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創世論——世界結構、天地演化及人類由來 (評論: 長阿含經)

引子     基督教的創世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世界,然後上帝用六天創造了萬事萬物,用一天來休息。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雖說沒有基督教的流傳那樣廣泛,但知道的人也不少:宇宙之初,天地一片混沌,在混沌中孕育了一個蛋,蛋中孵化出了盤古,盤古用斧頭劈開蛋,就有了天地,而盤古的身體化作了天地間萬物......     但很少有人知道,佛教之中也有一套系統的創世理論,而且其規模之宏大,其結構之清晰,遠非基督教及道教神話所能企及。奇怪的是,大多數佛教徒甚至某些佛教專家,都對這套都理論知之甚少,前幾天和一位攻讀宗教學得博士(方向是佛教)談起佛教的創世理論,他竟然也知之甚少。     本文所討論的佛教創世論,主要來自於原始的佛教基本經典《長阿含經·世記經》,其他典籍也有零星記載,但佛教典籍浩如煙海,是否還有對這套理論有更深入的闡述,本人就無力窺望了。下文依照《長阿含經》的介紹,對佛教這套創世理論作一個簡單介紹。         目錄    1.宇宙的結構    2.世界結構之須彌山    3.世界結構之六道輪迴    4.世界結構之空居天    5.世界結構之三界    6.世界的演化    7.人類的由來    8.社會的形成         1. 宇宙的結構     無論基督教神話還是道教神話,對「宇宙」的理解大致都是在日月照耀的範圍之內,用現代天文學的觀念來說,很多宗教描述的世界,無非都是太陽系內的世界。但丁《神曲》之中,但丁依次升入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恆星天,然後到達第九重天就見到上帝了。而在中國傳說之中,最大的概念就是「天地」,盤古化作天地萬物之後,其雙目就化作了日月——因此盤古開創的世界範圍仍然是小於太陽系的。     其實我一直認為,關於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完全抄襲自印度婆羅門教中梵天創世的神話,因為婆羅門教認為梵天誕生之後,雙目變為日月,頭髮變為恆星,肌肉變為山川,血脈變為河流,汗毛變為林木.....這個傳說與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一般無二,儘管關於盤古的最早記載見於《山海經》,但開天闢地細節的描述則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曆紀》,此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已達到相當規模,所以有理由懷疑盤古神話受到了印度神話影響——梵天與盤古的關係問題,雖說是題外話,但也說明佛教誕生以前,婆羅門教對「宇宙」的理解,也只是局限在太陽系範圍之內。     然而,佛教對宇宙結構的描述遠比婆羅門教、基督教及道教都要宏大得多,《長阿含經》中佛對弟子們說,日月所照耀的地方叫做一個世界,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日月繞須彌山而行。     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只是宇宙中無窮無盡世界中的一個。按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來描述,如果有一千座須彌山,那麼就有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一千所地獄、一千個開創世界的上帝(盤古?梵天?)......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構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構成一個大千世界——這就是佛教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的含義。