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郵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哺育了一大批燦若星河的文化名人。他們的文化成就和思想智慧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同時為人類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自晚清以來一百多年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和文化演變軌跡,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文化名人。十大文化名人,林紓、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都是晚清時代的文化驕子;魯迅、胡適、郭沫若、梁漱溟則是五四之後的文化巨將。他們大多是既參政又治學的雙面手,既有兼通東西的雄闊才力,又有經世濟民的豐富實踐,在社會上有著巨大影響,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有著豐盈建樹。像梁啟超、魯迅、胡適等這樣的文化大家,被作為文學家提及,他們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資源,靠一枝生花妙筆,將外國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學和諧地組織到了一起。彰示出堅持中國傳統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1. 中國文化革命先驅魯迅--魯迅

為紀念魯迅先生,中國郵政共發行了有關魯迅的紀念郵票6套。

中國發行紀念魯迅的郵票始於1946年,當時的東北解放區旅大郵電總局於10月19日發行一套3枚《魯迅逝世十周年》紀念郵票。這是在偽滿四版、五版普通郵票上加蓋「魯迅逝世十周年」及暫作面值等字樣形成的。這套郵票的發行反映了當時解放區人民對魯迅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郵電部於1951年10月19日發行紀11《魯迅逝世十五周年》紀念郵票,全套2枚。

郵電部於1962年2月26日發行紀91《魯迅誕生80周年》紀念郵票,全套1枚.

郵電部於1966年12月31日發行紀122(395—397)「紀念我們的文化革命先驅——魯迅」郵票,一套3枚。1966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題為:《紀念我們的文化革命先驅魯迅》,號召人們學習魯迅,痛打「落水狗」的徹底革命精神,「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1966年12月31日發行紀122「紀念我們的文化革命先驅魯迅」,全套三枚,圖案分別是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魯迅像、魯迅手稿。

【3-1】是「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毛澤東稱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認為魯迅的骨頭最硬,從不妥協、屈服,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精神。他非常讚賞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3-2】是「魯迅像」,整個畫面被一種嚴肅的氣氛烘托著,魯迅畫像表現了魯迅冷峻與不妥協的神情。 【3-3】是「魯迅手跡」。圖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手跡。第三枚郵票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座右銘。

1976年10月19日發行J11《紀念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紀念郵票。全套3枚;第一圖:為「魯迅像」。第二圖:為「永不休戰」。魯迅在寫作的畫面,他身旁是一疊書籍,左手壓著紙,右手拿著筆,表情冷峻。第三圖:為「學習魯迅的革命精神」。

1981年9月25日發行編號:J67《魯迅誕生100周年》紀念郵票,全套2枚。為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郵電部再次發行紀念郵票,以表達全國人民對他的深切敬意和永久懷念。郵票畫面上的「魯迅誕辰一百周年」字樣,為茅盾於1981年1月27日所題。兩個月後,茅盾便與世長辭了,這是他一生中的最後題字。

第一枚為「青年時期的魯迅」,本套郵票採用木刻的工藝手法表現魯迅先生的形象,更加傳神。郵票的背景均有矛盾先生題詞的手跡「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矛盾一九八一年」。

第二枚為「晚年時期的魯迅」,本套郵票採用木刻的工藝手法表現魯迅先生的形象,更加傳神。郵票的背景均有矛盾先生題詞的手跡「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矛盾一九八一年」。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留學,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發表著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1930年,他發起組織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3月,發起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1932年,他與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組織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6年10月19日病逝。

魯迅一生以文藝為武器,對統治中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思想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走狗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對資產階級右翼,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種種惡劣表現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革命隊伍內部的機會主義者和一切蛀蟲,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最後,在反對國民黨反革命的文化「圍剿」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魯迅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他在文藝上的主張和實踐活動,是我國文藝事業的瑰寶。

