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中的禪 18

《心經》中的禪 18

我們今天先就這個六根的部分,怎麼樣子來破的這個部分,跟各位做說明,那麼昨天我們把二十五圓通當中的六根的經文,跟各位簡單的介紹一遍,今天首先我們要講的是,這個是《維摩詰經》上面的,三十四個不二法門當中,有關這個部分,我先跟各位做一個概略式的說明。

我們從這兩部經,《維摩詰經》跟《楞嚴經》上面來看,你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它們兩者之間語言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我們看《維摩詰經》當中,第十九個菩薩,妙意菩薩所提的這個部分。

妙意菩薩,這個是在維摩詰叫大眾說說看,自己修行的法門,那麼大家從他自己修學成就上面,來講這個不二門,這個就是很有名的三十二士說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是第十九個,他說:妙意菩薩日:眼、色為二(眼跟色這是兩個),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這是第一個,知道眼性,眼根對於色塵不貪、不恚、不痴,這樣就是寂滅。這個語言模式的表達方式,跟《楞嚴經》上面它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它講:

如是耳聲(耳根跟聲塵),鼻香(鼻根跟香塵),舌味(舌根跟味塵),身觸(身根跟觸塵),意法(意根跟法塵)為二(你這樣子相對於都是兩個)。若知意性於法不貪(這個只是略過,它是說乃至。)、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也就是從眼根乃至意根,於這個法,色法或者法法,不貪、不恚,不痴,通通叫寂滅安住其中,而不為外境所動,那麼是為入不二法門。

它這個地方提到,我們很簡單的跟各位講,這個是行法中的要領。這兩者你只要對立,那你就紛擾不安,我們用大腦就容易對立,因為大腦沒有一個對立,它無法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處。你假如破除一方,另外一方它會搖搖欲墜,那就會產生恐懼。那假如兩個都破呢,就進入寂滅了,兩個都破的話,那要安住在哪裡呢?這個時候真心就能現前,這是一個關鍵。

我們講修養,是指破掉一方,那隻守一方,你守住眼根或六根,那麼把塵境給破了,那這個時候,這個眼根或六根不貪於境,於一切境界不貪不恚不痴,這樣的話,我們只能叫作修養很好。世間一般講的,他需要這種修養,因為他必須把我執安住在一個地方,那以六根來講,就安住在六根里,以六塵來講安住在六塵里。

我們看到很多人集郵,養蘭花,喝茶,下棋,這個都是什麼——都是在塵裡頭安住我心,所以這個狀況他是沒辦法成就的,這個功夫再高,也只是色界天而已。因為他安住在塵境的相裡頭。

那麼根性呢,是比較高上點,他能夠進入到四空天里,識性呢,也能夠進入到四空天里,但是你還是世間法,因為你有依,有依。

我們講的是無依,無依你就要破,要破的話就要雙破,單破一方你還是依於一方,這修行難就難在於,你所依的那一方也要能破,那就不容易,就不容易。

現在我們世間人,有很多人有這種情況,他福報夠大,因緣夠好,有的收集石頭,有的收集木頭,有的收集老頭,就有很多,有的專門撿蘭花,有的抓蝴蝶,他有個相好依,因為他因緣夠、福報好,他很多。養老院都收集老頭,沒有錯嘛,不要笑。

有的不是木頭、石頭,是山頭,在山上買很多地,都是這個地方景觀很好,那個地方景觀很好,死的時候不知道要擺哪個山頭?對不對?這個都是可以證明說,他有福報,有因緣,我們想要找一塊地都找不到,為什麼?因為你沒福報、沒因緣嘛。

那麼有這麼好的福報、因緣,容易造成你的有相依,有相依。現在這個印刷術很發達,買書也很方便,有些人家裡就有很多書,他成天足不出戶,整天都在裡面看書,看的很高興,反正看書也不要錢,看完了要再買一部,那買了以後呢,沒事就蓋圖書館,那這個在古代是要大富翁才做得到。那麼現代呢,只要你稍微可以一點,你就可以藏諸名山,自己藏在書裡頭當書蟲。那也是一種依,也是一種依。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世間的善人,個性都很好,但是他就是有依,依於塵。藝術家依於根,你注意,藝術。有的畫、有的唱、有的雕刻,那都是他的根性,在這一方面很俐落,那麼他成天在那邊發明創作,這個也很好。但是呢,我們說這些通通都是意識形態,都是有依,都是有依。

