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初學佛者皈依受戒問題的開示

關於初學佛者皈依受戒問題的開示

(2012-07-16 12:16:45)

轉載

標籤: 大悲寺三寶護持皈依持戒雜談 分類: 佛法無邊

關於初學佛者皈依受戒問題的開示

上妙下祥法師

  問題四十九、居士問:有人說:贊成持戒,但是持戒不能持一輩子,有正知見的人,不必持戒。  大悲寺妙祥法師開示:  這個就不對了,贊成持戒,他說的贊成就是說現在身體好的時候贊成持戒,或學佛的時候贊成持戒。持戒不是這一輩子,是生生世世都得持戒修行。持戒是什麼呢?持戒是自在,你持戒了你就自在了,你就自由了,持戒你才能高尚起來。我們都覺得生活在世間上,有很多不如意處,有時候不受人尊重。為什麼不受人尊重?因為我們不持戒。  如果你要持戒就受人尊重,不管孩子也好,老人也好,你如果持戒,誰都尊敬你,連畜生也會尊重你,鬼神也會尊重你。所以有正知見的人必然是持戒的人,不持戒的人必然是沒有正知見的。不持戒是什麼呢?他是羅剎類,或是波旬。如果一個人就修得了定力,能在虛空飛行,如果不持戒,那將來的結果也是羅剎鬼。所以說不持戒根本就不算佛子。戒律對我們來講就是根本。

  一居士:師父,我有這麼個問題。現在有好多電視在播放著濟公活佛,他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們好多的居士就認為:這不食眾生肉不是戒律。他說:「我也酒肉穿腸過了。」我也搞不明白,請師父開示。  大悲寺妙祥法師開示:  老居士問得很重要。因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是誹謗佛法的,這是不正確的。因為一切眾生,佛認為是自己的兒女,你把他兒女給殺了,你還叫信佛嗎?是不是?這不叫信佛,所以喝酒吃肉這不是佛教徒。

  問題十二、第二個問題:居士問:有在機關領導階層的學佛居士,對待應酬中喝酒吃肉的問題,說應該恆順眾生才對,什麼叫恆順眾生?  大悲寺妙祥法師開示:  這個「恆順」二字啊,恆順眾生指的是度眾生,就是度貪嗔痴。不管是從哪個角度,就是把我們立著或倒過來,都不會改變我們度眾生的這個心,也就是我們守戒的心不應該改變。而且我們只能是不離開佛法,也就是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叫恆順眾生。並不是說眾生需要什麼,我們就跟著做什麼叫恆順眾生。那不是恆順眾生,那你本身就是眾生,本身就是墮落,那不叫恆順眾生。所以說這個問題,在學佛中有很多的模糊概念,特別有很多無奈。  比如說機關領導階層學佛的居士,領導也是眼前花、水中月,今天有了明天就沒了,不能把領導這個職務看得過高,這個東西雖然在生活中有人們所羨慕的一方面。我們更應該利用領導這個階層學佛難的這個機會來鍛煉自己,來成佛,這才是正確的。越是領導越應該堅持佛的戒律,絕不能去喝酒!這個問題上,堅決吃素!  我記得蓋縣有一個居士剛學佛,他在沒學佛之前就是特別愛喝酒,幾乎每天都喝。學佛以後,就不喝酒了。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做生意,這朋友就說:「咱倆好不容易見面,你得喝點酒。」他說:「我不喝。」說:「白酒不喝,喝啤酒。」他說:「那我也不喝。」最後不管怎麼說,他也沒有喝。一個愛喝酒的普通的居士都能做到。他回來跟我講,他學佛時間並不長,也知道說不喝就是不喝,不管怎麼勸。最後他把皈依證都拿出來給人看,「你看我這個不能喝,說什麼也不能喝。」他還做生意,還求人家,那也不喝。  所以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喝酒它會障道的。特別是不吃素,將來會有惡的果報。因為我們一念的錯誤,就會帶來終身的遺憾。一旦做了,我們終身都會後悔的。如果我們這一念堅持住了,不怕失去一切利益,守住五戒,我們獲得的利益是終身的,生生世世都不會缺少的。甚至你這個生意沒成,它也會從另外的角度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說恆順眾生,只有堅持佛的戒律叫恆順眾生。不管這個眾生怎麼想,他生氣也好,同意也好,讚歎也好,你只要是堅持佛的戒律就叫恆順眾生。如果你不堅持佛的戒律,他歡喜,你也是在破壞戒律,倆人同時墮落。包括吃素問題,吃蒜的問題,吃蔥的問題。有人說我吃不點行不行?戒律上說就是這個蔥和蒜燒成灰了,也不允許吃,吃也犯戒。酒,沾一滴都犯戒。就你給別人遞酒瓶子,空酒瓶子、空酒杯,也犯戒,一點都不允許。因為佛是法王,法王定了的命令,不允許任何人去違背。不是在你身上起多大作用才叫犯戒。如果沒有病絕對不允許開緣的。  這點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犯糊塗,一犯糊塗了,我們就會失去成佛的機會。我們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必然有所保證。任何人說的觀點都不能給我們作保證!他自己都不知道將來上哪去了,是不是?誰能給我們作保證?我們還得自己度自己。

