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與五代:安史之亂的蝴蝶效應

中晚唐與五代:安史之亂的蝴蝶效應 作者:[一騎絕塵] 來源:[歷史百家爭鳴2016-11-27] 2016-12-21

安史之亂歷經八年終於平定,由於玄宗、肅宗、代宗三位統治者措置失當,唐朝國本動搖,一場短期就能平定的叛亂變為了摧毀北方政治、經濟的大動亂。安史之亂衍生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異族入侵等一系列問題,中晚唐與五代時期中國始終處於動蕩之中,難以擺脫安史之亂的後遺症。一、中晚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變革中晚唐國家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統一,中央喪失了對部分地方的統治權,地方藩鎮擁兵自重,中央在一系列政治動亂後將軍權轉交宦官,開啟了宦官專政的時代,李唐皇族淪為傀儡。經濟方面,劉晏和楊炎的經濟政策是為數不多的亮點,卻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唐朝甩我的局面,唐朝在內憂外患中度過了約一百五十餘年。經濟方面:1、第五琦。肅宗時期,劉彤在開元九年提出的「政府壟斷鹽鐵木等山澤之利」的建議,有鹽鐵轉運使第五琦付諸實施,緩和了財政極度緊張的局面。2、劉晏理財。劉晏對第五琦的榷鹽法進行調整,一方面精簡鹽政機構和冗雜官員;另一方面在政府統購食鹽後,以榷價批發給商人,政府省去了銷售的環節。3、楊炎提出兩稅法。德宗時期,丞相楊炎提出兩稅法,廢除陷入困境的租庸調製,改行統一按每戶的實有田畝和資產爭稅,每年分夏秋兩次交納。實質上以戶稅、地稅代替租庸調製。(1)取消租庸調和各項雜稅,保留戶稅和地稅。(2)政府先預算開支再確定稅額,徵稅標準不確定。(3)戶稅按照資產多寡徵收。(4)地稅按照田畝徵收穀物。(5)對不定居的行商按照三十稅一(後改為十分之一)徵收。(6)夏天和秋天兩季徵稅。總體而言,兩稅法的頒布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繳稅依據,按照田畝徵稅,減輕了對農民的負擔,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貧富不均,擴大了徵稅覆蓋面,是唐朝經濟制度上最有效的創新。軍事方面:(1)藩鎮坐大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代宗急於求得暫時苟安,並沒有徹底消滅藩鎮勢力,一些安史降將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節度使,離心勢力依舊龐大;同時,朝廷對平叛功臣、內地掌握兵權的刺史多加節度使稱號,造成了藩鎮割據的現象。因此,唐政府雖然平定了叛亂,但是過度賞罰,反而削弱了中央的權力,無異於飲鴆止渴。《新唐書藩鎮表》共列藩鎮42個,事實上更多,大體分為四個類型。一是河朔三鎮,位於河北地區,節度使為安史降將,擁兵自重,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河朔三鎮,對內橫徵暴斂對抗中央,對外姑息異族勢力的壯大,最終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成為五代、北宋最嚴重的外患。其他藩鎮分為中原型、邊疆型和東南型三類,大體服從唐朝的政令,割據性較弱,有時與中央兵戎相接。(2)宦官掌握禁軍軍權唐玄宗以降,宦官參政事情日漸頻繁,高力士、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宦官備受信任,權勢日盛,直接參与朝政,但是總體而言,順宗以前皇帝與宦官是主子與奴才的關係,宦官的權勢由皇帝控制,可下放可收回。唐德宗時期,涇師之亂後皇帝不信任藩鎮與朝廷大臣,設立護軍中尉二人、中護軍二人,由宦官掌握,統帥左右神策軍、天威軍,宦官從此掌握中央禁軍。李唐皇室喪失了手中僅有的兵權,從此皇權淪喪,皇帝的生殺廢立被宦官掌握,順宗、憲宗、敬宗皆死於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昭宗由宦官所擁立,宦官成為中央政府的主人,李唐皇族淪為傀儡。