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一冊89)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一冊89) 卷第二十釋初品中三三昧 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問曰:行是四無量心,得何等果報?  

(問:行此四無量心,得怎樣的果報?)

答曰:佛說入是慈三昧,現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傷,終不橫死,善神擁護。以利益無量眾生故,得是無量福德。以是有漏無量心緣眾生故,生清凈處,所謂色界。  

(答:佛說入此慈三昧,現在得五種功德:入火不燒,中毒不死,兵刃不傷,終不橫死,善神擁護。因利益無量眾生而得此無量福德。用這有漏無量心緣眾生而生清凈處,所謂色界。)

問曰:何以故佛說慈報生梵天上?  

(問:為什麼佛說慈報生梵天上?)

答曰:以梵天眾生所尊貴,皆聞皆識故。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常多婆羅門。婆羅門法,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若眾生聞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

答:因梵天眾生所尊貴,都聽說過都知道。佛在天竺國,天竺國婆羅門多。婆羅門法,所有福德都願生梵天。如果眾生聽說行慈生梵天,都多信向行慈法,因為這個原因說行慈生梵天。)

複次,斷淫慾天,皆名為梵,說梵皆攝色界。以是故,斷淫慾法,名為梵行。離欲亦名梵。若說梵,則攝四禪、四無色定。  

(又,斷淫慾的天,都稱為梵,說梵都包括色界。所以,斷淫慾法,稱為梵行。離欲也叫梵。如果說梵,則包括四禪、四無色定。)

複次,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譬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說一種不妄語,則攝三事。  

(又,因為覺觀難滅,不說上地的名字。譬如五戒中,口律儀,但說一種不妄語,則包括三事。)

問曰:慈有五功德,悲、喜、舍何以不說有功德?

問:慈有五種功德,悲、喜、舍為什麼不說有功德?)

答曰:如上譬喻,說一則攝三事。此亦如是,若說慈,則已說悲、喜、舍。

(答:如上面的譬喻,說一則攝三事。此也是這樣,如果說慈,則已說悲、喜、舍。)  

複次,慈是真無量,慈為如王,餘三隨從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眾生得樂,見有不得樂者,故生悲心;欲令眾生離苦,心得法樂,故生喜心;於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故生舍心。  

(又,慈是真無量,慈如王,餘下的三個是隨從如人民。為什麼?先用慈心想使眾生得樂,見有不得樂的,所以生悲心;想使眾生離苦,心得法樂,所以生喜心;在三事中,無憎無愛,無貪無憂,所以生舍心。)

複次,慈以樂與眾生故,增一阿含中說有五功德。悲心於摩訶衍經,處處說其功德,如網明菩薩經中,說菩薩處眾生中,行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

(又,因慈把樂給與眾生,增一阿含中說有五種功德。悲心於摩訶衍經,處處說它的功德,如網明菩薩經中,說菩薩在眾生中,行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佛、菩薩功德的根本,是般若波羅蜜的母親,一切佛的祖母。)

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如是等種種贊大悲。喜、舍心,余處亦有贊,慈、悲二事偏大故,佛贊其功德。慈以功德難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

(菩薩用大悲心而得般若波羅蜜,因得般若波羅蜜而得作佛。象這樣等種種贊大悲。喜、舍心,其它的地方也有贊,因慈、悲二事偏大,佛贊它們的功德。慈因功德難有,悲因能成大業所以贊。) 

問曰: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遍凈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極虛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舍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云何言慈果報應生梵天上?  

(問: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遍凈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極虛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舍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為什麼說慈果報應生梵天上?)

