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詩詞中意象與意境

一.詩歌意象與意境的概念和形成:1.解釋:意象與意境是詩歌欣賞與評論中常遇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辭彙,作為美學術語,意象與意境沒有權威的標準解釋。常見的解釋: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意象與意境的創造不是由作者一個人來完成的,意象與意境需要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作者營造出藝術氛圍,讀者感受這種藝術氛圍,當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創造出了意象與意境,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與意境是中國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2.意象與意境的形成:詩人以文字將物象躍於紙上,對於物象的感受由讀者來完成,形成意象,不同的讀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樣。對於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詩,有些讀者可能達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僅限於意象的感受上。凡是詩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則就沒有詩味,但不是所有的詩都能創造意境美。意象美比較容易感受,而對於意境則不容易體悟,感受意境美對欣賞者的修養、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二.歷代詩詞中常見意象及含義:(一)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1《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注釋: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裡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2.「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代詞人張孝祥《念奴嬌》,注釋: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二)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2.「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注釋: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注釋: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懷,思緒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背景闊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渾,是千古傳誦的佳句。它沒有一個華麗的字眼,卻自然天成。當我們望見一輪明月從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時,這樣的詩句就會脫口而出,帶我們進入一個靜美的境界。也許,這就是名詩名作那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之所在吧。詩人將思念遠人的相思之情寓托於月光,月光脈脈無語卻善解人意,牽人相思又給人撫慰。它把自己的光輝溫柔而均勻地灑向天涯海角的每一處,讓人在心中祈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注釋:歷來備受人們推崇,經久不衰,成為寫月的千古絕唱。據《唐詩選注》解釋:露無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適逢白露節,故曰,露從今夜白。月無處不明,但心在故鄉,故曰,月是故鄉明。兩句詩情景交融,讀來歷歷在目。從結構上,這兩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頓挫抑揚極富音韻美。即使到了現在,還常常可以聽到人們發「月是故鄉明」之感慨。5.「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注釋:開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於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裡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里。這裡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 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後。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三) 柳枝——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1.《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揚的聲調,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絕句,而意象的構置也層次井然:一、二句分別展示柳枝低垂與柳絮紛飛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徵。第三句總綰柳枝、柳絮,進一步渲染環境氛圍,末句逼出一篇正意:盼望離人早歸。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2.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3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4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5.「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王實甫《西廂記》)(四)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1「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2.「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髮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詩為遊歷武侯祠時所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3「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1.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2.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3.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五)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1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2.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3.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高樓——登高懷遠,思念遠方之人1.李白《菩薩蠻》「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2.溫庭筠《憶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3.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4.范仲淹《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5.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憑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6.歐陽修《蝶戀花》「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六)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1.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2.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3 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4 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芭蕉在南方几乎是四季常青,種植容易,山邊水際,階前牆陰,處處皆宜。覆蓋面積大,吸收熱量多,因此蕉陰之下,最為適意的小坐閑談之處。1.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2.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3.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4「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吾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5《一剪梅?芭蕉》 何故閑來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竟悔當初未種桃,葉也青蔥,花也妖嬈。如今對鏡理雲髫,訴也無言,看也心焦。6.瓊瑤:《一剪梅》春風吹夢灑林梢。鵲也築巢,鶯也心焦。忙忙碌碌且嘈嘈,風正飄飄,雨正瀟瀟。今朝心緒太無聊,怨了紅桃,又怨芭蕉。怨來怨去怨春宵,風又飄飄,雨又瀟瀟。梅花——「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于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徵寄託。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1.陸遊《卜運算元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託了一種高潔的品格。2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3盧梅坡《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七)杜鵑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1. 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2. 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3. 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4.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5. 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1. 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2. 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3. 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八)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1.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2.李煜《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3.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推薦閱讀:

漫談中國福文化
中國吟酒古詩詞集萃
星巴克力求更加中國化
他不紅,但中國有99%的女人都喜歡過他,這其中也包括你

TAG:中國 | 詩詞 | 意境 | 意象 |