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滿鐵出版之《最新蘇聯地圖》
滿鐵即「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みなみまんしゅうてつどう。英文South Manchuria RailwaysCo.,縮寫為SMR),是日本對我國東北進行殖民掠奪的機構和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情報搜集等方面侵略活動的大本營,被稱為「日本在中國的東印度公司」。1906年設立於東京,翌年遷至大連。滿鐵總社設有總務部(即庶務部)、調查部、運輸部、礦業部、地方部;分社設於東京,下設東亞經濟調查局。偽滿成立後,滿鐵集中全力於鐵路、煤礦的經營及地理測量、地質勘探、調查情報等工作,並積極配合日本軍國主義當局發動侵華戰爭作為其後盾。隨著侵華戰爭的日益擴大,滿鐵企業也不斷增多,規模亦臻極盛。到1945年其總資產達到42億日元,就業員工也從開辦時的1.1萬人增加到39.8萬人。日本戰敗投降後,其在華機構全部為我國政府沒收,日籍員工大部遣送回國。
在對我東北的爭奪中,俄國一直是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亦視俄國為其攫取東北利益的最大威脅。日俄戰爭後,日本熊口拔牙,奪得了南滿和大連,便一直對俄國(後為蘇聯)控制的東北北部(北滿)心存不滿、虎視眈眈。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次年,他下令收回中東鐵路(北段),解除了中東鐵路所有俄籍人員職務。7月,國民政府宣布與蘇聯斷交。10月蘇軍大舉進攻黑龍江省的同江、扎蘭諾爾和滿洲里等地。11月張被迫接受蘇聯條件,戰事結束,中東鐵路再度回到蘇聯手中。此後不久「9·18」事變爆發,偽滿建立,日本終於如願以償控制東北全境。蘇聯因忙於國內建設及歐洲局勢不穩,無暇東顧,終於在1941年和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簽約同日,雙方還發表聲明:「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至此,蘇聯完全承認了日本對我東北的實際控制權。
為了早日吞掉東北這塊肥肉,除掉蘇俄這個眼中釘,日本極其重視對蘇俄,特別是蘇俄遠東地區的情報搜集和研究調查,並出版了大量的有關蘇俄及遠東情況的各類書籍。1928年前後,滿鐵以庶務部調查課牽頭,出版了一套《露亞經濟調查叢書》,是日本對蘇俄遠東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最新蘇聯地圖》則是這套叢書中的唯一的專門地圖作品,是二戰前日本出版的為數甚少的蘇聯地圖集。這也是由原版譯制的少見的精品地圖集,是研究蘇聯早期人文地理及政治經濟形勢的重要參考資料。
《最新ソウェート聯邦地図》(最新蘇聯地圖)於昭和三年(1928年)七月由滿鐵下屬的庶務部調查課編纂,大阪每日新聞社、東京日日新聞社聯合發行,是作為「露亞經濟調查叢書」之一而出版面世的。圖集為大16開硬面精裝本,封面、書脊等的裝禎設計統一為「露亞經濟調查叢書」的藍底燙金模式,共有蝴蝶裝單面彩色套印地圖65幅(含八開64幅及摺疊4開「蘇聯行政區劃一覽圖」1幅)。各圖比例尺均採用公里和俄里兩種相對照。
圖集基本按原樣譯自蘇聯國立出版局1925年出版的《蘇聯地圖集(АТЛАССССР)》,A.Ф.Белавин、H.H.Александрова等編製。地圖分為經濟地方區劃地圖和民族區域自治地圖兩大部分,經濟地方區劃是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國家計劃委員會提出的區劃方案,將全蘇自西向東、由北而南劃分為西北地方(以列寧格勒「レニングラード」為中心)、東北地方(以阿爾漢格爾斯克「アルハンゲリスク」為中心)、西部地方(以斯摩棱斯克「スモレンスク」為中心)、中央工業地方(以莫斯科「モスクワ」為中心)、伏爾加—維亞特卡地方(ヴャトカ·ヴェトルガ)(以維亞特卡?今基洛夫?為中心)、烏拉爾地方(ウラル)(以葉卡捷林堡「エカテリンブルグ」為中心)、西南地方(以基輔「キエフ」為中心)、南部礦業地方(以哈爾科夫「ハリコフ」為中心)、中央黑土地方(以沃羅涅日「オロネジ」為中心)、中部伏爾加河流域地方(ヴオルガ河)(以薩馬拉「サマラ」為中心)、東南地方(以薩拉托夫「サラトフ」為中心)、高加索地方(以弗拉季高加索「ウラヂカフカズ」為中心)、鄂畢(西西伯利亞)地方(オビ)(以鄂木斯克「オムスク」為中心)、庫茲涅茨克·阿爾泰地方(クヅネツク·アルタイ)(以托木斯克「トムスク」為中心)、葉尼塞地方(エニセイ)(以克拉斯諾亞爾斯克「クラスノヤルスク」為中心)、勒拿·安加拉地方(レナ·アンガラ)(以伊爾庫茨克「イルクツク」為中心)、雅庫茨克地方(ヤク-ツヤカ)(以雅庫茨克「ヤクーツク」為中心)、西吉爾吉斯地方(西キルギス)(以奧倫堡「オレンブルグ」為中心)、東吉爾吉斯地方(東キルギス)(以塞米巴拉金斯克「セミパラチンスク」為中心)、土耳其斯坦地方(トルケスタン)(以塔什干「タシケント」為中心)及極東地方(以哈巴羅夫斯克「ハバロフスク」為中心)等21個大經濟區。每一個經濟區基於相同的地理人文特徵包含了若干省及民族自治地方,以便於統一制定和規劃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的各項政策與措施,及相互的協調與配合。根據圖集內「聯盟共和國·縣·地方一覽表」,至1925年5月1日,全蘇歐洲部分共計有省(日譯作「縣」)32、地方2(含自治州6)、自治州4、自治共和國7,亞洲部分有省10、自治州2、自治共和國3,加盟共和國有烏克蘭(含省9、自治共和國1)、白俄羅斯、外高加索(含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烏茲別克(含州7、自治共和國1)、土庫曼等。
