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言:江蘇讀本·南京(轉載)

繁華的背影和金陵王氣

南京是江蘇省府的所在地。全國幾個聞名的古都中,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六大古都,它始終佔有一個很不錯的位置。金陵帝王州,十朝都會百代興衰,要想了解江蘇,要想知道江蘇的名城,南京顯然是個繞不過去的地方。

南京城的出現有許多偶然因素,文史學家對於它的誕生,有過種種議論。一般的觀點認為,應該是建於群雄爭霸的戰國,也就是公元前472年。歷史上的南京最初屬於吳國,吳國和越國大打出手,越王勾踐勝了,便命令謀臣范蠡在靠近楚國的地方,建立一個叫「越城」的城堡,作為攻打強楚的基地。結果卻是打虎不成,反被老虎給撕咬了,沒有多久,楚國就把越國給滅了,楚威王興緻勃勃地來到南京,看這地方的地理形勢險要,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所謂龍盤虎踞,不禁心生畏懼,為了鎮住此地的帝王之氣,便按照風水師的主意,在獅子山的背面埋了些黃金,這就是南京又被稱之為「金陵」的由來。

南京的興盛與三國時期孫吳的建都有直接關係。在廣大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適合作為都城的並不是只有南京這一個地方,孫權沒有選擇父兄起兵發跡的鎮江,沒有選擇自己在那稱帝並且已定都八年的武昌。當時的民謠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裡的「建業」就是指南京,而「武昌」則是今天湖北的鄂州,與武漢三鎮的武昌不是一回事,孫吳最終順意民心選擇了南京,他的這次選擇為六朝繁華奠定了非常良好的物質基礎。

南京最容易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六朝繁華,關於這繁華究竟如何,我們只能到古人的文章里去尋找。自古以來,關於南京的文字記載汗牛充棟,名篇名句眾說紛紜琳琅滿目。概括起來,絕大多數的描述都是在懷舊訪古,充滿了一種傷感氣息。譬如左思的《吳都賦》,形容南京當時的繁華,就是如果市民們一起揮袖子,揚起的灰塵可以遮天蔽日,如果大家一起擦汗,淌下來的汗水立刻可以讓道路變得泥濘。文人的描述難免誇張,不過基調都差不多,都是懷念已失去的昔日繁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瀏覽南京的歷史文獻,我們所能看到的,似乎總是一個繁華都市的慘淡背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了歌詠這個城市的基調。這顯然和南京的特殊歷史分不開,平心而論,國內恐怕還找不到一個城市,能像南京那樣清晰地展現中國歷史的輪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這個城市,就是在回憶中國的歷史。這個城市最適合文化人的到訪,它的每一處古迹,均帶有深厚的人文色彩,憑弔任何一個遺址,都意味著與沉重的歷史對話。以風景論,南京有山有水,足以和國內任何一個城市媲美,然而這個城市的長處,還是在於它的歷史,在於它的文化。

歷史上的南京曾有過一大堆名字,金陵,石頭城,秣陵,建業或建鄴,建康,江寧,白下,蔣州,集慶,應天,上元,天京,每個名字後面都可能有一堆故事。名字被改來改去,一定會有它的道理。能夠為一個城市命名的人,自然應該是征服者,有人在這裡登基做了皇帝,有人在這裡亡國丟了天下,既然是改朝換代,那就先把名字改了吧。

形容金陵王氣,詩人李白的兩句詩最直白,「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就是說這地方應該出皇帝。金陵王氣為那些想在南京這地方有一番作為的人,提供了一個理直氣壯的借口,它的潛台詞就是老子受命於天,此地既然有了王氣,那就不是我想造反,想斗膽在這稱皇帝,而是天命不可違。三國時期,孫權最後一個稱帝,遲遲不敢稱帝的重要原因,是覺得自己還名不正言不順。他耐心地等待著,一直等到曹丕和劉備都稱帝了,時機已絕對成熟,才顫巍巍地建立了東吳,打出了自己的帝號。

