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飲食與養生》

《黃帝內經——飲食與養生》

視頻師說:飲食與養生(賀娟) 【1】飲食中的辛味 經典篇 【2】欲罷不能的酸味 經典篇【3】離不開的鹹味 經典篇 【4】不可或缺的苦味 經典篇 【5】人人喜愛的甘味 經典篇 【6】過飢過飽的危害 經典篇 【7】肉類食物與健康(上) 【8】肉類食物與健康(下) 【9】觀色識藥性 經典篇 【10】寒熱之症與飲食 經典篇 【11】腫瘤疾病與飲食 【12】糖尿病與飲食 【13】高血壓與飲食 【14】婦科疾病與飲食 【15】更年期與飲食 【16】春夏飲食與養生 【17】秋冬飲食與養生 視頻養生堂_醫說飲食(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1_嗜冷_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2_陽氣損害與飲食_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3_營養過剩與疾病的關係_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4_酒和人體的關係_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5_食物的色與藥性的關係_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6_吃肉的學問_賀娟養生堂_醫說飲食07_食物五味與人體五髒的關係_賀娟《黃帝內經——飲食與養生》介紹 你知道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嗎? 你知道什麼是春季增辛減酸、溫熱為主,夏季減苦增辛、清淡為主,秋季減辛增酸、滋陰為主,冬季增苦減咸、補陽護陰嗎? 你知道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淤血質、氣鬱質、特稟質這九大體質該如何通過飲食進行調養嗎?你知道晨起一杯涼開水其實是個誤區嗎?   本書由著名健康飲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精心打造,從《黃帝內經》中尋找養生之道,透過養生溯飲食。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熟悉的食物,不熟悉的性用;隨著時令來吃飯;辨對體質巧除「亞健康」;毒藥攻邪,五穀為養——疾病的飲食調理。通過作者細緻入微地解析向你一一解答各種疑問,告訴你飲食與養生的大道大法,指導你如何辨體質、識五味、分屬性,通過飲食調養,遠離疾病,讓你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深入淺出、實用易操、科學權威是本書的三大特點。針對不同飲食養生話題,我們為讀者呈現出不一樣的閱讀感受:你可以在本書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養生食譜,也可以根據書中提供的各種實際案例來個「對號入座」,更可以在收穫養生知識的同時享受趣談傳說帶給我們的片刻放鬆。另外,本書還隨書附贈超值VCD,提供更生動的視覺衝擊。  飲食與健康、疾病、養生是亘古不變的話題。飲食有節要求我們饑飽得當、寒溫適宜、五味調和。讓本書幫你完成從吃得好變為吃得健康吧!話說飲酒

  說到辛味食物,我們必須談談「飲酒」。中國作為飲食文化的大國,酒在其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但凡婚喪嫁娶、搬遷升值均會以酒相慶。然而,飲酒不當已變成困擾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嗜酒是一部分人無法擺脫的生活習慣。那麼,飲酒或嗜酒,到底對人的身體有哪些傷害呢?   1.論醫酒一家  根據《內經》的相關描述,酒的性質和作用為:性辛溫,主於驅寒,提神,調暢氣血。因此,在寒冷的季節,或有一定的氣血淤滯性病症的人少量喝一點酒,確實會對健康有一定的好處。但這個分寸要把握好,因為過量飲酒對人體不僅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有很多損害。   不知從何時開始,酒從療病之品搖身變為人們的杯中摯愛,因此,酒的身份也就從單純療病去疾的「藥物」變身為招病納邪的「妖物」。據《內經》記載,嗜酒之風在西漢時期已經盛行,對酒的藥物之性認識得十分透徹,而它給人體造成的損傷,也已瞭然於心。《內經》就有「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的記載。  2.酒本狂葯,過量飲用疾病叢生  後世醫家對「酒」所致疾病多列專篇論述。清代醫家吳澄在《不居集》中將酒稱為「狂葯」,言「酒本狂葯,大損真陰」,認為酒有陰陽兩性,陰虛者縱飲之,性偏動火,故熱者愈熱,出現吐血、便血、尿血、咳喘、煩躁、狂亂等症;陽虛者縱飲之,性不足以扶陽,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等。具體來說,吳澄認為酒這東西,陽虛的人喝了體質會越來越寒,陰虛的喝了體質會越來越熱,實在是只會損人陰陽。喻昌在《醫門法律》中則提醒說:「過飲滾酒,多成膈證,人多不知。」即喝熱的白酒,最易導致食道癌。長期飲酒還會導致肝硬化、肝癌、食道癌、胃癌、胃炎、中風、不育等很多疾病。  3.不同酒類性味不同   中國的酒類品種繁多,主要有白酒、黃酒、紅酒、啤酒與米酒。  (1)白酒  俗稱燒酒,是用穀物釀造,酒精濃度最高,一般在45%~60%。白酒氣味芳香濃郁,口感醇和軟潤,少量飲用有興奮神經系統的作用,長期飲用易於成癮,白酒在中國人群中有極大的市場,中國北方地區嗜白酒者眾多,由於嗜酒引發的疾病也最多。  (2)黃酒  黃酒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酒類,有人說中國酒的歷史,就是黃酒的歷史。黃酒不僅具有白酒的多種藥性作用,如祛風散寒、舒筋通絡、活血化淤等,即使多量飲用也不會像白酒那樣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傷害。同時黃酒色黃,在中醫的歸入臟腑中屬於脾胃,改善中焦脾胃的虛寒、氣血的不足作用尤強。因此,黃酒具有補益氣血、補脾健胃、暖胃散寒的功效。生活中製作藥酒,如果是用於治療風寒痹證之關節疼痛等,就使用白酒浸泡藥物;如果是用於補益人體之虛,則一般用黃酒炮製。  (3)葡萄酒  葡萄酒屬於果酒的範疇,為中國人最喜飲用的果酒。它以葡萄為原料,口味多樣,分為甜、半甜、半干、干四種口味。因在酒麴中加入了葡萄,葡萄有寒涼之性,所以,葡萄酒的溫熱之性小於白酒和黃酒。除具有酒類共有的辛溫發散、疏通經脈之用外,葡萄酒尚有增進食慾、鎮靜安神的作用,因此,葡萄酒尤其適於飯前飲用,亦適於神經衰弱者睡前服用。  (4)啤酒  啤酒系大麥加輔料經糖化後,用啤酒花、酵母發酵而成,酒精含量為3%~5%,營養豐富,有「液體麵包」之稱。啤酒在中國的生產時段最短,大概100年左右,屬於西方粕來之品。啤酒性清涼而不寒,具有消暑、通氣、活血、開胃、利尿、助消化的功能,適量飲用,對人體胃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冠心病等均有較好的療效。但長期大量飲用,亦會導致脂肪沉積、心臟負擔加重、肝功受損等損傷。  4.解酒妙方  酒雖為辛辣之味,卻具濕熱之性,酒為水液之狀,為濕,卻能燃燒,故熱。酒最易傷脾胃,脾胃受傷,則濕濁內停,從而導致濕熱留滯。所以,長期飲酒者,常常呈現濕熱內盛的體質,出現舌苔黃膩、食慾欠佳、小便黃濁、大便黏滯之症,甚則出現肝膽濕熱之酒精肝、肝硬化之象。解酒之傷,應以清熱祛濕為主。  葯食良方   澤瀉飲:組方為澤瀉10克、白朮10克、鹿銜草5克,用於治療飲酒過度,酒傷脾胃,復感風邪引起的汗出不止症。其中,澤瀉淡滲利濕,白朮苦溫健脾燥濕,鹿銜草亦為苦溫之品,可以燥濕。   葛花解酲湯:組方為青皮、白朮、橘紅、茯苓、豬苓、澤瀉、人蔘、乾薑、神曲、木香、白豆蔻、葛花、砂仁。此方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制,用於解除酒傷臟氣所致的病症。其在《脾胃論》中說:「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即此方可治醉酒。

欲罷不能的「酸」

  一、酸味的作用  1.開胃消食  從五行上說,酸味有入肝養肝的作用,基於木克土的五行關係,肝旺可以舒達脾土之氣,開胃消食。我們常常一提到酸性食物就會口中溢滿口水,所以,在進食酸味食物時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液中含有的大量消化酶能促進食物的分解吸收,從而起到助益消食的作用。《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望梅止渴的典故,就很好地說出了酸味的作用。  2.五止——止咳、止瀉、止汗、止痛、止渴  (1)止咳  肺氣上逆之咳喘日久之症,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加入一定的酸味葯,如張仲景的名方小青龍湯用五味子、白芍等,就能起到收斂肺氣、止咳的作用。  (2)止瀉  酸味之收斂之性,可以治療久瀉不止之症,如烏梅、石榴皮等可與肉豆蔻、党參等同用治療脾虛久瀉。  (3)止汗  酸味葯還是止汗之良藥,自汗、盜汗之汗出不止,用白芍等止汗作用明顯,如仲景名方桂枝湯中就用了白芍。此方是治療汗出症之常用方。  (4)止痛  酸味葯與甘味葯合用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二者酸甘化陰,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常用方芍藥甘草湯既可直接用於治療頭痛、腿痛之症,又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各種風濕痹症。  (5)止渴  酸味葯能刺激包括唾液在內的消化液的分泌,所以,在開胃消食的同時,有治療口乾口渴的效用。  二、酸味過反傷胃  當然,如果酸味太過,則會導致肝氣過旺,木旺則克土,脾土之氣反而會受制約,《黃帝內經》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這個脾氣一傷,人就會出現厭食、腹瀉、消瘦、面黃等病症。因此,我們一般所認識的酸味開胃之說,也是要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酸味攝入過多,不但不能開胃,反而傷胃。因為酸味促進胃液的分泌,如果胃酸、消化液分泌太多,反而會損傷胃黏膜,影響胃的功能。同時,由於酸主收斂,不利於氣機的疏泄,所以,平時情志比較抑鬱的女孩,要少吃酸味的食物。  三、生活中常食的酸味食物  1.醋  (1)「醋」的來歷  古代又稱醯、酢、苦酒,現稱米醋。醋起源於我國,古有「杜康造酒兒造醋」之說。說夏代杜康的兒子長得高大結實,膚色黝黑,人喚「黑塔」,黑塔率族人移居今江蘇省鎮江一帶,在長江岸邊的魚港開設了一家糟坊,本想釀酒,誰知這一年發大水,江水浸漫酒糟,等洪水退下,21天已經過去,這時恰逢酉時,一打開缸,香氣撲鼻而來,以口嘗之,酸中帶甜,鮮美無比。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一個「酉」字,命名這種酸水為「醋」。至今鎮江一帶的釀醋業製造醋的過程依然是21天。這就是醋的來歷。  (2)醋的作用  醋為酸、涼之品,關於其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醋可消腫痛,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葯。」清代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對食醋的保健功能歸納為: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避邪、解諸毒。  現代醫學研究,食醋有消除疲勞、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平衡血液酸鹼度、抗菌殺菌、調節血脂、降血壓、調節血糖、提高肝腎功能、防治肥胖、美容養身、延緩衰老、防癌抗癌等功效。  醋的妙用  1)高血壓、高脂血:食醋泡花生米一周以上,每日生吃花生米8粒,可以降低血脂、膽固醇,並通過軟化血管起到降壓作用。  2)失眠:醋20毫升、蜂蜜30毫升同攪拌於溫水中,睡前飲用,可改善睡眠。  3)皮膚晦黯:桃仁250克、醋500毫升,浸泡1周,每日食用10克左右,對面色晦黯、皮膚粗糙等,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4)預防感冒:糯米50克、大蔥7段、生薑7片熬粥,粥熟後加入醋30毫升,每日1次,可預防感冒。   附:「神仙粥」養生歌   一把糯米煮成湯,   七個蔥頭七片姜;   熬熟兌入半杯醋,   傷風感冒保平康。  (3) 食醋的禁忌  1)消化道潰瘍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平素胃酸過多、時有泛酸的人不宜吃醋,否則醋之酸味刺激潰瘍面,會加重病情。  2)服用解表發汗藥:風寒外感者服用解表發汗藥時不宜吃醋,因為,醋的收斂之性會降低解表劑的發汗作用,從而降低療效。  3)服用抗生素:正在服用抗生素者不宜吃醋,因醋酸可中和鹼性藥物而使其失去藥效或減弱藥效,甚至使藥物在酸性環境中形成結晶, 沉積在腎臟,損害腎功能。

