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板橋詩文書畫全集

   鄭板橋傳

燮,字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濰坊知縣,有惠政。辭官鬻書,作蘭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為蘭葉,書難分隸法,自號六分半書。詩詞皆別調,而有摯語。慷慨嘯傲。慕明徐渭之。

對於後世的人們來說,一提起楊州八怪,首先想到的就是鄭板橋。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兼擅詞、曲、文、聯、印,在藝術與文學史上都有著卓然的地位。

說起這個怪,當然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性格怪廦,民間關於他笑傲王侯、捉弄鹽商的故事不知凡幾。綜觀其一生,可謂落拓終生。他早年家貧,婚後理是家累極重,窮困潦倒,流落揚州十載,鬻畫賣文為生,受盡冷眼。中年生活境況雖大有改變,但幾十年來狂傲顛怪的錚錚骨已成。晚年罷官歸隱,更是放蕩不羈。鄭燮在仕途上雖不得意,但在藝術領域中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清代至整個書法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溯源開流,博採眾美,大膽革新,使書壇畫苑出現了新的生機。鄭燮現存繪畫千餘幅,是中國古代畫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文學作品有詩詞三百餘首、曲十餘首、對聯百副、書信百餘封,還有、詞、記、橫額數百件。涉及藝術門類之廣,藝術造詣之深,可謂揚州八怪之楚。

鄭燮在繪畫上推崇徐渭、石濤不落俗套的革新思想,但他又不願對其一概兼收並蓄,而要「學一半,撇一半,末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末必全也」,實際上是博採眾長,自成風格。他一生最喜畫竹、蘭、石,兼畫梅、松、菊等,提出「胸有成竹」、「學三拋七」、「不立一格」、「先大後小」等論,稱自己所畫之物為「四時不謝之蘭,百年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敗之人」,可見對蘭、竹、石堅忍不的性格稟賦之認可,對自己藝術地位之期許。他的書法則游戈於碑帖之間,初學歐,後仿山谷,又受石濤錄書影響,揉入畫蘭、竹之筆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徵。他作書的章法也很有特色,將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穿插,縱放中卻有著規矩。看似隨筆揮灑,整體觀之卻產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在任意恣肆的節律中顯露著獨有的骨力。

他以書入畫,以畫入書,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常將詩、書、畫加上印章統一在一幅紙上,使詩情、畫意、書法、印章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畫上題詩在宋元即已出現,並非鄭燮始創,但如鄭燮之妙,實不多見,妙就妙在各類藝術高度統一。在他的許多傳世畫作中,題詩跋文布局靈活變化:或以畫為主,題詩為輔;或字畫各半;或一反常規,題多於畫,甚至一幅畫中,畫只佔一角,而題跋倒佔主導地位,被譽為著名的「鄭長題」,尤為後人津津樂道。但他有意創作的一些作品,用了不少異體字和自造字,章法布局雖刻意經營,也不免稍嫌渙散。

他的印章精緻朴古,別具一格,可從中窺見其為人和狂放不羈的處世態度。在他常用的印章中,表現他經歷的有:「雪婆婆同日生」(鄭燮生於康熙三十二年十月,那天節氣正當「小雪」。按興化民間風俗,「小雪」為「雪婆婆生日」,故名)、「麻丫頭針線」(鄭燮乳名「丫頭」,又因臉上有幾顆淡淡的麻子,故又被稱為「麻丫頭」)「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表現他志向的有:「心血為爐熔鑄今古」、「富貴非吾願」、「鄭為東道主」、「恨不得填滿了普天飢債」;藝術上他情願做「青藤門下牛馬走」。這些印章非常切人切事。把他的身世、愛好、性格、志向活靈活現地描刻出。

鄭燮深愛儒家思想影響,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做官要「立功天地,字養生民」。在文學創作上也主張「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他的詩清新流暢,直抒胸臆,自由洒脫,很少用典,描繪窮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的殘暴貪婪,兼具少陵、放翁風格。如逃荒行、還家行、思歸行就是濰縣災後情況的真實寫照,悍和私刑惡揭露了酷的兇殘暴虐,而那首著名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括,則表達了鄭燮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他的詞或婉約或豪放,近陳維崧。散典主要是道 情十首,用黃冠體寫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 之險惡,廣泛傳播被譽為清代道情體的最高成就。對聯質樸自然,意境高遠,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為清代聯學一大家。家書兼敘述家常瑣事、議論經邦治國之道、評論文學創作、詩詞書畫心得,直胸臆,每多獨見,在清代散文上有一定地位。