魯迅是享譽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化大師,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豐碑。他以實現民族自立自強為己任,用一篇篇振聾發聵的檄文,激勵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站立起來;他嚮往社會的光明,以一顆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毫不留情地批判舊世界,滿懷熱情地呼喚新世界、建設新文化;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始終堅定地站在正義的立場上,是中國共產黨最忠誠的同志和親密的戰友。魯迅的人生道路,集中體現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國家和民族勇於擔當、勇於奉獻的品格,他的作品、思想和精神,穿越歷史長河、影響歷久彌新。魯迅精神是激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巨大動力,要深刻認識魯迅精神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堅持正確文化追求,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新的文化創造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2.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1988年1月11日,為了表達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懷念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蔡元培誕生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郵票,全套2枚。顏寶臻設計。影寫版。背面刷膠。北京郵票廠印製。

  這套郵票2枚圖案均採用淡黃色襯底,與蔡元培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常用的毛邊紙顏色相同,既具有時代氣氛,又與這位教育家的文具顏色暗合,構思巧妙而含蓄。票題「學界泰斗」和「人世楷模」,出自1940年3月8日《毛澤東同志於蔡元培先生逝世時發出的唁電》。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光緒十五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中日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1898年9月,他自北京回紹興,立意興辦教育,提倡新學,擔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戊戌變法失敗,棄官回鄉,任紹興中西學堂總理,改革教育,提倡新學。

  1901年後歷任中國教育會會長、愛國女校校長、北京譯學館教習。1907年赴德國留學,1912年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2月,袁世凱竊取革命政權,7月,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與同盟會閣員集體辭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支持新文化運動。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32年12月,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移居香港,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享年72歲。毛澤東發唁電稱:「孑民先生,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平生注重西學,希望維新,立志辦學。在主持教育部和北大期間,提倡軍國民教育、實例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並重,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方針。主張「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資格」。認為對大學,不只是為人提供資格,應強調學術研究。反對中學文理分科,強調基礎知識教育。對兒童教育則主張「尚自然」、「展個性」。著有《蔡元培全集》。

 

3.中國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

中國郵電部於1982年為紀念郭沫若誕生九十周年而發行本套郵票,由李印清設計,北京郵票廠印製,全套郵票2枚。2-1為「郭沫若頭像」。2-2為「郭沫若在工作」。郵票下邊框有一對鳳凰。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里有一首長詩《鳳凰涅槃》,詩中借用佛學中生死不斷循環,不斷升華的觀念,寫一對鳳凰銜草自焚,求得自身的新生與完美。鳳凰,是郭沫若對祖國的美好比喻,也是郭沫若理想的象徵。

郭沫若(1892—1978),中國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6日生於四川樂山縣沙灣鎮。原名郭開貞,後改名郭沫若。4歲半入家塾讀書,18歲中學畢業。1914年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從事文藝運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動。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並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旅居日本,抗日戰爭開始,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9年,郭沫若進入東北解放區,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工作。北平解放後,當選為全國文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生平著述很多。1978年6月12日病逝北京。 

4.中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

1991年10月18日,為了表達對陶行知先生的懷念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陶行知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郵票,編號J183,全套2枚。

  陶行知,原名文浚,後改為知行,又改為行知。中國近代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省歙縣黃潭源村,家境清貧。陶行知天資聰穎,勤敏好學,1914年,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隨後赴美國留學,獲伊利諾大學文科碩士學位及哥倫比亞大學「都市學務總監資格文憑」。

  1917年回國後,歷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南京安徽公學校長等職,對教育革新有許多貢獻。1921年主編《新教育》雜誌,1923年與人合編《平民千字課》,1925年主編《新教育評論》雜誌。1931年春他返抵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

「一二·九」運動後,積极參加抗日民主運動,與沈鈞儒等聯名發表《團結御悔》宣言,提出教育必須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1936年,他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在四川創辦社會大學,任校長,推行民主教育。1946年7月25日,因過度勞累,患腦溢血逝世,享年55歲。毛主席親筆題寫悼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5. 中國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茅盾

