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反抗期」的應對策略

  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仍舊調皮、不聽話、不愛學習、你說東,他偏向西。這根源追問起來其實是因為第一反抗期沒有很好的把握。既然這樣,那大家一起跟著我的思路認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針對2-4周歲的幼兒。回顧一下我們孩子在第一反抗時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約幾歲時,你忽然感覺不聽話了?

  2.對孩子不聽話?你是如何做的?是進行嚇唬?打罵?置之不理?還是把孩子弄哭後,又怕哭壞,最終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們夫妻在教育孩子觀念上一致嗎?有沒有因為觀念不一致而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4.你們夫妻之間和老人之間在孩子的教養方面,有沒有觀念上的衝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對於這四個問題,你們家的情況是怎樣?面對這些問題,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這一時期所體現出來的現象一般有:

  1.孩子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

  2.吃飯問題。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讓他做什麼,他偏不聽。這正是2--4周歲幼兒身上體現出來的反抗。大家認真思考下,幾乎2--4周歲的幼兒都會經歷這些現象。如果我們採取打罵,那終是無法解決這些現象的。那這是為何呢?

  下面是老師分析的四種原因:

  1.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回過頭想想,當孩子一生下來時,完全就是一張白紙,在嬰兒期孩子只會用笑和哭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並沒有其它情緒表達,而我們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緒想法,靠我們平時的觀察來猜測寶寶想表達的意思。到寶寶2周歲基本很能說了。(不過我家培洪說話就比較晚,2周3個月才開始說話耶,當然開口後,很快就能說得很流利了)會用語言表達後,寶寶都想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加以表情,說出的話顯得比較誇張,而我們大人卻覺得好玩。老是以笑來應對寶寶,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我們應該主動引導孩子的表達。

  還有就是大家抱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孩子能表達後,就想讓孩子開始識字。其實這個時期是寶寶最佳的口語期(0-3),我們只要每天對著寶寶說話,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學會。這時的記憶力也是相當好。還有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當寶寶說要某一事物時,當你給他後,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是為什麼?只要是細心的家長,一定都會知道這麼大的寶寶,在用詞方面還用得不準,所以產生了答非所問,他要東,你卻給了他西,孩子自然就會有情緒,而我們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圖。脾氣急燥的家長,這時就會有情緒,甚至還打孩子,這樣親子矛盾就來了。家長情緒失控時,我們不妨冷處理,細心觀察一下,而不能用傳統觀念,對於第一反抗期的寶寶來說是無效的。

  2.家長忽略了遊戲心理。

  經常看到孩子吃飯,滿地跑。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要跑?是不是我們先追他,他才跑。孩子還以為我們在和他玩遊戲呢?所以這不能怪孩子,只能從自身找原因,吃飯對於一個1歲半以後的孩子,如果餓了本能就會用手去抓東西吃。而我們卻老是怕弄髒衣服及地板,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培洪媽就是這樣,不過我當時最討厭孩子邊走邊吃,我是讓培洪一邊吃一邊看電視。這方法自然也是錯誤的。)只要我們了解到寶寶剛開始時都是用手來協調動作,寶寶一般用手感知會持續2個月,然後用勺子開始模仿我們大人的動作,手和嘴正在協調配合吃飯,剛開始也許會把飯打到臉上,額頭上……當我們意識到這是寶寶成長中的必須一課時。相信我們的年輕家長們都會滿心歡喜看著寶寶這一巨大變化的。可現實中像我一樣的人還是比較多,包辦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終歸還是觀念在作怪)

  我們當家長的要有心理準備,你要如何餵養你的孩子?孩子不愛吃飯,有沒有想過為何不愛吃?所以我們家長在遇到情況時應該站在那先觀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樣在我們大人的序列中找到節奏感、責任感。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引導?

  3.單向思維。

  經常看到這一時期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現象。老師給這總結了一句話:「寧要玩具,不要友誼。」其實大家細細思考下確實如此,有時家裡來了小朋友,是不是經常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大家知道這是這一時期寶寶的現象,就不覺得奇怪了,這時候我們只要用其它新鮮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這當然也需要我們的方式方法。所以對於我們家長朋友學習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響讓孩子學會說「不」

  對於這個問題,絕大部分家庭都經歷過,如果我們試圖給寶寶養成好習慣,那必須要有約束力。如果在父母這邊建立好了好習慣,老人那邊卻破壞好習慣。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和老人之間在觀念和方法上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得在這上面作文章。才不會讓孩子生活在夾縫中,讓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那麼我們年輕的父母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1.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遇到你叫寶寶吃飯或者其它什麼事時,如果寶寶專註於他手上的事,這時你如果叫了二遍,寶寶還是沒有反映,這時你就不要再說第三遍了,這時候的寶寶他只專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沒有聽你在說什麼,所以我們就沒必要再嘮叨了。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一起關注寶寶手上的東西,這時,寶寶感覺到你來到他身邊,會抬起頭看你,你就可以面帶微笑,用眼睛看著寶寶的眼睛,用溫和的語氣,簡潔的語言對寶寶說:我需要你的幫助。對於這麼大的寶寶,是很願意幫助人的,當幫你做後,你對他說一聲:謝謝。那效果就更好了。不過,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語言。對於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語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會反抗了:你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2.制定家庭規則:

  很多家長都習慣於對某一件事,嘮叨個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規則,這對於培養良好的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須得關注規矩,當然這規矩需要全家一起總動員,不能只是孩子一人執行,這樣孩子是不會遵守的。

  我們已經知道,這時期是處於遊戲親子溝通,對於,那些愁於寶寶每天吃飯困難的家長們,你是否了解了寶寶在幼兒園的就餐習慣。我們可以和幼兒園一樣進行分餐制度。為什麼會有5+2=0這個說法,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5天養成良好的習慣,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壞,又歸為0了。所以說,根源還是在我們家長身上。我們應該在飯前和孩子商量規定好。吃一餐飯的時間是多少?到點了沒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規定的時間,就一定得執行,這樣孩子經歷幾次後,就明白,不吃媽媽就收走了,中間又沒零食吃。自然就會認真吃飯了。還有一點就是,在吃飯時,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著孩子,這樣過份的關注,會打亂孩子吃飯的就餐氛圍,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時有飢餓感,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會形成。

  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老是嘮叨個不停,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在和孩子交流時,要眼睛看著孩子眼睛,告訴孩子,你想做什麼?或者讓孩子做什麼?儘是用簡潔易懂的語言。

  3.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對一切東西在他的眼裡都感到新鮮,比如,經常看到寶寶把東西放到嘴裡,這其實是寶寶通過嘴來嘗試這個東西,找下感覺。接著通過手來握、撿、放等肢體協調動作。如果,這時家長不分清紅皂白就上去搶孩子的東西,或者用武力來解決,這是徒勞的。這一舉動還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給阻斷了。好奇心一旦沒了,想像力也就沒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覺得孩子把東西放到嘴巴里臟、不安全。可這麼小的孩子卻不懂安全不安全;臟還是不臟。這隻有在事前先進行家裡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並製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環境。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充分發揮他創新思維的發展。

  千萬不要忘了這一時期是寶寶單向思維時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鮮事物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推薦閱讀:

【娛樂】十句不得不知的金玉良言 收了留著說給孩子聽...
女人太容易在愛里變成小孩子,為一點甜蜜不惜受盡委屈
陳小春凶兒子,應采兒看到孩子眼神忍不住哭了?
毛澤東和賀子珍與他們的6個孩子
孩子多大開始異性父母不該給孩子洗澡?

TAG:孩子 | 策略 | 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