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151010:取消進口片配額,國產電影還混得下去嗎?

2015-10-10 14:42 | 鳳凰新聞綜合 第623期

【導語】據外媒報道,中國電影集團和美國電影協會有望達成兩項協議:一,中國引入國際審計機構對票房進行第三方監督;二,中國將取消批片配額限制,並於明年1月1日施行。目前,中美雙方尚未有官方消息確認此事。這一消息對於影迷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為進口片配額限制,現在每年只有34部「分賬片」和30部左右的「批片」能登上中國大銀幕,對於很多影迷來說,這樣的數量仍然不夠。對於中國電影行業來說,或許會感到深深的寒意。根據2012年簽署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中國每年引進「分賬片」的數量已經從20部升至34部,《備忘錄》2017年到期後,雙方還將進行談判,中國電影市場到時有可能全面開放。一旦進口片配額全面取消,意味著中國本土電影將與國外電影短兵相接,國產電影還能像現在這樣火爆嗎?

●什麼是「分賬片」和「批片」?如果一個外國公司想把電影賣到中國,需要經歷一套複雜的規則。中國執行的是嚴格的電影進口配額制度——現在,每年有34部「進口分賬」影片(分賬片)以及30部左右的「進口買斷」影片(批片)。「分賬片」和「批片」的區別在於:前者為國際一線公司製作的北美新片,進口數量有限,國外片商要參與中國票房分成。而後者多批量引進,其一年指標配額占進口配額近50%,國內片商以固定價格把國際影片的放映權從國外片商處買斷,國外片商不參與中國票房分成。2012年中美雙方簽訂《備忘錄》之前,中國每年引進20部「分賬」片,這20部影片絕大多數來自好萊塢六大製片廠——迪士尼、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派拉蒙、哥倫比亞以及環球。除此之外,2004年,為防止單一的美國影片佔據內地電影市場,國家廣電總局出台規定:在每年20部分賬影片配額中,必須保證引進6部非美國影片,美國影片不能超過14部。而這基本上由百代·高蒙(法國)、東寶(日本)、Showbox(韓國)、康斯坦丁(德國)、美杜莎(義大利)等大電影公司在競標。而2012年以後,根據中美雙方簽署的《備忘錄》,新增的14個名額全部為美國大片,並以IMAX和3D電影為主,同時,引進大片在中國的分賬比例從13%提升至25%。

「批片」則要比「分賬片」簡單得多。即中方買家與影片製作方達成協議,中方買斷影片版權,並在中國市場發行。而電影審查、審批方面的風險一律由中方承擔。對於「批片」來說,難關都在後頭。中國只有中影和華夏這兩家國營電影公司擁有進口片的發行權。而在實際運作中,很多「批片」是由民營電影公司引進,然後向中影和華夏申請「指標」,與其協商引進,接受後者的市場評估和主管部門的審查後,由這些民營公司自主或委託、聯合中影華夏發行。民營公司承擔實際發生的買斷費、關稅、拷貝洗印費、譯制配音、宣傳費等等,主要票房收益也由其享受(提供指標的中影或華夏,一般收取一定量「管理費」及發行代理傭金)。但是電影審查是一道極大的難關,很多公司都有一批影片買入後僅有少量能夠通過審查上映的經歷。當然,如果能在製作階段就引入一定量的大陸資金和大陸演員,則完全可以成為「合拍片」而享受國產電影的待遇。

●中國進口片配額制是怎樣形成的?中國電影配額制的出現,最初與中國進口國外電影的模式有關:上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開始出現電影進口,中影進出口公司獨家經營該項業務。但出於經濟原因、政治及外交狀況,中國對外國電影的進口,一向執行的是版權買斷形式,而另一種比較通行的、好萊塢慣用的分賬發行模式則從未採納。由於進口交易環節上,往往由外國片商以「成批」形態打包售予中方(其中包括一些中國影片的成批出口作為交換),因而這些版權買斷影片在業內稱之為「批片」。這些外國電影普遍價格低廉,多數都是舊電影,而且日本及歐洲國家仍然主要以文化交流為目的執行輸出,於是《八部半》、《城市之光》、《第三人》、《望鄉》、《愛德華大夫》等,就在這個階段進入中國。到了90年代之初,中國觀眾僅能在電影院看到中影以2萬美元買斷的品質不佳的老片子,而當時最熱的美國新片卻一直缺席,電影市場也是一派死灰之勢。為了刺激票房增長,重新激活觀眾觀影熱情,1994年1月廣電部下發文件,批准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國電影集團)從1995年起,每年引進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在國內上映。「分賬片」藉此機會登場。

