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強NLP教練技術
戴志強NLP教練技術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教練技術只是幫助人達到目標的工具。甚至許多教練技術的工作者也如此認為,這是令人遺憾的。
NLP是研究人的學問,教練技術是使人可以發掘自己和他人潛能的技巧。這兩者的結合帶給了我們許多簡單易懂,推動自己,推動他人的方法。
意識與潛意識
人從母胎開始,透過感官系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向外界吸收資訊,建立了意識和潛意識的資料庫,我們稱之為信念、價值觀、規條系統,簡稱思維繫統。人的行為基本上由這個系統所支配。每個人從母胎至今透過感官系統所吸收的資訊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思維繫統也不同,因此行為模式也不一樣。也因為感官系統仍然會不斷吸收新的資訊,一個人也會不斷的改變。所以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沒有一個人在兩分鐘裡面是一樣的。
意識只處理當下的事情。它會從大腦提取相關的資料,分析,解剖當下的情況,然後指揮身體進行相應的行為反應。
潛意識主持著人的三大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它同時儲存了人從小到大絕大部分的記憶。潛意識所儲存的記憶中的資料,並不都是「立場」一致的。例如從小到大父母個別所說的話就有所不同。而他們兩位卻都是孩子最相信的兩個人。以此類推,可以想像我們的大腦裡面有多少互相矛盾的資料。所以,當意識按照當下的情況向大腦提取相關資料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就會產生許多「對話」。父母,老師,書籍,媒體,好朋友,自己個人的經歷等等資料都可能在當下「浮」上來。這時候意識就很難做出快捷有效的決定,也就是我們感到矛盾的時候了。
絕大部分的記憶藏在潛意識。所以,你的能力如果已經是你的能力,它就必定儲存在你的潛意識。每一次你的意識只是發出一個指令提取這方面的記憶來用而已。如果你的潛意識同意,它就會在意識發出指令以後執行相關的言行。否則,潛意識就會發出相抗的情緒,例如恐懼、憤怒、沮喪、或憂慮等等。身心合一其實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合一。當然目前有很多的研究顯示,人的意識可以分成很多種,在這些研究還沒有真正「著陸」之前,我們仍然先以意識和潛意識兩種而稱之。
思維繫統
思維繫統可以分為三大系統:信念、價值觀、規條系統。這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分不開同時可以從三方面來看。當然思維和情感是分不開的。腦海里怎麼想就會帶出怎樣的情感(或作情緒)。想法加上情緒就是我們常說的狀態。大腦要產生思維卻是物理的。大腦要以神經遞質從一個腦細胞傳遞到另一個腦細胞。神經遞質是生化物,它的傳遞就產生了思維和身體的感覺(大腦每一秒產生五百萬次的活動)。人把身體的感覺賦予了種種情緒的名字,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情緒並沒有正面或負面的分別,它只是身體傳遞給我們的一種感覺信息。一件事情在大腦裡面是很複雜的神經網路所組成。到目前為止,科學仍然沒有能力分析大腦對一件事情的「工作」情況。(簡單至說是,或不是,科學都無法分析)
信念系統
你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這就是你的信念系統。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當信念執行的時候卻異常複雜,同時我們還是賴此為生的。沒有了信念,我們根本就無法行動,無法生存。信念的數目到底有多少?可以想像那是以百萬為單位的。你做任何事情後面都有你的信念支持。沒有信念,或者有超過一個信念在「打架」,你就無法行動了。
價值觀系統
你做什麼,不做什麼的衡量標準就是你的價值觀。當然,當你「相信」可能,你才會去做,反之,當你相信不可能你也不會去做。所以我才說信念和價值觀分不開。
你覺得做了可以拿到滿意的價值,你就會決定去做,反之,你就會拒絕。這裡說的價值包括了我們內心的深層需要。
所有外在價值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在深層需要的載體。人的本能裡面核心的價值是求生存。所以基於求生存,人就產生了許多可以讓他生存下來的價值。例如:被身邊的人肯定,得到愛和關懷,得到可以換取食物、尊重、的物質等等。
人的推動機制就基於他的信念和價值觀。由於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是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推動機制也有所不同。比較普遍性的就是比較核心的:鼓勵、肯定、關愛、尊重、賦予歸屬感等。
規條系統