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剎」或「佛世界」,而「佛剎」又有無窮無盡,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阿含經》屬於小乘佛教,二者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差異),每一個「佛世界」都有一個佛在教化眾生,如西方有阿彌陀佛,祂所教化的世界稱為極樂世界;東方有藥師佛,祂所教化的世界稱為「琉璃世界」;而我們所居住的「佛剎」稱為「娑婆世界」,由釋迦摩尼佛教化——所以在中國的寺院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三尊巨佛,由西而東依次是阿彌陀佛、釋迦摩尼佛、藥師佛,這也被稱為」橫三世佛「——而宇宙之中有無窮無盡的佛,所以也就有無窮無盡的「三千大千世界」。     可見,婆羅門教、基督教及道教觀念中的「宇宙」,其實都只相當於佛教描述的一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小世界,這種日月照耀的世界的數量無有窮盡,在整個宇宙中,連一粒芥子、塵埃都算不上呀。         2.世界結構之須彌山     如前所述,世界的中心是一座須彌山,日月繞須彌山而行。     須彌山的四周是大海,大海之外由颶風將陸地海洋和須彌山托舉於無盡虛空之中。大海之中有四塊陸地,我們就住在須彌山之南的閻浮提洲。《西遊記》中,孫悟空就誕生於東方的弗於逮洲,向須菩提老祖求道則是在西面的俱耶尼洲(《西遊記》中,四塊陸地稱之為四大部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四大部洲是凡人住的地方,世界中心的須彌山之上則居住著各種神族、仙族。但這裡所說的」神仙「並非是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大神,而只是神通比人多一些的仙人而已,這些」仙人「有著種族的區別,如居住在須彌山下部的迦樓羅族就是半人半鳥,《西遊記》中的大鵬金翅鳥就屬於迦樓羅族;居住在須彌山中部的是稱為」持鬘「的夜叉族;而須彌山頂則是一個稱之為」三十三天「的地方(因為這地方八個方向各有四處」天「,加上中央,共有三十三處「天」,故有此名),」三十三天「的中央居住著須彌山上最高的神——帝釋天,須彌山上所有的神族都是帝釋天的部屬,聽命於帝釋天的差遣號令。帝釋天的地位,頗有些像《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從須彌山頂一直到最底層的地獄,都被稱之為欲界,這是因為所有眾生都有食色之欲,都有喜怒悲憂恐——帝釋天也莫能例外。甚至於帝釋天還常常率領須彌山上的眾神族,和居住在海中的魔族阿修羅發生戰爭,而二者相互交戰的原因,無非是為了美色、美食、權勢等等,甚至有時之是為了出口惡氣的意氣之爭。     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在很多方面與帝釋天的形象都很相似:他們都不是世界的創造者,都居住在神山之巔(宙斯居住在奧林匹斯山頂),都是神山上眾神之王,都有妻妾,都會為美色所迷惑,都時常與其他神族發生戰爭......我有個小小的猜想,或許宙斯與帝釋天的神話有著共同的淵源,因為婆羅門教是由遷徙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而古希臘人文明毫無疑問的受到過雅利安人深刻影響。     佛教中帝釋天的形象顯然影響過道教中玉皇大帝觀念的形成,甚至後來儒釋道三教合一越來越濃厚時,很多人就把玉皇等同於帝釋天了——但二者還是有很大差異,道教認為玉皇大帝已經修真得道,不入輪迴了,而帝釋天還不過是輪迴在苦海眾生中的一員,如果非要把玉皇大帝納入佛教的神祗體系中,那至少也應該屬於」色界「而非」欲界「。     上面簡單介紹了須彌山上的情況。而在海水之中,也居住著很多神靈精怪,如龍族就是很重要的一類。另外,時常與須彌山眾神發生征戰的魔族「阿修羅」也居住在海中,按《長阿含經》所說,阿修羅居住在北海之底,其生存的空間高八萬由旬。八萬由旬是什麼概念呢?