吃「苦」的妙用  三、常用的苦味葯食  1.苦瓜  苦瓜又名涼瓜,為葫蘆科草本植物,果實供食,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均可入葯。苦瓜肉性寒味苦,《本草綱目》載苦瓜「氣味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肝明目」。清代醫家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載苦瓜「青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熟則色赤,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苦瓜一物在不同的階段採摘,其藥性及作用都不相同,青則能清,熟則能補,前後補瀉二用,皆有奇功。苦瓜根、莖、葉、花皆苦寒,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疔瘡、便血、牙痛、消渴、濕疹、腹瀉、食欲不振等疾病。現代醫學認為,苦瓜有抗血糖、抗腫瘤、抗病毒、抗菌、抗潰瘍、調節免疫能力等方面的藥理作用。  苦瓜的妙用  (1)糖尿病早期:鮮苦瓜50~100克做菜,每天1次,或隔日1次。  (2)熱毒瘡癰:苦瓜200克搗碎成汁,用汁液抹患處。  (3)風火牙痛:苦瓜100克搗爛,敷下關穴。  (4)神經衰弱:苦瓜30克、杏仁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苦瓜性苦寒,凡陽虛內寒盛者,應少食或忌食苦瓜。  2.蓮子心  苦瓜生則清,熟則補;而蓮子是內則清,外則補。心肉不分,補中寓清,清中含補,古為歷代富貴人家的常用補品。  蓮荷的果實謂之蓮子,蓮子去心為蓮子肉,蓮子肉為補藥之一,唐代孟詵著《食療本草》論蓮子肉「主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二十五絡血氣。生吃(微)動氣,蒸熟為上」。認為蓮子肉可補益五臟之虛。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論蓮肉,認為其有「交心腎、益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瀉久痢、赤白濁,療女人帶下崩漏諸血症」,亦強調蓮子肉補益十二臟腑的功用。  蓮子心是指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其味極苦,與蓮子肉的補益作用形成對比,蓮子心偏於清火,具有極好的清心安神、降壓去脂以及降血糖之功效。  葯食良方  蓮子心茶:蓮子心2克、生甘草3克,以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主治心火內積所致的煩躁不眠,以及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失眠等症。  我國的僧尼常以蓮子為素齋聖品,一方面取蓮子補益脾腎之虛之功用,另一方面,蓮子心有清心瀉火的作用,可使男子性慾低下。所以,男子不宜長期服用蓮子心,否則會損折性功能。我國古代醫學典籍中也談到「寡居女性常飲蓮子心茶」以清心解欲。同時,蓮子心性苦寒,陽虛體質者禁止服用。  3.絞股藍  絞股藍味苦酸,性寒,生長於山間陰濕之處,主要分布於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農曆七八月採收為宜,藥用全草或根狀莖,功效可歸納為:養心健脾、益氣和血、清熱解毒、祛痰化淤,為葯食同源的保健品。臨床研究證明,絞股藍有消除疲勞、降低血脂、鎮靜催眠、延緩衰老等保健作用,可以預防與治療高血壓、高脂血、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  民間有句俗語:「北有長白參,南有絞股藍。」說明絞股藍與人蔘功效相仿。將其加紅糖,用水煎服,具有一定抗疲勞、促睡眠、提高記憶力的作用。作為葯食兩用之物,其開發前景十分可觀。  明朝初期,土地荒蕪,民不聊生。明成祖朱棣親自考察可救饑饉的野生植物,發現記載了花、實、根、干、皮、葉之可食者414種,分草、木、谷、果、菜五部,逐一繪圖說明,取名《救荒本草》,以備荒年充饑之用。此書刊於1404年,在食療與營養學方面有著相當大的貢獻。被後人譽為「南方人蔘」的絞股藍,首次被收錄在此書中。常見的鹹味食物或藥物 鹹味的劃分,最初是根據人們的品嘗口感,但逐漸的,人們根據其來源、作用,擴展了很多鹹味的食物或藥物。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鹹味之品是食鹽,食鹽源自海水。除此之外,鹹味食物或藥物主要有三種來源:

   動物類藥物:65%左右的鹹味藥物都是源自動物葯,如鹿茸、白花蛇、紫河車、羚羊角、地龍、桑螵蛸、蛤蚧、全蠍、蜈蚣、土元、水蛭等。因為動物的體液為鹹味,故源自動物的藥物多為鹹味之品。

   水生類藥物:海洋生物由於長期生活在海水中,故其多為咸寒之品。如龜板、鱉甲、海馬、海藻、海帶、海浮石、海蛤殼、珍珠母、牡蠣、石決明等。

   植物類藥物:有少量的植物葯也屬於鹹味,如肉蓯蓉、龍血竭、玄參、慈姑等。

1.鹿茸

  雄鹿的嫩角沒有長成硬骨時,帶有茸毛,內含血液,叫做鹿茸。梅花鹿、馬鹿是我國主要的茸用鹿。東北梅花鹿採收的叫「花鹿茸」,質量最優;東北馬鹿採收的叫「東馬茸」,品質較優;西北馬鹿所產的叫「西馬茸」,品質較次。梅花鹿、馬鹿在2足歲以後,逐漸長出鹿茸,繼而分岔。鹿茸以3~6歲小鹿所生的為佳,多在4~6月採集。

  (1) 鹿茸的作用

  鹿茸味甘、咸,性溫。按照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鹿茸「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中藥大辭典》則有「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治虛勞羸瘦,精神倦乏,子宮虛冷……」的相關記載。由於鹿茸為動物的血肉之品,故其雖性溫熱,但能在補益人體腎陽之時,又能補益人體氣血,與附子相比,有附子的溫熱之性,卻無附子的燥烈之弊,溫而不燥,是滋補強壯的上佳之品。

  1)補益元陽:用於陽虛諸證。鹿茸採集時處於幼年階段,生長之力旺盛,同時又在每年的春季採集,故其性偏溫熱,可補益人體虛衰之陽氣,如男性腎陽虛出現的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女性腎陽虛出現的子宮虛冷、崩漏帶下、小腹冷痛等症,皆可食用鹿茸。

  2)填精益髓,抗衰老,延年益壽:鹿茸採集時內含鹿血,故在溫補人體陽氣之時,又有填精益髓的功能,尤其適用於男性40歲之後,腎精漸虧,體力精力不支,且伴隨出現眩暈、耳鳴、視物昏花、頭髮脫落等症者,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3)補益氣血:鹿茸因其血肉有情之性,對人體氣血有較強的補益作用,可以用於手術後,或腫瘤患者放化療之後氣血虛衰者。

  4)托瘡生肌:瘡瘍久不收口、流清稀膿液者,多屬於陽虛之性。可用鹿茸托毒生肌,收斂瘡口。

  (2)鹿茸怎麼吃?

  1)燉服:取鹿茸片30克,與雞、鴨、羊肉、牛肉等,配以紅棗、枸杞子、蓮子、百合、當歸等滋陰之品,燉3~5小時後食用,可分多次食之。

  2)泡酒:取鹿茸片50克、黃酒500毫升,浸泡2周後飲用,每次30毫升,每日2次。

  3)研粉沖服:將鹿茸片(鮮片烘乾)研末沖服,每次1~2克,日服1次;或將鹿茸片含化嚼食服用。

  (3)哪些人不宜食鹿茸?

  鹿茸雖然是名貴的補益葯,可用於多種人體虛衰證,但其性熱,尤適宜於陽虛體質,特別是平素畏寒肢冷者。而陰虛內熱者,如身體常感燥熱、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大便乾燥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則不宜服用。

  2.地龍

  地龍學名叫蚯蚓,又叫曲鱔,生活於潮濕疏鬆且富含有機物的腐殖土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地龍入葯,多用「廣地龍」和「土地龍」。六七月捕捉後,伴以稻草灰,用溫水稍泡,除去體外黏膜,晒乾或焙乾即可入葯。

  (1)地龍的藥用

   1)活血通絡

  地龍雖身體柔軟無骨,但卻能行善爬、鬆軟土壤,說明其筋力強勁,通走性強。所以地龍有很強的活血通絡之用,臨床用於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偏癱。清代醫家王清任制的治療偏癱的補陽還五湯中就配以地龍。閉經患者,可以用地龍1條,放瓦上焙焦,研細末,用溫黃酒送服。

  2)清熱解毒

  地龍性寒味咸,善清熱毒,對很多病毒性疾病有治療作用。如帶狀皰疹,可用鮮地龍10條,洗凈後撒上白糖50克左右,放置4小時,用泡出的液體塗抹病處。病毒性腮腺炎,用鮮地龍3條、冰片1克,搗爛地龍後撒上冰片,敷於患處。

  3)止咳平喘抗過敏

  地龍有很好的治療咳嗽、哮喘的作用,尤其對過敏性哮喘作用良好。除入葯與其他藥物配伍之外,還可以將適量地龍研末,裝入膠囊,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對過敏性皮膚病,可以用地龍、烏梅、防風、蘇葉各10克,煎水服用。

甘味太過必致病

難以拒絕的「甜味」

  甜屬於五味中的「甘」味,甘味是五味之中給人的感覺最為愉悅的味道,看其甲骨文的字形:

   這個字的構成是象形加指事,外面是一個口字,是「口」的早期象形字;口中含著「一」字,代表一種物品。整個字看上去,很像我們口裡含著糖塊在品味,說明甘味給人一愉悅感,屬於美味之品,所以「甘美」二字含義相近,可以通用。

甘味雖然為百味之王,對人體的補益長養最強,但食之亦當有度,過食甘味,亦會損傷人體,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1.厭食

  如果食物過甜,或攝入甜食過多,往往會出現厭食,還會有脘腹脹滿、肥胖、舌苔厚膩等癥狀。這是由於甘味性緩,過量的甘味會導致脾胃之氣壅滯不行,食物不能運化的徵象,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味過於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2.消渴

  過食甘味,或者飲食營養攝入過多,所導致的最嚴重的病症是脾癉,「癉」是熱的意思,即脾熱,認為過食甘美之品,壅滯脾氣,使脾氣日久郁而化熱。這種脾熱,最早是灼傷胃陰出現易飢多食,身體消瘦,繼而波及肺陰、腎陰,出現口渴、多飲、多尿的三多症。這種脾癉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現在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極高,1990年發病率僅是3%,2005年大中城市的糖尿病發病率已經超過10%。生活水平提高後,恣食肥美甘膩之品,是形成這種糖尿病高發病率的重要因素,而且這種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飲食攝入量過大,造成身體肥胖;同時,孩子出生後過早喂牛奶、過早吃澱粉類食物也會增加患病概率。這就是甘味過多給人體造成的疾病。

  3.肥胖

  過食甘味,為人體提供的營養過度,難以通過正常代謝排泄時,就會變生痰濕留著在體內,形成肥胖症。同時,這種痰濕沉積在肝臟,就會出現脂肪肝;附著在血管壁,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甚至腦中風。

  4.脫髮

  其實,過食甜味之品還可以導致另外一種不為人知的損傷——脫髮。因為甘為土味,土盛則克水,脾旺則克腎,腎氣主骨,其華在發,《黃帝內經》有「過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所以吃甜過多有時會使頭髮掉得很嚴重。現在很多人有掉頭髮的問題,這就要檢查一下,看看自己的甜食是不是吃多了。

  口中有甜味是怎麼回事?