相對於中原王朝,所謂金陵王氣,其實就是覬覦天下,堂而皇之地想搞分裂。在中國的大歷史上,長江流域向來受制於黃河流域,聽命於來自北方的中央政府號令。金陵王氣的提出,大有挾長江以自重,與黃河決一高低的意思。對於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來說,金陵王氣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是一個提醒,是一個警告,通常情況下,北方中央政權不太能夠容忍這個所謂的王氣。好在事實上,金陵王氣真正對北方構成威脅的機會並不多,南京雖然被譽為十朝古都,更多的也只是維持著一種偏安的局面。作為首都,南京真正能對全國發號施令,行使中央政府的權威,似乎也只有在明朝初年,以及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那幾年。更多的情況下,南京政府只有半壁江山,要不就是流亡政府的所在地,西晉不行了,於是在這裡有了一個偏安的東晉,明朝要完蛋了,又有了一個短命的南明。

東晉和南明以南京為首都,都是因為中原王朝遭受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金陵王氣已不僅僅是搞分裂了,而是為了恢復失地,恢復漢人的天下。這時候,金陵王氣成為漢文化的支撐點,南京也成了漢人政權的最後堡壘。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對立已不復存在,兩種文化被迫在這裡交流,不得不在這裡融合,金陵王氣實際上成了團結漢人的口號。

自古以來,金陵王氣一直遭到大家的質疑。南京在歷史上有過無數次保衛戰,幾乎沒有一場以勝利告終。在這裡住過六七年的唐詩人李商隱,為此大發感嘆,「三百年來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自從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孫皓「一片降幡出石頭」之後,一個接一個的亡國皇帝就再也沒有間斷過,別處也有亡國皇帝,可是說起名氣的響亮程度,怎麼也沒辦法與南京的這幾位相比,譬如摟著妃子一起跳胭脂井的陳後主,譬如能寫一手好詩詞的李後主。沒有一個古老城市能像南京那樣適合聆聽亡國之音,也沒有一個城市能擁有那麼多的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的亡國故事。

相對於金陵王氣,亡國之音更像是響徹在這個城市上空的主旋律。六朝金粉,秦淮風月,既然亡國不可避免,醉生夢死也就成了此地的歷史常態。換句話說,醉生夢死既是亡國的原因,也是亡國的結果。

十里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歷史的見證,傳說中六朝繁華的活標本。秦淮河全長110公里,覆蓋南京的七區一縣,有內秦淮外秦淮之分,我們通常說的是內秦淮,自東水關經白鷺橋文德橋,蜿蜒向西,再穿過武定橋鎮淮橋,最後到達西水關,大約十里路光景。這一段水路,自古就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所謂繁華,就是熱熱鬧鬧,沿十里秦淮,有許多古迹名勝,譬如桃渡臨流,譬如烏衣晚照,譬如長干故里,但是一般遊客來到秦淮河,往往顧不上這些。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古老南京文化的重要象徵,顯得根本不重要,不就是一條有點文化含金量的河嗎。

說到南京,不能不說秦淮河,說到秦淮河,不能不說夫子廟。大家感興趣只是夫子廟,世界古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夫子廟也不是一天建成。夫子廟的中心是一座文廟,文廟並沒什麼了不起,在古代中國,只要是個城市,只要是個讀書人的地方,要祭拜孔子他老人家,就得有文廟。南京的老文廟原來並不挨著這飄蕩六朝金粉氣的秦淮河,一旦搬到了秦淮河邊,老百姓心目中立刻變了味道。不再叫「文廟」,也不叫「孔廟」,大大咧咧地就叫夫子廟,很嚴肅的稱呼,到老百姓嘴裡立刻世俗化了。

和夫子廟齊名的建築群,還有學宮和江南貢院。學宮又名「泮宮」,始建於北宋,江南貢院是我國古代最大的考場,創建於南宋。夫子廟的最大特點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它的文化是科舉,經濟便是吃喝玩樂。夫子廟的故事就是《儒林外史》,就是《桃花扇》。很顯然,沒有科舉制度,夫子廟的很多故事都無從說起。沒有了科舉,就沒有那份熱鬧。沒有了科舉,就沒有那份悲歡離合。