你相信了,覺得值得,你就會安排外在的資源以達到目標。後者就是你的規條系統。外在的人、事、物如何安排才能有效達到目標,需要有其先後順序。而我們大腦裡面就有這樣的系統。當然,你馬上就會想到很多的規條系統不都是從身邊的大人,家庭傳統的家規來的嗎?是的,從小你相信你身邊大人的教導,「聽話」就得到很好的價值(肯定、認同、獎賞、),所以這也就成為了你規條系統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就是你自己親身的經歷。例如你曾經被狗咬過,所以長大以後你會「規定」自己遠離狗。
在職場或生活中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規條,一個人對某一個領域的規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的「習慣」。許多規條甚至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大部分都在潛意識)。只有當一個人面對事情,潛意識才會以他的「習慣」反應。
沒有標準
過去認知教育一直在探討人應該怎樣行事為人的標準。因為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沒有一個人在兩分鐘裡面是一樣的。所以,人的行為模式並沒有標準。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需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需求等情景來決定。既然如此,人的獨立思考能力,靈活應變能力,效果導向的分析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古老中國的智慧:保持中庸,保持中正,可以說已經道出了一切。凡事觀察,細心探索所追求的效果,本於三贏的基礎而行動,凡事不那麼快下判斷,我想會是許多智者的模式。
思維模式
思維是由語言文字所組成。我們從小到大所吸收的語言文字,有許多都是我們自己所不了解的。在父母和身邊我們所信任的人的要求下,我們經常只是盲目的遵從,並沒有自己真正的體驗和了解。例如:
好好學習、有禮貌、誠實、愛心、上進、積極、聽話、對社會有貢獻、孝順、好人、考第一名、做領頭羊、要有出息、感恩、真誠、睿智、愛情、自我價值、體現自我價值、快樂、開心、成就感、滿足感、自尊、自愛、等等。
嘗試回答以下問題,把上述的詞語填在空白處。
●為什麼你要。。。。。。。。。?
●對你來說什麼是。。。。。。。。。。。。?
●。。。。。。。。。。。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你做些什麼就是。。。。。。。。。。。。?
●你怎麼知道你已經是。。。。。。。。。?如何證明?
你會發現這些你耳熟能詳的詞語,你並不如你所想像的熟悉。你同時會發現你卻是經常在要求自己達到或拿到這些你並不很清楚知道是什麼的東西。
這些語言文字往往涵蓋了大量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不同的語言文字會對不同的人帶來個別不同的情緒狀態。個人對語言文字的習慣和偏愛,加上與其鏈接的情緒狀態,我們稱之為思維模式。
誰是主人?
我們經常會覺得「我」被「我的思維」所約束。我們也經常會說:「我覺得我很不應該。。。。。。。。」;「我經常罵我自己。。。。。。。。」
這裡都有兩個「我」。一個是你的思維,一個是在你的思維以外的你。
到底你是你的思維的主人?還是你的思維是你的主人?你是由你的思維決定你怎麼想,怎麼做,還是你決定你的思維怎麼想,然後你才決定怎麼做?你可以指示你的思維「休息」,停止思考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你就只是被動式的活著。而並不是你自己真正的活著。是你的思維在要求你怎麼活,怎麼做。你只是在回應你的思維的要求。現在,你會開始明白為什麼你大部分時間都活得那麼累,那麼身不由己,那麼沒有「自由」。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心靈的對話是「平面」的。是幾個「自己」在對話。今天的研究卻讓我們知道是「立體」的。思想上面有思想,情緒上面還有情緒。一層一層上去,形成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的「框架」。
例如:當你悲傷流眼淚的時候,悲傷上面有另外一個情緒,可能是羞恥憤怒於自己的悲傷流眼淚。
我對我的思想有我的判斷,我對我對我的思想的判斷也有一個判斷……這個句子可以無窮無盡的寫下去。
同樣的,思想產生情緒。我對我的情緒有一些情緒…….這個句子也是可以一直延續的。
重要的是,我不再是自我、本我、社會的我、超我等所組成。我只是在潛意識裡面儲存了許多立場不一致的信念、價值觀而已。只要明白了這個立體的框架矩陣,我們就可以很容易身心合一的推動自己了。
我是誰?
在你的思維以外的你是什麼?你是誰?你裡面有什麼?既然從在母腹中開始你的感官系統所吸收的資訊就是你思維的全部,那你的部分是什麼?從否定的答案我們知道:你不是你的思維,你不是感官系統所吸收的資訊。你在你的思維以外,你在感官系統以外。這裡包括了當你孕育為生命的時候就已經有的本質,以及在感官系統以外,你與你以外的一切互動所「產生」的生命能量。是你「存在」的生命能量。我們暫且稱他為「本我」。
生活中你可能經常有這樣的經驗:
你很滿意/不滿意自己的一些表現。這個在評估你好與不好的「人」是誰?