「茅盾誕生九十周年」紀念郵票,1986年7月4日發行,編號J129,全套2枚。

  茅盾,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

  茅盾童年的故居在著名的水鄉古鎮浙江烏鎮。這座兩進的江南民居是他的曾祖父所建,沈家在烏鎮也算得上是大戶人家,人丁興旺,曾四世同堂共居於此。他家的廚房的灶台能放三個大鍋,餐廳里擺放著三張方桌,據說全家一共有20多人。出了後院的門,就是一個小小的碼頭,是沈家自己的碼頭。

  1919年積极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與鄭振鐸、葉聖陶等人發起成立我國最早的進步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他創作了《蝕》三部曲,即《幻滅》、《動搖》、《追求》。1932年,完成了著名長篇小說《子夜》。1949年7月,在第一屆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主席。

  在茅盾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就能看出他對家鄉的記憶,如《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以及《子夜》中的某些素材就來自水鄉,有的作品更直接描寫了烏鎮及其附近地區的農村生活。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6. 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

1985年7月19日,郵電部發行「徐悲鴻誕生九十周年」紀念郵票,編號J114,全套兩枚。第一枚是自畫像,第二枚圖案是徐悲鴻在作「魯迅和瞿秋白會見」油畫的素描稿。

 「徐悲鴻在作畫」這枚郵票在布局上可分兩個部分,徐悲鴻坐在藤椅里,手拿畫筆在作畫,這是作者設計的主體圖案,色彩較深。左邊以簡煉明快的筆調,繪出徐悲鴻所作的畫,寥寥數筆,就把人物造型畫得十分逼真生動。右上角是一匹奔馬,揚起四蹄飛奔而來,充分表現了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天才。整個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結構完整,富有藝術創新。

徐悲鴻,中國現代著名畫家,1895年7月19日生於江蘇宜興縣屺亭橋,自幼隨父學習中國畫。1916年投師上海審美館館長高劍文、高奇峰兄弟,1917年東渡日本潛心繪畫,半年後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被北洋政府派往法國留學,1921年又去德國柏林。1927年回國,任田漢籌辦的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不就又任北京大學教授。曾去法國、蘇聯、新加坡、印度舉辦畫展。他潛心繪畫,有深湛的素描根基,還擅長國畫,堅持寫實主義作風,吸取西方繪畫的先進技術,繼承民族繪畫的傳統,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以畫馬出名,也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

抗日戰爭期間,徐悲鴻屢以己作在國外展售,得款救濟祖國難民,並參加民主運動。徐悲鴻曾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桂林美術學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徐悲鴻對國畫、油畫和素描的造詣很深,他的繪畫表現出了高度的藝術技巧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在美術教育中,主張現實主義的教學方法,注重基本訓練,反對形式主義。他是中國美術界的一代宗師,非常關心並精心培養青年藝術家,他的學生中人才輩出。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患腦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58歲。

7.中國人民作曲家.音樂家:聶耳

這套郵票共1枚,為「聶耳像」。左邊是聶耳的肖像畫,右邊是一首樂曲。整個設計清晰淡雅,結構均稱,精緻大方,強烈地表現了郵票的主題。肖像畫與曲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布局上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作曲家聶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義,雲南玉溪人,出身於清寒醫家,自幼愛好音樂,能演奏多種民族樂器。1930年到上海,翌年到一歌舞團任小提琴師,以後從事音樂、戲劇、電影等工作。1935年取道日本赴原蘇聯時,不幸溺水逝世。他的作品:《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的女性》等30餘首,集中表現了工農群眾的苦難與反抗,以及「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堅強決心。1949年《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耳一生共創作了30多首優秀歌曲,融合了人民的疾苦,代表了大眾的呼聲,對喚起民眾,鼓舞它們戰鬥,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發揮了重大作用。為紀念聶耳誕生70周年,郵電部發行了這套紀念郵票,主圖為聶耳素描肖像,背景襯以《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片斷。

