易找到地方;地理上沒有指標,這個地方就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心理上的方位,實際上沒有東方、西方之別,因為佛佛道同,光光無礙,是沒有你我之分的。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點在那裡?
學佛者若人在世俗,心在寺廟,則很難得;若人在寺廟,心在世俗,則毫無功用。在家、出家學佛,本來不分,但據《大寶積經》分析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污多,出家妙好;在傢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因此,其不同點有:在家有無量過患,出家有無量功德;在家有諸多障礙,出家無有障礙;在家溺欲淤泥,出家出欲淤泥;在家處於憂悲苦惱處,出家則處於歡喜處。
順治皇帝的贊僧詩云:"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以及《大智度論》偈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都在說明出家的殊勝!
受持五戒與八關齋戒的勝劣為何?
五戒與八關齋戒都是在家信眾所受持的戒,五戒乃終身受持,時間長而戒少,八關齋戒的受持為一日一夜,時間短而戒多,二者之間,功德孰勝孰劣?據《大智度論》說:"如果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勛,名蓋天下。八戒比於余戒,亦復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實有其殊勝處。不過,佛道長遠,若無恆常心,則露水道心終難成就佛果,因此,不論受持何種戒,除了發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恆。
對托的看法?
出家人托化緣原是美好莊嚴的弘法度眾行為,但有時在佛教的各種法會、活動、講座中,乃至在街頭、市場中,常見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現托。或有信徒說"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應以般若正見為前導,此類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搖撞騙的惡性化緣,是有損佛教形象的。因此,縱然是布施,亦應做進一步了解。
佛教僧侶是不是神職人員?
佛教僧侶僅僅是為求得解脫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擔任什麼神與人之間的神職。
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什麼樣的影響?
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其中如《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特別為歷代文人們所喜愛,被純粹地為著文學目的而研讀著。我國近代文豪魯迅曾捐款給金陵刻經處,刻印一部《百喻經》。這部經所敘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譯為語體文發表在報刊上,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佛教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許多從來未有的、全新的東西||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創作。
自己不常誦的經書應如何處理?
處理經書的方法有三:送人、送圖書館。收藏。焚化。
四、常識篇
什麼叫持齋?
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稱為"持齋"。佛教原以過午不食曰"齋",後來多指不殺生而素食。持齋的用意主要是為增長慈悲心和養成飲食知節量的寡慾態度。
農曆年時,佛門有"普茶"的活動,是何含義?
"普茶"是傳統叢林中,大和尚為慰勞大眾一年的辛勞,而於歲末之際,準備茶點請大眾飲用,稱為"普茶"。
民間的中元普渡與佛教的焰口施食法會一樣嗎?
我國民間信仰每以陰曆七月廣設食物,普濟無祀孤魂,以祈安免難,稱為"普渡"。佛教的"焰口施食法會"是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的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度,也是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法會當中除了解除餓鬼的飢虛之外,最主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受戒,始能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脫離苦趣,成就菩提。所以佛門中的施放焰口與民間祈安免難的中元普度,其目的是不同的,而且民間祭拜的食品不忌葷食,不但不能令其免難消災,反而徒增罪業。
為何請問出家眾的法號要說請問"上下",而不說貴"法號"呢?因為出家人的名字只有二個字,故以上下請教出家人的法號,表示尊敬。
婦女於生理期間至寺院禮佛是否冒瀆清凈?
認為女性在生理期間不可誦經或禮拜上香,乃至到寺院去,那是民間習俗的禁忌。因為一般人認為鬼神的瞋心仍重,雖然在某些方面比人類的能力好,但與人類同為有漏的六道眾生,心中仍有所執,所以便有種種忌諱。而佛教是相當理性、民主而且有科學精神的宗教。因此,月事既然為女性的自然生理現象,只要處理得當,虔誠的在佛堂禮佛、誦經精進,並無不可。所謂心凈則國土凈。
參加法會一定要穿海青嗎?
"海青"為我國佛門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的服裝,相當於世俗所稱的正式禮服。參加法會時,只要衣著整潔、端莊即可,並未硬性規定非要穿海青不可,但如果就莊嚴壇場而言,能有統一的海青,更能使法會顯得隆重、莊嚴、攝眾,不僅方便禮拜,而且表彰佛門的服裝、威儀。所以參加法會時,以能穿海青為上,若有其他因素不許可,也不必太勉強。
何謂"五體投地"禮?
古印度致敬的儀式有九等,表示最尊敬的是五體投地,指兩肘、兩膝及頭部著地的致敬儀式。一般比喻極其欽佩,傾倒備至之言。
念佛一定要用念珠嗎?