在中國書畫上,很難找到一個像鄭燮那樣在民間具有歷久不衰影響的藝術家,只要談到字畫,談到蘭竹,談到怪才,談到清官,談到「難得糊塗」,都離不開他。迄今出版的有鄭鄭燮各類作品的結集,多純粹地以書畫、詩文,或者是傳記、生平逸事為主,鮮有概而全錄者,缺少一本能涵括鄭燮所有作品、詩文書畫俱收、圖文並茂的集大成式的書籍。此本《》的編纂,填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

是為序

陳瞻淇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

前言

鄭板橋名鄭燮,字克柔板橋。他出生於江蘇興代一個窮苦塾師家庭,自小喪母,家境清貧,其父取尚書洪範中的「燮友克」之意,冀望他成為隨和的人。他家僅有屋兩間,坐落於縣城東面的古板橋西。護城河水流清澈,人們用木板鋪成一座橋,即稱板橋。鄭燮長大後,在朋友們的資助下讀了一些書,又刻苦自學,終成奇才。他忘不了這座橋,也忘 不了在橋頭觀賞景色而流連忘返的時刻,便給自己取號為「板橋道人」。他的號流傳廣遠,本名倒不為人知了。

《鄭板橋自敘》雲;「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為士先,教授生徒數百輩,皆成就。板橋幼隨其父學,無他師也。」十六歲以前,有一段在真州(今江蘇儀征)毛家橋讀書的經歷。大約在十六歲,隨邑人陸震(字種園)學作詞。陸是興代有名的詞家,人品、學識出眾,板橋後來詩詞和品學的成就,受陸影響甚大。約二十五六歲,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父親年,不得不從此擔負起一家生計,遂設塾於真州之江村(又稱西村)。三四年的教館生涯,使詩人對江村其地和那裡的民眾,以及教讀之外的生活產生了特殊的感情。詩人深愛這裡的湖光山色,和這裡的文土地,老農、酒家、道士等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離去後常常想念這裡,甚至有在此度過晚年的設想。板橋這時生活十分拮据,弄到幾乎難以糊口的地步。關於這段生活的窘況,他三十歲時作的(七歌)里有真實、動人的記錄。

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在三十歲以後即棄館至揚州賣畫為生,「實救困貧,託名風雅」。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也穿插著一些旅遊活動。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鄭板橋曾作詩以致。三十二歲出遊江西,於廬山結識無方上人和滿洲士人保祿。三十三歲,出遊北京,與禪宗尊宿及其門林諸子弟交遊,放言高論,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此期諳,結織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瓊崖主人。三十五歲,客於通州。三十六歲,讀書於揚州天寧寺,手寫《四書》各一部。三十七歲時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歲,徐夫人病歿。鄭板橋在揚州十載,結識了許多畫友,金農、黃慎等都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鄭板橋五十歲時,即1742年春天,為范縣令署小縣朝城,始訂定詩、詞集。1743年,五十一歲,《道情十首》幾經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妾饒氏生子。鄭板橋宰范期間,重視農桑,體民情、與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歲,自范縣調署濰縣。是年山東大飢,人相食。濰縣原本繁華大邑,然處是年災荒連年,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重要內容,他開他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民就食赴工,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食之。盡封積粟之家,活萬餘人。秋以收,捐廉代輸,盡毀借條,活民無算。濰縣饑民出關覓食,板橋感吧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學士高斌和都御史劉統勛為特使到山東放賑,板橋隨之。秋大熟,濰縣災情漸趨緩解,饑民也由關外絡繹返鄉,板橋作還家行紀其事。為防水浸寇擾,捐資倡眾大修濰縣城牆。秋末,書《修濰縣城記》。1751年,海水溢,板橋至濰縣北邊王台勘災。鄭板橋做官意在「得志則澤加於民」,因而他理政時能體恤平民和小商販,改革弊政,並從法令上、措施上維護他們的利益,板橋宰濰期間政廉政,「無留積,亦無冤民」,深得百姓擁戴。濰縣富商雲集,人們以奢靡相容,鄭板橋力倡文事,發現人才,留下了許多佳話。1747年,滿洲正黃旗人、侍講學士德保主試山東,板橋同在試院,相與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東。鄭板橋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布置天子登泰山諸事,卧泰山絕頂四十餘日,常以此自豪,鐫一印章云:「乾隆柬封書畫史」。1749年,五十七歲,饒氏所生之子又於興化病歿。與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園。重訂《家書》、《詩鈔》、《詞鈔》,並手寫付辭。1750年撰《板橋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狀元橋,作《文昌祠記》。1751年,五十九歲,作《難得糊塗》橫幅。1752年,主持修濰縣《城隍廟碑記》。在文昌祠記和城隍廟碑記里,板橋力勸濰縣童生韓鎬論文,並作行書七言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瓣二月花。」鄭板橋在漲縣任上著述頗多,其《濰縣竹枝詞》四十首為膾炙人口。