  一居士:看過一個叫《逆緣》的佛教電影,就是家裡反對吃素,然後她就吃肉。我就心裡一直覺得好像能隨順他們吃是正常的,所以說這是自己的問題。  那是不對的,不能隨順。你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很短的時間修行,很快就完結了。為什麼有隨順呢?就是他本身就不想持戒,也不想修行,所以他就隨順了。如果你真想了脫生死,是沒有一個隨順的。你隨順了能了脫生死嗎?不可能的事。他心裡不堅定,人家一考驗,他就退下來了,一考驗就退下來了。  隨順是不對的。我們只能隨緣——隨著釋迦牟尼佛那個緣。不能隨著他們的緣,隨他們的緣永遠是眾生,他們永遠不能讓你成佛,是不是?

  問題四十九、佛法有方便之說,在度眾生必須講究方便,是這樣的嗎?師父。  方便,什麼叫「方便」?方便就是方法,不是隨便叫方便。有的把這個方便變成隨便、隨意叫方便。方便是方法,什麼是方法呢?就是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方法。如果你變了,你那就是下流了,不是方便了,也不是方法了。所以說,只有在不變的前提下,才有方法。  剛才我跟大家講過,有病人,我抱著病人去看,(沒求人)沒有採取任何方便,反而就沒有病。既沒違反佛的戒律,又沒有攀緣,而且事情的結果又沒有病,你心裡得生起多大的歡喜。如果你找人(求人)去看了,也可能是沒病,但是你違反了佛的戒律,那個痛苦是長久的。所以說五陰之苦啊,就是世上的八苦,這八苦不算苦,什麼是苦,沒有佛法、沒有佛的戒律是最苦的。這個是最苦的,比死還難受。  所以說應該看這個。只有不給自己開方便,便是真方便,不開方便就是方便。有的人認為開了方便,人為的開方便,會導致因果的轉換。如果你不開方便,因果反而不昧,同時,(真)方便會生起來了。方便是什麼呢?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智慧,叫方便。  所以說「度眾生必須講方便」,這對。講什麼方便?就是寧折不彎,嚴持戒律。也就是說持五戒,殺、盜、淫、妄、酒,堅決不犯,那便是度眾生。心外無眾生可度。什麼是眾生?貪、嗔、痴是眾生。你認為哪個人是眾生,那就錯了。我度哪個人,那不是眾生,那只是個形象,是個影像。什麼是眾生,貪、嗔、痴是眾生,你既然叫度眾生,你就得去掉貪、嗔、痴。去掉貪、嗔、痴就是度眾生。所以說你既然去度眾生,去掉貪、嗔、痴,那你就是善巧方便。什麼叫方便,只有嚴持戒律才是方便。  所以,我這個看法,可能和別人想法不一樣。但是大家可以思維,是否有道理。