念佛其實是念自己的心,是要提醒自己具有與佛無異的佛性,而於行住坐卧間當如佛般清凈。
我們念佛也不一定要用念珠,當我們看到電線杆時念一句阿彌陀佛,電線杆就是我們的念珠。沒有電線杆,碰到一個人念一句阿彌陀佛,行人也是我們的念珠。所以大地山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念珠,都是我們自心和佛心結合的橋樑。因此,一切是佛,佛是一切。不斷的念阿彌陀佛或念其他佛號,是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主人翁(佛性)叫醒,這才是念佛的意義。
梵唄有什麼功能呢?
在《十誦律》中說,唱誦梵唄有五種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現代多用為弘法度眾的方便。
為了隨順眾生所好,今梵唄已漸與歌詠合流,成了典型的佛教音樂。但中國傳統的"梵唄",還是保留著古雅、清凈、莊嚴、肅穆的特色,使誦者聞者能夠生起至誠恭敬之心,消除惡念綺想。所以,唱誦梵唄既有功德,也是一種修行。
受持"八關齋戒",可以聽梵唄嗎?
"不歌舞觀聽",這是八關齋戒的戒條之一。此戒條主要是因一般歌舞乃感情的宣洩,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歌曲,唱或聽容易引發內心生起不凈的幻想,有違齋戒的清凈目的。至於佛教的梵唄乃是讚頌三寶,宣揚佛法,導人以正,可以使人身心清凈,因此在戒期中亦為修行法門之一,與一般歌舞性質不同。
佛像胸前的"卍"字代表意義為何?
卍字是古印度表示吉祥、清凈、圓滿的標相,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一。意譯為吉祥海雲,吉祥喜旋。"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是表示無比吉祥的意思。據經典記載:佛陀的胸前、手足、腰間等處都有卍字,以象徵佛陀的功德、智慧與慈悲。旋迴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四方無限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度十方無量的眾生。
寺院的"晨鐘暮鼓"有何含義?
寺院作息皆以鍾板等法器為訊號。敲鐘擊鼓乃叢林號令。鍾,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洪亮鐘聲可警醒群生,令三惡道眾生聞聲去苦得清涼,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有"鐘聲偈":"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干戈永息,甲馬休徵,陣敗傷亡,俱生凈土。三界四生之內,各免輪迴;九幽十類之中,脫離苦海。"擊鼓,意在令眾生聞鼓聲起生善破惡的心。
佛門中為何稱晚餐為"藥石"?
人必須攝取食物來滋養色身,以便有體力弘法利生,但一般的修禪者都是"過午不食",所以禪宗稱晚間所吃的稀飯為"藥石",又叫葯食。意思是為了治病、療飢才用此食物,含有警惕我們要剋制取用,要懂得惜福節用,以減少奢侈浪費而達抑貪的目的。
什麼是種"福田"?
佛教講,積善行可得福報,猶如播種田地,秋獲其實。又說,三寶||佛、法、僧,如福田,可令眾生脫離苦趣,增長福德智慧,令眾生的菩提種子萌芽、成長,所以供養三寶也稱為種福田。
人死了為什麼又稱為"往生"?
廣義而言:受生三界六道及往生凈土者,都可稱為"往生"。至彌陀凈土之說盛行以後,則稱: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凈土,謂之往;化生於凈土七寶蓮華中,謂之生。所以佛教徒稱人死為"往生",是含有祝福亡者往生善處的意味。
何謂"娑婆世界"?
"娑婆"譯為"堪忍",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意思是說,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雖然充滿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眾苦逼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還有能力忍受,因此稱為"堪忍"。
"非人"的意義為何?
佛教稱六道中非人類的天龍八部,以及夜叉、餓鬼、修羅等,稱為"非人",一般又稱為"鬼神"。現在也有人把"非人"引伸為言行舉止不合乎常情,或矯揉造作的人,例如當笑不笑、當喜不喜、當說不說的人,都屬非人。
"化緣"的含義是什麼?
化緣的意義有三:
指教化的因緣。以眾生有受教的因緣,故佛、菩薩即現世說法;待因緣盡,佛、菩薩則入滅。所謂因"緣"而來人世,緣盡而去。白居易的《長慶集》里有段敘上弘和尚的碑銘:"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生盟者二十年。"
指化益的機緣。能接受佛、菩薩教化利益的眾生根機,成為說法的因緣,故此眾生的根機稱為化緣。
指勸募的意思。佛教稱能布施的人為與佛有緣,所以稱勸募為化緣。
為何佛門又稱"空門"?
佛教教義以"空"為極致,所以稱佛門為空門。
常言道:"業力不思議。""業力"是指什麼?
一切善惡的行為造作都稱為"業"。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的力用,稱"業力",也就是善惡報應的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所以通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
為什麼每做完一場佛事都要"迴向"呢?
"迴向"的意義是:把自己所修習的功德,讓別人來分享,同時把它儲存做為成就佛道的資糧。
功德迴向予他人,並不會因此而減少自己的功德,如陽光普照大地,卻不會因之而減損其本身的光芒。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時時迴向不但可長養心量、普利眾生,更是成就道業的要件。
什麼是隨喜功德?