碰到人生中重大的選擇,你心裏面很混亂。有好幾種聲音,好幾個思想。這些聲音或思想如果你細分,很容易就分出從小到大許多你所信任的人的聲音,祖父母、父母、家族長輩、師長、甚至是某著名作家等。那麼,察覺到你亂,分辨出這些聲音的人又是誰呢?
如果有人問:「你是誰?」
你會怎麼回答?
「我是XXX」那只是你的名字。
「我是中國人」那只是你的國籍。
「我是男人」那只是你的性別。
「我是一位溫柔的人」那只是你的性格。
「我是我父母的孩子」那是你和你父母的關係。
「我是董事長」那是你在你的公司的職稱。
假設你把所有你能回答的答案都回答了。你發現你是上述全部答案的全部。那麼,到底你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知道或不知道你是誰並不重要,人生重要的是活得有意義。基於三贏的基礎,做你喜歡做的事情,發揮你所長,在這個世界上活出你自己,才是真道理。
教練的對象
很多學了教練技術的企業家,回到公司總是想學以致用,會開始在公司裡面運用教練技術,實行教練式管理。而往往他們會把教練的焦點集中在「有問題」的下屬,而不是「有能力」的下屬。
無可否認,教練技術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做任何事情的潛能。NLP也認為世界上有人做得到的事情,只要給你方法,你也一定做得到。這些前提假設都是對的。同時我們要注意的是,在企業里,高效率是我們追求的。如果在你的面前有兩位員工,一位在性格上、能力上都比較適合,而另外一位卻剛好相反,作為領導,你要選用誰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樣的,當你考慮要花時間去教練某一位員工,那麼,你會選擇有能力的,還是有問題的呢?如果領導把時間花在有問題的員工身上,那麼有能力的員工會如何看待此事呢?我想他們就會感到不平衡了。而企業的效率也慢下來了。
另一方面,如果領導都用教練來教練有問題的員工,慢慢就會形成某種特定的「企業文化」。「凡是領導要教練的人,就是有問題的人。教練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你想,有哪位員工會喜歡被領導認為是有問題的呢?漸漸的,教練式管理就會被員工從心靈深處抵抗。教練和被教練者都會很辛苦,教練的效果也會很不理想。
反過來說,領導用教練模式來教練有潛能的員工,同時強調被教練者都是公司裡面的精英,是要被栽培的對象。這樣,教練模式的氛圍就會截然不同,教練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同時也會使員工們歡迎教練模式的企業文化。
教練式管理
當企業要啟動教練式管理,企業要區分教練與培訓的分別。沒有能力的員工我們要給予培訓,而不是教練。培訓是教導員工掌握工作的方法。教練是教練有能力的員工發揮他還沒有發揮的潛能。好讓這位員工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當企業要拓展的時候,往往會感嘆沒有相應的人才。聘請「空降」人才,存活率只有20%(這是工商界的一個統計數字)。企業需要的人才往往要企業內部培養。這裡牽扯的原因很多,就不在這裡一一細數了。培訓人才如果是從零開始,那是事倍功半的。如果是挑選已經有一定能力的員工,運用教練的方法,在崗上教練。其成功率卻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歐美許多國家的工商界都引入教練式管理的原因。
當然,並不是任何企業都可以引入教練式管理。教練式管理也不是萬靈藥。例如下列的企業就不是很適合啟動教練式管理:
●企業面臨重大問題,快要倒閉。
●企業管理制度嚴重混亂。
●企業剛剛有一群高層離職,或剛換了領導層。
●企業剛剛成立,大部分員工都是新入行。
●企業主不支持教練式管理,或主要領導層不支持教練式管理。
當一家企業要開始教練式管理,當然先要邀請教練式管理的專業人士到企業來,以顧問的方式設立教練式管理的制度。然後,當領導層都已經掌握了教練技術,教練式管理制度才能執行。
另外企業也可以針對某一個項目,聘請外部教練團進入,教練項目組中的主要人員。以教練的方式來進行項目,確保項目的成功率。
互動式教練
NLP教練技術是互動式的教練模式。教練的內容和教練的方式都必須是教練和被教練者兩個人一起來制定。教練過程中,教練和被教練者都可以針對教練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修改。兩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力。這和傳統的教練是不一樣的。傳統的教練模式是教練制定一套方案來教練被教練者,被教練者只有儘可能的去適應教練的方案,而不能修改教練的方案。
互動式教練模式是基於「每一個人都是他自己人生的專家」為前提假設。同時尊重教練的專業修為。采兩者的智慧,設計出一套適合併且有效果的方案。很多時候,這些方案都需是「摸著石頭過河」般在過程中修改或調整。
教練的目的是讓當事人從被動變成主動的掌握他自己的人生。開發出當事人更多的潛能,好讓當事人在處理人生諸多的事情上有更多的「工具」選擇。提高人生的成功快樂機率。
他人的肯定(自我的尊嚴)
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就要求身邊大人的肯定,否則就活不下去。身邊的大人往往會對小孩說:「你不聽話我就不疼你。」;「你不聽話我就不給你飯吃!」
因此,從小大部分的人都會很重視身邊的人的看法和肯定。察言觀色幾乎成為生活中必要的能力。身邊人的信念、價值觀、規條也會成為我們自己信念、價值觀、規條系統的一部分。生活中往往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可能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而只是身邊的人所要我們追求的。所以,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去追求某些事物。
例如:要賺很多的錢!