  問題四十九:有的師父講:要想修行了脫生死就要守戒,不守戒就不能了脫生死。但還有的師父講:佛說的戒有開戒、方便戒、遮戒,這怎麼守?  有開、遮、持、犯。什麼樣允許開呢?救人。比如這人掉水裡要死了,你是女的,他是男的,按道理男女不能相觸的(編者註:指出家受戒的比丘或比丘尼)。但是為了救人,你必須得救他,你救他就不犯這條戒了,這叫開緣。除了為了生死(救命)這叫開緣,其它不允許開緣。戒律老開就不對了。所謂的圓融方便,那就是破壞戒律,不能聽那個。有很多人把戒律就破壞了。為什麼現在佛法不興盛?就是不能守戒。而且都是在打著佛的旗號說我是守戒,其實是在破戒,所以這佛法就沒落了。

  居士戊:請問我供佛將近十年了,但是沒有辦皈依證,但是我心呢,早就已經皈依了,需不需要辦皈依證?  師父:你就是信佛十年,你不皈依還等於沒有正信。你看有的人皈依以後,可能某些方面還不如你學得好,但他已經開始信了。皈依就像投胎似的,你還沒有投胎,他皈依以後已經投胎了,就這麼個道理,不在於你信多長時間。學佛必須得皈依。就是說受戒、甚至破戒都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就像一個人似的,你連父母還都沒有呢,怎麼也沒有投胎的地方。所以說必須得皈依。供佛十年,有的信四十年還沒有皈依哪!也得皈依,必須皈依。

  居士戊:念經文上的那個皈依,可不可以啊?  師父:必須得從僧人皈依。自己念經文皈依那指的是一千里地之內,沒有出家人,才允許在佛前皈依。但那還得見好相哪,也不是說念念就完事了,不是那麼回事。在(一千里地之內沒有出家人)那個條件才允許,否則不允許。必須得僧人給皈依。

  問題三十六、頂禮上妙下祥和尚,請問上妙下祥和尚,沒受戒,但平時以戒要求自己行嗎?  可以的。但是受戒和不受戒就不一樣了。受了戒再用戒要求,它就在(內)心裡行。如果沒受戒以戒要求,還在表面上。

  問題四十二、不皈依一樣能學佛嗎?  不皈依本身就不能學佛。皈依是學佛的第一個標準,不皈依你怎麼學?說不皈依,我(實際上心裡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可能的事。因為你對皈依都排斥,本身就有個逆反心理。另外皈依是師師相授,由師父給你授的三皈,實際上是替佛在傳授。皈依以後有個戒體。有戒體了,你才能夠心和學佛保持一致性。所以說這個皈依很重要。

  問題四十三、我沒皈依,自稱居士可以嗎?  這不可以的。雖然是過去,居士名稱很多,包括善人也有稱為「居士」的。但現在「居士」,已經成為佛教的專用名詞,我們就不要再多事了,應該是沒皈依不能稱為「居士」。有的人就不這樣,有的說和尚是「親教師」的意思,只要他教戒我,那就可以稱他為和尚。有時候這個專用名詞,都是根據我們大家叫習慣了來決定的,它就變成一種專利,就不能再亂叫了。所以有人別出心裁,而搞了一些自我標榜啊!覺得自己文化多,這就沒有啥意義了。我們還是根據大家自然的規矩怎麼叫,我們就怎麼叫,沒皈依不可以稱為「居士」,居士得具備五德的。

  問題四:阿彌陀佛!師父請問,有的人在佛殿里代領皈依證,如法嗎?  代領皈依證是不如法的,必須做三皈依。因為他有戒體,你不現前求受三皈的話不能得戒體。不光是現前,而且還要如法地受戒,要通過懺悔,通過師父給講,而且明白三皈五戒,你才能得戒體。戒體不是那麼容易得的,所以說不能代替領。現在有一種風氣不好,就是交了錢就可以領皈依證了,這個不合適。我的看法是,還是應該如法地受。因為這個就像我們重新投胎一樣,你是真投胎假投胎,自己不能唬弄自己。如果投好胎,將來你就能成佛道。如果你沒有真正投胎,只是擔個虛名,實際上你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益處。雖然你也是想皈依佛門的,但是必須如法去做,這才合適。