在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為"隨喜功德",佛教不僅講求布施,更注重隨喜。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廣大不可限量的。什麼叫隨喜功德的布施呢?隨喜就是把快樂隨時隨地布施給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說一聲:"你早!""你好!"這就是隨喜布施;見到人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隨喜布施。隨喜功德有很多種,譬如隨眼功德,對人行注目禮,就是做了隨眼功德。
隨喜的道德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隨時隨地去實踐。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讚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當你吃到珍餚美味時,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嚐,你會覺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轉告你的朋友和你共享,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而你若能將佛法的法味珠璣,布施給你的朋友,乃至一切眾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隨時展現在你的臉上;把"你好"的親切招呼,隨時掛在你的嘴邊;把隨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什麼是"普佛"?
"普佛","普"有"多"、"眾"的意思。所以,普佛指禮讚眾多佛菩薩,例如:"延生普佛"、"往生普佛"。
各種法會誦經、念佛之前為什麼要唱香贊?
唱香贊主要目的在於啟請諸佛及讚歎諸佛菩薩的功德。在眾多的修行法門中,以"贊佛"有殊勝的功德。如佛陀與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佛陀因為讚歎燃燈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此贊佛功德,因而比彌勒菩薩早成佛。贊佛就是與佛結緣,所以贊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佛教教旗的意義?
佛教教旗有五種顏色,表示五乘共法,亦即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真義。
台灣佛教的派別有那些?
台灣光復前,佛教派別可分為:基隆月眉山派、高雄大岡山派、台北觀音山派、台南開元寺派、苗栗法雲寺派。
台灣光復後可分為:以傳戒為主的白聖法師、以學術為主的印順法師、以在家修持凈土為主的李炳南居士,以及延襲日本佛教的李錦東居士。另外就是以提倡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為主的佛光山。
何謂"八萬四千"法門?
"八萬四千"是數量極多的形容詞。煩惱種類極多,喻稱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塵勞。佛陀所說的教法及其意義至為繁複,所以也總稱"八萬四千法門"。其數目之由來是:佛陀的三百五十個功德門中,各具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法門;每一法門都可降服四大、六衰(六塵),共有二萬一千法門,此二萬一千法門一一又可對治四病(四漏),所以共有八萬四千。
十八羅漢的名稱和由來?
舉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喜慶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乘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沈思羅漢:羅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佛陀是神嗎?
佛陀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他的姓是喬達摩。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除釋迦牟尼佛外,有沒有另外的佛?
佛教以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還是另有其人?
"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翻譯出來的。"如",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的意義。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嗎?
不是,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梵語的音譯,意義是"無量的光明"。
塔是作什麼用的?
"塔"又稱"塔波", 是梵語 Stupa 省略的音譯,完整的音譯是"窣堵波"。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為標幟紀念用的。
佛的涅槃日是那一天?
我國一般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誕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傳國家則以公曆五月月圓日(相當於我國農曆四月十五日)為佛節日,認為佛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一般佛寺中,立在釋迦牟尼佛像兩旁的兩位比丘像是誰?
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是摩訶迦葉,少的是阿難陀。也有二比丘像是年齡相若的,則是舍利弗和目犍連。
佛陀的聖像,為什麼有的要坐著,有的要立著,有的要卧著?佛陀聖像每一種式樣,可以說都含有他深刻的意義,和象徵著佛陀的一份精神,一份聖格。
先說佛陀坐著的聖像:坐像中有的是結跏趺坐,像是正在禪定的樣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盤著的腿子上,右手高舉,以掌心向外,像是說法的樣子。前者可以說是表徵佛陀的自覺,後者可以說是表徵佛陀的覺他。自覺是說佛陀所以成為佛陀,要經過相當的修持,思惟觀照,深入禪定,方能識得自己;覺他是說佛陀從體起用,以真理普利眾生,用甘露法水凈化人群。
次說佛陀立著的聖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著,像是正在接引眾生;有的是開步行走,像是忙於教化。垂手站立,接引眾生,見到佛陀的慈悲之手伸出,在苦海漂泊的人,怎不願誠懇的皈投到佛陀的懷抱?忙於教化,這正顯出佛陀對他體證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滿無限的熱情,雖然是功行圓滿的佛陀,終日也要用真理不休息的為眾生服務。
再說佛陀卧的聖像:卧像中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種。涅槃,這是福慧完成,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說由動歸於靜的意思。佛陀住世時,說法、行化,這都是由靜生動,動是有休止的時候,靜則是無窮的悠長。佛陀的生命,參入天地之至奧,流入無終的時間之流中,故說由動歸靜。因為佛陀的聖像中,有示現涅槃的一種,佛陀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與日月並光,與天地並長!
五、社會問題
佛教對權力的看法?
