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書釋出試閱稿】五臟與情志.肝(五)

(草稿.增改修訂中)

岔題介紹一下「大村圈」

當然,之前提到的情志與疾病相對應的內容,我們都不能講是絕對或是唯一,只是讓各位知道一下情志導致疾病的可能性。現在比較被大家當成一回事兒的紅斑性狼瘡或是癌症,不光是中醫,其實在西醫的角度,也有一個很清楚的觀察「這種人有某種個性」、「得癌症的人有某種個性、得紅斑性狼瘡的人有某種個性」,例如很好辯、很矛盾……特別容易造成這種自體免疫失調的狀態,像這一類的相關研究,中醫也不是絕對的,我們《黃帝內經》講的喜、怒、思、悲、恐這五種情志,也是一種非常粗糙的講法,不能說是很精確的。

而因為這一類疾病跟情志的關係,西醫在臨床上也是清楚看得到的,所以西方對於身體與心靈互動的研究,這二十多年來也都是不遺餘力地在進行著,並且又和中醫的經絡學說結合起來。

有一些相關的資料,甚至也不一定要強求一定要是中醫給的,因為西方的研究做得也很好。

要講到西方的研究,就不妨先來介紹一下「大村圈」,以及什麼經脈被什麼情志傷過的傷痕判斷。

像大村圈這個東西,我覺得,其實講幾分鐘就教完了;可是臺灣現在教大村圈的課,上一梯課是要幾萬塊的、很值錢的喲!

從前有一次陳奕迅上張小燕的節目,他就說:「我這個人有一種本領,就是:再名牌的衣服穿在我身上,看起來都會好cheap!」我想我也有一樣的本領,蠻會把很多值錢的東西都變得很低賤的。就像我朋友就說:「你家的塔羅牌,大概會氣到想要自焚。」我很愛玩塔羅牌的,但是我幾乎不拿它來算人生中的大事,都是拿它來算「今天早上要吃麵包還是豆漿」之類的;非常重要的「大村圈」,我大概也都是跟朋友出門買衣服時,揑大村圈來決定要買這一件還是那一件,都被我用在很低級的地方。

這個大村圈,一般人是把它稱呼為O-ring,因為發明它的人,叫作大村惠昭,是一個在美國紐約行醫的日本醫生。他的姓的發音「大」是「哦哦」(おお)的音,大家就取他的姓的前一個字「O」來稱呼這個他所發明的圈圈;別人是叫它O-ring,我是叫它大村圈。

大村圈它講的是一個很簡單的發現:「當一個人全身的能量、身心的能量,忽然變得比較好的時候,你的兩根手指頭揑到最緊的這個『握力』,會變強;如果你的能量忽然變糟的時候──以中醫來講,就是十二經絡忽然接收到某種訊息,而受到阻礙的話──那你揑到最緊的這個握力,會忽然變弱很多。」這種感覺,其實還蠻明顯的。

揑大村圈,我們玩的時候是這樣:我們用大姆指以外的一根手指,要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其實都可以,教我大村圈的郭秘書說用無名指,因為他覺得用食指會揑得太緊、掰起來很累。假設我們用無名指跟大姆指揑,那就把你的無名指跟大姆指的指尖揑起來,形成一個圈圈,當你覺得你的這兩根手指已經揑到最緊的時候,請一個人來幫你把這兩根手指慢慢掰開,請他記得這個圈圈揑得有多緊。然後,你再揑一次,同時測試某個東西,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從「手指圈變緊還是變鬆」而知道這個東西對你的身體的能量是有好處、還是有壞處。

其實,教了大村圈以後,很多中醫都可以不要學了,因為當你生病的時候,你就可以在家裡面,右手握圈、左手摸在桂枝湯的罐子上面,然後看是摸桂枝湯比較緊,還是摸真武湯比較緊?醫術還沒練成的時候,可以用這種偷懶的方法。當然啦,最好醫術還是要練成啦,這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玩具而已。

通常,我們做大村圈的空白測試,是先把手揑緊,然後說「我人在這裡」,請一個人幫你把手指掰開;然後再說「我人不在這裡」,然後請同一個人再幫你把手指掰開。有些人他的身體感覺是比較鈍的,怎麼掰都一樣緊,除了比較鈍的人要多玩幾次會比較靈敏一點之外,通常,一般正常人,因為你說「我人在這裡」是實話,說「我人不在這裡」是謊話,說謊話通常會讓人的能量變差一點,所以會變鬆。