  問題八、下一個問題:在家居士不一心護持自己的皈依師,哪個地方找他,他都不去,這樣做對不對?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護持皈依師,什麼叫皈依師?我們皈依了,不是皈依哪個師父為自己的皈依師。所有按照戒律修行的師父,都是我們的皈依師,我們應該這麼看。對一個寺院護不護持,就要看它持戒不持戒。如果持戒的寺院我們必須護持,以戒律為標準。  如果這個寺院持戒修行,而且又是自己皈依的地方,更應該護持。如果不這樣去做,那就說明我們對這個皈依不重視。你不重視皈依,本身就容易失去皈依戒體,這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如果這個寺院,雖然在這皈依了,但是這個寺院它不持戒修行,包括供一些外道,比如說供養什麼護法堂啦,這些亂七八糟的。盡講經濟的問題,不講佛法。這樣的地方,我們確實應該遠離。但是不管是遠離也好,在哪也好,我們一定要護持三寶。不能因為這個寺院不好,其它的我都不護持了,那就不對了。一定要按照戒律的標準來要求,這麼去做。

  問題二十九、下一個問題:請問師父,在家居士成立念佛堂,平時也念佛,做佛事,是否這樣不用上寺院,那裡也是三寶地嗎?  這是不對的,你沒有僧怎麼能是三寶地呢,是不是?居士成立念佛堂只是居士的修行地方,不能代表三寶。如果代替三寶的話,那就是末法時期了。  這樣不上寺院,他認為上寺院很吃虧,因為那個寺院還要錢,所以他覺得吃虧。那你不會上寺院干點活?就可以了。我們上寺院是見三寶,見到僧相,我們提起正念,像供佛像一樣。我們供佛像目的,就是見到佛像能去掉我們心中的惡相。見到僧相也同樣,用法來滅掉我們心中的惡念和惡相,來恭敬三寶,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家居士的念佛堂不可以稱為三寶地。真正的三寶地還是在寺院里,有佛法僧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三寶地。這不能代替的。

  一居士:常上廟好,還是不跑廟好?  從原則上來講,佛、法、僧是我們的家,常上廟是好的,每時每刻都要見三寶——佛、法、僧。我們家裡有佛像、有經書,但是不可能有僧相。因為現在僧相併沒滅掉,僧還住世,我們應該常去見僧、禮拜僧,這樣會消除我們很多的業障,這是恭敬三寶、護持三寶的一個表現。應該常上寺院去護持,看看能做點什麼事情,這是我們作為居士的責任。一個居士如果不護持三寶,不護持僧人,三皈依戒體就會破掉,不能稱為三皈依弟子、稱為居士,這也是很重要的。  當然了,我們長期地留在寺廟,比如說大僧寺廟,女眾如果長期的在那兒管理寺廟、去幫著師父做佛事等等,這都是不如法的,這不能去做。我們去看看寺院有什麼需要我們做的,我們如法去做,如法去禮拜,這是應該的。必須如法地護持,這很重要。不能上寺院有時候想說了算、或者想去幫助僧人管理什麼事情,造成一個居士管廟的狀況,這是不合適的。  不能因為有些人不如法的行為,因為這點小事我們就不上廟了,不上廟會失去大利益。說:「我今生在家修,比上廟修得還好。」這都是下地獄的話,這都是不允許的。僧人再怎麼不好,也比在家強,是不是?  但是對不好的地方,我們也是要迴避的,盡量找一些如法的寺院,這樣對我們修行也有好處。這兩方面都得處理好,但是對佛、法、僧必須得護持。比如說,像今天大家來這裡的行為,就很好。千里之外或百里之外來了僧人,我們居士必須得去迎接、歡迎、護持,這是我們的責任。如果不護持,就失去了我們的福德因緣。我們叫「居士」,居士就是護持位,僧人是修行位。  什麼是修行位?就是僧人打坐、誦經,是他們的修行。建廟、幫助寺院安排一些應該做的事情,僧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種地、種菜等等的生活問題,這些就由居士來完成。居士必須得護持僧人,而像說法,必須由僧人來說法。你不能說:「僧人去建廟,我來講法。」那就不如法了,這個位置不能顛倒。並不是有個大和小的問題,而是如果位置不顛倒,僧人在這裡能夠修行成功,能夠去成就自己。居士因為在護持位,能準確地找到他的本職,也就像我們在世間所說的崗位,他也會在他的崗位上得到成就。所以事情沒有大小,關鍵是做得如法,這就對了。