  雖然甘味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味道,多數人都喜歡食用,但如果口中自生甜味,給人的感覺卻很差,因為,這時多數會有噁心、厭食、食欲不振等癥狀。這種口中生甜味的原因,是由於飲食積滯,導致濕氣困脾,脾不能將胃中的津液輸布運化到人體的各組織,反而積存於胃,上逆於口,就出現甜味。甘味就是脾的味道,是脾病的表現。《黃帝內經》對此問題專有闡發:「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認為口中有甘味是食用肥美之物太多引起,並且長期如此,會導致消渴病,即糖尿病。治療口中發甜,可以用中藥里的佩蘭。

在五味中,甘味是人體生命攝入的主體食物味道,其他四味,均只作為調味品少量攝入,而只有甘味要大量食入,因為甘味有化生精微之氣、補益人體氣血的作用,因此,對於甘味食物,不要過量食用,更不要過於禁止,否則,就會導致人體陰陽氣血的不足。

半飽最健康

哪些疾病與飲食過量有關?

  1.怠惰乏力

  攝入食物過多,胃腸道消化食物就會耗費大量的氣血,人體其他組織反而會營養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後容易睏倦的體驗,這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的表現。所以,很多體形肥胖、飲食無度的人,不但沒有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狀態,反而呈現出懶惰、倦怠、有氣無力的樣子。這是由於人體氣血長期聚集在胃腸道消化食物,人體其他部位的臟腑組織氣血供應反而不足。

  2.胃腸疾病

  由於不斷的、大量的進食,胃腸道負擔加重,極易損傷胃腸道,《內經》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飲食超過了自己適合的需要量傷害了腸胃。在臨床上由於暴飲暴食而引起的胃病並不少見,如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腹瀉等,日久則會導致胃炎、腸炎以及慢性腸道病變。

  3.代謝障礙綜合征

  飲食中營養過剩,導致體內蛋白質、脂肪過多,是一種變相的多食。人體不能充分代謝與利用這些營養,就會變為痰、濕、食等病邪損傷臟腑,發生疾病。《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是指油膩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二者相合表示過食肥美油膩的食物,這不僅可以使人變生疔瘡類疾病,而且這種體質容易招致任何疾病。人罹患疾病,如拿著空罐子裝東西一樣容易。《黃帝內經》說:「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這其中包括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病、腦中風、肢體痿廢、心肺氣虛等疾病,均與此類飲食有關。

  4.提前衰老

  過多肥甘食物,容易引起的另外一種損傷是產生大量代謝產物及糞便,這些糞便產生的濁氣、毒素,會損害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加速人體臟器的衰老,面容的損傷。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便秘的人不僅容易發生咽痛、頭痛等病症,而且還會出現面部痤瘡、皺紋增加、頭髮變白等現象。

  其實,古人早就發現,適度的減少食量,對身體的健康、長壽都是有益的。諺語說得好:「吃飯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美國醫學家通過一項實驗,在大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基因叫長壽基因,這種基因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表達,也就是沒有生物學活性,只有在飢餓情況下,這種長壽基因才表達其活性,延長動物的壽命。因此,適度的飢餓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而且有助於長壽。調查資料顯示,體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體偏瘦者壽命短3~5歲;90歲以上的老人,80%都有節食的習慣。所以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都告訴了我們少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趣談傳說——少食之益

  蘇東坡38歲被貶為密州(現在山東省諸城縣)太守,這也是他做過的最窮的官。因為蘇東坡上任時,恰逢密州蝗災之後遇旱災,農田顆粒無收,民不聊生。作為太守的蘇東坡亦到了一日三餐無著落的程度,需要不時地挖點野菜來充饑。但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蘇東坡不僅創作了包括「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種千古名作在內的詩詞200多首,而且比之以前在朝廷之時,竟然面色變得紅潤,就連原來的白髮都變黑了。他在《超然台記》中說:「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看來一年的粗茶淡飯、五穀野菜不但沒有損害蘇東坡的身體,反倒成就了他的健康。

何時少食最適宜?

  很多人為了減肥瘦身拚命節食,常常從晨起就不吃飯,這樣一來,時常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不僅感覺不到身體的健康活力,甚至餓出很多疾病。那到底何時少吃為好呢?古人有句養生口訣,就告訴了我們適當的少食時機——「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吃申後飯」。

  申時即下午3~5點,這實際是建議我們晚飯要少吃或不吃。當然,古代科技不發達,沒有什麼照明設備,天一黑就早早上床睡覺,所以吃了東西很難消化。我們現在雖然夜生活較長,但晚飯後的工作量、活動量相比白天要少很多,所以,建議晚飯少吃一些。 嗜冷之傷

  損傷陽氣的寒涼食物   養生保健,要從保護人體的陽氣入手,同樣,凡是損傷人體陽氣的行為,都對人體不利。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飲食不當,是導致人體陽氣損傷的第一因素。陽氣是溫熱之氣,因此,最畏寒涼,凡屬性質寒冷的食物,均會導致人體陽氣的損傷。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哪些食物是寒涼的。  1.冷飲冰寒,請敬而遠之  首先是冷飲。到了夏季,很多人為了消熱避暑會飲用大量的冷飲。男性通常會大量地飲用冰鎮啤酒,女性則嗜食冰淇淋、喝冰鎮飲料,而且人們又有吃冰鎮西瓜等的習慣。為了對抗這些寒氣對人體的損傷,人體就要耗傷大量的陽氣,這樣人體的陽氣會不斷地消耗。從這一點來說,冰箱的發明實在是弊大於利!  在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張大民的母親到了晚年就嗜冰,每天都要不停地嚼食冰塊。這個影片如果請一個醫生作顧問,張大民的母親可能等不到喬遷新居,而是會很快出現身體全面崩潰。  2.海鮮,請食有節制  食物中,除了像冷飲這種直接能感受到的低溫寒冷之品,還有很多雖然感覺上溫度並不低,但是按照中醫藥屬性的劃分,卻屬於寒涼之性,如海鮮類。在海鮮類產品中,除魚、蝦、鮑魚等極少數屬於溫熱之性,大部分均是寒涼的,像螃蟹、蛤蜊、生蚝等。這些生物,由於長期生活在冰冷的海水中,自然容易形成寒涼的體質。所以,像螃蟹類的海鮮,一是不能吃太多,二是吃的時候一定要蘸著薑汁等食用才行,這樣可以用薑汁的溫熱制約一下螃蟹的寒涼之氣。有的人一吃螃蟹,就會出現胃痛,原因就是螃蟹的寒涼之性損傷了胃陽。  3.水果蔬菜,飲食有法  水果大多是涼性的,如西瓜、梨、臍橙等,很多減肥的女性常常不吃主食,而以水果、蔬菜代之,日久同樣會出現陽虛寒盛的癥狀。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很多減肥的女孩,多數會出現痛經、月經量少、月經後期甚至閉經的情況,這就是因為不食穀物、肉食等主食,而大量食入水果、蔬菜的緣故。這樣一來,不僅沒有五穀、肉類補充陽氣,而且大量的水果、蔬菜又會不斷損傷人體的陽氣,最後發生陽虛寒盛,這種寒邪留滯於子宮內形成宮寒,出現一系列月經失調的病症。因此,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健康,水果的食用也要有節制:一是適量食用,一天一個水果即可;一是空腹時不要食用,最好在飯後吃。  4.綠茶,飲之有度   同樣是茶,紅茶的性質偏溫熱,而綠茶的性質偏寒涼。綠茶有清熱去火的作用,嚴格說來,適度地飲用確實可以使人體的上部,如咽喉、口腔、頭目等清爽舒適。但凡事就怕過度,「生病起於過用」,再好的東西,如果用得太過,也會造成損害。綠茶是涼性之品,喝太多,就會削伐人體的陽氣,導致陽氣的不足,這對人體健康來說是弊大於利。   同時還要注意,茶水不能空腹飲用,空腹飲用茶水,茶的寒涼之性會直逼下焦,損人真陽。很多人空腹飲茶後都有心悸、頭暈的癥狀,就是體內陽虛水泛的一種表現。  正確的飲茶方法應該是在飯後,這樣既有助於消化,又可以清解火熱,而且對人體沒有損傷。  5.難以覺察的寒涼傷害——抗生素  其實,還有一種寒涼的東西最容易被我們忽略,就是西藥中的抗生素。很多人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在服用幾天抗生素之後,都會出現一定的胃腸不適感,要麼胃痛、胃脹,要麼食欲不振,要麼腹瀉等。我們一般會說抗生素有一定的刺激胃腸的副作用,這種副作用是什麼呢?從中醫角度來講,就是損傷人體的陽氣。因為抗生素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均為苦寒之性,口服之後最易傷脾胃。所以,長期服用、濫用抗生素,對人體的損傷,不僅僅是損害肝腎功能,最重要的是傷人陽氣,導致生命力的整體衰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輕易不要服用過量抗生素,也不要濫用抗生素。