經濟地方區劃地圖部分依次為蘇聯經濟區劃全圖、西北地方、東北地方、西部地方、中央工業地方、伏爾加—維亞特卡地方、烏拉爾地方、烏克蘭加盟共和國(ウクライナ社會主義共和國)、中央黑土地方、伏爾加河流域地方中部、伏爾加河流域地方下部、高加索地方及克里米亞半島(クリミヤ半島)、鄂畢地方—庫茲涅茨克·阿爾泰地方—葉尼塞地方、勒拿·安加拉地方—極東地方—雅庫茨克自治共和國、吉爾吉斯自治共和國(今哈薩克大部)、土耳其斯坦自治共和國(今哈薩克南部及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等國)15大單元共46幅。除蘇聯經濟區劃全圖外,各個單元均分為行政區劃圖、自然地理圖、經濟狀況圖三幅(亦即人文圖、地文圖、經濟圖),行政區劃圖用不同顏色區分各省,省下分市縣(日譯作「郡」);交通線標示出已成鐵路、在建鐵路及公路三種;居民點標示出省(グベール)、縣市(ヤウェーズド)、鄉村(ヴォロスチ)三級;圖旁附錄對各省面積、人口、市縣鄉數目等進行了詳細說明。自然地理圖以分層設色表示地形,並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標註了年降水量線、等溫線、植物分布界線、土壤分布界線、常年積雪界線等等。經濟狀況圖則註明了森林分布、礦產分布、電站建設情況等等,並附表說明了歷年工礦企業數、工人人數及產值,以及農業播種地分類、面積和牲畜頭數等等。
民族區域自治地圖部分依次為科米(齊良)自治州(コミ?ズイリャン?)、沃特茨克自治州(オートスカヤ)(今烏德穆爾特共和國)、馬里埃爾及楚瓦什自治州(マリイスカヤ、チウワシスカヤ)、卡爾梅克自治州(カルムイツカヤ)、烏梁海自治州(オイラトスカヤ)(今阿爾泰共和國)、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ブリヤト)、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ポヴオルジェ獨逸人)(1941年裁撤)、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カレリスカヤ)、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バシキルスカヤ)(今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韃靼自治共和國、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北高加索及頓河州(ドンスカヤ)(今羅斯托夫州)、戈爾自治共和國(ゴールスカヤ)(今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達吉斯坦自治共和國(ダゲスタンスカヤ)、喬治亞加盟共和國(グルジンスカヤ)、亞塞拜然加盟共和國(アゼルベイジャンスカヤ)、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アルミャンスカヤ)、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等18幅。該部分地圖僅有行政區劃圖一個單元,繪製方式與前一部分的行政區劃圖單元基本相同。
圖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聯在國內戰爭結束後開展新經濟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到1925年蘇聯經濟基本上恢復或接近戰前最高水平。在當年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會議上,斯大林明確提出了「從農業國變成能自立生產必需的裝備的工業國」的目標,此後蘇聯即進入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準備時期。並自1928年開始連續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正如編者A.Ф.Белавин在序言中所說:「地圖是國土開發和研究的捷徑」。出版這樣一本全蘇地圖集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日本方面,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作為研究蘇俄現狀的絕好參考,翻譯出版這本地圖集亦是十分必要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