隨著三年一次的秋闈臨近,桅杆上高懸「奉旨江南鄉試」的帆船,一艘接著一艘開過來了。夫子廟的狂歡節拉開了序幕,考生來了,考官也來了,一大群蹭科舉飯吃的人都跟著來了。旅館生意立刻興旺起來,有錢的少爺,沒錢的窮秀才,都得找地方住下,都得有地方吃喝。各種檔次的旅館客棧應運而生,做生意的個個喜笑顏開,賣文房四寶的,賣古書的,賣字畫的,賣雜貨的,看相算命的,經營典當行的,經營成衣鋪的,包括人口販子和媒婆,都迫不及待地打起考生的主意。科舉養活了一大批人,一大堆的配套服務產業,雨後春筍似的冒出來。石板小街,店招迎風,在科舉的指揮棒下,夫子廟的商業氣氛像春天裡陽光一樣燦爛。

鄉試三年一次,許多考生早在一年前,已在這周圍住下來。還有更長期的,乾脆就是這次秋闈落第,索性秦淮河邊上找個落腳的好地方,好好預習功課,準備三年後再考。三年考不上,再住三年,再考,再落第。秦淮河邊讀書人越多,商家生意越好做。賴著不走的落第秀才越多,商家越高興。一家挨一家的店鋪老闆非常高興,比屋而居的妓院老鴇非常高興。夫子廟一帶妓家林立,是落第秀才的最好去處,紅粉佳人慰藉著失落的心,讓他們意志消沉,讓他們醉生夢死,讓他們深陷在秦淮河邊的燈紅酒綠中不能自拔。

天下文樞的夫子廟曾被譽為「欲界之仙都,昇平之樂國」。有了這樣的榮譽頭銜,斯文早就掃地,文化品位也大打折扣。遙想當年,門卷珠簾,河泊畫舫,秦淮河邊到處都是玉軟香溫的旖旎風光。站在文德橋上,人約黃昏後,但見兩岸河房燈火通明,粉白黛綠者出入其間,征歌選色,通宵達旦。遠遠的一條畫舫駛了過來,雕欄畫檻,綺窗絲障,美不勝收。風吹過,一陣陣的酒肉香,一陣陣的鶯歌燕舞。讀書人住在秦淮河邊,天長日久,難免風花雪月。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才子和佳人相遇,沒有故事,也會生出一些故事。桃花扇底看前朝,於是有了李香君的香巢,有了柳如是和馬湘蘭的活動場所。

青磚小瓦馬頭牆,廟堂掛落花格窗,夫子廟附近的秦淮人家,千姿百態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民居特色絕對不能忽視,除了大大小小的店鋪,最具有秦淮文化的便是河房和畫舫。河房和畫舫是夫子廟最有活力的象徵,是追隨著秦淮河緩緩流淌的一道風景線。河房和畫舫因為科舉而產生,因為科舉發展和壯大,卻沒有與科舉一起滅亡。正是因為有了河房,有了畫舫,科舉被廢除了,夫子廟依然生氣勃勃,經久不衰。

古往今來,秦淮河畔的夫子廟屢遭破壞,屢毀屢建。夫子廟的不斷重建,反映了南京人的一種不屈不撓,畢竟這地方是南京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

東南的重鎮

作為江蘇的省城,南京難免一種失落情緒。歷史上這裡不止一次地做過首都,故都情結已經深深地埋入了民心。長期以來,南京一直是東南的第一重鎮,有著別的城市所無法撼動的地位。遠的不說,就說明清,擱在大明朝,皇城北京下來就應該輪到南京,在清初,江南省地居藩首,南京是江南江西河南總督的所在地,署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河南四省的軍政事務。再後來,又是兩江總督所在地,管著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在這裡坐上了頭把交椅,那可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封疆大吏。

江蘇和安徽在康熙年間分家後,安徽布政使司曾長期寄居在南京,也就是說,雖然已經是兩個省,安徽的行政官員仍然對南京依依不捨。掌一省之政的布政司又稱藩司,相當於今天的省長,主管一省的民政財政和人事大權,很難想像安徽的布政使大人,竟然就能賴在南京辦了差不多一百年的公差,對安徽實行遙控管理,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才搬到安慶去上班。南京對安徽的巨大影響至今仍然可以見到,很多安徽人都習慣到南京來購物,有了疾病也喜歡到南京來求醫治療,這頗有些像後來的蘇州無錫常州一帶對上海的態度。歷史形成的認同感,絕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一旦形成也就不會輕易改變。