佛法在講的是不依,無依,所以我們叫無依道人,無依道人是講佛陀,我們是沒有辦法無依,至少你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你要按照這四個標準來修。當你還沒獨立之前,那你就要四依,你獨立以後,你就無所依。

那你現在看看,你的根、塵之間是不是都有依?那要把這個地方來破,那特別是指的這根性的部分,是特別指那些有特殊才華的人,有特別能力的人,因為他在這個根性上他突破了。我們看歌星很會唱歌,開口唱就是不一樣,我們一開口唱也不一樣,人家都跑掉了,再不跑掉耳朵會塌下去,人家一唱人家都跑過來了,為什麼?他在這個部分,舌根所引發的聲塵就是很好,這個是從舌根來修的。

有些音樂家他也是耳根很厲害的,他聽很敏銳的,我們聽了老半天就是聽不出來,聽不出來,這首歌很熟,是什麼熟呢?搞了老半天,把西洋歌曲當中國歌曲,中國歌曲當西洋歌曲,這你的耳根不行,不行。那我們知道藝術家,通常有這種情況,有這種敏銳度。

我們先了解這種狀況,現在來看這個部分,這眼跟色你知道是對立的,這個是一定要有,你假如一開始修學的時候,就說沒有,這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你就不要修了,你只有很強固的意識形態,跟名相執著而已。

你首先要能夠了解到,眼、色這兩個部分是相對立的,相對立以後,你要去找眼根這邊,還是色塵那邊呢?你要找得出來,那麼現在妙意菩薩,他是從眼性這邊,就是眼根這邊下手,他知道了。對於眼根能夠對色塵,不貪不恚不痴,這個東西你要弄清楚,這個眼性於色,這個是能,我們講色塵是所。那眼性對這個所,要起什麼作用呢?不貪不恚不痴的作用。

那我們自己眼睛張開,你就看到這個色塵了,看到色塵以後,你要怎麼樣叫作不貪不恚不痴,那這個感覺你要有,要有。

這個男生看女生,是最清楚了,看到美麗的女生眼睛都會粘上去,人家走過去,他頭也轉過去了,這個叫作貪,你已經執著了。你看的正熟的時候,有人把你遮住了,你就……不要吵,這就叫作起恚,嗔恚心起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他還很漂亮,跑出來,這個叫愚痴,叫愚痴,對不對?

我們看到一個好的境界,其實不隻眼睛所看的境界,你聽到好的音樂,也會有餘音裊裊的這種情境,我們孔老夫子就這樣,對不對?自從學了音樂以後,三月不知肉味,這個就是貪。當然他自己耳根對於音樂,他也有他的敏感度,但是你必須先了解這個層面,然後你才會發現到說,我眼根跟色塵當中的關係,是什麼狀況?

假如你說沒有,什麼漂亮就是等於不漂亮,不漂亮就是等於漂亮,我這個是平等平等無分別,這種人叫作去死好了,他根本沒辦法修行,你好壞都分不清楚。以一個正常的情況來看,它本來就是這樣,聞到香水,嗯,好香,你說沒有,我這個香等於不香,那你聞大便好了,對不對?

這個本來就是區別很清楚的,現在就是我知道,我有喜歡、不喜歡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有所謂貪與不貪的情況產生。

但是這個地方講的不貪,並不是厭惡,這一點你要弄清楚,不貪不等於厭惡,所以當境界來的時候,是好的境界你也不必那麼怕它說:唉喲,這個叫執著,這個叫貪心,怎麼樣。好的你都怕了,那壞的呢?壞的你就喜歡,是嗎?這個就弄錯了。

不貪的意思就是我不起執著,不起執著,那來就來了,你天生有這個福報,就長的很漂亮,你就說我這個,這個業障,美麗是障道,這也是去死好了。美麗哪是障道呢,對不對?你只是「我不貪著就好了嘛」,那本來人人對於好的境界,就是一種追求嘛,那就是貪著。那現在呢?我們開始學佛以後,你有所認知,你要從根本里能夠把那個貪著給除掉,這個就是修行的地方。

那麼得不到的時候你會嗔,建築常常夢想著,要那一個境界的時候,叫作愚痴嘛,那你現在看看,你的眼根裡頭,在這一方面有沒有這種狀況?你的耳根、你的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有沒有這種情況?那就是修行了。你從根性上來,你常常會去追求,人要追求如意,追求順境,那就是你的意根起貪。