世間的是非比不過道理,道理比不過法治,法治比不過權力,權力比不過昭昭的天理||因果,所謂"非、理、法、權、天"。過去我們被冥冥不可知的神權信仰所控制,然後為君權威勢所駕馭,現在我們已進而為以民為主的民權時代,未來我們更要邁向一切眾生平等、互尊互重的生權紀元。
佛教對民生的看法?
最近報紙登載說政府官員不得圖利他人,其實民意代表、政府官員應該積極為民爭福利,利民便民,只要不涉及私人的利益輸送,為廣大社會群眾的民生考量,圖利百姓有何不可?
佛教對政治的認知?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宗教對於社會的關懷、人權的維護、民眾的福祉等不能置身事外。
佛教與政治的交涉,可從佛教發展史的脈絡上得見:佛陀經常游化五印各國,進出皇宮度化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成為佛教的大護法;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提出仁君聖王的治國之道;於《中阿含.雨勢經》里,道出富國之法。中國曆朝設有僧正、僧統、僧錄司等僧官制度,更有禮請僧人為國師而輔佐施政;鳩摩羅什在姚秦的逍遙園中譯經;玄奘大師因有唐高宗支持,得以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西藏主張政教合一,泰國、緬甸以宗教領政,越南、中國的政教融合。
綜上可知:古今中外的佛教,關懷社會、關懷眾生,所以與政治也有密切關係。近代太虛大師主張"問政不幹治",更應是佛教徒對政治認知的指標。
佛教對經濟的認知?
佛教最初是實踐托乞食的財物供養制度,東傳中國後,百丈禪師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制度。隨著時代的推移,中國寺院更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參與, 從齋菜供應到經懺佛事,從臨終關懷到靈塔設置,從香客朝山到旅遊服務,從慈善救濟到文教事業,帶動經濟的發展、人文生活的提升。
佛教從事的一切事業,如過去的油坊、當鋪、旅店、養老院、孤兒院,現代興辦學校、醫院、家庭協談中心、心理輔導機構等,無不是為在家信徒而設置的。所以今日的佛教徒,凡是合乎正業、正命的凈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對民生經濟有增益的事業,應可大大發展,這就是人間佛教普利群生的具體落實。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每一個人的命運有好有壞,命運不完全是外在的,大都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別人 是不可能改變的。要改變命運,不能靠外力的幫忙,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變,也就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變命運完全只有靠自己,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遺傳與學習是改變命運的二大因素。
積陰德、守口德、勤勞、多工作、多花一點時間去結緣、多為人服務、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一首偈語說:
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溫飽,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
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對移民的看法?
隨著經濟活動區域的擴大,環球資訊的暢通,現代人移民的趨勢日盛,可謂"三千雲遊,法界一家"。
若因事業、學業之所需或其他因素而被動移民者,一旦移至他國,可本著地球村的胸懷,既來之則安之,盡量本土化,融入當地社會,當可優遊自在生活。若因對現前生活環境品質不滿意,而主動移民者,萬一對移民地的環境又不滿意時,又將移往何處?
佛教徒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要移民,佛國凈土應是最佳選擇。
對行賄的看法?
行賄是不正當的支出。所以行事上遇到任何困難、問題,應勇敢面對,不行賄,不助長公務人員政風敗壞,不敗壞社會風氣,不讓往來對象取得不正之所有。總而言之,不行賄,是不陷他人於不義。
對貪污的看法?
貪污所得為違法所得。
現代社會壞人易做,好人難做。比如在同一單位服務、工作,有人來行賄,同事收受後就分給大家,這時若不收賄,就會被排擠;若同流合污,東窗事發時就有罪,也要坐牢,非常無奈。
新加坡、美國人做事的原則是一切"依法行事",不貪污、不徇私,應是社會正常運作、進步發展的基礎。
對女權的看法?
第一、女性要有平等權,就是男女平等。人人有佛性,眾生與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能不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會中,有修養的男眾應尊重女權,倡導男女平等。
第二、女性應有參與權,女眾的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故應參與政治、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參與服務的機會與層面。
第三、要有發展女性溫和、慈悲、細心、勤勞的特質的權利。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莊嚴來美化世間。
第四、女性需要有尊嚴權利。拒絕社會中存在傷害女性尊嚴的行業,如娼妓等色情行業。
對人權的看法?
人類從民智未開,對自然界神秘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代,現今發展到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大家提倡民權與人權,強調人的生命有無比尊嚴,舉凡生存權、參政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文化權均應受到保障。而佛教更進一步提倡生權,主張一切眾生都有權利,不容許輕易受傷害。所以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為天下蒼生服務,是佛教徒維護生權的表現。
對計程車安全的看法?
計程車安全建立在駕駛與乘客雙方,其中乘客流動性、不確定性較高,所以先進國家都是先從駕駛方面著手,先統一、提升駕駛的品質,再以保護優良駕駛為原則, 提升人民行的安全的保障。此中尤以英國的計程車駕駛管理制度最值得參考。
對高齡社會的看法?
