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無緣覺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經典推薦
(二)空無緣覺法 |
選擇字型大小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真空,不但無凡夫迷執的境界,亦無二乘聖者覺悟的境界。此中所說無無明等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門。梵語辟支佛,譯名緣覺,或名獨覺。生逢佛世,親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人,名緣覺;或生不逢佛世,只憑自己宿植善根,獨宿孤峰,『春睹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觀察萬物,緣生緣滅,生滅無常之理而悟道的人,名獨覺。無論是緣覺或獨覺,都是從因緣而悟道的聖者。
經文在無明與老死之間,簡略了行等十支,應該加上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等,共成十二支,名十二因緣。此十二因緣,有流轉門與還滅門的不同。
流轉門,是說眾生輪迴六道生死的因緣,其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因果。由於眾生的生死無窮無盡,如水的川流不息,又如車輪的旋轉不停,故名流轉門;屬於污染的緣起,是迷情眾生的苦因苦果,亦是順觀的十二因緣。
還滅門,是教導人解脫生死輪迴的方法,若能依之逆觀十二因緣,就可以滅除煩惱生死,還歸真理的故鄉,因此名為還滅門。在三乘教法中,是辟支佛乘的解脫道,屬於清凈的緣起。
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詳述眾生的生命,由細至粗,自高而下的過程。迷途眾生,最初因無明不覺,迷失真心,走向黑暗的苦惱世界。無明是甚麼呢?無明,可以說是一切煩惱的祖宗,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本來,眾生的真心,是純潔無瑕,清凈本然,妙明覺照的。無奈眾生一念妄動,產生欲有所明的妄覺,這妄覺,就是『無明業相』。
由於無明妄覺欲有所明,於是幻覺內有能見的見分,外有所見的相分;能所對立,輾轉迷執,由三細而六粗,遂有迷理無明,迷事無明;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執法無明,執我無明;生育出無窮無盡的煩惱子孫;於是,真心被重重無盡的無明黑幕包裹起來,失卻原來的靈明覺照。自此,眾生不再認識真心,反而認妄作真,以為妄想識心就是自己的心,遂被妄想識心所支配,所驅使,胡作非為,由業感果,輪迴六道,流轉生死,求出無由。所以,無明是兩種生死的根本,亦是一切罪惡的源泉。
行:行是行動,即是眾生心識的活動,亦可以說是妄想識心盲目的衝動;屬於思心所的主體,是五蘊中行蘊所攝。由此『行』的思心所,令眾生做作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行為,由是引生下一期的生命,叫做行。
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是眾生的精神主體,生命開始,是被過去業力所牽,挾持著過去生命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子去投胎,隨業受報;當眾生壽盡命終時,此識最後離開生命體,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因為投胎時,男的中陰身,憎父愛毋,女的中陰身,則憎母愛父;就憑此一念憎愛的分別心,被稱為識。
名色:是指由心物和合而成的胎相。眾生的心識,被業所牽,投入母胎時,由一念憎愛之心,攬父母的精血而成胎。胎相雖然具足心物兩種元素,可是受想行識等心法是無形無相,不可以示人,而且初投胎時,六根未成,識心不能發揮其功能,但有心之名,沒有心的實際作用,所以不稱為心,只稱為『名』。初投胎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但稱為『色』。故合稱『名色』。
六入:即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漸漸長成,具足眼等六根,於出胎之後,對外面的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觸:觸是觸覺,是嬰兒初出母胎,與外界接觸時,產生冷暖澀滑的感覺。雖然,但六根與六塵,只有接觸的機會,還沒有能力分別美惡好醜,而產生起愛惡之念。即使是兩、三歲的嬰孩,仍然是天真純樸,根塵接觸,亦只有單純的知覺而已。
受:受是領受。是人的五官與外界事物接觸的反應情緒。當小孩年紀稍長,四至十歲時,知識漸開,開始感覺到環境的優劣,而嘗受到或苦或樂的滋味。這完是情感的作用,是五蘊中的受蘊。
愛:愛是貪愛,當人由少年進入青年時期,慾望既開,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塵境,心生貪戀執著就是愛;愛,包括喜怒哀樂等各種不同感覺的情緒。例如:這是我所愛,即心生歡『喜』;若被他人奪我所愛,便生嗔『怒』;若然喪失我所愛,一定悲『哀』不已;或能盡情享受我所愛,便感覺快『樂』。若是順我所愛,便生『愛欲』之心;或違我所愛,便生厭『惡』之念。時刻都在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圈子中打滾,消耗了寶貴的生命而不自覺,故古人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就是愛的煩惱。