  問題七、下一個紙條,第一個問題:在家居士不護持三寶,不請法,不受戒,只是用心來修戒,這樣做能不能成佛,了脫生死?  三寶是什麼?三寶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成佛的基礎和本錢。外面的三寶就是你內心的三寶,也就是你自性的顯現。你不護持外面,也就是說你不想見到裡面,你護持外面也就是護持裡面,這是一個道理。  因為我們很多人並沒有開悟,所以說我們找不到自性。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找到自性呢?首先要護持三寶,這是一條非常便捷的道路,佛給眾生開了一條成佛的道路。所以說佛法僧住世,人就能得到解脫。如果佛法僧不能住世,人就沒有得救的機會了。所以說三寶是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只不過是外在的表現,通過它能找到我們的自性。  如果一個人不護持三寶,就不能稱為一個佛的弟子。也就是說你不護持三寶,本身也就破壞了三寶。破壞三寶的人就不能稱為居士,也不能稱為三寶弟子。不能稱為三寶弟子,又怎麼能稱為修行人?所以他不可能成佛,這個不用考慮了。  現在有很多人都想以自修為主,而且對三寶並不護持,這其中有兩種原因:一個是為了自修,想自己好好修行。而且以為我有了法——佛已經不在世了,所以我在家供佛,而不必護持僧寶。實際上三寶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法就不可能有佛,沒有佛就不會講出法,沒有佛就不會產生僧,它是三位一體的,所以說缺一不可。  有的人認為:我自己為了專修,寺院怎麼樣我也不管,我先奔著我自己了脫生死。實際上他吃了一個大虧,因為如果三寶住世,你不護持,本身就產生了抵觸。產生了抵觸本身就是和自性作抵觸。和自性抵觸也就產生了堅固的無明。產生了堅固的無明,你修多少劫都不會得道的。  你看佛不在世,三寶不住世了,他沒有謗三寶的因緣。如果你產生了謗三寶的因緣,不但不會開悟反而還有罪業,所以說這裡要特別注意。我也反覆跟大家講,一定要護持三寶,不要把三寶看成是別人,一定要看成是自己自心的顯現。因為你有這個功德你才能看到三寶,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德,連三寶的名字你都不會聽到的。  再一個原因就是在三寶中,僧這一塊確實出現了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說有些搞經懺、搞經濟,甚至有一些供大仙啊等等的事情,很多事情叫人家聽了生不起信心,所以說他不護持。但是應該注意,不是所有的僧人都這樣。他壞,三寶的形象沒壞,他壞是代表他個人。我們恭敬的是三寶這個形象。這個三寶的形象能留下來,就能叫我們了脫生死,這個很重要。  過去有一句話就是說,一個破戒的比丘有時候還可以做人天之師,還能讓人得福。為什麼?就這個僧相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說我們一定不要計較小事,要從大局著眼。他壞是他個人,但是我不能因為他有一點毛病,把佛留下的僧相而給滅掉了,這個很重要。  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九五年行腳,有一天乞食到(遼寧省)綏中地區。去乞食的時候,有個居士,可能是個居士,她說:「你走吧,有飯我也不給你吃!」完了還緊著笑。我說:「你什麼原因啊?乞點兒食物,你什麼原因不給呀?」她說的,「盡些假和尚!上回來了一個假和尚把我騙了,騙了多少錢,所以說你們這都是假和尚。」我明白她這個心理,說:「這回來了個真和尚,你可不要認為是假的。」「我才不聽你,你肯定是假的,你怎麼說我也不搭理你,我也不給你。」我說:「你可別後悔。」她說:「我才不後悔呢!」