中樞政制的演變:(1)翰林院成為決策機構唐前期在中樞掌握決策大權的三省長官,唐憲宗即位後,對翰林院進行強化和改革,翰林院在宮禁之中,翰林學士稱為「內製」,成為法定的內相,中書省在皇城,中書舍人稱為「外製」,內製重於外製,草詔權由翰林學士掌握,翰林院取代中書省成為決策機構。(2)樞密院成為宦官干政的決策機構樞密使參知機務與宦官干政發展關係密切,憲宗時期設立樞密使,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時期設置了樞密院。樞密使的任務是為皇帝傳宣詔令,承受外朝表奏,樞密使認為詔敕有不便之處,可以用黃紙寫在背後,稱為貼黃,樞密院也是設立在內廷的決策機構。二、中晚唐各主要勢力的鬥爭中晚唐政治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肅宗繼位至德宗涇師之亂,期間藩鎮、宦官勢力日益壯大;第二個階段至黃巢起義,皇權淪喪,宦官專權,藩鎮與中央若即若離;第三個階段至唐朝滅亡,黃巢起義摧毀了唐朝的根基,中央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藩鎮誅殺了宦官、文官及皇族,改朝換代。1、安史之亂後的中央政府與地方藩鎮的矛盾唐代宗雖然剿滅了安史之亂,但是姑息養奸,並沒有徹底解決地方擁兵自重的問題,過度的封賞反而助長了地方藩鎮勢力的壯大。朝廷內,李輔國、魚朝恩等人憑藉擁立之功干預朝政,唐朝皇帝一味的放縱反而助長了宦官勢力的膨脹。唐德宗時期,發生了四鎮之亂,四鎮節度使反叛中央,德宗徵召涇原兵出關平叛。涇原兵經過長安後,由於朝廷的待遇不公平發生嘩變,攻進長安,唐德宗被迫出逃。不久,唐德宗依靠李晟率領軍隊收復長安,四鎮節度使最後表示效忠朝廷,事態平息下來,不了了之。德宗削藩遭到重大挫折,從此不相信地方將領,將中央軍權交給宦官統帥,導致皇權的淪陷。2、皇權與宦官矛盾德宗去世後,順宗繼位不久就被宦官逼迫禪位給憲宗,憲宗順利平定了淮西之亂,各藩鎮相繼歸順中央,唐朝恢復了表面上的統一。皇帝與宦官的矛盾愈發尖銳。宦官的專權威脅到了皇權,引起了大臣的反對,皇帝與大臣不甘心受宦官的支配,常常爆發反宦官的鬥爭。順宗時,發生了「二王八司馬」事件,重用王叔文、王伾及柳宗元、劉禹錫等十人,針對宦官與藩鎮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此舉遭到了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的反擊,逼迫順宗禪位給憲宗,罷免了二王八司馬,王叔文被賜死。文宗時期,發生了李訓、鄭注為首的反宦官專權事件,由於兩個人能力有限,貿然的採取了行動,被宦官仇士良看破誅殺,株連朝官一千餘人,唐文宗被宦官鉗制,感慨境遇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之君,最終抑鬱而終。除此之外,朝廷內部形成了牛李黨爭。牛黨以牛僧孺為首,代表庶族地主,多為進士;李黨以李德裕為首,代表士族地主,多為恩蔭入仕。兩派針鋒相對,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選拔官員的途徑,牛黨認為以科舉考試為主,李黨認為應該由門第選拔;二是對待藩鎮的態度,牛黨主張姑息,李黨主張鎮壓。兩黨都依附於宦官,從根本上沒有改變唐朝的政局。3、黃巢起義後唐朝的崩潰安史之亂結束一百多年之後,土地兼并的問題再度嚴峻,王仙芝、黃巢發動了農民起義,黃巢建立了大齊政權,打出均平口號號召農民反抗唐朝的統治,攻克了兩都,雖然最終失敗,唐王朝徹底崩潰。黃巢起義後,唐朝中央軍全軍覆沒,名存實亡。全國的藩鎮也大部分被消滅,只剩下十幾個,實力最雄厚當屬宣武節度使朱溫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朝中宦官與朝臣競爭愈演愈烈,宦官韓全誨勾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丞相崔胤勾結宣武節度使朱溫。韓全誨逼迫昭宗至鳳翔投靠李茂貞,朱溫入關擊敗李茂貞,控制昭宗,殺光了宦官及丞相崔胤等人,宦官集團徹底覆滅。隨後,朱溫逼迫昭宗遷都洛陽,殺死昭宗及諸子,立其第九子李祝為傀儡皇帝,不久朱溫殺死宰相裴樞等朝臣三十多人,廢殺李祝,改朝換代。三、藩鎮割據與異族入侵下的五代十國五代(907年—960年)包括梁、唐、晉、漢、周五個短命王朝,定都開封,由於其國號前朝已經使用,後代在其國號上「後」;十國(公元891年—979年)與五代、北宋同期的十個政權。五代只是藩鎮型朝廷,並不是中國的共主,其與十國的差別在於延續了唐朝的國祚。