現代社會因醫藥、科技發達,人的壽命延長,而形成高齡社會現象。高齡的人們,一生對社會奉獻無數,在人生的黃昏時期,更應懂得常保心靈的健康與年輕,同時開發自己未來的生命。
用智慧來傳授人生,用經驗來提攜後學,用修行來開發生命,用信仰來探索未來,是對高齡社會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積極回應之道。
對雛妓問題的看法?
首先社會的價值觀應打破"笑貧不笑娼"的陋習。其次,年輕人要尊重生命,計畫未來。再者,男眾對待所有比自己年輕的女眾,應如兒女一般,不任意傷害侵犯;對待所有比自己年長的女眾,應如母姐一般,充份尊重,則雛妓問題自然消失。對未婚媽媽的看法?
對因性暴力侵犯而不幸懷孕的未婚媽媽,應充份利用社會資源,為其設立"未婚媽媽之家",使她們得以尋求支援與協助。
而前衛人士宣稱:女眾擁有生育權,不必選擇婚姻生活模式,也可懷孕,擁有自己的小孩,以滿足做母親的成就感。此類未婚媽媽全然不顧第二代人格的健全發展,在自私舉動的同時,也製造未來社會問題,後患無窮,不應認同。
對同性戀的看法?
同性戀非常理可說明,一般傳統中國風俗習慣有一套道德標準,現代世界潮流,對道德標準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戀形成另一個問題。
感情問題在佛教而言,是一種執著,不論同性、異性,一旦執著,都是痛苦的來源。
對精神病患的看法?
精神病患有被尊重及自由生活的權利,除非具有暴力傾向者,因恐其傷及無辜,有隔離之需要,否則應盡量讓其在陽光下自然的生活,更應以關心、愛護與照顧代替歧視與摒棄。
對優生保健法的看法(婦女可以墮胎嗎?)
胎中嬰兒也是一個生命,墮胎是殺生,理上不錯,事上有別:婦女懷孕期間,若已知懷了畸型兒,不許墮胎,讓母親一生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一個畸型兒,是不公平的。或者,婦女被強暴了、懷孕了,讓她扶養仇人的孩子一生,她心不甘、情不願。所以,可不可以墮胎,母親自己有權利來決定,縱使有因果,由母親自行承擔。
對安樂死的看法?
人一旦成了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時,痛苦不堪。對照顧他的家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負擔。能不能執行安樂死,只有最愛他的人,以愛為出發點,基於慈悲來做決定,才能解決麻煩的問題。
對教育改革的看法?
教育改革應以教育目標為前提,而非在技術層面上爭執計較。佛陀的教育理念,以訓練知行合一、事理圓融的健全人格為目標。教育方法則以觀機逗教來教育不同的根器的眾生,此是真正立足點平等的教育,而非齊頭式假平等的教育。
所以佛教對現代教育改革的建議是:生活重於知識、道德重於功利、普濟重於自利、自覺重於接受。
對體罰的看法?
父母、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也不能太傷害。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體罰不是辦法,只有不懂教學法的人,才會以體罰做為教學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應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積極的成長。
佛教對文教、慈善事業的認知?
佛教講布施有分財施與法施。佛教事業中,文教事業屬法施,慈善事業屬財施。財施有限、有量、有窮、有盡,能救人一世貧窮,無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痴。法施無限、無量、無窮、無盡,從弘法利生、文化、教育著手,開啟世人智慧的泉源,凈化其心靈,則生生世世受用無窮,是最為究竟的救濟。《金剛經》中說: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不及四句偈布施功德之大,是為證明。一般社會團體如獅子會、扶輪社也都在做慈善事業,發揮其社會功能。弘揚佛法、凈化人心的工作,則非人人能做,但宗教團體不能不做,一旦不做,即是教格的墮落。所以佛教應從文化、教育、慈善、修行、慧解等多方面發展,且在發展過程中應以佛法為本質,以佛教為主體,而不只發展社會功能,才是超越一般社團的作法。
對環保生態的看法?
佛教是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保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阿彌陀佛就是環保專家,他的極樂凈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莊嚴清凈,沒有水源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毒氣、核能等公害,所以為人所嚮往。
建設凈土應從凈化人心開始,唯有以宗教的因果觀念教育民眾慈悲護生,才是保育的根本之道。心內的環保做好,器世間的環保才能完成。
對社會運動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主張平和忍讓的,但當有教難,為維護佛教時,佛教徒也應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參與走上街頭。
社會脫序、混亂,皆是因為貪心、自私、執著而起,在亂象叢生之際,佛教徒精勤修行戒定慧,息滅世間貪嗔痴,是為濁世的清流。
對種族衝突的看法?