我也是順便給她說一句笑話,說你可別後悔啊!  後來我就繼續乞食,她就在後面觀察,就跟在後面看。後來我們就乞到一家,這家正結婚呢,看我們過去了要乞食,馬上給錢,我說:「出家人不要錢。」他聽說出家人不要錢,說:「我給你飯,給你炒幾個菜。」我說:「不要炒菜,有點飯就行了。」後來就給拿點飯,挺客氣,完了我們就往回走。  等走到回來的時候,路邊有一家也是布施飯,他說:「你們沒有鹹菜怎麼吃飯啊?」沒有菜,他說:「這麼地吧,我給你們點鹹菜。」就給點鹹菜。當時這個女的就站在旁邊,低著頭。那個頭低到哪呢?那下巴都能貼到胸脯那。頭說什麼也抬不起來了。那時我很想跟她說一句話,說:你不是說不後悔嗎?是不是?你不是說都是假和尚嗎?後來一尋思,唉,既然她已經不好意思了,就別說了。  通過這個例子就知道,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外面的世界有一點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把整個給毀掉了。你看看,她就是因為上次供養一個假的,吃虧上當了,下回就不相信了,就失去機會了。那其他人呢?也不是說沒受過騙。但是人家那個人,我想他是這麼想:不管你真的假的,我都要供養你。你不就要一口飯嗎?他就給了,所以他就遇到一個真的。  我就說我們不能因為三寶里某一些人有了毛病,而我們就不信三寶,甚至排斥三寶。這樣的話,就自毀長城,自毀自性。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注意。  「不受戒,用心來修戒,這樣做能不能成佛?」佛講啊——受戒、破戒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因為戒是一切菩提的根本,沒有戒不會有菩提,沒有菩提哪來的佛,佛都是以戒為師。戒律在佛看來是最重要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案例:有兩個比丘去見佛。一個人持戒,不喝有蟲的水,寧可渴死。另一個喝了水去見佛。佛對那個喝水的比丘是這麼講的,說:你持我戒,千里之外,如同在我身邊一樣。你不持我戒,雖然見我,如同不見。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那個持戒而死的比丘,因為持戒的功德死了以後生天。生天以後他馬上有了自在的身,就馬上去見佛了。見佛,佛給他講法,馬上就證到阿羅漢。你想一想,等這個不持戒的人,雖然見到佛,實際上,佛說你見我如同沒見。反而結罪。  所以佛講啊,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不受戒不能成佛。戒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沒有戒律就不可能有佛法。所以說想了脫生死,能不能了脫生死?我們用很簡單的道理來講。比如說,一個人,佛告訴過午不食,或是要我們吃素的問題。你一口飯、一口肉,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自己都不能作主,被一口飯和肉都誘惑得寧可舍掉佛法而不去持戒。你想一想,你自己都作不了主,如何能在生死路上作主?所以說如果不能持戒的人,連得到人身的資格都不具備,何況成佛了?那就差得太遠了。更何況了脫生死?  什麼是生死路?就是貪嗔痴。沒有貪嗔痴就是了脫生死,有了貪嗔痴就有了生死。你想貪嗔痴只是一個「貪」字你都控制不了,如何能了脫生死?所以說持戒是我們了脫生死的根本。如果不持戒想了脫生死根本就沒有可能。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了脫生死首先得持戒修行,這是沒有疑問的。所以佛講,了脫生死的三個步驟就是戒定慧。首先從戒開始,從戒生定,由定生慧,這才是正確的。