五代十國期間,中國內亂,契丹勢力壯大,成為中國北部最嚴重的邊患,自安史之亂後,中國與北部少數民族競爭中處於守勢。1、五代(907—960)(1)後梁(907—923)朱溫在黃巢之亂後迅速崛起,擊敗了李茂貞、李克用和劉仁恭,誅殺唐末二帝後稱帝,梁的領土是五代最小的,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甘肅、寧夏、遼寧的一部分。歷三主,共十七年。912年,朱友圭殺父自立,913年朱友貞殺兄自立,923年被後唐所滅,後梁政權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為死敵。梁朝崛起于軍事,亡于軍事,其興衰本質是軍閥的兼并戰爭,統治階層內鬥削弱了政權的凝聚力,三位皇帝無一善終。姓名 在位時間 結局朱溫 907年-912年 被兒子所殺朱友珪 912年-913年 被弟弟所殺朱友貞 913年-923年 兵敗自殺(2)後唐(923年—936年)後唐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為晉王,與朱溫同為唐末勢力最雄厚的藩鎮割據。907年,朱溫篡唐,李克用成為後梁政權最主要的敵人。909年,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為晉王,李存勖打敗了朱溫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攻破幽州,活捉自立為燕王的劉仁恭,隨後大破契丹,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同年消滅後梁,926年滅前蜀。李存勖堪稱五代第一猛將,但是消滅主要敵人後迅速墮落,寵幸伶人,重用宦官,猜忌將領,導致大將李嗣源造反,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即位後,契丹東丹王耶律倍投奔唐朝。李嗣源死後,李從厚繼位,猜忌潞王李從珂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李從珂起兵造反,進入洛陽稱帝。李從珂對石敬瑭也不放心,派人監視,剝奪其兵權,石敬瑭也起兵叛亂,勾結契丹南下,割讓幽雲十六州,中國北方從此失去長城屏障。後唐的覆滅源於兵權有宗親掌握,中央集權不足,石敬瑭勾結外邦謀求皇位,堪稱最恥辱的皇帝。後唐以後的四個朝代統治者皆出身河東,皆由掌握兵權的大將建立。姓名 在位時間 結局李存勖 923年-926年 兵變被殺李嗣源 926年-933年 善終李從厚 933年-934年 被廢弒殺李從珂 934年-936年 自殺(3)後晉(936年—947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割讓十六州為代價取得了皇位。石敬瑭羞恥的當兒皇帝直到死亡,其侄石重貴決定擺脫契丹的控制,雙方矛盾加劇。耶律德光親自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也想稱帝,率領主力投降,石重貴只能投降,全家人被擄至北方。耶律德光在中原大肆掠奪,遭到中原人民的反抗,被迫撤軍,死於灤縣,契丹統治階層矛盾激化,延緩了南下的勢頭。後晉依靠出賣主權建立,其滅亡也是由於部將的出賣,絕對是報應。姓名 在位時間 結局石敬瑭 936年—942年 善終石重貴 942年—946年 被擄掠至北方(4)後漢(947年-951年)契丹在中原大肆擄掠,遭到激烈抵抗,只能北撤,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稱帝。948年,劉知遠第二子劉承佑即位,猜忌大將郭威,郭威反叛,殺死劉承佑,後漢滅亡。姓名 在位時間 結局劉知遠 947年―948年 善終劉承佑 948年―950年 被殺(5)後周(951年—960年)郭威稱帝後三年去世,其侄柴榮即位。柴榮在高平之戰大敗北漢,三次攻打南唐,迫使南唐將長江以北的領土割讓給後周,取掉帝號,隨後北伐遼國,攻至幽州城下,周世宗柴榮不久去世,是五代中最有作為的君主,可惜短命。世宗死後,其子柴宗訓登基,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姓名 在位時間 結局郭威 951年-954年 善終柴榮 954年-959年 善終柴宗訓 959年-960年 遜位後善終2、十國(公元891年-979年)十國是中原政權之外存在的其他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1)前蜀(907年—925年)王建所建,定都成都。