色有五臟之分,色不同、性有別  中醫將所有的色彩歸納為五類:青、赤、黃、白、黑。呈現出這五種不同色澤的食物,與五臟存在不同的入通關係,這種關係按照《黃帝內經》的記載,是: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   由於五色入的臟器不一樣,所以食入人體之後就有不同的作用。青色是入肝的,青綠色的多為蔬菜,吃了可以清肝火、疏肝氣,那些血壓高、脾氣大,動輒肝火上沖的人,就可以多吃點綠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蘿蔔、芹菜、萵筍、油菜等;紅色是入心的,紅色、溫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櫻桃等,就有溫補心火、心陽的作用,而紅色、寒涼的食物,則有清心熱、心火的作用,如紅心蘿蔔、番茄等;黃色為脾的色彩,黃色的食物多有補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麥、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圓等,就有補脾益胃、長養氣血的功能;白色入肺,所以百合、銀耳、蓮藕、白果、鴨肉等可以滋養肺陰;黑色入腎,凡黑色的食物,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帶、海參、烏雞等都能補腎。所以,一桌品質比較高的菜肴往往色全,而色全也意味著味全、營養均衡,食入人體之後就不會出現臟氣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發生。在平時飲食中,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不同顏色的食物,脾虛者,多選黃色食品;腎虛者,多選黑色食品。   生活中我常常遇到朋友們問這樣的問題:「同一類農作物或蔬菜也有顏色的不同,比如蘿蔔分青蘿蔔、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不知道這種顏色的差異,是否會導致它們的作用也不同呢?」  我給大家舉個具體例子:青蘿蔔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最好;白蘿蔔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氣、利大便作用強,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而紅蘿蔔色紅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瘡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較好;胡蘿蔔是黃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補益脾胃的功能最強,在蘿蔔之中最有營養。同樣如米類,我們常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腎,但小米色黃就偏入脾胃。同是米類,以小米營養價值最高,所以,女性在分娩之後,一般習慣性地用加紅糖的小米粥補身體。再比如都是木耳,白木耳就是銀耳,可以養肺,銀耳蓮子湯是中國古代富人的常用飲品;黑木耳就偏於養腎。還有豆類,有綠豆、黃豆、黑豆、紅豆等,綠豆偏清肝,黑豆補腎,黃豆補脾胃,紅豆補心血。  與眾不同的「黃」   食物中黃色的食物營養價值是最高的,以黃為貴,我們可以多食用。這一點,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致的。你發現了嗎?不同的顏色在我們中國人眼裡也有不同的地位。   這裡,我們就要從五行與顏色的關係說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這五種物質在中國古代逐漸被抽象為哲學的概念,古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別用五行來分類和認識。顏色也是如此,首先顏色被分為五個基本的類別。繼而五色被五行規範分類,就是青色與樹木的顏色接近,所以屬木;紅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屬火;黃色與土地的顏色接近,所以屬土;白色為部分金屬的色彩,所以屬金;最後將黑色與水對應,所以屬水。五行之間依靠相生和相剋的關係,彼此間建立密切的聯繫,比如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這種聯繫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關係,但實際上,這五行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國是農耕國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錢,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佔據著主導之位。中國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論中都反映著這種思想。所以,在五行規範自然萬物之後,但凡與土結合,或屬於土的事物,就高於其他事物而佔據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五色中就以黃為貴,數字中就以5為貴,臟腑中就以脾胃為貴。所以西漢政治家賈誼在上疏給漢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議「色尚黃,用五數」。而中醫理論中,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就是這一哲學思想的延伸。春季的飲食養生要點1.養陽為上,宜性溫熱   《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語,說的就是春天的主要養生原則是要把人體的陽氣養好。實際上,對我們人體來說,十之七八的疾病都與我們人體的陽氣不足、寒邪內盛有關。「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是說我們人體的陽氣就像太陽一樣,如果陽氣失常,我們就會得病甚至死亡,因此,養護好我們人體的陽氣,對預防疾病至關重要。而《內經》又告訴我們,養陽氣的最佳時令在春季,春天把陽氣養足了,才能保證這一年陽氣均不虛衰,保證身體在四季中的健康。  養陽氣的方法,飲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比如蔥、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鍋並非冬季的專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對那些有明顯陽虛陰寒體質的人來說,可以服用小劑的四逆湯、桃花酒等,這樣等到了秋冬季節,身體會感到很舒服。   對於兒童來說,春天是身體長高的主要時節,同時,《內經》認為陽主生,因此,在春季對於生長期的孩子,飲食尤其要注意陽熱食物的補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各種肉類,包括雞肉、牛肉、羊肉等均為辛熱之品,故可以給孩子多吃一些,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一則順利長高,二則不致於出現各種營養不足的虛弱病症。  葯食良方——四逆湯  組方:熟附片15克、乾薑10克、炙甘草15克、紅棗10枚,水煎30分鐘。每十日飲用三劑。  適用人群:四逆的含義即四肢逆冷,因此,此方適用於平素手足發涼,下肢冷痛;易於感冒,鼻塞、流清涕;胃脘畏寒,食冷則痛脹;女性月經量少,經期腹痛、腰痛,小腹發涼,白帶量多、清;男性腰腿酸軟,遺精滑泄;老人咳嗽、痰液清等諸症之人。  2.促進肝氣的疏泄與升發  (1)色宜青綠  這裡的「綠色食物」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健康或衛生的天然食品,而是指青綠色的蔬菜,因為青色、綠色是入通於肝的,為養肝氣,除眼睛多看綠色的景色外,飲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綠色的蔬菜和水果,以助益肝氣的升發。同時,春天陽氣上升,有很多人會因此出現一些火熱上擾的徵象,綠色的水果、蔬菜還可以清解虛火。  (2)味宜增辛甘、減酸  在五味上,《內經》對於一般人的飲食與肝氣異常患者飲食的規定有所不同,一般健康人應以辛味為主,食酸要少些,因辛味主於發散,酸味主於收斂。因此,辛味符合春季之氣的生髮特性,而酸味不利於肝的疏泄。大蔥、生薑、薄荷、大蒜、竹筍、豆芽、韭菜、香椿、薺菜等亦為辛散之物,為春季的宜食之品。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除了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之外,還要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甘味氣性柔和,可使肝氣柔和的生髮;同時,甘味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春為肝氣當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氣,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為了預防肝木克土,出現脾胃之氣的衰弱,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如五穀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麥、紅棗,蔬菜中的冬葵、南瓜、胡蘿蔔、菜花、萵筍、白菜等皆為甘味。因此,甘味食品對於所有的人,都是適宜的春季食品。  3.春季補養食譜推薦  (1)紅棗枸杞糯米粥  做法:紅棗100克、糯米100克、枸杞子30克,淘凈後入水,熬煮40分鐘。  功能: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可用於脾胃虛弱、氣血虛少的患者。以晚飯食用為宜。  (2)胡蘿蔔菠菜粥  做法:將胡蘿蔔1~2根、粳米100克加水煮粥。  功能:清熱疏肝,潤腸通便。可用於春季火熱上炎而致的皮膚乾燥、大便秘結的患者。以晨起飲用最佳。  (3)春筍雞湯  做法:土雞500克、春筍250克、香菇50克,生薑、大蔥、料酒各適量。將所有食材洗凈,入鍋內燉煮40分鐘。  功能:疏肝養胃,補益氣血。可用於任何體質的人群。夏季的飲食

  二、夏季的飲食調養原則  1.減苦增辛  對於夏季的飲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減苦增辛」,因為辛主發散,苦主沉降,苦味不利於夏季陽氣的升發。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與夏季陽氣發散的狀態相吻合。  有人主張夏季多食苦瓜,認為苦瓜有清解暑熱的作用,其實苦瓜只適合於長夏季節食用,因為長夏濕熱交蒸,濕熱困脾,導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苦瓜性寒可以清熱,苦可燥濕,可通暢脾胃氣機,增進食慾。  但對於陽虛的患者,則不要將苦瓜列為夏季的主要蔬菜。  2.忌大寒大熱,清淡為主  《內經》在治療思想上有「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亦同法」之論。遠,即避開的意義,強調治療上不僅要注意用藥的寒熱之性,迴避季節的氣候特徵,飲食亦應如此。因此,夏季不應服太多溫熱性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圓等。否則,一方面極易導致陽熱過盛;另一方面,由於夏季陽氣偏於浮於表,胃腸的陽氣並不足,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脹滿、腹瀉等病症。所以古人認為夏季是最難養生的季節,一則暑熱外蒸,一則腹內陰冷,飲食稍有不慎,極易罹患腹瀉。  當然,《內經》雖然主張夏季的飲食不能過熱,同樣亦不可過多寒涼。因為夏季雖然體表陽熱之氣偏盛,但體內的陽氣並未亢盛,大量的冷飲、瓜果等同於毀損人體的陽氣,這就違背了「春夏養陽」的養生思想。因此,在夏季,飲食應以清淡為上,以蔬菜、穀類食物為主,可以多食用粥類食物,避免過分的寒涼與溫熱。  3.忌空腹飲茶、夜食生冷  夏季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飲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體的陽氣浮於外而虛於內,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再是喜歡食咸之人,鹹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於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陽痿、痛經等病症。因此,夏季飲茶餐後為宜,有飢餓感則立刻停飲。  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夜間尤其要注意不要食用生菜、瓜類等生冷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黏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症。  四、夏季常見病的飲食調理  1.夏季腹瀉  夏季是腹瀉最易發生的季節,其原因一則由於貪涼飲冷,易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寒的泄瀉;一則由於暑濕過盛,濕邪外侵,困厄脾氣,導致濕濁內盛的泄瀉。因此,腹瀉是典型的夏季時令病,即使是西醫,到了夏季也均設腸道門診,足見夏季腹瀉發病率之高。凡夏季患腹瀉症的患者,還可伴有噁心、厭食、腹部脹滿等胃腸道的癥狀,尤其陽虛患者在夏季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病症,故亦被稱為「苦夏」。  這類患者,夏季宜食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宜多喝粥類,如薏仁芡實粥、茯苓荷葉粥、陳皮水等。同時,對於這類患者,明白不能吃什麼比要吃什麼來得更重要。此類人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各種酒類等,因為這類食物很容易刺激胃腸道,使其蠕動增強;宜忌食生冷黏膩食物,如冷飲、涼拌菜、發糕等,這些食物均不易吸收,並促進腸蠕動,應控制食用;宜忌食油膩類食物,如雞蛋、動物油、油煎食品、奶油製品等。   2.皮膚瘡癰   《黃帝內經》言:「諸痛癢瘡,皆屬於火。」言下之意就是瘡癰類的產生與暑熱火邪關係最為密切。到了夏季,因為火熱之邪侵入人體,腐敗血肉而導致瘡瘍的產生。有的表現為皮膚零星癤腫,有的表現為泛發性瘡癰。雖然皮膚瘡癰本身並非大病,但如果熱毒不能控制,常易導致熱毒四溢的病變。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說,就是引起菌血症、敗血症,甚至引發腎功能的損傷等。因此,即使對小小的瘡癰,也不可掉以輕心。  葯食良方  綠豆粥:綠豆30克、糯米100克,共熬粥,早晚服用。  薄荷菊花茶:薄荷葉5克、野菊花10克,共泡茶飲用。  冷拌馬齒莧:馬齒莧100克,醋、鹽、蒜各適量。馬齒莧焯水後放入調料拌食。  3.陰暑症  夏季雖以暑熱為主,但風寒感冒卻並不少見。由於夏季氣溫高,人體出汗多,陽氣處於不斷發散的狀態,因此,肌表汗孔均處於開泄狀態,如果出現冷水洗浴,或露天夜宿,或空調房間滯留過久,同樣會引起風寒感冒,這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陰暑症」。   陰暑症俗稱「熱傷風」,常見癥狀是流涕、鼻塞、打噴嚏,甚至發熱,同時又汗流浹背,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瀉。此種感冒常不能迅速恢復健康,尤其是老年人與兒童,易轉化其他病,因此,夏季要重視預防風寒感冒。  葯食良方  香薷飲:香薷15、白扁豆30、厚朴10,共煎水服用。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尤適用於夏天感寒所引起的怕冷、發熱、?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夏季的良好解表葯。  豆豉生薑水:淡豆豉30克、生薑30克,煎水飲用,每日2次。

秋季飲食(1)

  二、秋季的飲食調養原則  1.宜促進陽氣的「收」——減辛增酸  秋季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長、化、收、藏過程中「收」的階段,也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開始收斂的季節,因此,在養生方面,飲食起居都要圍繞著能促進陽氣的收斂為目的,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秋冬養陰」。同時,鑒於秋季燥邪為主,在生活上亦應注意防止燥邪傷人。  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飲食要「減辛增酸」。其原理有:一是秋季肺氣盛而肝氣虛,在五行上金能克木,因此,為防止肺氣過盛而肝氣過虛,要從飲食上進行調節,辛入肺,酸入肝。同時,秋季的養生要收斂人體的陽氣,辛主發散,酸主收斂,減辛增酸有助於「秋冬養陰」。減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薑、大蔥、陳皮等,並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鍋、牛羊肉等,而要多食用蘋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楊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2.防燥邪傷肺——性要涼潤  秋季氣候乾燥,易傷人體津液,津液被傷,易於出現乾咳、無痰、便秘等癥狀,多服用涼潤之品可以有效預防燥邪傷人。可多食蓮藕、銀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藥、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鴨肉、螃蟹、鱉、龜等肉類食物。  3.藥物調養——滋陰為主   針對秋季的陽氣狀況和氣候特點,對於體質虛弱的人,除飲食調養之外,亦可以進行適度的藥物調養,由於秋季燥邪最甚,因此,藥物調養應以預防燥邪傷人為主。  (1) 西洋參  又叫花旗參,味甘、微苦,性涼,歸心經、肺經、腎經。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之功。  《中藥大辭典》謂其「益肺陰、清肺火」。  適用人群:氣陰兩虛體質者,有心煩易怒、口乾口渴、乾咳無痰等。  服用方法:泡茶飲用。  (2) 麥冬  味甘、苦,性寒,有清肺降火、滋陰潤燥之功。  《神農本草經》謂其 「久服輕身,益氣延年」。  適用人群:陰虛體質者。  服用方法:泡茶飲用。  (3) 百合  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心經,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  《本草綱目》載其「利大便,補中益氣」;《本草求真》言其「功有利於心肺,而能斂氣養心,安神定魄」。  適用人群:所有體質,老幼咸宜。  服用方法:涼拌、做粥等。