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如是說。  

(答:一切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的這樣說。)

複次,從慈定起迴向第三禪易,從悲定起向虛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舍定起入無所有處易故。  

(又,因為從慈定起迴向第三禪容易,從悲定起向虛空處,從喜定起入識處,從舍定起入無所有處容易。)

複次,慈心愿令眾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三界中遍凈最為樂故,言福極遍凈。悲心觀眾生老、病、殘害苦,行者憐愍心生,云何令得離苦?若為除內苦,外苦復來;若為除外苦,內苦復來。

(又,慈心愿讓眾生得樂,此果報自應受樂,因三界中遍凈最為樂,所以說福極遍凈。悲心觀眾生老、病、殘害苦,修行的人憐愍心生,如何使他們得離苦?如果為他們除內苦,外苦又來;如果為他們除外苦,內苦又來。)

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虛空能破色,是故福極虛空處。喜心欲與眾生心識樂,心識樂者,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虛空處心,雖得出身,猶繫心虛空;識處無量,於一切法中皆有心識,

修行的人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無身,乃得無苦。」虛空能破色,所以福極虛空處。喜心想給與眾生心識樂,心識樂的眾生心得離身,如鳥出籠;虛空處心,雖得出身,猶繫心虛空;識處無量,於一切法中都有心識,)

識得自在無邊,以是故喜福極在識處。舍心者,舍眾生中苦樂,苦樂舍故,得真舍法,所謂無所有處;以是故,舍心福極無所有處。如是四無量,但聖人所得,非凡夫。

(識得自在無邊,所以喜福極在識處。舍心是指舍眾生中苦樂,因苦樂舍,得真舍法,所謂無所有處;所以,舍心福極無所有處。像這樣的四無量,但聖人能得,不是凡夫。)  

複次,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分別著諸法,錯說四無量相:「是四無量心眾生緣故,但是有漏;但緣欲界故,無色界中無。何以故?無色界不緣欲界故。」為斷如是人妄見故,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

(又,因為佛知未來世眾弟子鈍根,分別著各種法,錯說四無量相:「此四無量心因眾生緣只是有漏;因只緣欲界,無色界中沒有。為什麼?因為無色界不緣欲界。」為斷這樣的人的妄見,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

佛以四無量心,普緣十方眾生故,亦應緣無色界中。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論者言:眾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如是種種,略說四無量心。

(因為佛用四無量心,普緣十方眾生,所以也應緣無色界中。如無盡意菩薩問中說,慈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論者說:眾生緣是有漏,無緣是無漏,法緣或有漏或無漏。象這樣種種,略說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者,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處。是四無色有三種: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有垢者,無色中攝,三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應行。生得者,行是無色定,業報因緣故,生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記四眾。

(四無色定是指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此四無色有三種:一、有垢,二、生得,三、行得。有垢的四無色定包括在無色中,三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應行。生得的四無色定,行是無色定,因為業報因緣,生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記四眾。)

行得者,觀是色粗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如重病、如癰瘡、如毒刺,皆是虛誑妄語,應當除卻。如是思惟已,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入無邊虛空處定。

(修行得的四無色定,觀此色粗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如重病、如癰瘡、如毒刺,都是虛誑妄語,應當除卻。這樣思惟後,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入無邊虛空處定。)

問曰:云何能滅是三種相?  

(問:如何能滅此三種相?)

答曰:是三種相,皆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性;自性無故,是三種虛誑無實,易可得滅。  

(答:此三種相,因都從因緣和合生,沒有自性;因為自性沒有,這三種相虛誑沒有真實,易可得滅。)

複次,是色分別分分破散,後皆無,以是故,若後無今亦無。眾生顛倒故,於和合色中取一相、異相,心著色相,我今不應隨愚人學;當求實事,實事中無是一相、異相。

(又,此色分別,分分破散,最後都沒有,所以,如果後來沒有現在也沒有。因為眾生顛倒,於和合色中取共相、不同的相,心著色相,我現在不應隨愚人學;當求實事,實事中沒有這共相、不同的相。)

複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卻離諸法,得利為深。我先舍財物、妻子出家,得清凈持戒心安隱,不怖不畏。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禪;離覺觀內清凈故,得第二禪中大喜樂;離喜在第三禪地,於諸樂中最第一;舍是樂,得念舍清凈第四禪。今舍是四禪,應更得妙定。」

(又,修行的人這樣想:「我如果除卻、離一切法,得利為深。我先舍財物、妻子出家,得清凈持戒心安穩,不怖不畏。離一切欲、一切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禪;離覺觀因為內清凈,得第二禪中大喜樂;離喜在第三禪地,在一切樂中最第一;舍此樂,得念舍清凈第四禪。今舍此四禪,應更得妙定。」)