  問題十、第二個問題:佛法依靠僧傳,佛法是否住世全靠僧眾住持弘揚。在家居士是護持位,護持三寶是居士的本分,護持是為佛陀的正法久住。如果不去寺院,不懂得如法護持三寶,還算不算居士和信徒?究竟如何護持為如法?  這個他已經講了,佛法是靠僧傳,因為佛規定末法時期,說法主,行來主,坐禪主,講法主都是由僧來擔當。就佛在世時候,授戒也是由僧來傳的。包括釋迦牟尼的父親受五戒的時候,佛不是親自給授的,是由僧給授的。所以說佛法得靠僧團來住世弘揚。  在家居士是護持位。什麼叫護持位?是護持三寶的位置,來修行。為什麼居士有很多,修行的多?成就的少?因為他把這個位置給顛倒了。  比如說,一個市長去當警察去,警察去當市長。你說那個市長在交通亭上,坐在交警那塊指揮,他會把這個交通給指揮亂了。那警察去當市長呢?能把整個城市計劃全都打亂,他不懂啊。所以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為他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說僧是修行位,居士是護持位,如果各在各位,他們的作用都能發揮,而都能成就。  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大居士成就呢?就因為他們是護持位,他們把自己的護持位看得很重要,很重要。比如祇樹給孤獨園的那個孤獨長者。為什麼他最後成就了,開悟了,甚至佛給他引出城門了?因為他護持三寶,他用黃金鋪著這塊地,給它買下來,來供養三寶,所以他成就。還有末利夫人等等的,為什麼成就?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位置是護持位,所以成就,這個很重要。  我們現在的居士呢,有很多到寺院要幹嘛?要爭奪修行位。「師父,我得到道場。我得……師父,你這修不修行啊?允不允許我念佛啊?允不允許我打坐啊?」他問這個。我給他回答,我說:「我們這裡只知道幹活,不知道修行。你還是上別的地方去吧!」因為他的位置找錯了。  有的居士來了,我說:「你來幹什麼?」「我就是來三寶干點活。」我說:「留下。」你要說幹活我就給留下。因為什麼呢?不是說我們缺工人,缺幹活的。而是我們需要的是懂得自己位置的修行者。你自己的位置都找不正,你怎麼修行?佛法就亂套了。  為什麼有很多的寺院現在是居士當家?就因為他不知道他是護持位,而且他要奔著修行位去。什麼事都他說了算,最後就代替了佛法僧,將來的結果就是要下地獄,這是要下地獄的罪。所以作為居士一定要加小心,千萬千萬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哪個寺院別說我來修行來了,我就是來幹活來了,我來發心。  別說是居士了,就一個沙彌「掛單」,從僧人來講,一個沙彌來「掛單」了。如果他到寺院的客堂,說:「你幹什麼來了?」說:「我來掛單了。」只要這句話一說,馬上就不給掛單。因為你是什麼?你是沙彌,不具備掛單的資格。掛單是什麼?是到這裡修行。所以說不具備掛單的資格。  那沙彌到寺院應該怎麼說呢?「我求懺悔來了。」求懺悔。一聽求懺悔,那客堂師父:「留下吧!」他是真正知道他是沙彌位。什麼叫求懺悔呢?「我就是來發心行苦行,為大眾來服務的。」這樣的人可以留下。  所以說常住這條規矩啊,可能很多居士不知道。有的居士來到寺院也說:「師父我要掛單。」我們也就知道居士不知道,所以也不說破,也沒辦法,怎麼說?說:「你不具備掛單資格。」他就不好意思了,是不?實際上居士是不能出去說掛單的,連沙彌都不能說掛單。你想一想,沙彌只能說來求懺悔。那我們居士到寺院說什麼呢?只能說我來發心護持三寶,干點活吧,消消業障。這樣才符合你的身份。  是不是我這麼說,身份低了呢?不是。就像警察站在警察位置上,市長站在市長的位置上,各在其位。這樣整個的佛法就能運作起來,都能成就。如果位置顛倒,他就不能成就。  