《長阿含經》上說,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須彌山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可見魔族阿修羅生活的空間非常廣闊,而魔族阿修羅生活的世界亦如須彌山上一般金碧輝煌,滿目奇珍異寶、亭台樓閣。     阿修羅族男性面目兇惡醜陋,好鬥善怒;而阿修羅女貌美妖艷,以至於讓帝釋天垂涎而欲得阿修羅女,這也是神族與魔族時常發生戰爭的原因之一。     須彌山之下,欲界之內,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地獄。在基督教和道教的觀念中,地獄都在地下,但《長阿含經》所描述的地獄,則是在海洋之外,按經中所說:在四大部洲之外,又有八千小部洲圍繞四大洲,而在八千小部洲之外,又有海水圍繞,海水之外,就有「鐵圍山」圍繞大海(《阿含經》稱為「金剛山」,「鐵圍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叫法),鐵圍山之外又有大鐵圍山,地獄就處於兩座鐵圍山之間。由於鐵圍山距離須彌山極其遙遠,日月之光不能照耀到這裡,所以"二山中間窈窈冥冥「,幽暗至極。     按照《十八泥犁經》所說地獄分為十八層,這裡的「層」不是指空間的上下,而是在於時間和內容上,每一層地獄比之前一層地獄增苦二十倍,遭受酷刑的時間增一倍。也就是說,如果在第一層地獄受刑的時間是十年,那麼在十八層地獄就要受刑二百六十萬年,痛苦是第一層地獄的兩千萬億億倍——難怪古代有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的說法。而這最低一層地獄,也稱之為「無間地獄」,電影《無間道》的名字就來源於此,之所以稱為「無間」,是因為:獄中日夜受苦,無有間斷;所有酷刑輪番交替,無有間斷......     3.世界結構之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早期印度宗教中十分盛行的觀念,所謂」六道「就是」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須彌山上居住的眾生就屬於」天道「,海中居住的魔族阿修羅、四大部洲上居住的凡人,分別就是阿修羅道和人道,這三道稱為」上三道「,認為欲界眾生如果行善積德,那麼死後就可以投生到」上三道「,享受福報;如果作惡多端,死後就會投生到下三道,遭受惡報。     所以佛教最基礎的一層教理,就是教人要多行善事,遠離惡事,這樣死後就能投生到上三道而避免遭受地獄之苦的煎熬,正如一句流傳甚廣的偈子所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種勸人行善而往生善道的教理在佛教中也稱之為「人天道」。     然而,就算投生到天道享受無限的福報,也並非一勞永逸,即便積累下極大的福德,投胎轉世之後成為須彌山上的眾神之王帝釋天,按佛經所說,其壽命也只有天界的一千歲,不過天界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百天,所以帝釋天的壽命是人間的十萬歲。帝釋天享盡福報,壽命快終結時就會顯現出「五衰象」:(1)衣服染上灰塵。(2)戴帽子上的鮮花都枯萎凋謝了(3)流汗(4)身體出現臭味(5)坐立不安。出現這五種徵兆時,帝釋天七天之後就要壽終了,死後又要重新投胎,根據以往作過的善惡諸事,投胎到六道中相應的地方,如果曾經作過大惡,完全有可能直接墜入地獄遭受煎熬。     欲界的眾生莫不如帝釋天一般,依據自身所作的善行或惡行,在六道之中輪轉交替,享受福報或遭受惡報,永無修止。     4.世界結構之」空居天「     須彌山上下所有眾生都屬於欲界,但欲界的範圍並不止於此。過了須彌山頂,在虛空中繼續往上走,仍然有屬於欲界的四層空間:由須彌山頂上行八萬由旬有「夜摩天」、再上行十六萬由詢有「兜率天」、再上行三十二萬由旬有」化樂天「、再上行六十四萬由旬有」他化自在天「——相互間的距離呈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其間眾生的壽命也呈等比數列:」三十三天「是一千歲,「夜摩天」二千歲,「兜率天」四千歲,」化樂天「八千歲,」他化自在天「一萬六千歲,而這裡歲都是按他們所生活空間的時間計算,如果與人間的時間換算,也要按2倍的數值增加,例如三十三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一百天,那麼夜魔天相當於兩百、兜率天相當於四百......     