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丹麥幼教嗎?
北歐國家的幼教以「玩」代「學」。「 零」收費在丹麥,所有的普通學校都是免費的。丹麥人一生可以免費進入小學、中學、預科學校和大學接受教育。公立的學前班,不需要家長為孩子付費。私立的學前班,家長則需要為孩子繳納一定費用。國家初等教育條例規定,學前班歸教育研究部管理。丹麥兒童入托時,由家長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由政府具體安排。託兒所和幼兒園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在經費的來源上渠道不同,公立托幼園所的經費由政府提供,私立托幼園所的經費則是由父母交納的,他們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為孩子支付相應的費用。例如,高收入的父母須付出一定的費用,而低收入的父母則可不付。託兒所和幼兒園不論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都受到社會事業部的指導、社會安全法的保護。但是丹麥全國由政府批准的托兒位置數量有限,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公立幼兒園的缺乏—年齡在兩歲的丹麥兒童只有15%進入公立託兒所;約50%的3~6歲兒童進入公立幼兒園。找不到正規幼兒園的家長會選擇自己在家照顧孩子、把孩子送往私人開辦的家庭幼兒園等方式。「零」分組:丹麥學前教育的對象,是7歲以下的兒童。丹麥的學前教育機構總的來說,有三種:託兒所、幼兒園、學前班。丹麥的幼兒教育,教學節奏慢,反對將兒童分成不同的能力小組。自80年代中期以後,丹麥的學前教育實行的是混合年齡編班教育。在託兒所和幼兒園,不按年齡分班,而是以大帶小,讓年長兒童和年幼兒童一起成長。兒童從進學前班的第一周開始,就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小學一、二年級的同學一起接受教育,直到他們能適應學校的生活為止。在與年幼的兒童交往過程中,年長的孩子學習如何關心、照顧別人,學會分享;而年幼的孩子也體會著年長孩子的處事方式,學習如何與各種年齡的孩子交流。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能發展自身的社會性。「 零」課程丹麥學前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尊重兒童身心的特點與規律,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讓孩子身處其中自由的發展。在丹麥的學前教育機構中「沒有」課程,即沒有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組成的、或是有具體專業特點的(如:音樂、美術、舞蹈等)統一教授的正式課程。所謂的教學,其實就是在一天中開展各種各樣的遊戲和活動。丹麥的幼兒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可以自行決定開展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孩子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在6~7歲之前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的幼教中都是罕見的。託兒所託兒所招收的是0~2歲的幼兒。每個託兒所大概有30~40個孩子,每班孩子的數量在10個左右,教師1~2名。託兒所每天對外開放。在託兒所里,老師給孩子提供需要的活動場所和玩具,讓孩子自在地玩耍。幼兒園幼兒園針對的是3~6歲的兒童,由於兒童在園時間長短不一,又分為全日制和部分時間託管。每個班配備3~4個老師,每班有20個左右的孩子。教師為兒童提供各種遊戲材料、布置遊戲環境,讓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由選擇材料,參加室內外遊戲活動,既可以進行繪畫、泥塑,也可以進行摺紙、木雕。學前班學前班招收5~6歲的兒童,每天開放3~4個小時,每班約30名兒童,由2位教師負責。學前班都是附設在小學裡,為兒童提供學前1~2年的教育。在這一階段依舊以一般的玩樂和各種發展活動為主,學生們沒有太多的寫作練習。藝術創造活動、智力活動、特別是遊戲活動在兒童的學習中依然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學前班,主要是為了讓他們適應學校這種新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意圖讓他們提前進入正規學習狀態。丹麥幼兒園的特色活動是它的表演遊戲,通過文學藝術等活動來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老師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演奏樂器,目的不在於教會孩子什麼,而主要是給孩子提供各種機會表現自己,通過這樣來發展他們的藝術才能。同時,老師和孩子們之間進行的讀圖畫書、朗誦、講故事等各種語言遊戲,意在培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兒童的交往能力。