我曾經問過很多當事人,他/她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是賺錢。
戴:你說你人生的目標是賺錢,你想賺多少錢?
當:越多越好。
戴:意思是多少?
當:沒有想過,總之是越多越好。
戴:多少才算多?
當:一個億?(自己都不確定)
戴:好。就算你人生的目標是一個億。賺了一個億,會帶給你什麼?
當:可以有好的生活品質。
戴:那是什麼意思?
當:生活得好一點啦!
戴:那是什麼意思?
當:我可以擁有好的房子,好的汽車,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可以給一筆錢我父母。
戴:這樣又可以帶給你什麼?
當:我就會很開心啊?
戴:帶來了什麼會讓你開心?有了房子、汽車、錢給了父母會帶來什麼會使你開心?
當:我沒有想過。總之這樣我就開心了。
戴:現在想想,帶來了什麼會使你開心?
當:帶來了成就感?(自己都不確定)
戴:帶來了什麼會使你有成就感?
當:其他人會肯定我,認為我是一位成功人士,會尊重我。
以上的對話並不是一個當事人的記錄。我曾經與好多位當事人談起這個話題,經常會有類似以上的對話。滿足身邊的人的需要,是要滿足我們內心的深層需要:他人的肯定,他人的尊重。尤其是父母、伴侶的肯定。這是許多人奮鬥背後的推動力。也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反應。
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無知的被這份力量推著走,我們的人生是很被動的。尤其是當身邊的要求是我們所不喜歡的方向,當事人就會活得很苦。如果我們自己清楚了這份深層需要,自己主動的調整自己,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得到他人的肯定,生活就會變得更有意義了。
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許多親子關係的書籍都已經探討了很多這方面的話題。這裡我想從職場的角度來闡述。
如果父母在職場中很成功,孩子仿效父母也在職場上很有動力追求成功,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在職場中失敗,孩子在意識上可能很想成功,但是,潛意識裡卻因為要表達對父母的愛與忠誠,會使自己仿效父母而失敗。比較多的例子是:
1.沒有動力。凡事都三分熱度,不能持之以恆。
2.當事業朝向成功的方向,自己就會加以破壞。
3.身體開始出現健康的問題。事業難以進一步的發展。
教練的過程中,這樣的個案很多。教練在處理這樣的個案的時候,先要了解當事人父母的關係與背景。(有時候父母離婚也會有所影響。)處理的方法是引導當事人換另外一種方式來孝順父母,區分父母的關係與當事人自己沒有關係。當事人只是孩子的身份。並不需要為父母的關係負責任。
孩子天生孝順父母。這是潛意識裡面很深層的感情。包括在意識層面恨自己父母的當事人,潛意識裡都深愛父母。連從來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誰的孤兒也不例外。這是人類很美的一面。當生命從父母傳了給我們,我們的內心就充滿了愛。愛從來都不是產生的,愛是與生俱來的。
有1-3的癥狀的當事人,如果父母都在職場上很成功,另外一個可能就是父母懷了當事人的時候曾經想過不要他,想過做人工流產把當事人流產掉。或者,在生下當事人以前曾經做過人流。這都可能會導致當事人潛意識裡覺得「沒有資格活」。更不要說是在職場中成功了。處理這樣的個案,很重要的一句話是:「父母終於把你生下來了,他們終於還是把生命傳了給你。你終於活下來了,並且活得很有能力。」
以上這個課題會讓我們明白,有時候教練過程中,一定的心理治療知識是需要的。這樣會讓我們的教練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
推薦閱讀:
※私人教練怎樣能有更多的會員
※【乒乓找教練】三個要點,幫你掌握正反手拉下旋!-國球匯
※瑜伽教練
※幽默段子:去年在駕校學車,教練脾氣很壞,經常吼人
※你如何看待香港"跨欄皇后"自曝遭前教練性侵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