由於這裡的眾生不像前面所說的那些依山、依海、依地而居,他們生活在虛空之中,故將這四個空間稱之為「空居天」。」空居「四重天雖然屬於欲界,但對慾望的需求已不像須彌山下眾生那樣濃厚熾烈,並且越往高去,對慾望的追求越淡漠,」夜摩天「男女之間以相抱為淫事,」兜率天「以牽手為淫事,」化樂天「以相笑為淫事,」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為淫事。所謂」淫事「就相當於凡間的交媾,然後就可以受孕而有新生命誕生,但是,包括居住在須彌山上的很多天神,其生產的方式都和凡間的胎生(如人)、卵生(如鳥)、濕生(如蛆蟲)大不一樣,稱之為」化生「,新生命自然從膝間而出,無有人類生產那樣的污穢痛苦。     "天居」四重天中,「兜率天」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因為釋迦牟尼的佛法在世間消亡後,他的接班人彌勒佛就要降世重新弘揚佛法,而彌勒現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宮之中,給兜率天眾生講法,等待降世——按照佛經中的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前曾有燃燈古佛在世間教化眾生,那時釋迦摩尼佛也居住在兜率天宮中等待降世,正如彌勒佛所作一樣,所以在中國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還有一種三佛的供奉形式,分別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這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稱為縱三世佛。     "天居」四重天中居住的並非都是天神,也居住著」天魔「,天魔的神通威力就比居住在海中的魔族阿修羅大得多,他們居住在欲界的最高處——他化自在天的摩醯首羅天宮之中,想方法設法阻止欲界眾生脫離欲界,而脫離欲界的方法是行善積德,修習梵行,因此這些天魔就常會用各種辦法引人作惡,勾引修行人放棄梵行。例如在釋迦摩尼成道的傳說中,他在菩提樹下苦坐七七四十九天,即將成道之時,天宮魔王深感不安,召集魔眾商議對策,先是派妖治異常之魔女前去勾引,然後又派魔眾變化各種牛頭馬面恐怖之狀進行恐嚇,然後又使用刀叉劍戟輪番攻擊,最終都被釋迦摩尼降服。     ——或許猶太教里勾引亞達夏娃的蛇,基督教中耶穌在曠野中修行時來試探耶穌的魔,都屬於佛教神祗體系中的天魔吧。     5.世界結構之」三界「     」欲界「以天魔的宮殿為界限,再往上就進入了」色界「,佛教中「色」字常指物質,色界眾生仍然有物質構成的有形之身,但已經沒有了欲界眾生的七情六慾,所以稱之為色界。色界眾生沒有欲界諸苦,沒有男女之別,也不用吃有形的食物,而是」以念為食「,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以各種精神享受作為食物,佛教中還有」法喜「、」禪悅「的說法,」法喜「就是聽聞正法之後心中的喜悅,」禪悅「就是在禪定中體會到的快了,這或許是」以念為食「的一部分吧!     」色界「分為十八層天,其間的眾生也有壽命的限制,也應該象」空居天「那樣每上一層天壽命就增加一倍,但對凡人來說已經長久得不可思議了。但」色界「眾生壽終正寢之後,也有可能依其過去也業力墜入欲界,在六道中永無休止輪迴。     那麼,人類如何才能往生進入色界呢?除了要行善積德,行十善行之外,還要修習禪定,依據禪定所達到的深度決定往生色界的高度。佛教中通常將禪定的深度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對禪定中每一階段所獲得的體驗都有說明,這裡就不詳述了,而色界也分為四禪天,與禪定四禪的深度對應,於是修行者禪定達到的深度就決定了他最終能達到的境界。     說到禪定,不得不說一下古印度的「沙門」文化。在佛教創立之前,在印度佔主導地位的是婆羅門教,但同時還流行著一種不同於婆羅門文化的沙門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迴」「五戒十善」「禪定」「剃髮出家」都源自於這種「沙門文化」,與佛教幾乎同時產生、現在仍然在印度流行的耆那教屬於沙門文化,在這些概念上佛教與耆那教是相通的。