佛教是倡導平等的宗教。不僅人與人之間平等,眾生之間平等,眾生與佛也是平等。
僧團中,"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姓。"就是破除種族歧視的平等制度的落實。
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只要能互相尊重,必定能和平。
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人體器官捐贈可以視為資源回收再利用,也可視為另一種存在型態,生命的價值得以再延續,是非常有意義的。
或有人說,亡者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其實若是生前即發慈悲心,立菩提願,要遺愛在人間,願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不感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
對賭博的看法?
俗謂"十賭九輸",最好不要生起貪念,企圖從賭博中獲得意外的財富,萬一遇到郎中詐賭,身敗名裂是最終下場。喜好賭博的人是勝負心強,一旦勝負分別,勝了歡喜,敗了煩惱,情緒為之牽引。最好是不賭博,不爭勝負,則能無憂無慮。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與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有的為國家、事業、主義而犧牲成仁,有的捨身取義。一般人對生死之常情,是生則可喜,死則可悲;
但在佛門,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生隨著業力在流轉,人死如換衣服、如喬遷,所以,佛門說生命是死不了的,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為生死太罣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愛護。將現實的生活照顧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態度面對生死。
對高利貸的看法?
古代經濟活動尚未發達,寺院經常以暫時閑置的善款幫助信徒周轉,以救一時之急,於是佛教成為當鋪的祖師。此外還有經營碾米坊、磨坊、榨油廠等,都是屬於服務大眾的慈善事業。
現代社會已有正規的金融事業,寺院為恐與信徒之間有金錢糾紛,應不與信徒共金錢來往。
此外在金融事業之外,還有所謂"地下錢莊",從事放高利貸行為,以超高的利率賺取不道德的利潤,完全唯利是圖,不僅對社會無益,反而有害。
佛教對死刑的看法?
這個社會是依法律來維護社會秩序,基本上法律對社會及大眾還是很重要的。日本早期有位南正成將軍,他受冤被判死刑,受刑後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意思是告訴我們,無理不能勝過理,理不能勝法,法不能勝過權,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則。
社會上有些人主張廢除死刑,可是廢除死刑在佛教因果法則上是無法成立的。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是不對的。我們身為佛教徒可以希望減少死刑,盡量不用死刑,改用其他方法來代替死刑,但不主張廢除死刑。
又執行死刑的人,是執行國家的法律,與罪犯無冤無仇,無殺心,行為屬無記性,故無罪。
對煙酒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有酒戒,但無煙戒,所以有的佛教徒就有抽菸的習慣。現代高尚的社會以不侵犯他人為行為的準則,公共區域都禁煙,以免二手煙污染空氣,妨礙他人的身體健康。
佛經中有說酒是一切惡的根源,因為喝酒亂性,會犯下殺生、竊盜、邪淫、說謊等罪行。現代社會,許多車禍更是因酒後駕駛而引起。飲酒若因社交上有需要,應以"不醉酒、不酗酒、不勸酒、不借酒裝瘋、不借酒鬧事"為限度。
對毒品的看法?
凡是擾亂人的神經系統的物品,如速賜康、安非他命、鴉片、大麻、白粉等都屬毒品。
佛陀雖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飲酒就是拒絕刺激性、會 覆蓋人神智清明的物品,以現代角度詮釋,不飲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吃自己的健
康、吃自己的生命、吃自己的榮譽、吃自己的人緣、吃自己的前途。所以毒品要絕對的禁止。
佛教對愛滋病的看法?
愛滋病已成為世紀之病,它的問題不單在患者身上,因為其具有傳染性,使得大家對愛滋病產生恐懼感。但我覺得這只是一時無法找到對治的葯,相信在一段時期後,還是可以醫治的,因為這個世間必定是一物剋一物的。基本上佛教徒對這些問題不能帶著輕視、歧視、藐視的眼光來看待,應慈眼視眾生。佛教永遠不捨棄一個眾生, 永遠給予苦難眾生關懷與仁慈。
佛教對婆媳問題的看法?
雖然男婚女嫁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身為婆婆的心理卻相當錯綜複雜,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搶走了,而感到失落。基本上為人媳婦要懂得尊重婆婆,了解婆婆的心理,並鼓勵丈夫對婆婆多些照顧,讓她不感到失落。
現今公婆與兒媳之間常因一些細微的事造成代溝。其實代溝是雙方的責任,並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如果有一方肯讓步的話,就會天下太平。
在日本有位老和尚退居後,傳給年輕弟子做住持。有客人來訪,年輕的住持便使喚老和尚去倒茶、切水果接待客人,待住持走後,客人為老和尚抱不平,然而老和尚 卻認為年輕住持對他很慈悲,因為年輕住持沒叫他去做種茶、種水果等更粗重的工作。如果我們的公公婆婆能學習老和尚的心量,這就是很高的修養了。
為人兒媳也要盡量去體會老人的心,要懂得如何保持距離,彼此包容、諒解,更要做到不比較、不計較,這樣才能促進家庭的美滿和諧。
對戰爭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以暴制暴不能解決紛爭,很多事情不一定要用強暴的姿態出現,可以用慈悲方式來解決。
我們應以慈悲來促進和平、除我執來促進和平、從寬容來促進和平、以共同體來促進和平。
果真要戰爭,應與自己的八萬四千煩惱魔軍而戰,才能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佛教徒服兵役時,在前線可以殺敵嗎?