王建原為唐朝將領,黃巢之亂後佔據蜀地。903年王建被封為蜀王,907年稱帝,925年被後唐消滅,共2帝。(2)後蜀(934年—965年)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後唐滅前蜀,後唐將領孟知祥被任為西川節度使,不久割據蜀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後被封為劍南東西川節度使、蜀王,934年稱帝。965年被北宋消滅,共2帝。(3)吳(902年-937年)楊行密所建,定都廣陵(揚州)。唐末,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902年被封為吳王。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不務正業,權力被張顥、徐溫掌握。908年,張顥殺楊渥,徐溫殺死張顥獨掌大權。927年楊溥稱帝,937年禪位於徐溫之子徐知誥,共4主。(4)南唐(937年—975年)李昪建立,定都江寧(今南京)。935年,吳帝封徐知誥為齊王,937年禪位給徐知誥。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李昪,自稱李唐皇族後裔。李璟時期,南唐消滅閩國,攻滅楚國,但是楚地得而復失,後周南下,南唐割讓長江以北所有領土,遷都洪州(南昌),國力受損,走向衰落。李煜即位,李煜是著名詞人,卻不擅長治理國家,沒有扭轉國家衰落的頹勢,975年被北宋消滅,共3主。(5)吳越(907年-978年)錢鏐所建,都城為錢塘(杭州)。893年,錢鏐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902年唐昭宗封錢鏐為越王,904年改封越王,朱溫建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先後尊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為正朔,接受冊封。945年,吳越與南唐瓜分閩國。錢弘俶是吳越最後一位君主,太祖平定南唐策應有功,授為天下兵馬大元帥。978年,錢弘俶主動將本國各州獻給宋。(6)閩(909年—945年)由王審知建立,先後定都於長樂(福州)、建州(建甌)。王審知發跡於鎮壓黃巢起義,王審知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副使,在正使王潮去世後接管權力。909年,後梁封王審知為閩王, 925年,王審知去世,王氏後人為爭奪權位骨肉相殘,一度存在兩個王氏政權。王延政在943年自立為帝,國號為殷,殷最終統一了閩國舊地,可是國力銳減,945年被南唐與吳越合力消滅。(7)楚(896年—951年)由馬殷建立,定都長沙。896年,唐朝任命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後梁、後唐相繼封馬殷為楚王,947至951年,楚國陷入王位爭奪戰中,被南唐兼并。(8)南漢(917年—971年)唐末,劉謙任封州刺史,劉謙死後,劉隱逐步統一嶺南,封為橫海軍節度使。劉隱先後被後梁封為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劉隱死後, 劉龑於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國號「大越」,改國號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宋朝所滅。(9)南平(924年-963年)由高季興所建,都城為荊州。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封為南平王,963年歸順北宋。(10)北漢(951年―979年)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劉崇所建,都晉陽(太原)。後漢大將郭威反叛,建立後周。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是後漢建立者劉知遠的弟弟,他稱帝建立北漢,以遼國為外援。北漢屢次遭受後周、北宋的攻擊,979年被北宋滅亡。