1994年11月12日,中國首部以票房分賬方式引進的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上映,並取得了2500萬元的票房佳績。有了《亡命天涯》的票房成功,之後的大片引進似乎變得順風順水。1995年,《真實的謊言》、《獅子王》、《阿甘正傳》等7部大片轟炸中國市場。隨後,《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風暴》、《珍珠港》、《泰坦尼克號》等超級巨制接踵而來,好萊塢大片在中國進入了黃金時代。尤其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號》,其3.6億元的票房紀錄一直雄霸冠軍11年之久。出於保護民族電影的需要,中國的引進份額一直沒有放開,一直維持在10部左右。直至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電影市場被迫進一步開放,引進大片由原來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在好萊塢「分賬片」獨霸影院時,「批片」只能成為配額限制下一種補充手段,並不太受重視。而最近幾年,伴隨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每年30部左右的批片也成了香餑餑,是部分海外片尤其是美國片進入中國的又一個重要通道。

●進口片配額製為什麼會存在?進口電影配額並非中國獨有,韓國、法國等國家同樣存在電影配額,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保護本土電影行業;二是保護本土文化。以台灣為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後開放、解除外片配額,各個影院都依賴好萊塢電影的票房過活,從而形成了台灣電影就算拍出來也沒有影院可以上映的情況,票房更是形成惡性循環,每況愈下。上世紀80年代輝煌的台灣電影,到2006年時年產只有18部,直至最近幾年,台灣電影才略有復甦。韓國也有類似的經歷。1958年起,韓國政府就有了電影配額制度。但在1985年以前,這種限制進口影片的做法主要出於意識形態的「純潔性」考慮。1985年,韓國再次開放美國大片進口,配額制度暫時取消。當時韓國電影並不具備與好萊塢電影競爭能力的情況下,影院為了追逐利益只播放好萊塢影片,外國影片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百分之九十幾。1993年起,真正為保護本國電影的電影配額制度再次建立。韓國的電影配額制可以簡單概括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台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電影。2006年盧武鉉執政期間,美國要求以縮減銀幕配額為條件簽訂韓美自由貿易區協定,韓國政府做出了妥協,配額天數從146天減半到73天。這一舉動激起了強烈的反美情緒,遭到了韓國電影人的抗議。

而法國的配額制更多是為了保護本土文化,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則就是法國人提出來的。法國政府要求,電影和電視劇,國產必須佔40%,來自歐盟國家的佔20%,其他國家瓜分剩餘40%。值得一提的是,以削減關稅和貿易壁壘為宗旨的關貿總協定(GATT)在四十年代末成立時,因為以法國為首的幾個國家堅持,最小銀幕時間配額制被寫進了正式的協議。後來歷經多個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這條規則始終有效,這也為後來一些電影小國為保護本土電影實施配額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取消配額後,中國電影會怎樣?有人擔心,中國大陸取消電影配額後,會像之前的台灣地區和韓國一樣,對好萊塢電影的來勢洶洶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最終本土電影業一蹶不振。這種擔心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市場下,未免有些悲觀。取消配額制的好處不需要多說,影迷可以在影院更快的看到自己想看的國外電影,並且以中國每天新增10-15塊大銀幕的速度,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電影市場。至於配額製取消後,會對中國電影造成多大衝擊,還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首先是電影檔期,中國現在的電影檔期採取的是審核制而非備案制,也就是說,管理部門可以在檔期上決定一部電影的「生與死」,比如:不受待見的安排長假後第一天上映、幾部進口大片扎堆上映、延期上映……想沖高票房可以安排在周二、周日上映,國產電影保護月等等。比如今年夏天的國產電影保護月,《捉妖記》就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記錄,而《捉妖記》和《煎餅俠》兩部熱門影片還被延長放映一個月。其次是發行,進口電影的發行必須經過中影和華夏,所以如果在宣傳上力度不夠,對觀眾的吸引力是極其有限的。就算是好萊塢電影,除了像《變形金剛》、《阿凡達》這樣的巨制,不少水準較高的影片因水土不服,都難以在中國市場上獲得認可。比如《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這類影片,能拿到數千萬票房已算幸運。尤其是,增長越來越迅速的三四線城市票房,國產電影對於「小鎮青年」吸引力甚至超過不少進口片。

而且國產片弱不弱勢也很難說。2011年《失戀33天》以1500萬投資,獨挑《猩球崛起》、《鐵甲鋼拳》和《驚天戰神》三部好萊塢大片,以3.6億票房完勝收場。2012年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2013年的《西遊·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圖》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西遊記之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北京愛情故事》,則把《007:大破天幕危機》、《霍比特人》、《巨人捕手傑克》、《生化危機5》、《虎膽龍威5》等無數好萊塢大片踩在了腳下。當然,票房歸票房,質量怎麼樣則是另一個話題。所以,真要取消進口片配額,對中國電影能有多大衝擊還真不好說。
推薦閱讀:

鏈舊講你知:我國拒絕洋垃圾,美國等多個國家氣急敗壞!
自主、合資還是進口汽車,選哪樣?
「好萊虎」出欄——美片進口配額每年增14部
私人定製---打造私屬空間
如何保養進口面料製成的西裝

TAG:電影 | 進口 | 國產 | 鳳凰 | 知道 | 進口片 | 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