我們只是告訴你說,有順境來臨的時候,那你不要執著,所以我們說要把它分享給眾生,分不出去還是自己存著,知道嗎?有時候是分不出去,你吃了一個很喜歡吃的東西,想要分給人家吃的時候,人家一吃,嗯?一個就好,其它不要。為什麼?那就分不出去。就像很多人喜歡吃榴連一樣,捧著榴連到處請人家,人家一看你來,趕快跑,不要吃。因為他不喜歡嘛,你要分享給他,他未必會喜歡。那你就暫時留著嘛,你要留意。

可是當你遇到逆境的時候,那你就要能夠成長,這個是在跟你鍛煉,根跟色之間的關係,所以根色兩對立,你要看清楚,看清楚以後自己才能超越他。那麼從根來超越,或從塵來超越都可以,這裡是告訴我們從根來超越。你要看到這地方,你才知道怎麼去破。

我們在前面跟各位講五蘊的時候,我們看到那個公式來看,五蘊的時候是先講色,那再破受想行識,那麼現在呢,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這個眼根對色塵的色它沒有,眼根對色塵的色是指形象上的,那跟地水火風有關,沒有錯,但是呢,未必完全都是地水火風,因為風就不一定屬於色塵的色,而且聲香味觸法的部分呢,也不屬於我們色塵的色,你知道這個有區別。

(生住異滅圖)所以這個地方的色,跟我們這個表上的色,定義的範圍不一樣,這兩個它們定義廣狹之間的關係。那我們假如以這個根、塵、色來講的時候,那麼根就屬於六根無生這個地方來講的,這個地方的塵,就是六塵境界全部要屬於色相的部分來講的,那麼六識的部分,就屬於識,第六意識這個地方來講的,各位要留意到這個地方。這三個點,全部都在前面的地方,六塵境界是在第六意識上面來的,因為第六意識我們跟各位定義是,它去捕捉前六識的作用,那開始做分別的,是指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是六識,所以叫第六意識。

那這個色塵的部分,就前六識的作用的這個地方,那個這個是六塵,就是色相的色。那六根的部分,就是這一個縱軸線跟橫軸線交叉點的地方,那我們看到,這是第一個大階段的起步點,所以這個根、塵、識的界線在這裡。

那麼這三個起什麼樣的作用,跟五蘊起什麼樣的作用,那就看十二有支的作用,那這個部分,十二有支裡面也有受,有取蘊,有愛,那這個裡面是把這個地方,起綜合運用、更複雜的狀況。

好,我們現在了解到,整個宏觀的部分,那我們現在在這個架構之下,取一個點,一個點之中再取一個部分來修行,各位看到沒?假如從數學的比例上來講,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其實是非常微細的地方,那昨天談到身根修行的時候,你看,他腳受傷了,被毒剌剌到了,他就從這麼一點下,結果也能破,也能夠求得般若性空的智慧。

那沒有說修行一定要從哪裡下,對不對 ?說不定你感冒,頭痛,人家問你痛在哪裡?痛……痛這裡痛,你這樣子比小孩子都不如。大概七八年前吧,有一次有一個茶莊的老闆請喝茶,他很高興講到他兒子,講的很高興,我說兒子很聰明,他說是,他這個禮拜感冒,我說他知道感冒,還是醫生說他感冒?他說,孩子說他感冒了。他覺得很懷疑,他就問,問說你是怎麼感冒的?他說頭暈暈的,他媽媽就問他頭怎麼暈暈的,怎麼暈暈?他說好像戴安全帽。那時候孩子四歲,大概爸爸的安全帽他有拿去戴過,一戴的話頭重腳輕,所以感冒的時候跟那個狀況很像。當然你現在體會不到,不過你想一想大概也很像。

為什麼呢?他有那種相應,有那種相應。在這個時候,小孩子一句天真的話,他比我們更接近生命,我們在講我們頭痛,大概你也是慣性的頭痛,受不了了,哇!很痛,很痛,不知道怎麼要樣,趕快隨便阿斯匹林也好,斯斯也好,隨便弄一顆吞下去,那你就病好了。

你這種反應已經沒有感覺了,你那個痛點你沒有去抓它,知道嗎?假如這個時候,你要找頭痛葯都找不到,那這個時候就不一樣,你會冷靜下來。一個修行人應該去看痛在哪裡,頭痛嗎?是頭痛還嘴巴痛?假如是頭痛,嘴巴一直叫幹什麼,又不是嘴巴,不關你的事。你嘴巴不要叫嘛,對不對/?那你去看到底哪裡痛?