可是呢,也有人說「我人不在這裡」的時候是比較緊的,那就表示你可能不適合來上這個課了,來上這個課不是你最佳的選擇,所以說「我人不在這裡」反而變得比較緊。大家如果測到這樣的結果,可以來跟助教講一聲,學費退給你,讓你回家過更有意義的人生。

那麼,通常我們給人掰的時候,會揑右手請別人掰,因為以中醫的觀點來講,能量是左手進來、右手出去,所以要測試一個東西的能量,我們會用左手去摸那個東西,如果要測得比較精準的話,通常手錶之類的金屬物都拿掉會比較好。

玩得熟練之後,就連摸什麼東西也不必,要測的東西,桂枝、麻黃用說的就可以。而漸漸地也不需要別人幫,自己右手的大指和小指圈起來,用左手的大指和食指去撐開就行了。久了就自己一個也能玩。

當我們要用大村圈來測試一個人有沒有被情志所傷的時候,我們剛剛講到肝、膽,所以我們就從肝、膽來測試一下。比方我們測試自己,測試的時候呢,你先什麼都不想,然後把它揑到最緊,請人家掰開,當做一個空白測試。然後再請對方用他的手,摸一摸你的……比方說章門、期門這兩個穴道,這兩個穴道都在脇下的這個部位,請對方摸一摸你自己的脅下,然後再揑到最緊,請對方再幫你掰開,看看有沒有鬆很多,如果有的話,就表示你是憤怒傷肝,鬆得愈多就是肝傷得愈重。

外國人的這個研究,等於是在說:人類的情志能量造成的傷害,它在本質上,很可能不是什麼化學物質,而比較是能量的共鳴關係。如果是化學物質,你生了氣之後去驗血檢測肝功能會比較準。但往往是驗血還什麼都驗不出來的時候,經絡測試的反應就非常明顯了。

所以我們上課才得講「勾芒氣」什麼的,我們必須認得出「風木之氣」所形成的肝經是什麼能量調性,才會曉得哪一種調性的精神能量會和它起共鳴。這是一種五臟的「調(ㄊㄧㄠˊ)律」,好像鋼琴師用音叉來調琴弦一樣的事情。

摸穴道的功用,是用來喚醒這條經脈上累積的不乾淨的能量,就好像把沈澱了的一杯水再攪濁一樣;這樣子能量的身體就會有訊息上的反應了。

外國人在教這個課的時候,用大村圈還可以做到更精密的程度,比如說,如果我有憤怒傷肝,這個憤怒傷肝是發生在零到二十歲之間?還是二十到四十歲之間?你可以去比較「零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問句鬆得比較多?還是「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鬆得比較多?然後還可以精密到第幾歲的第幾個月、甚至是這件事比較關係到誰……到最後是哪天哪月哪天的哪個人都可以測試出來。

情志與「肝膽相表裡」的疾病

以肝經的測試來說,大概是摸一摸脅下這個地方,它比較在測試的情緒是憤怒。那,如果是膽經呢?

膽經所使用的接觸點,是眼睛旁邊的「瞳子髎」這個穴道。測試的時候,同樣是先空白測試一次,然後請對方摸一下自己眼角附近的瞳子髎,再幫你掰開一次。如果鬆很多的話,就代表你的膽經受傷。

那麼,肝為裡、膽為表,肝經受傷是「憤怒」比較多,膽經受傷是傷在「挫敗感」(frustration)比較多,可能做一件事沒做成、覺得很嘔,這樣的挫敗感會比較傷在膽經上面,這是西方人的研究。

如果五臟六腑這樣測試下來,發現某一臟傷得特別嚴重,那麼我們已經介紹過的種種情志所傷、或是接下來會介紹到的種種情志所傷,就請你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要改一改了?

相關於膽這個區塊的情志──當然這話聽起來有點武斷,要說這代表了百分之百的病患,這是不可以的,只能說是這個狀況偏多──比如少陽膽經,它經過我們的脇下大塊的淋巴系統對不對?傷到膽經的「挫折感」,如果我們用淋巴癌做比喻的話,我們學中醫的朋友在臨床上遇到癌病的患者,會覺得:一般人得知自己得了癌病之後,會覺得好像一下子腳都軟了、心情很down對不對?可是,偏偏淋巴癌這個癌症的病患,往往知道自己得了淋巴癌以後,他們會說:「醫生,你要幫我!我要跟這個癌症戰到底!我一定要打贏!」不但不沮喪,反而得了癌症以後變得亢奮起來!