佛教誕生時的婆羅門教也吸取了「沙門文化」的很多東西,例如從《奧義書》的記載可以看出早期的婆羅門教並無「六道輪迴」思想。    在釋迦牟尼的傳說中,釋迦牟尼做王子的時候出遊,分別在三道城門之外看到了老、病、死的慘狀,於是產生厭離之心,到了第四道城門,看見一個沙門,威儀非凡,這才下決心出家修行。出家之後,釋迦摩尼遍訪仙山,跟隨各種大師修道,但發現都沒有找到根本擺脫六道輪迴的辦法,這才自己獨自進入深山中苦行。而釋迦牟尼早期跟隨的這些師父,就應該屬於沙門,而他們教給釋迦牟尼的東西中,修習禪定是很重要的一項,其中釋迦摩尼跟隨阿羅邏仙人學習時,就已經達到了四禪的境界。    因此,修習禪定的傳統,應該來自於沙門,而佛教中認為通過禪定而達到色界的觀念,應該是對沙門文化的一種發展,或許早期的沙門認為通過修習禪定達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進入色界而得到解脫,而佛教則否定了這種觀點,認為進入色界,也終將墜入輪迴。    四層禪天,由低到高,其中眾生的壽命要以「劫」進行計算。四重天的壽命依次為一劫、兩劫、三劫、四劫,有人按佛經的記載推算,一劫大約相當於凡間的十三億年(目前所知,地球的年齡為五十億年),當然這應該是指凡間的時間,換算為祂們生存空間的時間,可能就相當於數十萬年。    出了四禪天繼續往上走就進入了」無色界「。前面說過,佛教中的」色「通常是指物質,所以」無色界「就是指其間眾生擺脫了物質的障礙,只有純粹的精神存在,無拘無束極度自在。」無色界「也分為四重天,分別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其間眾生壽命皆以萬劫計算,也就說其壽命至少相當於凡間的數十萬億年。凡間眾生要想往生」無色界「,則需要修習跟高層次的禪定,分別修習到」空無邊定「、」識無邊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的極深禪定狀態。    「欲界」「色界」「無色界」就稱之為「三界」,此中眾生皆因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在三界之中輪轉不休。而小乘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參破十二因緣之流傳,跳出三界修成阿羅漢,不再進入三界輪迴。    6.世界的演化    前面花費了大量篇幅描繪世界的結構,只有把世界的結構說清楚,也才能講清世界的演化。    《長阿含經·世紀經·三災品》中,開篇佛就告訴弟子們說:」有四件事情,曠日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用日月來計算「。這四件事就是:世間災難漸起,天地逐漸毀壞,其間曠日長久不可以日月計算;世間毀壞之後,其間空曠,沒有天地,其間曠日長久不可以日月計算;接下來天地開始生成,其間曠日持久不可以日月計算;接下來天地已成,久住不壞,其間曠日長久不可以日月計算。    也就是說,天地的變化,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其間所經歷的時間都長久不可思議,並且這樣的過程周而復始,循環不休。    接下來,佛又詳細描述了世間敗壞的三種形式,即分別遭遇火災、水災、風災。然而與很多宗教的觀念大不相同的是,天地間遭遇各種災難,並不像《聖經》中說因為人類道德敗壞而要懲罰人類,相反,佛經中人為世間之所以出現這些災劫,是因為人類道德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長阿含經》中說,由於世間正法廣布,人們都修習善行,持正見而遠離邪見,這時有人修習禪定,壽終之後跳出欲界,進入色界的光音天(也即二禪天),於是在虛空中向眾生宣說正法,宣講修習二禪的方法,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聞聲之後修習禪定進入二禪,壽終後皆往生於光音天。由於世間正法廣布,沒有人墜入地獄,而地獄中眾生受苦結束,投生人間時,也即跟隨修習禪定進入光音天,這樣地獄就逐漸空了,餓鬼、畜生也如此逐漸投生人間,然後修習禪定進入光音天。