秋季飲食(2)

  三、秋季常見病的飲食調養  由於秋季的自然特點,一方面是陽氣開始收斂於內,體表陽氣偏少,因此,素有體質虛弱之人,常易在此季節反覆感冒;另一方面,燥邪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會出現燥邪傷人的徵象。  1.反覆外感  素體陽虛之人,在秋冬季節最易不斷感冒,可見鼻塞、流涕、咳嗽等,因陽氣不足,即使感受外邪,也常無發熱。對這類患者來說,改善體質重於預防外邪。  葯食良方   玉屏風散:將黃芪、白朮、防風三味中藥,按2:2:1的比例共研細粉,成人每次3克,每日2次;小兒每日3克,連服3個月。具有補益脾肺、益氣固表的作用。   黃芪粥:黃芪5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加水熬粥。將黃芪切成薄片,入鍋加入水適量,煮沸後除去藥渣,再將粳米與葯汁同煮為粥,加紅糖調勻再煮沸即可服食。具有補益元氣、健脾養胃、昇陽補中、固表止汗等功效。適用於氣虛體弱、倦怠乏力、自汗盜汗、脾陽虛弱、大便下血、氣短心悸等症。本品尤適於老年人服食,可以強心健脾。  2.咳嗽  咳嗽是秋季的常見病症。如是溫燥所傷,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痰中有血絲,咽部疼痛,口乾口渴等;如是涼燥所傷,則見咳少量白黏痰,惡寒流清涕等。  葯食良方   貝母蒸梨:取水晶梨一隻挖去梨核,將3克川貝母和冰糖若干放入梨內,隔水蒸30分鐘,稍涼服食。每日早晚各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可用於溫燥所傷引起的咳嗽。   姜蘇茶: 生薑、蘇葉泡水,適用於涼燥所傷引起的咳嗽。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的患者四季均易發病,但在秋季因為空氣乾燥,最易加重。表現為咽部不適,如有物梗,痰黏難咯,咽部發癢,甚或疼痛,可影響發聲及語言。  葯食良方  桔梗茶:桔梗、生甘草與石菖蒲泡水飲用。  半夏厚朴湯+桔梗:半夏、厚朴、蘇葉、生薑、桔梗、生甘草、石菖蒲,共煎水飲用。尤其適合病情嚴重者。  4.習慣性便秘  習慣性便秘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的人,亦可發於任何季節,但鑒於秋季的氣候特點,素有習慣性便秘的人,在秋季往往會加重。  葯食良方  山藥核桃粥:山藥30克、核桃15克、松仁30克、粳米80克,合於一起熬粥服用。適用於老年性習慣性便秘。  涼拌百合杏仁:百合50克、杏仁30克,熱水煮熟後過冷水,加入白糖、醋、味精等食用。

冬季的飲食調養原則  1.宜食溫熱  《內經》亦有「用寒遠寒,食亦同法」的理論,即在飲食上,冬季要盡量少吃寒涼的食物,多吃溫熱性的食品,以補益人體虛弱的陽氣,因此,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溫之品,如羊肉、牛肉、驢、鮮魚等肉類,蔥、姜、花椒、茴香、紅棗等調料,以及蘿蔔、韭菜、桂圓、蘋果等蔬菜水果等。但同時,由於冬季天氣寒冷,人的肌膚汗孔皆處於閉合的狀態,補益陽氣過盛,則容易導致陽郁於內,而出現火熱內生的病症,因此,在飲食上,注意補陽與滋陰、順氣結合,是最適宜的飲食,故民間又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上了街,藥鋪不用開」的諺語。冬季在食用補陽之品的同時,應多食用一些蘿蔔類通氣的食品,並宜配食鱉、龜、鴨、鵝、藕、木耳等護陰之味。  2.黑色補腎  由於腎在五行屬水,其色為黑,屬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入腎,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適當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烏、熟地等黑色食品。  3.增苦減咸  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減卻苦,秋月辛省便加酸,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臟各平安」的養生要訣,格外強調冬季少食鹹味,宜食苦味。我們前面說過,鹹味是入腎的,但冬天飲食鹹味太過反易於傷腎,因鹹味食品多為寒性,最易傷陽,而人體陽氣之根在腎,腎陽被傷,則人體各個系統都會出現疾病。在《內經》就有「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的提示,認為過食鹹味,會引起腎氣、脾氣與心氣的受傷,這種損傷是多系統的,比其他五味中任何一味太過來的損傷都大。少食鹹味,首要的是要食鹽減少攝入,飯菜以清淡為上。其次也要少吃或不吃海鮮類食品,因海味食物雖然鮮美,卻多為咸寒之性,最易傷陽,毀人根本。而苦味是入心的,多為溫性食品,可以養心陽、腎陽,故冬季無妨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  4.藥物進補——補陽護陰   冬季天寒地凍,陽氣虛少,溫補陽氣為藥物進補的主要宗旨。常用的溫補藥物有以下幾種,在冬季可以適當服用。  (1)紅參  經過炮製的人蔘,具有溫補人體元氣,強身壯體之用,適用於40歲之後的多數人群。可切片後泡水代茶,每日3克左右;或30 克與雞、鴨等同燉,根據體質狀況,每周1~3次。  (2)鹿茸  具有補益腎陽、腎精,強壯筋骨之用,是一種良好的強壯全身、提高生殖系統功能、對抗疲勞的藥物。單味鹿茸可沖服,亦可燉服。沖服時,鹿茸研細未,每服1~3克;燉服時,鹿茸切片,加水單燉,每次10~15克。根據體質狀況,每周1~3次。  (3)杜仲  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能,《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久服輕身耐老。」對腎虛所致腰痛功效卓著,亦有鎮靜和降血壓的作用。可用於腎虛所致腰腿酸軟、疼痛、無力,以及肝腎不足所致的男女生殖系統的病症,如女性的卵巢功能低下所致月經量少、後期等,男性性功能低下等。可取300克杜仲泡於500毫升黃酒中,7日後開始飲用,每次50毫升,每日2次。  (4)紫河車  性微溫,味甘咸,《神農本草經疏》謂:「人胞乃補陰陽兩虛之葯,有返本還元之功。」本品具有養血、補氣、益精等功效,對女性青春期閉經有良好療效。使用時,可燉食,亦可研末服,每次3~10克,溫水沖服。陽虛者常見病症 1.脾胃虛寒症

   半數以上陽虛體質會出現脾胃功能的異常,表現為對寒涼食物畏懼,或稍食用則出現胃痛,平時易於腹脹、腹瀉,消化不良,或有堵塞感,或呃逆、反酸等。

  2.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女性陽虛多出現月經紊亂,可有劇烈的痛經,或月經延期,或月經量少,或顏色發黑,或血崩。就像到了寒冷的冬季,江河會結冰、水流會凝固一樣,如果人體陽氣不足,人體的氣血也會運行不暢,甚至會凝滯不行,表現為一系列宮寒的徵象(女性陽氣不足,最易導致子宮寒冷,簡稱「宮寒」)。這種宮寒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就是生殖系統功能低下,表現為激素分泌的含量下降、卵泡發育不良或排卵障礙;或宮縮無力,導致子宮內膜脫落不徹底;或子宮供血不足,導致子宮內膜增長厚度偏薄等問題。

  最常見的宮寒是痛經,中醫有「痛則不通,不通則痛」之說,陰寒凝滯,氣血阻滯不通,則出現痛經,表現為腹痛劇烈,或伴有腰酸冷痛,輕則持續1~2日,甚則持續更長時間,不但影響正常的工作或生活,有的甚至需服藥止痛劑。除痛經之外,月經延期不至,常會拖延1周以上,甚至兩三個月不見經水的跡象;或月經量少,具體表現為月經色黑,甚如煤渣狀,或見紫黑血塊,有的則點滴即無。這些都是宮寒的徵象。有些女性在懷孕之後還會出現流產或胎停孕的現象。

  出現大量清稀的帶下也是女性陽氣虛、寒氣內盛的常見癥狀。因為,在人體陽氣充足時,子宮內膜會按時徹底地脫落,不出現殘留物;但當陽氣虛、寒氣內盛時,子宮內膜脫落不徹底,或局部血液運行不暢,均會使子宮內水濕加重,而以帶下的方式向外排泄。這類病人,往往可以同時見到月經量少、色黑、後期等癥狀。

   女性的雌性激素大部分是在子宮、卵巢產生,因此,宮寒的患者往往會精神疲憊、面色蒼老。陽虛體質的女性,最容易出現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等病症。

   3.男性性功能減退

   男性陽虛體質多數會出現性功能減退的情況,有的在30多歲就出現陽痿、早泄等,伴有易於疲勞、腰膝酸軟、精力不足、脫髮、失眠等徵象。男性陽痿,除濕熱型,即前列腺炎引起的外,多數屬於腎陽虛所致。

  4.生斑

   陽虛導致寒邪內盛,影響血液的運行,有的表現為面色晦黯、青灰,有的表現為下眼瞼發黑,有的在兩顴、眼瞼周圍、口角部出現點狀或片狀褐斑等,這些均是體內陰寒盛,氣血淤滯的外在徵象。此類患者,或者已經伴有痛經等經水狀況的改變,有的則將出現此類癥狀。

   5.腰背酸痛、發涼

   《內經》認為「腰為腎之府」,腰的感覺是判斷腎陽充足與否的「風向標」,大多腎陽虛的病人,都會有腰痛欲折、腰部酸軟或腰部發涼的癥狀,女性月經期這些癥狀尤為明顯。

  背部是人體陽經匯聚的部位,統率人體陽氣的督脈就行於背部脊柱之內,足太陽經也分布在脊柱兩側。同時,人體從部位上分陰陽,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因此,背部是集中體現人體陽氣狀況的部位。如果一個人背部發涼,是陽氣開始虧虛的表現;如果背部如負冰塊一樣,或夜間背上冷汗淋漓,則是陽氣已經大虛的徵象,出現這個癥狀,往往身體已經出現了很多部位的寒涼症,如易於胃痛、手足關節疼痛、心悸、失眠等。

  6.全身小骨疼痛

   當陽氣虛,不能溫養周身時,還容易出現四肢小關節的疼痛,這種疼痛表現為平時有輕度癥狀,在觸及冷水或天氣寒冷後加重,但西醫血象相關檢查並無陽性發現。

   以上徵象,如果你有其中的一項,就已經代表著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如果出現其中的2項以上,說明你的陽氣已經大虛,需要進行一定的養護或治療了。

