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一點文學情懷

近日,諾貝爾獎頒給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因為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引來很多討論。而同時,一篇《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也引爆網路,讓人感受到中國領導人的「另一面」。

文學,的確可以視之為溝通心靈的語言。大部分人在人生的某些階段,都會喜歡文學、想要寫作,希望以文字來表達思緒,希望在文字中尋求共鳴。這樣的「文學情懷」,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世界、思考抽象的價值,既聽到「源於心底的聲音」,也聽到「來自高處的呼喚」。

敘述故事的文學,是對他人生活的一種想像。無數的文學作品,都在探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不可能,以及對這種不可能的突破。而文學本身,其實正是一種交流。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我們透析不同的人生、思考不同的路徑,發現佛羅斯特詩中那條「未擇之路」上的風景。而放下書本,對於世界、對於他人,或許也就能多一份感同身受的溫柔吧。

而抒發感情的文學,則是對無法言說的心靈的釋放。當我們通過文學,對自己與別人的情感有了更多的體認,也必然能在其中得到釋放、得到慰藉。

文學情懷,指向一種超越性的人生。「活在當下」是很多人的信條,但這怎麼可能?即便拋開文學,也很難想像一個人看電視電影時沒有情感代入、看體育比賽時不欣賞精神的魅力。文學情懷也正是如此,它讓人跨越時空的阻隔、突破一己的界限,與卡夫卡一起思考城堡的異想世界,與喬伊斯一起經歷午夜的都柏林,與阿列克謝耶維奇一起走入俄羅斯人的心靈,甚至與鮑勃·迪倫一起,在吉他的和弦中尋找風中的答案。文學情懷,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一個「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的項目,在北京地鐵和高鐵上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地鐵與高鐵上,大多數人會選擇5件事:發獃、閑談、聽音樂玩遊戲、看視頻、閱讀,後兩件才略有「文學生活」的內容。而更多關於「不愛閱讀的中國人」的討論,也同樣指向了文學生活的缺失——對大眾而言,閱讀很多時候就是文學閱讀。

紙面的調查畢竟比較容易。面對現實,所謂的文學情懷,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不食肉糜的浮誇。置身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鐵,再有文學情懷的人,也難以在陌生人的耳鬢廝磨之間拿出一本《追憶逝水年華》;每天四五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多麼熱愛文學的人,也難免回到家就窩在沙發上「跑」電視。面對這樣的現代語境,文學情懷該如何涵養?

「你沒錯,但你錯了」,詩人黃燦然曾以這個句子為題,在一首詩中描繪了一種認知困境:看似「平平庸庸」的日常,其實隱藏著生活的本質。文學情懷又何嘗不是如此?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似乎讓我們無暇「文學」,但總會有一些時候,我們會為映在高樓玻璃幕牆上的晚霞讚美自然之美、會為飄落腳邊的葉子感嘆時序變化,哪怕只是一瞬間,這也構成一個「文學時刻」。而其來源,就是深藏在每個人內心的文學因子。

要相信,文學情懷並不僅僅體現在閱讀,對於生活的感受能力、對於情感的體驗能力,更是一種文學情懷。正如《浮士德》情不自禁地說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生活中並不缺乏美,也不缺乏趣味,保持對美、對真的領悟與感受,就能用「文學情懷」保留住生活和生命中的亮色。紀錄片《我的詩篇》,向我們講述了在流水線上、在礦井之中、在建築工地的詩人的故事。這讓人領悟到,文學情懷或許與日常生活狀態並不矛盾,而關鍵之處正在於一顆文學的心。

法國作家紀德曾寫道,「我原以為自己就是大地的鹽,也曾害怕會失去自己的鹹味」。人生路漫漫,保持一點文學情懷,或許就能在眾聲喧嘩中聆聽到內心的召喚,在人生之路上找到自己的坐標、活出自己的況味。


推薦閱讀:

男人的情懷你不懂
舊時光
魔都這10條最具情懷的小馬路,藏了大半個老上海的回憶。
情懷讓你愛上邦德叔,數據幫你扒光他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TAG:文學 | 人生 | 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