為什麼淋巴腫瘤的人,很會產生這種特別的情志調性呢?

有時候我們同行之間,會有一個推論,就是:某種個性的人,什麼東西都硬要抝到贏的人,特別會得淋巴癌。

逼到小孩國中都還沒畢業,就受不了而離家出走三次的那種父母,這樣子強烈地「一定要」、「硬要他人怎麼樣」的個性的人,特別會得到淋巴癌。

然後呢,我們有些同業,在處理淋巴癌的患者的時候,都會想勸這些患者:「你不要這麼用力好不好?」因為他那種奮鬥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範圍,反而好像這種奮鬥的能量剛好可以去養他的癌症。會有這種奇怪的調性出現。

這些患者會覺得:「我得了癌症,不是說要開朗樂觀癌症才會好嗎?我很樂觀奮鬥啊!」

然後我們的同業者反而要這樣勸他:「這位兄台,你可不可以就當作自己已經死定了,就當我的醫術很爛,救不到你;好好地躺在床上哀哀歎歎就好?然後,我才幫你開藥。」講得這患者瞪大了眼睛,不知道醫生是吃錯了什麼藥。

如果傷膽經的這種「挫敗感」所造成的病症,講輕微一點,我們教書的同業者,就很多。像我的很多同行,都是平常很會「長長嘆一口氣」的人,動不動就人悶悶的胃口不開,不然就是容易口苦、膽結石──這等到上了《傷寒論.少陽篇》大家就會曉得,都是少陽膽病的調調。

我有一個朋友,他常常覺得他的女朋友不很合他的意,於是在家裡,有時就會長長地凝望這個讓他失望的女生好一會兒,然後「唉…………」地長長嘆一口氣。有時候,這種個性的人,還真是會主動選擇一個能傷他的人來維持他的情志模式。

我的這些教書的同業,往往都是對學生有相當大的期待,可是學生好像也沒什麼慧根,學起來有一搭沒一搭的,老師年年月月都活在這種挫敗感之中,就變成這種調調了。(哎,我們這群教書的呀,站在臺上還積點口德;私底下交流,『炫耀』誰家的『逆徒』最頑劣,可是熱門的話題唷!)

而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這種心情,也會起一種「我辜負老師了!」的罪惡感,而為了填補這種罪惡感,就拚命做一些幫忙端茶倒水準備點心、免費做網管小版主之類的,和讀書做功課毫不相關的「義工活動」,義工做得愈多,就更沒有時間讀書,罪惡感就更重,「服務」得更拚命。於是,老師身邊形成義工團,教書事業變成好像什麼宗教師門一樣。

我在出來教這次的課之前,就研究過同業間的這個問題,因為我很不喜歡自己也變成這樣,太傷膽了!

後來我發覺:會變成這樣的同業者,幾乎都有一種「發佛心來的」的想法,因為他教人這個科目,他覺得是出自愛,是為了幫人、救人,所以不管學生怎麼做,到最後都還是會形成一種「我不夠對得起老師」的氛圍。

我就想啊:發佛心,會變成這樣;那,不發佛心,發「私心」,總行了吧?教書是幹嘛的?做生意,賺錢!

而我比「賺錢」還要更賤、更自私。我這次開課的時候,跟大家說的是:「基本上我是自己要讀書,做了一個讀書計畫,想說用三年的時間把《傷寒雜病論》再細細研究一遍,這樣我自己的功力就會更進步。而各位付錢來,也可以說是贊助我讀書的投資者,那,我每個禮拜讀到了什麼、做了什麼主題的研究,都會逐週向各位董事們作報告!」一開始就講明了:我對學生沒有愛,我只是必須對僱主盡責任。

一開始就是這樣子的設定,我是整件事的最大獲利者,所以教到今天,也仍是戰戰兢兢,唯恐「辜負」了各位股東們的鈔票,在結構設定上,我只能這樣子感覺這件事,根本就沒有辦法去想「學生辜負我」什麼的。

而所有助教,一律是金錢交易,沒有人會免費做任何事,我不要「義工」,因為只要有一隻義工的存在,就等於在向全體同學宣告:「我給你們的愛太大了,你們還不完,所以你們可以多做點什麼來平衡對我的虧欠。」

一切就是商業行為,是交易,各位是金主,是我的衣食父母,是顧客,顧客至上!