   7.失眠、煩躁或嗜睡

   人體陽氣的正常循壞,是白天行於表、行於經,晚上行於里、行於五臟。行於表則人精神爽慧,精力充沛;行於臟則人進入睡眠狀態。如果陽氣極度虛弱,不能維繫正常的巡行,就會表現出白天精神委頓、疲憊,晚間煩躁不安、難以入睡的情況。因此,如果在失眠伴隨手足發涼等癥狀,常是陽氣極度虧虛的表現。若以陰虛或實熱證治療,則病情愈發嚴重。

   8.過敏性鼻炎,甚至哮喘

   很多人陽虛的癥狀是以過敏性鼻炎表現出來的,這些人在早晨起床後一開窗,或一出門,或天氣稍有變涼,只要吹一下涼風就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如鼻塞、噴嚏、鼻流清涕等,有的會發展為慢性病變,如鼻翼肥厚、息肉內生等,嚴重的還可以發展成哮喘。西醫過敏源檢查,有的能檢測出過敏物質,有的則沒有明顯的過敏物質,但總的結論是:沒辦法治療。這種過敏性鼻炎,實際上是人體陽氣虛的表現之一,具體是肺陽虛溜致,因為肺開竅於鼻。通過溫補肺陽,就可以得到很好地改善。

便捷的養陰方法 1.食療滋陰

  按照《內經》對人體病症寒熱的診斷方法——「黃赤為熱,白為寒」。這句經文對寒熱的判斷也適合於植物,即多數黃色、紅色的食物具有溫陽作用,而白色的食物就有滋陰的作用。因此,陰虛體質平素可以多選用白色食物改善體質。

  常見的白色滋潤養陰食物有海參、銀耳、麥冬、山藥、粳米、牛乳、鴨肉、海蜇、荸薺、蓮子、百合等。

  (1)二味滋陰之品——百合

  百合是世界名花,也是我國的著名花卉,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扁形或近圓形的鱗莖,鱗片肉質肥厚,白色,重重疊疊,緊緊相抱,似百片合成,故而得名「百合」。在我國,自古以來就將其作為一種吉慶祥和之物品,含有「百年好合,白頭偕老」之意。

  百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以浙江、湖南等地產量豐富。一般秋季採挖,洗凈後,剝取鱗葉,置沸水中略燙,晾放乾燥,生用或蜜炙用。

  1) 功效作用

   潤肺止咳:百合鮮品所含黏液質具有潤燥清熱的作用。百合色白,性涼潤,入肺,可治療肺燥或肺熱咳嗽等症。百合膏可用於肺陰虛的乾咳無痰,或痰中帶血;百合固金湯可治肺虛久咳,勞嗽咯血。

  安神定志:百合入心經,性微寒,能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用於熱病後餘熱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夢、心情抑鬱、喜悲傷欲哭等病症。

  2)推薦食譜

  冰糖燉百合:百合、冰糖各50克,款冬花10克。將洗凈後的百合與款冬花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文火慢燉,快熟時加入冰糖,至百合熟爛時即可服用。具有潤燥清火、清心養肺的功效,適用於肺燥乾咳、心煩口渴等症。

  清蒸百合:鮮百合500克,白糖適量。將百合洗凈後掰開成片狀,置於盤中,加白糖蒸熟即可。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療乾咳、久咳、失眠、心煩等病症。

  百合飲:百合50克,銀耳30克,冰糖3O克。百合洗凈後入鍋中,加水與銀耳、冰糖同燉至熟。此飲可清熱生津、利咽潤腸,適用於便秘、乾咳、心煩口渴等病症。咽喉腫痛者飲用亦有一定療效。

  百合粥:百合粉50克,白糖適量,粳米60克。先將百合與粳米淘洗乾淨,放入鍋內加水,用小火煨煮,至百合與粳米熟爛時,加白糖即可食用。對身體虛弱而有心煩失眠、易煩躁者尤為適宜。

  百合燉雪梨:雪梨1個,百合100克,冰糖150克。雪梨去核,連皮切片;百合用清水浸30分鐘,入滾水中煮3分鐘,取出瀝干水;把雪梨、百合、冰糖放入燉盅內燉1小時。可治乾咳無痰,或皮膚乾燥,或秋季大便乾結等陰虛之證。

  (2)滋陰之品——麥冬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一般夏季採挖,洗凈後反覆暴晒,至七八成干,除去鬚根,乾燥後使用。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經、肺經、胃經。

  1)功效作用

   滋陰潤燥:麥冬色白,性潤而涼,含有黏液質成分,故可用於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陰虛之證。

   潤肺止咳:麥冬色白入肺,為治療肺陰虛症的常用藥。可用於肺燥乾咳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者;或治療肺結核之咳嗽等。

  2)食譜推薦

   二冬膏:天冬、麥冬各等量,加水煎取濃汁,入約等量的蜂蜜共煎至沸。放冷食用,每次1匙。本方源於《張氏醫通》,以二冬養陰潤肺,清熱降火。用於陰虛肺熱之肺癆咳嗽、咽干口渴、發熱或潮熱等。

   麥冬粳米粥:麥冬15克,鮮竹葉10克,粳米100克。麥冬、竹葉煎水取汁,粳米加水煮至半熟時加入煎汁,熬至粥熟。本方源於《外台秘要》,以麥冬養陰清心,竹葉清心除煩,粳米養胃、除煩熱。用於治療心熱煩悶、口渴、舌紅少津。

  麥冬地黃粥:麥冬30克,生地30克,粳米50克。麥冬、生地加水煮1小時後取汁,入於鍋中與粳米同煮至粥爛。可滋補腎陰,用於腎陰虛所致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症。

注意事項:滋陰葯多性柔而膩,久服容易引起胃納獃滯、腹脹腹瀉等,因此,養陰應兼顧理氣健脾,可加木香、砂仁、陳皮、雞內金等理氣健脾消導之品。

  2.常用中成藥

  (1)六味地黃丸:可以改善腎陰虛所致諸症,尤其適宜於女性更年期綜合征以及因房事過度而出現的陰虛體質的男性服用。

  (2)百合固金丸:長於改善肺陰虛症,適應於高熱後期、肺結核愈後所出現的陰虛。

痰濕質飲食調理原則  1.調理原則  (1)溫陽化濕  濕性為陰,得陽則化。痰濕質者可多食用性質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乾薑、半夏、陳皮、党參、白朮、白芥子等;再佐以化濕的藥物或食物,如茯苓、冬瓜皮、荷葉、山藥、扁豆、海藻、海帶、黃瓜、絲瓜、冬瓜等。  (2)活血利水  痰濕郁阻,最易導致血液凝滯,而變生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對於痰濕體質的人,平素注意多用活血之品,如茜草、益母草、山楂、三七、玫瑰花等,不僅有利於減肥去脂,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多種心腦血管易發疾病。  2.二味祛濕葯食之品  (1)荷葉  荷葉為蓮荷之葉,睡蓮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古時為野生,現多為人工種植。蓮荷之根、葉、果實皆為上佳葯食之物,具有祛痰濕、昇陽氣的功能。  荷葉,形圓面闊,其祛痰濕、昇陽氣的功能從其生長環境與過程就能看出。蓮荷一般種植在水塘中,為泥濘水濕之處,但荷葉卻能從水濕之處勃然而出,又有不浸水痕之特性,即表明荷葉有勝水濕、昇陽氣之功用。所以,荷葉為中醫常用草藥,一則因其勝水濕而有輕身減肥之效,臨床可用荷葉泡茶治療肥胖症;一則因其昇陽的作用,常用於濕濁內困所致的腹脹、納呆、神疲無力等症,常與健脾、消食之葯合用。  1)荷葉的用法   鮮荷葉:可以熬粥、泡茶、包粽子,每日服用30克左右即可。   干荷葉:可泡茶、作酒杯、入葯等,每日服用15克左右。   荷葉灰:每次用10~20克同米粥調服,每日3次,連服1個月。趣談傳說——服荷葉巧裝病  話說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歷經磨難與挫折,終於建立大明王朝。但建國之後,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嚴苛法規與酷刑。此外,朱元璋生性猜忌多疑,導致他濫殺了很多無辜。嚴重的,一次株連案件即殺掉多達三萬餘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罪不至死的,甚至是蒙受不白之冤的。  因此,大臣們每天上朝都是膽戰心驚,唯恐哪句話說錯了而招來殺頭之罪。時間一長,有一些大臣就想,如果裝病,免於上朝不就可以不說話、不干事、不犯錯誤,從而保住一條性命。可是裝病也要裝得像啊,幾個大臣想來想去,商議之後決定去找戴思恭。戴思恭是當時最有名的中醫大夫,也是朱元璋的御醫,醫術、醫德俱佳。戴思恭聽了他們的想法,就給他們開了一個藥方,幾個大臣喝了葯後果然一天比一天消瘦。每次上朝,他們再都裝出疲憊不堪的樣子。朱元璋看到了,問道:「你們怎麼了?」那幾個大臣忙說:「最近得了病,日漸嚴重,恐怕不能繼續為主效勞了。」朱元璋無奈之下只有讓他們就回家休息。  這個可以讓人這麼快消瘦的藥方其實只有一味中藥,就是我們常見的荷葉。戴思恭在他的著作《證治要訣》中說到:「荷葉灰服之令人瘦劣。今假病,欲容體瘦以示人者,一味服荷葉灰。」荷葉灰就是煅用的荷葉。  (2)薏仁  別名米仁、六穀、川穀,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薏仁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河邊、溪漳邊或陰濕山谷中,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以福建、江蘇、河北、遼寧產量較大。薏仁秋末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外皮,收集種仁。種仁表面呈乳白色,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薏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胃經、肺經。由於薏仁的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在很多國家均被列為防癌食品,身價極高。  1)功效作用   健脾祛濕:薏仁味甘入脾,可以健脾止瀉除濕,用於濕濁內盛的泄瀉、體倦、乏力、帶下量多清晰,以及皮膚扁平疣等。   補肺清熱:薏仁色白入肺,故有補肺之用。可用於肺虛、肺膿腫等,如與冬瓜仁同用,有排膿之效。   舒筋通絡:薏仁能祛除濕邪、緩和拘攣,故可用於濕滯皮肉筋脈引起的痹痛拘攣。常與桂枝、蒼朮等配合應用。   美白皮膚:薏仁顏色白潤光滑,對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痤瘡等有良好療效,可以使皮膚光滑細膩、白凈有光澤,美容效果非常明顯。  2)食譜推薦   薏仁粥:薏仁50克、粳米50克,共煮粥,每周食用3次以上,可以美容、治療泄瀉、預防腫瘤等。薏仁較難煮熟,在煮之前需以溫水浸泡2~3小時,在吸收了水分後再與其他米類一起煮就比較容易煮熟。   牛奶薏仁湯:薏仁粉、鮮奶鴿適量。將鮮奶煮沸後,加入薏仁粉,攪拌即可。   薏仁扁豆粥:薏仁30克、白扁豆30克、粳米50克,一起熬粥食用。氣鬱質的發病傾向之抑鬱症《黃帝內經》有經文記載:「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這個「愁憂」就是現在的憂鬱,而情志憂鬱會導致人體氣機閉阻,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當然,與古代相比,現在的抑鬱症患者肯定是增多了,因為抑鬱症的發生,既有體質因素、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現代社會競爭增加、壓力增大、節奏加快,導致人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這都是抑鬱症增多的原因。有調查顯示,現在的抑鬱症患者數量是20年前的4倍,有人說抑鬱症是「心靈的感冒」,可以看出,憂鬱是非常容易發生的。

  (1)常自查,判斷自己有無抑鬱症

  根據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2001年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如果接連2周持續性表現下列癥狀中4條以上的人,就可以被診斷為患有抑鬱症:

  興趣喪失,無愉快感;