8.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 冼星海 

 本套郵票共1枚,為「冼星海像和樂譜」。郵票畫面主圖是冼星海的塑像,背景是黃河的滔天巨浪和《黃河大合唱》的樂譜。

  冼星海,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

  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极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9.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著名學者。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從戊戍變法前一兩年開始,梁啟超與夏曾佑、譚嗣同等便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並試作新詩,但此時的新詩只不過是「?Τ緞旅?詞以表自異」的作品。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對中國近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在他的理論影響下,黃遵憲等一大批新派詩人出現了。梁啟超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也努力實踐新的詩歌理論,他的詩作留存不多,多數創作於流亡日本時期,但是用語通俗自由,敢於運用新思想、新知識入詩,詩風流暢。《愛國歌四章》、《志未酬》等詩感情真摯,語言明白曉暢,是其詩論的較好體現。梁啟超於提出「詩界革命」口號後又提出「小說界革命」的口號,並在創作上進行了積極的有意義的嘗試。與詩歌、小說、戲曲相比,梁啟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於1896年《時務報》到1906年《新民叢報》十年內發表的一組散文為標誌,完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散文領域的創舉——新文體的確立(亦稱「新民體」)。梁啟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內容與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醜惡的現實,或為祖國的現狀憂心忡忡,或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技,積極呼籲變法自強,將散文作為其變法思想的宣傳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議論縱橫、氣勢磅礴,筆端常帶感情,極富鼓動性,「對於讀者,別具一種魔力」;語言半文半白,「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國說》,針對中國現狀,分析透徹,說理條理清楚,運用一連串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行文一瀉千里,文章呈現出大氣磅礴的風格。故梁啟超散文的影響極大,「每一文出,則全國之身目為之一聳。」以梁啟超散文為代表的新文體是對桐城派以來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現為中國古典散文向現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轉化作了必要的準備。

10.中國近代文學改革之先驅: 胡適

胡適先生(民前21年一民國51年)字適之,安徽績溪人。5歲而孤,從母教。早年留學美國,接受西方新思想之歷練。民國6年回國任教於北京大學,倡導白話文運動,成為中國近代文學改革之先驅。對日抗戰期間,出任駐美大使,戰後任北大校長。47年返國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畢生著述甚多,主要的有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等。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是中國現代史最著名的學者之一。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62年2月24日胡適逝世,1939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1. 中國近代文學家翻譯家: 林紓

林紓(1852~1924年),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早年曾從同縣薛錫極讀歐陽修文及杜甫詩。後讀同縣李宗言家所藏書,不下三、四萬卷,博學強記,能詩,能文,能畫,有狂生的稱號。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考進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學國文教員。所作古文,為桐城派大師吳汝綸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學講席。辛亥革命後,入北洋軍人徐樹錚所辦正志學校教學,推重桐城派古文。後在北京,專以譯書售稿與賣文賣畫為生。生平重要事迹為創辦「蒼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學院前身。1924年10月9日逝世。

12.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干,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啟蒙譯著。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13.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後事敗,出逃。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定居上海辛家花園,主編《不忍》雜誌,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1927年3月31日去世。

14.清末民初思想家、新法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 章炳麟

章炳麟(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新法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章炳麟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但文字古奧難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穫。辛亥革命後,日漸脫離政治,專意治學。在法家、史學、文字音韻和文學諸方面都有深湛造詣。1906年6月29日,因「蘇報案」被捕的章炳麟出獄。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於蘇州錦帆路寓所。

15.中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廣西桂林人,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唯識述義》等,今編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1988年6月23日病逝於北京。

推薦閱讀:

盤點民國時期十位名人的夫妻照
漫畫中國名人
岳母刺字-古代名人勵志故事
談一談這些年見過的技術牛人
絕版名人照片

TAG:中國 | 文化 | 名人 | 郵票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