你學不會,我怎麼會覺得「你辜負我」來跟你嘔氣?沒吃到東西,還照樣付錢,這種恩客,我是加倍地感謝你啦!

當然,這樣子搞,也有代價,就是,在這個業界,我的人格很被人瞧不起。別人都被叫「恩師」,我是被叫「奸商」。不過這沒關係啦,面子不要緊,天天活在「理虧」跟「感謝」之中的心情是很好的。

我是覺得,如果我不喜歡自己常常有某種「情緒」,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在設計一件事情的時候,一開始就不要讓它有產生出來的機會。而不是等情緒產生了,再在那裡靠「修養」來苦苦撐住,那都已經受內傷了。《內經》裡有一句話說:「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所主的意識狀況,它不說是「魂」或「怒」,而是「謀慮」,經過開課這件事情,我對《內經》的這句話,倒是感觸頗深:

一個事件,在具象化之前,在把生命能丟出去、派兵出去打仗之前,就要先「謀慮」清楚。因為,在結構設計的基盤上,它的基因,就已經決定了這個系統未來將會具現化出什麼果實了。這一關不搶先處理好,出兵之後,搞得屍橫遍野了,再來想許許多多解決問題的方案,都只是在浪費心力而已,肝還是傷。

我很討厭「做善事」這種事情。因為以結構學來說,那都常常是在坑人、表人,在陷對方於不義;一開始是因為「愛心」,可是到後來,你愈有愛,養出來的寄生蟲、吸血鬼愈是不堪。

而這一套結構設計的學問,西方人的研究書,叫作《第五項修鍊》。

我們說「肝膽互為表裡」,肝的系統,就好像是膽的系統下面的地基。肝的病,有時候會擠上來變成膽的病,在臨床的時候,遇到這種「假少陽、真厥陰」的病人,在辨別時的參考,情志還算是一個可以用的助力。

少陽膽經的病,比如說《傷寒論》裡的少陽病小柴胡湯證,你蠻以為小柴胡湯開下去一定見效,可是偏偏這個病人是個天天在網路上跟人吵架的人;結果,小柴喝下去,全給嘔出來!最後是用破肝陰、治厥陰病的吳茱萸湯才讓他好轉。

像是「少陽有痰飲」的暈眩病,如果病人是個記恨某人記恨很久的人,他那個少陽的痰,有時候是從厥陰肝的陰實滿上來的,你從少陽這邊怎麼刮都還有。吃吳茱萸湯直接破厥陰的痰,反而好得快。

乳癌也是,一般中醫的開藥路數是走少陽,以清淋巴的痰為主,但也有碰壁的時候,碰壁的時候有一招,就是:同時用大寒藥(芩、連、蘗)和大熱藥(生附子、陽起石),並且要加大破肝氣的鮮剝綠橘子皮,這又是修理厥陰區的烏梅丸的法。恐怕這個患者傷少陽的情志「不甘心」、「生悶氣」背後,還有傷厥陰的種種人格模式在撐腰。

一般人受情志所傷,壞能量會留在經絡上,而經絡是走在「三焦膜網」(也是少陽)上的東西。所以,西方人是用按揑三焦經(無名指根的中渚穴)來作情志療癒的;那我們中醫,一般而言,要清洗心靈創傷的藥方,我們是選擇「清洗三焦」的柴胡龍骨牡蠣湯。可是,有的人,情緒壓抑得太久了,已經不純是能量的身體的事情了,已經具象化到有形的身體了,變成皮膚下面摸得到一坨「筋結」了,或者是肌肉沾粘,變成厚厚重重的一坨死肉一樣的東西,按摩的人如果按到,就會說「先生你這裡累積很多壓力湼!」,這種的,少陽藥就對付不了,要用外治鬆筋法,或者是「開腠理」的吳茱萸去把那個東西溶掉,用藥的路數,又落到厥陰。

……說起來,我剛剛舉的例子其實都是片段的、殘缺的;而且嚴格講起來,少陽膽是屬木又屬火,不是純粹的風木之氣,並列在一起舉例,有學術上的瑕疵。可是如果各位的身體有這樣的狀況,或者是去觀察周遭的人,說不定可以找到更有意義的線索。


推薦閱讀:

新書簡介——明朝白銀、海洋貿易與制度內卷
新書 #2
新書丨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8(套裝共2冊)
【新書推介】「雙玉杯」揭陽詩社中青年詩詞作品評點集

TAG: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