以是故,過是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佛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過色相者,是可見有對色;滅有對相者,是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異相者,是不可見無對色。  

(所以,過此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佛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過色相指此可見有對色;滅有對相是指此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異相是指此不可見無對色。)

複次,眼見色壞故,名過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壞故,過有對相;於二種余色,無教色種種分別故,名異相。如是觀離色界中染,得無邊虛空處。得三無色因緣方便,如禪波羅蜜品中說。是四無色,一常有漏,三當分別。

(又,因眼見色壞,叫過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壞而過有對相;在兩種剩下的色,無教色種種分別而叫異相。這樣觀,離色界中染,得無邊虛空處。得三無色因緣方便,如禪波羅蜜品中說的。此四無色,一種常有漏,三種當分別。)

虛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虛空處攝有漏四眾;無漏者,虛空處攝無漏四眾;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一切皆有為。善有漏虛空處是有報,無記及無漏虛空處是無報;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

(虛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的指虛空處包括的有漏四眾;無漏指虛空處包括的無漏四眾;識處、無所有處,也是這樣;一切都是有為。善有漏虛空處是有報,無記及無漏虛空處是無報;識處、無所有處也是這樣。)

非有想非無想處:善非有想非無想處有報,無記非有想無想處是無報。善四無色是可修,無記四無色定非可修。隱沒者是有垢,不隱沒者是無垢。一是有;三中有漏者有,無漏者非有。

(非有想非無想處:善非有想非無想處有報,無記非有想無想處是無報。善四無色是可修,無記四無色定不可修。隱沒的是有垢,不隱沒的是無垢。一是有;三中有漏的有,無漏的不是有。)

四無色定攝心心數法,是相應因;心不相應諸行,是非相應因。有善法非四無色中,有四無色中非善法,有亦善法亦四無色中,有非善法亦非四無色中,有善法非四無色者,一切善色眾,及四無色不攝善四眾,及智緣盡。

(四無色定包括心心數法,是相應因;心不相應眾行,是不相應因。有善法不在四無色中,有四無色中的不是善法,有也是善法也在四無色中,有不是善法也不在四無色中,有善法不是四無色的是:一切善色蘊,及四無色不包括的善四蘊,及智緣盡。)

有四無色中非善法者,無記四無色。有善法亦有四無色者,善四無色。非善法亦非四無色者,一切不善五眾,及無記色眾,及四無色不攝無記四眾,虛空及非智緣盡。不善法中不相攝。

(有四無色中不是善法的,是無記四無色。有善法也有四無色的,是善四無色。不是善法也不是四無色的,一切不善五蘊,及無記色蘊,及四無色不包括的無記四蘊,虛空及非智緣盡。不善法中不相關聯。)

有無記法非四無色,有四無色非無記法,有亦無記法亦四無色,有非無記亦非四無色。有無記法非四無色者,無記色眾,及四無色不攝無記四眾,虛空及非智緣盡。有四無色中非無記法者,善四無色。

(有無記法不是四無色,有四無色不是無記法,有也是無記法也是四無色,有不是無記也不是四無色。有無記法不是四無色的,是無記色蘊,及四無色不包括的無記四蘊,虛空及非智緣盡。有四無色中不是無記法的,是善四無色。)

亦無記法亦四無色者,無記四無色。亦非無記法亦非四無色者,不善五眾,善色眾,無色不攝善四眾及智緣盡。或漏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漏,或漏亦四無色,或非漏亦非四無色。漏非四無色者,一漏及二漏少分。

(也無記法也四無色的是無記四無色。也不是無記法也不是四無色的,是不善五蘊,善色蘊,無色不包括善四眾及智緣盡。或漏不是四無色,或四無色不是漏,或漏也是四無色,或不漏也不是四無色。漏不是四無色的,是一漏及二漏少部分。)

四無色非漏者,漏不攝四無色。亦漏亦四無色者,二漏少分。非漏非四無色者,色眾及漏無色不攝四眾,及無為法。或有漏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有漏,或有漏亦四無色,或非有漏非四無色。