佛教徒不為嗔恨而殺人,為盡忠報國、救生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救國救民之舉,絕非婦人之仁可喻。
曾有人要入籍美國,但表示不願上戰場捍衛美國,移民官便不發給他美國公民證。所謂"捨身取義",是聖賢的行為,這時的參戰也未嘗不可。不保護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社會沒有幫助,不顧及世間之所需,是會被國家社會遺棄的。
佛教徒對佛教的認知?
佛教徒在佛門中解行並重、福慧雙修,而期邁向人格圓滿的境地。其中學習的具體路徑,是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顯而易見,聽聞佛法是最基本的入門。經中也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
既要聽聞佛法,便需親近善知識。在諸多宗派、法門、師承中,既已選擇依止師長,便應秉持"一師一道"的精神,認真學習,不在不同道場中遊走,傳播是非,不破和合僧。一旦隨師修道,更當"觀德莫觀失",道心才會堅固,學道才會有成。在家信徒進出僧團,不介入出家僧團的事務,應知"僧事僧決"是應嚴守的分際。
佛教對試管嬰兒、借腹生子、複製動物的看法?
試管嬰兒、借腹生子都屬不正常的社會現象,也是醫學、科技發展衍生而出,對現代社會道德、家庭倫理的一種挑戰。
縱使社會不斷的演進,制度不斷的革新,在舊的體制、價值觀逐漸崩解,新的制度、價值觀尚未建立之際,不應貿然嘗試。
宇宙萬有都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緣滅。尖端科技以無性生殖方式複製動物,是不正常的,生命不能複製,心識不能複製,真如佛性是不能複製的。
佛教對家庭暴力的看法?
暴力危害安全,妨礙生命,是大眾所共同唾棄的。家庭不和是社會問題的來源,而家庭暴力事件,無論弒父、弒母、夫妻互毆、虐待兒童等,更為社會大眾所不容。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織,是人生最安全、最溫馨的避風港,所以家庭里的每一份子,對家人的愛要永恆、寬容、體諒、升華,要互相尊重與包容,共同維護家庭的和諧與美好。
佛教對婚外情的看法?
夫妻任何一方有外遇,可能是家庭中出了問題,有了毛病,此時爭吵、仇恨都無濟於事。唯有彼此基於真愛,以坦承的、包容的心加以溝通,以互信互愛為基礎,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終能挽回離心。因為以愛才能贏得愛。
佛教對離婚的看法?
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佛教也贊成正常的夫妻生活與家庭倫理的維繫。不過夫妻關係若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時,"緣起緣滅"這個真理是可以用來做參考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強求不來。但因離婚恐造成對第二代的心理衝擊,故要慎思。若因誤會而分手,能挽回的一切,還是要用心去補救。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重要的是如何在變化的人生、變化的感情中,保持一顆不變的真心,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佛教對殺生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是主張不殺生的。為了祝壽、喜慶、親友聚會,應該實行不殺生,不要把一己的快樂建築在其他眾生的痛苦上。
三聚凈戒包括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中饒益有情戒是屬大乘菩薩戒,所以佛陀在因地時為救五百個商人曾殺一個盜匪,這種為慈悲救人而殺,為饒益有情眾生而殺,不是為嗔而殺,好殺而殺,不是一念之仁,片面之仁所能比擬的。
佛教對自殺的看法?
儒家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一般世間人說"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裡埋",對於現代人因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的壓力過大,而有自殺的現象,佛教的看法是:自殺也是殺生,而且殺的罪過比殺人更重。
對於生活上種種的不如意,一旦發現問題,應可找善知識諮談,疏導壓力。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都具足,對世間有透徹的認識,自然對世上的人情冷暖、好好壞壞、是非榮辱,都能放下。
佛教對穿用皮革的看法?
一般人穿皮鞋、皮襖,用皮帶、皮包,甚至寺院晨昏所用來警醒昏沈的鼓,雖然是動物的皮製成,但使用者不是為了殺害一個生命來做成皮包等物,而加以殘害,所以沒有殺的心,不是太嚴重的問題。
佛教對肉食的看法?
素食是中國佛教特有的飲食習慣之一,其他國家的佛教徒很少吃素。中國佛教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一、是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二、是佛教經典中也提到要不斷大悲種,慈悲而不殺害動物生命。
素食有很多好處:可培養仁慈的心,養成柔和的性格及耐力。甚至現在西方歐美人士也為了健康的理由而提倡素食。
站在佛教的立場,不一定要佛教徒全然吃素,吃不吃素是一個形式,心地的清凈最為重要。可以素食很好,有條件的吃三凈肉、肉邊菜也可以。素食者對肉食者也要容忍,不要為了一人吃素影響家人生活,反而容易造成他人對佛教反感。只是現代人"活吃"太殘忍了!