南京能在中國的大城市裡佔有重要地位,並不只在於它是十朝古都,有那麼點金陵王氣。隋文帝曾經下令將這裡夷為平地,一把大火燒去了六朝的亭台樓閣,這是南京城歷史上遭受的最慘重打擊。類似的屠城毀城還有過好幾次,但是不管是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這個城市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又立刻生機勃勃地恢復過來。南京的重要性在於,無論哪朝哪代,無論國家分裂還是統一,它都是處於東南重鎮的領導地位上。東南數省歷來是北方中央政府的經濟命脈,要想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東南地區的穩定和繁華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按照慣例,中央政府必定會派大員坐鎮南京,然後通過南京,行使對東南數省的行政大權。

相對於自己的歷史地位,近代以後的南京顯然是走了一段下坡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上海的迅速崛起。看一看地圖就可以明白,上海和南京離得太近了,通常情況下,無論是東南地區,或者現在大家更習慣的稱呼華東地區,都只能有一個代表性的城市,此消則彼長,這個飛速發展了,那個便會相對延緩。一百多年前,上海開埠有了租界,當時它還只是江蘇松江府轄內的一個小縣城,在級別上和南京相差很多。南京因為自己是兩江總督所在地,便把省級機關統統都遷到了蘇州。上海鬧出點什麼事來,縣太爺管不了,先要請松江府的知府出面,知府大人管不了,上面還有省一級的巡撫大人。這些人都不能擺平,才敢驚動南京的總督大老爺。

很快形勢就發生了變化,因為有了租界,有了洋人,上海開始變得洋氣起來,再有點什麼事,中國政府哪一級的官員都約束不了。上海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成為一個龐然大物,成為一個誰也不能不承認的國際化大都市。相比之下,同樣是處于飛速發展的南京,就一直只能望塵莫及。時至今日,除了南京軍區還能管著點上海,這多少給南京人有了點心理安慰,一向自以為是的南京,只能把東南重鎮的第一把交椅乖乖地送給上海。

南京是個非常寬容的城市,南京人好客,不排外,習慣於接受命運的安排。時至今日,南京仍然是東南地區除上海之外的最大城市,它成為江蘇省政府所在地的時間並不長,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省會一直是在蘇州,後來又移到了鎮江。1949年國民黨政府垮台,江蘇分為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南京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到1953年蘇南和蘇北再次合併,南京被取消直轄市頭銜,開始成為江蘇的省會。

民國遺韻

即使是在今天,穿過南京的大街小巷,你仍然可能會看到許多民國遺迹。完全是在不經意間,有人會告訴你,這個地方,過去就是國民黨的中央黨部,汪精衛曾經在這裡被刺。很漂亮的一棟黃色大樓,有著高高的鐘樓,再往前說,是辮帥張勳的提督府,辛亥革命爆發,張勳逃之夭夭,全國十七個省的起義代表集中在這裡,商討成立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這裡是中華民國的產房,中國現代史正是從這裡翻開了第一頁。同時,也還是在這裡成立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參議院,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立憲機構。

南京有許多地方可以樹碑立傳,稍稍有些來頭的街區,哪條巷子都有故事,哪幢老房子都有說法。南京就像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能和過去的事件和傳說迎面碰撞。很顯然,你見得最多的一定還是民國遺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首先在時間上,畢竟民國離我們最近,六朝和明清的古建築,因為年代太久遠,很可能會在這樣那樣的災難中毀於一旦,考慮到南京歷史上發生過的一次次毀城,古建築又大多是木結構,很多遺迹蕩然無存並不奇怪。其次是因為民國的建築確實太多了,這些年舊城改造,許多很有價值的老建築被拆除了,很多歷史遺迹被破壞,可就算是這樣,瘦死的駱駝依然比馬還大,國內任何一個城市的民國遺迹還是不能和南京相比。