(四無色不是漏的,是漏不包括的四無色。也是漏也是四無色的,是二漏少部分。不是漏不是四無色的,是色蘊及漏無色不包括的四眾,及無為法。或有漏不是四無色,或四無色不是有漏,或有漏也是四無色,或不是有漏不是四無色。)

有漏非四無色者,有漏色眾,及無色不攝有漏四眾。四無色非有漏者,三無色少分。亦有漏亦四無色者,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亦非有漏非四無色者,無漏色眾,無色不攝無漏四眾及三無為。

(有漏不是四無色的,是有漏色蘊,及無色不包括的有漏四蘊。四無色不是有漏的,是三無色少部分。也有漏也是四無色的,是一無色及三無色少部分。也不是有漏不是四無色的,是無漏色蘊,無色不包括的無漏四眾及三無為。)

或無漏非四無色,或四無色非無漏,或無漏亦四無色,或非無漏亦非四無色。無漏非四無色者,無漏色眾,及無色不攝無漏四眾。及三無為。四無色非無漏者,一無色及三無色少分。亦無漏亦四無色者,三無色少分。

(或無漏不是四無色,或四無色不是無漏,或無漏也是四無色,或不是無漏也不是四無色。無漏不是四無色的,是無漏色蘊,及無色不包括的無漏四眾。及三無為。四無色不是無漏的是一無色及三無色少部分。也無漏也是四無色的,是三無色少部分。)

非無漏非四無色者,有漏色眾,及無色不攝有漏四眾。虛空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見諦斷者,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何者是?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應虛空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

(不是無漏不是四無色的,是有漏色蘊,及無色不包括的有漏四蘊。虛空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或不斷。見諦斷的,是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那些是?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應虛空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蘊行。)

思惟斷者,學見道用思惟斷。何者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虛空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及無垢有漏虛空處。不斷者,無漏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

(思惟斷的,是學見道用思惟斷。那些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虛空處;及此起心不相應眾行;及無垢有漏虛空處。不斷的,是無漏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也是這樣。非有想非無想處,或見諦斷,或思惟斷。)

見諦斷者,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何者是?二十八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思惟斷者,學見道用思惟斷。

(見諦斷的,是信行、法行人,用見諦忍斷。那些是?二十八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眾行。思惟斷的,是學見道用思惟斷。)

何者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及無垢非有想非無想處。四無色中攝心不相應諸行,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受眾、想眾及此相應行眾,心數法,亦心相應;心意識獨心。

(那些是?思惟所斷三使;及此相應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此起心不相應諸行;及無垢非有想非無想處。四無色中包括的心不相應眾行,此不是心不是心數法,不和心相應;受蘊、想蘊及此相應行蘊,心數法,也和心相應;心意識獨心。)

四無色,或有隨心行非受相應,或受相應非隨心行,或隨心行亦受相應,或非隨心行非受相應。隨心行非受相應者,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及受。受相應不隨心行者,心是。隨心行亦受相應者,想眾及此相應行眾。

(四無色,或有隨心行不和受相應,或受相應不隨心行,或隨心行也和受相應,或不隨心行不和受相應。隨心行不和受相應的,是隨心行心不相應眾行及受。受相應不隨心行的,心是。隨心行也和受相應的,是想蘊及此相應行蘊。)

非隨心行非受相應者,除隨心行心不相應諸行,余殘心不相應諸行。想相應,行相應,亦應如是說。虛空處,或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因,或從身見因亦還與身見作因,或不從身見因亦不還與身見作因。

(不隨心行不和受相應的,是除隨心行心不相應眾行,剩下的心不相應眾行。想相應,行相應,也應這樣說。虛空處,或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因,或從身見因也還與身見作因,或不從身見因也不還與身見作因。)

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因者,除過去、現在見苦斷諸使,及此相應虛空處;亦除過去、現在見集斷諸遍結,及此相應虛空處;及除未來世中身見相應虛空處,亦除身見生老住滅,余殘有垢虛空處。從身見因亦還與身見作因者,上所除者是。亦不從身見因亦不還與身見作因者,無垢虛空處。