佛教對素雞、素鴨的看法?
佛教徒為了吸引葷食者吃素,特意將素菜做成葷菜的樣子,取葷菜的名稱,讓他們過癮、解饞,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但不宜太過分,形像做得太像,味道弄得太像,會讓人譏嫌的。
佛教對過午不食的看法?
印度佛教適應當地氣候環境,有過午不食的習慣。現代社會家庭生活不必堅持過午不食,倒是"過午少食",吃少一點,晚上會舒服一些。
至於現在有"遇早不食",不吃早餐的現象,問題較嚴重。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粥有十利",吃過早飯,所有工作就可以順利展開,有很多利益的。
佛教對燒金銀紙的看法?
為了慎終追遠,表達對亡者的思念、敬意及關懷,西洋人用獻花的方式,中國人則燒元寶、燒金銀紙,心意相同,作法不同,是無可厚非的。但不宜太鋪張浪費。此外,作法可以提升,如建紀念堂、紀念像、紀念塔,設置獎學金、修橋鋪路、印經書、裝佛像,也是對先人很好的紀念方式。
佛教徒對民間信仰、外道邪教的看法?
正信比迷信好,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
迷信、外道還不要緊、不可怕。邪信很可怕。民間信仰中,一貫道自稱信彌勒佛、拜觀世音,有拜濟公、六祖大師者,對於民間信仰、附佛外道較不要緊,佛教徒要給予包容與尊重。對於相信自稱"活佛"、"無上師"、"天師"等邪師神棍的人,後果必定不幸,才令人憂心。
佛教對媽祖信仰的看法?
過去佛陀在世的時候,天龍八部都能容納;就中國佛教而言,韋馱、關公都能做護法。
一些有歷史可考的護法正神,我們可以凈化、升華、包容他們。媽祖,在中國歷史上,歷朝皇帝曾封她為天后、天上聖母等許多名稱,在政治上已有一定的地位,但在佛教中尚未被認定。其實媽祖也是信仰觀音的,因此可以把她定位做佛教的護法,就像關羽護伽藍一樣,我們稱呼她"護法媽祖"。
佛教對拜拜的看法?
民間習俗拜拜,一到拜拜,則人山人海,殺豬宰羊,大吃流水席,曾經遭政府反對。站在佛教的立場,不贊成取締拜拜,而鼓勵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殺豬宰羊,提升民間活動的層次,讓其自然改良、凈化。
佛教對看風水、地理、時辰的看法?
婚喪喜慶要找人看風水、地理、時辰,就容易讓神權來控制自己的意志,左右自己的命運前途。
佛法是超脫的、解脫的,是不讓迷信來限制自由的。所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選看時辰,大家適合方便最佳;風水地理,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不能盲目的相信地理風水之說。
佛教對算命、看相、卜卦的看法?
命相、易經,本為我國固有哲學,確為很多人精專,但少數江湖術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點,算命、看相、卜卦來探知人的過去,斷言人的未來。其中雖也運用了中國的八卦哲理,但此類在佛教而言,為世間法,凡世間法皆屬無常,是可以改變的,故命運非定數。所謂命運叫因緣,到處結好緣,自有好命運;一句話、一個念頭都會影響人的一生命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佛教對求籤擲筊的看法?
求籤擲筊不問靈不靈,總不究竟,縱使靈驗了,也不足為奇,神通終究敵不過業力。所以不必依賴任何靈感靈異或靈驗來決定一個人的禍福吉凶。
人的舉心動念,都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籤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佛教對祭拜嬰靈的看法?
婦女墮胎後有罪惡感,商人勸其花幾千元買個嬰靈牌位來超度,以自我安慰,以為花錢消災能化解冤結,其實是利用婦女心靈的弱點來歛財。要消冤解結,有很多的行善修持功德方法可以圓滿的,何況也沒有嬰靈報冤的荒謬說法。
佛教對偶像的看法?
基督教批評佛教拜偶像,其實誰沒拜偶像?任何人父母的遺像若遭人踐踏,心中一定不舒服。一國民眾對國旗、國徽也應尊重、禮敬。偶像的存在不重要,而是心上的一念很重要。
佛法是凈化我們身心,升華我們人格,安頓我們生命,開展我們世界的人生指南,學佛固然可以由疑入門,但是信心更是學佛的重要法門。《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源流,是功德的慈母;信心可以長養善根,可以成就一切。信心的重要,就像樹木的根本一樣,本固而道生,因此當疑情獲得解答以後,便應該深信不疑,如此才能在佛法里生根,才能無事不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