鄭板橋為「揚州信怪」之首。一幅「墨竹圖」和「難得糊塗」的書法,將其「怪」彰顯得淋漓盡致。「墨竹圖」中,翠竹分兩組縱列,上下頂天立地,猶似散亂的籬笆,此是畫竹之大忌民。滿紙竹竿與竹節,僅寥寥幾叢竹葉,可他在竹竿的空隙處又穿插了數行題跋,倒使得畫面疏密有致,陡現出一派新奇。他的繪畫清朗峭拔,蒼勁瀟洒,虛實得當,有氣沖霄漢之感。而「難得糊塗」的書法,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古遒勁,沉雄詭,將真、草、隸、融於一爐,自稱「六分半書」,指的是不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法、畫意,有自我解嘲之意。據說,他在街上看到幾個小孩子玩耍倒鐵釘、抓石子遊戲,用鐵釘石子擺玩,鄭板橋望之入神,反覆玩味,將其意韻化入字體中。他的書法與筆畫中間頗有鐵釘橫斜、亂石鋪街的味道,人們又稱鄭板橋的字是「亂石鋪街」體。從鄭板橋的字畫中可體味出他狂放不羈的姿態,驚世駭俗的精神,憤懣痛苦的內心。

鄭板橋的詩歌亦為一絕,有一些詩詞與道 情至今仍在民間流傳。他六十三歲時作客如皋,寄居不汪氏文園,寫的一篇《板橋自序》里談到,他甚為推崇杜甫的詩歌,「板橋無不細讀」,「一首可值千金」。而且,他以為,「憂國憂民,是天地萬物之事」,「關心民間疾苦應是詩中重要主題。他詩歌中的《逃荒行》、《還家行》、《悍吏》等篇,也確實可以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及白居易的《賣炭翁》相比美,那些詩反映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與痛苦的生活,體現了詩人的同情悲憫之心。當時山東各地發生嚴重災荒,可繁重的苛捐雜稅仍是不見減免,農民們賣兒鬻妻,逃荒要飯,慘不忍睹。鄭板橋作為地方官吏,覺得有責任向同僚及上司呼籲,誰想到反而橫遭誣陷。在當時以阿諛逢迎為風氣的黑暗官場,鄭板橋的性格又成為一「怪」了。

鄭板橋家書也非常精彩。他的書信自稱「共百數十通,」但散佚約有一半以上,「及今搜檢,只存五十五通」了。這些書信,可以說是流露著真性情的精美散文,親切平易耐人體味,隨手寫來,絕不矯飾,頗有自然質樸之美,也是這位文化大師的心靈獨白。人們如今常 評論他的「難得糊塗」哲學,以為是不執著其中,任其自然。殊不知,謗也是一種思想困惑與矛盾。他所處的康乾盛世,實質上接近封建社末世,已有大廈欲頹之勢,鄭板橋敏感 地看到了這一點。他憂國憂民而又充滿無奈,無力挽救時艱,尤其是他的思想難以突破舊的傳統道德文化的桎梏,只能在些迷圈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複雜與分裂的文化人格,這是他怪誕的深刻緣由。

本書詩文卷全部先自《四庫全書·部鄭板橋全集》影印本,其題圖詩、詞與本書《詩文卷》之文多有出入,些非為疏忽所致。古人多有一詩寫就稍後刪改之例,鄭板橋書畫中亦多些作,《鄭板橋全集·刻詩序》亦明言之,故兩存之。

曹惠民 乙酉年冬


推薦閱讀:

忻州書畫院今日推薦花中之王—牡丹
畫家邱漢橋描繪北京風光的畫作懸掛於人民大會堂
新長城傳媒丨一畫一世界 一字一精神——丁昌德書畫
談一代宗師謝稚柳的書畫鑒定成就
故宮又放大招,趙孟頫書畫特展開啟(海量圖片)

TAG:書畫 | 文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