長此以往,經過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欲界以及色界初禪天中的眾生都來到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之下就沒有生命了。    由於世間沒有生命,世間就要毀壞。這時天上的太陽會越來越多,由一個逐漸增加至七個,於是海水逐漸被蒸干,大地上燃起大火,逐漸將大地燒毀,又將須彌山燒毀,大火一直由欲界燒到梵迦夷天(也即色界的初禪天),大火經過的地方,所有的物質都被燒為虛空,直到眾生居住的光音天才結束。這就是世間遭遇火災逐漸毀壞的過程。    大火息滅之後,光音天之下就會聚起大黑雲,開始下大暴雨,雨滴如車輪般大,經過無數百千歲月,水逐漸增長,一直漫到光音天之下,接下來就會颳起大風讓海水退卻,而海水退卻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塑造出每一個空間中新的結構,例如塑造出新的梵天天宮、新的天魔天宮、新的三十三天宮、新的須彌山、新的日月、新的四大部洲、新的鐵圍山、大鐵圍山,於是新的世界就形成了。    以上就是天地遭遇火災而經歷的壞、住、成的過程。    天地遭遇水災,不同之處在於,」水災」是因為世間之人皆奉行善法,有人修習禪定進入三禪,往生後進入色界的遍凈天(即三禪天),他在虛空中廣宣修習三禪之道,於是世間所有眾生都跟隨他來到遍凈天,這時遍凈天下開始聚起大黑雲,然後開始下暴雨,將遍凈天以下,包括梵迦夷天和光音天也都被消溶。於是大雨停後,三禪天——遍凈天以下的所有空間都變為了虛空,這就是世間遭遇火災逐漸毀壞的過程。    這裡有個小小的問題,經過大雨之後,這些雨水都去哪裡了呢?佛經上並沒有說明這個問題,但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前面我們說過,陸地之外是海洋,海洋之外是颶風,海洋、大地以及須彌山都是被颶風托舉於虛空之中的,而《長阿含經》中說過,世間被雨水消溶時,托舉世界的颶風也隨之消散,於是從遍凈天落下的雨水就應該落入了無盡的虛空之中。    欲界、色界的初、二禪天完全消溶之後,遍凈天之下又會聚起大黑雲,下起暴雨,於是水會逐漸增長(當然,按我們剛才的分析,在暴雨降落之前應該已經形成了托舉世界的新的颶風),一直漫到遍凈天之下,然後又颳起大風讓水消退,消退過程中一層空間又逐漸被塑造出來,這與經歷火災之後塑造出新世界的過程是一樣的。    天地遭遇風災的過程也大致相仿,不同之處在於世間眾生都修習善行時,有人修到四禪天中的果實天,於是世間眾生都跟隨他來到果實天,這時果實天之下就會颳起大風,將欲界及色界的初、二、三禪天全部摧毀,接著果實天下就會聚起大黑雲,然後降下暴雨,水漫至果實天之後,起大風讓海水逐漸退卻,於是就塑造出了新的世界。    以上就是世界經歷火、水、風三災而發生壞、空、成的過程。         7.人類的由來     無論是婆羅門教、猶太—基督—伊斯蘭教體系還是中國的神話傳說(不說道教,是因為道教的很多理論都是從佛教中抄過來的,所以二者在對天地形成的認識上有著共同淵源),都認為天地是由一個神創造出來的,婆羅門教中這個神叫做梵天,猶太—基督教中就是上帝,伊斯蘭教就是真主安拉,中國神話中就是盤古。而人類的起源,婆羅門、猶太、基督、伊斯蘭諸教都認為創造了天地的神創造了人,而中國神話中,女媧與盤古的關係並不明確。    顯然,佛教的很多觀念都直接受到了婆羅門教的影響,前面提到的很多神祗,如大梵天、帝釋天、阿修羅、迦樓羅等等都直接源自於婆羅門教。但是,佛教認為婆羅門教所崇奉的最高的神——大梵天,其實級別並不高,祂居住在色界的最低一層:梵迦夷天,也即初禪天。大梵天是初禪天最高的神,他有很多部眾,依照級別的高低依次稱為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    婆羅門教認為大梵天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及天地間的眾生,佛教則完全否定了這種說法。    《長阿含經》中說:世界自色界二禪天——光音天往下毀壞之後,又逐漸形成了新的世界,這時光音天眾生之中,有的壽終正寢之後,就投生於新的世界,化生於色界的初禪天——梵迦夷天。第一個來到梵迦夷天的生命,就認為:「我是自然生成的,沒有能造我的神,我知道世間所有義理,能夠在世界中自在變化,能夠造化萬物,是世界中最為尊貴的,是眾生之父」,其後由光音天投生來梵迦夷天的眾生,看到大梵天先來到這裡,也就認為:「祂是世界上最先有的,我等眾生都是由祂化身而成。」