取:是一種佔有慾。人生由青年轉入壯年時期,愛欲熾盛,對於名利財富,貪求不已,諸般百計,欲據為己有;甚至不奪不饜,是名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於前際愛的追求,取的佔有,不覺造了很多或善或惡的業因;有了業因,非受生死輪迴的果報不可。所以招致後際的生、老死之果報體。
生:是生命,亦是接受果報體的開始。眾生現在所造作的善惡業力,必然招致未來受生的果報體。但受果報時再造業,業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對前的愛取有言,則屬未來受生之果;若對後的老死言,則屬於未來感果之因。
老死:諸根衰頹是老,身壞命終是死。有生必有死,這是現象界必然的定律。眾生的生命亦然,自出母胎後,由幼而少、而壯、而老,匆匆數十寒暑,一期報盡,終歸於死。本來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永無了期。眾生的生命,就是這樣一期又一期的延續下去,演變成無窮盡、無止境的生死洪流,而眾生的苦惱,也就無量無邊。
十二因緣,不外是惑、業、苦三道。無明和愛、取三支屬於煩惱惑道(無明為過去惑,愛取為現在惑)。行和有二支是屬於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屬於苦道。古人偈言:『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
『惑、業、苦』三道,為一切有情輪迴生死的總綱。依過去世『無明、行』的惑業;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道。復由現在世的苦道,引生現世『愛、取、有』之惑業。再依現世的惑業,受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受苦。惑業苦三,如連環鉤鎖,循環不息,故招致無盡的生死輪迴,起信論名之為:『流轉門。』我們欲想截斷生死洪流,登涅槃彼岸,擺脫惑業苦的束縛,必須修學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滅。因為無明,是生死的根源。眾生自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惑業苦』的軌道上兜圈子,不能跳出生死輪迴。辟支佛這一類聖人,卻能夠觀察到這點,心生畏懼,厭離生死,故揮智慧的寶劍,斬斷無明與行的惑業,於生死的洪流中,掌握生命之舵,駛向涅槃彼岸,終於拋棄生死,登陸真理之邦,獲得生命的自由與解脫。
因為辟支佛的智慧,知道人生的憂悲苦惱,是由於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老死則因『生』命而有;導致生命的延續,皆因『有』業力的牽引;而業又因妄『取』生。為什麼要妄取呢?原因是眾生被貪『愛』的心所驅使;愛又從何而來?是從感『受』的妄情而來;受因何而有?是因六根與六塵接『觸』。觸又因『六入』而生。六入又因『名色』;名色的生長,則由『識』心投胎;識心投胎的主因,是由過去『行』為造作的業力所驅使,業力牽引識心投胎,等如憑罪狀而入獄一樣。若無業力,識心就不會被逼去投胎受報。業又從何來而來呢?業是由『無明』而生。由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追究生死根源,罪魁禍首,實是無明。
我們想取消人生的『老死』,就要不去受生;要不受生,首先就要消滅無明。欲想消滅無明,必須反妄歸真,舍識用根;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破除我法二執。如是妄盡情空,真心顯現,無明自然消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直至生滅,則老死皆滅。前因既滅,後果不生,即可永斷生死,回復真心的清凈,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的緣起,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的法門。雖然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為原則的十二因緣流轉門,能令有情流轉生死;但依據『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為原則的十二因緣還滅門,亦可使人超越生死。這是辟支佛所覺悟而又證得的境界。
但在菩薩的般若正智,照見諸法皆空時,不管是流轉門,或是還滅門,一律都不存在。何止無明空無自性,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六入,…乃至生、老死,無一不是空無自性;除了妄想執著,根本就沒有實質存在。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然則,在真心的空相說:不但沒有凡夫流轉門的十二因緣法,同時也沒有聖人還滅門的十二因緣法。這樣,當然是沒有無明,乃至沒有老死,亦沒有無明盡,乃至老死盡,故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有關「(二)空無緣覺法」的其他文章· 下一頁:(三)空無聲聞法· 返迴文章目錄 | 地藏孝親網 |
推薦閱讀:
※大般若經綱要(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一十五
※般若心經的力量與深沙大將合修增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三十六
※邁向覺醒之路吧,勇敢的行者啊必將舍離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