在城市建設方面,南京是中國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採用綜合分區規劃的城市。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南京作為國民政府的所在地,曾有過一次規模浩大的城市建設。它不僅立刻讓南京受惠,而且吃足了老本。過去的很多年,談到城市規劃,談到綠化和公用設施,大家都羨慕南京。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這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在國民政府工程師和公用事業官員的不懈努力下,宏觀上採納了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採用了中國傳統風格,南京成為當時「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並因此被哈佛大學的教授柯偉林寫進他的教材。另一位叫愛潑斯坦的美國人則早在抗戰爆發之前,就對南京的市政建設讚不絕口,他把當時的南京比喻成一座帶有普魯斯色彩的首府,與歐洲最好的城市相比毫不遜色。

我們今天看到的民國遺韻是一段輝煌歷史的殘存。雖然遭受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但是南京的實際受損程度,與歐洲名城倫敦和柏林相比,與日本的首都東京相比,保留完好的建築物要多出許多。正因為如此,展現民國風貌成了南京一張很不錯的名片。當然,除了大量的民國老建築,最值得一提的還有「濃陰蔽日」,南京有太多民國時期種下的樹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南京是無可爭議的綠色城市。在現代化高樓林立的今天,民國老建築和綠油油的參天大樹,已成為南京市容的最好點綴。

無法完成的一日游

對於一個旅行者來說,來南京觀光最好能多少做一番準備。這裡可不是個走馬觀花的地方,因為此地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既有令人驚嘆的湖光山色,更有讓人追古撫今的人文景觀。一個城市又有山又有水,已經很不容易,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山山水水,在南京都有機地和歷史文化交織在了一起。說老實話,即使你的時間很充足,即使你已經做了細心準備,甚至還有一個很棒的導遊和嚮導,也只能匆匆地把南京這個古城琢磨出一個大概。

南京的山都不太高,最高點無疑就是紫金山,又名鐘山。巍巍鐘山也就448米,由東向西,彷彿一把寶劍劈向南京城,高高拱起的鐘山就是刀把,然後那些斷裂的一截截刀身,插在了泥土裡,形成了一個個連綿不斷的高地小山丘。它們其實都是鐘山的余脈,分別是富貴山,九華山,雞籠山,鼓樓崗,五台山,清涼山。最西邊的清涼山頂端,便是大名鼎鼎的石頭城,唐朝以前,這裡面對著滾滾長江,登高望遠,讓無數英雄感慨不已。

千萬別小看了這一座座小山丘,它們是南京的脊梁骨,個個都是名勝,處處都有風光,所謂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採風流甲于海內,說的就是這些地方。南京有著世界上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城牆,當然到南京來,你免不了還要去看些名人陵墓。外地遊客一般都不太知道,鐘山腳下的梅花山埋葬著孫權,春天裡漫山遍野的梅花盛開,這裡是南京人最嚮往的去處。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氣派,任何看過旅遊圖片的人都早已有了印象。在陽光照耀下,鐘山常會放射出一種炫目的紫色光芒,祥雲環繞,紫氣東來,圍繞著這一片片的山陵,六朝的石刻便散落在原野間。說起六朝石刻,尤其是這個時期的雕塑,熟悉南京市徽的人立刻會想起那威武的石辟邪。當古羅馬藝術隨著龐大的帝國一起衰落時,六朝石刻在南京的周圍正方興未艾。經過專家的考訂,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六朝石刻,不僅傳承了漢代風格,而且融合了佛教藝術,甚至很有可能受到了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的影響。

南京的山看不完,南京的水別有風情,除了一條蜿蜒流淌著的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的景色也是美不勝收。早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末,有一項調查數據就顯示,南京當時的城市公園面積,在世界大城市中名列前茅,遠遠地高於倫敦,高於柏林,高於紐約,和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基本持平。這個數據的成立,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天工造化,歸功於南京市內的山山水水。隨著城市現代化的全面鋪開,南京的城市綠地面積受到了嚴重影響,綠化覆蓋率大打折扣,但是憑藉著歷史的豐厚遺存,在國內大城市中仍然還有著不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南京市政府已向市民許諾,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將達到55%以上,主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要達到15平方米以上。


推薦閱讀:

張純如在《南京浩劫》裡面說,一戰中日本雖然在協約國一方,但在戰後的歲月里,許多國際商人和消費者都特意抵制日本產品。這是為什麼呢?這對以後的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
南京中央門怎麼樣?
有哪些讓你覺得驚艷的南京美食?

TAG:南京 | 轉載 | 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