你去注意看看,你會說這裡痛(頭上),不是,這裡痛(腦前),不是,這裡痛(腦後)?到底哪裡痛?你說在這裡,你再仔細感覺一下,又好像不在那裡,不過又好像那裡。那個時候你會覺得到底哪裡痛。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痛的感覺,跟你現在感覺的清清楚楚的時候,這兩個是一是二?那就找到你的下手處了。昨天講的那能、覺之間的關係,能覺、所覺之間的關係。你從那裡下,那一破,雙破,就破了。

我們現在,其實我常跟各位講,你擁有開悟的機會是相當多,只是你因為太富裕,太富裕懂嗎?台灣人聽說網路笑話,說跟韓國人在一起,韓國人手提箱一打開,這裡面都是人蔘,一看火車外面沒有人,就把它倒掉了。台灣人跟他講那人蔘很貴,這我們韓國很多。韓國人問台灣的教授說,那你們台灣什麼東西最多?他看一看,就把旁邊的秘書就往窗外丟,他說為什麼?他說台灣的大學生很多,太多了,沒有必要。既然你人蔘可以丟掉,我的秘書也可以丟掉。

為什麼?因為你太富有以後,你就不知道那個珍貴。你現在生活境界太多,多到不會珍惜它來修行,這個是關鍵,這是問題。

我們應該要針對這個問題,趕快去超越它,針對這種問題。而不是一直在那邊哀怨說,你找不到法門,不是。我們絕對找得到,你怎麼會找不到法門?

你看看,從六根來修的話,那太多了,六塵境界,六識來修的話,那更多了,問題是你看不到。古人生活單純,他轉不過來,我們現在頭腦像風火輪一樣,轉得太快了,所以境界都看不清楚,這一點你要留意。這個是妙意菩薩的部分。

再提一個身根的部分,剛剛提到的身根,這是第二十三個。

心無礙菩薩日: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兩個於身根都有一個特色,他們在修法中有這樣的語言,我們先把這文字先跟各位解釋一下。

他說身即是身滅,這個身滅現在來講我們叫身影,影子,身的影子。他說身跟身的影子是兩個,這沒有錯吧,明天上午太陽出來,你站在太陽下就可以看到你的影子了,那影子不是你的身體。對不對?那身跟影子是兩個。

那麼現在呢,他悟處就是身就是影子,身就是影子。你想像得到嗎?你身滅不要把它變成骨灰,你解釋成骨灰,我也沒辦法,那也算對,反正你身體變化的。

他現在問,為什麼我會這樣講身就是身滅呢?身就是影子呢?這個你自己看看,你看人家就從這裡悟,那個畢陵伽婆蹉是嗎?是腳被毒剌剌到了,人家從痛與不痛那邊。那他現在呢,古代大樓沒有這麼多,所以常常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他呢,就從身跟影子上面,你看人家就得悟了,就得悟了。

我們呢,我們撞了好多次,你都悟不到,他說為什麼/他說見身實相者,你身的實相要見得到,你見不到身根實相的話,那你就沒有辦法去悟這一點。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要怎麼樣一門深入,置心一處你去穿透它,很多同修在這修法中常常問,師父我這樣對不對?我一定跟你講對,我跟我講對,我是要你能夠肯定,你現在是在做什麼修法,你要注意到這一點。

我們現在很多人在講,師父,既然說對,我就趕快前進。不對。現在我說你對的這一點,你要能夠去確認,你到底是怎麼用心的,你怎麼用心都對,我跟各位講,你怎麼用心都對,只要你那一點下手,守住,讓它熟之又熟,那你就對了,就對了。

你看同樣身根,畢陵伽婆蹉,他就從痛那一點下去悟,他就從影子這邊下去悟,那你說,你身根要怎麼修?為什麼一定要跟他一樣?我們不要一樣嘛,照樣可以成就。

那現在問題是,你這個地方能不能到達見法實相,他是見身實相,那你的方法能不能見法實相?你從身根是身,見身實相,你從眼根能不能見眼實相?對不對?你見色塵能不能見色塵實相?你先從這裡下手。