就成為了大梵天的部眾。而色界中的生命紛紛由於愛欲染著,投生於新造成的欲界,紛紛變成帝釋天、迦樓羅、阿修羅、凡人等等之後,也就相信世界是大梵天創造,自己是由大梵天創造出來的了。    那麼,色界眾生,如何又會染著愛欲,而逐漸墜入欲界,變為凡人乃至墜入地獄之中呢?《長阿含經·世紀經·世本緣品》進行了詳細說明。    新世界剛剛形成之時,眾生都還居住在光音天之上,第一個壽終正寢來到梵迦夷天的生命成為了大梵天,其後來到的生命,也都如大梵天一般神通廣大,佛經中的描述是:「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壽命長久」。這時沒有男女、尊卑、上下的區別。    這時地面湧出一種有如酥油一般的稱為「地味」的物質,凝結於地面,其味道甜如蜜。來到新世界的眾生,有的以手嘗試其味道,開始覺得味道很好,就產生了對這種味道的貪戀執著,不停的用手掬起來吃,其他眾生也隨之效法。這些貪著「地味」的眾生,身體逐漸變得粗糙,本來是身放光明的,這時光明逐漸變暗乃至消失,本來是可以自在飛行的,現在也不能飛了。    這時還沒有產生日月,眾生身上發出的光明消失,於是天地間又變為一片黑暗,直到日月又自然生成為止。    那些最初來到新世界的眾生,吃過「地味」之後,就長久的留地面了,「地味」吃得多的,容顏就變得憔悴粗糙,吃得少的,容顏就還光澤潤滑。由於有了容顏的優劣,眾生之間就有了「你不如我」或者」我比你好「的高下、你我的觀念,有了爭強好勝的心態。    隨後,」地味「逐漸消竭,又露出了地皮,其狀如酥餅,色美味香,眾生食後,身體又變得更加粗糙了。地皮吃完之後,又產生了地膚,顏色如天上的花,柔軟如天人穿的衣服,美味如密,眾生吃完後身體變得更加粗糙。    地膚吃完後,地面上開始自然生長稻穀,最早的稻穀,不需要烹調就自然具備各種美味,眾生吃過之後,身體變得更加醜陋,而且開始有了男女的區別。男女之間相互瞻視,就有了慾望,開始躲在隱蔽處交媾,其他眾生看見後就斥責他們,行淫事的男子見有人呵斥他,就開始悔過,伏地不起,而行淫事的女人看見男子悔過伏地不起,就為他送飯食,於是世間就有了夫妻(可能在印度語言中,」丈夫「有」不善之人「的意思,而」妻「有」送飯「的意思,所以佛經中會有這樣的說法)    8.社會的形成    從此以後,眾生的行為越來越放逸,所作的不善之事越來越多,人們紛紛結成夫妻、建造房屋,此後從光音天命終投生到凡間的生命,也就先進入母胎之中,成為胎生,而不像以往都是自然化生,其後就逐漸開始有了村落、城郭。    那時,眾生所食的稻穀,早上收割,下午就長出新的了。於是有人想,天天都要收割,太累人了,我把稻穀收回儲藏起來,這樣就免得天天都那麼麻煩。於是人們紛紛效法,競相儲藏稻穀,不久稻穀就不人們收割乾淨,只留下不會自然生成,需要人們栽種耕作的稻桿了。    於是人們聚在一處,大為懊悔,商議之後,決定將田野分開,個人耕種自己的田地。於是有人開始想:「何不把我種的稻穀藏好,然後去偷別人田裡的稻穀?」,他偷盜時被人發現,遭到別人呵斥,但他還是不改,於是就遭到別人杖責。而偷盜者不服氣,就向眾生申訴說自己被毆打,於是世間開始有了偷盜、爭訟、仇怨。    於是眾生商議,應該立一個國王,能夠解決爭訟,保護人民,賞善罰惡,我們可以每人分出一部分稻穀供養他。於是眾人中有一個身形高大,容貌端正,素有威德的人被立為國王。國王世代父子傳承,於是就有了印度四大種姓之一的剎帝利一族。    後來,眾生中有一個人想:這世間所有的東西都破敗不堪,現在應該舍離。於是入山修行,靜坐思慮,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子裡的人看見了,都倍加敬仰,認為他能夠捨棄家庭,入山求道,遠離惡法,於是就把這樣的人成為婆羅門。    有的在深山修道的婆羅門,不願意再修習禪定。便離開山林,回到人間,於是世間也有了婆羅門......
推薦閱讀:

真正的修行(理·法·戒條)
宗薩蔣揚仁波切的著作按照怎樣的順序閱讀比較好?
關於「南無阿彌陀佛」讀音的種種爭論,雪相法師這樣認為……
《一天世界》博客:薦書:冼君行《龍樹中觀的世界》
別人不是你的彼岸(心靈)

TAG:人類 | 世界 | 佛教 | 評論 | 阿含經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