(從身見因不還與身見作因的,是除過去、現在見苦斷眾使,及此相應虛空處;也除過去、現在見集斷眾遍結,及此相應虛空處;及除未來世中身見相應虛空處,也除身見生老住滅,剩下的有垢虛空處。從身見因也還與身見作因的,是上面所除的是。也不從身見因也不還與身見作因的,是無垢虛空處。)

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四無色一切有因緣,亦與因緣。虛空處,或次第不與次第緣,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次第亦非與次第緣。

(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也是這樣1。四無色一切有因緣,也與作因緣。虛空處,或次第不與作次第緣,或次第也與作次第緣,或不是次第也不與作次第緣。)

次第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虛空處,及阿羅漢過去、現在最後滅時心心數虛空處。次第亦與次第緣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數虛空處,余殘過去、現在心心數虛空處。

(次第不與作次第緣的是: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虛空處,及阿羅漢過去、現在最後滅時心心數虛空處。次第也與作次第緣的是,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數虛空處,剩下的過去、現在心心數虛空處。)

非次第亦不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虛空處,余殘未來世中心心數虛空處,及心不相應諸行。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或次第不與次第緣,或次第亦與次第緣,或非次第亦非與次第緣。

(不是次第也不與作次第緣的是: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虛空處,剩下的未來世中心心數虛空處,及心不相應眾行。識處、無所有處,也是這樣。不是有想不是無想處,或次第不與作次第緣,或次第業與作次第緣,或不是次第也不與作次第緣。)

次第不與次第緣者,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及阿羅漢過去、現在最後滅時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滅受想若生若欲生。

(次第不與次第緣的是: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及阿羅漢過去、現在最後滅時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滅受想如果生如果欲生。)

次第亦與次第緣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余殘過去現在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非次第亦非與次第緣者,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余殘未來世中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

(次第也與作次第緣的是: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剩下的過去現在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不是次第也不與作次第緣的是:除未來世中欲生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剩下的未來世中心心數非有想非無想處,)

除心次第心不相應諸行,余殘心不相應諸行。四無色中攝諸心心數法,有緣亦與緣緣;四無色攝心不相應諸行,非緣與緣緣。四無色皆是增上,亦與增上緣。如是等種種分別四無色,如阿毗曇分中說,此中應廣說。

(除心次第心不相應眾行,剩下的心不相應眾行。四無色中包括眾心心數法,有緣也與作緣緣;四無色包括心不相應眾行,不是緣與緣緣。四無色都是增上,也與作增上緣。象這樣等種種分別四無色,如阿毗曇分中說,此中應廣說。)

問曰:摩訶衍中四無色云何?  

(問:大乘中如何說四無色?)

答曰:與諸法實相共智慧行,是摩訶衍中四無色。  

(答:與一切法實相共智慧行,是大乘中四無色。)

問曰:何等是諸法實相?  

(問:什麼是眾法實相?)

答曰:諸法、諸法自性空。  

(答:一切法、一切法自性空。)

問曰:色法和合分別因緣故空,此無色中云何空? 

(問:色法和合分別因緣所以空,此無色中如何空?)

答曰:色是眼見、耳聞粗事能令空,何況不可見,無有對,不覺苦樂而不空?  

(答:色是眼見、耳聞粗事能使空,何況不可見,無有對,不覺苦樂而不空?)

複次,色法分別乃至微塵,皆散滅歸空;是心心數法,在日月、時節、須臾頃,乃至一念中不可得。是名四無色定義。如是等種種,略說四無色。

(又,色法分別乃至微塵,都散滅歸空;此心心數法,在日月、時節、須臾頃,乃至一念中不可得。這叫四無色定義。象這樣等種種,略說四無色。)


推薦閱讀:

相法精髓:《達摩相法》觀相推命白話詳解(精藏篇)
淵海子平 白話文
如何受持五戒?——白話《優婆塞戒經·五戒品第二十二》
《雪心賦》(附:白話意譯)
里乘 卷三【白話譯文】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