比如說佛法僧,我們都知道,佛法成就了佛,但是一切法又由佛說的。如果你把法放在佛的前面,就結罪,就是錯誤。必須把佛放在法的前面。佛、法、僧這麼個次序,那就是如法,它就不結罪,我們就能修行。你看,這個位置都不允許顛倒,何況我們作為一個居士,對護持的這個位置更一定要清楚。  如何去護持佛法算如法呢?第一個,不要給僧人錢。居士一見面就要給僧人錢,認為這樣供養是一種虔誠心。對於你來講,確實是虔誠心,但是同樣一條,由於你不如法的供養,會造成僧人的犯戒行為。僧人是不允許摸錢的,所以說不能供養金錢。我們居士一定要懂得戒律。  如果不摸金錢,我們怎麼樣來護持呢?那我們就看看僧團里有哪些困難需要我們來解決、來幫助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不是三寶需要你,是你需要三寶這塊福田來給你培福。有的人啊,到寺院他講:「師父,我來護持你了!來看看你們有什麼困難,我來幫助幫助你們。」我聽完了,只能說是笑一笑,我知道他好心。你想,我連錢都不要,一天一頓飯,我都乞食生活,我要什麼?我什麼都不要。但為什麼有的東西還收呢?因為給你種福田。  我給大家再講一個例子:在美國有這麼一個州(地區),有幾個要飯人,經過幾年的要飯啊,他們都富裕了。這個州里做個決定,說這些要飯人已經都富裕了,我們這地方不允許再要飯了,要飯人已經能自理了,他們應該轉移了。最後這個決議下來把所有的要飯人用車給送到別的地方去了。  送走幾年以後,過去這地方很安寧——送走以後,這地方賭博、打架、吵架這些刑事案件,還有很多其它的事情不斷的發生。大夥就納悶了:過去那麼多要飯的人在這塊,反而沒這些事,這要飯的走了反而多出這麼多事?經過研究,包括宗教人士的研究發現了:這個地方不能缺少要飯的。因為這個人不布施,他這個道德不能提升。只有經過不斷的布施,道德才能夠提升,而且人心就平了。所以說他們發現要飯的很重要,是他們的需要。最後州里又重新作個決定,派出代表把所有那幾個要飯的人又請回來。  我們說一說,到底誰需要誰啊,是不是?我們一定不能顛倒。我們有很多居士往往認為:三寶需要我們居士護持。這實際上是一種大慢心。應該怎麼看?應該是三寶給我們成就的機會,給我們因緣。是我們的福田。讓我們早日成佛。我們抓住機會別失去,這才是正確的。所以說不能顛倒。  什麼叫如法護持?改造你不正確的知見,成就你,就叫如法護持。有的說,你看師父辦什麼事都離不開我。實際上人家那是鍛煉你,成全你。因為我們有感到,咱們這裡的僧人,很多跟我講:「師父,咱們進深山吧!」早就想進深山,原先就厭惡就不想在鬧區里呆,就這個地方我們認為也是「鬧區」。  我們這的僧人就想進深山裡去修行。但是有一點,佛法不興盛,正法不住世,誰來起這個帶頭作用?所以說我們還有這個因緣,要把這個法要繼續傳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不能進深山,反覆給大家講。  有的師父也說:「師父,咱們幹嘛要蓋那些房子?」我說:「你不蓋房,怎麼給眾生種福田?另外是給咱們蓋嗎?給後人留下一點東西就完事了。早晚一天我們要進深山。」  所以說護持一定要知道三寶的心,這樣你才會珍惜三寶,知道怎麼樣去和三寶一條心。你在護持位成就,他在修行位成就,成就的結果沒有區別,但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這個一定要清楚。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念佛人,為什麼佛號念不好?--學佛網
一位佛弟子的學佛聽經、讀經摘記(待續)
學佛以後 是否能萬事如意?
第038篇:既然連佛法都是假象,我們還學佛法有什麼用呢?
佛門中的規矩--學佛網

TAG:學佛 | 初學 | 皈依 | 問題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