四、唐、五代十國滅亡的原因1、唐的滅亡從唐玄宗起,唐朝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最終導致帝國的覆滅。(1)安史之亂的錯誤指揮安史之亂在短期內即可平定,東線的郭子儀、李光弼曾大破叛軍,西路關中軍隊不是叛軍的對手,死守潼關即可,結果玄宗聽信宦官的一面之詞,殺死名將高仙芝與封常清,逼迫哥舒翰決戰,結果20萬中央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長安淪陷。肅宗繼位後,他猜忌郭子儀、李光弼,輕信宦官魚朝恩,導致唐朝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屢屢敗北,錯失良機,李光弼在安史之亂平定後被宦官所讒,憂憤而死。聽信讒言、胡亂指揮、重用宦官、猜忌誅殺名將,唐朝皇帝一連串昏庸的舉動導致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關中軍事力量遭遇毀滅性打擊,將星凋零,喪失了制衡地方的軍事能力。(2)姑息養奸,沒有徹底清除叛軍代宗急於結束戰爭,姑息養奸,一些安史降將被授予節度使,增強了離心勢力,代宗並沒有清除敵對勢力,為河朔三鎮的反叛埋下伏筆。同時,在平叛過程中,代宗大肆封賞,各地將官被封為節度使,成為掌控一方的諸侯,隨時有可能反叛。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其衍生的後遺症卻愈發明顯,唐朝只是取得暫時的統一。(3)德宗將禁軍交給宦官德宗時期貿然削藩,引發四鎮叛亂,繼而引起涇原之變,德宗從此不再信任武將,將僅存的中央禁軍軍權交給宦官。其死後,宦官專政,皇帝淪為傀儡,毫無決策的權力,唐朝復興無望。(4)黃巢起義黃巢起義衝擊了唐朝的軍事格局,中央禁軍與大部分藩鎮遭受沉重打擊,藩鎮只剩下十幾個。此前,中央雖然軍事力量薄弱,足以自保,憑藉藩鎮之間的制衡取得形式上的統一。黃巢起義後,中央禁軍幾乎覆滅,喪失了制衡地方的軍事力量,不久被藩鎮所滅。總之,唐朝的滅亡是統治者的錯誤決策造成,其根源是始終無法確立軍事實力的優勢。肅宗以後,重用宦官、猜忌武將,也預示著中央軍事力量不可恢復到盛唐時期,皇帝總想削藩,卻害怕出現下一個安祿山,把軍權交給了信任的宦官,把唐帝國的命運轉交他人。2、五代十國的滅亡黃巢之亂後,朱溫和李克用成為實力最大的藩鎮,他們的軍事力量建立了五代,其他殘存的藩鎮建立了政權,難以對中央構成威脅。(1)後梁後梁興于軍事,亡于軍事。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堪稱五代第一名將,大破朱溫50萬大軍,消滅劉仁恭,擊敗耶律阿保機,平定河朔三鎮,掃平了北方最有實力的軍事力量。同期,後梁陷入內訌,相互殘殺。雖亡於內訌,實亡于軍事,即使沒有內訌,後梁也不是李存勖的對手。(2)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李克用是河東節度使,其子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晉、後漢、後周統治者都是出自河東,稱為河東集團。四朝滅亡原因是君主集權力度不足,將領軍權過大,最終被取而代之,後唐、後晉的滅亡還牽涉到武將勾結外敵謀取私利。宋太祖即位後,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了節度使權力過大威脅中央的難題。(3)十國的滅亡前蜀、吳、吳越、閩、楚、南漢、南平的建立者都是唐末節度使(閩建立者福建觀察副使),都是實力較小的割據勢力,難以與朱溫、李克用相匹敵。七國中,前蜀被後唐消滅;吳國被權臣篡位,成為南唐;閩、楚由於內訌被鄰國消滅;吳越、南漢、南平被北宋滅亡,實屬實力不濟。南唐是大臣篡位取得的政權,最終被北宋消滅。後蜀是後唐將領自立,最終被北宋消滅。北漢是後漢宗室建立,也屬於河東集團,最後被北宋消滅。其他方面,西夏(夏州節度使)以及越南北部(靜海軍節度使)都是由於藩鎮割據而獨立。越南脫離了自漢朝以來近千年的統治。
推薦閱讀:

最近拍到的幾種蜆蝶
聽到窗帘里的翅膀撲棱的聲音,因為極度害怕的原因沒有拉開,兩天後發現窗檯有隻死掉的蝴蝶,惋惜,自責。?
《甄嬛傳》中甄嬛從失寵到用蝴蝶復寵經歷了怎樣的心裡變化?
明朝滅亡的「蝴蝶效應」:一場荒唐的「捉姦」,逼反李闖王
夏日花叢蝴蝶飛

TAG:安史之亂 | 蝴蝶效應 | 蝴蝶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