這個法門你自己所找的下手處,一定要讓它熟透,這是不可避免的,你一定要這樣進行,不管你從哪裡下。

好,見身實相的人呢,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見身實相的人他不會看到,我的身或我的影子的問題,他沒有必要,因為他是要看實相。那光是看那個假相的身體,跟假相的影子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他說身與滅身無二,從這一點身的實相來看,身跟影子它就是一不是二。

其實這種東西,在我們修學中,這個很重要。你看,我們再舉這個例子你看看。萊果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那已經過堂了,要吃飯了,他飯拿起來要吃的時候就想到,大事未泯生死未了,吃什麼吃,「念佛是誰」,又入定去了。

那行堂過來,你這傢伙吃飯不吃,在幹什麼?一巴掌打下去,碗筷都丟掉了,這個時候他被驚醒,他想去撿,可是一想不對,大事未泯生死未了,又來了,他又「念佛是誰」。這個時候碗筷掉與不掉,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掉下去跟不掉下去,是不是平等平等,無有分別嘛,因為他是以這一個核心,置心一處為生命核心的時候,其它就放開了。

他師兄來找他,他是不是萊果?他一想,什麼萊果不萊果,大事未泯生死未了,「念佛是誰」?他師兄跟他講說這瘋子,他說「念佛是誰」。他一想不跟他講也不行了,師父已經死了,「念佛是誰」?師父叫你回去,「念佛是誰」?

你看看,師父死了,死了等於沒死,你跟他講師父死了有什麼用,他只有「念佛是誰」。那死與不死有關嗎?這當中一點關係都沒有,有沒有注意到?

所以你說死了等於沒死,不是沒死,那是你在講,你這樣講是犯過的,可是他在這個時候,那個塵境,人家告訴他說師父死了,師父要你回去當住持的,他根本沒聽到。因為他只剩下「念佛是誰」。能不能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當你一置心一處的時候,世間萬法都平等,當你置心一處的時候,是非毀譽、成敗得失,是不是都平等,已經不存在了嘛,已經都不存在。你只有一個「念佛是誰」。

現在就看各位,你有沒有置心一處?你置心兩處,沒人吵你「念佛是誰」,有人來了:啥!你講什麼?我怎麼不知道?對不對?又跑進去了。你就置心這麼兩處,就叫你煩惱不斷。那你要置心一處的時候,你看多少干擾會來呢,你要真的這樣訓練,久而久之,那你很自在,是非就很不自在。

現在對我們凡夫,是非很自在,我心不自在,因為你沒有辦法置心一處,所以你怎麼解脫啊?要解脫這麼簡單,人家來找你,唉,已經累死了,他還要再講,好吧,你講你的,我睡我的。他講什麼是很好,是很好,嘴巴是是很好,心裡已經睡著了。那個人越講越認真,講到四五點打個呵欠,你累了早點休息,你……你要幹嗎?我要做功課了。你不睡覺?我剛才睡了一覺。我講了等於白講。

你沒這種本事嘛,因為你沒有置心一處的本事嘛,所以人家一講下去,你會累死了,你耳根疲於奔命,內心又要應付他,身體又要累死了,所以這樣子你就沒辦法。所以修行這個置心一處,它本來就有它的卓越處,它可以超越一切。為什麼說修行這個是非常的殊勝?原因也就在這裡。你先了解這個部分。

他後面作結論: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在這當中)不驚、不懼者(這個是他修行者的語言模式),是為入不二法門。其實這個不驚、不懼,跟前面不貪不恚不痴,意義是一樣的。

我們在《華嚴經》里常常看到,有人說有佛法,有人說無佛法,當我聽到的時候,我不起驚布。有人說佛殊勝,有人說佛不殊勝,那我於其中不驚不懼。這個不驚不懼不是我怕不怕,就我心不為所動我。

我們的心很寧靜的時候,像蠟燭無風的狀況,那燭火就靜靜的不動,那叫不驚不懼。我們的心呢,就跟風吹那個燭火一樣,世間人是晃動的很漂亮,他晃動的很慢,那這個叫修養好,那一般人是晃動的很厲害,快熄掉一樣。這個是,只要會晃動,不管晃動的快與慢,那就都不對。那修行就要修行到這個心像燭火一樣如如不動,這個時候叫不驚不懼,這個時候就是不貪不恚不痴,知道嗎,在這個時候啊。

那你從文字上來講的話,那不貪不恚不痴,或者不驚不懼,從文字上都能解,可是那個狀況你不知道,那個狀況你不知道。

這五個不,其實所講的心境是同樣的,就是指那個心如如不動的狀態,叫作不驚不懼,叫作不貪不恚不痴。是指這個狀況。心會起貪嗔痴,心就在晃動嘛。

所以我們講,那個狀況你到底懂不懂?這五個名字叫名相,這五個來形容心的境界叫作名相,而心的那種狀況,那種狀況,我用譬喻法來講,像那個蠟燭的火,靜靜的在那個地方,那個就是這五個名相所指的狀況,這樣知道嗎?