  精力減退,或有疲乏感;

  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

  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

  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的行動;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睡眠過多;

  食慾降低,體重明顯減輕;

  性慾減退。

  (2)抑鬱症的「四沒有」

  沒有樂趣——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做起來也缺乏快樂感;對周圍的親人、朋友,也沒有感情。

  沒有能力——由於思考能力降低,思維活動遲緩,遇到問題常覺得束手無策。精力、體力下降,對工作、學習都有一種畏懼感,所以會自我評價過低。

  沒有希望——心境是灰色的,對未來的一切都感到灰心,每天晨起的感覺不是很快樂,覺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但不知一天該怎麼度過。

  沒有意義——看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覺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所有的事情都是多餘的,所以最後會出現自殺。

  (3)抑鬱症的易感人群

  名人、有成就者、白領,都是容易被憂鬱擊中的高危人群。因為這些人往往普遍表現出過度勞累、責任心過強、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過高等等情況,這些都是導致憂鬱的重要原因。同時,越是聰明人,內心往往就越敏感,情感越脆弱,各種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對他們的影響就會越大,挫折感就越強,情緒就越容易憂鬱。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像海明威、丘吉爾、林肯、三毛、牛頓、王國維等都曾得過抑鬱症。所以崔永元說:「得抑鬱症的人都是天才。」倒是那些山區居民,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內心世界非常輕鬆,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就很知足了,思想、感情都很簡單,很容易怡然自得,所以抑鬱症就很少在他們身上發生。

  (4)抑鬱症的高發時段

  1)青春期

  這個年齡段的人,受體內激素的影響,情緒波動大,對周圍環境要求多,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出現精神的憂鬱。所以,在校的大學生是青春期憂鬱的高發群體。

  2)女性產後

  女性產後也容易出現抑鬱症,即產後抑鬱症。因為這時女性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再加之產後每天面對新生兒,生活勞累而且單調,所以,很多女性會出現精神憂鬱。

  3)女性更年期

  女性在這個階段由於體內雌性激素驟然降低,容易出現相應的精神、神經系統的癥狀。

  4)老年性抑鬱

  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調查顯示,抑鬱症發病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因為老年人生活孤獨,家庭地位、社會地位驟變,再加之其他病痛的影響,最易罹患抑鬱症。

  5)春秋時節

  除了人生的這四個時期外,季節也會影響人的情緒,使之出現變化。一般而言,抑鬱症在春季發病率最高,因為春季是陽氣發越的季節,如果不能及時調攝人體,與自然界同步,促進人體的陽氣正常發散,就很容易罹患抑鬱症或出現抑鬱情緒。

  其次,是秋冬之交,這個季節易發憂鬱可能與秋季的氣候特點有關,秋季凄風苦雨,萬木凋零,很容易使人的心情低落、悲憂,所以,古人也有「佳人傷春,才子悲秋」之說。「愁」字是怎樣寫的?上為「秋」字,下為「心」字,「愁」就是秋天的心情。所以,在這兩個季節,尤其要注意調整情緒。

話說淤血質 一、尋找淤滯的蛛絲馬跡

  1.面部色斑是血液淤滯的標籤

   面部色斑容易出現在某些特定群體中:老年人多長斑,稱為老年斑;懷孕的女性容易長斑,稱為妊娠斑。除此之外,本來很白凈的皮膚不明原因出現了成片的褐色斑,以及眼眶發暗、口唇發紫、整個皮膚晦黯,等等。其實,這些都是由於人體血液巡行出現障礙,血液運行緩慢或淤滯引起來的。

  老年人由於痰濕阻滯,或氣虛無力行血,多數存在血淤,淤血體質在老年人是一種基本態,所以,老年人多數都有老年斑;懷孕期的女性,因為胎氣阻滯,也容易出現血液循環的障礙,所以,部分孕期女性會出現妊娠斑。一旦面部有色斑、褐斑、雀斑等,就意味著體內有了淤血,也就意味著出現淤血體質了。

  2.肌膚乾燥

  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都依靠血脈運送的血液來進行營養、濡潤,當某些細小的血管阻滯不通之後,肌肉、皮膚就會得不到血液的營養而出現乾燥、瘙癢等症。當血液淤滯極為嚴重時,還會出現肌膚甲錯的徵象,即皮膚就像披上的盔甲一樣干硬。

  3.頭髮易脫落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即頭髮是由體內多餘的血滋養而成,頭髮茂密,則意味著血液充足,營養良好;頭髮稀疏,易於脫落,則意味著血液虧虛,營養不良。多種因素都可以導致頭髮易脫,如腎精不足、濕熱阻滯等,淤血也可以引起脫髮,如果同時兼有面色晦黯,就應高度懷疑淤血的存在。

  4.女性月經失調

   由於血液運行不暢,女性常會出現經水的失調,出現痛經、經血有塊、月經後期、量少等變化。痛經,也是血液淤滯的重要標誌。

  5.舌部變化

  舌質紫暗,或出現斑塊、淤點等,均是淤血體質的常見徵象。

  二、淤血質的常見病症

  1.崩漏

  崩漏是淤血體質的常見病症。就像一條河流突然堵塞了,水流會逐漸漫溢到河道之外,當血脈淤滯、不通暢時,血液也會漫溢到脈道之外。在女性,最易見到的就是崩漏症,表現為大失血,或月經淋漓不盡等。崩漏的原因有的與氣虛有關,有的與陽虛有關,有的與血熱有關,亦有部分崩漏,是源自血液淤滯。

  2.腫瘤或肌瘤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腫瘤是體內氣血津液的凝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淤血出現後,淤滯的血液就會阻滯氣的運行、津液的布散,從而最終形成腫塊。腫瘤是淤血體質最典型、也是最嚴重的病症之一。

  3.腦中風

  在自然界我們可以看到,越是流速緩慢的河流,在冬季越容易結冰而出現水流停滯。同理,淤血質由於血液循環緩慢,極易在某些特定因素誘發下(如睡眠狀態會加重血液循環的遲緩,天氣寒冷血管收縮也會影響血液循環等)出現大血管的堵塞,而導致腦血栓、腦栓塞等腦中風症。所以,如果老年人面部老年斑嚴重,就意味著他體內有比較嚴重的淤血,這時要格外小心腦中風的出現。

  4.冠心病

  同淤血體質容易出現腦部血管的堵塞一樣,這種體質的人也容易出現心臟血管的淤滯或栓塞,引發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症。

  三、探索淤血質的形成

  1.先天稟賦

  淤血體質容易出現家族簇集性,一個淤血質的人,可能會在他的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中發現很多淤血質容易見到的病變。

  2.憂鬱氣滯,久病入絡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要想使低處的水流流向比較高的位置,有一個辦法是用水泵抽。人體的血液是周身上下循環的,既要從高處流向低處,也要能從低處返流會高處。要完成這種循環,人體也需要一個類似於「泵」的東西,而人體的這個「泵」就是我們常說的「氣」。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是在氣的推動下往返周流、運行不息的。因此,氣的病變如氣虛、氣滯、氣鬱等,都可能導致血液淤滯。

  實例分享

   前年秋季,一位32歲的女白領來看病。她看的是崩漏症,月經已經淋漓不盡半個月,再觀看其他徵象,發現舌質紫暗,淤斑片片,已經表現出嚴重的淤血徵象了!我給予活血化淤的中藥治療,她只服了一劑葯月經就停了。幾次接觸之後,我們逐漸熟絡起來,她開始和我聊一些她家裡的事情。原來她丈夫有了外遇,正在跟她鬧離婚,而她又不想離,所以,丈夫就不停地找碴,自己這一年心情一直不好。聽了這些,我頓時明白了她體內淤血這麼重的原因:憂鬱所致!

  3.陽虛寒凝,血運失溫

  如同河流到了冬天會結冰、會凝滯一樣,如果人體的陽氣虛,陰寒內盛,也會影響血液的運行而出現淤血。我們前面講過,陽虛寒盛最易出現各種疼痛,這種疼痛的產生也與陽虛寒盛導致血液淤滯不行有關,中醫叫「不通則痛」。臨床上,半數的淤血是由於陽虛引起的。識彆氣虛質二、氣虛體質需要防止以下疾病

  1.反覆感冒

  有的人平時未見到氣虛的其他徵象,但是經常感冒,無論是季節轉換、氣溫降低,或者流感襲來,均會無可逃避地出現感冒的情況。嚴重者,甚至一年四季清涕不斷,頗似過敏性鼻炎,這實際上是氣虛所致。氣虛則運行於體表的氣不足,對外邪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會出現反覆的感冒。

  2.內臟下垂

   我們的內臟懸於胸腹腔之中,依靠少量的肌肉筋膜使之固定在胸腹腔壁上,所以,這些肌肉筋膜結實有力就顯得非常關鍵。但是氣虛的人,就像他的四肢肌肉沒有力量一樣,他用於固定臟器的肌肉也缺乏力量,所以,這類人最容易出現臟器下垂的病症,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肛門下墜等。因為氣主上升,氣虛升舉無力,就會出現內臟無氣托舉的下垂。因此,如果本來有氣虛之象,如氣短、容易感冒等,就要格外注意不要飯後劇烈運動、洗衣服,平時也要少做跳躍、奔跑等運動,若想運動,慢步行走即可。

實例分享

  我有一個女病人,患有子宮腺肌症,每次在月經過後就出現嚴重的腹痛、肛門下墜,疼痛難忍,需要卧床休息才行。別人的痛經多數是行經前或月經的第一、第二天,但她是月經過後。同時,她平時反覆感冒,再結合她肛門下墜的癥狀,說明是氣虛,因此就用補益中氣的藥物治療,結果服用1劑後,疼痛即明顯減輕。以後用補益中氣的藥物持續服用,2個月後疼痛未再發生。

  3.崩漏

  就象氣虛體質可以出現多汗一樣,氣虛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出現不能升舉的血液下脫之崩漏症。表現為月經淋漓不止,一次月經會持續半個月或一個月,甚至常年不斷。

  實例分享

  我有一個女性患者,表現為月經淋漓不斷,每個月有20天會出血不止,時多時少。西醫診斷是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體形肥胖,以腹部大而隆起為主,稍活動則大汗淋漓不止,舌體胖大,滿口皆是。中醫診斷為中氣虛,氣虛下陷導致的血液不固,給予補益中氣的藥物治療。結果3劑後出血即止,服用一段時間後,腹部逐漸變瘦,體重減輕。

  4.低血壓

  氣虛體質在血壓上的特點是血壓偏低,如果查體查出低血壓,基本上也就可以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於氣虛型了。如果患者因血壓低出現了頭暈、乏力、四肢怠惰,可以自行服用一些生脈飲加以調理。

  三、氣虛質形成的原因

  1.遺傳因素

  父母屬於氣虛體質,這種氣虛體質會複製到子代身上。

  2.營養不良

  母親孕育時營養不良、妊娠早期妊娠惡阻嚴重導致的飲食量過少、早產等,出生後人工餵養不當,偏食、厭食導致的營養缺乏等。不同階段的營養不良,均是引起子女氣虛的原因。

  四、氣虛質的葯食調理

  1.常用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為補益中焦之氣的常用方,可以用於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肛門下墜、會陰墜脹諸症。

  (2)四君子丸:用於飲食量少、身體消瘦型氣虛症,加雞內金等可以增加食慾。

  (3)生脈飲:用於低血壓氣虛者。

  2.常用單味葯:紅參、西洋參、桂圓、黃芪、党參、太子參等。

  黃芪

  黃芪原名黃耆,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其根莖部分。黃芪由於產地不同,又有許多不同的名字:產于山西綿山者,條短質柔而富有粉性,稱綿黃芪或綿芪,是有名的地道藥材;產於黑龍江、內蒙古者,皮鬆肉緊味甘香,稱北黃茂或北芪,品質也很好。