北歐氣候寒冷,但據統計,丹麥的人均壽命很高,這除了得益於良好的社會福利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重視戶外鍛煉。老師從兒童實際生活環境出發,選擇教育內容,根據兒童的知識經驗、興趣需要,設計教育活動,比如,滑雪、溜冰、游泳等都富有極強的挑戰性,深受兒童的喜愛。安排這些活動,能夠鍛煉兒童的體魄,增強兒童的體質,培養兒童的探險精神和勇敢品質,保障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沒有教學的指標、沒有教學評估的壓力,老師和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寓教於樂。除了上述的遊戲之外,還有日常生活活動、勞動活動、觀賞活動等等。教學活動的展開通常是圍繞某個有關日常生活的主題進行,如:節日、食品等。遊戲採用綜合的形式,涵蓋了語言、戲劇、音樂、藝術、自然常識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安排室內外各種活動。丹麥的學前教育注重的是兒童心理健康和社會性的發展,沒有太多的技能練習(如:寫作練習)。事實證明,丹麥的學前兒童具有不錯的合作意識,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有信心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然,各種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薄弱之處,丹麥的幼教界認為:當前丹麥的學前教育在過於看重個人創造力和能力的培養,而對孩子基礎知識傳授方面做的不夠;對早期智力開發重視不夠;忽視教學活動系統性、規範性等等。總觀丹麥的幼兒園的「零」教育,雖然由於具體國情、教育理念不同,丹麥的學前教育體制、幼兒園經營模式都和我國的不一樣,但其學前教育的一些經驗和做法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1)一個國家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幼兒階段就應當採取措施,而這種提高應當是面向所有兒童的。正因為如此,關注弱勢群體家庭中的兒童才更值得政府和有關教育機構關注。所以,我們的幼兒教育應當充分的考慮到「增加各類兒童受教育機會」的問題。(2)從丹麥幼兒園的混齡教育,我們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借鑒它的理念,那就是:幫助兒童發展成人,教給每個孩子個人發展、人際交往和合作的技巧。現在我國的家庭形態,多是以「三口之家」為主,獨生子女的比率很大。因為家庭成員的人數少,孩子沒有機會能與兄弟姊妹一起互動,況且很多孩子課餘時間還要上各種輔導班,與其餘孩子接觸的時間有限,這些都讓孩子關於同齡人間交往的學習相對減少,因此,在進入幼兒園以至於小學這些小社會時,分享、輪流和等待對他們而言,都成了一種挑戰。「教學相長」在孩子的世界裡也同樣適用,學習不僅只有在認知領域,在社會化、自我概念、情緒管理等方面都應該被重視。在混齡的環境中,強調孩子的人際互動關係,只有和諧的人際溝通模式,才能培養健全人格的孩子。混齡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既要為同齡或相似發展水平的兒童組織教育活動,也要為不同年齡或發展水平的兒童安排教育活動。(3)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尊重兒童身心的特點與規律。比起技能的獲得,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才是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目前,由於社會各行各業都競爭激烈,在我國的許多幼兒園存在著教學技能化的傾向,「學會了什麼」成了評定幼兒發展水平的依據。這種不良的傾向,讓老師、家長、孩子都充滿壓力。壓力的指向表現為「社會→家長→老師→孩子」,孩子作為壓力的最終承受者,其處境顯而易見。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各種遊戲活動中成長的,這也是他們的基本權利。所以,我們在面對社會壓力的同時,還是應當多考慮一下孩子的需求,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在選擇教學遊戲和設計教學活動中,不要功利性太強,要為兒童提供健康、輕鬆、豐富的活動內容和活動環境,以滿足兒童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推薦閱讀:
※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區別
※弟兄姊妹真的了解「禁食禱告」嗎?
※想了解一個人,應該從這裡開始
※傾沐讓你一秒了解C位出道蔡徐坤的牛奶肌
※寧夏銀川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TAG: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