有人在問,師父,他們在打坐的時候,我怎麼知道他有妄想呢?我說他有沒有妄想很簡單,怎麼看?我說你先去坐,你打妄想的時候,你的肌肉什麼樣子?你不打妄想的時候肌肉什麼樣子?那你就知道了。

你現在沒有坐過,你打妄想,也沒有留意到自己的變化,你不打妄想的時候,也沒有留意到自己的變化,更何況你沒有從來不打妄想的經驗,對不對?所以你看人家到底有沒有打妄想,你就不知道,你就不知道。

所以我們說,你面對著監香,監香沒經驗,根本就看不出你有沒有打妄想,但是你背著監香的時候,監香一看,你就知道你有沒有在打妄想。你說那這樣他睡著了,我也不知道,當然,你要看到他流口水,才知道他睡著,你就不知道了。

你自己去注意看看,你坐著沒有打瞌睡的時候,那是什麼狀況?你一打瞌睡的時候是什麼狀況,你不要再把頭探過去,呼吸那麼大聲,他睡著了,不必。這很清楚的一種狀況,是你自己要有經驗,你就很清楚了,你沒有經驗,你當然就不清楚了。

甚至於他在打什麼妄想你都知道,你都知道,尤其是出家人,我跟各位講,你在打妄想的時候,打什麼妄想頭髮會往哪邊跑,你們有頭髮的人,因為頭髮太長太重,那個變化看不出來,你看那出家人,頭髮都理這三分頭、五分頭的時候,你坐在後面,你一巴掌打下去,你還在想吃西瓜。他說你怎麼知道,你頭髮的西瓜樣都跑出來了。

那個地方你確實可以看得清楚,但是你必須有經驗,這個就講那個狀況,狀況,講給你聽的叫名相,你要能夠抓到那個狀況。

這個部分,心無礙菩薩他講的相當不錯,在講修行當中這些功夫,他們老人家,他們可以稱老人家已經成就的人,我們還沒成就,我們小孩子。所以我們要懂得看人家的修行狀況,他這個語言模式就講到說,他成就的時候是什麼狀況的一種說法。

這個第二十幾個,十幾二十幾,這個地方的這種說法,是比較清楚,那前面幾個就沒講這麼清楚,我們再回過來看前面第一個,法自在菩薩說,我把這個相關的跟各位介紹一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跟各位舉這個例子來講,因為他講一個生滅嘛,那我們前面有這個不生不滅,那麼他就以生滅法,來作為他修行的一個媒介,一個用心的下手處。這個很抽象,這個不像剛才講的六根那麼具體,根塵來講很具體,那講這個你怎麼辦?這個不在我們剛才那公式裡頭。你看他講生滅,他只有一個要領,這個叫作四兩拔千斤。

生滅為二,生也好,滅也好,生滅相對立的,那現在呢,法本不生,他現在是從法塵上面下手,這個聲聞一聽佛說法本不生,好,那就記得法本不生,就記這麼一句話就好,法本不生

法本不生,那怎麼有滅呢?對不對?所以就無滅嘛,所以他說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各位要留意,我們聽到很多,佛教的這種偈誦、偈語,聽了一句,下一句呢?下一句呢?下一句講給你聽沒用,下一句要你參,當你能夠悟到說,下一句是什麼的時候,你已經開悟了。你知道嗎?你就已經開悟了。

可是呢?你假如,人家講給你聽下一句是什麼,你會很高興的記起來,記起來就完蛋了,你就變成知識了,那當你在悟道的時候,你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我記的背起來,還是我悟的?你知道嗎?