   黃芪味甘性溫,是一味歷史悠久的葯食兩用中藥,《神農本草經》中就將黃芪列為上品。明代李時珍說:「耆者,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得此名。」「耆」在古文字中有「壽」「高」之意,即黃芪是一味服用久令人長壽之品。因其色黃,善入脾胃,故其補益脾胃之氣功力尤強,被譽為「補氣之王」。人體各部氣虛之證,皆可用黃芪補益,如肺氣虛之氣短、乏力,脾氣虛之臟器下垂,肌表氣虛之自汗、感冒,氣虛無力運行之手足發麻等。

  食譜推薦

   黃芪粥:黃芪30~60克,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後,加入粳米100克、紅糖少許,煮至粥快熟時,再加入陳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服食。可健脾養胃、補益元氣、延年益壽、美容養顏。(選自《冷廬醫話》)

   黃芪燉母雞:黃芪60克、柴雞1隻,加入當歸、肉桂、生薑、料酒等燉煮。可大補氣血,用於女性產後氣血不足諸症。

   黃芪黑豆粥:黃芪30克、黑豆30克、粳米50克,加水熬煮,熟爛食用。可補氣利水,用於面目浮腫諸症。

   黃芪桂圓粥:黃芪30克,加水煮20分鐘後,去渣取汁,與桂圓30克、粳米50克同煮熬粥。用於氣虛易感冒者。

易於誘發腫瘤的飲食因素1.過食溫熱性食物

  所謂的溫熱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溫度過高、過燙的食品;一是指屬於中醫藥性劃分中的溫熱之性食物。因為過於辛熱,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所以這類性質的食品最易誘發的是消化系統的腫瘤。

  (1) 飲食過燙過熱

  過燙飲食是導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飲食過熱,會損傷、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長期刺激下將誘導組織惡變。中國人的消化道腫瘤明顯高於西方人,就是與中國人多喜熱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熱湯,如菜湯、麵糊等有關;相對於中國人,西方人的飲食較為簡單,吃飯的飲品少見熱湯,而多飲用果汁、可樂等冷飲。

  (2) 煎炸、熏烤類食物

  同樣屬於中醫熱性食物的還有煎炸、熏烤的食物,這類食物因經過高溫的油炸和烤制,亦隨之變為熱性食品。經研究證實,長期食用此類食品,易於導致消化系統的腫瘤有胃癌、腸癌、肝癌等。

  (3) 嗜酒

  酒為辛熱之性,長期飲酒,是消化系統腫瘤發病最常見的因素。山東西南地區為食道癌的高發區,就與這一地區飲食中嗜熱、嗜酒有關。其實,早在1964年,世界衛生組織就認為酒精飲料的過度消費與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關。在分別對江蘇啟東縣肝癌相對高發的通興鄉與相對低發的西寧鄉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後者的2.5倍。而兩鄉只有一路之隔,自然環境基本相同,吸煙率也相當,所不同的是肝癌高發區的人們愛喝酒,低發區的人們則喜歡飲茶。

  (4) 辛溫調料

  中國人在烹調菜肴時喜歡使用很多調味品,如茴香、八角、桂皮等,據研究,這些香料在加工過程中生成的多昧瓜子亦含明顯的致癌物,長期較多地食入對人體有害。

  (5) 咖啡

  就像中國人嗜茶一樣,西方人多喜喝咖啡。美國學者在經過5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後認為,咖啡因對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經常飲咖啡的人比不飲咖啡的人患這兩種癌的可能性大2~3倍。在胰腺癌患者中,至少一半是由於過多飲用咖啡引起的。

  2.五味失調

  中醫認為飲食應五味調和,食物的甘苦酸辛咸要均勻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在引起腫瘤的因素中,肥甘厚膩太過與鹹味太過均是常見因素。

  (1)肥甘厚膩太過

  中醫的肥甘厚膩之品,屬於甜味、油膩性食物。從臨床研究來看,甘味食物即澱粉類、糖類食物,攝入過量易導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能促髮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胰腺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腫瘤屬於積證的範疇,《內經》認為,積證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滯,而肥厚飲食,容易助濕生痰,無疑會加重這些病理產物的凝聚。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經常吃高脂肪飲食可促使肝臟分泌更多的膽汁,進入腸道後,膽汁中的初級膽汁酸在腸道厭氧細菌的作用下轉變成脫氧膽酸及石膽酸,而這兩種物質均是促癌劑,可以使腸道黏膜癌變。同時,脂肪還能為多種腫瘤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2) 鹹味太過

   除了食鹽,鹹味食物還包括鹹菜、鹹魚、鹹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發病的危險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鹹味食物最容易導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鹹魚的日本漁民,胃癌、食道癌的發生較為普遍。嗜食鹹魚亦是致鼻咽癌的一個重要因素。馬來西亞研究人員發現,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較多,原因與他們愛吃鹹魚有關有。普查資料證明,在胃癌高發區,人均每天攝人食鹽50克;而胃癌低發區,人均食鹽攝入量僅為6克左右。

  實際上,食鹽本身並不致癌,引起癌變的原因是高濃度的食鹽溶液易破壞胃黏膜保護層,引起黏膜糜爛或潰瘍。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質的入侵,就會產生直接接觸促使局部癌變。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只是不可過量食用。一般認為,正常人攝鹽量應控制在每天6克以內。

  3.食用變性食物

  (1)霉爛食物

  霉爛食物,尤其是含有黃曲霉毒素的霉爛品,已被公認為是最強烈的致癌物,而黃曲霉菌富含於霉爛的穀物、玉米、花生中,該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易於生長繁殖,實驗發現其可誘發實驗動物的多種腫瘤。這種因素是導致亞洲、非洲某些地區癌腫的高發重要原因。

  (2)腌制食品

  亞硝酸鹽也是公認的致癌物,蔬菜、鮮肉等腌制後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鹽腌的乾魚中,發酵的腌菜、泡菜、酸菜中,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腸、肉類中都含有亞硝基化合物,如果經常食用這些食物就有致癌的危險。

糖尿病階段性飲食調整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發展的疾病,在不同的階段,其病理性質會發生不同的變化,針對這些變化,採取不同的飲食調整亦極為重要。

  (1) 早期

  指發病在5年之內的病人。鑒於糖尿病早期多數患者表現出口渴引飲、身體消瘦、全身乏力的癥狀,中醫學認為,糖尿病早期以陰虛為本,兼有氣虛、內熱之證,因此在治療方面主張滋陰潤燥、補益陽氣為主。從臨床來看,1型糖尿病表現為氣陰兩虛的情況為多,因此,對此型糖尿病,飲食應以滋陰潤燥兼補益元氣為原則;而2型糖尿病,臨床表現常見體形肥胖,舌苔厚膩,反而多是痰濕內阻,兼有濕熱之徵。因此,對2型糖尿病,飲食應以行氣化濕為主,兼以清熱。

  1)消瘦型患者的飲食——滋陰潤燥兼補益元氣

  宜滋陰、清熱、補氣三者結合。滋陰的有山藥、百合、蓮子、銀耳、南瓜、大白菜、菠菜、油菜、番茄、冬瓜、茄子、黃瓜、芹菜、海帶等食物和藥物;清熱的有綠豆、苦瓜、苦菜、蓋菜、苦菊、萵筍、西瓜皮等;益氣的有黃芪、西洋參等。

  2)肥胖型患者的飲食——行氣化濕兼清熱祛痰

  此類患者,臨床以痰濕內阻多見,薄膩、厚膩、滑膩、白膩、黃膩、苔濁、苔滑等膩苔之舌更為常見,宜選用消食化濕之品,如冬瓜、扁豆、薏仁、芡實、白蘿蔔、陳皮、佛手瓜、荷葉、白蔻仁、山楂等。對此類患者,一般應在補益五臟之陰的基礎上,適度配合以上化濕之品。

  (2)中期

  指患病5~10年的患者。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糖尿病中期多是由於脾胃濕熱,或氣陰兩虛,導致痰濕留滯,或氣虛不能運行血液而使血脈淤阻,因此在中期,此類患者往往會出現痰、濕、淤共存的病理表現。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就是由於長期高血糖、血液黏度大,導致血管、神經損傷,從早期單純的血糖升高,發展到臟器功能、外周組織功能的缺損,如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眼底病變,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多種感染。其中,又以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最為常見。所以,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其各種不同的併發症才是導致患者生命質量嚴重下降,並且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早期單純性糖尿病飲食調整的基礎上,注重對併發症的藥物治療和飲食治療,尤顯意義重大。

  1)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病變

   此類病變,主要是由於血管硬化或血管狹窄,導致心腦組織供血減少引起的相應病症,可出現冠心病、腦供血不足的癥狀。因此,對此類患者,應在食物中適度增加活血化淤、增加血流量的藥物,如桃仁、紅花、三七、當歸、丹參、玫瑰花等。這類藥物平時可以代茶飲,也可以在做湯時酌量增加。

  2)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於高血糖、降糖葯等均會損傷腎臟功能。在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現蛋白後,應儘快使用胰島素等既能較好地控制血糖,又不影響腎功能的降糖方法。同時,可輔以以下飲食調整:

   選擇優質動物蛋白。多選擇如魚肉、瘦豬肉等食物,避免食用植物蛋白,如豆製品等。因植物蛋白會增加腎臟代謝負擔,加重腎臟損害。

   控制食鹽的攝取。減少鹽的攝入可減輕水鈉瀦留,減少腎臟負擔,一般而言,食鹽的攝入應控制在1克之內。

   攝入適量利水食物。出現水腫的患者,可使用一定的利水祛濕食物,如赤小豆、茯苓、冬瓜、薏仁、玉米須、鯉魚、黃瓜等。

  (3)後期

  多指發病10年以上的患者,從氣陰兩虛,到痰濕淤留滯,再到陰損及陽,而見陰陽兩虛,且陽虛為主體的病理變化。這一階段,患者的臟器損壞會進一步加重,且出現更廣泛、更嚴重的併發症。同時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陽虛徵象,表現為畏寒肢冷、大便乾結、肢體麻木不仁等。因此,在這個階段,應側重於溫補陽氣,可以給予枸杞子、何首烏、鹿茸、鹿角膠、紅參、羊肉、牛肉等。

  1)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血管和神經病變引起的下肢病變的總稱,可以表現為肢體皮膚的紫暗、疼痛或麻木,嚴重者可因合併感染而引起肢端壞疽,稱為糖尿病足壞疽,是糖尿病發展的一個嚴重階段。此類患者,應在飲食中體現活血化淤、溫陽通脈,使用鹿角霜、黃芪、人蔘、靈芝、蜂膠、紫河車等補益之品,以及水蛭、全蠍、三七、地龍、絲瓜絡等活血之品,尤其是絲瓜絡,對於糖尿病壞疽的作用十分顯著。可以用鮮絲瓜絞汁後塗於患處,對於早期壞疽,僅見皮膚色黑或紫、趾端疼痛,以及皮膚出現潰瘍面者,效果十分明顯。


推薦閱讀:

不是所有書都能叫做《經》——「字解《黃帝內經》」之一
轉載——(1)經脈的真相:內經十二經脈體系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張成老師:按摩這些穴位能緩解腎虛
《黃帝內經》中的六氣司天模型,就是以地球為中心
一次對《易經》與《黃帝內經》精髓

TAG:飲食 | 養生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