當你真正悟道的時候,那個下一句,跟前面的人講的那一句不一樣。我跟各位再舉個例子,壇經上面講有一個叫卧龍禪師,卧龍禪師他的修行法,他說我天天這麼用功,這樣用功那樣用功,所以我的菩提是這麼長,菩提日日長,每天每天這樣成長,所以菩提日日長。人家就把這個告訴惠能,惠能說我也有一偈,我什麼也沒有,所以我菩提這麼長,人家說怎麼長?這麼長。下面的弟子傻了,你菩提怎麼長?我這麼長,這麼怎麼長?就這麼長。

你想想看,卧龍禪師他是很認真在修行,怎麼修怎麼修的,就是跟神秀一樣,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呢菩提日日長,他說沒有,我每天就躺著睡坐著吃,菩提是這麼長。你不知道為什麼人家菩提日日長,你的菩提就這麼長,你就會去問說,這麼長是怎麼長?不是問,這時候就要你參了。

他這樣到底是怎麼修的?他是修的重點、要領在哪裡?你要去找那個東西出來,當你找到你已經超越了,你就超越了。你就不是,到那裡也問,到這裡也問,還有人問到我這裡來,我說你欠揍。人家叫你參,你就要問,參你不去參。我說你問多久了,我自從聽了這個,我已經參了六年。我說你怎麼參?我到處問人家。這個話就矛盾嗎,這六年來你都沒有參,都在問。

問人家給你的答案,你不會同意,這個叫傲慢,人家有意見你又不接受,不是傲慢嗎?然後你又要問,不是造業嗎?對不對?又要造業,又要傲慢,那你不墮落嗎?不是問,是要你參,那你參了六年,那你就好好坐著嘛,為什麼要到處跑呢?這個關鍵處就在這裡,關鍵處。

所以法本不生,我們從經本上來也好,從善知識的口中講出來也好,那你既然知道,那你就要守住,守住,參。當你悟到,既然不生那就不滅,那就不生不滅嘛。不生不滅就得無生法忍。可是你就差那麼一截嘛。

有一次,講這經驗,到海邊去玩,海邊去玩,那時候我還不會游泳,哇!一直喊救命,旁邊一個人說救什麼,我快沉下去了,他說你站起來,我站起來,要不要救命?怎麼這麼淺?因為你趴在游泳圈上面,你是成斜度的,腳亂踢,手亂劃,就喊救命,他就站在旁邊,你看看就那麼近,他都已經站著了,你還喊救命。所以他叫你站起來,你站起來,水才到肚臍而已,有什麼好喊救命的。

因為你沒經驗,你不知道水性。人家水中以為就要滅頂了,其實沒有什麼,你就站起來就好了。我們現在在參學佛法,就跟這種情況一樣,佛法好深,是你不知道才深,你知道以後站起來以後就到底,哪有深呢?關鍵就在這裡。

這是一個真正切身的經驗,人家一講,對!對,那你就失去一個機會,你為什麼要人家講出來,讓你自己失去機會呢?你不要人家講嘛,你自己參嘛。我在參的時候,我不是傲慢,偶而你就會檢討,對,他講的這樣對,這時候我們起感恩心,因為他幫你破了。可是你要知道,當你這種警覺性一直保持著,不是你主動問人家,而是在搜尋目標的時候,那就是參的動力。

剛開始的時候,你參的動力很不夠,有點像生鏽的樣子,很難過,很痛苦,可能是幾次以後,你會發現你自己搜尋的很自在,會很自在。這個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用功的地方。

把這個部分提供給各位一個認知,那第四個這是德頂菩薩。

德頂菩薩日:垢,凈為二,(我們不是有個不垢不凈,他說垢凈為二。)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於滅相,是為不二法門。

你見到垢的實相,那麼另外一邊的凈相也就消失了,因為它對立已經轉掉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任何對立法你只要抓住一法,像這個不垢不凈的問題,你這個垢凈,你可能會從凈法下去,看凈法的實相,然後呢,因為凈,所以就沒有垢,這個也可以。那麼德頂菩薩是從垢下手,所以他見垢實相以後呢,那麼也沒有凈相了。

這對立法,這已經化對立為圓融了,這是一個要領,這裡面怎麼進行,這個各位去摸索,因為那個實行,實踐的部分,要你自己去走、去做。所以他順於垢凈兩法的實相,是為不二法門。

像這個都是我們很好的一個行法,這個因為有提到,這經文裡頭有,我們提供給各位認識一下。

我想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繼續跟各位說明。


推薦閱讀:

《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11講
心經講解
《佛心經》第十講
羅時憲:《心經》導讀
吳言生:《心經》逐句翻譯,當下悟透精華!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